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节日风俗习惯.doc
撰写家乡濮阳风俗的作文
撰写家乡濮阳风俗的作文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每一个角落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我的家乡濮阳也不例外。
濮阳,这座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城市,承载着我满满的回忆,而那些丰富多彩的风俗,就像是镶嵌在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就拿过年来说吧,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最让人期待的时候。
一进入腊月,濮阳的大街小巷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大人们开始忙着准备各种年货,孩子们则掰着手指头盼着新年快点到来。
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有个特别重要的仪式——祭灶。
奶奶一大早就会在厨房的灶台上摆上甜甜的灶糖,说是要把灶王爷的嘴给粘住,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我总是好奇地盯着那些灶糖,心里想着,灶王爷真的会因为吃了甜甜的糖就不说坏话吗?奶奶一边摆放祭品,一边念叨着:“灶王爷,您上天多说好话,保佑咱们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那认真的模样,让我也不由得跟着庄重起来。
过了祭灶,家里就要开始大扫除了。
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和弟弟拿着小扫帚,这儿扫扫,那儿戳戳,还时不时地打闹一番,被妈妈一顿数落。
“你们这俩小皮猴,正经干活的时候就知道捣乱!”虽然被骂了,但是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因为知道这是在为迎接新年做准备呢。
到了年三十,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一大早,爸爸就会带着我和弟弟去贴春联。
他站在梯子上,我在下面给他递胶水和春联,弟弟则在一旁兴奋地喊着:“往左一点,往右一点,好了好了!”贴完春联,还要在门口挂上红红的大灯笼,远远望去,喜庆极了。
年夜饭更是重头戏。
妈妈从早上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杀鸡、宰鱼、炖排骨,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
等到一道道美味佳肴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温馨四溢。
我最爱吃的就是妈妈做的红烧鱼,鱼肉鲜嫩多汁,配上浓郁的酱汁,那味道,简直绝了!爷爷总会在这时端起酒杯,说上几句祝福的话:“新的一年,咱们一家人都要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大家纷纷举杯,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吃过年夜饭,就等着看春晚了。
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磕着瓜子,吃着水果,边看边聊。
濮阳民风民俗
咸城遗址 在濮阳县梁庄乡。
程庄遗址 在濮阳县胡状乡。
• 回銮碑 在濮阳县城关镇御井街。又称 契丹出境碑。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 辽兵南下,直抵澶州(今濮阳),威 胁汴京。真宗在寇准的极力主张下, 被迫亲征,进驻澶州。寇准亲自督战, 大破辽军,迫使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和约签订后,真宗写即兴诗一首,此 诗由寇准书写,刻于石上,即“回銮 碑”。碑高2.3米,竖刻草体三行,字 大如拳,秀丽流畅。
•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 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 毕,泣别父母,方上桥回程。女上 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 谓“不沾娘家土”。旧时有赛轿、 赛车之风。轿抄小路,车走大道, 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 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 以免掉队丢丑。
• 食俗:一般早粥、中菜、晚汤 • 濮阳除家常便饭外,尚有当地的 风味小吃,主要有胡辣汤、豆沫, “王五辈壮镆”、“张清丰烧饼”、 酱豆、“渠村黑牛肉”等,其中酱豆、 黑牛肉在1952年曾作为礼品赴朝鲜慰 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
中华第一龙遗址,濮阳县西南角,有古城 墙一段,城墙北有叫西水坡的水库,系出 土“蚌砌龙虎图案”即“中华第一龙”的 地方,可能是伏羲墓。 最古的是张挥墓,濮阳县城东南,谓中华张姓 始祖;
•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濮阳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的台 上村。
• 还有三国时期,吕布被杀的白门楼,可能就在濮 阳县城的北部,火车站南,现已无从考证。 • 忠陵墓 在濮阳县武忠陵村。
濮阳壮馍
元村豆腐干
风景名胜
•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 岸,与山东省为邻。资源丰富,历 史悠久。素有“帝舜故里”、“颛 顼遗都”“帝丘”的美称。
• 目前有各类文物古迹65处,其中,历 史文化遗产11处,地表文物13处,现 代文物12处。现存的名胜古迹有“中 华第一龙”遗址;帝舜故里—瑕丘及 姚墟;张挥源于濮阳的重要历史见 证—挥公墓;记载宋代“澶渊之盟” 的契丹出境碑及御井;中华民族融合 的见证—元代唐兀氏祖茔及唐兀公碑; 明代建筑“中心阁”;纪念明代八位 濮阳籍名士贤臣的“八都坊”;保存 完好的明、清四条古商业街等。
用濮阳的习俗写一篇作文
用濮阳的习俗写一篇作文濮阳,古称濮水,是河南省的一个古老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地方。
濮阳的习俗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反映了濮阳人民的喜好和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濮阳的传统节日、婚嫁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濮阳的习俗。
一、传统节日在濮阳,民间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濮阳人民会举行灯会、猜灯谜等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吃元宵、放花灯,共庆佳节。
而在清明节,濮阳人民会扫墓祭祖,祭奠先人,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则是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传统习俗,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二、婚嫁习俗濮阳的婚嫁习俗也是十分有特色的。
婚礼上,新郎要先披麻戴花,由长辈探头带走,然后迎亲队伍正式出发。
在婚车到达新娘家门口时,婚车门不会打开,而是由新娘的兄弟或姐妹先入内敲锣打鼓,然后由媒人通报,新娘方才由父母扶着出门。
此外,濮阳人民还注重婚礼上的喜庆气氛,婚宴上的菜肴繁多,有烧烤、炖煮、糕点等,为嘉宾们提供了丰盛的美食。
