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

《桃花源记》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

《桃花源记》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引言《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由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散文。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寻找山野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家园——桃花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桃花源记》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影响。

1. 逍遥乐土的设想《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与尘世繁琐无关、自给自足、和谐宜居的地方。

这种设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乌托邦或者理想社会的向往。

•古代社会中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公平和压迫,人们渴望能够摆脱这些束缚而过上自由快乐的生活。

《桃花源记》所描绘出来的逍遥乐土成为了人们心中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

•这种向往并非仅限于陶渊明个人,在整个古代社会中,类似的理想社会的设想和渴望也存在于其他文学作品和思想流派中。

2. 自然与人的关系《桃花源记》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观点。

•逍遥乐土被描绘为一个山水优美、四季如春的地方,人们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并获得满足。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视保护环境、尊崇自然的价值观。

•此外,《桃花源记》还通过描写里面居民对于土地善待、不滥用资源等方面,表达出一种谨慎使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3. 社会体制批评《桃花源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古代社会政治体制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批判。

•故事揭示了封建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官员贪污腐败、豪强欺压百姓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隐喻式地描述,作者传递给读者一种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

•这种批判性的社会观察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改进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并对贪官污吏等现象进行反思。

结论《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独特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和思想。

从乌托邦设想、自然与人的关系到社会体制批评,都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理想生活和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思想观念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著阅读栏目。

桃花源记翻译及赏析篇1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三、结束语
在《桃花源记》中,一个虚构的场景表现了作者的社会 理想,借助优美的表述,千年来读者通过寥寥文字看到了具 体可感的“乌托邦”式小农社会,借助“渔夫”这一角色, 陶渊明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代入感,若有似无、不复得见 的桃花源成为后世人心中的理想王国。
参考文献:
[1]朱尧华.还谈《桃花源记》之“外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9(04). [2]张振云.《桃花源记并诗》的“志怪”笔法与“田园”意象[J].山 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3] 王晓燕 . 乌托邦的寻找或背离——以《桃花源记》为蓝本的乌托 邦想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4] 陈云云 . 浅析《桃花源记》中的“外人” [J]. 现代语文 ( 语言研究 版).2014(01).
16
二、《桃花源记》的思想核心
通过对桃源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分析判断 , 研究者们普 遍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事实上是一种由小民思想 推动的“小国寡民”社会。在“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导下, 陶渊明想象出一个超脱历史现实、突破发展规律的新世界, 经济富足、社会和谐,展现了道家思想中最高境界的社会境 况。在陶渊明有限的历史预知下,其能想象出的最美好的社
. 文学研究 .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6年第32期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高舒航
河南开封求实高中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千古名篇,其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成为后代人们无限遐想的美好 世界。《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世界与艺术追求,本文将就此展开解读。 关键词:陶渊明;桃花源记;桃园情怀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 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 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 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会愿景便是这样的小民社会、农垦持家,抛弃了世俗社会的 尔虞我诈、压迫剥削,而是采用道家所倡导的“顺其自然” 来进行社会稳定的维系,表现了作者陶渊明对于理想社会的 向往。 在《桃花源记》里,还可以看出作者陶渊明对于社会劳 动生活的赞美。在作者笔下,桃源世界里的每个人都以农业 为生,劳动是每个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精耕细作、人人 平等,杜绝不劳而获、压迫剥削等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怪 现状,作者歌颂着劳动,也歌颂每一个劳动者。由此可以看 出作者对于“避世”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讽刺谴责。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作者对于纳税制度的愤慨。在《桃花源 记》中,每个人的劳动所得都归个人所有,不需要向统治阶 级缴纳税款 , 与创作背景所在年代的社会现状完全不同 。 理想主义在《桃花源记》中表现十分明显,陶渊明笔下的理 想社会正是其在官场与人间煎熬数十年后离开官僚阶级,通 过农垦劳动等方式自行谋生的情况下创作而成。透过《桃花 源记》,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更能通过这 一反差看出当时社会现状中的人民疾苦与沉重税款。作为人 民的诗人,陶渊明为劳苦大众塑造了一个人人劳动、人人平 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文 章末尾还有后人前去探访桃花源的情节,这一情节表现了实 现理想的坎坷与艰难 , 然而 , 作者也由此表达出自己的态 度,即对追求理想的不放弃与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赏析导语:《桃花源记》是作者笔下的一个世外桃源,表现出了作者的向往,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和诗内容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

