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越窑青瓷衰落的原因
——从井里汶沉船出水瓷器看越窑兴衰
Oriental collection0232003年2月,距印尼爪哇岛中部约100海里外的井里汶岛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船沉没至海底深达56米,打捞难度很大。
打捞工作始于2004年7—8月间,至2005年10月底才告完工。
沉船里共发现几十万件越窑青瓷碗、盘、注壶等,白釉瓷器有2500余件,其中包括碗、碟、花瓶、枕、海螺形白瓷法器等等不同造型的器物。
由于其中的一只越窑刻花莲瓣碗上的“戊辰”划刻纪年,加之与其他考古材料的对比,我们大体可以将这批出水瓷器的年代定在十世纪的中后期。
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产生以后百年来,各个时段的考古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宋元明考古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古资料的积累日益丰富,研究逐渐深入。
然而,治宋元明考古的学者都知道,作为这一断代考古发端的北宋早期的资料十分稀少,成为宋元明考古研究中的重要缺憾。
也制约了对这一时期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因此,沉没于北宋早期的井里汶沉船中的丰富资料,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早期瓷器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类产品。
晚唐开始,越窑步入了其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时期。
从印尼勿里洞海域发现的年代为826年前后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的越窑瓷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被明确称为“秘色瓷”的器物,到五代临安等地发现的数量多达十几座的吴越国王族和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精美青瓷,直至北宋咸平三年(1000)元德李皇后陵出土的皇家用越器巾,我们可以看到九至十世纪越窑已经可以生产出釉色纯净的青绿色瓷器,而且质量变得日益稳定,装饰技法中的划花、刻花和细线划花的发展脉络也比较清楚。
然而,对这一时期越窑的生产规模,我们却只能从文献资料上去认识。
《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中记载了太平兴国三年(978)钱椒一次就向北宋王朝贡“越器五万事”,加上“金扣越器百五十事”。
类似的进奉瓷器的记载还有多条。
从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吴越国为了与中原的五个王朝和后来的北宋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常常以数量巨大的越窑瓷器作为贡品进奉到中原王朝;第二,在进奉的瓷器中,有一类加金银扣的精品瓷器,是所有贡品中的精品,常与金银器皿、丝绸和各类舶来之物,如香料、犀角、珊帽等等作为吴越国最重要的特产直接贡给北宋王室,这类器物又被称为“金银饰陶器”,其数量在总的进贡瓷器中所占数量很少。
宋元考古课件-越窑
越窯,主要分佈於今浙江省東部的寧波、紹興
地區,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集中在現在的慈 溪市上林湖一帶。越窯從東漢開始燒造瓷器,直至 北宋,唐五代是其鼎盛時期,北宋後期逐漸衰落。
北宋早中期以及遼代前期,還能見到塔基、墓 葬中出土有越窯瓷器,但是其後,越窯逐漸衰落, 其衰落的原因眾多學者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3、北宋晚期在汴京創立官窯制度,汝窯、耀 州窯上貢朝廷的瓷器日增,尤其是汝窯非常受到皇 室的青睞。越窯地處南方,北宋後期土貢瓷器越來 越少,逐漸被淡忘,走向衰落。
10世紀中期至11世紀中期 (約950~1050年)
越窯瓷器舉例
寺廟塔基出土越窯青瓷
北宋早期越窯青瓷盤口瓶的收藏品
元德李後陵出土越窯瓷器
經和傳統的越窯瓷器有了很大的差異,多數是南宋 朝廷為保證用瓷對越窯進行“制樣須索”,而且瓷 器特徵較為接近北方窯場的形態,精品也很少。
南方北宋墓葬出土越窯瓷器
江西瑞昌1025年北宋墓 出土越窯青瓷盤口瓶
江蘇鎮江烏龜山北宋早期墓 出土越窯青瓷八棱瓶
遼代前期墓葬出土越窯瓷器
遼代陳國公主墓(1018年) 北京遼代韓佚夫婦墓(997~1011年)
出土越窯對蝶紋青瓷碟
出土越窯青瓷托盞
“太平戊寅”款越窯青瓷
南宋時期上林湖地區還繼續燒造瓷器,但是已
1、燒造歷史已近千年,導致資源匱乏。 燃料——其他各地的窯址已經逐漸開始使用煤 來代替柴作為燒瓷的主要燃料,而浙東地區並非產 煤地,難以持續獲得大量的柴。 瓷土——優質瓷土逐漸被開採殆盡,北宋時期 優質瓷土開採難度更加困難,逐漸失去了傳統越窯 瓷器的品質和特色。
2、吳越國至北宋的“苛政”。
