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人教版)《氓》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氓【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
(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及时表扬,大家齐读。
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
《诗经氓》教案
B
C
音响设备
用于播放课文朗读、背景音乐等,营造课堂 氛围。
《诗经氓》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素材,帮助学生更 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及背景。
D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情感
01
借助音乐、画面等多媒体手段, 营造与《诗经·氓》情感相符的氛 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诗中的情感。
02
通过朗读、背诵等课堂活动,引 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 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对话交流法
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分享彼此 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想的碰 撞和融合。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 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 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问题探究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 意蕴。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 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5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播放与《诗经》相关的背景音乐 ,营造古典文化氛围,引导学生 进入学习状态。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内容 、特点等,引出本课所学篇目《 氓》。
整体感知
01
02
03
语言特色赏析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 特色,包括用词、句式、 押韵等,感受诗歌的艺术 魅力。
鉴赏评价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
艺术手法评价
评价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人物 形象塑造、比兴手法运用、语言 特色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
力。
文化内涵挖掘
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引 导学生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范文【导语】《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一作: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高中语文《氓》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热恋——爱河——喜悦(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婚变——泪河——悲(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决裂——启示河——清醒(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1.完美——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2.不完美.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二)引入其他评价.(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高中语文《氓》课文注释(1)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2)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3)“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通“非”,读为“fěi”.即:走近,靠近.谋:商量.古音咪(mī).(4)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5)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丘:古读如“欺”.(6)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7)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8)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9)复关:①复,返.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②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10)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彼氓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11)载(zaì):动词词头,无义.(12)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13)咎(jiù):不吉利,灾祸.无咎言:就是无凶卦.(14)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15)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16)于嗟鸠兮: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17)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18)说:通“脱”,解脱.(19)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20)徂(cú):往;徂尔:嫁到你家.(21)食贫:过贫穷的生活.(22)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23)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24)爽:差错.(25)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26)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27)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28)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室劳:家务劳动.靡:无.(29)“夙兴”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夙:早.兴:起来.(30)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31)咥(xì):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32)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33)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34)“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35)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36)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37)晏晏(yàn):欢乐,和悦的样子.(38)旦旦:诚恳的样子.(39)反:即“返”字.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40)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41)已:了结,终止.焉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doc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全文共6705字]编辑推荐:下载Word文档。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doc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一作: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高中语文《氓》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
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
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
2023最新-《氓》教案【优秀6篇】
《氓》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氓》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氓篇一氓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2024最新-《氓》教案【优秀4篇】
《氓》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氓》教案【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案篇一一、导入二、明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三、知识积累(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诗经氓教案
诗经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中的《氓》篇,理解其背景和意义;2.掌握《氓》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氓》篇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内容1. 《氓》篇的背景和意义《氓》篇是《诗经》中的一篇,共有十四句,是一首叙事性质的诗歌。
该篇描写了一个贫苦的氓人,因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流浪,最终在一位贤人的帮助下得以安居乐业。
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仁爱和助人为乐的推崇。
2. 《氓》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氓》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比较简单,适合初学者学习。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式:•氓:指贫苦的人民;•离居:离开家乡;•流离:四处流浪;•穷困:贫困;•赐我:给予我;•无言以对:无话可说;•无衣:没有衣服;•无食:没有食物;•无家可归:没有家可回;•乐融融:生活幸福;•仁人:有仁爱之心的人;•助我:帮助我。
3. 《氓》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氓》篇是一首叙事性质的诗歌,通过描写氓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仁爱和助人为乐的推崇。
该篇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氓》篇的背景、意义、基本词汇和句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该篇诗歌的内容和特点;2.分析法:通过分析《氓》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让学生深入理解该篇诗歌的内涵和意义;3.朗读法:通过朗读《氓》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介绍《氓》篇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篇章讲解《氓》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3. 分析篇章分析《氓》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4. 朗读篇章让学生朗读《氓》篇,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回顾总结《氓》篇的内容和特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4 氓1-人教版
《卫风·氓》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前两章赋的运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1.注意本诗的音节和韵律。
