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农村学校撤并后的利弊与对策

农村学校撤并后的利弊与对策

农村学校撤并后的利弊与对策作者:张成山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11期我校于2010年改为九年制学校,茶余饭后“学校撤并”成了我们的热门话题。

农村学校撤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一、背景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部分适龄儿童随父母进城上学等原因,农村部分“麻雀学校”难以维持现状,学生少,师生缺乏竞争氛围,无心上课,而且学生年龄小,路途远,往返很不安全。

就笔者所在学区而言,服务半径达5公里以上,又是山水灌区,学生上学很不方便,如遇风雨,学生就来不了学校。

家长担心,学校操心。

撤并学校迫在眉睫。

另外,随着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高峰,农民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村新的增长点。

农民工子女即“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照看,但老人年纪大,文化低,在生活和学习上疏于管理。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责无旁贷。

二、农村学校实行撤并的“利”一是有利于规范管理,均衡发展。

过去,农村学校都是一村一校,统一管理较困难。

而撤并后实现了一乡一校一套领导班子,学校的减少意味着管理人员的减少,精简了机构,充实了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教育教学,方便实行封闭式管理,在管理上得到了统一。

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减少了管理学校的数量,更方便了对学校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二是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任何一所学校如要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按新的标准配备师资、设备、校舍。

然而,有些资源利用率是不高的,不配又不符合办学标准。

而且,就现实情况,所有的小学都配置齐全教育资源是不可能的。

而学校撤并后,盘活了教育资源,实现了集中投资,使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得到合理的有效配置。

学校图书资料、实验室、电脑与电化教学设备、活动器材等教学资源可以弥补所缺,完全共享。

三、农村学校实行撤并的“弊”一是硬件建设的不达标导致寄宿质量低劣。

过去的学校大多为政府拨款、老百姓集资修建,如今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客观上政府不可能再投入资金,老百姓更不可能再集资搞校园硬件建设。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小学撤并的原因及其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农村小学撤并的原因及其对村庄发展的影响
选 择 ;农 村城 镇 化 的加 速 , 出现 了很 多小 城 镇 ,按 人 口规 模 和 转 移 趋 势
月 ,该县有乡镇 中心小 学 1 ,村 小学 10所 ( 中村 完全 小学 8 2所 0 其 1
所 ,屯教学点 1 ) 9个 。学 生总人数超 过一百 的小学有 2 2所 ,主要分 布 在 A县城关 ( 8所 ) 和各乡 镇 中心。全县 适龄 儿童 少年入 学 率达 9 . 9 7 ,小学在校学生 13 9人 。根据 A县 2 1 % 47 0 0至 2 1 0 5的中小 学教育 布 局调整方案 ,将在 “ 十二五”期 间撤并 4个教学 点和 2 8所农 村完全 小 学。 目前 ,已撤并 4个教 学点和 1 3所完全小学。


问题 的 提 出
时 ,在不同的时间阶段 ,地区教育发展的情况也有变 化 ,进行小学 布局
调 整 的 原 因 也 会 随 之 变 化 ,所 以 不 能 一 概 而论 。 鉴 于 上 述 原 因 ,笔 者 于
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基础教 育事业成 就显著 ,在 2 O世纪 末初 步实 现 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 和基 本扫 除青 壮 年文 盲 ( 称 “ 基 ” , 简 两 ) 但仍然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部 分地方重 视不够
农 村 小 学 撤 并 的 原 因及其 对 村 庄 发 展 的影 响
黄 洁 丽
( 州 大 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 学 院 福 建 福 福州 301 ) 5 16
摘 要 :撒并部分农村小学 ,采用集 中办学的模 式 ,的确起 到 了优 化教 育资源 ,提 高资 源利用率的作 用,但 也留下 了不 少隐患。生 源 下 降是许 多农村 小学被撤并的客观原 因,但 其根本原 因是 农村教 育资源长期投入 不足 、教 学水平 落后 。农村小 学撤 并影响农村传 统文化的 传承 ,给新农村建设 留下 隐患 ,国家政策应偏向农村小学的发展 ,加大对农村 小学的教 育资 源投入 ,吸引优质 的教 师队伍 ,普遍提 高农村 小学整体教 学水平 ,缩小城 乡学校间的差距 ,在尽 量保证 农村子女 能接 受优 质教 育和就近入 学的前提 下 ,合理有 效的进行农村 小学布局规 划 , 为新 农 村 的 建 设 发 展 提 供 坚 实的 基 础 。 关键词 :农村 小学 ,撤并 ,教育资源 中图 分 类 号 :G 2 6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2 O 0 0 0 2 X 2 1 ) 3— 0 0— 2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社会问题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社会问题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社会问题探析作者:吴喜仓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1期撤点并校的政策,推行历时已经十年过去了,但是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结果。

