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模板
研究型教学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型教学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教案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
教案设计是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制定出一份可行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教学方案。
在过去,教学教案的设计还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注重教师的授课技巧和专业知识,但现在,随着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教案的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研究型教学,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一、研究型教学的概念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有效地进行课外探究。
研究型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单纯的知识掌握到实践分析,从知识的条块组合到对综合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二、研究型教学教案的设计1. 研究型教学理念的体现研究型教学教案的设计需要融入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尤其是在教育目的和教学策略方面。
在教学目的方面,教学教案需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授策略方面,研究型教学教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合作研究和分享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教案的设计需要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配合研究型教学的实施。
选择优质的教学材料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能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质量和深度。
教师可以在授课时用丰富多彩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图片、演示、电影等,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3. 教学方法的组合和运用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来说非常重要。
在研究型教学的情境下,班级活动和大小组合作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并从中挑选出更有用的部分。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集中精力开展学术研究,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取得好的成果。
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模式
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模式教学研究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为学生提供更有效和个性化的教育。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研究方法与模式,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
一、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结合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主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查和改进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和反思,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教师可以利用观察日志、学生作业和表现、教学反思等方式来获取教学信息。
通过系统地收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循环往复的改进。
行动研究的优点在于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教师可以直接感受到教学改进的效果。
同时,行动研究的结果也可供其他教师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和普适性。
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指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单位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案例或者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的剖析和深入的讨论,从而提高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进行案例研究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讨论和研究,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思考如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多个案例的比较和对比,教师可以获得更广泛和全面的视角,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案例研究的优点在于可以深入挖掘和分析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详细的案例讨论和剖析,教师可以获得更深入的教学反思和启示,并能够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三、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指教师之间或者教师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模式。
合作研究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互助讨论等方式来展开,旨在通过不同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在合作研究中,教师可以互通有无,分享经验和教学资源。
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模板
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模板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研究一、课题背景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将探讨以下问题:1.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3.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4. 如何评价教学改革的效果,确保教学质量?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研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教学改革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2.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
3. 案例分析:对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4. 实践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
四、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在以下方面取得成果:1. 形成一套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人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 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实施计划本课题的实施计划如下:1. 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研究和调查工作,明确研究问题和方向。
2. 第二阶段(4-6个月):开展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收集和分析数据。
3. 第三阶段(7-8个月):总结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改革方案,并加以实施。
4. 第四阶段(9-10个月):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方案。
六、组织分工及合作单位本课题由学校教研室组织开展,成员包括各学科教研员和一线教师。
合作单位包括教育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
具体分工如下:1. 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个课题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
2. 学科教研员: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相关任务。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计划[5篇范例]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计划[5篇范例]第一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计划“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计划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变目前我校教育教学中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变不到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问题,特制定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方向,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实践”的精神和能力为出发点,以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为动力,在正确的教研教改思想指导下,抓好深入研究工作,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二、目标任务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没有理论指导的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只有在理论指导下,才有方向,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取得成效。
