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复习名词解释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p5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匪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匪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破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征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公共物品的上述特征以及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意提供、难以提供或提供难以做到有效益,因而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划分。一种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另一种是分为有形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还有一种划分是将其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的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选择理论p25、P65、P364

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它是一个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而产生的流派或学科,更准确的说,是一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主题的跨学科学派。

公共选择理论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个体行为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其一,经济人是理性的,总是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其二,经济人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人们加入组织,目的同样是要通过组织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重要论点,便是政府及其官员是预算最大化者。政府作为经济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政府被要求追求非金钱目标,并且处于垄断的环境中,自身又没有提高效率、降低损耗的激励机制,过分增加政府产出不但没有被指责浪费的危险,反而可以提高在公众中的声誉和威望,增加官员的薪水与特权,这完全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此,政府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预算、扩大支出。

3、公共组织p42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分、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为目的的组织,他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而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构成要素有(1)组织人员(2)组织目标(3)职能范围机构设置(4)职位设置(5)权力与职权(6)权责划分(7)规章制度(8)团体意识(9)组织设计(10)支持硬件。公共组织的类型:可以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分为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分为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4、强制性公共组织p47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他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而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构成要素有1)组织人员2)组织目标3)职能范围机构设置4)职位设置5)权力与职权6)权责划分7)规章制度8)团体意识9)组织设计10)支持硬件。公共组织的类型:可以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分为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公共组织: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分为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强制性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权方对公果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它对某一物作出裁决,有关组织和个人必须遵从,否则将受到惩罚。

5、非强制性公共组织

非强制性公共组织这类公共组织数量很多,而且同时肩负着重要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其中多数是非营利的组织。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等。

6、政府再造 P72

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简单的说,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即创造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造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政府再造要分别从目标、激励、责任、权力、文化五个方面入手,采取5C战略与之对应,进而通过变革途径完成再造。

7、全球治理P86

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在国际政治领域,全球治理

有很多称谓,如“国际治理”“世界秩序的治理”等,一般用来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它具有以下特点:(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2)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分为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军事问题社会生活问题、国际经济问题。(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事务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的共同原则、规范、协议、程序、组织和机构。

民族租国家的治理p89

这里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家和民族并非白板一块,并非威斯敏斯特意义的政体。它不是宪法研究传统所强调的,国家边界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力或绝对主权的主体,有并且只有一个权力中心,政府垄断着公共决策的政治权力。相反,当代民族国家具有复杂的结构,地方中央一级国际层面的政府及其部门构成了多层次、多主体的决策体制。并且,越来越多的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的机构参与到提供公共服务和战略性决策的行列中。众多权威交叠共存构成了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成为当前西方家的治理结构。这些合作网络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政府间合作网络。很多公共事务不是单一的行政辖区所能解决的,像污水处理、废物放、公共交通和供水供电等公共事务的解决就需要多个辖区政府共同努力和联合行动。这些力和行动使政府间关系逐渐由原先的纵向权力划分演变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政府间合作体系。

(2)政府项目执行网络。集体行动需要通过政策产出来实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供给决策是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政府不一定要通过科层制来亲自提供产品,而可以通过服务网络来供给项目。政府要先确定某种公共物品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标准,然后向执行机构、私营或非营利部门招标,再由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来执行供给项目,提供公共服务。

(3)公司合伙网络。这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来共同从事公共基础建设,一起承担公共事业责任。在有关西方行政改革的案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府采取各种方式积极鼓励私人资本投人到原先由其大包大揽的公共事业中,以弥补政府供给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