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合集下载

抗日时期的农贷与农村金融

抗日时期的农贷与农村金融

抗战时期的农贷与农村金融【摘要】战时,军队和人民的衣食依赖于农业,后方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故发展农业生产,开发发村经济,成为国民政府对大后方农业的基本政策。

推行农业贷款,发展农村金融,是国民政府在开发农村经济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

这项政策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配合军事和政治的重要紧急手段之一。

农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作用是有限的。

从农贷的发展可以透视国民政府的战时农业和农村政策。

【关键词】战时农贷原因【正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人口结构方面,全国有80%以上的是农民,在国民经济方面,工业总产值不及10%,而90%以上则是农业收入;在农业地域分布方面,西南西北诸省的农业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粮、棉、布匹等不能完全自给,发展起点很低。

抗战爆发以后,由于大片国土沦丧或成为战区,使得本已凋敝的中国农业更加雪上加霜,遭受巨大的打击或损失。

而农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状况对于支撑战时经济,坚持长期抗战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大后方农业生产,其中推行农贷,调剂农村金融是重要的额措施之一。

第一、抗战前大后方农村的金融状况抗战以前,西部农业金融呈枯竭之景。

大后方农村尚无近代的农贷机构,银行资金集中于都市,不屑问津于经长期军阀战乱后日趋残破的农村。

活跃于西部农村的主要是店铺、当铺、钱庄、钱会一类封建色彩浓厚的旧式金融机构以及地主、富农和商业高利贷者。

西部的广大农民长期以来饱经封建军阀、地主、及商业高利贷者的掠夺,也日益走向破产,以致典卖天地,或沦为佃农,或流离他乡。

无法继续其简单再生产。

面对西部地区农村如此严峻的局面,国民政府认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变西部农村状况,把农贷作为“复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政策和措施。

其时,由于战争的影响,各地农贷一时处于停顿状态,为了使农贷不仅不至中断,而且要在西部地区发展农贷,以适应战时大后方农村建设的需要,国民政府成了在战时国统区发动农贷的主要力量。

金融简史PPT大学课件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金融简史PPT大学课件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金融业 一、民族资本银行的内迁及业务活动的受限制 在战时金融管制和官僚资本银行不断扩张和垄断 下,民族资本银行的存款放款等业务均受到限制。 存款“缩水”,放款能力下降。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金融业 二、民族资本银行在通货膨胀中分沾利益 民族资本银行虽然在统制下业务活动受到种种限 制,发展受到禁锢,但它们也对各项禁令尽可能 地阳奉阴违,采取各种手段加以回避、应付和对 付,在通货膨胀中分沾利益。主要手段包括: 1、设立暗账经营高利率存放款 2、设立商店,囤积物资 3、套购黄金、外汇和证券,经营房地产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 (一)划分四行业务 1942年5月28日,四联总处颁布《中中交农四行 业务划分及考核办法》,重新划分四行的经营业 务,实行专业化分工。 中央银行集中钞券发行、统筹外汇收付、代理国 库、汇解军政款项、调剂金融市场。 中国银行受中央银行委托经理政府国外款项的收 付,发展和扶助国际贸易并办理与之有关事业的 贷款和投资,受中央银行委托经办进出口外汇及 侨汇业务,办理国内商业汇款和储蓄信托业务。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 (二)集中货币发行权于中央银行 (三)中央银行独揽外汇统制权,中国银行只能接 受中央银行的委托办理外汇业务 (四)集中存款准备金于中央银行 (五)集中票据交换于中央银行
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强化了中央银行职能,使 其处于金融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法币的通货膨胀
一、法币的膨胀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支出又急剧 增加,特别是军费支出大大增加,收支严重失衡。为了弥 补财政亏空,国民政府采取滥发纸币的政策,法币的发行 量逐量增加,使其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暴涨,形成了空 前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7月—1939年底),法币明显地开始 膨胀,但还处于缓慢膨胀阶段,其增长的速度快于物价上 涨的速度。 第二阶段(1940年—1945年8月),法币的恶性通货膨 胀阶段,法币发行量急剧增加,物价上涨的速度大大超过 法币发行速度,形成发行追物价,物价追发行的恶性循环 局面。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

01
02
03
战前金融体系
抗战前,中国已经形成了 以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和 农民银行为支柱的金融体 系。
战时金融动荡
战争爆发后,各地银庄、 钱庄等金融机构纷纷歇业 ,导致金融市场陷入动荡 。
金融中心转移
随着战争的深入,上海、 南京等城市的金融中心地 位逐渐被重庆所取代。
重庆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
金融机构
抗战时期,重庆的金融机构数量 不断增加,包括中行、交行、农 民银行等国家金融机构,以及众 多私营钱庄、银号等地方金融机
物价波动与汇率波动相互关联。在战 争期间,由于物资短缺和供需失衡, 重庆的物价波动较大。初期物价相对 稳定,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物价开始 逐渐上涨,尤其是到了战争后期,物 价已经涨到了惊人的地步。
股市波动
抗战时期重庆的股市也经历了较大的 波动。战争初期,股市尚能维持一定 的繁荣,但随着战争的深入,股市也 开始下跌。尤其是到了战争后期,由 于经济形势的恶化,股市几乎陷入停 滞状态。