三、饮食文化濮阳的饮食文化也是其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濮阳人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成了他们餐桌上的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此外,濮阳的面食也是十分有名,比如烩面、剪刀面、过油面等,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在餐桌上,濮阳人民还有着讲究,比如宴席上要有“八大碗”,即滷水鹅肝、粉汤鱼肚、糖醋板鸭、醉鸡、烧肉、溜肝片、鱼汤丸子、素炒山药,这是对宾客的一种尊重和款待,也是濮阳饮食文化的一种体现。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濮阳的习俗还有许多,比如舞龙、舞狮、锣鼓队等各种民俗表演,都是濮阳人民钟爱的传统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濮阳的习俗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濮阳人民的喜好和生活态度。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是濮阳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濮阳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濮阳清明扫墓
濮阳清明扫墓
《濮阳清明扫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扫墓祭拜的日子。
在河南省濮阳市,清明扫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习俗。
每年清明节,当地人都会到坟场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
濮阳人扫墓的方式通常包括梳洗坟墓、清理杂草、烧纸祭品、献上鲜花等活动。
他们会梳理坟墓周围的草木,清除积尘垃圾,然后在坟前摆上鲜花、香烛和纸钱,还有一些供品,如食物、酒水等。
完成这些仪式后,人们会向祖先行三鞠躬礼,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此外,还有一些濮阳人会用矿泉水、鸡蛋、糕点等食品,摆成祭品摆在祖坟前,表示对逝者的缅怀。
清明节扫墓时,家家户户都会前往祖坟祭奠,也是国人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祭奠的方式之一。
而濮阳清明扫墓,体现了当地人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尊重,也传承了家族对祖先的深厚情感。
濮阳清明扫墓,既是一种尊重传统的行为,也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
当代人们在这一传统中,感受到了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愿濮阳清明扫墓,永远传承下去,使这一深厚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濮阳春节庙会
濮阳春节庙会篇一:正月十八至二十濮阳瑕丘古庙会正月十八至二十濮阳瑕丘古庙会[复制链接]查看:601|回复:6返回列表一个高尚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当前离线Uid12434精华3帖子171积分6040濮阳币283元注册时间20XX-6-26最后登录20XX-7-1.窥视卡雷达卡Uid12434帖子171濮阳币283元.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电梯直达楼主发表于20XX-11-106:46:06|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1.76毁灭版本1.76天下毁灭版本chuanqisifu1.76天下毁灭传奇1.76天下毁灭版本1.76天下毁灭发布网1.76天下毁灭传奇本帖最后由一个高尚的人于20XX-11-106:47编辑作者:淡如烟云每年的正月十八至二十,在濮阳县五星乡堌堆村瑕邱旧址,方圆百里的数万名村民云集一起,以最虔诚的形式祭奠中华人文始祖舜帝。
这种盛大的活动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当然不会放过。
舜帝是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其首倡的德、孝、仁、诚的道德文化与炎帝所创的农耕文化、黄帝所创的政体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母源。
其身体力行的“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德政实践,千百年来为华夏子孙所敬仰推崇。
据专家论证,濮阳县就是4000多年前舜帝的出生地和早期活动地,《史记》中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就时于负夏”的记载,而负夏就是今日的濮阳瑕丘村。
目前,舜裔在世界各地有两亿多人,主要涉及陈、袁、胡、孙、王、鲁、田、车、姚、虞等十大姓。
长久以来,舜帝后裔到堌堆村瑕丘祭拜,自然形成了庙会并沿袭至今。
相传农历正月十八为舜帝的生日,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始祖的敬意、祈求平安幸福,每逢舜帝诞辰日,无论天气如何,无论路途远近,濮阳及周边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各地市及海外的舜帝后裔们纷纷前来堌堆村瑕邱旧址朝拜先祖。
台湾学者陈守仁教授还专门在瑕丘遗址处立下了“舜帝故里”纪念碑。
10多年来,瑕丘村民还自发捐款40余万元,在瑕丘遗址上建成了仿古式建筑,并自发轮流进行守护。
濮阳民俗
濮阳民俗风情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
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
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仓颉陵庙会】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庙宇就建在南乐县西北20公里处的史官村(今吴村)。
每年正月二十四是仓颉的生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庙会,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携儿抱孙前来系红绳,祈求平安吉祥长寿。
【瑕丘庙会】每年正月十八的濮阳县五星乡瑕丘古庙会独具特色,与河南的伏羲太和陵庙会、灵宝轩辕台庙会并称中原三大古庙会。
瑕丘庙会的另一特点是万人同吃一锅饭,前来参加庙会者,不分年龄大小,只需要交上10元钱,便可以会员的身份吃一顿流水席大锅菜。
瑕丘古迹处的儒教孔子、佛教观音、道教张天师、送子娘娘等均有神位和信徒,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特产风物【草编工艺】濮阳草编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尤其是南乐、清丰一带的草编颇具特色。
草编经过加工熏染后制作成各色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范县柳编艺术】范县高码头和张庄乡的柳编工艺,明末清初便已盛行。
起初是生活用品,后多为工艺饰物,其选条考究,造型别致,在中原享有盛誉,在清初就畅销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目前,从业人员减少,面临消失的境地。
【濮阳麦秆画】约在宋朝末年,濮阳一带就开始流行麦秆拼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之类的手工艺品。
民间艺人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彩,运用多层次、浮雕立体式粘贴技法,制作出古典人物、动物、花鸟等精美的麦秆画,与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南阳玉雕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濮阳的风俗习惯作文
濮阳的风俗习惯作文在河南的东北部,有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濮阳。
