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记念刘和珍
君
导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
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基础字词梳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读准字音 2 写准字形 3 用准词语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屠戮.( lù) (3)黯.然( àn ) (5)踌.躇.(chóu chú) (7)赁.屋( lìn) (9)浸渍.( zì) (11)尸骸.( hái )
(1) mō( 摸 )索 楷mó( 模 )
àn( 黯 )然 (3)ān( 谙 )熟
万马齐yīn( 喑 )
羽yì( 翼 ) (2)希 jì( 冀 )
骐 jì( 骥 )
不dàn( 惮 ) (4)shàn( 禅 )让
dǎn( 掸 )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雉diéd(ié喋( 堞)血) dié(谍 )报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fěi( (7)fēi(
斐 蜚
)然 )声文坛
受益fěi( 匪 )浅
(9)d丢àdo(ià悼o(
)念
掉)
chuò( 绰 )chuò( 绰 )有余
桀 ào( )
屠 lù(戮 (8)chuō( 戳
) )穿
jié( 截 )断
一眼,就能 熟练 地报出一个价位。
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辨一辨
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
做得纯熟。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 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 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 紧张到极点。 (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4)桀骜不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3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
7 记念刘和珍君本课话题——责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流言”,“屠刀+钳口术”,这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作者列举两种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雾霾笼罩下的北京城里,路上行人不约而同地全副武装,捂紧口罩,甚至宠物犬都被戴上了口罩。
更让人们惊奇的是,北京大学校园内的蔡元培、李大钊、塞万提斯等先贤的雕像,也被戴上了口罩。
2014年2月23日,一组名为“请允许我为您戴上口罩”的照片在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被疯传。
雾霾天气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恶劣天气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北大学子巧妙地运用了口罩这个文化符号,还“特地”请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等先贤来“代言”,向世人传递想要改变环境现状的强烈愿望。
这份“口罩上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蓝天白云的呼唤,更感受到了他们心中深深的责任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赁.屋( ) 浸渍.( ) 噩.耗( ) 洗涤.( ) 屠戮.( ) 绯.红( ) 桀骜.( ) 踌躇..( )( ) 【答案】 lìn zì è dí lù fēi ào chóu chú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干⎩⎪⎨⎪⎧干.练( )毫不相干.( ) (2)攒⎩⎪⎨⎪⎧攒.射( )积攒.( ) (3)落⎩⎪⎨⎪⎧寥落.( )一字不落.( )落.枕( ) (4)抹⎩⎪⎨⎪⎧抹.杀( )抹.墙( )抹.脸( )【答案】 (1)ɡàn ɡān (2)cuán zǎn (3)luò là lào (4)mǒ mò mā2.语境辨析法(5)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但要薄.( )利多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及练习试题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其中包括作者简介、重点字词、必背语段、重点句子、全文结构及练习试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三、必背语段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四、重点句子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五、全文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同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勾当/勾通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B.着落/着想血迹/血淋淋挑剔/痛哭流涕C.削发/剥削关卡/卡脖子攒射/人头攒动D.血泊/停泊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解析】A项,分别读ɡòu/ɡōu ,lù/lòu,lè/lè;B 项,分别读zhuó/zhuó,xuè/xiě,tī/tì;C项,分别读xuē/xuē,qiǎ/qiǎ,cuán/cuán;D项,分别读pō/bó,kuì/ku ì,jī/jǐ。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课后知识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语言知识积累(1)多音字(cuán)人头攒动攒射shǔ)不可胜数攒数(shuî)数见不鲜范增数目项王(zǎn)攒钱积攒shù)数目(chuāng)创口创伤bï)单薄(zhuǎn)转移创薄转(zhuǎi)转文(chuàng)创建创办惩创báo)薄板(zhuàn)转圈(2)形近字辨识悼(dào)悼念辑(jí)编辑翼(yì)羽翼喋(diã)喋血缉(jī)通缉缉拿牒(diã)牒文绰(chuî)绰绰有余揖(yī)作揖揖让冀(jì)希冀冀图碟(diã)菜碟骜(ào)桀骜不驯斐(fěi)斐然成章殒(yǔn)殒身不恤蔼(ǎi)和蔼可亲骛(wù)好高骛远蜚(fēi)蜚声文坛鹜(wù)趋之若鹜匪(fěi)受益匪浅陨(yǔn)流星陨落霭(ǎi)云霭雾霭暗(àn)暗淡恶(â)恶战穷山恶水黯(àn)黯然神伤噩(â)噩耗噩梦(3)近义词辨析①禁止禁锢禁止:对人行为上的限制。
禁锢:对人思想和精神上的限制。
搭配:禁止行为/禁锢思想②徘徊徜徉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犹豫不决。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③正告告诉正告:严正地告诉,适用于庄重的场合,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述事情,以便让人知道。
告诉:在一般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
④干练熟练干练:指人既有才能又有经验,如:精明干练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基。
熟练:指对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经验,如:这项工作要求熟练地掌握机械操作。
⑤桀骜倔强桀骜:更适合于书面用语,如:人生的坎坷造就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
倔强:更适用于口语,如:这个同学脾气十分倔强。
⑥噩耗消息噩耗:指不好的消息,例如:亲人逝世的噩耗传来,他不禁失声痛哭。
消息:指好或不好的音信,例如:我们的消息全都来自今天的报纸。