五代時期,錢氏統治的吳越國曆朝都向中原王 朝進貢瓷器,多的一次可達數萬件,北宋建國後, 錢氏更是為保其國,“傾其國以事貢獻”,貢瓷數 量猛增,窯民已不堪重負。錢氏納土,越窯仍然製 造土貢瓷器,而宋王朝也在越窯地區建立瓷窯管理 機構,一方面為了督造瓷器,另一方面是為了攫取 高額的賦稅,越窯逐漸被壓垮。
越州越窑青瓷
水波纹等 纹 样 作 为 主 体 的 装 饰 纹 样。 晚 期 则 变 得 繁
的文 化。窑 口、寺 庙、古 街、商 业 区 等,此 地 应 有 尽 有,
复,甚至使用了堆塑的方法。
是别具一格的特色。
2.
2 越窑文化背景
南朝至唐代,越窑青瓷的装饰变得丰富起来,以莲
瓣 纹 为 主 。器 物 造 型 上 ,日 用 器 占 主 (下 转 第138页 )
立配套设施,减少土地浪费。
设奠定基础。
3.
3.
3 绿色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工程施工期间建 立 了 绿 色 施 工 专 项 小 组,结 合 不
同的施工内容以及施工项目,制定专项绿色施工方案,
通过全过程组织管 理,确 定 施 工 顺 序、施 工 模 式、施 工
越窑青瓷古朴,典雅 与 稳 重 的 视 觉 感 受 满 足 了 各 阶 层
3 越州越窑的审美特征
三国时期的越窑,胎质细密,质地十分坚硬。釉色
饮茶风尚。其 瓷 质 造 型,釉 色 之 美,深 受 饮 茶 者 的 喜
呈现出淡雅的天青色。其早期纹饰十分简朴,以弦纹、
爱,在士大夫文人 圈 中 广 受 好 评。 越 州 汇 聚 了 多 样 性
的美学追求。这是越窑青瓷长期处于陶瓷制造业之首
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来源。
的重要原因。
而越州(今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就是这样一座古老
且蕴含上千年历史的古城。触手可及的历史烙印和世
外桃源般的古朴气息使得制瓷业在这里一度跃居于顶
峰。同时,精致灵巧的 越 窑 青 瓷 也 一 度 引 领 了 江 浙 的
不断革新。浙江越州越窑烧造了大量丰富,雅致的陶 瓷 精 品。 集 实 用 性,审 美 性,商 业 性 于 一 身。 直 至 今 天,越 窑 的 传 统
越窑消失千年的天青
越窑消失千年的天青
陈丽萍
【期刊名称】《中华手工》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青瓷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从东汉到北宋,越窑烧制了千年,从北宋至2000年,又消失了千年。
天青色等烟雨,越窑青瓷,还在等什么?越窑青瓷青瓷为瓷器之祖,越窑是青瓷之宗。
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早在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已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作品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
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
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陈丽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有关越窑消失的几个问题--以其消失时期和原因为中心 [J], 李喜宽
2.全面研究青瓷与越窑的专著--读《青瓷与越窑》 [J], 孙维昌
3.魂兮归来谷物盈仓——论吴晋越窑谷仓文化功能及其消失 [J], 沈芯屿
4.朱辉球:窑火越千年,匠心传万世 [J], 樊效桢
5.《千年窑火不息》展现千年尧头窑 [J], 耿琳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窑青瓷的兴衰初探
越窑青瓷的兴衰初探
董忠耿
【期刊名称】《上海文博论丛》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对越窑青瓷及其釉色的最早明确记载。
然而,关于越窑的界定及其兴衰历程,陶瓷史学界仍存在着分歧,本文就多年的学习所得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前辈与师友。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董忠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3
【相关文献】
1.百年沉浮——六堡茶兴衰史初探 [J], 邵凡晶
2.韶关历代寺院兴衰原因初探——以南华禅寺兴衰沿革为例 [J], 莫昌龙;何露
3.嵇绍历史形象及嵇氏家族兴衰初探 [J], 佘欣宇
4.清代十三行行商卢观恒与广利行兴衰初探 [J], 王静怡
5.运道迁移与城镇兴衰——明代泇河开凿与徐州地方经济兴衰初探 [J], 胡梦飞;邵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真相】越窑青瓷衰落的原因
