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行大类招生适用性分析及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适用性分析及反思
摘要:过去十几年,国内高校兴起了一股实行大类招生的热潮。

然而大类招生对高校的学科支撑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学生工作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以及生源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挑战,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院、所有的学科都适合开展大类招生。

高校需要冷静反思,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寻找真正适合本校发展战略的招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通用理论;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95-01
一、大类招生的实行现状
大类招生,是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来招生,而是根据大类的学科(如学院)进行招生录取,学生在低年级时共同接受基础课程的学习,在高年级时通过对学科专业的了解及自身的兴趣,在大类学科内选择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国内高校的统计,目前实施大类招生的培养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按院系大类招生;第二种是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第三种是跨学科相近专业大类招生,第四种是不按学院也不按专业的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大类招生以2001年北京大学创办“元培计划班”为起点,在过去的12年中,这种新型的招生方式在高校广泛推行。

截至2010年,国内
“211工程”院校中综合性大学有40所,其中31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比例达到了77.5%,农业类大学实行大类招生的比例也超过了70%;然而理工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医药类大学及师范类大学等实行大类招生的比例均低于50%。

二、大类招生的适用性分析
2004年,武汉一所高校公开表示取消大类招生,学校资源不足是取消按院系招生的重要原因。

大类招生变化的不仅是招生方式,而是学校的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发生变化,如果只在招生阶段中按大类录取学生,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及管理工作中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只会使大类招生事与愿违。

因此,条件不符、不适应的高校坚决不要赶潮流。

1.是否具有很强的学科支撑能力
较强的学科支撑能力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础条件。

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到,即使是在部分实行了大类招生的高校中,开设的大类招生的学科也很少。

由此看出,这些高校一味追赶大类招生的潮流,只是盲目的乐观。

因此,只有学科齐全、学科综合实力扎实以及师资相对完备的高校,才适合开展按类招生培养。

2.是否具有完备的教学管理能力
大类招生的教学打破了原先的以系为单位授课方式,改为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授课。

这就对大类学科的通用理论课程的教务安排及管理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教学安排不当,教务工作管理跟不上,便会影响学生的通用理论学习,进而影响到学生进入专业学习
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

因此,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相配套的培养方案是实行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也曾指出,“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但是它要求学校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和高质量的基础课和通识课程。


3.是否具有全面的学生工作能力
高校大类招生普遍在学生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开始进行
专业分流,由此带来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巨大改变。

这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从以大类教学为主的教育管理方式到以
专业教学为本的教育管理方式的无缝对接过渡。

如果一所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不具备这种全面协调的学生工作能力,就会出现对大类教学阶段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分流后的学生教育管理连续性不足、学生对班级的集体归宿感不强、学生干部发挥的应有作用不大等问题。

4.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招生方式的改变同时意味着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

一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则必须首先制定好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配套、科学、完善的通用知识教育平台,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实行大类招生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大类招生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是否具有足够的生源适应能力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可以形象地归纳为“厚基础,宽口径”。

近些年来不少地方性院校也纷纷开展大类招生,然而不少院校在开展
3-4年以后便取消该类培养方式,恢复原先的按专业招生培养方式。

这些地方性院校除了未完全具备上述3方面的条件以外,还忽略了自身的生源对这种招生方式的接受能力。

因此,高校在实行大类招生以前,必须对其拥有的生源进行调研,了解学生是否适应此类招生培养模式,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三、关于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反思
在推行大类招生12年的检验中,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也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导致高校的“冷热”专业分化加剧,不利于冷门专业的生存与发展;通用理论教育阶段不具备学科针对性,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深入性;对学校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切忌高校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类招生的热潮。

大类招生对高校的学科支撑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学生工作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以及生源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大类招生便于高考生填报志愿,但关于“类”的信息同样需要了解清楚;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但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院、所有的学科都适合开展大类招生。

最近几年,不少高校逐渐在这些年大类招生的热潮中冷静下来,寻找真正适合本校发展战略的招生培养模式。

暨南大学及首都师范大学先后于2007年及2010年分别取消了各自的大类招生计划,回归专业招生模式。

大类招生表面上是招生方式的变化,但根本问题是我们需要培养具备什么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并为社会所接纳。


此,各个高校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坐视不理,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大类招生的发展现状,理智分析利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问题,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大类招生,建立、健全与自身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恒安. 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7.
[2]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71-74.
[3]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9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