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88e3a2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c.png)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朱自清的文笔
![朱自清的文笔](https://img.taocdn.com/s3/m/666dff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b3.png)
朱自清的文笔
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的文笔以清新、简练而脍炙人口而闻名。
朱自清的文笔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新简练:朱自清的文字通常简洁而清新,不拖泥带水,让人
一目了然。
他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受,给人以清爽明快之感。
2.感人细腻:朱自清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细腻的描写将
其展现出来。
他通过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和描绘,传递出深情和人情味,打动读者的心弦。
3.朴实自然:朱自清的文字风格朴素自然,不做作,不浮夸。
他
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给人以亲切和接地气的感觉。
4.鲜明形象:朱自清的文字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
鲜明的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文笔以清新、简练、感人细腻和朴实自然而闻名,他的作品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温暖的触动。
他的散文作品如《背影》、《春》等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和欣赏。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46d3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3.png)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与创作风格研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清新淡泊、纯朴自然、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性等特点成为散文的代表之一。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朱自清散文的创作风格和特点非常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特点之清新淡泊朱自清散文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清新淡泊。
他的散文写作内容大多围绕他所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而且常常描写那些看似平凡而且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
在朱自清看来,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和场景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为真实的感情和生活状态。
朱自清散文中常常出现的乡村风景、季节交替的变化、蔗糖田、小河边、白墙青瓦的故宅等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家园式的温馨和尊重。
他用深情款款的笔触去描写这些感人至深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清新淡泊、质朴真挚的生活态度。
二、特点之纯朴自然朱自清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纯朴自然。
他常常把自己身临其境的生活经历通过写作形式,展示给读者,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朱自清的散文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他常常记录下身边的人物、事物、情感,这些素材极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他的散文中,出现了许多平凡而优美的细节,像是蚕缕秋凉推门望月、窗间珠帘半卷凉生和滴答凉敲的雨声等,都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特点之情感丰富朱自清散文还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的风格。
他用朴实的语言,流淌着浓厚的人情味和文化底蕴,从而表达出那些经历过的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饱含着对人性、生命、爱、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感悟,他笔下的每个角色都是经过深刻思考和人生历练后塑造的。
因此,他的散文不仅是一种门类,更是一种精神体魄的浸润和熏陶。
四、特点之富有哲理性朱自清散文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富有哲理性。
他的作品对于人生、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也以一种朴实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物渐渐引向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如《背影》、《春》和《读山海经》等,有些篇章不仅仅只是通过其所述之事的多样而具有深度的思辨,还恰当地融合了音乐、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感悟,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和抒发方式。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d68ceffab069dc502201c8.png)
朱自清的散文都写得缜密深厚、情真意切,但具体分析起来,其思想内容又可概括为如下几类: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
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又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就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读者,接着用简笔勾勒荷塘四周的轮廓,再以浓墨描绘荷叶、荷花和月色、蝉鸣、蛙叫,其中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曲写荷塘的清幽静谧,从而一起一伏地道出“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忧思;即使象《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
此外,还有诸如《扬州的夏日》、《白马湖》、《南京》、《重庆一瞥》、《潭柘寺戒坛寺》、《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什,也都表现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热爱之情。
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探求,使之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东西。
记人叙事散文。
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神韵的,还有这类作者自叙性质的散文,如《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等,这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写得本色自然,甚至有点琐碎,但有着很强的感情冲击力,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做到以事传情,从侧面暴露出旧社会的黑暗,洋溢着作者沉痛的无奈与申诉。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2409a3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b.png)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朱自清散文系列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全面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和人文精神,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唯美朱自清散文唯美主义的天然情感贯穿其作品中。
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到《荷塘月色》,从《背影》到《春》,自然都是他作品的最佳主角。
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在他笔下变成了一片生命韵律的交响曲。
他通过对自然的体察和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二、民间情怀和文化传承朱自清早年生活在农村,他的祖母是一位会讲故事、会唱歌的民间艺术传承者,这让他熟悉了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
他的散文中常常表现出民间情怀和文化传承的特点,如《春》中的民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民间故事等。
三、情感真挚自然朱自清散文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就在于他的作品充满真挚而自然的情感。