这里的风俗习惯就像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融入在濮阳人的日常生活中,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就拿过年来说吧,那可是濮阳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时候。
一进入腊月,濮阳的大街小巷就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大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年货,孩子们则掰着手指头盼着新年快点到来。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厨房的灶台上摆上糖果、糕点等供品,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
听老人们说,灶王爷要在这一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所以大家都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保佑来年家里顺顺利利。
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在祭灶的时候会念叨着:“灶王爷啊,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我们家这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那认真的样子,让我也忍不住跟着紧张起来。
过了祭灶,接下来就是大扫除了。
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窗户擦得透亮,能照出人影来;床单被罩洗得香喷喷的,在太阳下晒得暖烘烘的;就连角落里的灰尘也不放过,非得用扫帚扫个底朝天。
这大扫除啊,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更是要把过去一年的晦气都扫出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到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就该准备过年的美食了。
在濮阳,蒸馒头可是一件大事。
白白胖胖的馒头,象征着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
妈妈和奶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发面,等到面发好了,就开始揉面、造型。
有的馒头做成了小兔子的形状,有的做成了花朵的形状,还有的在上面点上了红点,看起来特别喜庆。
除了馒头,还要炸丸子、炸酥肉、炸带鱼。
厨房里热气腾腾,油锅里的丸子“噼里啪啦”地响着,香味弥漫了整个院子。
我总是忍不住守在厨房门口,等着妈妈捞出刚炸好的丸子,趁热吃上几个,那叫一个香啊!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一家人早早地就起床了。
爸爸和爷爷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
我呢,也没闲着,一会儿给爸爸递个胶水,一会儿帮妈妈摘个菜,忙得不亦乐乎。
濮阳节日风俗习惯.doc
濮阳节日风俗习惯篇一:河南18地市的独特年俗河南18地市的独特年俗河南地处中原,“过年”的风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征。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杀猪宰羊、张灯结彩……“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反映了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在河南,过年虽大同小异,但每个地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那么对河南18地市的过年习俗,你了解多少?郑州春节习俗: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听老人讲,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
据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这一习俗显得尤为重要。
过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
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为了“补窟窿”。
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
新的一年,吃些面皮就是为了补这些“窟窿”,这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表达方式。
开封春节习俗:展示舞狮等民间艺术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
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
春节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洛阳春节习俗:欢天喜地串亲戚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管他是“懒汉”也好,勤快人也罢,无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
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平顶山春节习俗:忌用不吉利字眼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顶山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濮阳生活习俗:婚俗
濮阳生活习俗:婚俗濮阳境内婚俗,大抵解放前依旧俗,解放后从新尚,然亦有旧俗的保留,为半新半旧式,兹仅对旧式婚俗作一简介。
旧式婚俗的程序,盖由古时“六礼”--纳彩礼问名字,及出生年月、算命、送礼、定婚期、迎亲,沿循至今。
但由于地区、贫富不同,其仪式与繁简差异很大,现就濮阳相近者,略述如下:·说媒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古今皆然。
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
曰“媒人”,亦曰“媒妁”。
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
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
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曰“狗兔想克”;属鸡猴,曰“鸡侯不到头”等。
在这一封建迷信恶俗下,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姻缘,今日应彻底批判。
·换贴换贴亦曰“换启”,有小启、大启,盖有媒人将男女名字、生辰年月帷贴告诉对方。
男方要馈送钗环首饰或银币、布料等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定婚。
·定婚期由男女生辰八字择定吉日,备好礼物柬帖由媒人通知女方,以女方许可为定。
所谓吉日,即黄道吉日。
迷信星宿者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值日之日,为黄道吉日,这天是诸事皆宜,大吉大利的日子。
此迷信愚论,不可取信。
·迎亲男方按择定吉日,备彩轿两顶,吉酒两坛,喜盒二架,彩旗十面(多少不等),路分两道,前有三筒枪(或鞭炮)、大锣开道,后有唢呐伴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谓之“小登科”。
贫家则以牛车相迎,车张席棚,附两绣球,前后用红花被遮掩,一切礼仪从简。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方上桥回程。
女上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谓“不沾娘家土”。
旧时有赛轿、赛车之风。
轿抄小路,车走大道,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以免掉队丢丑。
