最新俯视透视与仰视透视

合集下载

第六章 俯视仰视

第六章 俯视仰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赏析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金茂大厦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台北101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芝加哥希尔斯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高420米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地距点
40
.
● ●
d
视平线

35
.

P
天距点
● ● ● ●
A


V2
V1

地平线

M2
地点

M1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例:90度视域范围内,余角俯视的室内场 景构图画面 已知条件:俯角45度,余角45度,室内高 度2米,地格0.5*0.5米,门口1*1米,阳台 深度1米,阳台护墙高度0.5米,斜面阶梯 为1*1米,总共四阶。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仰视透视的画法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平行仰视——两个灭点——天、地点上
成交仰视——三个灭点——两个在地平线上、一个在天点
天点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平行仰视 仰视角40度

最新透视学-教案

最新透视学-教案

电子教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

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一)理论教学1:1.透视的基本概念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剖析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一.透视的定义“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

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

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

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

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透视图基本知识

透视图基本知识

视距与视角
视距越远,视角越小, 视距越近,视角越大。
原线、变线和灭点
第一节 透视图基本知识
二、透视图的分类
当视点、画面和物体的相对位置不同时,物体 的透视形象将呈现不同的形状,从而产生了各种 形式的透视图。
这些形式不同的透视图,他们的使用情况以及 所采用的作图方法都不尽相同。
习惯上,可按透视图上灭点的多少来分类和命 名,也可根据画面、视点和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来分类和命名。
天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方 的直立灭线上。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 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透视作图框架的形成
视向的划分及其属性
视平线,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平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等高,所以称为视平线,它又是画面上下的分界线 ,眼面垂直。 视角,指眼睛看物视线所成的角,以60°视角为视物最清楚的角度。 由于线是一切物体存在的基础,所以常把线透视称之为透视。 不管怎么样分类和命名,透视图都分为三类: 即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不管怎么样分类和命名,透视图都分为三类: 即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2 两点透视(成角透视) 当视点、画面和物体的相对位置不同时,物体的透视形象将呈现不同的形状,从而产生了各种形式的透视图。 1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不管怎么样分类和命名,透视图都分为三类: 即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平行透视
2.3 三点透视(斜透视)
F F
F E
e
长、宽、高三个方向 与画面均不平行时, 所作的透视图有三个 灭点,称为三点透视 (斜透视) 。
G
三点透视
第二讲 平行透视
一、平行透视的概念 二、平行透视的条件和规律 三、平行透视作图法 四、平行透视中常见的一些错误 五、作品欣赏

平视、仰视、俯视十二悟

平视、仰视、俯视十二悟

平视、仰视、俯视十二悟
展开全文
平视、仰视、俯视十二悟
1、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视觉。

平视是平等看,水平看;仰视是从下往上看;俯视是从上往下看。

2、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认知。

平视看见真切、自然;仰视看见高大、庄严;俯视看见辽阔、浩瀚。

3、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习惯。

平视习惯用真情;仰视习惯用恭敬;俯视习惯用慈爱。

4、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标准。

对亲人朋友同事用平视;对尊者贤者老者用仰视;对卑者微者恶者用俯视。

5、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方法。

平视容易看得近看得清;仰视容易看得高看得远;俯视容易看得深看得透。

6、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态度。

平视是用大家平等的态度看别人;仰视是用谦虚尊重的态度看别人;俯视用骄傲高贵的态度看别人。

7、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高度。

平视是从水平高度正面看;仰视是从水平高度超越看;俯视是从水平高度透视看。

8、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力度。

平视具有亲和力、凝聚力;仰视具有崇拜力、感召力;俯视具有鸟瞰力、自信力。

9、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生活。

用科学规律平视生活;用宗教
信仰仰视生活;用哲学观点俯视生活。

10、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智慧。

用平视做人做事;用仰视思考进取;用俯视学习创造。

11、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境界。

平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仰视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俯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平视、仰视、俯视是一种文化。