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内涵,为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认真学习课标。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只有吃透课标,在教学中才有目标,才不迷失方向,才能做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心中有数。
所以我要深入学习新课标,把新课标对各年级、各学段的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弄清弄透,以确保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虚心学习其它先进学校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积累了大量经验。
他们的经验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学习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的经验文章等方式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断借鉴别人的经验,使我们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顺利地按计划进行,并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4、深入开展听课调研活动制定听课计划,在大面积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中,与教师一起研究立足于教师实际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案,并督促落实。
组织广大教师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构建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上报。
第二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教育背景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模板(三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模板为了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能扎扎实实的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高,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制定校本研修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一)校本研修的管理体系:建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研修体系。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组长:____副组长:____成员:____2、校本研修质量评价小组:组长:____副组长:____成员:____3、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小组组长:____副组长:____(二)各组织机构职责1、学校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提出落实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组织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对本校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选拔本校的课改骨干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管理,总结,推广校本研修的经验。
2、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科校本研修小组。
其主要任务是规划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落实区、校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校本研修的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
3、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建立学科年段研修小组。
组织本组教师研究和解决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教师自觉进行自我反思。
落实学校、学科组的校本研修任务。
4、教研组要提交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二、时间安排:1、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月____日(第一轮____月____日,第二轮____月____日)(1)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并上报区有关领导。
(2)各教研组对教师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
(3)各教研组作好研修课题申报工作,拟定学科组研修课题实施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于____月____日前教务处(高中交新校区教务处,初中交老校区教务处)2、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年____月____日①根据区领导对规划的审批意见开展校本研修的第一阶段活动。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研究性教学的根本模式韦冬余研究性教学是在学科中开展研究的教学形式,具体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在学科中自由、民主地共同合作探究学科知识,从而理解、质疑、反思、批判、开展学科知识且创造新知,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且开展与培养创造个性、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社会责任感的活动。
这几年本人教授?语文教育学?这一门课程,并把本课题?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相关成果在本门课程中尝试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本文在这里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根本内容及其实践情况作以阐释,希望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研究性教学的根本模式至少包括四个局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流与展示、总结。
一、提出问题〔一〕问题的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即教师经过自己的备课,并根据学生的根本学情以及教学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些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对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很重要。
特别是在研究性教学课的起初,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到研究性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与探究。
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应该过分的功利化,而更要立足于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生的兴趣、能力,这种问题在于有趣,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研究性教学中追求教育民主,倡导“多元主义〞价值观。
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
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研究性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为当学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时,说明学生对学习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也同时说明学生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方法。
但目前研究性教学课堂中,有很多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主要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随意性很大,缺乏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学科性。
因此,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重要,需要加强引导和培养。
〔二〕问题的特点研究性教学中讨论的问题首先要紧密联系学科,因为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习是学科知识的学习,那么为了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深入,就要对学科知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问题离开了学科知识就像离开了根基一样,失去了根本。
研究性教学课程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能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科领域或主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情感)。