THANK YOU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背景 •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主体 •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主要业务 •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波动及原因 •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01
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 场的背景
抗战时期全国金融形势
贷款业务
消费贷款
抗战时期,重庆的金融机构针对民众的消费需求,开展了消费贷款业务。这些贷款主要用于购买消费 品、教育、医疗等方面。消费贷款业务的开展,为民众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促进了当时的消费市场发 展。
商业贷款
针对当时的商业发展需求,重庆的金融机构还开展了商业贷款业务。商业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投资等方面。商业贷款业务的开展,为当时的商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

抗日战 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抗日战 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艰苦卓绝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面临着军事上的巨大压力,经济方面也遭遇了严重的困境和挑战。

然而,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经济依然在艰难中前行,并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经济本就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商业和金融体系也不完善。

而战争的爆发,更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日军的侵略和占领,使得大量的工厂、矿山、农田被破坏或掠夺,许多城市和交通枢纽沦为废墟。

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相继沦陷,对外贸易几乎中断,国家财政收入急剧减少。

在农业方面,由于日军的烧杀抢掠和强征粮食,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家园,流离失所,陷入极度贫困的境地。

同时,战争导致农业生产资料匮乏,如种子、化肥、农具等供应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困难。

工业方面的情况同样严峻。

沿海和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工厂被迫停产或内迁。

内迁的企业在搬迁过程中也损失惨重,设备损坏、人员流失。

而且,在后方重建工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如资金短缺、技术人员不足、原材料供应紧张等。

尽管如此,一些爱国企业家和工人仍然坚持生产,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军需物资和民用产品。

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经济困境,加强对经济的管制和调控。

例如,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对重要物资进行统购统销,控制物价,以保障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供应。

同时,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和扶持,鼓励内迁企业恢复生产,并在后方新建了一些工厂。

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

开展大生产运动,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通过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兴办手工业等方式,实现了部分物资的自给自足,减轻了对外部的依赖。

同时,根据地还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体系,发行货币,稳定物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论抗战时期的金融监管

论抗战时期的金融监管

论抗战时期的金融监管X 易棉阳(湖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12008)内容提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选择多头监管模式对金融业实施严厉的监管。

监管面几乎涉及到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其中,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分三个层次进行,即国家银行、商业银行、省县地方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集中在票据贴现市场、外汇市场、内汇市场和货币市场。

抗战时期的金融监管主要靠行政命令来维系,忽视金融同业组织和金融机构本身的作用,致使战时金融监管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引起了高昂的成本。

关键词:抗战时期 金融监管 四联总处抗战时期,中国经济由平时经济全面转轨为战时经济形态。

在战时经济状态下,国家必须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人力来支持战争,而要达到高效的集中,就必须对经济实施全面的统制,金融为经济之核心,统制经济必先统制金融。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对金融实施严厉监管。

¹就笔者管见所及,只有三篇文献涉及了这一主题。

º其中,姜宏业在考察四联总处贴放业务、发行业务和汇兑业务的基础上,研究了四联总处对战时宏观金融的管理状况。

黄立人就抗战时期四联总处在督导国家行局、管理商业行庄和金融市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介绍。

这些文献的共同特点是只就抗战时期金融监管的某一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将战时金融监管置于战时经济的大背景下,探讨其模式及内涵,分析其成本与收益,希望以此来窥视抗战时期金融监管之全貌。

一、抗战时期金融监管模式)))多头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模式,即金融监管体制,指的是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

根据监管主体的多少,金融监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单一监管模式和多头监管模式。

单一监管模式是由一家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业实施高度集中监管的模式。

多头监管模式是根据从事金融业务的不同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不同,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实施监管的模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财政与金融运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财政与金融运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财政与金融运作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战时财政与金融运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战争的特殊性,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财政和金融措施来支撑战争的进行。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财政与金融运作,以及其对战争胜利的影响。

一、财政运作1. 财政预算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政府需要筹集大量的经费来支持战争,因此制定了相应的财政预算。

这些预算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的贷款、捐款以及战时征税。

政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支出,包括军费、民生支持、基础设施修建等。

财政预算的制定使得政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为战争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2. 财政调剂战争时期,财政调剂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手段。

政府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调配财政资源以保证战争的进行。

这包括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战争经济的转变,增加对军工、运输等战争相关产业的投资。

同时,政府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保持金融稳定。

二、金融运作1. 货币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来稳定战时经济。

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限制外汇交易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保持货币的稳定,确保军队和民众的供给,同时避免通货膨胀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2. 贷款与国际援助中国政府在战争期间积极寻求国内外的贷款以支持战争经济。

国内贷款主要来自于民间资本,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并向军队和战争相关行业提供贷款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寻求国际援助,特别是美国和苏联等国的援助,以应对战争经济的需要。

三、战时财政与金融运作对战争胜利的影响战时财政与金融运作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战争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财政预算的制定使得政府能够有条不紊地调配财政资源,保证战争经济的需要得以满足。