平视是亲合文化;仰视是感恩文化;俯视是博爱文化。

仰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

仰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

仰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仰视图和俯视图是制图时比较常用的视图方式。

仰视图是一个物体从上方向下方观察,以俯视的角度来进行绘制的视图;而俯视图则是从下方向上方观察,以仰视的角度来进行绘制的视图。

在工程制图中,这两种视图方式通常用于展示大型建筑物、机器设备或者航空器、汽车等物品的概貌和布局。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仰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

一、仰视图的画法仰视图的主要特点是从上往下看,因此绘制时需要选取适当的位置角度,并按照比例准确绘制出物体的各个部分。

1. 准备工作在开始画仰视图之前,需要事先准备好制图纸、铅笔、直尺、三角板、圆规、橡皮等绘图工具。

在选择纸张时,需要根据要绘制的物体的大小来确定纸张的大小,一般建议使用大一点的纸张,以便于绘制。

2. 选取位置角度仰视图是从上往下看,因此需要选取适当的位置角度。

在选择角度时,需要注意不能选取过于复杂的角度,一般建议选择45度或60度的角度,这样既可以展示物体的主要特点,同时也便于绘图。

3. 绘制基本图形在确定好角度后,需要先绘制出物体的基本图形。

首先用铅笔在制图纸上绘制出主要的线条轮廓,然后再根据比例绘制出各个部分的详细图形。

在绘制时需要保持手臂稳定,用规矩、圆规等工具进行测量,以确保各个部分的比例准确无误。

4. 补充细节绘制出基本图形后,则需要对细节进行补充。

在细节方面,需要注意绘制出物体的关键部分,比如建筑物的天窗、机器设备的控制台、航空器的引擎等等,这些细节可以使仰视图更加具有视觉效果和真实感。

5. 加上标注在绘制完整的仰视图之后,需要加上标注。

标注可以包括物体的名称、尺寸、比例等信息,以便于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概貌和结构。

二、俯视图的画法俯视图的绘制与仰视图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设计需要从底部向上视角来进行绘制。

下面介绍俯视图的画法。

1. 准备工作绘制俯视图时,需要准备好制图纸、铅笔、直尺、三角板、圆规、橡皮等绘图工具。

同样需要根据要绘制的物体的大小来确定纸张的大小。

最详细的头部透视、构图、角度分析全在这了

最详细的头部透视、构图、角度分析全在这了

【学习指南】最详细的头部透视、构图、角度分析全在这了要画好素描头像首先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多留意模特情绪变化时眉、眼、嘴的细微变化。

抓住神情最为自然生动时刻进行刻画,使画面充满生气!形神兼备是人物写生的最高要求,但并非是在技巧提高之后才去追求,而应贯穿素描头像的始终。

@像典/头部分析/1从平视角度分析头部头高的一半处是眼睛;眼睛到头顶距离的1/5处是眉毛;眉毛到鼻底的长度等于眉毛到发际线的长度,也等于鼻底到下巴的长度;鼻子到下巴距离的1/2处是下唇缘;耳朵的长度等于眉毛到鼻底的长度。

以眼形的长度为单位,可以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份,从左侧发际线至右侧,为五只眼形;两只眼睛之间有一只眼形的间距,两眼外侧至侧面发际线各为一只眼形的距离各占面部整体宽度1/5的长度。

2从仰视角度分析头部首先,头部下巴的部分会被拉长,脑门的高度会随之变短,注意鼻子底线和耳朵上沿的关系;五官整体会呈现出向上弯曲的弧度的趋势;头部五官的位置会提高,耳朵的位置则会相应降低;还有就是下巴底面的面积会加大,转折较清晰,我们也能看得比较清楚。

我们要在掌握正面观察头部的基础之上灵活处理其他角度的变化。

3从俯视角度分析头部我们在高一点的位置观察人的头部,会出现俯视的效果,我们直观的感觉是脑门变大、变宽了,而下巴却变短、变窄了,感觉头部整个形体向下收进去了。

俯视的角度,我们要注意眉毛和耳朵上沿的空间关系;从侧面俯视观察模特,特别要注意鼻子和耳垂的空间关系,眼睛和下巴的空间关系;俯视角度的半侧面是比较难表现的,我们不仅要注意五官排列向下弧度的特点和趋势,还要格外注意五官之间形体所形成的角度关系,这也是帮助我们检查形体准确与否的客观依据。