【历史真相】越窑青瓷衰落的原因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体系之一,因处于越地而得名,其制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北宋中期开始,越窑的制瓷工艺便停滞不前,且出现衰退的迹象。
北宋晚期则是越窑的衰退时期,此时,越窑的中心窑场只有10余处,其他地区的窑址也寥寥无几,生产规模大大缩小,产品质量急剧下降。
至南宋初期,除低岭头、寺龙口等窑烧制部分宫廷用瓷和民用瓷之外,鲜见其他同时期窑业遗存。
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越窑衰落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停烧。
至于越窑为何衰落的原因,长期以来,各类专家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由于吴越国政局改变了贡瓷政策,导致越窑青瓷的产销减少;有人认为,宋代盛行“斗茶”的风气,使产于福建的建窑黑瓷茶盏取代了越窑青瓷器,其他如汝窑、定窑、钧窑、官窑和龙泉、景德镇的瓷器,不仅数量大,而且成本低,从而造成越窑青瓷的衰落;也有人认为,南宋时北民纷纷南下,使绍兴一带人口激增,更多土地需要用来种粮,窑场用地相应减少;还有人认为,由于南宋茶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外销茶叶已成为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物产,种茶收入高于制瓷业收入,于是许多坡地陆续被用来种茶,大量窑场被开辟成为茶园。
所以,越窑青瓷便渐渐销声匿迹了。
其实,导致越窑青瓷盛极而衰的真正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述讲到的部分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比如,大多数窑场建在坡地,与水稻种植没有很大的矛盾;饮茶毕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越窑青瓷产品不可能仅仅因为“斗茶”习俗的改变而被取代。
至于越窑青瓷衰败的政治原因,也是站不住脚的。
没错,吴越王钱镠(852—932)为了保持对北方中原王朝的进贡,曾经命令越窑青瓷烧造大批贡瓷。
进入北宋以后,钱镠成为其属国,而“赵宋诸帝力戒奢侈,禁用金饰”,于是越地贡瓷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越窑青瓷日益衰落。
”事实上,越窑青瓷不同于汝窑等官窑,维持越窑青瓷生产主要依靠民间的购买和海外出口,虽然越窑青瓷也承烧了部分贡瓷,特别是在吴越时期,但越窑青瓷的经营仍为民间经营,越窑青瓷的产品也面向民间销售,越窑青瓷作为民窑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窑业与自然的关系_以越窑的衰亡为例
窑业与自然的关系———以越窑的衰亡为例复旦大学文博系赵荦良渚博物院周苏从汉代至南宋持续烧造了数百年的越窑,就其衰落原因,杨万里先生认为是政治的原因(1);也有学者认为是龙泉窑的兴起;或是农业生产的繁荣排斥制瓷的发展(2);或是优质瓷土的匮乏(3)和燃料的匮乏(4)。
本文分析了越窑逐渐衰落的宋代与制瓷有关的问题,认为越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农业和种茶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昔日经济的繁华已难重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势不可挡,是当时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史书记载北宋时期两浙的漕米数量居全国各路之首,“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5)。
是时,绍兴地区还盛行用粮食随葬,足见其粮食极为富足(6)。
此外,唐至五代时期,两浙的茶叶生产发展迅速。
宋初两浙地区设有榷货务,“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茶输租,余则官悉市之”(7),崇宁年间还在上虞、余姚、诸暨等地设立官办茶场(8)。
农业和制茶业产量大幅提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
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是必然的,然而种植面积的扩大也是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基础。
宋时越窑所在的上虞、余姚、诸暨等地设官办茶场,说明土地中有一部分被用于种茶。
我国古代的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力,伴随着大量的劳力而来,需要木材建造房屋或其他设施和工具,使用更多的木柴。
农业和制茶业的发展,极有可能占用了制瓷业所需的山林土地、人力,消耗了烧窑所需的木柴,对越窑的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进贡、御用、民用和外销在农业和制茶业的极速发展之外,当时统治阶级由于种种原因也对越窑瓷器的生产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北宋立国至吴越政权的覆灭的18年间(960 979年),吴越向宋进贡的越窑瓷器数量高达14万件左右(9),期间的贡瓷每每以万计。
