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时西部地区金融崛起的原因:
▽抗战开始后,东部地区的官办与商办资本 金融中介纷纷向大后方撤退,使得大后方金 融中介的数量、种类急剧增加。 ▽抗战初期东部地区的人口、资金增多,需 求、市场扩大,迁入和新设的非金融企业数 量增加,投融资活跃,这给金融中介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 ▽西部地区外资金融业的势力较弱,对民族 金融业的压力大为减轻,给后者的发展提供 了机会。
第三节 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沦陷区 的金融掠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 后,占领了中国关内大片领土,对
沦陷区人民大肆进行金融掠夺。采
取的主要手段有:
★设立日伪银行,垄断沦陷区金融
☆1937年11月,在张家口建立日伪蒙疆
银行;1938年3月,在北平设立日伪中 国联合准备银行;1939年5月,在上海 设立日伪华兴银行;1941年3月,在南 京设立日伪中央储备银行。……等等。 通过大量设立日伪银行和分支机构,垄 断了占领区的金融。
★货币战:利用、排挤法币
☆禁止法币在日军占领区流通,改用日伪银 行发行的钞券和日军用票,排挤法币。 ☆准许法币在华中流通,然后在华北、华中 地区集中大量法币,运往上海,按官价套取 中国的外汇基金,再用这些外汇基金从英、 美换取物资。
★实行通货膨胀,掠夺占领区人民 ☆通过发行军用票,掠夺占领区人民 ▽抗日初期,日钞开始在沦陷区流行。 ▽ 1938年11月,日本银行担心它的纸 币在华流通,会影响日本本国的金融政 策和外汇管理,于是决定收回它在中国 发行的纸币,改发军用票。这是日本帝 国主义转嫁战争负担,残酷掠夺中国人 民的手段。
☆战时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特点:
▽银行分布不平衡。西南五省一市占80%,四 川和重庆约占后方银行总数的一半(373家)。 ▽居统治中心地位的是官僚资本银行,而不再 是外国在华银行。 ▽银行业务的投机性更大。不仅有黄金、外汇 和证券投机,也从事商业投机。 ▽银行资本渗入农村的比重逐渐上升。
★战时金融管制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为支持后方的经济建设而 扶持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积极推进后方金 融网络及金融制度的建设,规范战时后方的 金融活动,这为后方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 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战时的通货膨胀致使西部地区的商品和资产 价格不断上涨,物券、黄金、外汇投机有利 可图,金融中介热衷于投机事业并由此获得 了厚利,这刺激了后方地区金融业投资的扩 大与发展。
★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公开市场操作)及其失败 ☆外汇措施——出售外汇,回笼法币 1938—1942年,政府采取抛售外汇,同英、美 两国共同组成“中英美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向 英、美贷款,建立外汇平准基金的办法,企图通过 抛售外汇来维持法币的稳定。其结果造成了外汇的 大量外逃和外汇黑市的猖獗。 ☆黄金措施——出售黄金,回笼法币 外汇政策和黄金政策均告失败,没有抑制住法 币的通货膨胀。究其根源,就是这两项政策都是治 标的措施,没有治本,即法币大量的财政发行。财 政政策没有同货币政策配合好,左手收进,右手又 发出,用出售外汇、黄金收回的法币,终究被财政 政策所抵消,最终导致抑制通胀的失败。
▽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农业生产的贷款与 投资,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办理合作 事业的放款,办理农业仓库、信托、 农业保险和吸收储蓄存款。
完善和确立中央银行体制
▽战前国民政府已明确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目标模式: 单一型央行体制——中央储备银行。 ▽抗战前期构建复合型央行制:四联总处
▽在四联总处的卵翼下,从复合型央行制过渡到了单 一型央行制
大日本帝国政府伍圆钞票
大日本帝国政府军用手票
▽据统计, 1938年11月,日本军用票在华中、 华南的发行额为3000万日元。到1940年底, 仅华中一地,其流通额即达到12000万日元, 华南一带有5000万日元,两地合计比1938年 11月的发行额增加了近5倍。到1941年底,日 本军用票在华中各地的流通额,就有6亿~12 亿日元。直到1943年4月1日,才停止发行, 并以18元折合日伪中储券100元的比率收回, 改发日伪中储券。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体制