·燎轿与过鞍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待用谷秆裹鞭炮燎轿一周,方可著地,名曰驱除狐妖鬼邪。
一濮阳的民俗风情写一篇作文
一濮阳的民俗风情写一篇作文您知道濮阳吗?那可是个充满独特民俗风情的好地方。
濮阳的春节,那可热闹得不像话。
一进腊月,年味就像被打翻的调料罐,一下子弥漫开来。
大人们开始忙活着准备各种年货,蒸馒头是必不可少的。
这可不是普通的馒头,每一个都像是一件艺术品。
馒头被捏成各种形状,有可爱的小动物,像小刺猬,背上驮着红枣,就像背着红宝石一样,看着就喜气洋洋的;还有盘成圈的花卷,一层一层的,像是盛开的花朵。
到了年三十儿,贴春联那也是有讲究的。
一家人围在一起,先把旧春联小心翼翼地揭下来,然后用浆糊把新的春联仔仔细细地贴上。
那浆糊的味道,混合着新纸张的墨香,就是年的味道。
我小时候还因为好奇,偷偷用手指头蘸着浆糊往脸上抹,结果被大人笑着骂成小花脸。
再说说濮阳的庙会,那简直就是一场民俗的大狂欢。
庙会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
各种小吃的香味在空中缠绕,直往人鼻子里钻。
有那香酥可口的炸糖糕,咬一口,糖稀就流出来,烫得人直吸溜嘴,可还是忍不住再咬下一口。
还有胡辣汤,那浓郁的味道,又辣又麻又香,喝上一碗,全身都热乎乎的。
庙会上的表演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踩高跷的艺人就像巨人一样在人群中穿梭,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画着夸张的妆容,一会儿做出惊险的动作,吓得观众们直叫好。
舞龙舞狮的队伍也不甘示弱,那龙像是活了一样,在半空中翻腾,狮子则调皮地眨着眼,摇头晃脑的,还时不时地去逗弄一下旁边的小孩子,把孩子们吓得又惊又喜。
濮阳还有独特的婚俗呢。
新娘子出嫁的时候,那可是十里红妆。
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唢呐声能传出去老远。
新娘子坐在花轿里,轿帘上绣着精美的图案。
到了新郎家,还有各种有趣的仪式。
新郎新娘要跨过火盆,寓意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然后要拜天地、拜高堂,新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周围的亲戚朋友也都喜气洋洋的,大声地说着祝福的话。
濮阳的民俗风情就像一本厚厚的、充满故事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在这里,传统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的情感纽带,把一代又一代的濮阳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濮阳民俗
濮阳民俗风情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
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986年,境内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
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专家据此遗址推断,6000年前濮阳地区已率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龙文化的发源圣地。
濮阳因此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华龙乡”。
【仓颉陵庙会】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墓庙宇就建在南乐县西北20公里处的史官村(今吴村)。
每年正月二十四是仓颉的生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赶庙会,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携儿抱孙前来系红绳,祈求平安吉祥长寿。
【瑕丘庙会】每年正月十八的濮阳县五星乡瑕丘古庙会独具特色,与河南的伏羲太和陵庙会、灵宝轩辕台庙会并称中原三大古庙会。
瑕丘庙会的另一特点是万人同吃一锅饭,前来参加庙会者,不分年龄大小,只需要交上10元钱,便可以会员的身份吃一顿流水席大锅菜。
瑕丘古迹处的儒教孔子、佛教观音、道教张天师、送子娘娘等均有神位和信徒,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特产风物【草编工艺】濮阳草编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尤其是南乐、清丰一带的草编颇具特色。
草编经过加工熏染后制作成各色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范县柳编艺术】范县高码头和张庄乡的柳编工艺,明末清初便已盛行。
起初是生活用品,后多为工艺饰物,其选条考究,造型别致,在中原享有盛誉,在清初就畅销河北、山东、安徽等地。
目前,从业人员减少,面临消失的境地。
【濮阳麦秆画】约在宋朝末年,濮阳一带就开始流行麦秆拼贴出的扇子、昆虫造型、小装饰画之类的手工艺品。
民间艺人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彩,运用多层次、浮雕立体式粘贴技法,制作出古典人物、动物、花鸟等精美的麦秆画,与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南阳玉雕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浅谈河南濮阳地区春节民俗
浅谈河南濮阳地区春节民俗内容提要:春节是中国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河南濮阳地处中原,其春节民俗有着中原地区共有的特征,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又有其独特的地方。
本文从介绍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到正月初五这段期间的各种民俗入手,重点描述祭灶、除夕、贴春联、拜年的民俗,以此展现河南濮阳地区的春节民俗发展状况。
关键词:春节;祭灶;贴春联;除夕;拜年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中心,其春节民俗更是源远流长。
河南濮阳地处中原,有中华龙乡之称。
春节在濮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十分盛大的节日。
在农村,人们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就已经正式进入春节了,年味儿也愈加明显。
一家老小开始忙碌起来为过年作各种准备。
到了大年三十除夕这一天和正月初一春节达到高潮,传统上春节是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算结束的,但是近些年来,一过了正月初五,也就是常说的“破五” 人们就已经开始新一年的工作了,春节作为一个团圆的节日就已经结束了。
一、春节前的准备阶段(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九)民俗春节是一个忙碌的节日,这突出体现在春节前的准备活动中。
春节最开心的是小孩子,大人们一般都很忙碌。
人们辛勤劳作一年,到了年关,用一年的劳动成果来庆祝春节,因此春节的准备工作会持续很长时间。
从二十三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过一个圆满的春节。
1、祭灶在民间,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神在民间的地位很高,被尊为一家之主。
灶神画像有的是灶王一人有的是两人,传说是灶王和灶王奶奶。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农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最下面是聚宝盆。
濮阳民间习俗
1、宅基选择方面濮阳人民传统,宅基总布局多以南北长12步,东西宽8步(每步5英尺),计0.4亩的长方形为最佳,这样适合于建造传统的以北屋为上房的四合院,当地也有东西长而南北宽者,更有大于0.4亩的。
另外,本地历来保持黄河流域择高而居的习惯,即使无水患之虞,也总要把宅基垫得高些。