这有助于提高战胜日本侵略的能力。

其次,财政调剂的实施使得中国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财力,重点支持军事建设和战争相关产业,提高了战争的持续力。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财政金融政策对推动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实现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烙上了国民党政治腐败的印痕。

正确评价抗战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对我们以史为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主要财政金融政策进行了剖析,对其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形成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统区;财政金融政策一、国统区的主要财政金融政策1田赋收归中央,现金改征实物1941年,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为了适应战时需要拟将各省田赋暂归中央接管,以便统筹而资整理”的决议,将原属各省的田赋收归中央接管,并将征收现金改为征收实物——粮食。

1941年下半年起行政院规定:“各省田赋战时一律征收实物。

”以“田赋正副总额每元折征稻谷二市斗为标准。

”且折征实物数量不断增长,1941年1元法币为稻谷2斗,1942年提高为4斗。

1942年将征购办法统一定为随赋征购,以田赋数额多少和比例征购。

据记载,从1941年至1945年,南京政府共获得粮食24亿石,平均每年在6000万石上下。

2大量发行纸币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筹措抗战军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增加货币发行量。

十年内战时期,南京政府的军费开支约占年财政收入的30~40%,抗战时期上升为60~70%,财政赤字年年增长,1937年下半年,赤字5亿元法币,1940年为40亿,1941年90亿,1942年高达198亿。

1939年元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军费所需收买物资仍以法币”的原则,于是通货膨胀政策得以大力推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统区经济情况日趋恶化,法币发行权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改为由中央银行独家垄断发行。

抗战前共发行1449亿元法币,抗战不到一年即增加了28亿元,1939年底为30亿元,1940年底增至60亿元,1945年底达到10030多亿元。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与监管

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与监管

改善地方金融机构办法纲要》 , 规定地 涨。为了制止商业行庄直接经营商业 , 各项财政 、 金融政策[ 1 1 4 8 。“ 七分经济 、 三分军 布了《 国民 工商业处 政府颁布了《 事” 成为 当时抗 战的重要 内容 , 建立一个具 方银行资金的融通应以农 业为重 , 修正非正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
来损坏 国民政府 的财政体 系。 正如蒋介石在
写给四联总处 的信件中提 到的“ 今后的抗 1 3 战争完全在于金融及经济 的效果如何 。” 最 终建立 了以国家四行为中心 , 省市县银行为
节点 , 简易的储蓄所等为最基层 的战时金融
体系。 总之 ,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 , 针对 日军 的金融侵略 , 采取了系列的金融体制及监管 措施 , 为当时金融的稳定及最终抗 日战争的
代理 国库 、 调济金融 、 外汇收付及 便它们能依法运行。在抗战初期 , 当时的财政部授权四大行在上海组建联合 发行货币、 还没有建 抗日 立明确的业务划分 , 贴放 委员会 ,负责办理战时资金的融通工 集 中保管普通银行 的存款准备金等 。 1 9 4 2 年初 , 四联 总处制
中 国后方 的金 融业 获得 了飞 速 定了《 作 。随着战争 的深入 , 中国经济最发达 的上 战争 爆发 后 , 四行业务划分及考核办法》 , 对其业务 逐步 形 成 了地 方 性 质 的金 融 网及 国 进行 了明确的区分。 海 成 为 了 战火 连 天 的战 场 , 且 整个 华 北 地 区 的发 展 , 同时, 还制定 了《 法币发
兰 台世 界 2 01 3・ 6月上 旬 9 9
台 纵 横
猪 尿 泡 吹 气 名 字在 报 纸 』 二 大肆 宣 传 , 大 大提 高 r 乒 乓 球
为球 , 用 木 质 的 知名 度 。 但 不管 怎 么说 , 这种 白发 的 、 类 似 的 板 子 在 木 于乒乓球的活动都 晚于中目的清初 的类 乒 案 子 相 互 抽 乓球活动 ,只是两方 比较重视体育活动 , 义 打取 乐 。 猪尿 有 着 良好 的 传 播 渠道 , 所 以“ 乒 乓 球 起 源 于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

摘自学位论文相对比较全面( 一) 财政金融政策1.大规模发行公债。

沿江沿海地区的沦陷使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源几乎全部丧失, 财政收入锐减。

19 39年原占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主体的关税、盐税和统税收入只有1936 年的30 % . 随着战争的延续, 军费支出浩繁, 其他费用也日增, 而国库收入日细, 因而只好强行发行公债。

仅1938 一19 39 年国民政府就发行了短期国库券、救国公债、国际公债各5 亿元, 金公债5. 5 亿元,娠济公债30 0 0 万元。

从1 9 35 年到19 44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行内债就有十八种之多, 合计法币151 亿多元英镑20 0 0 多万. 美元2. 1 亿元。

2.改革税收制度。

国民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 把税收重点由间接税转到直接税,把统税扩大为货物税,形成几乎无物不税的状况, 增加新税种. 开征遗产税、印花税、食盐附加税等. 并大大提高税率。

19 40 年又颁布了《中华民国公库法》, 将地方政府的税收交由中央银行直接收存。

加强政府的调控能力。

3、金融小央集权化。

国民政府在战时把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统一起来,实行战时管理. 组建了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 , 由蒋介石亲任主席。