他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悟,将情感娓娓道来,在熟悉的环境中抖落出真挚的思绪和回忆。
四、描绘性格鲜明的形象朱自清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性格鲜明,深入人心。
如《荷塘月色》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处处体现出他的单纯和天真;《背影》中的父亲,则体现出坚毅和毅力的品质。
五、艺术性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性体现在语言上、结构上以及寓意上的深刻表现。
在语言方面,他的散文简练而富有感染力;在结构方面,他能够通过巧妙的构思为作品赋予更深入的内涵;在寓意方面,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批判。
总之,朱自清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是中国散文的珍品之一,也为后来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模仿。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cab16a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0.png)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e8f8d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0.png)
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的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南方的春雨连绵,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文字向对话一样娓娓道来,显得更加亲切,但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那流畅自如的旋律,那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踞”字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把梅雨亭比喻为一只“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的苍鹰,突出了它那踞在“一角的岩石上”的险峻之势,给我们以凌空突起之感;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难解了;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使人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句式整齐,感情洋溢,语气磅礴,引人入胜;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说不明丽;秦淮河的水,不能说不旖旎;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无法与梅雨潭那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朱自清先生用细腻、典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把明艳多姿的画面与逸趣横生的情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静静地”“重重”围住等等,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字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的;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泻”有倾泻之意,用“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而“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更加贴切、形象、生动,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用“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而“浮”是轻而缓地出来,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在荷塘月色中,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二、叙事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表现出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背影的语言非常古朴质实;如“进去吧,里面没人”如话家常,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构成和谐的统一,全文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 “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用白描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给亡妇中语言明净素雅 , 如话家常 , “谦 , 日子真快 , 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 : 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你第一惦记着的是你几个孩子 , 第二便轮着我”;亡妻虽死矣 , 但她生前所有的情感、意念并没随之而逝 , 随之而灭; “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 , 但你未必知……;”全文在如水般清亮的文字中 , 作者的深情不禁氤氲而出、娓娓道来;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三、游记散文的语言特点旅欧杂记和威尼斯两篇游记散文中,朱自清先生从容地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使他的散文艺术达到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避免在作品中‘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描述或介绍起来更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威尼斯中:“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反映出了威尼斯的明媚,突出了它是一座水上城市;“干干静静”、“微微”“酽酽”“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叠音字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威尼斯第一自然段就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此城的别致;威尼斯叙述和描写也用了很多朴素的现代口语,语言朴实、清新,富有现代口语的特点,简洁,自然而很有新意,如“它哪儿都去”、“只要不怕转变抹角,哪儿都走得到”、“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出于名手的还有味”……这些句子中使用了现代口语的词汇,描述或介绍起来更使读者感到自然、亲切,宛如作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圣马克方场是“伟丽”的,公爷府的墙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纹,“在阳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而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们“微微摇摆在红绿灯球下,颤动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的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用鲜艳的彩笔,描绘出威尼斯的美丽风光和文化特色,使其浓抹重彩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威尼斯“华妙庄严兼而有之”的特点;如“庄严华妙兼而有之”、“以典丽风华胜”、“惝恍迷离之感”等词句,句式工整,节奏感强,使语言更加洗练;朱自清先生是我国新文学的开拓者,是我国现代散文大家,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散文笔触细腻、语言清丽、用词精准而奇妙、文字简洁;善于描绘景物,使其各具特色,且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都令人心旷神怡,留恋不已;用“浓妆淡抹总相宜”来概括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征,是最恰当不过的;他在语言的铸炼方面进行了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总观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色,从写景散文的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到叙事散文语言的质朴腴厚,到游记散文的字斟句酌,无不显示出他散文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杨振声说:“朱自清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语言上不造作、不掩饰,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张惶、矛盾、怅惘、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家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白话散文的动人力量之所在;“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语,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的散文不矫揉造作,他取法天然,水到渠成,如出水芙蓉,清丽淡雅;如风行水上,自然流畅;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的序言中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营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我们把握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就能领略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所以说,朱自清先生在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新高度;。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2d676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5.png)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主要以散文著称,散文分为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体现出高雅、真挚、典雅的风格。