庭院格局方面,濮阳地区的四合院有别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最大的特点是配房前墙与上房的两上墙对齐,院落四四方方,宽敞明亮,濮阳的四合院是高墙窄院式的,庭院幽雅。
上房(多为北屋)立于配房,且配房山墙遮住上房东西两窗;上房对面的下房(即南屋)与上房等高常为两间一过厅(大门)。
近年来,这种四合院已渐不适应现代家庭的居住而被打破,改为精修上房,仅盖一边配房或下房,这样庭院显得宽敞明亮。
房屋分配方面:上房为家长或老人住处,靠山墙一间为卧室,中间为客厅。
配房为子女住室。
濮阳岁时节日濮阳境内传统岁时节日繁多,几乎一年中每个月份(农历)都有传统节日,粗略计算不下二十个,现举较为重要的介绍一下:①、春节“春节”俗称“年下”,是当地民间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一年的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六结束,共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期间又包括众多的节日。
计有:·腊八(腊月初八) 民谚:“腊八祭灶,年下来到”,故腊八又有“小年”之称。
这一节日的标志是食用“腊八粥”(早饭)。
此粥以小米为主料,加红枣、花生、绿豆、豇豆等八种原料细煮而成,香甜可口。
食用前还要将粥抹于各种果树上,希望来年果实累累。
腊八虽规模不大,但为一喜庆节日。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民谚:“二十三,祭灶官。
”传说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用“祭灶糖”(一种特制糖)为他践行,带有贿赂性质,希望他上天说好话。
同时,人们在这一天要换上新的灶君像,像两旁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定”,横批“一家之主”。
·除夕(腊月三十日),俗称“年三十”。
龙都濮阳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龙都濮阳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濮阳,素有“龙都”之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
在这片古老的
土地上,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深深地熔铸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
首先,濮阳是中国龙的发源地之一,龙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
据史书记载,濮水之滨有龙,濮阳是龙的故乡,这里的龙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龙都”。
每年的龙舟赛、龙灯节等活动,都是濮阳人民对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其次,濮阳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传统。
濮阳地处中原文化的交汇处,吸
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濮阳地区的秧歌、社火、大鼓等民俗表演形式,传承了古老的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濮阳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濮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
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濮阳博物馆、曹操墓、华山寺等历史文化遗迹,都是濮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和变迁。
总的来说,龙都濮阳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龙文化、民间艺术、历史文化遗产
等都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丰富了濮阳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传承。
濮阳特色文化传统
濮阳特色文化传统
濮阳,一个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的特色文化传统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
濮阳特色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濮阳的特色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民俗风情、传统工艺和古代建筑上。
濮阳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尤其是在传统节日和民间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每年的春节,濮阳人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舞狮和舞龙表演,这些表演充满了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传统中。
此外,濮阳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地秧歌、大鼓等,这些都是濮阳特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民俗风情,濮阳的传统工艺也是其特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濮阳传统工艺主要有剪纸、绣花、木雕等,这些工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风采。
尤其是濮阳的剪纸艺术,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濮阳还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濮阳城隍庙、濮阳文庙等,这些古建筑充分展现了濮阳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建筑风格,成为了濮阳特色文化传统的一大亮点。
总的来说,濮阳的特色文化传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这些传统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和古代建筑,不仅是濮阳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让濮阳的特色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濮阳的民风民俗
濮阳民风民俗濮阳民风民俗•风土人情:起居:早起开门,有土谚“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黎明即起是本地习惯。
早起先开门是规矩。
若开门晚会被别人视为懒汉。
起身后,男人外出做活,妇女老人在家“打杂儿”,晚上关门,为防盗贼,天黑人定后,人们总把大门插好,俗谓“上门”。
睡觉之前,卧室也要“上门”。
夜不聚众,旧时,一般不在夜间串门,女子更是不许。
服饰:首先是发型,民国时期,成年男子去掉了前清时的大辫子,官场人物多留大背头,俗称“洋头”,农村男子则多剃光头,婚后妇女前留“留海儿”,两旁留两绺头发齐腮,其余头发梳于脑后为脑后髻。
小女孩则沿用旧俗。
不剪发,前有“留海儿”,脑后扎一长长的独辫。
男孩则多在头的前上方留一片头发,共余剃光。
丧俗:濮阳境内丧俗,大抵沿用旧俗,旧丧俗形式繁琐,现抽其要简述如下:·咽气亡者断气,家人即将备好寿衣速易其身。
富者以绫绸之衣十余件,贫者以布衣五七件,在官者则用礼服,如品级高者,著朝冠朝服,女则凤冠霞帔。
易衣后,亡者面覆白布或白纸,脚系麻绳。
事了,就床前烧倒头纸,全家举哀,号啕大哭。
邻人闻讯,皆以灶灰围门婚俗:濮阳境内婚俗,大抵解放前依旧俗,解放后从新尚,然亦有旧俗的保留,为半新半旧式,兹仅对旧式婚俗作一简介。
旧式婚俗的程序,盖由古时“六礼”--纳彩礼问名字,及出生年月、算命、送礼、定婚期、迎亲,沿循至今。
