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的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褶皱、断层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运用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机制和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广阔的平原、深邃的峡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形态。
2、讲授新课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结合图片和地图,介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不同地形类型的地区。
内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讲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通过动画演示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介绍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表形态。
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影响。
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讲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通过图片和实例,如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等,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强调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区的强度和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导致地表形态的差异。
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介绍褶皱的概念和类型(背斜、向斜),通过模型演示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应地球表面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及其形成原因。
2.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表面地形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名称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针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分别呈现其形成的原因。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3)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 (3)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① 了解外力的主要类型及产生的地貌;②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了解外力的主要类型及产生的地貌。
难点: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知识结构和课前预习】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地貌:、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
二、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活动探究】2、 看地图册熟悉相应的地貌。
【思维导悟】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A.冲积扇B.河流沿岸平原C.河边滩地D.河流三角洲2、该地形的成因是()A.风力堆积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针对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A、侵蚀地貌和风化地貌B、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C、搬运地貌和风化地貌D、成岩地貌和侵蚀地貌2、沟谷的形成主要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3、冲积扇常常形成于A、河源地带B、滨海地带C、山麓地带D、河流中下游4、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的溯源侵蚀B、河流的下蚀C、河流的侧蚀D、河流的溶蚀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6、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化和风蚀 D.水的溶蚀7、埃及大金字塔高度从建成时期的146.5米降至136.5米,其高度变化的原因是A.遭受尼罗河洪水的冲刷作用 B.遭受风沙的侵蚀作用C.遭受人为的破坏作用 D.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8、读图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①、②、③)以及流水作用方式a_______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为主b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为主c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为主(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_____深,_____________大,多________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_____;c处河段特征,_____________,泥沙_____________,江面宽广,利于_____________(交通)答案:1、B 2、C 3、C 4、B 5、B 6、D 7、A 8、D 9、D10、(1)②流水侵蚀下切;③流水侧蚀作用加强,侵蚀拓宽;①流水沉积(2)下切落差峡谷丰富流速慢沉积航行。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2地球表面形态
(5)背斜和向斜的现实意义:
海门中学
背斜 储油
向斜储水
(6)背斜、向斜相互比较 )背斜、
海门中学
地表形态 岩层形态 早期 背斜 岩层向上 拱起 山岭 晚期 背斜成 谷
现实意 义 储油、 天然气 储存地 下水
向斜
岩层向下 谷地或盆 向斜成 弯曲 地 山
2.断层 断层
海门中学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层能承受的强 )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度,岩层发生断层 地垒 (2)分类 ) 地堑 谷地 陡崖
褶皱 形成初期 ,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海门中学
2)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 在经受外力侵蚀 的过程中, 的过程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 因受到张力 顶部因受到张力 的影响, 的影响,侵蚀程 度较大, 度较大,而向斜 因受挤压力, 因受挤压力,不 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一、地质作用
海门中学
1.概念: 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 1.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 概念 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 2.分类:按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能的来源,将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分类 外力作用
斜成谷 (3)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正态地形: 斜成山
斜成山 (3)倒置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倒置地形: 斜成谷
*正态地形: 正态地形: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倒置地形: 倒置地形:
2.2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湘教版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内力、外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了解板块构造常说的主要观点,并能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
3、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
4、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大胆试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地球的________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__________(如海岭、海沟)分割成若干个单元,即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分成____________,大板块中又分成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____________中;板块的内部___________,板块交界处___________,多火山、地震。
A 板块B 板块C 板块D 板块E 板块F 板块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相对运动碰撞—— 边界张裂—— 边界板块相对运动(2)几种不同类型的板块相对运动(3)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①定义: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使岩石发生____________②形成地貌:褶皱山脉,例如、、等。
③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2)断层:①定义:是指因地壳的变动,引起地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水平、垂直或倾斜方向的相对位移现象。
②形成地貌:裂谷或陡崖,例如、等。
③两种基本形态::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庐山等等。
:断层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常见的外力—— 、 、海浪、冰川等。
2、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