人教版记念刘和珍君
我们叙述一件事情,要有起因、时间、地点、人物、 经过、还有结局。
• 作者由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想到曾经有人把他的小狗寄 养在我家里。
• 小狗包弟很愉快的跟我们一家人相处了七年时间, • 后来因为在文革中,我为了保全自己跟家人,把这只非常
喜欢叫唤的小狗,送到了医院解剖了。 • 之后,我对这件事情忏悔不已。
成语积累
1、黯然神伤:形容由于心情沮丧而面带感伤的神色。 2、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 惜。 3、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 愤。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情感。也作“长歌代 哭”。 4、百折不回: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 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dàn dié cuán lù chuāng zì ē yǔn xù 不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惩创 浸渍 山阿 殒身不恤
hái nüè 干练 洋溢 诧异 尸骸 虐杀 阴谋诡计 嫉恶如仇
小说集 历史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译作
鲁迅先生的作品 《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野草》 《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 《野草》
细节描写: 1)见到陌生人吠一阵就跑开了 2)作揖讨糖果吃; 3)日本朋友对它很感兴趣,拍摄它的镜头; 4)由起女士非常喜欢包弟; 5)萧珊喜欢包弟,讨骨头喂它。 6)每天在门口等候我们出来。 特点概括:可爱、聪明、善解人意、有情有义。
成语积累
1、逆来顺受: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 的态度。逆:不顺 2、绿草如茵:亦作“碧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 的褥子,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茵:铺垫的东西,垫子、 褥子、毯子的通称。 3、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高一语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纪念刘和珍君素材
《纪念刘和珍君》1、相关语句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2、理解“有恶意的闲人”指怀有恶毒目的,散布阴险论调的人。
他们是像陈西滢样的反动文人,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帮闲、帮凶。
“无恶意的闲人”指没有是非观念,愚昧无知的人,他们没有坏心,只是被蒙蔽,不知道惨案真相,因而麻木不仁。
【《纪念刘和珍君》知识点】一、“真的猛士”与“庸人”:1、相关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理解:从上面的的语句可以见出:“真的猛士”指的就是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的现实,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者下的血腥屠杀。
他们为国家暗淡的前途、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
“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在文中指胆怯懦弱,容易遗忘,暂得偷生的人。
客观上起了维持“这似人非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的作用。
问: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是不是“真的猛士”?冯雪峰先生认为不是.他认为“真的猛士”泛指真正的革命者,而鲁迅并不认为为了援助外交徒手请愿是革命行动。
我们认为从鲁迅对“真的猛士”的定义和刘和珍等人的英勇事迹来看,刘和珍等四十位爱国青年算是“真的猛士”.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广有羽翼的反动校长;在“强拖出校”“赁屋授课”的困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可谓“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可谓“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刘和珍等烈士是当之无愧的“真的猛士”。
问:“庸人”指当时的普通的民众吗?是否包括“有恶意的闲人”与“无恶意的闲人”?“庸人”指当时麻木不仁的中国百姓,包括“无恶意的闲人”,不包括“有恶意的闲人"。
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知识点]部编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合并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表明写作目的 (1、2),
•第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 案真相(3、4、5),
•第三部分、总结教训和意 义(6、7),
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2)
读课文,品读句子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 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
章。
学习重点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简介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 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 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 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 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 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 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 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 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 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 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总有一款PPT 适合您
【最新出品\精心整理\倾情奉献\敬请珍惜】
请说出下列 女英雄的名字。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纪念刘和珍君
记 念 刘 鲁和 迅珍 君
①记念 ②刘和珍 ③君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 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