尤其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撤点并校确实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尽管,撤点并校合并了一些教育资源,形式上对教育教学有提高质量的促进,但是为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社会问题一:撤点并校导致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扩大首先,因为农村小学推行撤点并校而导致“择校”现象加剧。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家长面临的一个直接问题是孩子在哪儿上学。

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学生只能选择在撤并后组合的学校读书学习;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选择去一些中心校进行学习。

这两种现象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家庭条件不好,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实际困难,在合并校读书一般没有什么大的理想,读到哪一步算哪一步,直至最后因为成绩不理想或家庭方面的原因早早辍学,过早的步父母的后尘,踏上打工的征程,重复着父母流汗的道路,也从此决定了他们的人生的低起点。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这些学生中也有一小部分可能特别优秀,参加进一步的深造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的认识程度高,能让孩子到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就读,尽管曾经学习成绩不理想,也会在高质量的学校能有提升,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还有其他一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能突飞猛进,直至考上重点的中学,进行深造。

总之,这样的撤点并校可能就是一些农村学生人生的分水岭,直接决定着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

人生的差距或许就是从这时开始了。

其次,因为农村小学推行撤点并校而导致教育资源失衡。

表现之一是教学资源的失衡。

农村推行撤点并校,政策倾斜至合并之后的有优势的合并校,无论是资金还是师资都加大了投入,这样一来,一些还仅存的教学点就面临着教学资源的不足,设备配套缺乏等问题。

同时,由于撤点并校之后,一些撤点校出现了资源闲置,设备浪费等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小学撤并的深层次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小学撤并的深层次影响

教 育与 教 学研 究
Ed c to n a h n s a c u a i n a d Te c i g Re e r h
V_ . 4 0 2 No 1 1 . J n. 0l a 2 O
2 O世 纪 9 O年代 末 以来 中 国农村 小 学 撤 并 的深层 次 影 响
2 0 00
( 所) 万
19 .2 27 .3
2. 7 8
总数 ( 万人 )
1 9 3. 0 35 8 1 5 7. 6 3 4 9
1 01 2 3 3. 5
6 .6 09 5 .3 82
5 3 5. 6
然, 这也和农村生育水平不断降低 和大量农 民进城务工 导 致部分农村学校 生源萎缩 等客观 因素有一定关联。
【 文章编号】 1 4 62 ( 1)1 02 — 3 6 — 1 2 00 — 08 0 7 0 0
2 0世纪 9 o年代末 以来 , 国进 行 了一轮较 大规 模 的 我
中小 学 布 局调 整 , 19 到 2O 年 , 年 时 间 内 , 国小 从 98年 O6 8 我
㈨ 0
图 1 小学学校数变动情况示意图( 19 以 98年为 10 ) 0%
如此大 规模 的农村 学校撤并 , 有着 复杂的背景 。一方
景下 , 由地方政 府 强力 推动 , 国进行 了一 轮较 大规模 的 我 农村 中小学布 局调整 , 主要 是撤并 了大量农村 村 级小 学。
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 ,98年到 20 19 06年我 国小学 总数

(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 320) 200
【 要】 乡村小学对农村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 世纪9 年代未以来我国大规模的合并裁撤农村中小学工 摘 o o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作者:代静亚龙红霞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4期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已经过去十多年,这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运动,不仅对乡村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乡村教育价值的隐退;削弱乡村文化再造能力;乡村文化的瓦解。

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需要寻求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沟通,突破城市教育的价值预设,加强乡村学校的乡村文化底蕴。

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布局调整本着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增进教育公平的农村中小学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已过去十多年,在大规模的撤并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质疑之声,在经过撤并最初的憧憬之后,社会各界对撤并后的现状进行了多方面的梳理和反思。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指出,在这场大规模的中小学撤并运动之中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超五成,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

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

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 。

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流失率上升,学生人数骤减,“随着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消失,在农村和偏远山区,出现了新一轮的辍学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小学辍学率在20世纪的后10年间基本得到控制,但21世纪初的10年再次回升。