3、外力作用及形成地貌侵蚀作用: 、 、喀斯特地貌等 沉积作用: 、 、侵蚀作用: 、 、 、 (雅丹地貌) 沉积作用: 、 、黄土高原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利影响—— 、 、 不利影响—— 、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3、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边界?4、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上述两个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5、东非大裂谷、红海是怎么形成的?按照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红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6、世界有哪两大地震带?为什么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带?解释日本“3.11”9级特大地震成因?带来哪些灾难?7、为什么有时背斜也能形成谷地?而向斜形成山地?8、如何区分背斜、向斜?能否简单的根据地貌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依据是什么?9、中国各区的地表形态,想想它们受哪些外力作用的塑造?10、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流水作用风力作用【达标检测】1、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C .外力作用最终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D .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 ①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第斯山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西洋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日本3.11大地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缅甸3.24大地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2 地球的表面》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属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卫星图像、地球表面的分类、地表形态的变化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表面的详细特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球卫星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陆地和海洋的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
2.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表面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加深对地球表面的认识。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卫星图像和视频素材。
2.教学PPT。
3.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呈现(10分钟)呈现陆地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陆地和海洋,了解地球表面的分类。
教师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教师检查答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作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用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2.2地球表面形态
下降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断层的实践意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 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水
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 碎,易开采,适宜建 采石场
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B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便于施工
(2)断层
破裂
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 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断层 ↓
组合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 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 地或谷地,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等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北坡大断崖
泰山
断块山: 庐山
平原
沙漠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
1950年,面积约600多平方千米,现在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 几乎增长了一倍。
珠穆朗玛峰在以每年10mm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8844.43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褶皱示意
因碰撞或挤压作用,使沉积岩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
褶 皱 景 观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力侵蚀的过程中,背斜顶部因受 到张力的影响,岩性疏松,容易被侵蚀 而向斜槽(底)部因 受挤压力,岩性坚 硬,不易被侵蚀。
背斜
新--老--新
地貌上:向上拱起,多成山; 地质上:中间老,两边新(判别的依据)
老--------新--------老
地貌上:向下凹陷,多成谷; 地质上:中间新,两边老(判别的依据)
褶
皱
形成原因?
基本形态?
背斜 (中间向上拱起) 向斜(中间向下凹陷) 背斜成谷,向斜 成山的原因?
断层线
断 层
形成原因? 地表形态?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地垒
断层面 断层线
地垒 : 泰山、庐山、华山、
峨眉山等 地堑 : 中间下沉,两侧抬升:地堑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
例题: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E A B C D
D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_。 山岭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向斜槽(底)部因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____一致。 (4)图中CD两处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___,良好的储油构造是___。形成的?为 什么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流水侵蚀 2、在黄河下游会形成什么现象? 地上河 为什么?
流水沉积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貌类型;2.掌握地球表面形态与地理过程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主要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3.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4.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首先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地貌和地势。
然后详细介绍主要的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同时,通过图片和文字描述,让学生对各种地貌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
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地貌类型,如沙漠、森林、珊瑚礁等,让学生探讨它们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一些著名的地貌类型,了解更多有关地球表面形态的知识。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地球表面形态的重要性以及它与地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同时,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短文,或者搜索一些著名的地貌类型并撰写简介等。
6.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更多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书籍和文章,或者参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点,以增加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理解程度;2.通过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的效果,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2地球的结构教案
1. 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
- 《地球的秘密: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
- 《地球的磁场:保护生命的无形之手》
-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
视频资源:
- 《地球的结构与构造》纪录片
- 《地球的内部:揭秘地球的神秘核心》
- 《地球的磁场:守护地球的守护者》
2. 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观看拓展材料后,完成以下任务:
- 结合阅读材料和视频资源,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磁场和板块构造等知识。
-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结构、磁场或板块构造的读书笔记或观后感,总结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 选择一个与地球结构、磁场或板块构造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a. 绘制一幅地球结构示意图,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b.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结构的短文,内容应包括地球的形状、结构、各层面的特点和相互作用等。
c. 选择一个与地球结构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呈现。
2. 作业反馈: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简短介绍地球的基本结构,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地球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各层面的特点和重要性。