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
3.掌握文中前两章赋的表现手法。
4.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二、听《氓》的朗读带,读准字音。
三、思考:《氓》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总结:《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四、梳理课文: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
(板书)学习“恋爱”部分。
(1—2章)(1)请同学们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提示:“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氓教案优秀7篇
氓教案优秀7篇氓教学设计篇一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古代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分析此诗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了解时代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和精神。
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语文根底比拟薄弱,很多知识没有系统性,探究的精神也不强,要通过教材一一去培养。
3重点难点重点:梳理字词,理解文意,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意义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学时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故事复述,人物初探〔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
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
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
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
终于容许结婚。
三段:懊悔。
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
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
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
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
〔色衰爱弛〕五段:劳苦。
具体表达婚后的悲苦生活。
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
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4.2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诗歌的艺术成就2.诗歌的作品意义学时重点把握艺术手法学时难点探讨作品意义教学活动活动1手法与效果〔二〕《氓》的艺术成就1.多种表现手法〔1〕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全文铺陈表达了女子的婚姻悲剧〕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人教版《氓》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氓》,使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氓》,教育学生懂得忠诚、诚信、尊重他人等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氓》2. 诗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3. 诗的主题分析和讨论三、教学难点1.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2.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形象和主题。
3. 案例分析法:以《氓》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氓》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文背诵:带领学生齐读、背诵《氓》,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3. 讲解:分析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解释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
4. 讨论:分组讨论诗的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5. 总结:归纳诗的主题,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氓》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 读后感:批改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氓》全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氓》的背景资料、相关学术论文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在线文章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氓》的背景,诗文背诵2. 第2周: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 第3周:讨论诗的主题,总结价值观九、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高中语文《氓》课文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一作: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高中语文《氓》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
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
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1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氓(卫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
氓(卫风)-语文版第四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氓(卫风)是中国古代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一篇。
氓字的意思是“百姓”,是指古代中国的普通百姓。
本首诗主要描写了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通过铺述百姓的贫苦生活向君王呈现出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状况。
本篇诗语言简短、感情深沉、铿锵有力,是诗经中的精品。
教学中可以通过此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代百姓的生活困苦,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氓》的词意,能朗读全文。
2、认识诗歌的特点,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3、启发学生对古代百姓生活的思考,培养同情心和感恩心。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构思百姓生活的一天,如早晨起床、做饭、上学/上班、回家做作业、休息等。
让学生感受到现代人的生活是如此便利和幸福。
2、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给学生发放诗歌,并先行读诗。
让学生观察、思考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和猜测。
3、课文解读(2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或幻灯上展示诗歌原文,生字生词先行讲解。
接着,教师将诗歌分段,让学生根据段落语义对每段内容进行讲解和理解。
4、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分小组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5、情感启示(10分钟)教师通过百度、书籍、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古代百姓的事情,引导学生思考百姓的生活困苦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同情心和感恩心。
四、学习重点1、认识诗歌的特点,理解《氓》的词意。
2、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学习难点1、理解古代百姓的生活困苦。
2、培养学生同情心和感恩心。
六、教学小结通过课堂讲解与互动、阅读与鉴赏、情感启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氓》这首古代民歌的内在含义,体会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思考百姓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心。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文言的兴趣,提高文学美感的鉴赏力。
诗经《氓》教案
诗经《氓》教案教案标题:诗经《氓》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氓》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氓》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诗经《氓》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氓》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和文学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们对古代社会有什么了解?”“你们听过或读过古代的诗歌吗?”步骤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解释诗歌中的一些古代词汇和典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步骤三:诗歌朗读与分析(15分钟)请学生轮流朗读《氓》,并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诗歌的韵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2.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3. 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步骤四:诗歌意义探讨(15分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诗歌中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2.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你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3. 诗歌中的主题和现代社会有什么联系?步骤五:个人思考和表达(10分钟)让学生个人思考并写下自己对《氓》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步骤六:展示和分享(10分钟)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
步骤七:总结和评价(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相关问题,如“你对古代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吗?”“你觉得《氓》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研究更多的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学。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4诗经两首《氓》教案word格式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4诗经两首《氓》教案word格式原子发光时光子的能量等于原子能级差,先分别计算各相邻的能级差,再由小到大排序.结合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表可知,有两个能量分别为1.89ev和2.55ev的光子属于可见光.并且属于红光和蓝―靛的范围,故答案为项.新来者义务教育一版高中语文四诗经《流氓》两套教案项目课题诗经两首《氓》与创新一、知识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目标二、能力目标1、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教学1.感受女主人的形象。
