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周率的历史》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圆周率历史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近似值。

具体内容包括:1. 圆周率的概念: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

2. 圆周率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如何计算和逼近圆周率。

3. 圆周率的近似值:π的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周率的概念。

-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圆模型、多媒体课件。

-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2. 新课:介绍圆周率的概念,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圆周率的重要性。

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计算器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4. 巩固:通过实例讲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圆周率的实际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周率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正文:- 1. 圆周率的概念- 2. 圆周率的历史- 3.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图片:圆的模型、圆周率的计算过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使用圆周率的近似值。

2. 提高题:探究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拓展题:研究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更多的圆周率近似值。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2. 圆周率的历史3.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历史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圆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讲解圆周率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

3. 圆周率的历史:介绍圆周率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发展过程。

4.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讲解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5.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讲解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定义2. 圆周率的历史3.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圆周率的定义。

2. 请举例说明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请计算圆周率的值,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计算过程。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对圆周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 在讲解圆周率的历史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圆周率的发展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环节一.探究活动:圆周长与
史的相关知识以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
直径的关系。
方法。了解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渗透极
限思想,认识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
空 白 演 示 2、通过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培养收集信息、
整合信息的能力,在交流体验中,提高阅读理 解能力。 3、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和民族自豪感。
空 白 演 示 引出圆周率之后提供的数学阅读课。结合圆周率
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 索过程。基于以上分单析击,输本入课您的教封学面重副点标为题 挖掘圆 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领略在对圆周率的探索过 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经历了圆的周长公式探究 过程,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固定的数,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反思如下:课堂上基本完
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但存在以下不足,因为
本课内容过多,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小组讨论汇
空 白 演 示 报时留的时间过少,整堂课下来感觉有点急促。另外课
堂上,我没有注重一些单 细击 输节入问您题的。封例面如副:标白题版和投影仪 同时使用未考虑到会影响学生观看大屏幕的效果。
在课堂上也明显感觉到学生平时的数学阅读不多,
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也是接下来我要努力的方向。
环节三.说说现今圆周 率的应用。
(检测目标一、二)
任务三:说一说你对于现今圆周率能运用在哪
பைடு நூலகம்
些方面了解有多少?(检测目标三)
评价任务达成度:
通过下去观测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学习单探究一、 二、三题的填写,评价任务基本达成。通过观测
空 白 演 示 学习单探究四,发现大概有7名同学因为测量出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教材分析】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本阅读内容信息量大、数学术语多、理解困难。

涉及到圆的内接、外切正多边形、割圆术、勾股定理、投针试验等数学术语,在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疑问,但这些疑问并非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在于“阅读——熏陶”。

【学生分析】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

(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90%,然而直到刘徽的割圆术的只有大约8%,听说过”投针试验“的人数为零。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作为处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深圳的学生,他们运用图书、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对于这部分阅读资料的兴趣浓厚,许多学生都已经迫不及待的阅读、查阅(已经提前阅读的人数大约占85%)。

因此,不妨把阅读任务下放到课外,把搜集“圆周率的历史”资料作为课前实践作业,把课堂作为交流、释疑的平台。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史上的相关知识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教材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周率的值。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圆周率是如何被数学家们逐渐理解和计算出来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并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家的敬仰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以及圆周率的计算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周率的计算过程。

5.练习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发展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历史:逐渐被数学家理解和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合作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以及对圆周率历史发展的了解。

1.5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5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5 圆周率的历史(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5节“圆周率的历史”作为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掌握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难点与重点上,我将其设定为让学生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教具和学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生的练习本。

在作业设计上,我布置了一道题目: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10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为:周长约为31.4厘米,面积约为78.5平方厘米。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思考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学生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我计划通过多媒体展示圆周率的小数部分无限延伸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周率的无限性。

我还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从而加深他们对圆周率无限性的理解。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我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强调圆周率计算的关键步骤,如确定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正确应用圆周率公式。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计算方法。

我还注意到学生在学习圆周率时可能对圆周率的应用场景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实际情境,如工程计算、物理实验等,向学生展示圆周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圆周率重要性的认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将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6.课堂总结的必要性: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让我认识到,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时间较为紧张,导致成果展示不够充分。
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圆周率的历史》选自北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7节,内容主要包括: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近似值,圆周率的历史探索,以及圆周率在数学及科学领域的应用。具体涉及以下几方面:
1.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符号π表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圆周率的基本概念。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符号π表示。它在数学、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介绍古代数学家阿基米德如何通过多边形逼近法来计算圆周率,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如何求得圆周率的更多小数位数。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圆周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时,结合古代数学家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案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同时,实践活动环节的计算圆周率近似值,使学生们对圆周率的计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表明,分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圆周率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特点理解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举例和比较,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共8课时。