★抗战日期大后方金融业的畸形繁荣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敦刻尔克式经济 大撤退和西部开发的热潮,经济重心由 东部向西部转移,抗战后方的金融业得 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的金 融中介数量骤然增加,规模扩大,种类 增多,金融机构网络扩大,呈现出一种 畸形的“繁荣”景象。
☆设立四联总处作为战时中国最高金融管理机关。 抗战一开始,国民政府便于1937年7月在上海设 立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 并在各地设立分处,其任务是协调四行业务,“以 集合国家银行力量,齐一步骤”。1939年9月,国 民政府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和《战时健全中 央金融机构办法》,决定改组四联总处,加强组织, 扩大权力。10月,改组完毕,四联总处正式成立, 嗣后,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也被纳入四联 总处。四联总处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蒋介石 亲自兼任理事会主席。从此,蒋介石通过四联总处, 直接掌控了金融垄断大权: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本章的结构安排 第一节 国统区的金融及其统制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货币及其调控
第三节 沦陷区的金融及其统制 第四节 抗日根据地金融的发展
本章需掌握的主要内容
★把握抗战时期中国货币发行与流通 的概况,主要是货币不统一、货币
战及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
★了解战时货币政策、黄金Hale Waihona Puke Baidu策及汇
率政策的内容、实施原因及效果。
本章需掌握的主要内容
★了解战时国统区、沦陷区、抗日
根据地的金融中介、金融市场、金
融管理体制、金融政策及其变化;
把握西部地区金融业崛起的原因、 特点及影响。
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金融统制;四联总处; 中央储备银行; 华兴银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关金券; 联银券;华兴券;中储券;中英外汇平 准基金委员会; 中英美外汇平准基金委 员会
☆1942年起陆续在成都等17个重要城市 设立银行监理官,负责审核银行钱庄 的放款业务和抽查放款用途;审核行 庄的日记表和存款汇兑表;实行差别 存款准备金率,督促行庄提缴普通存 款准备金和储蓄存款准备金;检查行 庄的账目和有关厂商的账目等。藉此 加强对银行业的控制,引导资金流向 生产,抑制投机。
★设立四联总处,强化中央银行职能
☆第一阶段(1937年7月—1939年底), 法币明显地开始膨胀,但还处于缓慢膨 胀阶段,其增长的速度快于物价上涨的 速度。 ☆第二阶段(1940年—1945年8月),法 币的恶性通货膨胀阶段,法币发行量急 剧增加,物价上涨的速度大大超过法币 发行速度,形成发行追物价,物价追发 行的恶性循环局面。
☆日伪银行滥发中储券等伪币
▽各日伪银行也滥发伪币。日伪中国联合 准备银行于1938年3月成立时,其日伪联 银券发行额是2071万元,12月即增加到 16193万元,1945年10月该行被接管时, 发行额是1424亿元,比成立时的发行额 增加了约7000倍,若以1940年1月的 49571万元为基期,也增加了约287倍之 多。
点评
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强化了中央银 行的职能,在1943年确立了近代中国 的央行体制,完善了近代中国的银行 体系,使央行得以成为抗战后期中国 金融的核心,有利于国民政府统制金 融、抑制通胀和投机、支持战时经济 建设和坚持抗战。
第二节 法币的通货膨胀
★法币的膨胀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 少,支出又急剧增加,特别是军费支出大 大增加,收支严重失衡。为了弥补财政亏 空,国民政府采取滥发纸币的政策,法币 的发行量逐量增加,使其购买力急剧下降, 物价暴涨,形成了空前的通货膨胀,表现 为二个阶段:
划分四行业务 ▽1942年5月28日,四联总处颁布《中央交农四行业 务划分及考核办法》,重新划分四行的经营业务, 实行专业化分工。 ▽中央银行集中钞券发行、统筹外汇收付、代理国库、 汇解军政款项、调剂金融市场。 ▽中国银行受中央银行委托经理政府国外款项的收付, 发展和扶助国际贸易并办理与之有关事业的贷款和 投资,受中央银行委托经办进出口外汇及价汇业务, 办理国内商业汇款和储蓄信托业务。 ▽交通银行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的贷款与投资, 办理国内工商业汇款,经募或承受公司债和公司股 票,办理仓库及运输业务,办理储蓄信托业务。
☆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 部颁布了《非常时期安全金融办法》7条(主要内容 见教材第151页),标志平时金融向战时金融转变, 标志战时金融管制的开始。