文 “章念。”思:念 怀念 悼念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乎,我说不出话”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重点字词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重点字词高一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一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重点字词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重点字词一、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寥liao落长歌当dang哭菲fěi薄踌chou躇chu(蹰) 诧cha异桀jie骜ao赁lin屋不惮dan 攒cuan射喋die血尸骸hai 绯fēi红浸渍zi二、掌握下列字形斐然翡翠悱恻诽谤惨淡淋漓洗涤造化黯然噩耗推测虐杀衰亡欣然呻吟辗转屠戮惩创抹杀蜚短流长屡次气概勇毅干练编辑徘徊三、词语解释1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虑。
2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
3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4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也说百折不挠句子:①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但也许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
“出离愤怒”,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极限,无法忍受了。
“深味”,深深地体味。
“浓黑的悲凉”,“悲凉”可感而不可视,“浓黑”则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悲凉”修饰“浓黑”,是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仿佛“悲凉”可感可触可视,而且是极度的悲惨和冰凉。
“快意”,感到痛快;“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纪念刘和珍君知识点
纪念刘和珍君知识点一、字词:屠戮绯红黯然殒身不恤踌躇呻吟洋溢喋血浸渍洗涤尸骸二、词语辨析:踌躇与徘徊:都有心里犹豫的意思。
踌躇指心里犹豫。
徘徊多指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干练与熟练: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三、词语解释1、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原文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4、桀骜不驯:比喻傲慢。
性情强暴不驯顺。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
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
(放录音,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听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板书:记叙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由板书:交代写作缘由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板书:教圳意义教帅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乎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总体思路四、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板书:局部思路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难点: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记,与“纪”同义;君,对人的尊称。
一、理解本文围绕“纪念刘和珍”这一中心,以感情发展为线索的写作结构与思路。
全文分七部分,以序数表明,以下简要分析各部分内容。
(一)说明写作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悼念烈士、抨击敌人的悲愤感情。
一开始,作者追忆自己参加为刘和珍、杨得群两烈士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
文章以史家笔法点出“中华民国”,既保留了旧时祭文开头的格式,又暗含历史将永远记下这个日子的意思。
“独在礼堂外徘徊”,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表露了深沉、真切的悼念之情。
接着叙述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一事,证实了程君的话,表现了刘和珍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势力、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揭示了她敢于斗争的思想基础;同时又说明刘和珍和鲁迅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志同道合的反抗黑暗的战友。
这样,鲁迅才“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点明了写作本文的重要原因。
第3段作者将悲愤的感情推向了高峰。
其中,“所谓学者文人”指林学衡、陈渊泉之流,“阴险的论调”指他们诬蔑死难青年受人“利用”等言论。
“悲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青年竟遭这样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一是面对这样黑暗的现实(即非人间)的悲哀——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杀了人还说“谁叫你来送死”。
而下文说的“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就是指这层含义,意思是超出了愤怒的极限程度。
(二)颂扬猛士,批判庸人,进一步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们牢记这次惨案,像“猛士”一样去战斗。
这部分热情赞颂了革命者面对黑暗世界,敢于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既是对旧世界的诅咒,又是愤怒的呼号。
为了唤起人们的觉悟,激励人们永记淋漓鲜血,踏着烈士血迹前行,句末用叹号表明作者期盼这样的世界快到尽头。
第2段点明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人们奋起反抗、斗争,向反动统治者讨还血债,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整理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整理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原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记念刘和珍君》 讲义
《记念刘和珍君》讲义一、背景介绍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新旧思想激烈碰撞。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数的青年学子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奔走呼号。
刘和珍君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二、刘和珍君其人刘和珍出生于_____,是一位积极向上、富有正义感的青年学生。
她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不仅勤奋好学,还关心时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刘和珍经常参加学生运动,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她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为争取民主和自由而努力。
她的热情和坚定感染了身边的许多人。