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知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本节课是学生对圆周率知识的初次接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如对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他们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知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圆周率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知识,如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理解圆周率的概念。

4.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5.教师讲解:对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是本学期的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丰富的例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由于圆周率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知道圆周率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圆的知识,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2.讲解:详细讲解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圆周率的知识解决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将会设计一张包含圆周率历史、定义、计算方法的板书,让学生可以通过板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讨论表现来进行。

我将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学生将了解到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π表示。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圆周率的历史渊源,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定义和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圆周率的历史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2.教学用具:圆规、直尺、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等对圆周率的贡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圆规、直尺、笔等教学用具,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圆周率,并记录在表格中。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特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
腊文直径
• 1736年以后开始普遍用“π”表示圆周率。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阅读与交流,你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会说: • 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真是执着,一直没有停止过,真了不起! •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取得的成就竟然在世界上 领先了约1000年,真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 我知道了在研究圆周率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今后我们研究问题也要多 角度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 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圆周率的历史》。下面我将从说教 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 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们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 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关于“圆 周率”你还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 人类是怎样发现圆周率的? • 圆周率的值究竟是多少呢? • 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有哪些? 师:同学们的问题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第五课《 圆周率的历史》。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 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 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测量—正多 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以及π的计算的价值(如计算π值已成为评价 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 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 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7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对圆周率的概念和意义理解起来有困难,尤其是对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此外,他们可能对如何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计算感到困惑,特别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还有,学生可能对圆周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了解不多,这可能影响他们对圆周率的深入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a. 计算圆的周长,直径为10cm。
b. 计算圆的面积,半径为5cm。
4. 简答题:
a. 请简述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
b. 请说明如何运用圆周率进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请大家认真思考和回答,我将对大家的答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首先,在讲解圆周率的历史时,我采用了故事和实例的方式进行导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有些学生似乎对历史背景的兴趣不大,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尝试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动画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圆周率的历史,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圆周率相关的实例,如圆周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圆周率的概念。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问题和笔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发展。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小学数学新北师版六年级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小学数学新北师版六年级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圆周率的了解,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探讨圆周率的历史。
通过自学交流体验,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
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祖冲之的相关成就时激发民族自豪感。
要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明确知道了圆周率的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梳理知识,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最早的圆周率→阿基米德和圆周率→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算圆周率→计算机计算圆周率
练习参考答案
1、3.14×10×2=62.8(厘米)
3.14×9=28.26(米)
2、15.7÷3.14÷2=2.5(分米)
教学难点
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教具准备
教学PPT
学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提升思维
[师]轮子是古代人的重要发明,在古时候人们就知道,轮子越大,滚的越远,那么在计算轮子滚一圈的长度时需要用到谁,还记得吗?
[学生]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使用“缀术”精确地算出圆周3.14159和3.1415927之间。
[学生]2000年,某研究小组使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将圆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学生根据公式C=2πr可推导出:r=C÷2π,据此带入公式直接解答。
利用图找出长方形与圆的关系,即长方形的宽=圆的直径=4分米,然后带入公式C=πd解答。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周率的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节课《圆周率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介绍圆周率的历史。

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元素以及圆的性质,对圆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

2. 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对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圆周率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圆的元素以及圆的性质,对圆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可能还不太了解。

他们对历史感兴趣,喜欢通过故事和趣味性的方式学习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回顾圆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圆形物体,你们能回顾一下圆的定义和性质吗?学生:圆是一个平面上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的图形。

2. 提问:你们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吗?有什么特点?教师: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圆周率是一个数值,通常用符号π表示,它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二环节:呈现知识1. 教师简要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和符号π,并与学生一起读出π的发音。

教师:圆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常数,它用希腊字母π表示。

请大家一起读出π的发音:“派”。

2.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π的近似值,如3.14、3.1416等。

教师: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们通常使用近似值来表示它。

比如,3.14和3.1416都是常见的近似值。

3. 教师讲解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周率是无理数。

教师: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它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圆周率是无理数呢?学生:(思考片刻)因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无限不循环的,所以它不能用有限的小数或分数来表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1.5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1.5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1.5圆周率的历史。

我们将探讨圆周率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如何计算圆周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掌握计算圆周率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历史背景和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以及计算器。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个圆形的物体,比如一个圆形的糖果,来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我会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糖果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吗?”3. 练习:然后,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圆周率的知识计算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4. 讨论: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会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计算方法:圆的周长 = 圆周率× 直径圆的面积 = 圆周率× 半径的平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计算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2.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并在下节课前分享给同学们。

