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__王安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D.老克腊——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之恋或许是她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留恋, 是心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是王琦瑶最后的华彩。老克腊只是 一个沉溺在过去时代的怀旧之人,当他第一次见到王琦瑶, 他似乎见到了上个世纪的“遗物”,“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 多年前的那个影。” 王琦瑶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乎都以悲剧收尾。她每次 都满怀激情的憧憬她的爱情,可结局却一次比一次凄惨。和 李主任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贞洁,和康明逊在一起她搭上了 她的名誉,和老克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金钱。总之,为了 男人,她搭上了她全部的爱,最后还搭上了她的性命,却没 有一个男人给他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情。王琦瑶的一生仿佛都 在黑暗之中,似乎度过了马上就是黎明,无奈怎么挣扎也度 不过
代表“过去时”的上海,是由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上海旧幻的神话。
王安忆试图将上海40年飘摇变迁的历史浓缩于王琦瑶一个人的经历
之中,试图将旧上海的风貌浓缩在王琦瑶生活的那个陋巷蜗居之中。
23
主题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日常与历史 我觉得事件总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等它成为事件实际上已经从日 常生活增值了。历史的变化都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变化。”也就是说, “历史”在《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里,并不是由时间构成的,而 是被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这种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 史的底子。 2.时尚与怀旧 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 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 穷。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物质代码,成为新 一代的消费时尚,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 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像。在这个意义上,《 长恨歌》似乎应景地为人们提供了怀旧的资料。
24
3.女人和城市 关于《长恨歌》,王安忆坦言:“在那里我写了一个女人 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 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王琦瑶这个角色自诞生之日 起就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她的一生也即 上海40年文明进程与社会变迁的映射。
25
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 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苍凉。一份 逼人的、摆脱不了的苍凉。这份苍凉与其 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 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 王安忆自己。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 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 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长恨歌"最大的成 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 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苍凉。
16
C.程先生——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
从故事的刚刚开始,程先生就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和 她一起同悲喜。他或许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任凭王琦瑶 做出怎样的选择,程先生都对她不离不弃,就在那个只谈 吃的年代,对于挺着大肚子的王琦瑶,是程先生担当起了 做父亲的责任,什么都没有追问。程先生是最适合王琦瑶 的一个人,他可以给王琦瑶身份、爱情,可命运总是喜欢 捉弄凡夫俗子,王琦瑶对他只有恩没有爱,或许只是因为 程先生出现的时间不对。如果王琦瑶没有去片厂,没有成 为三小姐,没有见识到成功、辉煌还有上流社会的繁华, 或许王琦瑶就会和程先生在一起,过着生儿育女的幸福生 活,那么后面所有的故事都跟着颠覆了。“昔人已乘黄鹤 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程先生自杀了,那种痛彻心扉的 痛,整整迟来了二十年,此时,她的心彻底的死了。
8
1.一个故事
这位上海弄堂的普 通女儿,靠着美貌与 内秀,在1946年“上 海小姐”的竞选中脱 颖而出,成为受人瞩 目的“三小姐”。骨 子里的不安分,让她 拒绝了对她一往情深 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 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 ,做了爱丽丝公寓里 的金丝雀。
9
1949年,上海解放,大 员遇难,王琦瑶经历短暂的 外乡避难后重回上海,在一 条名为“平安里”的弄堂里 隐藏身份,过着她的平凡日 子。 在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而 琐碎的维系中,王琦瑶与几 个怀着与她同样心情的人一 起,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历史 上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和“ 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间 经历了与几个男子不成功的 恋爱,并有了一个私生女儿 。
3
创作起源
1988年《申报》的一则原上海小姐被杀案,引起 了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无限遐想,于是她以此为背 景,想要创作一部著作来表达她对上海或者一段时 期的上海的理解。这便是上个世纪90年代轰动一 时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的长篇著作《长恨歌 》,简 单来说,《长恨歌》是一部写上海,写女人的故事。 通 过对王琦瑶一生的观照,展示出上海这座城市日常 生活下的景象。