到2011年已上升至8.22‰,上升幅度超过37%,倒退到了2000年以前的水平,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

这场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对农村中小学、农村基础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对整个农村文化结构、文化传承带来极大的冲击。

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着乡村中学消失的同时带来的还有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文化的消隐甚至是乡村本身的败退与消亡。

2012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撤点并校”进入被称为“后撤点并校”时代,这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文化而言又是一个新的状况,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撤点并校遭遇村落传统文化的存续

撤点并校遭遇村落传统文化的存续

撤点并校遭遇村落传统文化的存续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撤点并校现象也日益增多。

撤点并校,简单地说就是将原来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合并,以节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然而,这种合并却牵涉到了村落传统文化的存续问题。

对于一些较为偏远的村落,小学不但是儿童们学习知识、承接文化的重要场所,还是村民生活中的社交中心。

在农村生活中,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学校往往是举办文艺演出、辞旧迎新的地方。

通过这些文艺表演,村民们可以彼此交流信息、增加感情。

因此,在撤点并校之后,村民们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这些交流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国农村还有许多村庄保存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例如少数民族的村庄,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物、传说及神话故事等。

这些文化不仅是村民进行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维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撤点并校之后,一些小学甚至初中学校的原址和原来的教学设施可能被弃置不管,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文化资源的流失。

针对以上问题,应有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在撤点并校之前应对当地文化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如有需要,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保护和传承。

其次,建立规范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实行长期的监管和管理,以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同时,可以鼓励学校开展与村庄文化有关的社区服务活动,与民间艺术家合作,举办打击乐、竹编、国画等传统文化活动,以促进村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撤点并校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和社区发展。

因此,关注并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帮助村民从中汲取精华,并将其与教育和学校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创新。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农村学校撤并一直备受关注。

它旨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节约教育经费。

然而,这项改革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流失、教育不平等和传统文化丧失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并分析如何实现更为平衡的教育改革。

一、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势1.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农村学校撤并可以将教育资源集中到更少的学校中,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撤并后的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这些设施的改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此外,合并后的学校也能够提供更多的课程,包括艺术、音乐、科学等学科,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2.教师质量提高撤并后,农村学校将会招聘更少的教师,但这些教师会是经过精选和培训的,教育水平更高、更专业、更优秀的教师。

这些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此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能够被更好地传递和推广。

3.节约教育经费撤并农村学校可以减少管理和维护农村学校所需要的经费,将这些经费用于提高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从而节约教育经费。

此外,撤并还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师生住宿成本,节约教育经费。

二、农村学校撤并的劣势1.学生流失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流失,因为学生需要到较远的地方去上学,这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可能是不可行的,导致孩子无法接受教育。

此外,农村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留在家中。

2.教育不平等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由于某些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上学的条件,这些孩子可能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撤并后,由于学校的数量减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会更加明显,学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可能会更大。

3.传统文化丧失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丧失。

农村学校通常会传授一些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知识,如民间音乐、书法、剪纸等等。

然而,撤并后,这些传统文化可能会随之消失,导致一些乡村文化的流失。

乡村振兴 学校撤并

乡村振兴 学校撤并

乡村振兴学校撤并乡村振兴是一个关系着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学校撤并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学校撤并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乡村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陈旧、教育品质低下等问题。

通过学校撤并,可以将原来分散在多个学校的师资集中到少数几所学校,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学校撤并后,还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益。

其次,学校撤并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学校撤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大,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师资培训和教学研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这样就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

此外,学校撤并还可以节约教育经费。

通过合并学校,可以节约教育经费的开支。

原来分散在多个学校的固定成本,如场地租金、设施维护等,可以通过学校撤并来减少。

这样就能够将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然,在进行学校撤并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近就学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权益不受损害。

其次,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提高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对学校撤并的认同和支持,确保学校撤并的成功实施。

总之,学校撤并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

通过学校撤并,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节约教育经费,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

然而,在进行学校撤并的过程中,也需要科学规划和细心实施,以确保学校撤并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实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_孙刚成_田玉慧_王安新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_孙刚成_田玉慧_王安新

第16卷第1期集美大学学报Vol.16No.12015年1月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Jan.2015[收稿日期]2014-10-08[基金项目]陕西省重大招标课题“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合理划定市、县、镇政府教育行政职能的政策研究”(GBPKT21);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社会攻关课题“延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ks -18);延安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村小消失后的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受教育状况调查”(2014-11)。