三、刘和珍君参与的活动1、反对封建礼教在当时封建礼教依然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刘和珍君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她倡导男女平等,呼吁打破旧有的束缚,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2、组织学生运动刘和珍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
她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高呼爱国口号,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3、为进步刊物撰稿刘和珍还为一些进步刊物撰写文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她的文章言辞犀利,观点鲜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四、刘和珍君牺牲的经过在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刘和珍君参加了一场抗议活动。
然而,反动势力却对这些爱国学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当时,现场一片混乱,军警们挥舞着棍棒,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们冲去。
刘和珍君毫不畏惧,始终走在队伍的前列。
最终,她不幸中弹牺牲,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五、刘和珍君的精神1、勇敢无畏面对反动势力的威胁和镇压,刘和珍君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挺身而出,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
2、坚定信念她始终坚信通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努力,能够改变国家的命运,为人民带来美好的未来。
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断前行。
3、爱国情怀刘和珍君对祖国的热爱是深沉而真挚的。
她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一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纪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1936)。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二、课文知识总结1、字词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浸渍(zì)殒(yǔn)身不恤(xù)2、课文内容感知(1)思路分析主题:作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2)重点句子理解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希望可以帮助到你!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重难点解析《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记念刘和珍君》1、字音:洗涤(dí)尸骸(hái)立仆(Pū)风尘仆仆(pú)浸渍(zì)干练(gàn)诧异(ch à) 长歌当哭(dāng) 桀骜(ào) 赁屋(lìn) 创伤(chuāng) 转辗(zhǎn) 黯然(àn)喋血(dié)噩(è)耗潜(qiān)移默化2、词义: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
当,当作。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殒,死亡。
恤,顾虑。
3、文学常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
(注意所学鲁迅文章的出处)二、《小狗包弟》1、字音:作揖( yī) 倘使(tǎng) 解剖(pōu) 步履(lǚ) 蜷(quàn)缩怯(qiè)懦回禀(bǐng)挟(xié)持愠怒(yùn)蜿蜓(wǎn)悲怆(chuàng)伛偻(gōu)角斗(jué)诘难(jíé)2、文学常识: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散文《旅途随笔》《随想录》等。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此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语文知识点由滨海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设计,本站小编收集整理。
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入手来解读难句?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
例如: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语文学习大家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学习高一语文的时候要注重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位遇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这句话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作者愤怒、悲痛之强烈,“实在无话可说”。
“而此后……”一句,“而”字以下,笔锋一转,转向揭露陈西漫等“所谓学者文人”(不是真正的学者文人,而是披了“学者文人”外衣的反动派的帮凶)的阴险论调,这种人的卑劣行径,更使作者愤怒满腔。
“出离愤怒了”,意思是愤怒达于极点,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我将深味……”整句的意思是:我将深深地体会和回味这种禽兽世界的“浓黑的悲凉”,我要把由于敌人的屠杀和流言给我的最大的哀痛揭示出来,尽管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们可以因我的痛苦而感到快乐,但我就是要把“这”――对于战友的深沉哀悼和对于敌人的愤怒控诉――作为“后死者”奉献给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这里充分表现了鲁迅与敌人势不两立的革命精神。
“后死者”是鲁迅对自己的谦称,同时也表明了鲁迅要坚决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第二部分:通过悲叹庸人易于忘却革命者的牺牲,进一步阐明写本文的意图―要使人们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这部分一开始,鲁迅就气壮山河地写道:“真的一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
“直面”、“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不回避之意。
“惨淡的人生”指当时反动派统治下人民群众所过的非人生活。
“淋漓的鲜血”指“‘三・一八”渗案那样血迹斑斑的残酷现实。
全句的意思是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这就给一个革命战士提出了标准,对反动派的黑暗统洽,对敌人的疯狂屠杀革命人民,要敢于直面和正视,要不避锋,要怀着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掩埋好战友的尸摊,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与敌人奋战到底。
这样的人,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前一句,以“真的猛士”为主语,下面连用两个“敢于”,联结了两个对偶谓语。
后一句,一个问句,加强了对“真的猛士”的赞叹,这后一句看起来是问句,实际上是加强感叹,是对“真的猛士”的直接赞颂。
“哀痛者”和“幸福者”,表面上好象是矛盾的,实则不然。
“真的猛士”为战友的栖牲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哀痛,他们对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悲愤满腔,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对反动派进行顽强不屈的斗争。