4透视●把握这些透视变化,我们首先应确定头部中线、五官辅助线,再以此出发去把握头部运动规律。

在把握这一规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掌握透视变化规律,如近大远小,视线以上的东西近高远低,视线以下的东西近低远高等;二是了解头部的结构连贯性,头部运动引起结构透视变化,要依靠结构辅助线从中找出变化规律;三是视觉位置的判断力要准确,观察整体透视视角,推断出变化的透视幅度。

透视复习重点

透视复习重点

透视重点透视学:研究物象投影成型的原理和法则的学科,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

一透视学发展1、线透视在西方研究发端于希腊,在罗马艺术中所预示2、师法自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行动纲领,透视学与解剖学成为该时代艺术的两大支柱。

初期:(1)建筑家布鲁内来斯基在透视学和数学领域作出了重要建树。

(2)马萨乔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论人体结构,空间透视等问题,研究透视原理,代表作壁画《圣三位一体》(3)画家、建筑家列昂·巴替斯塔·阿尔贝蒂在1435年写的《绘画论》中专门阐述了透视学。

(4)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在1485年写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的技术方法作了数学上的详细阐释,从而为透视学奠定了严格的科学基础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中后期:(1)列奥纳多、达·芬奇写了《绘画论》,把解剖、透视、明暗、构图等零碎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理论阐述了绘画中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和隐没透视的规律。

(2)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使透视学获得了理论上的发展。

他的透视作图法被称为丢勒法。

(3)沙葛在1636年的《透视学》给出了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以及几何形体各部分尺寸的正确计算(4)法国——盖斯帕尔·蒙若在1795年写了把正投影当作独立的科学学科来阐述的《画法几何学》,由于它的科学原理的完整性,对发展造型艺术的几何原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3、在中国《墨经》记载了中国人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观察(1)南北朝,宋·宗炳在著《画山水序》中阐述了近大远小的基本规律,概括论述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透视原理的运用(2)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之川》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郭氏三远法,山水画于视点位置变化所产生的三种透视变化构图特点,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的不同,形成散点透视构图法二、透视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术语1、基本规律(1)近大远小:景物的深度变化是其关键。

透视学原理——倾斜透视

透视学原理——倾斜透视
第五章
S V1
P F’
M2
P’
B’
B
D
A
HL
F
M1
V2
C’
C
倾斜透视
第五章
例一作立方体的余角仰视透视图 已知立方体的边长,空间的方位角度及仰 视角度,求作余 角仰视透视图。
倾斜透视
第五章
VV33
E SSS’’’
F
BB
G AA H
S S 3 3300
P
BB’’
PP
0
DD
CC
CC’ ’
50
V1V1
MMM222
倾斜透视
第五章
D
V1
CV HL
D
C‘
A
B
C
GL
V2
倾斜透视
第五章
D
V1
CV HL
E D
F C‘
A
B
C
GL
V2
倾斜透视
第五章
D
V1
CV HL
E D
F C‘
A
B
C
GL
V2
倾斜透视
第五章 斜面的余角透视原理
V1 V
M
C B
C’ B’ B1
A
E
V2 S
倾斜透视
第五章
例二作斜面的余角透视 已知三棱柱(横置)的规格、斜面角度及方位角度(与 画面的成角),用量点法作余角透视图。
仰视平行倾斜透视和仰视余角倾斜透视都是中视线向地平 线上方倾斜的透视。仰视平行倾斜透视的立方体,其三维关系 中只有一组棱线与画面平行,其余两组棱线和两组面都与画面 不平行,分别消失于视垂线的上端和下端(地平线上)。视垂线 上端的消点称顶消点,视垂线下端的消点称底消点。仰视余角 倾斜透视则与仰视平行倾斜透视不同,其立方体的三组棱线和 三组面都与画面不平行,全部消失,形成三个消点。其中,表 示立方体高度的棱线消失于视垂线上端的消点,也称顶消点。 表示立方体宽度和深度的棱线消失于视垂线下方地平线上两侧 的消失点,也称底消点。

