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适用】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科学计数法》
科学计数法教案及反思
一、科学计数法的概念与运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大数与小数的表示。
1.2 教学内容:科学计数法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法的互换。
1.3 教学过程:1.3.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宇宙中星星的数量,引出科学计数法的概念。
1.3.2 讲解:讲解科学计数法的定义,即用10的幂次方来表示数。
举例说明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如1.23×10^3表示1230。
1.3.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计数法表示练习,如将1230表示为科学计数法,将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普通记法。
1.3.4 应用:让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些较大的数,如宇宙中星星的数量。
1.4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练习将一些大数或小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以及将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普通记法。
1.5 教学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科学计数法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科学计数法。
二、科学计数法的进位与借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科学计数法中的进位与借位现象。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大数与小数的加减运算。
2.2 教学内容:科学计数法中的进位与借位现象。
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2.3 教学过程:2.3.1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复习科学计数法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2.3.2 讲解:讲解科学计数法中的进位与借位现象,如1.23×10^2+4.56×10^2=5.79×10^2。
讲解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如同底数相加减,指数不变,底数相乘除。
2.3.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科学的计数法加减练习,如1.23×10^2+4.56×10^2,3.45×10^3-1.23×10^3。
2.3.4 应用:让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如计算某商品打折后的价格。
科学计数法教学案
科学计数法教学案科学计数法是数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用于处理极大或者极小的数字,能够简化数值的表达,并提高计算的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计数法,本教学案将介绍科学计数法的定义、转换规则以及应用实例,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意义;2. 能够准确转换常见数值为科学计数法;3. 能够灵活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数值计算;4. 通过实际练习,增强对科学计数法的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数值较大或较小的物品,如钢珠、棉花等;2. 准备黑板、粉笔或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通过一个趣味问题导入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如:地球上共有多少个细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调大数字的表达和计算所带来的困惑。
二、概念讲解1. 定义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是一种用科学记数表示极大或极小数值的方法,其形式为M×10的n次方,其中1≤M < 10,n为整数。
2. 科学计数法的优势:能够简化大数或小数的表达,方便进行计算和比较。
三、转换规则示范与练习1. 大数转换为科学计数法示范:(示范)将一个较大数值如640000000转换为科学计数法。
步骤:a) 将数值除以10,直到得到一个介于1到10之间的数M;b) 记录下除法的次数n;c) 科学计数法的形式为M×10的n次方,即6.4×10的8次方。
2. 小数转换为科学计数法示范:(示范)将一个较小数值如0.0000245转换为科学计数法。
步骤:a) 将数值乘以10,直到得到一个介于1到10之间的数M;b) 记录下乘法的次数n;c) 科学计数法的形式为M×10的-n次方,即2.45×10的-5次方。
3. 学生练习:教师提供一些数值,学生根据所学规则转换为科学计数法。
四、科学计数法的应用实例1. 大小比较:通过科学计数法,学生可轻松比较不同数量级的数值。
1.5.2科学计数法(教案)
举例:计算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6×10^8公里)与光速(约3×10^5公里/秒)的乘积,得出光从地球到太阳需要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通过举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科学计数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5.2科学计数法(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1.5.2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其表示形式;
2.科学计数法与常规表示法的互化方法;
3.科学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数值计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表达和理解较大或较小数值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数学表达素养;
举例:当a=10时,3.2×10^3将变为32×10^3,不符合科学计数法的表示规范。
(2)在数值计算中,科学计数法的应用及运算规则:指导学生掌握在乘除运算中如何将科学计数法进行有效转换,简化计算过程;
举例:在计算3.2×10^3除以4×10^-2时,需要先将除数和被除数转换为3200与0.04,再进行除法运算。
科学计数法(最新人教版八年级)
A
20
1.计算:
(1)(2×10-6) ×(3.2×103) (2)(2)(2×10-6)2÷(10-4)3
2.用科学计数法把0.000009405表9.405×10n, 那么n=___
A
21
1.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数: 0.000 000 001, 0.001 2,
A
14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1)2.310 4
(2)4.9 11 07 (3)5.6 81 0 8
解: 2.31 0 40.00023
4.9 110 70.000000491
5.6 8 18 0-
0.0A 00000056
15
例3、1.比较大小:
(1)3.01×10-4 <9.5×10-3 (2)3.01×10-4 < 3.10×10-4
∴35纳米=35×10-9米
而35×10-9=(3.5××101)0-9
=3.5×10110-8米.