[作者简介]孙刚成(1969—),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和农村教育。

村小消失后对农村文明的不利影响孙刚成1,田玉慧1,王安新2(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2.铜川市耀州区瑶曲镇中心小学,陕西铜川727100)[摘要]村小作为乡村文化文明的中心,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

它使优秀的乡村文化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带动村民学习农业技能,培养起他们对于乡村、土地的热爱之情;推动着村落特色文化的发展,守护着村落文化生态的和谐,是村落文化融合的向心力所在。

近年来出现的村小大规模快速消失现象引发了乡土文化传承危机并阻碍了乡村文明发展。

在探究村小消失原因,并深入认识村小消失对乡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刻影响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诠释村小的文化价值,并在对村小重新定位的基础上,从外在政策扶持和内涵式提升等方面提出村小的发展取向和改革路径。

[关键词]村小消失;乡土文明;农耕文化;乡村教育[中图分类号]G 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93(2015)01-0046-07“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属于农耕经济主导的文明,而农耕经济的载体不是城市,是乡村,所以以乡村为载体成长起来的中国文明之根不在城市,而在乡村”。

[1]乡村见证了中国古老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支撑着中国现代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撤点并校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以铜川市寺沟镇为例

撤点并校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以铜川市寺沟镇为例

的完 小或 中心学校 管理 ,俗称 “ 撤点并校 ”。
在我 国城乡二 元体 制影响 下 的农 村教 育资源长 期处 于 劣 势和在计 划经济 体制 下对 农村教 育资源 的不合 理分配 , 严重 阻碍 我 国农 村义 务阶段 教育 的发展 。一方面 ,国家对 农 村教 育的投入偏 低 ,农 村义务 教 育阶段 的学校硬件 设施 落 后,师资 力量相 对较 薄弱 ,这 在一 定程度 上抑制 着义 务
教 育在农村 的发 展。另 一方面 ,在改 革开放政 策 的稳步 推 进 下,农村 人 口不 断流 向城 市,加之 我国计划 生 育政 策 的
影 响,农村 义务教 育阶 段在校 学 生数量急 剧下 降, “ 村村 办 学”的成 本加大 。在新 形势 下,原有农 村 小学教 育资源 所暴 露 出的缺 点 日益 明显,影 响着教 育资源 的配置 ,调整 原有 的学校格局 已成为我 国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
2撤点并校 的影 响 :以铜川市寺沟镇为例
铜 川市寺沟镇所 辖面积 4 4平方 公里,人 口 2 . 6万 ,共
2 1 个村委会 ,原有小学 1 5所,撤并后剩余三所 中心小 学和
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能量 。
消极影 响 虽然撤 点并校政 策在一定程 度上使得 教育
资源配 置更合 理 ,促进 了区域 内教育 的均衡 发展 ,但 同时
完善 。其次 ,撤 点并 校后更 便于 实施对 学生 的管理 ,各类
规 章制度更加 明确 了学生 的职 责,抑制各 种不 良风 气的滋 长并 保障 学生在校 期 间的安全 。最后 ,这 些规 章制度 保障
考 ,从空 间可达 性、学校 机 构及班 级规模 、安全 性、乡 村
文化 教 育 四方 面 出 发提 出 相 关 建 议 。

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

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

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2012-06-16 23:58:36)标签:杂谈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刘言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在农村实施“撤点并校”已经很久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分析了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家长三个层面寻找解决途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对策随着校车事故的不断出现,“撤点并校”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那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出台背景是怎样的,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台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路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镇。

据统计“到2008年,小学生在校人数连续递减至1.03 亿人,比1998年减少了3600 多万人”。

[1]“自1998年起,大多数省份都陆续开展以‘并乡、并村、并校’和‘减人、减事、减支’为核心内容的乡镇机构改革,截至2004年9月30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因此,这一文件的出台为撤点并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农村撤点并校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实施农村撤点并校已有十余年了,出现问题重重,那么农村撤点并校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呢?(一)撤点并校带来的安全隐患。

在撤点并校之前我们很少听到校车事故,原因很简单,农村的学生距离学校近,学生不用坐车就可以去上学。

依据平原地区的地理条件及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服务半径应限制在2公里内,初中最大不超过5公里。