试析越窑衰落的原因
《 陶瓷 学 报 ) o 1 第 2期 ) l年 2
表 4 各 期 窑具 体 情 况
Ta . l u ntr fdf r n y a t s b4 Ki f ri e o ie e td n si n u f e
表 5 各 期 装烧 工 艺 情 况
Ta . l a ig o ier n y a t s b 5 Ki l d n fdf e t n s i no d e
讨了,因其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北方青瓷的影响, 因是由于宋室南渡 , 北方制瓷工艺特别是官窑的烧造
区。 南宋 初年 的越 窑寺龙 口窑不 可 避免地 要受 N ̄方 I I :
已经改变了越窑青瓷的传统风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 施 于外 壁者 。
() 3 斜粗刀刻划花 : 指采用斜刀广削的手法勾刻 体感 , 轮廓之 内再辅以成组篦纹划出的叶脉等细节。 该技法出现年代最晚, 多澎于 { 盔内底壁 , 也见于外壁。
土 了大批 宋 代 青瓷 标本 , 些 都为 深入 的研 究宋代 越 这
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另据考古资料证明 , 此处 遗址曾是越窑在唐宋时期的中心窑场 , 是越窑发展史
而窑靠 自身所产生的抽风 力量可使火焰从窑的前部
流向后部 ,以便使炉温升高并对火焰 的性质进行控
制。从表 l 3 以看出 :相对于趋于保守的越窑而 一 可 言, 龙泉窑与德化窑对 自身的窑炉结构都进行了不断
北宋早期细线划花装饰线条纤细流畅 ,繁密严 谨, 一丝不苟, 构图规整 , 追求对称, 布局圆满 , 具有类
似 工笔 画的风 格 。纹样题 材 丰 富多样 , 括动物纹 和 包 植 物花卉 纹 , 鹦鹉 纹 ( 如 分衔纹 , 纹两 种 )对蝶纹 不衔 ,
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火,让人类告别了一个茹毛饮血的时代;火,给人类开启了崭新的天幕。
熊熊燃烧的烈火,激发起人类灼灼的灵念,于是,当精气、血脉融和一起的刹那间,华夏大地上伴随着文明之光的陶器便应运而生。
如同物种的进化一样,陶器也在漫长的时轮中嬗变。
当人们发现陶器固有的缺憾以后,瓷器文化的胚芽便在制陶业的土壤中徐徐萌动。
随着釉的发明,伴以烧成温度、焙烧气氛、胎釉收缩技术的娴熟,瓷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横亘在浙江东北部,其时,越国稳固,杭州湾南岸便成了原始瓷的中心产地。
至东汉中晚期,从原始瓷蹒跚走来的成熟瓷器终于在浙江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成功出现。
随着制瓷技术的播撒张扬,一个颇具规模的瓷窑体系迅速在宁绍地区形成。
其伟岸雄风一直接续到北宋,它就是人们普遍所称的越窑。
“人从月边去,舟从空中行。
此中人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沈吟黄绢语。
”上虞境内,一条以东汉孝女曹娥命名的江流,不仅记录了文人墨客寻山问水的雅兴事,更见证了越窑青瓷的兴衰史。
时移世易,俟及三国西晋,青瓷的生产中心仍在曹娥江中游地区,考古人员在那里发现的窑址达140余处,比东汉增加了近3倍。
三国鼎立后,“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
农业的发展为制瓷业提供了保证,而人口的增长和厚葬风的盛行又使瓷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
此外,曹娥江中游一带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令瓷器生产急剧发展,以至迎来了晚唐五代的全盛期。
其时,在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涌现了一大批如袁宜、范休可、项霸等制瓷名匠,他们的作品在六朝建都的南京以及附近县市大量出土。
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赤乌十四年”(251年)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江苏金坛县出土的一只青瓷扁壶,器身两侧分别刻有“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者也”、“紫是鱼浦(在上虞白马湖)土地”等铭文。
青瓷令人迷恋如痴,源于釉。
青瓷之釉,从初期不稳定的青、青绿、青黄到呈现青中微泛绿的雅色调,从釉质杂呈到细腻纯正,从釉的发色滞涩到均匀润泽,之中镶嵌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感悟。
有关越窑消失的几个问题--以其消失时期和原因为中心