A
17
小结
绝对值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 a×10n
绝对值较小数的科学记数法: a×10-n
(1≤|a|<10,n为正整数)
n个0
1n 01000; 10n0.0 001
0.000 000 345 , -0.000 03,
0.000 000 010 8 3780 000
1纳米=10-9 1亿=108
A
22
1≤ a <10,n是正整数。
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105
357000000000可以写3成.57×101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2130000,正确的是(B )
科学计数法教案及反思
科学计数法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和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大数和小数的表示,提高数的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科学计数法的运用,包括大数和小数的表示。
3. 科学计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用。
2. 难点:科学计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运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出科学计数法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
3. 案例分析:运用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运用。
4. 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计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反思:1. 讲解科学计数法时,要清晰地阐述概念,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2.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运用。
3. 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4. 拓展环节,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6.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难度的适中,让学生能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提高数的运算能力,并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练习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科学计数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科学计数法的运用能力和应用水平。
最新人教版适用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科学计数法》
最新人教版适用初二数学上册《[教案] 科学计数法》最新人教版适用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科学计数法》科学计数法一自学目标:1、经历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的非零数则表示为科学计数法a×10n的形式的过程。
2会用把一个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体会科学计数法方便、快捷便于进行计算的优点。
3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科学计数法的有关计算。
二自学过程(一)课前延伸:江河湖海都是由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的,每一滴水又含有许许多多的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0.000000000000000003克。
这样的数字写起来太麻烦了,有没有其他的记法呢?同学们看一下课本125页----126页,进行预习,把下面的内容填一下。
任务一核对下表中10的幂10-110-210-310-4则表示的意义1/101/100化成小数0.10.011前面0的个数12明确提出问题:10的负整数指数幂用小数则表示存有什么规律吗?。
任务二用科学计数法可以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成其中,n的绝对值等于任务三,用计算器则表示3×10-23(二)、课内探究1、预习反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现复习成果,初步解决复习中的疑难问题问题。
2、通识科指点用科学记数法可以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成±a×10n其中1≤a≤10,n是一个负整数,n的绝对值等于原数中的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那个零).一个大于零的数字译成一个数字除以10的负整数指数幂的形式,正数整数指数的绝对值就是第一个数字前的零的个数。
3、拓展训练用科学计数法则表示以下各数:(1)0.00002(2)―0.0000307(3)0.0031(4)0.005674、例题解析安哥拉长毛兔最严的兔毛直径约为5×10-6,将这个数译成小数的形式。
5、拓展训练将下列各数写成小数:(1)3.1×10-3(2)-2.8×10-46、例题解析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3克,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4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的多少倍?(三)稳固检测1.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0.00003(2)―0.000308(3)0.0047(4)0.0007892.将以下各数译成小数:(1)4.2×10-3(2)-3.6×10-43.填空题(在括号内插入适度的数)5.2×10()=0.00000524.计算(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1)(7.3×10-5)×10-2(2)(2.6×10-8)(5.2×10-3)5.鸵鸟就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重约160千克,蜂鸟就是世界上最轻的鸟,体重仅2克,一只蜂鸟相等于多少中鸵鸟的重量(用科学计数法则表示)(四)系统小结(五)教学反思:1.我掌控的科学知识:2、我不明白的问题:。
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计数法优秀教案
《科学计数法-教案科学计数法优秀教案》摘要: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内容之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大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帮助学生体会科学记数法可以帮助简化大数据的加减乘除运算,明白①涉及科学记数法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简单混合运算,可考虑数据还原计算,(2)、(四川自贡2012)自贡市约330万人口,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为()一、学生起点状况分析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内容之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大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感。
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的过程中,学会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10大的数。
大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实施教学能突出本课特色,同时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并为今后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打下基础。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③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体会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优越性及必要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自主收集,课前欣赏;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导入问题;第三环节: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第四环节:运用新知,当堂演练;第五环节:小组活动,自主检测;第六环节:延伸拓展,能力提升;第七环节:课堂小结,课后调查。