但在撤点并校后中部省份一些偏远的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地距离学校的距离大多都在3-4公里,有的甚至有8-9公里,学生不得不步行或者坐车去上学或者在校住宿。

由于撤点并校后学生上学距离较远,有些学校就采取了校车接送。

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小学及农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小学及农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小学及农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作者:杜莉华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09期摘要:小学布局是关乎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回顾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小学布局调整贯穿始终。

撤点并校作为教育部调整小学布局的大手笔,对于农村小学和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十年调整结束,回顾撤点并校的历程,观察其利弊以及思考如何消除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小学;影响;对策;意义一、撤点并校的政策变迁在2001年,“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得以确立。

这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给县级政府的财政施加了沉重的压力,因此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尽快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减缓财政压力。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以这一年为节点,我国农村中小学展开了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

然而整个布局调整规划在被执行的时候,地方政府将布局优化单纯地理解成了减少数量,最终演化成了“撤点并校”政策。

2004年起,中央陆续出台各种调整政策,试图规约地方政府行为。

2006年教育部连续颁布《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一再强调农村撤点并校要实事求是,保证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前提。

[1] 2012年由国务院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叫停了运行十年有余的本轮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

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即学者所言的“后撤点并校时代”。

[2]而山丹县霍城镇的撤点并校工作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达到高潮。

2011年开始,山丹县霍城镇先实施规模较小的学校的高年级就近合并的政策,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只保留一二三年级。

2012年,霍城镇出台政策决定霍城镇只保留霍城镇中心小学一所小学,所有农村小学都要合并进入霍城镇中心小学。

论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教育

论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教育

论撤点并校后的乡村教育农村⼤规模撤点并校始于2001年,⼗余年间消失⽆数学校,政府初衷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但民间⼀直反对声不断,到2012年教育部发⽂停⽌撤点并校政策,现在有专家学者和公益机构呼吁恢复⼩规模学校,他们指出了撤点并校后的种种弊端。

我从⾃⼰考察过的重庆,云南、四川,西藏和新疆学校来分析。

撤点并校后的现状⼀、撤掉最多的是哪些学校?是那些⼗⼏⼆⼗个学⽣的教学点,完全⼩学(有⼀到六个年级,但⼜不在乡镇中⼼)是基本保留了下来的,⾮报道中说的都集中到乡镇,⽽是从教学点集中到完⼩,或者较⼩的完⼩集中到⼤的完⼩。

⼆、哪些学⽣在住校?由于宿舍和床不够,⼀般安排四到六年级住校,个别学校有⼀⼆年级住校⽣,⽽且是家长要求的,学校其实不想低年级学⽣住校,因为太⼩缺乏⾃理能⼒,⽽且常因恋家⽽哭闹。

三、上学路远。

这是必然产⽣的问题,很多学⽣要⾛路半⼩时到⼀⼩时(⼩路的时间),⼀些⼈觉得苦了孩⼦(城⾥⼈的⾓度),我和同学们⼀起回家时就问了这个问题:你们天天⾛路,⾟苦不?有的回答⾟苦,有的回答不⾟苦,习惯了。

再问:放学路上快乐吗?⼏乎所有同学都说快乐,只有⼀个⾼年级男⽣说不快乐,因为没同学陪他去做探洞的危险活动,孩⼦们回家路就是玩耍路,也就拉长了⾛路的时间。

每天⾛路回家的⼤部分是学前班和低年级学⽣,也有少数不想住校的⾼年级学⽣,他们不想住校的主要原因是不⾃由,不好玩,⽩天晚上都被管着,⽽不是我们局外⼈吐槽的各种艰苦。

路不太远也是重要原因,⼀⼩时路程对他们来说真的算不了啥,⽽住校⽣⼀周才⾛两次这样的路,就更不是问题了,夏令营期间我们的⼤学⽣体育健将甚⾄⾛不过⼀年级的学⽣,被远远抛在后⾯。

但在云南独龙江乡就不⼀样了,⼀些学⽣甚⾄要⾛两天路回家,⾛⼀天的就更多了,所以学校是上三周休息五天,即使严苛如我也觉得这样太⾟苦了。

四、上学路远导致在校费⽤⼤幅增加,从⽽造成辍学率上升。

其实国家对住校⽣有专门的现⾦补贴,⽽且逐年增加,从成本上⽐⾛读⽣其实差不多(⾛读⽣要交午餐费,⽽且没现⾦补贴。

撤点并校带来的乡村文化危机

撤点并校带来的乡村文化危机

作者: 赵贞 邬志辉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小学教育
页码: 11-1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撤点并校 乡村文化 危机 文化建设
摘要:农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聚集地和发散场,对乡村文化的维系、再造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2001年以来开展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却将衰落的乡村文化推向更大的危机。