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流言和 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 “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 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 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 ’,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 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
14
A.李主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王琦瑶正值花样年华之时遇到了她生 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人到中年的李主任。 一位貌美如花,一位有权有势,这样的结合, 似乎避免不了一场交易。 可能这场交易本来就不公平,但王琦瑶 的虚荣还是为她换来了所谓“夫妻恩义”的 雕花木盒。李主任成了伴随她一生的错误。
15
18
2.王琦瑶身上所体现的上海人的特点 (1)开通、追求开放型文化 “贞女传与好莱坞情话并存,阴丹士林蓝旗 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 王琦瑶无时无刻不在主持着潮流,正如《长 恨歌》中说道:“上海的时装潮,是靠了王琦瑶们 才得以体现”。 (2)处事精明 上海人的处事精明是在百年的历史中发展 磨砺出来的,这种精明不是那种损人利己的算计, 而是一种生存能力,精明得有分寸。 少女时代的王琦瑶就对人情世故了如指掌, 对于种种人际关系的把握恰到好处。
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 来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 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 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 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 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恨” 为题,恨谁?谁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
作者简介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 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8年调 回上海,现在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 今。
生活中的安忆娴静、恬淡、平实; 穿着普通的衣服——常常是套头 绒线衫,外加一件靛蓝色牛仔衬 衣,清爽、干练,决不拖泥带水; 一如她说话,三言两语,又快又 短,“那就这样吧”,不容你答 应,她已搁下电话;可是在会场, 她又有些内敛,有时还害羞,轮 到她发言时常常脸红,红晕未褪, 话已结束。
19
(3)个体自立 作为上海人灵魂的王琦瑶,她聪明果敢、坚强 自立,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在李主任死了之后,她并 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平静地接受了生活中的不幸。 简单的日子,倒让人有了几分淡薄和宁静。因为王 琦瑶相信,平平淡淡才是人生的真正信条。 (4)小市民习气 从《长恨歌》的开篇,我们便可以看到,上海的 弄堂里满布着流言,而这流言或许是小市民习气的 最好证明。程先生建议她去竞选“上海小姐”时, 王琦瑶“心头一亮”,因为她看到了从弄堂走向大 马路的希望,小市民那种希望向上爬的心理在王琦 瑶的身上隐隐作祟。
(5)功利的爱情婚姻观 生活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女人们,受着金钱 的熏陶,使他们在爱情婚姻观上极度务实和功利,同 样的,生长在弄堂里的王琦瑶也不例外。其实她对 程先生并不是没有好感的,但是李主任是权利的象 征,他虽然无法给予王琦瑶神圣的爱情,但是却能给 她想要的生活。拿王琦瑶的话来说,就是“在心子 里做人,见不得人的,却是实惠。” 纵观王琦瑶的一生,她的几次抉择都夹杂在爱 情和利益之间,如果不是因为王琦瑶次次都把利益 放在首位来衡量,或许她也不会落得个死于非命的 悲剧下场。
小说中最令人触目的是主角王琦瑶的出场。 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 鸽子,目的只有一个:衬托王琦瑶像是吸尽黄浦 精华的结晶。
7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 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积着 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子一里一外扯闲篇;窗边 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 会的……」细致和属於女性的笔触,具体描写弄堂的一 切。
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 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着 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 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 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
5
上海小姐王琦瑶的生活背景——上海的弄堂
6
当提到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有时难免 令读者以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小说 版。其实两者并没有一点儿关系的!
“文革”结束后,已 近中年的王琦瑶,成为女 儿薇薇的时代里人们追慕 和怀想旧时上海的依凭, 旧时光好像要回来了,但 她却成了旁观者。王琦瑶 试图用大员留给她的金条 换得怀旧的“老克腊”的 陪伴,但这盒金条使她死 于女儿同学的男友(一个 名叫“长脚”的流氓)以 抢劫为动机的凶杀。
(1)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
写作是寂寞的生涯,尤其在今天,市场逐渐 将文学变成消费,保持严肃的写作、阅 读和思考,就愈加孤独。那么就让我们 一起,互相携手,度过这个转变的时 期。” 大众化的文学已上了市场的轨道,而“小众”
2
写作是寂寞的生涯,尤其在今天,市场逐渐将文