有关越窑消失的几个问题--以其消失时期和原因为中心李喜宽【期刊名称】《南方文物》【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越窑是中国名窑之一,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作为秘色瓷的生产窑场而闻名。
然而,越窑在进入南宋时期以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本论文将在有关越窑消失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就越窑的具体消失时期和原因进行研究。
一直以来,在研究有关越窑的消失时期问题上,研究者们都关注了《云麓漫钞》和《坦斋笔衡》的有关越窑的记载。
相信《云麓漫钞》真实性的研究者认为,越窑消失时期是南宋中期;而认为《坦斋笔衡》可信的研究者则主张越窑消失时期是在南宋初期。
但仔细分析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对确认越窑的消失时期几乎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越窑的消失时间在南宋中期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越窑的消失原因,学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但多数观点局限在结果论的解释范畴。
如果要准确地掌握越窑的消失原因,就必须从越窑瓷器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
同时,要铭记当时越窑与其它诸多窑场处于竞争关系这一背景。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越窑消失的根本原因与越窑的釉料和胎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即越窑的釉料有一个缺点,就是TiO2含量较高,因此很难烧造当时人们喜欢的呈淡青绿色的青瓷。
而且,越窑胎土,由于其Al2O3含量较低,所以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高温烧成时抗变形力也较弱。
约至五代时期,越窑曾经通过改善装烧工艺和成型技法,弥补了这种釉料和胎土的缺点。
但是,进入北宋时期以后,瓷业环境变化,由上述缺点引起的问题又逐渐呈现了出来。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没有相应缺陷的釉料和胎土,但因为制瓷原料与窑场周边的地质学特点有密切关联,所以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
因为越窑未能解决这些呈现出来的缺点,以至北宋后期以后,衰落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终于在南宋中期便消失了。
【总页数】12页(P138-149)【作者】李喜宽【作者单位】原湖林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越窑消失千年的天青 [J], 陈丽萍2.魂兮归来谷物盈仓——论吴晋越窑谷仓文化功能及其消失 [J], 沈芯屿3.铸造协会中国第三届消失模铸造技术国际会议暨第十届实型(消失模)铸造学术年会、铸造学会第八届消失模铸造学术年会在宝鸡举行 [J], 本刊编辑部4.中国第三届消失模铸造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铸协第十届实型(消失模)铸造学术年会和铸造学会第八届消失模铸造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J],5.中国第三届消失模铸造技术国际会议暨中国铸协第十届实型(消失模)铸造学术年会和铸造学会第八届消失模铸造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窑青瓷历史发展
越窑青瓷历史发展嘿,咱们来聊聊越窑青瓷那可真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就像一部超长的传奇大戏,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情节。
我有一次去博物馆,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看到那些越窑青瓷的时候,感觉就像穿越时空,和古代的工匠们来了一场对话。
越窑青瓷的历史那可得从老早以前说起了。
早在东汉时期,这越窑青瓷就像是一颗刚刚发芽的小种子,开始在历史的土壤里生长。
那时候的越窑青瓷啊,虽然还没有后来那么精美,但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你看那些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它们的造型都很古朴。
比如说有一些青瓷罐,罐子的形状简单又实用,表面的釉色是那种淡淡的青绿色,就像刚冒出头的小草的颜色,虽然没有那么耀眼,但有着一种质朴的美。
这些罐子有的有着简单的花纹,可能是工匠们用一些简陋的工具刻画上去的,虽然粗糙,却充满了生命力。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越窑青瓷就像是一个茁壮成长的少年,开始展现出它的魅力了。