负责资金的调配和联合贷款等方面的工作。

并颁布了《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加强对金融的管理,还实行《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限制个人提取存款等。

19 4 2 年国民政府又规定:全国货币的发行都集中统一于中央银行。

于是中央银行又直接垄断了法币的发行权。

这些措施便于战时金融的稳定, 并使其顺利地转入了战时休制, 迅速进人战时状态。

4 .外汇管制。

“七·七”事变后. 金融市场出现大肆抢购外汇风潮, 日本侵略者也利用所掠夺的法币套购外汇. 来破坏金融秩序, 从而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濒于崩溃边缘。

于是国民政府在19 3 8 年3 月颁布了《外汇清核办法》, 实行外汇管制. 由官方垄断外汇的价格.并限制外汇的兑换。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经济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经济

抗日战争中的战争经济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作为一场全民族抗战,中国在战争中依靠战争经济实现了国力的迅速提升,为最终战胜侵略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资源调配、工业生产、财政金融以及粮食储备等方面探讨抗日战争中的战争经济。

一、资源调配抗战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满足战争所需,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资源调配。

首先,政府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了煤炭、铁矿、铜矿等的产量。

其次,政府对工业品的使用进行了限制,重点保障战争所需。

此外,还进行了军民物资调剂,将生活物资转化为军事物资,尽量将资源用于抗战。

二、工业生产为了支持抗日战争,中国在工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增加军火制造的投入,提高了军事装备的产量。

其次,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减少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提高了国内工业的自主制造能力。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战时经济计划,对各个工业部门进行统一调度,确保了战争所需物资的生产。

三、财政金融财政金融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手段。

首先,政府进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削减了一般性开支,将资金主要用于战争支出。

其次,政府发行战争债券,吸收民众的资金进行战争经费筹措。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控制了货币发行量,以稳定物价。

四、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确保军民供给,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粮食储备工作。

首先,政府采取了收购政策,向农民收购粮食,以保障军队的供给需求。

其次,政府实施了限制性粮食出口政策,减少了国内粮食的流失。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的供给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战争经济体系。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中国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高效的工业生产、稳健的财政金融和充足的粮食储备,成功地支撑了长期的战争,并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难而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为了支持抗日战争,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与财政政策。

这些政策不仅在经济上支持了战争的进行,也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和财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战时经济的需求与挑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需求和挑战。

战争需要大量的军事物资、人力资源和财政支持。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二、货币政策的调整为了支持战争经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调整。

首先,中国央行开始发行大量的战时货币,以满足军队和政府的开支需求。

这些战时货币不仅可以用于购买军事物资,还可以用于支付军队和政府的工资和津贴。

其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

由于战争经济的需求增加,物价上涨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价格管制措施,限制了物价的上涨。

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打击投机行为,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三、财政政策的调整除了货币政策的调整,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支持战争经济。

首先,中国政府增加了战争经费的预算。

为了支持战争的进行,中国政府增加了军队和政府的开支,增加了军事物资的采购和生产。

其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

为了满足战争经济的需求,中国政府增加了税收的征收额度,提高了关税和其他财政收入的税率。

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控制财政支出。

为了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中国政府削减了一些非战争相关的开支,并加强了财政监督和管理。

四、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与财政政策不仅对战争经济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

为了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和安全,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

其次,中国政府通过发行战时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来筹集战争经费。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政策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政策
变化是经济变化的缩影 , 是 当时经济发展状 币就显得尤为重要 。 况的一种反映。 金融政策的研究属于经济研 合作关系 , 这就使得在根据地严禁伪 币的发
根据地发行货 币坚持发展经济 、 保障供 行 , 允许 国民党法币 的流通1 3 1 。但 是 , 在 皖
究的一个分支 , 抗战根据地金融政策的研究 给 、 支持财政并按照市场 的需要独立 自主的 南事变后 , 国民党终于暴露 了其反革命 的嘴
案 春 秋
d a n g ' a n c h u n q i u
战的方针 ,根据地银行及时调 整金融政策 , 采取一系列措施及手段 , 将金融业务的阶级 性转变为民族性 , 并广泛 吸收有抗战意愿的 民族资产阶级 、 开 明地主 、 绅士等人股 , 这样 根据地银行在废除高利贷的同时 , 也能让地 主、 民族资产 阶级取得一 定的利息 , 兼 顾了 农 民及地主 、 银行业主的利益 。 同时 , 对私人 工商业者也发放低利率贷款 , 鼓励他们 的发 展。 另外 , 在金融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 中, 也

战线 的需要 , 同时为保证抗 战胜利 、 发 动
来等方面的内容与活动。这一时期所推行的 对的货币进行一场货 币战争 。这时期 , 他们 全面战争作 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 , 抗战革命 金融政策都是 中国共产党为 了巩 同及 发展 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外汇管理 、 土特产的 根据地货 币的发行 ,还将支援根据地财政 、 抗 日根据地而实施的。 同时, 这一时期革命根 对外统销 、 设立货 币交 易所等 , 同时组织人 军费及发展军 民生产作为其根本性的任务。 据地 的金 融政策与 国统 区的金融 政策及我 民群众点滴性地输出 , 有效利用市场 的组织 抗 日根据地金融政策 的有效推行 , 壮大 党在 土地 革命 时期 的金融政策相 比有着很 及活动 , 直接打击一切杂币。针对不 同的敌 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 为抗 战胜利打下 了坚 大的差异与特点。 这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推定 , 对货 币采 取不同 的举措 , 如: 对 土杂钞采用 实 的基础。同时, 唤醒了广大穷苦农 民的觉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