过程:
讲解地球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层面如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详细介绍地球各层面的特点和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地球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结构的特性和重要性。
2.2地球表面形态(公开课教案)-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2.2地球表面形态(公开课教案)-教案-湘教版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技能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改造利用自然必修遵循自然规律2.内外力图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难点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与向斜山的形成”教学方法和手段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教材分析及策略导入A情境导入近日,我国南方旱情严重,江河干涸,农业灌溉大受影响。
甲乙两村由于遭受连日干旱,用水非常紧张,乙村开始打井,打到了哗哗的地下水,甲村也打了井,但是怎样打都没有地下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与这两个村地底下的地质构造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学习新课B什么是地质构造那么什么是地质构造呢?请大家看两幅图片。
(展示褶皱和断层野外拍摄图片)。
岩层发生什么变化了?(弯曲了,断裂了)为什么会弯曲或者断裂?(地壳运动了)像这种地壳运动我们能感觉到吗?(不能)为什么?(因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感觉不到是不是代表地壳不存在运动?(不是),证据呢?现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地层剖面也就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便是很好的证据了,这种痕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
那么现在你能归纳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吗?(p39)(提出概念)这些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出现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的“痕迹”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叫做地质构造。
我们可以看出,地层变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变形,一种是变位。
我们来判断一下,人工湖属于地质构造吗?填海造陆呢?火山呢?C1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合作探究】各小组拿出纸巾地层模拟,探究以下问题①假设每层颜色的纸巾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黄色代表最老的岩层,那么纸巾该怎样放置?那么一般情况下,下面表示的岩层比上面这个岩层形成的时间要(早),也就是说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
2.2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学习,学生普遍对地形、地貌的概念较为熟悉,但对于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对环境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不足。因此,在进行本章节教学时,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结合时事新闻或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等,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并通过图片、实例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知识联系的重要环节。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特征,引发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2.提问:“大家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形态?这些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三维地形模型,亲身体验地形地貌的变化。
2.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案例教学,引入真实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分析地形形成的原因。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形的分类和特点。
-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全面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的影响。
2.2 地球表面形态1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拓展
野外观察与判断: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1. 褶皱构造分层的原因?
2. 岩层弯曲的原因? 3. 背斜、向斜各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4. 褶皱构造各部位的演变。
断 层 ↓
成 因
吐鲁番盆地 华山西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火 山 ↓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成 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褶 皱 ↓
地 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思考: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各属于什么板块?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湘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第二课时)学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编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能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2.区别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难点】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不同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预习方案【新课预习】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1 )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搬运、________和固结成岩等。
(2 )主要动力来源:____、____、____、波浪等。
(3 )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_。
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 )侵蚀作用:____________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____________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____________内力抬升、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2 )沉积作用:a.大河中下游地区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b.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________,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有利影响:修建梯田,____________等。
2.不利影响:毁林开荒,____________等。
探究方案【探究一】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材料】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占地面积 153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 520 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有河流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及古海陆交互线遗迹。
河流地貌景观主要有河成高地、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层序剖面等;沉积构造主要有流水作用形成的波痕、流痕、水位痕,冲刷作用形成的冲坑、冲槽,风化作用形成的风成构造,生物作用形成的虫迹泥球,以及其他作用形成的干裂、喷出等构造;区内分布着两条重要的古海陆交互线(贝壳堤),一条形成于 5000~6000年以前,一条形成于 1855 年以前。
地球的表面教案(精选五篇)
地球的表面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地球的表面教案2、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三、教学活动建议: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下面是老师查找的一些风景图片,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于是,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展示教师作品)讲述:组内同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地表模型?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1.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两课时)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生 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师 很好。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 书: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风力侵蚀形成雅丹生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 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板 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主备人 李红英 审核人 高文玲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生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师同学们填得很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内力作用。