他用简练的语言,集中表达思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主要有几方面:一是文字简洁、概括性强。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朴素、概括性强的特点,他往往把一个话题的全貌概括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把有限的篇幅,充分利用起来,展示出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
二是直观性强。
他的文章像是一幅画一样,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语言中散发出一种灵动而又朴实的美感,既有生活中熟悉的细节,又能够展现出深刻的思想观点。
三是抒情性强。
朱自清的文章带有高雅的抒情色彩,他在文字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用温和的文字勾勒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字里充满了深情厚谊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的淳朴而温暖的文字。
四是表现力强。
朱自清的文字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细节和文学符号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意。
他把生活中朴实的景象包装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把各种情节和寓意,融入笔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简洁的文字、充满直观性的内容、流露出抒情的情感以及强烈的表现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文字淳朴而有力,弥漫着恬淡细腻的气息,给人带来一种淡然而又深邃的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用他那简练的语言,剖析出人生的忧患和欢乐,向读者提出深刻的思考。
他以自己独特而又神奇的文字,引领我们去感受自然、去思考人生,开启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
朱自清的散文,激发了我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4cf0eaf705cc17552709b7.png)
朱自清散文特点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1、感情真挚淳朴;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4]分类介绍1、关于主要散文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毁灭》(1923年;长诗)《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背影》(1928年)(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语文教科书第五课、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科书)《春》(1930年)(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教科书第11课、浙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鄂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六课、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四课、京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一课)《欧游杂记》(1934年)《你我》(1936年)《伦敦杂记》(1943年)《匆匆》(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第2课、鄂教版六年级教科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长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语文论述《新诗杂话》《经典常谈》《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3f869402d276a200292e27.png)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散文从骨子里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民主主义斗争意识,这正是发自他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忠心上。
从电车上的小事到卖掉儿女的思考,无不体现着朱自清那“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对国对民的忠心。
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中,作者由于喜欢小孩子对电车上的小白种人多看了几眼,而小白种人看见“我”在看他,有意识地换了原有的详和的面孔,变成一脸的粗俗与凶恶,“仿佛眼睛有话似的:‘咄!黄种人,黄种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我因此宁愿称他为‘小西洋人’。
他伸着脸向我足有两分钟,电车停了,这才胜利地掉过头,牵着那大白种人的手走了。
”作者要把这件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就是要唤醒大家:我们之所以被白种人轻视,完全归根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经济长期滞后且又被侵略的原因。
他在用笔告诉国人: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帝国主义的侵华史。
如果说鲁迅的《药》是唤醒国人的一剂猛药,那么这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则是一剂明目散,让国人真正的看清自己,看清国体。
那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不正是朱自清对国对民的赤胆忠心么?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文中,作者将亲眼看到的七毛钱就可以买到一个小女孩的事记录了下来,同时对小女孩的未来悲惨命运作了层层的思考与剖析。
朱自清的文章特点
![朱自清的文章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8d6d186c85ec3a87c2c5d7.png)
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也成为后代语文教学课本历久不衰的范本.纵观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主要表现在:隽永的意境,清秀的语言,精巧的结构,真挚的情感等方面.一、构思缜密,布局精巧(如《荷塘月色》,全篇以时间为顺序,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像行云流水一般,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结构文章的同时,作者又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而是略写与详写相结合,既有大笔涂抹,粗线条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工笔细描,精细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面描写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选择了一系列最能表达他心绪的自然景物进行绘声绘色地描写.先写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次写月色,再写荷塘四周的环境、景物,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的荷塘月夜景色,从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怅、孤独苦闷的心境. )二、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②余光中先生虽曾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对朱自清的语言颇多微词,但是他也认为朱自清的文字朴实清畅.“他的散文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③比如在《春》中写草的句子“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都极具特色.除了这种鲜明的口语特色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在其他方面也极具艺术魅力. )。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cc17844f01dc281e53af02b.png)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2、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