总目录第一部分:古代金融第二部分: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三部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第四部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五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第六部分:官僚资本的极度扩张及其崩溃第七部分:新民主主义金融第八部分:新中国的金融第一至四章古代金融一、古代货币(一)古代货币的起源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班固《汉书·食货志》也记载。

“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

”《初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

”等等。

类似的记载很多,说法不一,但都大体属石器时代,那时候是不可能产生货币的,因为还没有产生货币的条件。

1、古代货币形成的条件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1)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铜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国社会已完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手工业内部又分成许多门类,各门类又分成许多专业,各专业内部又有很细的分工。

这种细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广泛的交换活动,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2、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

贝壳充当货币,有以下优点:(1)它有光泽,有光花纹,当时是名贵的装饰品;(2)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3)坚固耐用,不易磨损;(4)便于携带。

战争与金融

战争与金融

围扩大,准备种类减少,领用的折扣变小。

使它适应与巩固当时的金融局势。

新汇划制度对上海票据的集中清算有较大的影响,原来上海银钱业的票据清算不在同一地点,
票据交换所清算,而汇划钱庄的票据收解集中在钱业总会清算。


因各行庄领用同业汇划均须向银准备会交存担保品,
接的往来关系。

为便利票据收解,票据清算全部集中于上海票据交换所,新汇划制度成为沟通银钱业票据清算的桥梁。

在实施限制提存和新汇划制度的同时,
策。

抗战开始后,市场波动,资金外逃的现象十分严重。

国民党政府和外商银行订立“君子协定”,又于1938年3月
和《购买外汇请核规则》,之后在4月
抛售外汇不能维持法币的信用。

并且在上海抛售外汇给日本侵略者套取外汇提供
中交农四行专业化,以及制定与当时金融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其他方面的管理措施。

四联总处设立的过程就是为加强中央银行打基础的过程。

治强力,扶植中央银行,使它凌驾于其他金融机构之上,。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浙江沦陷区的金融侵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浙江沦陷区的金融侵略


杭 州 沦 陷后
日 敌 虽 暂未 向浙 东进 行 大 规 模进 犯
,
,
但 对浙 东沿海 地 区 和 部 分内地 城镇 仍

不 时 进行 骚 扰 和 轰炸 绍兴

一九 四 O 年 一 月廿 二 日萧 山 失 陷
日敌 发 动 了 宁绍 战役

一 九 四 一年 四 月十三 日起 余姚

,
并对东 南 沿 海 地 区 进 行 骚 扰
必 须 用 军 用券缴 税
,
帝 国 主 义 血腥 的 侵华 战 争
他们 强 令 沦 陷 区 商 民 必 须 收受 军 用 券

与敌
伪 机关 企业 经 济往 来 必 须 用 军 用 券 进 行 结 算 市 场 中 购 得 所需 要 的军 用 物 资 和 奴役 中 国 人 民 的毒 辣 手 段 这 两 个 行 的机 构 成 立 后 企 业服务 到后 来
, ,

进 行 抗 日游 击 战 争
,

因 此 在 此七 八年
,
国 民 党统 治 区 和 敌伪 占领 的沦 陷 区 三 部 分
在这
些地 区 相 互 接 壤 的 战 斗前 沿 地 区 十分 剧 烈 而 且错 综 复 杂

不 仅 军 事 政 治 斗 争剧 烈
而且 在 经 济 金 融 上 的 斗争 也 同 样
,
至 九月 间不 得不 退守金 兰 一线
,
一九 四 四 年世 界战 局 发生 变化
挽 救 其 即将 失败 的命 运 的 窜扰 以相 配 合
, ,
日 本侵 略军 在 中 国 已 陷 入 泥 足 难 拔 的 困 境
,
但 敌 人为 了

战争时期的金融机构与市场

战争时期的金融机构与市场

战争时期的金融机构与市场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是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在战争时期,各个领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机构和市场也不例外。

战争时期的金融机构与市场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运作方式,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一、金融机构的运作在战争时期,金融机构的运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战争通常导致经济不稳定和资源短缺,这对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金融机构在面对战争带来的风险时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

由于战争时期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贷款和投资的审慎管理,以减少可能的风险损失。

其次,金融机构需要根据战争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战争时期,战争所需的军火装备可能成为金融机构的重点投资项目,以支持战争的进行。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与政府和军方密切合作,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在战争时期,政府通常会出台一系列措施来调动全国金融资源,加强对战争的支持。

金融机构要积极响应政府的调动,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二、金融市场的表现战争时期的金融市场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首先,战争导致了市场信心的动荡。

由于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下降,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其次,战争时期的金融市场通常存在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由于战争导致经济活动减少、资源供给紧张,市场上的资金相对较为紧缺,这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再次,战争时期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国家主导的特点。