《科学计数法》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本资源为2021年制作,是一线教师经过认真研究,综合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总结而来。
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资源。
资源以课本为依托,以教学经验为蓝本,经过二次备课和实践研究,将教学环节进一步细化,综合同课异构的课堂结构,统一编写而成。
欢送您下载使用!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感受大数;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3、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感受。
重点掌握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二次备课自主探究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呢?这些大数怎样表示才好?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读和写都比拟困难的大数,那就是科学记数法。
1、你知道234510,10,10,10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和规律是什么?2、投影一些大数的图片,问:刚刚投影的图片中的大数能这样表示吗?怎样表示?有什么规律?××510300 000 00=3×100 000 000=3×8103、引导学生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并指出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并指出这种表示法便是科学记数法1、把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此处讨论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启发。
培养学生归纳、表达的能力学生归纳出用科学记数表示时,n与数位的关系是n=位数-1,数位=n+1到达了知识的升华,使所学知识得以稳固。
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使学生再一次体会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尝试应用1、屏幕显示教科书第53页的例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并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2、做一做:教科书第54页的练习题第1题。
3、一个大数用科学记数表示同学们会表示了,反过来,一个用科学记数表示的数,你能知道它的原数是多少吗?补偿提高补充例题:以下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410〔2〕-6×310作业布置与预习提纲教科书第54页练习第2题教科书第57页习题1.5第4题、第5题教学札记1、本节课一开始的情境创设----彩色图片的投影,给学生以美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10n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 a < 10,n是正整数。
科学计数法教案设计
科学计数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进行大数与小数的简便运算。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
3. 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
2. 难点: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以及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普通计数法,提出大数与小数运算时的不便之处。
2. 讲解:讲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运用。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练习。
4.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的应用实例。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计数法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科学计数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科学计数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科学计数法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互换练习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通过课后作业,收集学生对科学计数法在大数与小数运算中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PPT演示文稿,用于展示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示例。
2. 练习题库,包括科学计数法的表示、互换和应用题目。
3. 白板和记号笔,用于课堂板书和强调重点。
4. 计算器,用于演示和验证计算过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科学计数法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练习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计数法的互换。
科学计数法的教案范文
科学计数法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和和小数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计数法的转换方法。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科学计数法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计数法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的互换方法。
3. 科学计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转换方法。
2. 难点:科学计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科学计数法的相关概念和转换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科学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 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普通记数法,提出大数和小数表示的局限性。
2. 引入科学计数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科学计数法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演示科学计数法与普通记数法的互换方法。
3. 举例说明科学计数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科学计数法解决。
2. 引导学生总结科学计数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科学计数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计数法的重要性。
2.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练习题,巩固科学计数法的表示和转换方法。
2. 思考生活中哪些场景可以使用科学计数法,并进行实践尝试。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课后进行)1. 学生课堂参与度。
科学计数法教案及反思
科学计数法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2. 掌握将一个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的形式,以及将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普通形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计数法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将一个数表示为a ×10^n 的形式,其中1 ≤|a| < 10,n 为整数。