详解透视原理

详解透视原理

一、透视图物体上各点与视点相连,形成的各个直线与画面的交点,为物体在画面上的透视点,将这些透视点连接,便形成透视图。

二、透视术语●面✧基面/地面(G.P)—放置物体的水平面,通常是指地面。

如下图1✧画面(P.P)—画者于被画物体之间置一假想透明平面,物体上各关键点聚向视点的视线被该平面截取(即与该平面相交),并映现出二维的物体透视图。

这一透明平面被称为画面。

如下图2✧视平面(H.P)—视点、视线和视中线所在的平面为视平面;视平面始终垂直于画面;平视的视平面平行于基面;俯视、仰视的视平面倾斜或垂直于基面。

如下图3:●线✧视平线(H.L)—视平面与画面的交线。

如图4:✧地平线/基线(G.L)—画面于基面/地面的交线。

如图5:✧视中线—视点引向正前方的视线为视中线(即从视点做画面的垂线)(视点引向物体任何一点的直线为视线,)。

平视的视中线平行于基面;俯、仰视的视中线倾斜或垂直于基面。

如图5:✧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包括与画面垂直的线段)的直线均为变线,此类线段在视圈内有时会消失。

✧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为原线,此类线段在视圈内永不消失。

原线按其对视平面(视平线)的垂直、平行、倾斜关系,分为垂直原线、平行原线和倾斜原线三种✧消失线/灭线—变线上各点与消失点连接形成的线段(物体变线的透视点是落在灭线上的)。

参考下图:●点✧视点(E)—画者眼睛的位置,视点决定视平面;视平面始终垂直于画面。

✧心点(O)—视中线与画面的交点为心点;心点是视点在画面上的正投影,位于视域的正中点,是平行透视的消失点。

如图6✧距点—在视平线上心点两边,两者和心点的距离和画者与心点的距离相等,凡是与画面呈45°角的变线一定消失于距点。

✧余点—在心点两边,与画面呈任意角度(除45°(距点)和90°(心点))的水平线段的消失点,它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

第六章 俯视仰视精选ppt

第六章 俯视仰视精选ppt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仰视俯视倾斜透视是由于中视线对基面倾斜而导致方形
物与画面倾斜的透视。在仰视,俯视倾斜透视中,方形物本
身没有倾斜,但由于观察时或仰或俯造成与地面不平行,这
时,方形物与画面形成了倾斜状态。
.
9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10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11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12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30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例1:求俯视角为35度的平行俯视灭点
距点
天点 心点
地平线 视平线
目 点
地点
.
31
地平线
视平线
d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天点
P

.
地点
32
方体的平行俯视,俯 视角30度
D‘

d1

。D
30 ●
C
A
B
透●视学T(| 天透点视)原理
● U(地距点)
P
HL


T1(天距点)
.
47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③凭感觉先画出景物的倾斜线,用铅笔在画者仰视时 视中线垂直的画面上,测量景物倾斜线是否与铅笔 重合,重合即正确。铅笔不动,举画稿来验证,铅 笔与画稿倾斜线若重合,即正确。
④将验证正确的倾斜线向上延长至中线上,相交之点 即天点。
.
48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⑤平行上、下倾斜透视中,水平线仍然水平 ;成角上、下倾斜透视中,原成角线仍然 可以接成角透视来画,只不过原来的余点 已成天、地点性质,他们都不能画在画幅 内,画幅内不能出现视平线,出现视平线 就又变成平面图了。

第六章 俯视仰视 ppt课件

第六章 俯视仰视 ppt课件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特点
1. 视平线与地平线不重合(俯视时地平线 在视平线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 下方)。
2. 根据测点和倾斜角之间的射线找到天地 点,地平线即在其上。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例1:求俯视角为35度的平行俯视灭点
距点
天点 心点
地平线 视平线
目 点
地点
地平线
视平线
d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B ● 天距点