战争通常需要大规模的金融资源来支持,政府往往会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调动全国金融资源,以支持战争的进行。

这导致金融市场更加依赖于国家政策和指导,市场机制可能被暂时搁置。

最后,战争时期的金融市场往往存在着资产价格的波动。

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将对各类资产的价格产生影响,市场上的投资者需要根据时事和战争动态来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三、战争对金融机构与市场的影响战争对金融机构与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战争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关注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

在战争时期,市场不稳定和风险加大,金融机构需要增加内部控制,防范可能的风险。

中国历史著名金融政策

中国历史著名金融政策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金融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政策:在194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政策,
包括发行国家债券、货币整顿和财政改革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支持了抗战努力,并促进了国内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1950年代的金融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包括建立
中央银行、国有化银行业、货币改革和农村合作社运动等。

这些政策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金融支持和稳定的货币体系。

3.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

在金融
领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如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股票市场、引入外资和开放金融市场等。

这些政策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4.1990年代的金融市场改革:在199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金融市场改革,如设立证
券交易所、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推进银行业改革等。

这些政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内外投资的增加,为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提供了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历史上的著名金融政策案例,中国的金融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十年抗战的金融 梁丽君

十年抗战的金融    梁丽君

15
22 18 5 3 139
3
4
120
138 156 161 164
32
1239
二、钱庄的衰落的背景 1934年6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白银购买法案》 ,规定总统有权将全国白银收归国有,财政部长可酌 情随时收买国外白银,使银准备达到法定货币准备的 1/4,并将国内存银的价格限于每盎司50美分。美 国实行这一白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刺激银本位国家 ,尤其是中国的购买力,以利倾销美国过剩商品,转 嫁危机。该法案出台后,美国政府便开始在世界市场 大量收购白银,国际银价扶摇直上。国际银价飞涨, 在中国的直接后果是中国国内白银的大量外流,引发 ”白银风潮”,并直接导致1934~1935年的金融 危机。
感 谢 您 的 关 注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颁布《金融紧急 处分令》,实施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 ①统一货币发行。从11月4日起,以中央、 中国、交通三行(1936年增加农行)发行的 纸币为法币。②白银国有,禁止流通。各地 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团体、机关或个 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应 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 其指定银行兑换法币。③实行汇兑本位制。 确定法币对外汇率(1法币元=1先令2.5便士 ,此汇价系根据1930~1934年5年平均数确 定),由中、中、交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自此,银本位被废除,白银的货币角色淡出 。