农村学校的消失使乡村文化的延续与传播、更新与再造失去了载体,也使乡村学生在失去精神寄托的同时失去了对乡村文化的尊重。

在城市文化霸权下,乡村文化将会变得越加贫困,逐渐走向荒漠化、空心化。

为缓解乡村文化危机,在"后撤并时代"应坚持公平的价值取向进行撤并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撤并地区的文化建设。

学校消失后的乡村文化困境与反思

学校消失后的乡村文化困境与反思

学校消失后的乡村文化困境与反思乡村文化困境—基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一、乡村学校撤并背景从2021年始,税费改革的大幕在我国广大农村逐步开启,改革规范了农村收费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三农”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因取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同时国家教育投入机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难以保障。

在这种政策环境下,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集中办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财政压力,成为政府的一种自然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也是建立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学校规模一再缩小、生源一再减少的客观现实基础上。

同年,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学校布局调整,全国县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这种大规模的撤并一直延续了十个年头,2021年,针对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文明确提出“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这标志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一教育政策的叫停。

综合来看,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政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于完善税费改革和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教育整体发展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带来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坐落于村庄中的学校(多为小学和教学点)被撤并,导致农村学校数量大幅下降。

有调查表明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增加4.05公里,上学路程普遍变远,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和教育成本的增加。

一些稍有经济基础的农户为追求更便利的条件、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选择“陪读”或举家“外出求学”,由于学生转移而引发农村家庭迁移。

当然,村民外迁并不单单是因为教育因素,搬迁一般是由多种综合因素决定的,如文化单调、交通不便、外出务工等等因素,但不可置疑的是,教育往往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乡村学校撤并后的文化困境教育与文化紧密相关,互相促进。

乡村学校在乡村文化的传播、乡村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进,乡村学校日益减少,导致乡村文化的延续受到阻碍,使乡村文化陷人困境。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以浙江省L村为例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以浙江省L村为例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以浙江省L村
为例
陈茜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农村学校撤并之后,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减少、文化生活方式单一,精神支柱缺失、迷信思想盛行,家庭情感生活缺失、邻里关系减弱等方面.如何尽可能减少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陈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4
【相关文献】
1.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后期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仙居县王村等六个村合并调整为例
2.山区农村妇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陕南Y村为例
3.就地城镇化对农村妇女的影响路径与现实困境\r——以陕西关中地区C村为例
4.基于Logit 模型农村妇女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评价——以山东省鱼台县唐马镇宋庄村为例
5.农业文化遗产社区角色认同对旅游参与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撤并校中学生及乡村文化的困境-最新文档资料

撤并校中学生及乡村文化的困境-最新文档资料

学生及乡村文化的困境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自此,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拉开帷幕,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农村中小学开始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实行撤点并校政策。

2006 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总结了撤点并校政策实行以来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规范、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要求,强调充分论证、统筹安排、稳妥实施、保证学生就近入学,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的问题,并对学生就学路程、寄宿制学校管理等做了进一步要求[1] 。

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1 年和2009 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1至2009 年,我国农村共减少了约17.64 万所小学和3.69 万个教学点,小学平均每年减约2.21 万所,教学点每年减少约0.46 万个。

撤点并校经历了从狂热到降温的过程,这过程更似一次思考的深入,为了教育的发展而调整学校的布局可以说是国内外教育发展中常规的教育政策活动,美国、日本等国也曾经开展过较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活动,但像我国这种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确是少见的。

调整规模之大,局势之复杂不免使得政策的执行有时候陷入僵化的境地,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了政策的硬性贯彻,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但是执行过程中以辐射距离、师生人数、校舍面积等表层数据作为并校的依据不免显得简单粗暴,数据可以成为大背景下的参考资料,但是这种纯粹的数据使得教育物质化,教育变成一种任务,一个事件,而处于教育中的人的地位就被削弱了。