学变成消费,保持严肃的 写作、阅读和思考,就愈加孤独。那么就让我们 一起,互相携手,度过这个转变的时期。” 大众化的文学已上了市场的轨道, 而“小众”的、严肃的文学始终比较沉寂。严肃 文学相对冷清些, 这很正常——令人担心的倒是文学的市场化、时 尚化,使得很多人对文学的标准产生了怀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今年轻人对文学的看法。 他们看不清文学真正的趣味、 立场和美学追求, 对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渐渐失去 判断…… 评论者认为王 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 传统2000 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6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比如说,关于王琦瑶 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 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作者想通过青少年 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 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 意)。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 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然而,王琦 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 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 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 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 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 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王琦瑶爱漂亮,会装 扮,有点小幻想,小 虚荣。她美丽但不张 扬,她就是上海堂弄 里走出的女孩,但她 比她们优越,她有一 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 她的美丽成就了她, 也毁了她。
13
(2)时间与人的错位——王琦瑶与四个男 人的情感纠葛
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爱,可她的爱情从来没有来得刚刚好 的时候,为了一个“情”字淹没的喧嚣世界,这未免也太 残忍。王琦瑶所邂逅的这四个男人组成了她全部的情感纠 葛,如焰火般华丽而又短暂的凄苦人生是对王琦瑶的真实 写照。
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 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 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 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渴望去打破,渴望成为这繁 华世界的弄潮儿。
12
上海弄堂文化与王琦瑶的形象内涵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 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 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 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 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
22
王琦瑶的身世遭遇具有象征意义
B.康明逊——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
如果说“等”是王琦瑶悲剧的始源,那么便 是康明逊将王琦瑶的长恨悲歌吟唱到了高潮。
这段爱情就像被下了诅咒,从开始就注定了 无望。王琦瑶对他又是倾其所有,可事实证 明康明逊的寡情与软弱,他承担不起这份责 任。天下男儿皆薄幸,只有王琦瑶自己去承 担这份债,未婚先孕生儿育女,独自吟唱长 恨悲歌。
D.老克腊——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畸形之恋或许是她对尘世的最后一丝留恋, 是心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是王琦瑶最后的华彩。老克腊只是 一个沉溺在过去时代的怀旧之人,当他第一次见到王琦瑶, 他似乎见到了上个世纪的“遗物”,“恍惚间他看见了三十 多年前的那个影。” 王琦瑶这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似乎都以悲剧收尾。她每次 都满怀激情的憧憬她的爱情,可结局却一次比一次凄惨。和 李主任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贞洁,和康明逊在一起她搭上了 她的名誉,和老克腊在一起她搭上了她的金钱。总之,为了 男人,她搭上了她全部的爱,最后还搭上了她的性命,却没 有一个男人给他一次完完整整的爱情。王琦瑶的一生仿佛都 在黑暗之中,似乎度过了马上就是黎明,无奈怎么挣扎也度 不过
代表“过去时”的上海,是由历史与现状构成的上海旧幻的神话。
王安忆试图将上海40年飘摇变迁的历史浓缩于王琦瑶一个人的经历
之中,试图将旧上海的风貌浓缩在王琦瑶生活的那个陋巷蜗居之中。
23
主题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1.日常与历史 我觉得事件总是从日常生活开始的,等它成为事件实际上已经从日 常生活增值了。历史的变化都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变化。”也就是说, “历史”在《长恨歌》这部长篇小说里,并不是由时间构成的,而 是被琐细平淡的日常人生所搭建的,这种日常的平凡琐细构成了历 史的底子。 2.时尚与怀旧 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 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 穷。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物质代码,成为新 一代的消费时尚,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 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像。在这个意义上,《 长恨歌》似乎应景地为人们提供了怀旧的资料。
24
3.女人和城市 关于《长恨歌》,王安忆坦言:“在那里我写了一个女人 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 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王琦瑶这个角色自诞生之日 起就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她的一生也即 上海40年文明进程与社会变迁的映射。
25
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 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苍凉。一份 逼人的、摆脱不了的苍凉。这份苍凉与其 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 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 王安忆自己。这份怆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 对生命的感悟,是对美好生命流水般逝去 的一首挽歌、一声叹息。"长恨歌"最大的成 功正在于以冷静的旁观角度叙述了这份实 在的、透自骨髓、挥之不去的苍凉。
16
C.程先生——错误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