教学内容:一、导入1. 导入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导入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导入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础知识讲解1. 知识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知识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知识点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解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研究性学习1. 研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研究步骤:a. 准备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实施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总结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研究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师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案例分析:- 分析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案例讨论:- 讨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 总结课程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总结学习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思:-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程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资源:1. 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网络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实践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二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三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第四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注:1. 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校研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高校研究型教学设计案例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研究型教学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究型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作为例子,介绍高校研究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案例背景: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在课堂上面临一个问题,即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实际项目经验,从而在毕业后找工作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决定设计一门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合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组织领导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和活动:1. 项目选题:教师提供一系列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2. 团队组建: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行组建小组,共同完成项目。
每个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要求具备多样性和互补性。
3. 学术研究训练:教师通过讲授一些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他们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项目计划和管理:每个小组需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进度安排,并定期向教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教师会提供指导和建议,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5. 实验和实践:学生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实验和实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和改进他们的研究结论。
教师会提供实验设备和实践环境的支持。
6. 结果展示和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时需要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并接受同行和教师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不仅基于最终成果,还包括项目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
研究型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学生能够运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 学生能够运用研究型教学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 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评估和自我改进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科学探究精神,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 学生能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研究型教学概述- 研究型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2. 研究型教学过程设计- 选题与论证- 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与工具- 数据收集与分析- 结论与反思3. 研究型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与方法-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评价反馈与改进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研究型教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性。
2. 讲授- 讲解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策略。
- 举例说明研究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研究型教学的过程设计,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 教师点评并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实践过程,及时提供帮助。
5. 总结与反思-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实践心得。
-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 小组互评: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研究型教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 能力提升:学生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提升。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 引言1.1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分析。
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团队合作和自主性发展。
通过研究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1.2 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性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研究型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研究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型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知识领域,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研究型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研究型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只有通过研究型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1. 强调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型分析型研究型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实践型、分析型、研究型教学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其特点、实施策略及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践型、分析型、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实践型教学1. 特点实践型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主要特点如下:(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实施策略(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3)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4)注重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 效果实践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三、分析型教学1. 特点分析型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主要特点如下:(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3)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施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分析型教学内容;(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4)注重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效果分析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课堂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型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