钱庄衰落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金融领域中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 度,实施了一系列新的举措,而这些政策的核心,是要建 立一个能够控制全国金融货币体系的国家金融网络。如: 1931颁布《银行法》,以及已逐步建立和实现了以“四行 二局”为中心的国家金融垄断体系。在这些金融政策实施 的过程中,扶持银行,通过对银行业的扶持和控制进而实 现对整个金融业的控制是其金融政策的核心。在这种政策 体系下,钱庄业由于自身的传统、资力、结构和经营特点 等因素,成为被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强制改造并收编纳入银 行系统统制管理的对象。 从根本上改变了钱庄业的处境,诱使激化了钱庄业的一系 列不利因素并使其外在化,最终导致钱庄业整体出现了快 速的衰落。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金融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金融建设
共产党军 民长期独立坚持敌后抗 战的重要一环 。因此, 没有 根据地 的经济建设 , 支持抗 日战争 和巩 固抗 日政 权 , 要 是不 可能的。金融建设是经济建设重要 的组成 部分之一 , 金融主
14 , 95年 淮南银行 、 淮北银行 、 阜银行 、 盐 大江银行先后设 立 ( 后合并 为华 中银行 ) 。这些根据地银行 为发展农业生产 , 防 止和抵制敌伪钞 的侵人 和流通 、 保护 根据地人 民的财富 , 发
法追债。
地“ 从二十八 年 ( 99年 ) 13 以来 , 区银行 为救济水灾 , 边 开展 合作 事业 , 发展工商 业 , 决春 耕困难 , 解 发展运 销事业 , 放款 达一千八 百余万元 ” …帮 助群众解 决 了生产 和生活 中的部 ,
分困难对于边 区经济 的活跃 , 人民生活 的调剂与 改善起着极 大的作用 。 第四, 发行公债。 由于敌寇 的封锁 , 据地 的东西运不 根 出去, 根据地外 的东西运不进 来 , 民生活困难 , 了冲破敌 人 为 人的封锁 , 解决人 民 的困难 , 银行 还办 理公 债的发行 。14 91 年陕甘宁边区发 行 了五 百万 元 的建 设救 国公债 , 为五 十 分 元、 十元 、 五元三种 , 年利七厘 五毫 , 十年还清 , 公债用 于发展 工业 、 农业 、 商业 和交通 运输 业。由于群众拥护 , 公债 实发六 百 一 十八 万元 。
( 河南大学 哲学- 9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 50 ) 70 1
摘要 : 在抗 日战争时期 , 根据地的 经济建设是 中国共产 党军民长期独 立坚持敌后 抗 战的重要 一环 , 融建设是 金 经济建设重要 的组成部 分之一 。主要 内容有 : 实行 减息政策 ; 办银行 ; 织信 用合作社 ; 创 组 对敌进行货 币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农业生产的贷款与 投资,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办理合作 事业的放款,办理农业仓库、信托、 农业保险和吸收储蓄存款。
完善和确立中央银行体制
▽战前国民政府已明确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目标模式: 单一型央行体制——中央储备银行。 ▽抗战前期构建复合型央行制:四联总处
▽在四联总处的卵翼下,从复合型央行制过渡到了单 一型央行制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为支持后方的经济建设而 扶持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积极推进后方金 融网络及金融制度的建设,规范战时后方的 金融活动,这为后方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 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战时的通货膨胀致使西部地区的商品和资产 价格不断上涨,物券、黄金、外汇投机有利 可图,金融中介热衷于投机事业并由此获得 了厚利,这刺激了后方地区金融业投资的扩 大与发展。
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钞票
▽日伪中央储备银行的日伪中储券情况更 为严重。1941年1月最初发行时,发行 额是1372万元,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为止,发行总额已达43408亿元,比 1941年1月增加了30多万倍。 ▽其他日伪银行的纸币如日伪蒙疆银行
券、华兴银行券等也存在滥发的情况。
伪中央储备银行伍佰圆钞票
★货币战:利用、排挤法币
☆禁止法币在日军占领区流通,改用日伪银 行发行的钞券和日军用票,排挤法币。 ☆准许法币在华中流通,然后在华北、华中 地区集中大量法币,运往上海,按官价套取 中国的外汇基金,再用这些外汇基金从英、 美换取物资。
★实行通货膨胀,掠夺占领区人民 ☆通过发行军用票,掠夺占领区人民 ▽抗日初期,日钞开始在沦陷区流行。 ▽ 1938年11月,日本银行担心它的纸 币在华流通,会影响日本本国的金融政 策和外汇管理,于是决定收回它在中国 发行的纸币,改发军用票。这是日本帝 国主义转嫁战争负担,残酷掠夺中国人 民的手段。
大日本帝国政府伍圆钞票
大日本帝国政府军用手票
▽据统计, 1938年11月,日本军用票在华中、 华南的发行额为3000万日元。到1940年底, 仅华中一地,其流通额即达到12000万日元, 华南一带有5000万日元,两地合计比1938年 11月的发行额增加了近5倍。到1941年底,日 本军用票在华中各地的流通额,就有6亿~12 亿日元。直到1943年4月1日,才停止发行, 并以18元折合日伪中储券100元的比率收回, 改发日伪中储券。