任何事物的兴衰、升降都是有原因的,我们不否认撤点并校的正面意义,但是确实也需要反思撤点并校是否也带来某些不利,以期在反思中更好地前进。

、撤点并校中学生的困境般性的撤点并校活动都是撤去乡村一些比较偏远、规模较小、设施设备不齐全的学校而并入城镇的某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定点学校,撤并的过程中因为上学路途遥远等原因还衍生出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学生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回一次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农村学校撤并之后,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闲暇时间减少、文化生活方式单一,精神支柱缺失、迷信思想盛行,家庭情感生活缺失、邻里关系减弱等方面。

如何尽可能减少农村学校撤并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标签:农村学校撤并;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影响[一、问题的提出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从此,我国就正式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浙江省W市L村也加入了这场大规模的“学校撤并”运动之中,原L村学校被并入M社区的学校之中。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更多关注布局调整对学生、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影响,很少关注到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留守在农村担负日常农事、照看老幼的有生力量——妇女的文化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

鉴于此,本文以浙江省L村为例,从生活方式、情感生活等方面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展开研究,根据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L村学校撤并之后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并给出解决途径。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L村妇女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搜集材料,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0份。

问卷题目主要包括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闲暇时间、文化生活载体、文化生活内容的影响。

为更好的研究布局调整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影响,还对村中多位妇女及其家庭进行了访谈,以增进了解。

三、结果及分析(一)闲暇时间减少,文化生活方式单一闲暇时间是衡量人们文化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多数学校采取寄宿制的管理方式,几乎所有学生选择住校。

子女住校之后,农村妇女解除了照看子女的后顾之忧,多数选择在临近乡镇寻找一份“高薪”工作,如在塑料袋编织厂做编织袋、在海鲜冰冻厂打包新鲜海产品、在皮革厂加工皮革等等。

她们逐渐抛弃以往的传统生产方式——留在农村饲养鸡、鸭、鱼、鹅等家养牲畜,种植水稻。

在农村学校被撤并之后,选择工作的转变导致农村妇女真正的闲暇时间与学校未被撤并之前相比反而有所减少。

而在闲暇时间,妇女选择最多的文化活动便是看电视,其次是看电影。

她们的文化活动都趋向于单一,文化需求层次低。

极少数妇女还会选择打牌、搓麻将、赌钱等不健康方式消磨时光。

由此可见,农村妇女在闲暇时主要是参与低层次的文化活动,甚至是参与不健康的文化生活,很少参与有助于提升自我素养的文化活动。

学校被撤并之后,以学校为依托的各种文娱活动也随之消失。

以往有学校组织的大型毕业晚会、元旦晚会等文化活动都会邀请家长参加,58.9%的妇女选择经常参加,只有5.4%的妇女会选择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

学校此举不仅融洽了学校与村庄的关系,而且丰富了妇女的文化生活。

而今学校被撤并,远在它村,一是路途不便,二是学校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方式,非节假日、家长日家长不得进出,致使多数母亲不会选择去其他村中的学校观看自己子女的表演。

原来村中的教师随学校撤并转移,致使现在村里缺乏文化精英,文娱活动组织力度变小,创新力弱,号召力不强,近两年L村甚至没有大型的文化活动。

加之农村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发挥应有的文化服务功能,文化环境相对闭塞,获取信息渠道少,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普遍不高,综合素质难以提升,文化生活方式始终单一。

(二)精神支柱缺乏,迷信思想盛行在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都普遍偏低。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42.2%的妇女接受过初中教育,20%的妇女接受过小学教育,还有13.3%的妇女没有接受过教育,接受过高中、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的只24.5%。

农村妇女较低的文化素养,加之社会阅历的不足,缺乏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使其很容易受迷信思想的蛊惑。

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导向功能,以往村中有学校时,学校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思想理念,宣传国家最新的农村建设政策等等,使妇女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

遇到农事上的困难,她们会请教学校老师,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种植栽培;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想起党和国家对农村的扶持,也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曾放弃。

而今,学校被撤并,农村妇女没有了正确的思想引导,逐渐加入迷信的队伍之中。

在空闲时光,村中妇女会结伴前往教堂或佛堂求神拜佛。

在生病时,她们焚香祈祷,祈求神灵让她们痊愈。

由此可见,在农村学校被撤之后,农村妇女渐渐失去了精神支柱,遇到她们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只能依托于虚无缥缈的神灵,听天由命,使得农村迷信思想盛行。