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方案旨在设计一节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研究型教学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环保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的环保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生态环保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常见的环保措施3. 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组生态环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二)自主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自主探究:a. 生态环保的定义是什么?b. 生态环保的原理是什么?c. 常见的环保措施有哪些?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常见的环保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2. 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实践操作1. 教师讲解实践操作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安全、规范地进行实践操作。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研究型教学课堂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分组讨论,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讨论等。
2. 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环节的表现,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表现,包括操作规范、安全意识等。
4. 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的表现,包括对课堂收获的总结、对自身表现的反思等。
精准化教学实践研究方法(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逐渐深入,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也日益增多。
精准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精准化教学实践研究方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精准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精准化教学实践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精准化教学实践研究方法1. 学生需求分析(1)收集学生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为精准化教学提供依据。
(2)分析学生需求: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信息,分析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需求,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参考。
2. 教学目标制定(1)依据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结果,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2)明确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化,明确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3. 教学内容设计(1)个性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需求,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差异化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 教学方法选择(1)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等。
(2)个性化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与反馈(1)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项目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6. 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师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
(2)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研究型学习的实施教师演讲稿
研究型学习的实施教师演讲稿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美好时刻,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你们分享关于研究型学习实施的一些深刻见解。
研究型学习,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的未来方向,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深入、全面的教育改革之路。
想象一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他们像小小的探险家,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踏上一段段探索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思考,还要动手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逐步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要将这种理想变为现实,我们需要教师们的精心引导和不懈努力。
我们需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确保研究型学习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案例。
例如,某小学开展了一项以“环保”为主题的研究型学习活动。
学生们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深入调查和分析原因,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他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手工艺品,组织环保宣传活动,用自己的行动为环境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体现了教师们在引导研究型学习方面的用心和付出。
再比如,某中学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
学生们不仅深入研究了各种科技现象和原理,还积极动手进行科技制作和创新实验。
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科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兴趣。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创意和热情,就能够将研究型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
当然,研究型学习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出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
力 ,把 “ 究” 仅仅 当成 一种 需要 创设 的情景 来对 研 待 。 由于 中小 学 是 以知识 的传 授为 主 ,因此 ,研究
型 教学 法 中的 “ 研究 ”在 中小 学 的主要 目的是 提升 学 生对科 研 的兴趣 。
人 均会 有不 同的身心 发育 特点 。学 生在 进入 大 学 以
高 等教 育 中的教 学过 程本 身兼 有给予 学生 知识
了提升学生吸取知识 、发现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
和带 领 学生求 证 的两 大任 务 ,后 者 可提 升学生 的研
[ 稿 日期 ]2 0 —20 收 0 80 —6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新 世 纪 优 秀 人 才 支 持 计 划 ( E 基 NC T一0 6—0 9 ) 6 3 ;湖南 省 教 育 科 学 “ 一 五 ” 规 划 立 项 课 题 “ 学 十 大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的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 ( J 6 G 0 7 X K0 C D 1 ) [ 者 简 介 ] 李 斌 (9 3) 作 1 6一 ,男 ,湖 南 武 冈人 ,中南 大学 教 授 ,博 士 , 主要 从 事 社 会 学 和 教 学 论 研 究 。
抛砖 引 玉 。
力 ,更 适合 培养 高 素质 的创新 人才 - 。 2 J
就 “ 究型 教学 法 ” 的含 义 ,学者 们大 抵有 两 研
种取 向 :其 一是 面 向 中小 学而 提 出定义 ,如 认 为研
究型 教学是 指教 师 以课程 内容 和学 生 的学识 积 累为
基 础 ,引导 学生 创造 性地 运用 知识 和 能力 , 自主地 发现 问题 、研究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在研 讨 中积 累知 识 、培 养能 力和 锻炼 思维 甚至 创新 教育 意蕴 的新 型
大学教学丨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丨研究型教学的三层次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及频次最高的主题之一。
基于不同视角,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
直观来说,研究型教学是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学生承担科研任务并从中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来理解,研究型教学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活动过程。
从本质上看,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研究依托教学-教学支持研究-研究反哺教学”的教学和科研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