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
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0c411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6.png)
论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
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
《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
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
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
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
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散文创作特点主题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朱自清散文主要特点_朱自清文章特点
![朱自清散文主要特点_朱自清文章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59decac281e53a5802ffe5.png)
朱自清散文主要特点_朱自清文章特点
1.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
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 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
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3. 作品:
1922年《雪朝》诗集
1923年《毁灭》长诗
1924年《踪迹》集诗和散文
1928年《背影》散文
1930年《春》散文
1934年《欧游杂记》散文
1936年《你我》散文
1943年《匆匆》散文
1944年《伦敦杂记》散文
1945年《国文教学》论文集
1946年《经典常谈》论文集
1947年《诗言志辨》诗论
1947年《新诗杂谈》诗论
1948年《标准与尺度》杂文集 1948年《语文拾零》论文集 1948年《论雅俗共赏》杂文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add95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1.png)
朱自清散文特色分析
朱自清是20世纪中国近现代散文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着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性经验,强调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他的散文具有以下特点:
1. 对生活的关注及真挚感受
朱自清的散文中处处有对生活的关注和真挚感受,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及情感体验表现出来。
例如,他在《荷塘月色》中描述荷塘中的月亮,不仅描绘了月色的美丽,还从月亮的形状和颜色中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柔美和原始纯洁。
2. 善于展开故事情节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常常通过展开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春》中描述了一个以“春”为主题的故事,从了解到春天的到来,到散步、寻找痕迹,到细细咀嚼春的味道,再到结束时的私人情感和对整个春天的赞美,故事情节全面展示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感性认识。
3. 描述简洁朴素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简洁朴素,以开场和结尾为主,情感丰富,充满生命气息。
例如,《荷塘月色》的开头,以“雨后初晴,人静物自凝”开场,引人深思,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作品结尾,以“这时候又是一阵香气飘来,荷叶田田如在波上漂”,为整个故事画上一个圆满的一笔,令人回味无穷。
4. 表达情感多样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情感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也有对人性的感悟和寄托,还有对生命的珍视和回忆。
例如,《背影》中,通过描述父亲走在小溪边,带着九岁的儿子去上学这段故事,裹挟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成长中的迷惘,表达了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珍视。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是一种情感丰富,内容真切的随笔体文学,具有对生命的关注和珍视,对人性的探寻和表达的特点,是中国近现代散文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朱自清文章特点
![朱自清文章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9ddd0bc5da50e2524d7fe4.png)
朱自清散文的总体风格特点是朴素清新,令人百读不厌。
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等为代表的写景美文,长于对景物作细致的描摹,从声音、形态、色彩等多方面呈现客观物象的美感,写景状物如在眼前;以《儿女》、《给亡妇》、《背影》为代表的亲情散文则多描写个人家庭生活中的琐事,抒发爱父之心、亲儿之情和夫妇间的悲欢离合,写得浑厚质朴,情深意长;而以《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上的文明》、《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为代表的着意于社会批判的散文,则多揭露黑暗社会的丑恶面目,控诉反动统治者的凶残,流露出对被损害者的深切的同情,作者以愤激的语言抒发自己不平的情绪,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这类散文往往有政论文的特点。
《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一篇血的纪实,是声讨反动当局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
朱自清是“三一八”大游行的参加者,自始至终;也是“三一八”大屠杀的经历者,亲眼目睹。
面对“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声称:“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如果说,在朱自清的写景美文和亲情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内心柔和的一面,更多的是朱自清作为“狷者”温柔敦厚的气质;那么,在他那些具有战斗气息的政治檄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斗士”的朱自清“金刚怒目”的一面。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也有个演变的过程。
大体而言,以诗文集《踪迹》和散文集《背影》为代表的前期散文,更注重色调和词藻的华美,文章显得缜密漂亮,而题材更多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或抒发“徜徉山水”的情怀,或表现家庭生活中的“身边琐事”,极具个人色彩;而后期散文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则由绚烂归于平淡,文字更多运用口语,遣词造句也更娴熟自然,关注的重心则更多地指向社会众生相,尽量避免“我”的出现,客观写实的分量加深,主观抒情的成分逐渐消隐。
这种变化显然与作者从热情洋溢的青春时期步入深沉稳重的中年时代相关,同时,也是因为身处激烈动荡的大时代,作者已经顾不上细细品味一己的悲欢,而迫切地将目光投向更广大的人群。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13df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8.png)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作《春》、《背影》等,以其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为后人所推崇和模仿。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情感真挚,自然流畅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往往以情感为主线,以真挚、细腻的感情展现人物和事物的形象。
他的语言自然流畅,不刻意追求华丽的修辞,却能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发现人性的本质,使人感受到真挚、深刻的情感。
例如,他的《背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对父子之间的亲情描写,展现了人性的高尚和温暖,令人动容。
在文中,他用简单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父亲送儿子上学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也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父亲。