这个时期的青瓷造型变得更加多样化,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在博物馆看到一个魏晋时期的青瓷鸡首壶,那可真是太有趣了。
壶的一侧有一个鸡头的造型,那鸡头栩栩如生,鸡冠高高耸立,鸡嘴微微张开,就像在打鸣一样。
壶的把手是一条蜿蜒的龙,龙身有着细腻的鳞片雕刻,感觉就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龙盘踞在壶上。
整个壶的釉色比东汉时期更加均匀、明亮,就像给这个壶穿上了一件漂亮的青绿色外衣。
而且啊,这个时期的越窑青瓷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不管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用这些精美的青瓷来装饰生活或者作为日常用品。
唐朝的时候,越窑青瓷就像是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成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明星。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句诗形容得可真是太贴切了。
唐朝的越窑青瓷那品质简直是顶级的。
我看到过一个唐朝的越窑秘色瓷碗,哇,那真是惊艳到我了。
这碗的颜色就像春天里最鲜嫩的湖水一样,是那种清澈又深邃的青绿色,在灯光下还会微微泛光。
碗的壁很薄,薄得就像一片纸一样,感觉都能透过它看到后面的东西。
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的发展历史一、越窑青瓷的起源越窑青瓷起源于中国浙江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瓷器种类之一。
越窑青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越国的工匠们通过烧制青瓷,开启了中国的瓷器制造历史。
越窑青瓷在唐朝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及世界瓷器史上的瑰宝。
二、越窑青瓷的工艺特点越窑青瓷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选择:越窑青瓷采用的高岭土是一种特殊的瓷土,富含铁、钛等元素,为青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2.烧成温度:越窑青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保证了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
3.釉色特点:越窑青瓷的釉色呈现出淡雅、青翠的特点,被誉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馨”。
4.制作工艺:越窑青瓷在制作工艺上注重造型与纹饰的统一,追求整体的艺术效果。
5.装饰手法:越窑青瓷的装饰手法多样,包括刻花、印花、堆贴等多种方式。
三、越窑青瓷的造型与纹饰越窑青瓷的造型与纹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在造型上,越窑青瓷以生活用品为主,如碗、盘、壶、炉等,造型别致,实用性强。
在纹饰上,越窑青瓷以植物、动物、人物等为主要题材,如莲花、牡丹、鱼、鸟等,形象生动,寓意吉祥。
此外,越窑青瓷还常常采用刻花、印花等装饰手法,使得整个器皿更加精美绝伦。
四、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越窑青瓷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创期: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处于初创阶段,工艺较为简单,器形较小,釉色不稳定。
2.发展期:公元4世纪至公元7世纪,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工艺逐渐成熟,釉色更加稳定,纹饰更加精美,成为了当时的代表性瓷器。
3.繁荣期:公元8世纪至公元10世纪,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工艺达到了巅峰状态,造型别致、纹饰繁复,备受世人赞誉。
同时,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还成为了当时的外交礼品和贸易品。
4.衰落期:公元11世纪至公元13世纪,随着中国北方白瓷的兴起和南北方制瓷技术的交流融合,越窑青瓷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走向了衰落。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并且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对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响,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国”的雅称。
