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在清代乾隆(1735—1795年)年间,由朝廷组织全国著名学者,历时十数年编纂而成。它所收录及存目的书籍,达10,254种、172,860卷之巨。《四库全书》分为两部分:一为收录的书籍,有3,461种,计79,309卷;另一部分是并未收录书籍本身而只收存该书的书目,这些在编书者看来虽然不是很有价值,但仍有一定影响力的图书,也有6,793种,计93,551卷之多。
《四库全书》的纂修正值清代乾隆盛世,是中国社会相对稳定而繁荣的时期,统治者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从事大规模文化建设。纂修《四库全书》是一项规模空前的浩大工程。清廷专门开设四库全书馆,征召大批学有专长、名重一时的文人学者担任纂修官,从事纂修工作;并陆续将全国各地征访的书籍、私人进献的图书、宫内各处藏书,以及《永乐大典》等珍贵典籍,全部集中到四库馆,以供采择编选。与此同时,为便于保存和传播典籍,清廷又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先后将《四库全书》抄录七部,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不仅名称自有渊源,涵义深刻,内容同样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从收书数量来看,达3,500多种,在中国古代丛书中首屈一指;从时间跨度来看,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乾隆以前,囊括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主要典籍;就空间范围而言,不仅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包括国内少数民族作者、女性作者的作品,而且还收录外国作者的著述;再就学科分类观之,也包罗经、史、子、集四部,涵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四库全书》共有两部目录,一部是《四库全书总目》,一部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者一繁一简,一详一略,各有侧重,也各具特点。《四库全书总目》根据传统目录学的正统分类体系,把全部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于部下分类,类下再细分为各个子目,计四部44类66子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的姊妹篇,也是《总目》的缩写本,共20卷。相较于《总目》的详尽,《简目》则更为方便、快捷。乾隆下令仿效浙江宁波天一阁的规制,在宫廷禁地和皇家园林中分别建造四座藏书阁。其后,乾隆在决定增抄三部《四库全书》的同时,下令在江浙地区各建造三座藏书阁。这样,北方的内廷四阁和南方的江浙三阁,就成为收藏《四库全书》的专用藏书阁,为这部大型丛书的保存和流传发挥重要作用。在《四库全书》著录的书籍中,有不少珍本、善本,特别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图书,许多都是当时已经散失亡佚、不见流传的珍贵典籍。为使这些重见天日的珍本秘籍公之于众,广泛传播,乾隆特别下令选择其中尤为珍贵者加以刊刻,这就是《四库全书》中的“应刊”书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治的兴衰往往与国运密切相关,国运兴而文治兴,国运衰而典籍亡。清代也不例外,《四库全书》的遭际也如此。
近代中国饱经内忧外患,七部《四库全书》历经劫难后,迄今仅存三部半。幸存数量既少,阅读及使用十分不便,因此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人提出影印出版《四库全书》。一百多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影印出版和续修辑刊《四库全书》的建议得以先后实施,不仅使大量文献典籍得到更好整理、保存和利用,更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