☆1938年4月,国民政府颁发《改善地方金融机构办 法纲要》,1940年1月,又公布《县银行法》, 1939年9月8日,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1940 年8月又颁布《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 1942年又接连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处办 法》、《管理银行信用放款办法》、《管理银行抵 押放款办法》等法令、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机构设 置和放款业务全面加以管制。
交换所,1940年9月授权央行集中办理四行资金和票据往来 的总轧账,1942年6月开始设立央行票据交换所,集中办理 银行业的票据交换;
1943年3月开始推进中央银行的票据(重) 贴现业务,强化其“最后贷款人”职能; 1943年开始逐渐放弃央行所经营的普通银 行业务。
*推行统一的公库制度,确立中央银行作为“政府 的银行”职能: 抗战爆发前中央银行虽已经代理国库,但未能集 中管理国库事物,仅掌理财政部会计、国库二司 的出纳职能而已;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颁布《公库法》(1938年6月) 及《公库法施行细则》(1939年6月),规定央 行统一代理国库,并于1939年8月正式实施《公 库法》,从而完善了央行代理国库的职能。
*确立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职能:
1942年集中货币发行权于央行; 1938年3月开始中央银行独揽外汇统制权(外汇 买卖的核准权限),中国银行只能接受中央银行的委 托,办理外汇业务,与中国、交通银行一起从事外汇 市场平准工作,开展外币的公开市场操作。
*完善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职能: 让中央银行集中保管一般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确立中央银行作为票据交换和清算中心的地 位:1936年开始作为交易商参加银行同业公会主办的票据
第四节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金融的发展 ★边区银行的建立及其任务
☆边区银行的建立 ▽陕甘宁边区银行:
1937年10月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
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成立。总行设在延 安,下设绥德、陇东、三边、关中4个 分行。
▽晋察冀边区银行: 1938年3月成立,下设冀晋、冀中、冀热辽分行。 ▽冀南银行: 1939年10月成立,下设冀南、太行、太岳、冀 鲁豫4个区行及100多个分支机构。 ▽西北农民银行: 1940年2月成立。 ▽北海银行: 1938年8月在山东成立。 ▽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银行有: 淮海地方银行、盐阜银行、淮南银行、淮北银 行、江淮银行、大江银行、惠农银行、江南银行、 浙东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
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钞票
▽日伪中央储备银行的日伪中储券情况更 为严重。1941年1月最初发行时,发行 额是1372万元,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 为止,发行总额已达43408亿元,比 1941年1月增加了30多万倍。 ▽其他日伪银行的纸币如日伪蒙疆银行
券、华兴银行券等也存在滥发的情况。
伪中央储备银行伍佰圆钞票
伪蒙疆银行百圆钞票
民国二十七年华兴商业银行国币券伍圆
☆物价指数飞涨
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造成了物价飞涨。若以 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1941 年,上海上涨到1099.3,华北上涨到450.2。太平洋 战争爆发以后,敌人的掠夺进一步加剧了,物资缺 乏的情况更为严重,物价上涨趋势也就空前猛烈,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际,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已 从1941年12月的1774.6上涨到9740247.7,上涨了 约5490倍。华北的批发物价指数也从1941年450.2 上涨到了1945年8月的305170。太平洋战争爆发以 后,粮荒煤荒空前严重,粮煤的价格狂涨。上海的 大米1941年12月每石价238元,到1945年8月上涨到 每石150万元,上涨了63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