二、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描写细腻、形象生动,往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他的描写方式,常常将事物的形象和情感融为一体,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例如,他的《春》就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细致描写,抒发了他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他还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三、言简意赅,语言优美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语言简洁而优美,不追求华丽的修辞,而是力求言简意赅,将复杂的思想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却能把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以荷花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爱之情。
在文中,他用简单的语言,却能将荷花的美妙形象和深刻的思想融为一体,令人感受到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言简意赅、语言优美为特点,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一种思想的启示和文化的传承。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c9391c581b6bd97f19ea3c.png)
朱自清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①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②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
将自己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现父子之情、夫妇之情、儿女之情等,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
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构思更见匠心。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
《春》从三个层次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荷塘的月光和南方的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
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和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的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的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
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南方的春雨连绵,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些文字向对话一样娓娓道来,显得更加亲切,但又表现出丰富的内涵,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那流畅自如的旋律,那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
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绿》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
”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
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写出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清朗的格调。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
”“踞”字以动写静,一个“踞”字把梅雨亭写活了,把梅雨亭比喻为一只“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的苍鹰,突出了它那踞在“一角的岩石上”的险峻之势,给我们以凌空突起之感。
也突出了此处险峻的气势。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难解了。
《绿》中的比喻有二十个之多。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
使人禁不住产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动态的美,又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
《绿》结尾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句式整齐,感情洋溢,语气磅礴,引人入胜。
随着作者感情的波澜,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不能说不可爱;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不能说不俊美;西湖的波,不能说不明丽;秦淮河的水,不能说不旖旎。
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们不是太浓,就是太淡,不是太明,就是太暗,都无法与梅雨潭那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朱自清先生用细腻、典雅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把明艳多姿的画面与逸趣横生的情怀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
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此外,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静静地”“重重”围住等等,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字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
“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还是淡的。
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泻”有倾泻之意,用“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而“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更加贴切、形象、生动,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个“画”字既突出了杨柳影子之美,又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雾”,用“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而“浮”是轻而缓地出来,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在《荷塘月色》中,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
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
二、叙事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表现出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
《背影》的语言非常古朴质实。
如“进去吧,里面没人”如话家常,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构成和谐的统一,全文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用平易的文字描写了父亲爬上站台的动作,于滑稽、笨拙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间的真情。
“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其中“蹒跚”写出了父亲的不灵便。
“攀”显示了月台的高度,更显示出了父亲的吃力。
“缩”写得细致,可以想见父亲那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叶圣陶老先生对《背影》作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
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用白描(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
“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
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给亡妇》中语言明净素雅 , 如话家常 , “谦 , 日子真快 , 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
”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 : 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
“你第一惦记着的是你几个孩子 , 第二便轮着我”。
亡妻虽死矣 , 但她生前所有的情感、意念并没随之而逝 , 随之而灭。
“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 , 但你未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