但由于地区、贫富不同,其仪式与繁简差异很大,现就濮阳相近者,略述如下:·说媒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食俗:濮阳除家常便饭外,尚有当地的风味小吃,主要有胡辣汤、豆沫,“王五辈壮镆”、“张清丰烧饼”、酱豆、“渠村黑牛肉”等,其中酱豆、黑牛肉在1952年曾作为礼品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行旅:濮阳旧俗有“三六九朝外走,二五八转回家,一四七穿孝衣“之说,现多不讲究。
居住:宅基选择方面,濮阳人民传统,宅基总布局多以南北长12步,东西宽8步(每步5英尺),计0.4亩的长方形为最佳,这样适合于建造传统的以北屋为上房的四合院,当地也有东西长而南北宽者,更有大于0.4亩的。
濮阳的习俗作文
濮阳的习俗作文咱濮阳啊,那可是有着不少有趣又独特的习俗呢!先说说过年吧。
一进腊月,濮阳就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腊月初八得喝腊八粥,这腊八粥可讲究了。
家里的老人会把各种豆子、大米、红枣啥的凑一块儿熬。
我就见过奶奶熬腊八粥,她一边熬一边念叨:“这腊八粥啊,得熬得稠稠的,黏黏糊糊的才好,把福气都熬进去。
”喝上一口,甜滋滋的,各种食材的香味在嘴里散开,那感觉就像把一年的好运都喝进了肚子里。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得祭灶王爷。
这灶王爷的画像贴在厨房的灶台上,小年这天,要给他供上糖瓜儿。
为啥是糖瓜儿呢?这是想让灶王爷吃了糖瓜儿,嘴甜一点,上天汇报的时候只说家里的好事儿。
那糖瓜儿啊,白白的、脆脆的,甜得发腻,可小孩子就爱偷偷揪一块放嘴里,结果粘得牙齿都快张不开了,还得挨大人的骂。
过年前,大扫除那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老小齐上阵,从屋顶的蜘蛛网到墙角的灰尘,都要清扫得干干净净。
大人们总是说:“这过年啊,就得有个新样子,把旧的脏的都扫走,新的一年才顺顺利利。
”过年那几天,走亲访友可热闹了。
濮阳人特别热情好客,客人来了,必定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茶。
这荷包蛋茶可有讲究,得是糖水荷包蛋,鸡蛋要煮得刚刚好,蛋黄还是溏心的呢。
客人要是不喝,主人就会一个劲儿地劝:“喝一碗,喝一碗,大过年的,甜甜蜜蜜的。
”濮阳还有个独特的习俗就是捏面人儿。
那些手巧的人啊,能把面团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像孙悟空、猪八戒,还有漂亮的仙女。
每次有庙会的时候,捏面人儿的小摊前总是围满了人,尤其是小孩子,眼睛都看直了,非要大人买一个不可。
我小时候就特别迷这个,拿着面人儿都不舍得吃,一直到最后面人儿干裂了,还宝贝得不行。
濮阳的婚俗也很有意思。
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新娘的姐妹们会把房门堵得死死的,这时候新郎就得塞红包啦,还得回答各种刁钻的问题,比如说新娘的生日啊、爱好啊啥的。
要是回答错了或者红包给得不够,嘿那就只能在门外干着急了。
等接到新娘回到新郎家,还有个“上头”的仪式,长辈会拿着梳子给新人梳头,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像“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可喜庆了。
濮阳的风俗作文300字
濮阳的风俗作文300字
说起濮阳,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
濮阳位于河南北部,是河南省最大的城市,它是由濮阳城固、濮阳、南乐县三个县城组成的,面积只有57.3平方公里。
这三个县城里有许多风俗非常奇特,每到过年时,我都能见到他们带来的风俗。
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风俗。
一、吃饺子。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
我和姐姐、弟弟也都会去买点饺子,我们几个人就吃饺子。
吃完饺子,我们就开始包饺子了。
我包的饺子可真好吃啊!我的每一个饺子皮都是透明的,我还用筷子夹着饺子皮对着空气比划了一下。
最后,我终于包好了一大口饺子,真好吃啊!
二、炸油条。
过年前,大家都要买上一大包油条、炸肉、炸豆腐等。
炸油条的锅也是炸油条的必备工具。
到了过年时,人们在一起炸油条。
我经常见到奶奶他们在锅里炸油条。
他们都很有经验,不停地搅拌油条,炸到最后颜色变了。
看着炸好的油条一个个变成金黄色,我也想吃上一口啊!
三、熬糖。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熬糖。
在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熬糖,来迎接新年。
他们会在灶台前摆放一口大锅,锅里放入水,然后把水烧开。
水开了之后,把糖放进去煮,等糖完全煮熟了就可以关火了。
当水烧开的时候,将糖从锅里倒出来,放在一旁等它冷却就可以了。
糖水煮好之后就可以吃了。
四、放鞭炮。
过年放鞭炮是最热闹的了。
大家都会相互送祝福,送到门口就可以放鞭炮了。
我想大家一定都会喜欢这个习俗吧。
尤其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把鞭炮扔到窗户外面去炮仗的时候了。
濮阳岁时节日
濮阳岁时节日濮阳境内传统岁时节日繁多,几乎一年中每个月份(农历)都有传统节日,粗略计算不下二十个,现举较为重要的介绍一下:①、春节“春节”俗称“年下”,是当地民间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一年的腊月(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六结束,共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期间又包括众多的节日。
计有:·腊八(腊月初八)民谚:“腊八祭灶,年下来到”,故腊八又有“小年”之称。
这一节日的标志是食用“腊八粥”(早饭)。
此粥以小米为主料,加红枣、花生、绿豆、豇豆等八种原料细煮而成,香甜可口。
食用前还要将粥抹于各种果树上,希望来年果实累累。
腊八虽规模不大,但为一喜庆节日。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民谚:“二十三,祭灶官。
”传说这天晚上灶君要升天向玉皇汇报人间善恶,于是人们便用“祭灶糖”(一种特制糖)为他践行,带有贿赂性质,希望他上天说好话。
同时,人们在这一天要换上新的灶君像,像两旁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定”,横批“一家之主”。
·除夕(腊月三十日),俗称“年三十”。
这一天人们进行贴对联、请灵(从祖茔请回列祖列宗魂灵供祭,直到正月十六送回)、烧大红草、发压岁钱、守岁、辞岁、撤岁、上供等系列活动。
·年初一(正月初一日)这是春节的主体节日,这天,人们供祭神灵、0,之后男女老少衣着一新,首先谒拜家长,其次向街坊邻里拜年贺节。
·串亲戚从正月初二开始,人们便带礼品来来往往串亲戚,有的甚至串到初七、初八。
·破五(正月初五日)从初一到这一天,人们一般不大干活,五天之内不蒸新馍,妇女不用剪刀以免破财;初六日以后,方可动手干活。
·元宵又称“灯节”,古称上元节。
举行灯展、舞狮舞龙、吃元宵等,正月十五、十六两日吃元宵闹花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日子。
至此春节的气氛才近尾声。
②、二月二俗称“龙抬头节”,古时的中和节。
因其在惊蜇前后,万物复苏,故有龙抬头之说。
人们供奉龙王,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晚上儿童击瓦唱谣:“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
濮阳清明祭祀
濮阳清明祭祀
《濮阳清明祭祀:传承民俗,缅怀先人》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而濮阳是中国著名的清明文化之乡。
每逢清明,濮阳人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之情,缅怀先人的感恩之情。
濮阳清明祭祀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而闻名,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清明踏青和祭扫祈福。
在清明当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扫墓祭拜,携带鲜花、食品和酒水,整理坟墓,祭奠祖先,感慨万分。