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各类瓷器争艳斗妍、灿若群星。
而烧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首当其冲推越窑。
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越窑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之所以占据重要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久远,其在中国瓷器史上也曾经历辉煌。
越窑青瓷从东汉开始一直呈现蓬勃向上的姿态,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越窑瓷器各朝代的特征:东汉时期:东汉越窑时期的青瓷,主要器形有碗、盘、钵、盏、瓿等,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
因施釉方法简单原始,加之窑温偏低和烧成气氛掌握不好,故器物的釉层单薄,釉色波动很大,很少有纯正的青色。
东汉之后,造窑、施釉、烧成技术相对成熟,烧成温度高,器物在氧化气氛中少,所以二次氧化形成的红色淡。
并且釉层厚重,施釉一般只在器物朝上的一面,大多集中在上半部分,流釉现象明显。
在纹饰上主要常见的是拍印几何纹,并常带有印贴铺首,烧造的除了实用器物之外还烧造了一定数量的明器。
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虞县百官镇出土的水波纹四系罐。
东汉时期的青瓷装饰比较简单,多为釉下刻花、印花和贴塑。
常见的题材有水波纹、弦纹和贴塑铺首,也有将麻布纹、方格纹、窗棂纹等拍印在器物的外壁作为装饰的。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
1.青瓷釉色:越窑青瓷的釉色以青色为主,瓷器釉面晶莹剔透,釉色多种多样,有天青、湖水青、苔绿青等。
这种青瓷釉色舒适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2.釉面质地和光泽:越窑青瓷釉面平滑细腻,光泽明亮,可流出石蜡般的光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低延伸度的釉面效果,给观赏者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
3.瓷胎质地:越窑青瓷的瓷胎质地细腻均匀,胎色洁白,釉面与胎质融为一体,纯净无杂质。
4.纹饰设计:越窑青瓷的纹饰主要以刻线为主,线条简洁而细腻,具有统一性和平衡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审美享受。
1.唐代:唐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重要时期,越窑青瓷在唐代已有雏形,釉面色泽明亮,形成了越窑青瓷独特的特点。
2.宋代:宋代是越窑青瓷的黄金时代,南宋时期,越窑青瓷在技术上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瓷器之一、南宋时期,越窑青瓷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3.元代:元代是越窑青瓷的衰落时期。
元代以来,越窑青瓷的质量下降,市场需求减少,制作技术逐渐遗失,使得后来的瓷器制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
其釉色明亮、质地细腻、纹饰简洁而精致,以及创作出的青瓷器物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审美价值极高。
虽然越窑青瓷在元代以后进入了衰落期,但其艺术地位一直是不可替代的。
如今,越窑青瓷已成为我国无物以对抗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慈溪越窑青瓷的发展
慈溪越窑青瓷的发展作者:李钦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1期摘要:在中国古代,论工艺品,有“两宝”在国内外最为闻名,其一是丝绸,其二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瓷器。
在古代的瓷器中,青瓷时十分珍贵的一种,时至今日更是极具收藏价值。
尤其是越窑生产的青瓷,在古代更是极具盛名。
当时的越窑属于官窑,生产的瓷器不仅供给朝廷王公贵族的日常使用,更是经常被皇室作为高贵的礼品送给外国使臣,或者是被官府作为商品远销海外以谋取商业利益。
可见其作用之广及工艺之精美。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可以用作销售的工艺品等商品开始出现,碗碟等用具也有白瓷进行替代,因此,越窑青瓷作为只在收藏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其工艺和销售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现状,对我国的越窑青瓷发展现状以及推进其发展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慈溪;越窑青瓷;发展现状;发展措施一、溪越窑青瓷的发展现状及古今对比在我国古代,越窑是南方最为著名的官窑,其生产的青瓷是汉代瓷器的珍品之一。