答案:1. 周长:37.68厘米,面积:113.04平方厘米。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查阅资料进行回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圆周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和面积,或者研究圆周率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需要理解圆周率的定义,这是整个教学的核心。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学习
资源
教材 课前收集的资料
随堂
记录
学习
过程
一、自主探究:独立阅读圆周率的研究史,并提取信息
1.轮子是古代重要的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使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得出的结论是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
2.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的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环节一:自主探究(指向目标1)
学生活动1
1.轮子是古代重要的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使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得出的结论是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
2.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当正多边的
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接近。阿基米德用和从两个方向逐步逼近圆,获得了圆周率的值介于和之间。
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接近。阿基米德用和从两个方向逐步逼近圆,获得了圆周率的值介于和之间。
3.我国古代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
(1)时期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 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刘徽的方法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从个方向逼近圆。
(2)15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著名数学家得到了Tr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即约率为,密率为,并且算出Tm的值在和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2.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相关资料,交流分享,提高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
1.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古代研究史,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检验学习目标1、3的达成情况。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它是如何被数学家们逐渐发现的。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这样较为复杂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理解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2.让学生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3.通过学习圆周率的历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圆周率的概念和性质。

2.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3.圆周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或黑板报。

2.准备一些实际的圆周率应用问题。

3.准备一些关于圆周率历史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例如,一个圆形操场,如果知道它的周长和直径,如何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圆周率的作用。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报,呈现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同时,可以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周率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进行回答,检查他们对圆周率的掌握程度。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竞赛,让学生巩固圆周率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7课时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7课时,主要内容是圆周率的历史。

我们会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圆周率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知道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理解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比如:如果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理解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圆周率的理解,互相学习和交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讲解圆周率的应用,比如:一个圆的直径是20厘米,求它的周长。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设计一些关键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圆周率的概念和应用。

7. 作业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请你想一想,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知道了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也了解了圆周率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北师大新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 圆 圆周率的历史》_0

北师大新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一 圆 圆周率的历史》_0

圆周率的历史一、设计说明本课时是一节数学阅读课,主要内容是结合圆周率的发展史,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节课内容信息量大、涉及知识深,基于这样的特点,特作如下教学设计:1.自主阅读。

整节课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来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古今中外圆周率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深入探讨储备资料。

2.注重收集信息、分享信息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分享信息,在分享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感受数学思想。

学生在圆周率的相关历史的讨论中,交流课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倾听别人了解到的知识,理解“割圆术”“正多边形”等数学概念,思考推导圆周率、“投针试验”等的思想和方法,充分享受收集信息与交流信息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二、教学准备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忆一下,怎样计算一个圆的周长?2.导入新课:在计算圆的周长时,需要用到圆周率。

说到圆周率,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且是一个固定的数,它是怎么来的呢?圆周率发展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圆周率的历史。

(板书:圆周率的历史)二、师生合作了解圆周率的历史1、介绍课前收集的关于圆周率发展史的资料。

2.小组内合作完成。

3.将收集的资料分好类后,进行汇报:(1)测量计算时期。

中国的《周髀算经》。

(2)推理计算时期。

①阿基米德利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圆外切正多边形进行研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

②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人物进行介绍。

(阿基米德、刘徽和祖冲之的介绍) ③课件展示阿基米德和刘徽的计算方法及祖冲之的圆周率。

(3)新方法时期。

“电子计算机的革命”。

4.(1)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并在小组内先说说从资料中了解到的信息,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2)通过阅读资料,对刘徽和阿基米德的探究方法进行对比,说出两人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周率的历史》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
圆周率的历史
学习目标
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编写说明
教科书安排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目的是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测量一正多边形逼近一近代的一些方法),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

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科书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史实资料,更希望通过文字叙述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第一个资料,说明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还介绍了最初的方法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第三个资料,分别介绍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这两个人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

这种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的介绍,也可能为后面学生探索圆的面积提供思路。

第四个资料,介绍了广为人知的祖冲之的贡献。

教科书不仅仅介绍了他所取得的成就,还列举了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个资料,首先说明了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这个方法的局限性,然后介绍了后来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对计算圆周率展开探索,产生了不少方法。

第六个资料,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面的根本革命,以此带来的计算圆周率的突破进展。

•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教科书呈现了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的阅读内容,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

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借助此问题的提出,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呈现淘气和笑笑的对话,一方面是交流收获;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收集查阅更多资料。

•收集其他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

收集、展示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意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交流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教学时,建议将课内外相结合,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并分小组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然后分小组做成小报告。

课上可以先组织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成果,然后阅读教科书提供的资料。

•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可以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

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从三个方面交流:一是谈自己的收获,如“我知道了刘徽用割圆术得到了盯的近似值”;二是交流阅读中有困难、难于理解的内容;三是通过阅读激发兴趣,产生主动查找更多资料的欲望。

•收集其他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

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在阅读教科书上提供的史料后,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网络教室上这节课,便于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及时交流展示。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和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整理一个圆周率时间表,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例如,感受人类探究圆周率的历史漫长,探究的过程艰难,圆周率的小数位数每前进一位,都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敬佩人类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