此外,濮阳的清明踏青也是一大特色。
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踏着春风,载歌载舞去郊外踏青赏花,品味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这种以踏青赏春为主题的清明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是一种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和传统的民俗习俗。
濮阳清明祭祀的举办,不仅仅是对先人的怀念,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珍视。
通过这一祭祀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先祖的崇敬、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濮阳清明祭祀中,我们看到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先人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一次祭祀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净化,也成为了凝聚当地人民情感和彰显民族传统的精神
盛宴。
相信在濮阳的清明祭祀中,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感悟,也会更加珍惜当下的岁月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濮阳节日风俗习惯篇一:河南18地市的独特年俗河南18地市的独特年俗河南地处中原,“过年”的风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征。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杀猪宰羊、张灯结彩……“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这首过年谣,反映了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
在河南,过年虽大同小异,但每个地市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
那么对河南18地市的过年习俗,你了解多少?郑州春节习俗: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听老人讲,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
据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这一习俗显得尤为重要。
过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
另外一个说法,说是为了“补窟窿”。
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
新的一年,吃些面皮就是为了补这些“窟窿”,这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表达方式。
开封春节习俗:展示舞狮等民间艺术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
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腊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
开封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浓郁。
春节期间,各类民俗表演队会聚一堂,有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洛阳春节习俗:欢天喜地串亲戚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阳人跑得最欢!管他是“懒汉”也好,勤快人也罢,无不面带微笑,手捧礼品,欢天喜地串亲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亲戚。
初二到初五,串亲戚的对象就复杂了,凡是沾亲带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个年,问个好,喜把春来报。
平顶山春节习俗:忌用不吉利字眼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顶山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若小孩子说了忌言时,大人马上会纠正说“童言无忌”。
林州春节习俗:初一中午吃烩菜对于林州人来说,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饺子;到了初一的中午,林州的老百姓大多会做上一锅特有的“林州烩菜”。
林州地区初一中午吃烩菜的习俗由来已久。
以前的时候,普通百姓做的烩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红薯等垫上底,然后用大块的皮渣封顶,最后用大肉盖上一个尖。
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们则会在烩菜中加入酥肉等肉类,这也被称作“上烩菜”。
鹤壁春节习俗:不得不提的浚县正月庙会说起河南地区的庙会活动,就一定不能不提浚县庙会了。
浚县庙会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浚县一年一度的“正月庙会”闻名遐迩,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态文化的缩影。
浚县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长达一个月,会期长,规模大,保持着明清特色,吸引着晋冀鲁鄂皖周边20个省市以及海内外的数百万香客游人。
新乡春节习俗:小年吃芝麻糖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新乡老百姓家家户户会在灶王爷前敬献芝麻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焦作、济源春节习俗:整上一大卷鞭炮焦作、济源,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
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新年!不过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大家请遵守地方法规,少放或不放吧。
濮阳春节习俗:磕头有学问磕头,是豫北乡村过春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濮阳磕头是讲究顺序的,磕罢祖先磕长辈。
给自家的爷爷奶奶磕头、给父母磕头,接着再到近门和邻居家磕。
许昌春节习俗:“撮”一顿在许昌民间,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寿、客人来访、朋友聚会等,都离不开一个字“吃”,春节是个团聚的时节,怎能离开“吃”?在家中也好,去饭店也罢,总要摆酒设宴,“撮”上一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风俗。
漯河春节习俗:初十祭石头生辰在大年初十这天,要祭石头生辰,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
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三门峡春节习俗:灵宝“骂社火”三门峡灵宝市最独特的年俗当属“骂社火”,现在已被批准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骂社火”由来已久,相传尧舜时期就有了,如今,骂的内容丰富多样,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众、扶正社会风气的利器。
商丘春节习俗:崇火习俗仍存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开启中华文明。
燧皇陵、火神台、火神节庙会及火文化的习俗,成为商丘庞大火文化的组成部分。