他们活,活得有意义,死,死得重于泰山,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幸福者”?战斗就是幸福,比起那些昏昏噩噩、胡里胡涂、不知道哀痛的庸人来,他们要幸福千万倍! 下面“然而……”一句,作者转入批判“庸人”。
“庸人”,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这里主要指小市民和其他一些苟且偷安的人。
前面刚讲过“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里就开始写另一种人。
“庸人”,不敢斗争。
不愿斗争,过一天算一天,而大自然呢,又常常为这些庸人设计,使他们忘得很快,大自然用时间的流驶(此处拿流水来比喻时间的过去),来洗去死者被屠杀、流血牺牲的旧迹,时间一久,“庸人”们把这些都慢慢淡忘了,鲜红的血痕变淡了,只在他们心上留下那么一点淡红的血色和很轻微、很淡漠的悲哀。
正是这样,才使得“庸人”们哲时苟且偷生,不去对反动派反抗,客观上也就帮助维持了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鲁迅在这里沉痛而又语重心长地批判了“庸人”,意思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庸人”,而要做“真的猛士”。
下面“我不知道……”一句是对反动派罪恶统治的诅咒,愤激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小段,点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这笔血债,唤醒人们起来斗争。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思就是我要趁对“三・一八”渗案的印象很深,没有淡忘的时候,把它写下来,好让大家记住这笔血债。
“忘却的救主”,是健忘的形象化的说法,有讽刺某些健忘的庸人的意思。
第三部分:通过衬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回忆,表达鲁迅对她的哀悼和享敬。
整个第三部分两段文章都是回忆的,但又不仅是回忆,作者一面回忆,一面谈自己的想法,一边叙述,一边议论,写得亲切真挚,十分感人。
先说刘和珍是鲁迅自己的学生。
这是事实。
紧接着再补充说,“学生”这个说法,虽然向来是这样想,也这样对人家说的,但“现在却觉得踌躇了”为什么“踌躇”呢?作者先不直接说出,却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然后才在下一句说明了原因。
“苟活到现在的我”,是鲁迅的自谦,同时也表示了鲁迅极其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决心为革命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她不是……,是……”这一句中,前面一个否定判断分句,后面一个肯定判断分句,共同突出了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质。
另一方面,这两个分句丈共同突出了鲁迅与刘和珍决不仅仅是一般的师生关系,而是同在一条战壕里战斗的战友。
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热情歌颂爱国青年,在这一句里充分表现了出来。
第二小段,写认识刘和珍的经过,描述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以及对学校前途的关心。
文章先从第一次知道刘和珍的姓名谈起,然后再谈后来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这是讽刺语,即流氓打手),强拖出校后,才见到刘和珍本人。
见到时,“心中却暗自诧异”。
接着谈了“暗自诧异”的原因。
能够不为敌人威力屈服和利诱,敢于反抗象杨荫榆这样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不管怎样,性格总该有点倔强不驯、比较泼辣的吧,可是在日常接触并不是这样,鲁迅见到的刘和珍却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后来学校暂时搬到宗帽胡同,刘和珍来听鲁迅的课,仍然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文章一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很温和”,是有深意的。
首先,拿这和下面谈的她关心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一同来和前面谈的刘和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对照看,就说明刘和珍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作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次,正是刘和珍这样一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可亲的爱国女青年,却被反动派恶毒地诬蔑为“暴徒”,并把她杀害,就更加激起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镇压革命、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义愤填膺,最后刘和珍“微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反复提起,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这一段回忆刘和珍,好象都是很“平常”的一些事,实际上正是通过这些“平常”的事,深刻地表现了刘和珍这位爱国青年的优秀品质、作风和爱国主义思想。
如果没有这些,刘和珍的革命活动和她的为革命英勇牺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试想,经过斗争,学校已经恢复旧观,耍在女师大复课,往日支持学生在宗帽胡同上课的教师都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辞职了,而就在这个斗争取得胜利、最容易使人麻痹的时候,刘和珍却“虑及母校前涂,黯然至于泣下”。
要不是思想深刻、眼光远大、热爱祖国、时刻考虑革命前途和女师大学生运动斗争前途的人,是决不会如此的。
这里,从文章表面看,只是记叙了刘和珍的一件“普通”事迹,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含义,把刘和珍的思想和性格写得很深,并且为下面两部分记叙刘和珍被反动派惨杀作了准备。
第四部分: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第一小段,写听到惨案发生时对传说的怀疑,鲁迅说他向来是不怕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的。
然而这一次,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一且一个那样和蔼可亲、始终微笑的刘和珍,段政府的卫队更何至于忍心对她开枪,让她无缘无故地倒在段政府门前的血泊中呢?这样的惨案是千万个不会也不应该有的呀!鲁迅在这里是用欲擒先纵的笔法,先说对传说发生怀疑,等到后来事情证实了,便更加突出了反动派的下劣凶残。
注意这一段里文章运用“居然”(“说卫队居然开枪”)“竞”(“竟至于颇为怀疑”、“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等副词,这两个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用了它,大大加强了语气。
另外,这一段说的“中国人”,是指中国的反动统治者,这种用法是以全体代部分的修辞方法。
第二小段,以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
刘和珍被杀害了;杨德群也被杀害了(作者把二人分开谈,是为了加重文章分量),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这一小段,三句话表现了三层意思:第一句用连词“然而”,由传说转入事实,作证的是刘和珍“自己的尸骸”。
第二句用副词“还”字,再以杨德群的“一具”尸骸作证。
第三句用连词“而且”进一步说明她们被杀害的情况不仅是杀害,而且是“虐杀”,证据是尸体上“还育棍棒的伤痕”。
这里,并用“不但……简直”的句式加强语气,进行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