可见,为留守在农村的妇女重新竖立起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并重新寻回她们心中科学的精神支柱迫在眉睫。

(三)家庭情感生活缺失,邻里关系减弱家庭是所有文化传承中一种基本的载体。

学校撤并后,大多数的孩子选择在校住宿。

寄宿制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了路途遥远孩子上学难问题,却导致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即大量减少了学生在家的时间。

每两星期、甚至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家一次,严重减少了子女与母亲的相处时间。

农村妇女每天劳作之后回家都不会听到孩子的欢声笑语,感受不到子女对母亲的撒娇,体会不到子女对母亲的依恋,内心日渐空虚。

久而久之,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基本处于孩子“不在场”的状态,更多时候子女成了一种“虚化”的存在。

而且,子女住校之后,夫妻之间相处少了许多顾忌,普通的口舌之争常常演化成争吵,原本充当天然润滑剂的子女又“不在场”,没有童声稚语的调和,有时会引发夫妻之间的大矛盾,伤害夫妻感情。

学校撤并之后,家长无需日日接送孩子,邻里之间的相处机会也随之减少。

学校未被撤并之前,妇女们常结伴而行去接孩子,以孩子为话题,相谈许久。

而今子女俱不在身边,邻里之间少了送孩子上下学的接触机会,以孩子为话题中心的交谈也渐渐减少。

而大多数妇女选择去临近乡镇上班,更是减少了与邻里的相处时间,再也没有“我知你家事,你晓我家安排”的亲厚无比的邻里关系了。

四、解决途径(一)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所访问村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明显破旧,很多设施油漆脱落,活动场地杂草丛生,因此,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

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必须保证文化经费每年适度增长的前提下,创新机制,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来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保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

同时要与时俱进,在充分考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公共文体设施,如篮球场、乒乓球室、农家书屋等等。

除了投入经费建设农村公共文体设施,还必须建立公共文体设施维护保养负责制。

多数文体基础设施因缺乏日常维护而显得破败陈旧,需要专门人员管理设施,定期维护,适时淘汰旧设施,增加新设施,也保证村民使用安全。

(二)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妇女文化素养农村学校撤并后,已经消失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

黄、赌、毒等社会不良风气也侵入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

所访问村庄中就有妇女在空闲时间打牌、搓麻将,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必会使农村淳朴的风气遭到破坏,与农村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背离。

因此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刻不容缓,特别是科学知识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农村妇女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精神和法律意识,极易被不良思想影响。

村两委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妇女关于科学、法律方面的教育,增强她们的法制意识,让她们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黄、赌、毒等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拔除农村文化领域里的毒瘤,净化农村文化市场。

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素养,使她们自身产生抵制不良风气的“抗体”。

(三)抓好基层文化组织建设,提供针对性文化服务所调查的农村基层文化组织基本瘫痪,没有专业的文化员,甚至连文化站也没有建立,所以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抓好基层文化组织建设。

首先,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招纳一批有能力、高素质的文化工作人员,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文化队伍,包括一定文化活动能力的文化员、文化协管员,还有具有一定维修技能的广播、电视维护员,为农村文化站的建立提供后勤保障。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村精神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聚集村里文化能者之后,需要对新任的文化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增强他们文化工作的能力。

其次,新建的文化队伍要与村中的妇联合作,深入了解农村妇女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妇女提供针对性极高的文化服务,从而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比如采购一下贴近农村生活满足农村女性心理需要的健康书籍,播放深受妇女喜爱的时下最新电影,开展通俗易懂的关于农村女性话题的讲座等等。

并且在文化服务中要适当的抛弃刻板,尽可能根据农村妇女的劳作时间调整文化服务,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例如,根据工作妇女的上下班时间,适时调整农村电影的播放时间,尽可能保证大多数妇女都能观看到影片。

五、结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布局调整对农村妇女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是刻不容缓的。

只有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针对性策略,才能将撤点并校的消极作用降到最低,从而促使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1〕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李伯玲.布局调整中乡村学校文化的复归〔C〕//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3〕冯翠云.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2).〔4〕代静亚,龙红霞.“后撤点并校时代”的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传承〔J〕.教育与管理,2014,(04).〔5〕吴碧英.文化建设视域下农村妇女的闲暇生活问题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04).〔6〕吴碧英.当前农村妇女闲暇生活行为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8,(03).〔7〕刘义.基督教的起源及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