师对。
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师(多媒体展示)播放喜马拉雅山形成的模拟动画。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的解释很多,其中最为盛行的一种学说是板块学说。
板书:(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一一指出,带学生在图上查找各板块的名称和范围)生默记一分钟。
师出示一空白的板块构造图,请学生抢答式确认各大板块的名称、位置。
生1.两人合作,指图确认。
2.教师指图,学生抢答。
师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
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投影: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阿拉伯半岛卫星影像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下标37“活动”问题1、2,同时请同学们总结有何疑问之处。
生分A、B、C三组讨论并总结。
问题落实(学生代表回答)1题:(A组回答)(1)印度洋板块向东北移动、亚欧板块向西南方向移动。
(2)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将其挤压、抬升,形成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3)板块的这种相对运动使地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地区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师你们的结论很正确,只因板块的这种运动才使地表形态发生海陆的变迁,所以科学家才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2题:(B组回答)(1)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向西南方向运动,与印度洋板块运动方向相反。
(3)红海的形成是由于上述两大板块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交界张裂扩张而形成的。
师你们的结论也很精辟。
现在请C组同学选出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举手补充,看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问之处。
生质疑(进入高潮,难点突破)可能提出的问题:①板块为什么会运动?②板块运动有什么规律?③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作用?……师(再次展示板块示意图并指图讲解,突破难点)从图中可见,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有两种:“→︱←”“←︱→”,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箭头指向两边,说明板块在扩张,这种边界正在形成,称为生长边界,也就是张裂区。
这种边界出现在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是不同的。
请看图,当生长边界出现在海上,形成的是海洋或海岭,如红海、大西洋;在陆上常形成裂谷或断层,如东非大裂谷。
“→︱←”箭头是相对的,为板块消亡边界,说明两边的板块在碰撞挤压,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为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海上会形成深邃的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如亚洲东部的日本群岛等;在陆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西部的落基山等。
如果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等。
师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做一个训练。
投影:板块移动对地貌影响举例边界类型板块碰撞陆陆相碰形成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消亡边界陆海相碰陆地板块交界处形成海岸山脉,陆上形成岛弧,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南美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屿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生长边界生自主填写(画线部分为学生填写)板书:板块移动与地貌师(精讲)在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但在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较为活跃,多火山、地震,如印度尼西亚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国家。
2004年12月28日的印度洋海啸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引发海底地震而造成的。
(承转)由上可见,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
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现在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证据。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照片、描述、文字叙述等)。
师大家搜集的材料真丰富。
从搜集的材料可以看出,地表岩层并不都是平坦的,而往往是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
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播放录像:关于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影像资料。
根据录像,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投影:褶皱断层成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时,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形成断层类型背斜向斜特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地貌一般成山岭(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常被侵蚀成谷一般成谷地,两翼被侵蚀成山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师请同学们看图(出示褶皱示意图)。
投影:思考: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何不同?生背斜中间向上隆起,向斜中间一般向下弯曲。
师对。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那么,是否都是这样呢?请看动画。
(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模拟动画)生观察形成过程,合作探究成因。
师(指图总结,突破难点)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而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面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生观察教材插图,强化理解。
师我们了解地质构造规律,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胜利油田的发现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探测到的。
向斜盆地中容易储存地下水,建大型工程时应避开板块断裂处,以免诱发地震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促使其变化的力量分别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地质作用塑造地表类型,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多姿多彩。
而其中的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也存在着特殊变化,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
对这些内容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褶皱、断层的形成探究内容:褶皱、断层的产生与岩层性质有何关系?探究过程、方法:小实验。
胶泥用水搅拌,并制成两个长50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的方条,分别晾至五成干和八成干。
在五成干的方条两端用力挤压,在八成干的方条的两端用力挤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探究结果:记录观察结果,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其中内力作用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分别对地表形成了不同的影响。
而内力作用的表现除了地壳运动以外,还表现为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下面我们再来探讨它们是怎样影响地表形态的。
板书:(二)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火山喷发和地震?其能量来源于哪里?②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表形态各有什么影响?课件显示:维苏维火山的喷发与唐山地震图生看录像,探究讨论问题并回答。
①岩浆喷出地表为火山喷发;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现象,称为地震。
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
②火山喷发后,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如:日本的富士山、东北长白山、五大连池等都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
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地表形态发生急剧的变化,并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界中出现的火山喷发只是对人类构成危害吗?生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师火山喷发吞噬了大片土地森林,毁坏村庄和城镇,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但同时也供给人类有益的礼品,如火山岩是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矿产,火山灰是肥沃的土壤,火山喷发的气体是很好的工业原料,巨大的热能(地热)可用于发电、取暖,火山风光更是当今的旅游资源和疗养胜地等。
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提供了“粗毛胚”,而外力作用(如风、海浪等)就像雕塑师,每时每刻都在对这个“粗毛胚”进行雕塑,使地表形态变得多姿多彩:出现了肥沃的平原、壮美的峡谷、神秘的沙漠、秀丽的梯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