从实践角度来说,研究型教学要求在课程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角色功能的双重转型,即教师要从“教”转向“导”,而学生则从“学”转向“研”,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探究精神,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探索、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研究型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知识获取的能力。
本科教学面对的是被动学习成为习惯、主动学习正在形成、研究能力尚需培养的从高中向研究生过渡阶段的学生,这些课程受众对新的知识既有好奇心,又有探索精神,而且更有跃跃欲试展示能力的实践冲动。
研究型教学十分适合本科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
但是,现有多数研究型教学的相关文献都从理论层面或依托具体课程分析研究型教学,较少论及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执行模式,特别是很少根据本科生的学习和能力特点提出系统的实践步骤和过程。
据此,课题组从课堂引导、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出发,构建和分析了三层次研究型教学模式,结合本科生的学习、研究、实践和能力提升特点,提出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活动不应止步于课堂或课程,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训练与支持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观点。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案例初中与小学各一个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案例(初中与小学各一个)一、项目学习设计框架结构项目学习设计包含了项目分析、项目学习目标、项目活动流程(或框架)、项目活动设计、项目学习评价五部分。
1.项目分析:学习内容选择的背景?学习内容与本校办学目标或办学特色、学生发展要求等的关系?根据内容提出了哪些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问题?主要采用什么关键技能解决这些问题?2.项目学习目标:通过整个项目学习需达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形式上不用标出三维),突出“关键技能”“规则意识”的目标要求。
3.项目活动流程(或框架):用结构图表示整个项目的学习活动,小学段原则上一节课解决一个小问题,在结构图上明确表示每次活动所解决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用到的关键技能;中学段要显现项目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准备与启动、执行、收尾阶段。
4.项目活动设计:每阶段活动目标的制定(隐含三维目标),以及每次活动过程的简要设计。
5.项目学习评价:项目活动过程中重点学习内容、主要成果、关键技能等因素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等第。
二、项目学习设计案例案例一小学“绿豆大变身”项目学习设计⒈适合年级:三年级⒉项目分析我校是一所“迷你型”城区学校,学生接触植物与农作物的机会不多。
《绿色阳台》是基于“崇德尚文、厚积薄发,着眼孩子的终身,着力学生的每天”学校办学理念下开发建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此课程多学科整合,学生在自然学科中学习植物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等科学知识,在拓展活动中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探索种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绿豆大变身”是《绿色阳台》中的其中一个项目,是根据我校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一个长周期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绿豆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用探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整个探究活动,体验到种好绿豆也有“大学问”。
⒊项目学习目标⑴多途径了解绿豆与绿豆生长方方面面的知识。
⑵在种植绿豆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用各种技能方法解决问题。
研究式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活动以古埃及文明为切入点,旨在通过研究式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埃及的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研究式学习方法,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内容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古埃及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如古埃及建筑、宗教、艺术、科技等。
3. 信息收集: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图片、视频等。
4. 研究与讨论:各小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探讨古埃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制作成果展示:各小组以PPT、海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
6.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活动步骤1. 导入阶段(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古埃及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氛围。
2. 分组讨论阶段(15分钟):教师讲解分组讨论的注意事项,分配研究课题。
3. 信息收集阶段(30分钟):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教师巡回指导。
4. 研究与讨论阶段(45分钟):各小组进行讨论,整理研究成果。
5. 制作成果展示阶段(30分钟):各小组制作展示材料,准备汇报。
6. 课堂总结阶段(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活动评价1. 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2. 评价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摘要]研究型教学法是一种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要有效地实施这种方法,教师必须从探究路径、教学诉求、发问基础、教学氛围、教学形式、教学目的和成绩评定七个方面进行科学设计。
作者以给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为例,说明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过程及其逻辑。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法;创新;研究能力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的中心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一年龄阶段,人均会有不同的身心发育特点。
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生理上已全面进入青年期,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变化。
他们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并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特征。
所以,大学生可以承担较重的学习任务,学习一些深奥复杂的理论。
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应该以“研究型”为特色。
因为,在各种教学模式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就“研究型教学法”的含义,学者们大抵有两种取向:其一是面向中小学而提出定义,如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甚至创新教育意蕴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
这些定义强调了提升学生吸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研究”仅仅当成一种需要创设的情景来对待。
由于中小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因此,研究型教学法中的“研究”在中小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第二种取向是面向大学教育而提出的定义,如大学研究型教学强调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地学的有机融合,主张师生在共同研究中共享研究乐趣和研究成果,促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综合[5-6];高校研究性教育的一个模式应该是引用任务型教学理论,通过分配特定的教学任务,锻炼学生做事的能力。
所以,在高等学校运用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研究旨趣,学生有较好的研究精神。
下面我们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例,阐述研究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操作化目的,以期抛砖引玉。
一、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设计根据我们对研究型教学法的理解,我们认为要在教学中执行好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从七个方面进行设计,这七个方面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目标。
1.探究路径:科学求证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本身兼有给予学生知识和带领学生求证的两大任务,后者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
因此,在高等学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较强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重要“结论”要敢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去求证或者证伪。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能够向学生提出该领域的前沿问题或者带有学科视角的问题,然后学生才能有效地以教师给出的问题为线索开展科学求证工作,进而推动学生阅读、思考、调查和实验。