周口春节习俗:拜太昊陵遇到过年,太昊陵前可谓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人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先的无限敬仰。
这种祭祀从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并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庙会。
驻马店春节习俗:“破五”习俗驻马店地区,春节期间禁忌颇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称“破五”。
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忌抖床、扫地、动土、倒垃圾、泼污水、赴井担水、用剪刀。
初五过后,一些年规可以破除,百业渐次转入正常活动。
南阳春节习俗:“送灯”习俗送灯这个习俗可谓久远,如今坚持的人已经不多了。
三十傍晚,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
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信阳春节习俗:腊肉成一绝信阳淮南各地民间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
对于爱吃、会吃的信阳人来说,腊鱼、腊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货。
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之后,味道极佳,腊肉鳝片,腊肉炖萝卜……篇二:濮阳文明网:中秋节活动-2014年9月11日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明聚焦开发区第二中学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活动发表时间:2014-09-11来源:濮阳文明网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为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濮阳开发区二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主题班会、手抄报、写家书等形式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9月9日晨会时间,学校组织各班召开“话中秋知中秋”主题班会,各班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班级在老师的课前指导下,收集了中秋节的由来、习俗等相关资料,在班会课上大家一起学习了解;有的班级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由来;有的班级组织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诗歌,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讲述我的中秋之夜。
通过班会活动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思乡的情怀。
也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继国)篇三:河南风俗河南节日风俗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称“交九”。
是日,家家吃水饺的习俗相沿,谓吃饺子可防冻伤耳朵。
1990 年后,商品日益丰富,吃饺子已不是麻烦事,商品随时出售多种口味的半成品速冻饺子,买回家煮熟即可食用。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
群众吃腊八粥的旧习未变。
随着生活质量的逐年提高,粥的成份相应丰富起来,多用大米、黑米、红枣、花生、绿豆、红豆、桂圆、葡萄干等熬制而成。
腊八为双月双日,为图吉利,新人多选这一天举行婚礼。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家家于是日晚饭前为灶神供祭品,然后撕下点燃,放鞭炮,称送“老灶爷上天”,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晚饭多吃饺子,或多做几个菜。
此日过后,人们开始购买年货过年。
十来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鬼节气”。
民间有“晚十来一”、“十来一,送寒衣,吃小鸡”之说。
送寒衣,即在农历十月初一前后上坟烧化纸钱,祭祀祖先,1986 年以来迷信色彩逐渐淡薄。
群众多在此日凭吊先人,改善生活。
进入九十年代,群众生活条件好转,每天饮食的荤素搭配与过节相差不大,十来一改善生活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到先人茔地烧化纸钱的风俗不变。
初一初一禁忌沿袭至今:忌扫地、忌向室外倒垃圾、忌动剪刀、忌大声喧哗、忌挑水等。
初五正月初五,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
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习相沿不变。
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县境南部地区一般中午放鞭炮。
有的地方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农民常在此日用草术灰在院中撒成茓子状,中间用砖头压住五谷杂粮,农妇还蒸布袋馍,祈盼是年丰收。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是日,家长带小孩去理发,曰“剃龙头”,取望子成龙、兴旺发达之意。
迁新居者,多选择此时搬家。
河南十大风味名吃郑州烩面河南面食多有所长,烩面是代表之一,此面汉魏时期亦称汤饼,唐以后名称渐变,宋代汴京食店便有“插肉面、大奥面”的供应,后多称羊肉烩面,取其筋软光滑、汤醇性温。
郑州烩面大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餐饮业需求大增,先是老字号“合记”的羊肉烩面独领风骚,然后是萧记的三鲜烩面异军突起,并快速发展,二十年间不但成为郑州市餐饮的城市名片,一碗在手,酣畅淋漓的烩面也成为了河南、郑州的另种风情。
看大师傅下面也是一种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悠忽间拉成长长的薄条。
像音乐家在指挥音乐,又似魔术师在玩高超的技艺。
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飞,似游龙飞舞,像彩绸玩花,曲龙虬劲,瞬间下锅,眼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面已下锅煮熟了。
高炉烧饼高炉烧饼亦是胡饼的一种,所谓高炉原是吊炉,又有叫做鸡窝炉的,可挑担沿街售卖,后渐固定营业,炉顶之锅亦不再吊。
此饼多以发酵面制作,擀片包芯,砍花摊圆,然后单面沾芝麻贴烤。
成熟后外酥里嫩,可单食,但河南民间多视丰俭,或夹食牛羊肉;或夹食油条馓子;或夹食炒凉粉,均是美味。
故开封一带常是以盒论烧饼的,百姓走亲戚有时也就是提几盒油馍。
羊肉装馍羊肉装馍是河南馅食中体积最大的,濮阳传统的装馍每个重五斤,皮二斤半、馅二斤半,直径一尺多。
不要说今日,过去也少有能吃下一个的。
因此,装馍多是切卖。
羊肉装馍的馅心多用肉馅、粉皮、葱调配,面皮用三分烫面七分死面。
包好后在平底锅内煎炸而成,成品外焦里嫩,肥美可口。
等下回我吃的时候再送上照片吧。
油旋河南油旋有用八分烫面二分死面的,也有用温水和面的。
所以称作旋是指将面剂或甩或擀成长薄条,摊撒上肉馅、葱花、姜米等佐料,然后卷卷、按圆如旋,上平底锅先烙两面见黄,再如炉膛内烘烤而成。
此饼外焦酥内鲜嫩香。
胡辣汤河南各地均有,配料虽异,风格一致。
素胡辣汤是清水见开后,涮面筋成穗,用洗面筋的面汁清水勾兑,掌握好浓度,然后下入配料、调料而成。
羊肉胡辣汤则要用肉汤调治。
但不论何种类,面筋要用好,胡椒要用好,用辣椒出辣味,就不是胡辣汤了,也无胡椒暖胃、开胃之效果了。
胡辣汤,是原产河南,源于河南北舞渡胡辣汤和河南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的“逍遥镇胡辣汤”,是一种汤类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