地平线
地点

成角仰视
仰视角35 度,余角 40/50度
天点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地距点
.
40
● ●
视平线
V1

d

.
35
地平线
M2


P
天距点
● ●

A
● ●

V2
地点M1●● Nhomakorabea透视学 | 透视原理
• 例:90度视域范围内,余角俯视的室内场 景构图画面 已知条件:俯角45度,余角45度,室内高 度2米,地格0.5*0.5米,门口1*1米,阳台 深度1米,阳台护墙高度0.5米,斜面阶梯 为1*1米,总共四阶。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③凭感觉先画出景物的倾斜线,用铅笔在画者仰视时 视中线垂直的画面上,测量景物倾斜线是否与铅笔 重合,重合即正确。铅笔不动,举画稿来验证,铅 笔与画稿倾斜线若重合,即正确。
④将验证正确的倾斜线向上延长至中线上,相交之点 即天点。
透视学 | 透视原理
⑤平行上、下倾斜透视中,水平线仍然水平 ;成角上、下倾斜透视中,原成角线仍然 可以接成角透视来画,只不过原来的余点 已成天、地点性质,他们都不能画在画幅 内,画幅内不能出现视平线,出现视平线 就又变成平面图了。

俯视透视与仰视透视(三点)课件

俯视透视与仰视透视(三点)课件

HL
PPT学习交流
5
• 平视——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 俯视——视平线在地平线之下 • 仰视——视平线在地平线之上
PPT学习交流
6
画法
• 线的消失方向 • 平行、成角 • 线的透视长短
PPT学习交流
7
PPT学习交流
8
PPT学习交流
9
PPT学
俯视透视与仰视透视(三点透 视)
PPT学习交流
1
• 倾斜透视又称为三点透视,在画面上有3个消失 点,这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物体没有任何一条边 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于画面,物体是倾斜 的。三点透视常用于仰或俯视大型物体。
PPT学习交流
2
PPT学习交流
3
PPT学习交流
4
俯视与仰视的形成
HL
HL HL
11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透视的发展
➢ 透视,是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的绘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 透视发源于希腊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随着建筑学的发展,透视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做出伟大贡献的还是人们所熟悉的列奥纳
多·达·芬奇(1452—1519),一个具有极大天赋的艺术家, 最先提出直线透视反常现象及对广角视域和视锥的见解。 ➢ 在我国《墨经》(公元前三四百年)中就记载有“小孔成像”现 象的观察。北宋郭熙(公元11 世纪)在《林泉高至.山水训》中 提出的“三远”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大。 ➢ 回望整个艺术长河,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利用科学的成就,却又力 图不受科学的羁绊。而透视画法就因为能够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 取得实际景物的效果,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它仍具有人们对绘 画方面的特殊认识、教育价值及较强的生命力。
➢ 用成角透视原理绘制的建筑图
正确 错误
斜面透视
➢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倾斜的屋顶、楼梯和台阶等都有与基面(地面)不平 行也不垂直的面,这些都属于斜面。斜面就是与画面和基面都不平行, 且又不垂直于基面的平面。
➢ 倾斜透视有下斜、上斜和垂直三种,近高远低的的斜面叫下斜斜面,近低远 高的斜面叫上斜斜面,平边垂直于画面,斜边与画面平行的斜面叫垂直于画 面的斜面。
➢ 运用这种透视原理制作的动漫场景
阴影与反影
➢ 阴影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投影, 阴影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的重要因 素之一。
➢ 有阴影就有光源,光源一般可以 分为日光光源和灯光光源。日光 光源其实就是太阳光,人们都知 道太阳比地球要大得多,所以看 起来日光光源似乎没有焦点,但 当日光光源投射到物体上形成投 影时,阴影就会受到透视关系的 影响。
➢ 用平行透视原理绘制的建筑图
正确 错误
成角透视

仰视、平视和俯视

仰视、平视和俯视

仰视、平视和俯视
张璐
【期刊名称】《通信企业管理》
【年(卷),期】2003()5
【总页数】1页(P72-72)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集团用户”;电信企业;市场开拓
【作者】张璐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电信分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26
【相关文献】
1.俯视、仰视与平视 [J], 崔世英
2.俯视、平视、仰视——关于《秒的认识》的多次教学实践与思考 [J], 庄旦丹
3.仰视、平视、透视、俯视——浅谈播音主持创作备稿法 [J], 王虹凯; 赵睿芳
4.仰视、平视、透视、俯视--浅谈播音主持创作备稿法 [J], 王虹凯;赵睿芳
5.师生相处的视角:俯视、平视与仰视 [J], 吴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