其主要分布在浙江地区,本文论及的慈溪就是其主要分布地。
虽然越窑从汉朝起生产的瓷器就精美绝伦,但是越窑的出名,是从唐代开始的。
由于唐代人爱好饮茶,因此越窑青瓷就成为了其品茶的最好器具,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并且自那以后,越窑青瓷的盛名就一直流传至今。
但是,从具体情况而言,越窑青瓷虽然在现代仍然十分著名,但是传统的越窑却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
本文着中提及的慈溪,当今的面貌俨然是一个高楼林立的县级城市,与其他城市毫无区别,早已不见当年的制瓷盛况。
并且,当今的慈溪被称为“家电之都”,街道上到处都是销售家电的店铺,而售卖青瓷的店铺却只有寥寥几家。
虽然这映衬着慈溪的现代化和发展,但是,传统工艺的不被重视,也确实令人心寒。
二、造成越窑青瓷发展现状的原因及改变现状的方法(一)政府的重视程度影响前文提到,当今的慈溪已经变成了“家电之都”,传统的制瓷盛况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
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
试析越窑衰落的原因
试析越窑衰落的原因白亚松【期刊名称】《陶瓷学报》【年(卷),期】2011(32)2【摘要】越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青瓷名窑之一,它的衰落不仅有自身的原因,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对其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揭示历史真相,并给当今的陶瓷业界以启示.%Yue Kilns were one of the earliest kilns for firing celadon wares in Chinese history. They precipitously declined not only for their own reasons, but also for the influence from the outside.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of their decline from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to disclose the historical truth behind it an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ceramic communities.【总页数】8页(P294-301)【作者】白亚松【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6.3【相关文献】1.繁昌窑青白瓷化学组成分析及其衰落原因考察 [J], 杨玉璋;张居中;昝义2.全面研究青瓷与越窑的专著--读《青瓷与越窑》 [J], 孙维昌3.越窑衰落续论 [J], 李刚4.亦论越窑的衰落和龙泉窑的兴起 [J], 王佐才5.试论宋代越窑衰落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J], 方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体系之一,因处于越地
10余处,其
至于
;有人认为,宋代盛行“斗茶”的风气,使产于福建的
其他如汝窑、定窑、钧窑、
;也有人认为,南宋时北民纷纷南下,
;还有人认为,由于南宋茶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外销
其实,导致
;饮茶毕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越窑青瓷
—932)为了保持对北方中原王朝的进贡,曾经命令越窑
进入北宋以后,钱镠成为其属国,而“赵
禁用金饰”,于是越地贡瓷数量大幅度减少,
”事实上,越窑青瓷不同于汝窑等官
诚然,各地
归根结底,越窑
此外,龙窑所费木柴数量巨大,长此以
10米左右的小
170多挑(1挑约合50公斤,共约
吨),一年以烧窑10次计,用木柴约85吨。规模较大的
40—50米左右,消耗340—425吨木柴。如
这是其一。其二,
(公元600年到850年)向第三个寒冷期(公元
年到1200年)转变的阶段,年平均气温持续下降,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目前普遍认为越窑至南宋时已停烧,但
最近在上虞傅
(见图),带有
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有部分来自龙泉地区的
且采用刮釉叠烧的方式,质量较低,当以民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