重、2.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讨论法一、导入内容修改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教学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程二、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16excited,alvinandclaretalkedandlaughedhappily.andevenlittlealaxsmiledfromtim etotime.thefamilywereenjoyingfromtrip.1/6原子发光中光子的能量等于原子能级差。
首先计算每个相邻光子的能级差,然后将其从小到大排序。
结合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表可以看出,能量为1.89ev和2.55ev的两个光子属于可见光,属于红光和蓝靛蓝的范围,因此答案为item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氓的教案优秀6篇
氓的教案优秀6篇《氓》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主客感情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研读文章议论部分理解体会蕴含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和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理性思辨走出悲情,从而体会学习苏轼客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文意疏通,还记得最后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欣赏喜欢苏东坡,你们说苏轼特别有人格魅力。
那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通过《赤壁赋》我们又能感受到东坡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二、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回顾文意,读完之后请3位同学翻译复述,巩固对文意的理解。
2.快速默读文章,提问文章中主客感情的变化,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3.同学们很容易找到“喜——悲——喜”这一感情变化脉络,但是从“悲——喜”这一变化的缘由即文章第四段内容学生可能会忽视掉,这时教师通过设问点拨“客先悲后喜是因为什么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说的话对客有何作用”明确这里是主对客的开解。
三、深入研读1.让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主客第一次喜是因为什么,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找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等文本内容,并进一步概括出“月夜泛舟、飘仙之乐”。
2.提问“客为何而悲主是如何开解他的”并让学生按照语文学习小组进行10分钟的讨论探究,教师这时巡视指导,结束之后小组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讲授。
小组1: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但今天在哪里呢,悲“人生无常”。
小组2:像浮游寄生于天地,像沧海一粟般渺小,羡慕长江无穷,哀叹自身“生命短暂”。
小组3:作者用月亮和水“变”与“不变”指出万物如果我们用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间的东西不到眨眼的功夫都在变;但是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比如我们的生命就像水和月亮不曾消失一样,可以永存,那这样我们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没有什么是绝对属于谁的,但是这清风和明月,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景色,没有人可以禁止你,你拥有也是无穷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你和我都可以共同享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课题诗经氓课时 2 主备人授课人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含义。
2、同情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备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诗经》相关文学知识2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故事脉络。
3赏析前三章一导入语:爱情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们今天将跨越千年的长河来到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看看《诗经·氓》向我们描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了解故事之前,咱们先整体了解一下《诗经》是怎样一部作品。
二介绍《诗经》相关知识(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老师范读,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注意某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四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讨论)提问: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明确:这首诗是一个被弃女子的自述,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他一刀两断!(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1、2)( 3、4、5)(6)五研习一、二章。
(一)朗读第一、二章(学生翻译教师在旁指导)提问:① 第一章讲述什么内容?(明确: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② 推测两人的性格?(明确:男子脾气有些暴躁,“将子无怒”;女子率直、善良、温柔。
)③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二)朗读第二章(学生翻译教师在旁指导)联想: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明确:1. 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2.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3. 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三)朗读第三章(学生翻译教师在旁指导)提问: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明确:不多余。
使用的是比兴手法。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六课堂总结:咱们从前两章可以看出来,女子对男子一片痴情,但为何到婚后却劝诫其他女子不要痴情?她的婚后生活到底如何,使她有如此重大的改变?大家回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七板书设计恋爱婚变决绝( 1、2)( 3、4、5)(6)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全诗最后三章。
2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语咱们上节课学习了《诗经》相关知识并大致了解了大致的故事情节,这节课将接着学习剩下三章,看看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命运到底如何?二赏析最后三章(一)朗读4、5两章(学生翻译教师在旁指导)提问: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二)朗读第6章(学生翻译教师在旁指导)提问: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
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1. 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2. 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3. 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三讨论:(一)《氓》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画卷?总结: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
“抱布贸丝”2占卜文化。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女子在古代的地位。
5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二)本诗的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的运用。
2比兴的运用。
3叠词的使用。
4心理描写细腻。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几千年前的一首爱情悲歌,他们由相恋到婚变再到决绝,诗歌用简单的几句话准确勾勒出女子的心理变化,仿佛那千年的故事就真切发生在我们身边。
希望大家回去仔细阅读全诗,揣摩女子的心理,尝试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布置作业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注意心理描写。
教学反思格言警句《诗经氓》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
3理解《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含义。
教学难点:同情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方法:朗读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原文: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已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噬,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注释】1、氓(méng):民,男子之代称。
蚩蚩(chī):同“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贸:交易。
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3、即:就。
谋:古音mī。
匪:读为“非”。
“匪来”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
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4、淇:水名。
顿丘:地名。
丘:古读如“欺”。
5、愆(迁qiān)期:过期。
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过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6、将(枪qiāng):愿请。
7、垝(诡guǐ):和“垣(原yuán)” 同义,墙。
8、复:返。
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
女望男到期来会。
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
一说“复”是关名。
9、涟涟:涕泪下流貌。
她初时不见彼虻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10、卜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用蓍(湿shī)草占卦叫做“筮”。
11、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12、贿:财物,指妆奁(lián)。
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13、沃若:犹“沃然”,润泽貌。
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14、耽(担dān):沉溺,贪乐太甚。
15、说:读为“脱”,解脱。
16、陨(允yǔn):黄貌。
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17、徂(cú)尔:嫁给你。
徂,往。
18、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19、汤汤:水盛貌。
20、渐:浸湿。
帷裳:车旁的布幔。
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21、爽:差错。
22、贰:“貣(特tè)”的误字。
“貣”就是“忒(特tè)”,和“爽”同义。
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23、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
24、二三其德: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25、靡:无。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