从故事的刚刚开始,程先生就发现了王琦瑶的美,并和 她一起同悲喜。他或许是最有耐心的一个人,任凭王琦瑶 做出怎样的选择,程先生都对她不离不弃,就在那个只谈 吃的年代,对于挺着大肚子的王琦瑶,是程先生担当起了 做父亲的责任,什么都没有追问。程先生是最适合王琦瑶 的一个人,他可以给王琦瑶身份、爱情,可命运总是喜欢 捉弄凡夫俗子,王琦瑶对他只有恩没有爱,或许只是因为 程先生出现的时间不对。如果王琦瑶没有去片厂,没有成 为三小姐,没有见识到成功、辉煌还有上流社会的繁华, 或许王琦瑶就会和程先生在一起,过着生儿育女的幸福生 活,那么后面所有的故事都跟着颠覆了。“昔人已乘黄鹤 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程先生自杀了,那种痛彻心扉的 痛,整整迟来了二十年,此时,她的心彻底的死了。
8
1.一个故事
这位上海弄堂的普 通女儿,靠着美貌与 内秀,在1946年“上 海小姐”的竞选中脱 颖而出,成为受人瞩 目的“三小姐”。骨 子里的不安分,让她 拒绝了对她一往情深 的程先生而跟了一个 有权势的国民党官僚 ,做了爱丽丝公寓里 的金丝雀。
9
1949年,上海解放,大 员遇难,王琦瑶经历短暂的 外乡避难后重回上海,在一 条名为“平安里”的弄堂里 隐藏身份,过着她的平凡日 子。 在对日常生活的精致而 琐碎的维系中,王琦瑶与几 个怀着与她同样心情的人一 起,平静地度过了中国历史 上翻天覆地的社会改造和“ 文化大革命”的时代,中间 经历了与几个男子不成功的 恋爱,并有了一个私生女儿 。
3
创作起源
1988年《申报》的一则原上海小姐被杀案,引起 了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无限遐想,于是她以此为背 景,想要创作一部著作来表达她对上海或者一段时 期的上海的理解。这便是上个世纪90年代轰动一 时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的长篇著作《长恨歌 》,简 单来说,《长恨歌》是一部写上海,写女人的故事。 通 过对王琦瑶一生的观照,展示出上海这座城市日常 生活下的景象。
王琦瑶是走在夹着油烟和泔水风中的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流言和 鸽子是王琦瑶身边特有的氛围与景致。 “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 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调’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 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 ’,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拍小照的,则是 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
14
A.李主任——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王琦瑶正值花样年华之时遇到了她生 命中的第一个男人——人到中年的李主任。 一位貌美如花,一位有权有势,这样的结合, 似乎避免不了一场交易。 可能这场交易本来就不公平,但王琦瑶 的虚荣还是为她换来了所谓“夫妻恩义”的 雕花木盒。李主任成了伴随她一生的错误。
15
18
2.王琦瑶身上所体现的上海人的特点 (1)开通、追求开放型文化 “贞女传与好莱坞情话并存,阴丹士林蓝旗 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 王琦瑶无时无刻不在主持着潮流,正如《长 恨歌》中说道:“上海的时装潮,是靠了王琦瑶们 才得以体现”。 (2)处事精明 上海人的处事精明是在百年的历史中发展 磨砺出来的,这种精明不是那种损人利己的算计, 而是一种生存能力,精明得有分寸。 少女时代的王琦瑶就对人情世故了如指掌, 对于种种人际关系的把握恰到好处。
小说全文无一“恨”字,但王安忆恰是想用这种方式 来凸显“恨”。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与挣扎,没有惊 天动地的呐喊与咆哮,只有空中鸽群悲鸣的声音,只 有王琦瑶临终前摇曳的灯光,一如片场,一如人生琐 碎的平直,人在历史与时间面前如此渺小而卑微。
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 茅盾文学奖,为何以“长恨” 为题,恨谁?谁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个女人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
作者简介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 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8年调 回上海,现在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 今。
生活中的安忆娴静、恬淡、平实; 穿着普通的衣服——常常是套头 绒线衫,外加一件靛蓝色牛仔衬 衣,清爽、干练,决不拖泥带水; 一如她说话,三言两语,又快又 短,“那就这样吧”,不容你答 应,她已搁下电话;可是在会场, 她又有些内敛,有时还害羞,轮 到她发言时常常脸红,红晕未褪, 话已结束。
19
(3)个体自立 作为上海人灵魂的王琦瑶,她聪明果敢、坚强 自立,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在李主任死了之后,她并 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平静地接受了生活中的不幸。 简单的日子,倒让人有了几分淡薄和宁静。因为王 琦瑶相信,平平淡淡才是人生的真正信条。 (4)小市民习气 从《长恨歌》的开篇,我们便可以看到,上海的 弄堂里满布着流言,而这流言或许是小市民习气的 最好证明。程先生建议她去竞选“上海小姐”时, 王琦瑶“心头一亮”,因为她看到了从弄堂走向大 马路的希望,小市民那种希望向上爬的心理在王琦 瑶的身上隐隐作祟。
(5)功利的爱情婚姻观 生活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女人们,受着金钱 的熏陶,使他们在爱情婚姻观上极度务实和功利,同 样的,生长在弄堂里的王琦瑶也不例外。其实她对 程先生并不是没有好感的,但是李主任是权利的象 征,他虽然无法给予王琦瑶神圣的爱情,但是却能给 她想要的生活。拿王琦瑶的话来说,就是“在心子 里做人,见不得人的,却是实惠。” 纵观王琦瑶的一生,她的几次抉择都夹杂在爱 情和利益之间,如果不是因为王琦瑶次次都把利益 放在首位来衡量,或许她也不会落得个死于非命的 悲剧下场。
小说中最令人触目的是主角王琦瑶的出场。 作者花费篇幅来描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 鸽子,目的只有一个:衬托王琦瑶像是吸尽黄浦 精华的结晶。
7
「……上海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它 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积着 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子一里一外扯闲篇;窗边 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着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 会的……」细致和属於女性的笔触,具体描写弄堂的一 切。
王琦瑶是一位兼着美丽与 世俗,兼着精致与优雅,兼着 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 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 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
5
上海小姐王琦瑶的生活背景——上海的弄堂
6
当提到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有时难免 令读者以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小说 版。其实两者并没有一点儿关系的!