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由于本文的创作,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

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这里指东晋(公元317──420年)。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396年)。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

为:动词,作为。

陶渊明桃花源记主旨

陶渊明桃花源记主旨

陶渊明桃花源记主旨陶渊明桃花源记主旨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桃花源记》主旨资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主旨是: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

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

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桃花源记》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古代文学作品,由东晋时期的司马迁所著。

这部作品以“桃花源”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虽然独立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借助桃花源这一场景,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世外桃源中,自给自足,和平安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成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模式。

首先,桃花源中展现出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乌托邦思想。

桃花源里的人们种田养家,不受外界纷扰,不受社会约束,自给自足。

他们的生活简单而自在,没有繁杂的社会规范和不必要的物质诱惑困扰。

人们在这里过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追求的不是物欲世俗,而是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其次,桃花源中展现出的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也是乌托邦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个世外桃源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没有争斗和纷争,没有欺诈和猜忌。

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外来的干扰和威胁。

这种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乌托邦理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人类对和平与安全的追求。

最后,桃花源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也体现了乌托邦思想。

桃花源里的自然环境清澈幽美,山水相依,鸟语花香,人们与自然之间没有隔阂,而是和谐相处。

人们喜欢与自然亲密接触,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乌托邦理想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人类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

总的来说,《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体现在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中。

这种理想社会模式,超越了世俗的琐事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尽管《桃花源记》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其中体现的乌托邦思想,却给人们带来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启示,引发了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向往。

桃花源记中心思想内容

桃花源记中心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之一《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偶而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思想内容之二作者在文章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理想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

思想内容之三全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思想内容之四《桃花源记》简析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

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

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

“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

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

“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炼的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

桃花源记的解析及赏析

桃花源记的解析及赏析

桃花源记的解析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人在山野间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安宁的生活。

这篇散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进行深入的解析和赏析,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境。

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现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纯净的向往。

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间乐土。

在这个桃花源中,人们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没有繁琐的礼仪和世俗的纷扰,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着宁静和安宁。

这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

作者运用简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描绘了桃花源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安宁。

二是抒发情感和思想。

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清新淡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三是意境深远和寓意丰富。

《桃花源记》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和寓意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思,作者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内容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

它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理想化的人间乐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隐逸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及注释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1.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2.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3.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4.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5.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赏析[说明]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

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

复前行,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

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黄发垂髫(16),并怡然自乐(1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8),具答之(19)。

便要还家(20)。

为设酒杀鸡作食(21)。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6)。

此人——为具言所闻(27),皆叹惋(28)。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9),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0)。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31),处处志之(32)。

及郡下(33),诣太守(34),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35),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引导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下面是小编收集作品课文的写作特点,与大家分享阅读学习。

《桃花源记》的语言也十分准确和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

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在这段文章里,还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

像写山里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非常朴素、自然的。

他写文章不重词藻的华丽,不事雕琢,而是尽力做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

但是我们读他的作品,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

苏轼说他的作品“癯而实腴”,就是说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外表来表现丰富的内容。

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

(李文) 语言晓畅,用词精到。

《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明代许学夷说,陶多用“晋宋间语。

靖节耳目所濡,故不觉出诸口耳”(《诗源辨体》)。

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陶渊明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的理想境界,可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内容提要:桃花源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陶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陶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陶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秦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

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桃花源记》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南北朝)【题解】《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

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

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原文】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

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

未果,寻病终[19]。

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

这里年代是假托的。

[2]武陵:郡名。

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解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解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注释、译文及解析《桃花源记》表现作者向往和谐社会,安逸快乐的生活,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因为桃花源记的背景正是社会昏暗,战争连连,人们痛不欲生。

所以在此文中更有一层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陶渊明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而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正是当今世界所追求的。

原文:桃花源记[魏晋]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原文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

《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

陶渊明桃花源记人间的理想

陶渊明桃花源记人间的理想

陶渊明桃花源记人间的理想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陶渊明通过描述桃花源的美景和人民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人间理想的追求。