2. 科学计数法的转换:(1)将一个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 的数字起,后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2)将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普通形式:将小数点向左移动n 位,得到a 的值。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科学计数法的概念及转换方法。
2. 难点:理解科学计数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准确地进行转换。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温度、速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较大的数。
2. 新课讲解:(1)介绍科学计数法的概念,解释为什么a 需要满足1 ≤|a| < 10,以及n 的意义。
(2)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将一个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以及如何将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转换为普通形式。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科学计数法的转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如将卫星发射高度、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等表示为科学计数法。
4.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科学计数法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强调科学计数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科学计数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精品教案)
课题: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练掌握整数指数范围内的幂的运算.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小于1的数.【学习重点】整数范围内的简单幂运算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学习难点】含负指数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已学过科学记数法,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比如:(1)864 000=8.64×105;(2)-135 200=-1.352×105.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 145思考部分,完成下面的内容:根据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可知:(1)0.1=110=10-1,0.01=1100=10-2; (2)0.3=3×0.1=3×10-1,0.02=2×0.01=2×10-2;(3)0.096 5=9.65×0.01=9.65×10-2,0.001 03=1.03×0.001=1.03×10-3.(二)合作探究1.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0001=10-6;(2)0.00314=3.14×10-3;(3)-0.0000064=-6.4×10-6;(4)0.00020150=2.015×10-4.归纳: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小数可以记作±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 为正整数.其方法是:(1)确定a ,a 是只有一位整数的数;(2)确定n ,n 的值等于原数中左起第一个非零数字前所有零的个数.练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数. (1)0.000000001=10-9;(2)0.0012=1.2×10-3;(3)0.000000345=3.45×10-7;(4)0.0000000108=1.08×10-8.知识模块二科学记数法的应用(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例10,完成下面内容:145人体内的一种细胞直径为1微米,问多少个这种细胞首尾连接起来能达到1毫米?1厘米呢?(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微米=10-6米)解:1毫米=10-3米,10-3÷10-6=103,所以需要103个细胞首尾连接起来才能达到1毫米.1厘米=10-2米,同理可得需要104个细胞首尾连接起来才能达到1厘米.(二)合作探究1.我们常用“水滴石穿”来说明一个人只要持之以恒地做某件事,就一定能成功.经测算,当水滴不断地滴在一块石头上时,经过10年,石头上可形成一个深为1cm的小洞,那么平均每个月小洞的深度大约增加多少米?(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解:0.01m 10×12≈8.3×10-5m. 2.一根长度为1m ,直径为80mm 的光纤预制棒,可拉成至少400km 长的光纤,试问1cm 2大约是这种光纤的横截面积的多少倍?解:80mm =8cm ,1m =100cm ,400km =4×107cm ,原料体积:100×42π=1600πcm 3,光纤横截面积为1600π4×107=4π105,1÷4π105=1054π≈8×103,即1cm 3大约是这种光纤的横截面积的8倍.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知识模块二科学记数法的应用检测反馈达成目标1.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算式:①2374.5=2.3745×103;②8.792=8.792×104;③0.00101=1.01×10-2;④-0.0000043=-4.3×10-7.其中不正确的有( D )A.0个B.1个C.2个D.3个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10-5=0.000__01;(2)-3.6×10-5=-0.000__036.3.(-2)-2的运算结果为( C )A.-4 B.4 C.14D.-14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困惑?2.改进方法。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15.1.1 科学计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 15.1.1 科学计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理解负指数幂的性质;2、正确熟练的运用负指数幂公式进行计算;3、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4、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一、自学指导:(自己完成)1科学记数法记数的方法:把大于10的数记成10n a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
10n N a =⨯ (1≤|a |<10,n 是整数)如:696 000=6.96×100 000=6.96×510;-78 000=-7.8×10 000=-7.8×410(二)自主探究:有了负整数指数幂后,像0.000 01,0.000 025 7这样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观察:11100.110-==; 21100.01100-== 31100.0011000-== ……1100.000110n n n -==个因此:0.000 01=510-;0.000 025 7 = 2.57×0.000 01= 2.57×510-二.合作探究,生成总结小于1的整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0n a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为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
※ 通过对上述式子的观察可得到: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小数,第一个非0的数字前有n 个0,10的指数是 -n 。