学生在求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理论→判断→命题→假设→概念→变量”的逻辑序列展开科学的求证工作,切忌主观臆断。
2.教学诉求:理论探源研究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诉求目标锁定在学科的理论渊源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线索。
这种教学诉求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就所学习或所研究的问题寻求理论渊源,在寻求理论渊源的过程中对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理论进行逻辑梳理,从而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结构体系,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寻求问题的解决。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明白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3.发问基础:找真问题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与该学科相关联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并对此发问。
寻找真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敏感力、想象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因为真问题需要反映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真问题的寻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戒除假、大、空的不良习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推动学科本身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契合,使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建设服务。
4.教学氛围:师生协同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课堂上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协同解决某一问题。
教师为学生给出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研究思路,要生定时完成指定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根据教师的布置,以问题为线索收集并阅读大量课内外材料,提出自己的研究计划,从事实证研究,并最终完成研究计划。
因此,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协同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5.教学形式:汇报讨论与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不同,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只花单元课时1/5左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经典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让学生了解可供模仿的范式以及应该避免的问题。
进而要生分别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研究计划和研究结果,并由此展开理性讨论。
讨论要求言之有据,以理论发展线索为框架,以研究发现为素材,以科研方法为切入点。
6.教学目的:提升研究能力毫无疑问,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可以实现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因此,研究能力的提升是整个教学法的基本意识和导向。
7.成绩评定:重平时表现和最终的研究成果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平时学习和在具体研究中的表现,通过对学生平时参与讨论的频数、频率和讨论质量,以及研究的规范程度、所递交报告的研究质量,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研究型教学法的实施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给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社会”课程为例,具体介绍研究型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实施,来进一步说明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过程。
1.课程内容的安排研究型教学法要求课程内容在安排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国社会”是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必修课,学生在研习完这门课程后对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变迁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然后展开研究。
因此,本课程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所体验的社会变迁为核心,并根据中国社会变迁的逻辑将课程内容分为7个议题:中国农村改革的渊源;中国城市改革的影响;私生活与消费方式;社会变迁中的躯体与生命;信念与信仰;人际关系与社会络;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
2.教材的选择研究型教学法要求被选入教材的阅读文章具有标志性、经典性和范本性,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选择一本现成的课本为教材,也要将反映该学科发展的理论经典和主要前沿问题的文章纳入其中。
因此,我们精心准备了《中国社会文章选编》(简称《选编》),《选编》从所规定的7个议题出发,进而又将之细分为13个单元:课程导论、土地革命、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农民进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遭遇艾滋、生命价值、关系变动、自然与人、分化两级与消费社会。
我们对中外文献进行了精选(中文文献占四分之三,英文文献占四分之一),每个单元3~4篇文章,一共选择了40篇文章。
《选编》的第一篇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旨在让学生明白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及其对这条道路的认识。
另外,针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渊源”之“土地革命”这一主题,我们选择黄宗智的《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到客观性现实》一文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到与客观性现实[J].中国乡村研究,20XX,(2):66-95.,该文运用“表达性结构-客观性结构-表达性主体-客观性主体”的研究视野,追索自1921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深刻革命。
而就“农村改革”主题,我们选择了罗会林的《“安徽‘大包干’是如何起步的?”》罗会林.安徽‘大包干’是如何起步的[J].文史精华,一文,这篇文章记述了1978年发生在皖西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大包干”是如何展开的……这些被选文章所起的作用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某领域内的变迁以及变迁逻辑;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成为学生研究时模仿的范本,对学生的研究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3.时间安排研究型教学法要求以开放、独立的精神规划课内时间和学生的课外时间。
就课内时间来说计划7个议题在13个单元时间内研习完毕,留3次机动时间;而对于学生的课外时间,以阅读和研究任务来推动,要生每周至少要有4~8小时用于课程相关内容的阅读、思考和写汇报,留2周时间让学生从事实际研究。
4.教学准备与传统众多教学方法只要求教师准备、学生被动倾听不同,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得积极为教学做准备。
就教师来说,教师除认真备好课以外,还要为每位学生准备《选编》一本,并提前一周发给学生。
另外,教师还要就每个单元为学生搜寻更多的经典研究论文,供学生课前参考阅读。
对学生来讲,学生在课前就得根据《选编》内的《中国社会?课程简介》中规定的上课时间和文章,研习相关内容,运用科学求证精神,探寻理论源头,积极思考所阅读的文章中反映问题的虚幻性、现实性以及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大小,并写出读书笔记和评论,以备课堂讨论。
5.课堂教学研究型教学法要求在师生协同的教学氛围中,以汇报讨论的形式研习教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只就教学主题阐述基本背景,如在研习“农民进城”这一单元时,教师只向学生介绍中国农民工进城所发生的时间、规模和大致轨迹,以及学界就农民工的主要研究和相应成果。
学生则需要做两个工作:一是从学术视角总结《选编》内的相应文章并进而展示自己可能有的研究计划,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非仅在课堂上发表感想;二是指出这一主题的国内外主要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之间的关联。
所以,研究型教学法的课堂是汇报讨论型的课堂。
6.课后作业研究型教学法以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研究能力为导向布置作业。
所以我们整个学期只布置一个作业——做一个研究并就此撰写一篇论文。
论文题目在学期初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即从“中国社会”所规定的13个单元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文的内容包括:研究综述要求涉及到用英文与中文发表的有影响力和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直接引述的英文文献不少于25项,中文文献不少于30项;研究设计要生按照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进行具体设计,需要遵循“理论→判断→命题→假设→概念→变量”的逻辑序列展开;研究过程需要介绍数据资料的来源和收集过程,以及归纳后的资料;研究结论要生依据获得的资料,遵循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研究结论,充分考虑结论的外在和内在效度。
讨论则应对本研究获得的可以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行交流,并关照其他着名学者的研究结论,展开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