“文革”结束后,已 近中年的王琦瑶,成为女 儿薇薇的时代里人们追慕 和怀想旧时上海的依凭, 旧时光好像要回来了,但 她却成了旁观者。王琦瑶 试图用大员留给她的金条 换得怀旧的“老克腊”的 陪伴,但这盒金条使她死 于女儿同学的男友(一个 名叫“长脚”的流氓)以 抢劫为动机的凶杀。
(1) 弄堂生活——无法选择的出身
写作是寂寞的生涯,尤其在今天,市场逐渐 将文学变成消费,保持严肃的写作、阅 读和思考,就愈加孤独。那么就让我们 一起,互相携手,度过这个转变的时 期。” 大众化的文学已上了市场的轨道,而“小众”
2
写作是寂寞的生涯,尤其在今天,市场逐渐将文
学变成消费,保持严肃的 写作、阅读和思考,就愈加孤独。那么就让我们 一起,互相携手,度过这个转变的时期。” 大众化的文学已上了市场的轨道, 而“小众”的、严肃的文学始终比较沉寂。严肃 文学相对冷清些, 这很正常——令人担心的倒是文学的市场化、时 尚化,使得很多人对文学的标准产生了怀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今年轻人对文学的看法。 他们看不清文学真正的趣味、 立场和美学追求, 对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不好的作品,渐渐失去 判断…… 评论者认为王 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 传统2000 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6
还得略谈“长恨歌”的不足。比如说,关于王琦瑶 的女儿薇薇;比如说,王琦瑶被长脚杀死...... 薇薇这 个人物可有可无,没有也许更好。作者想通过青少年 薇薇写出那个年代,可薇薇没写好那年代也没写好。 明确让人感到的,只剩作者写微微的用心(又一个刻 意)。王琦瑶为什么会死?作者想以她的死来加强悲 剧效果,加强她身上存有的那种怆凉感。然而,王琦 瑶身上的怆凉感不是靠死来突出的,而是靠活,靠她 怎么活下去怎样活出怆凉来。长脚杀王琦瑶杀得莫名 其妙,杀得太戏剧化,这一杀,将一本沉甸甸的书、 将一个严肃的作家,“杀”出了一些轻浮、杀出了一 些稚嫩。 然而,“长恨歌”纵有再多的不足,一切不足在 她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都显得不重要。
王琦瑶爱漂亮,会装 扮,有点小幻想,小 虚荣。她美丽但不张 扬,她就是上海堂弄 里走出的女孩,但她 比她们优越,她有一 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 她的美丽成就了她, 也毁了她。
13
(2)时间与人的错位——王琦瑶与四个男 人的情感纠葛
王琦瑶一生都在追逐爱,可她的爱情从来没有来得刚刚好 的时候,为了一个“情”字淹没的喧嚣世界,这未免也太 残忍。王琦瑶所邂逅的这四个男人组成了她全部的情感纠 葛,如焰火般华丽而又短暂的凄苦人生是对王琦瑶的真实 写照。
像王琦瑶这样虽出生在弄堂,但“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已经一步步侵蚀着他们原有的保守情节。他们潜意识中已 经承认并接受了这个金钱化、利益化的商业大都市,上海 的上流生活对王琦瑶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是 一件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她渴望去打破,渴望成为这繁 华世界的弄潮儿。
12
上海弄堂文化与王琦瑶的形象内涵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 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 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 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 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
22
王琦瑶的身世遭遇具有象征意义
B.康明逊——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
如果说“等”是王琦瑶悲剧的始源,那么便 是康明逊将王琦瑶的长恨悲歌吟唱到了高潮。
这段爱情就像被下了诅咒,从开始就注定了 无望。王琦瑶对他又是倾其所有,可事实证 明康明逊的寡情与软弱,他承担不起这份责 任。天下男儿皆薄幸,只有王琦瑶自己去承 担这份债,未婚先孕生儿育女,独自吟唱长 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