这篇文章以桃花源为背景,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内外环境的不满,展现了他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可以说是陶渊明人间理想的真实写照,它展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向往,给后人留下了深刻而珍贵的启示。

桃花源,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偏僻山区。

据陶渊明所述,当时有一位渔夫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

他们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以农耕为生,相互帮助,和睦相处。

这里山清水秀,桃树绵延不绝,鱼虾丰盛,人们衣着简朴而恬静地生活着。

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对人间理想的无限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寓言来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的逃避。

桃花源成为了他心中理想社会的缩影,是他对封建统治和社会不公的嫉妒与反抗。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人民受到了身份、等级和贫富之分的限制,陶渊明追求的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人间理想。

桃花源具有强烈的人间理想色彩,它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心声。

这里的人们过着简朴而自由的生活,没有官府和税收的压迫,没有纷争和互相攀比。

陶渊明以桃花源这个空灵美丽的地方,展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一种更美好、更纯粹的人间理想的追求。

桃花源记不仅仅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更是对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呼唤。

这是一个自给自足、和谐共处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追求幸福,追求喜欢的事物,不受束缚和压迫。

这个理想社会饱含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愿望。

桃花源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陶渊明的文字揭示了人类永恒的追求,也给后世的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桃花源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个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它对于我们当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人间的理想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憧憬的,正如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一样,这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分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分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分析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分析尽管《桃花源记》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一、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结构层次《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三、详略安排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

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

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激起后人无限的遐想,形成了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桃园情节。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
一、从全文上分析
陶渊明在这篇只有三百多字的短文里,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

这个社会是没有战乱的。

桃花源里的人从秦朝的时候就到这里来避难,已经五六百年了。

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到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连外面的改朝换代都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世间人所遭到的痛苦了。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过着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

这在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阶级社会,真是农民求之不得的好地方。

桃花源里的风俗也是淳朴的,完全没有人世间你欺我诈的情形,不要说他们彼此之间的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他们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和周到。

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也正是当时长期战乱、人
剥削人、人和人的关系异常恶劣的现实社会对立面的反映。

诗人代表着广大农民朴素的思想和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还不可能知道怎样把动乱、黑暗的现实社会改变为劳动人民的乐园,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

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族阶级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二、从社会角度上分析
桃花源的仙境也不为官宦所有,上述太守即是一例,更
不为刘子骥式的好奇者所能见。

一切不可刻意为之,正像“南山”一样,只有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之人,方可悠然见得。

走过桃花林,彻悟的诗人来到了理想的世界。

“良田美池桑竹”――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在从政治漩涡中退避之后,他并未像同时代的许多名士或佯狂,或愤世,或放纵,而是真正找到了一种自己的归宿。

正如在《感士不遇赋》中所写“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唯有像他这样的通达之人,方能身归故里,躬耕田亩。

在桃花源中,诗人极力叙写自己理想状态下的田园生活,如果没有身体力行,亲劳胼胝,是不可能写出那种恬淡平和的生活的。

正因为诗人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的切身体会,才可能描绘那样一种世外桃源。

写作此篇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对田园生活已有了相当的体察,故写来得心应手。

在文中作者将桃花源里写得如此之美:这里没有官场的污浊,没有世俗的势利,体现的是一种人与田园的和谐,人与劳动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上之美可以看作是作者心理宁静的外在投射。

“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民生活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儿表面上是极力描绘桃花源的风光人情之美,其实这更反衬了现实生
活中的政局混乱、礼法丧失。

三、从历史角度分析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去考察,桃源故事的出现也是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奇异现象。

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

探究其原因,固然与它的艺术成就有密切关系,但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学思想、审美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为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纯朴。

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忧患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灾难深重的古代人民要求作家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经历过刘裕篡晋的动乱,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

从当时的文学倾向来说,他可以像同代诗人那样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沉溺于追步松乔,羽化登仙。

但是,对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的陶渊明不肯这样做。

他没有长生的梦幻,也不想借助于玄谈游仙去求得解脱,而是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他离开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贫寒简朴的生活。

《桃花源记》具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
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桃花源记》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和无情地揭露了所处社会的丑恶;《桃花源记》就像一座灯塔,勇敢地开启了一道探索理想社会的亮光;《桃花源记》就像一柄火炬,毅然地点燃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