第三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沦陷区 的金融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 后,占领了中国关内大片领土,对
沦陷区人民大肆进行金融掠夺。采
取的主要手段有:
★设立日伪银行,垄断沦陷区金融
☆1937年11月,在张家口建立日伪蒙疆
银行;1938年3月,在北平设立日伪中 国联合准备银行;1939年5月,在上海 设立日伪华兴银行;1941年3月,在南 京设立日伪中央储备银行。……等等。 通过大量设立日伪银行和分支机构,垄 断了占领区的金融。
☆战时西部地区金融崛起的原因:
▽抗战开始后,东部地区的官办与商办资本 金融中介纷纷向大后方撤退,使得大后方金 融中介的数量、种类急剧增加。 ▽抗战初期东部地区的人口、资金增多,需 求、市场扩大,迁入和新设的非金融企业数 量增加,投融资活跃,这给金融中介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 ▽西部地区外资金融业的势力较弱,对民族 金融业的压力大为减轻,给后者的发展提供 了机会。
☆设立四联总处作为战时中国最高金融管理机关。 抗战一开始,国民政府便于1937年7月在上海设 立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 并在各地设立分处,其任务是协调四行业务,“以 集合国家银行力量,齐一步骤”。1939年9月,国 民政府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和《战时健全中 央金融机构办法》,决定改组四联总处,加强组织, 扩大权力。10月,改组完毕,四联总处正式成立, 嗣后,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也被纳入四联 总处。四联总处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蒋介石 亲自兼任理事会主席。从此,蒋介石通过四联总处, 直接掌控了金融垄断大权:
☆战时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特点:
▽银行分布不平衡。西南五省一市占80%,四 川和重庆约占后方银行总数的一半(373家)。 ▽居统治中心地位的是官僚资本银行,而不再 是外国在华银行。 ▽银行业务的投机性更大。不仅有黄金、外汇 和证券投机,也从事商业投机。 ▽银行资本渗入农村的比重逐渐上升。
★战时金融管制
☆1942年起陆续在成都等17个重要城市 设立银行监理官,负责审核银行钱庄 的放款业务和抽查放款用途;审核行 庄的日记表和存款汇兑表;实行差别 存款准备金率,督促行庄提缴普通存 款准备金和储蓄存款准备金;检查行 庄的账目和有关厂商的账目等。藉此 加强对银行业的控制,引导资金流向 生产,抑制投机。
★设立四联总处,强化中央银行职能
率政策的内容、实施原因及效果。
本章需掌握的主要内容
★了解战时国统区、沦陷区、抗日
根据地的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
融管理体制、金融政策及其变化;
把握西部地区金融业崛起的原因、 特点及影响。
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金融统制;四联总处; 中央储备银行; 华兴银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关金券; 联银券;华兴券;中储券;中英外汇平 准基金委员会; 中英美外汇平准基金委 员会
点评
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强化了中央银 行的职能,在1943年确立了近代中国 的央行体制,完善了近代中国的银行 体系,使央行得以成为抗战后期中国 金融的核心,有利于国民政府统制金 融、抑制通胀和投机、支持战时经济 建设和坚持抗战。
第二节 法币的通货膨胀
★法币的膨胀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 少,支出又急剧增加,特别是军费支出大 大增加,收支严重失衡。为了弥补财政亏 空,国民政府采取滥发纸币的政策,法币 的发行量逐量增加,使其购买力急剧下降, 物价暴涨,形成了空前的通货膨胀,表现 为二个阶段:
☆日伪银行滥发中储券等伪币
▽各日伪银行也滥发伪币。日伪中国联合 准备银行于1938年3月成立时,其日伪联 银券发行额是2071万元,12月即增加到 16193万元,1945年10月该行被接管时, 发行额是1424亿元,比成立时的发行额 增加了约7000倍,若以1940年1月的 49571万元为基期,也增加了约287倍之 多。
★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公开市场操作)及其失败 ☆外汇措施——出售外汇,回笼法币 1938—1942年,政府采取抛售外汇,同英、美 两国共同组成“中英美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向 英、美贷款,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的办法,企图通过 抛售外汇来维持法币的稳定。其结果造成了外汇的 大量外逃和外汇黑市的猖獗。 ☆黄金措施——出售黄金,回笼法币 外汇政策和黄金政策均告失败,没有抑制住法 币的通货膨胀。究其根源,就是这两项政策都是治 标的措施,没有治本,即法币大量的财政发行。财 政政策没有同货币政策配合好,左手收进,右手又 发出,用出售外汇、黄金收回的法币,终究被财政 政策所抵消,最终导致抑制通胀的失败。
☆第一阶段(1937年7月—1939年底), 法币明显地开始膨胀,但还处于缓慢膨 胀阶段,其增长的速度快于物价上涨的 速度。 ☆第二阶段(1940年—1945年8月),法 币的恶性通货膨胀阶段,法币发行量急 剧增加,物价上涨的速度大大超过法币 发行速度,形成发行追物价,物价追发 行的恶性循环局面。
*确立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职能:
1942年集中货币发行权于央行; 1938年3月开始中央银行独揽外汇统制权(外汇 买卖的核准权限),中国银行只能接受中央银行的委 托,办理外汇业务,与中国、交通银行一起从事外汇 市场平准工作,开展外币的公开市场操作。
*完善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职能: 让中央银行集中保管一般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确立中央银行作为票据交换和清算中心的地 位:1936年开始作为交易商参加银行同业公会主办的票据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 部颁布了《非常时期安全金融办法》7条(主要内容 见教材第151页),标志平时金融向战时金融转变, 标志战时金融管制的开始。
☆1938年4月,国民政府颁发《改善地方金融机构办 法纲要》,1940年1月,又公布《县银行法》, 1939年9月8日,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1940 年8月又颁布《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 1942年又接连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处办 法》、《管理银行信用放款办法》、《管理银行抵 押放款办法》等法令、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机构设 置和放款业务全面加以管制。
第四节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的发展 ★边区银行的建立及其任务
☆边区银行的建立 ▽陕甘宁边区银行:
1937年10月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
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成立。总行设在延 安,下设绥德、陇东、三边、关中4个 分行。
▽晋察冀边区银行: 1938年3月成立,下设冀晋、冀中、冀热辽分行。 ▽冀南银行: 1939年10月成立,下设冀南、太行、太岳、冀 鲁豫4个区行及100多个分支机构。 ▽西北农民银行: 1940年2月成立。 ▽北海银行: 1938年8月在山东成立。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银行有: 淮海地方银行、盐阜银行、淮南银行、淮北银 行、江淮银行、大江银行、惠农银行、江南银行、 浙东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
★抗战日期大后方金融业的畸形繁荣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敦刻尔克式经济 大撤退和西部开发的热潮,经济重心由 东部向西部转移,抗战后方的金融业得 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的金 融中介数量骤然增加,规模扩大,种类 增多,金融机构网络扩大,呈现出一种 畸形的“繁荣”景象。
划分四行业务 ▽1942年5月28日,四联总处颁布《中央交农四行业 务划分及考核办法》,重新划分四行的经营业务, 实行专业化分工。 ▽中央银行集中钞券发行、统筹外汇收付、代理国库、 汇解军政款项、调剂金融市场。 ▽中国银行受中央银行委托经理政府国外款项的收付, 发展和扶助国际贸易并办理与之有关事业的贷款和 投资,受中央银行委托经办进出口外汇及价汇业务, 办理国内商业汇款和储蓄信托业务。 ▽交通银行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的贷款与投资, 办理国内工商业汇款,经募或承受公司债和公司股 票,办理仓库及运输业务,办理储蓄信托业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