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民,走出农村,发展农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农民,走出农村,发展农业

[摘要]农民、农村、农业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注的重大的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30年中,“三农”问题有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与全面奔向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但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农民民生不懈怠,农村建设不动摇,农业发展不折腾”的方针,就一定能够达到心想事成的境界。

[关键词]农民民生;农村建设;农业发展

在刚踏进21世纪初之际,有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干部给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的信中这样写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朱总理先后两次在信上做出批示引发起声势浩大的农村改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政工作后,连续多年针对“三农”问题发出了“一号文件”,并制定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近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农民可以将土地转让,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重大举措。因此,它对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撰写新的历史篇章是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的意义。

1农民民生不懈怠

在农民占绝大数的国度里,如何引导他们迈向幸福生活的金光大道,是我党几代领导人一直呕心沥血所思考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特点必须看到:第一个是底子薄。第二个是人口多,耕地少。”

1.1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培养新型的农民

只有农民的小康,才能有全国的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做指导。“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改革开放后,大批的农民涌向城里,成为新一代的城市人。

1.2建立各种相应的机制,使农民生活提高得以保障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水平虽上了较大的台阶,但与城里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从政策的调整和各种保障机制的建立来保证农民的收入有稳步的增长。

1.2.1必须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国新出生的人口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在一些边远的山区和农村计划生育的国策仍较难的贯彻。究其原因,是老有所养未落到实处。要消除“多子多福”的旧观念。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必须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1.2.2建立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在农村乃至边远山区缺医少药一直困扰着农村,要切实建立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农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做到病有所医。

2农村建设不动摇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我们祖辈一直以此为自豪的。过去搞民主革命,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夺取了全中国的革命胜利。这也是我们彻底摆脱贫穷进入小康可借鉴的一条路径。回顾过去,我国处于经济困难的时期曾有过两次大的人口迁徙:

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召开了“西楼会议”,将城市2000多万人口转向农村。

第二次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从1968年至1970年间,成千上万的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农村田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在较长的人民公社的大锅饭时期,农村的经济徘徊不前,农民一年干到头,却仍然填不饱肚子,如此农村的暗淡背景,谁看了不心寒呢?邓小平曾深切地说道:“从1958年至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并且说:“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农民既得不到实惠,全国人民也只能勉强地吃饱饭,样样只得凭票证供应,如此长期以往能得到人民拥护吗?如果不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迟早会被人民所淘汰的。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为主的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勾勒了新一轮的改革发展的路径图,即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

业,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政府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必然会带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艳阳天。

2.1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体化

社会主义最终要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的。上海近郊的七宝镇九星村经过十年的努力,在人均不足三分非农建设用地的村庄和农民,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乡一体化的“都市的村庄”,村民生活一步一步地在赶超“城里人”。

2.2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集体经济,达到第二次飞跃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向集体经济是最终的方向,当然不是简单的回到“人民公社”的那个年代,这种集体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苏浙沪及沿海省市推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通过人们自愿结合、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等方式,以获得社员共同利益的自治组织。同时还可探索“三大社”新农村的管理模式,即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的农民既能拿工资,又可分红,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

2.3政府的政策倾斜,财政提供一定的支助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财政政策的支助,更是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日,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我国政府官员坦露,政府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金融扶持、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并投入一定的财力改造土地等。

3农业发展不折腾

邓小平说过:“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并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的重要原料;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是能否达到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1994年被世界称之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莱斯特·布朗撰写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曾震撼中国和世界。他认为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大量的农田减少和破坏,加上人口的增长,到了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人口,可能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必然会引起全球粮价猛涨,到时谁来养活中国?一时间,“中国威胁论”成了当时世界的重要话题。尽管该言论有夸张言辞,但必须引起我们予以高度的重视。邓小平教导我们:“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党的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