思考:n 的值如何确定 ?例1:(1)0.000 000 0027 = 92.710-⨯(2)0.000 000 32 = 73.210-⨯(3)m 0.0001个 = 110m --练习1: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数:0.000 000 001 = 0.001 2 =0.000 000 345 = -0.000 03 =0.000 000 010 8 = 3780 000 =练习 2:用科学计数法把0.000 009 405表示成9.405×10n ,那么n=__.例2:(1)(2×10-6) ×(3.2×103) = (2×3.2) ×(10-6×103)(2) (2×10-6)2÷(10-4)3 = (4×10-12)÷(10-12)本课小结:1、 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 m ÷a n =a m-n (a ≠0,m>n)当m=n 时,a m ÷a n = 当m < n 时,a m ÷a n =2、 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吗?3、 规定n n a a 1=-其中a 、n 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
数学上册《科学计数法》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新版)新人教版
科学计数法板书设计组长查阅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x xy-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D CA BD CABDC A B∠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D CAB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 A .某一条边上的高 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 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 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E DC A B P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数学上册 《科学计数法》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
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感受大数;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3、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感受。
重点掌握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二次备课自主探究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呢?这些大数怎样表示才好?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读和写都比拟困难的大数,那就是科学记数法。
1、你知道234510,10,10,10分别等于多少吗?10n的意义和规律是什么?2、投影一些大数的图片,问:刚刚投影的图片中的大数能这样表示吗?怎样表示?有什么规律?××510300 000 00=3×100 000 000=3×8103、引导学生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并指出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并指出这种表示法便是科学记数法1、把问题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此处讨论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启发。
培养学生归纳、表达的能力学生归纳出用科学记数表示时,n与数位的关系是n=位数-1,数位=n+1到达了知识的升华,使所学知识得以稳固。
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使学生再一次体会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尝试应用1、屏幕显示教科书第53页的例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并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2、做一做:教科书第54页的练习题第1题。
3、一个大数用科学记数表示同学们会表示了,反过来,一个用科学记数表示的数,你能知道它的原数是多少吗?补偿提高补充例题:以下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410〔2〕-6×310作业布置与预习提纲教科书第54页练习第2题教科书第57页习题1.5第4题、第5题教学札记1、本节课一开始的情境创设----彩色图片的投影,给学生以美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10n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 a < 10,n是正整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计数法
一学习目标:1、经历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为科学计数法a×10n的形式的过程。
2 会用把一个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并体
会科学计数法方便、快捷便于进行计算的优点。
3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科学计数法的有关计算。
二学习过程
(一)课前延伸:江河湖海都是由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的,每一滴水又含有许许多多的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0.000000000000000003克。
这样的数字写起来太麻烦了,有没有其他的记法呢?同学们看一下课本125页----126页,进行预习,把下面的内容填一下。
任务一填写下表
提出问题:10的负整数指数幂用小数表示有什么规律吗?。
任务二
用科学计数法可以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成
其中,n的绝对值等于
任务三,用计算器表示3×10-23
(二)、课内探究
1、预习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预习成果,初步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问题。
2、精讲点拨
用科学记数法可以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非零数表示成±a×10n其中1≤a ≤10,n是一个负整数,n的绝对值等于原数中的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面所有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那个零).
一个小于零的数字写成一个数字乘以10的负整数指数幂的形式,负整数指数的绝对值是第一个数字前的零的个数。
3、拓展训练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002 (2)—0.0000307 (3)0.0031 (4)0.00567
4、例题解析
安哥拉长毛兔最细的兔毛直径约为5×10-6,将这个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5、拓展训练将下列各数写成小数:
(1) 3.1×10-3 (2)-2.8×10-4
6、例题解析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57×10-23克,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4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的多少倍?
(三)巩固检测
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003 (2)—0.000308
(3)0.0047 (4)0.000789
2. 将下列各数写成小数:
(1) 4.2×10-3 (2)-3.6 ×10-4
3. 填空(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5.2×10()=0.0000052
4. 计算(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1)(7.3 ×10-5)×10-2
(2)(2.6 ×10-8)(5.2 ×10-3)
5.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体重约160千克,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重仅2克,一只蜂鸟相当于多少中鸵鸟的重量(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四)系统小结
1.我掌握的知识: 2、我不明白的问题:
(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