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建筑》介绍
幸福的建筑系列二新
幸福的建筑列系二幸福的建筑家——金海湾阳光假日公寓2011 年健康新建筑如果说城市建筑绚丽的彩色带给我们一种生活的绚丽,那么点缀在“中国的马尔代夫” 蔚蓝山海之间的一道道白便是纯洁的幸福建筑,这些建筑把人性化、自然互动、健康科技体现的如此生动,让幸福与人紧紧相连,生生不息。
而当这种建筑的幸福在金海湾29 平方公里锦纶上盛放时,更是让人身在远方,美在脚下,满怀着感动。
金海湾阳光假日因健康而生,为感动而来,我们不防来领略阳光假日的幸福健康之旅,一起在热情的阳光之中,去感受那静静的幸福。
建筑幸福之眼在2007 年一个秋天的傍晚,意大利Nothing studio 创始人Enzo Zusebi (安泽?朱塞彼)站在金海湾沙洲前的山坡上放眼向中区望去时,在傍晚的余辉下他不禁感叹:“这里多象我的家乡波托菲诺啊” 。
在这位建筑大师的脸上写着异国思乡的幸福,他也把这种幸福带给了金海湾。
四年过去了,如今在这片如波托菲诺般的幸福的湾区上,全新的健康养生科技住宅正在阳光下开始生长。
这就是金海湾2011 国际滨海健康住宅——阳光假日。
健康住宅非常强调细节的人性化,这种人性化就是金海湾建筑的幸福之眼,在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已被许多国家馆以不同的形式演绎。
金海湾健康住宅的原始地貌为滨海平原,西面临海,场地经人工平整,地势较平坦。
在这种地势上,建筑风格采用现代简洁风格,横向舒展的大露台、通透轻盈的玻璃墙面,弧线飘逸浪漫的气质形成典型的滨海度假建筑风格。
白色涂料及横向水平线条为主,阴影部分采用灰色涂料,引入海洋风格的设计元素,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整体建筑则以梳状从山向海展开。
当我们站在一侧的山峰上时,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象一把梳子,从山海间梳过,海愈明风愈清山愈高。
建筑中的幸福艺术之一是空间的围合与交错带来的视觉归属,中式建筑往往通过院、庭、廊、房的建筑空间的分隔与交错来表现建筑艺术,而金海湾阳光假日凭借海洋开阔气势讲求开放式的大围合幸福。
建筑十书的主要内容
建筑十书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
建筑十书是建筑学中经典的著作之一,它以十本书籍的形式全面阐述了建筑设计和理论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1. 《建筑十书》《建筑十书》是法国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布兰卡尔于197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以系统化的方式总结了当时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作品,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设计和理论的思考。
这本书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建筑学经典之一。
2. 《万有引力之美》《万有引力之美》是美国著名建筑师罗伯特·弗恩·斯特恩于1966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探讨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万有引力现象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斯特恩通过分析多个案例,阐述了建筑师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创造出美感和稳定感。
3. 《形式与空间》《形式与空间》是美国建筑师乔治·卡尔格雷夫于197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探讨了建筑中形式和空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形式塑造和空间组织的原则。
卡尔格雷夫通过详细解读多个建筑案例,展示了不同形式和空间布局对人们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4. 《光与颜色》《光与颜色》是英国建筑师理查德·凯利于2003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探讨了光线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颜色对人们情绪和感知的影响。
凯利通过分析多个典型案例,介绍了如何运用光线和颜色创造出独特而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5. 《材料与技术》《材料与技术》是德国建筑师弗朗兹·尼科尔斯于1994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尼科尔斯通过分析多个具体案例,探讨了不同材料和技术在实际建造中的应用和效果。
6. 《功能与结构》《功能与结构》是瑞士建筑师马克思·布吕格曼于198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2020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例文:浅谈幸福建筑.doc
2020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范文:浅谈幸福建筑题目:结合给定材料,以幸福的建筑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正确,分析深入、合理,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浅谈幸福建筑建筑直接体现着人们对于永恒之美的不懈追求,作为人类活动的居所,它不仅在物质上为我们遮风挡雨带来,而且是精神上的庇护与安宁,正如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幸福的建筑》一书中所说,它不单应该协调其自身的组成部分,而且要跟他所处的地域和时代背景保持和谐一致,也就是说,建筑必须直观反映文化背景,拥有属于自己的重要价值和特色,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与安宁,简言之幸福的建筑要让人们感到幸福,这才是题中真意。
幸福的建筑首先该是舒适而协调的。
每个城市的形成、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
建筑则是城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出色的城市环境,并不在于其中某一建筑物如何出类拔萃,而在于群体与地理空间的统一美。
有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考虑到建筑本身外在的美观,也要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做到美观和环保相协调,为此我们必须要制定超低能耗发展目标和技术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高速发展,许多破旧的建筑在新建筑的对比下显得格格不入,生活在破旧小区的居民面临着生活环境差,设施不完善,不安全,不便利等各种问题,因此,我的建筑要充分考虑它的宜居性,做到现代化和失舒适度相协调,为此,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可以增设应急避难所,电梯,老年驿站等生活配套设施。
幸福的建筑也一定是特色鲜明的。
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到这个地域环境的制约,显的是符号是归属甚至是图腾般的象征意义,西南地区阴热潮湿,蛇虫出没,居室虚空而筑,幢幢竹楼掩隐在片片竹林丛中,拙朴雅致;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漫漫,其居室掘穴为窑,苍茫而古朴;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东北平原地区,原野辽阔,寒冷干燥,故居室雕梁画栋,端庄厚重,具体而言蒙古的蒙古包,北京的四合院,广东的碉楼,福建的土楼,湘西凤凰的吊脚楼,无不体现着地域特色,承载着每个地方古往今来的记忆,同时城市建筑应该具有时代风格特点,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建筑新风向 幸福新时代-最新范文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建筑新风向幸福新时代小到苏州园林私家花园的精巧雅致,大到两京宫殿楼阁的雄伟磅礴,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也曾为人们为建筑殚精竭虑,无数心血让建筑不仅给人们提供物质上的庇护所,更给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栖息地。
上古阴虚,青皇阿房,汉唐未央,宋元铁塔离宫,明清故宫,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色。
当代建筑已在形成新风向,给人民以新时代的幸福感。
建筑建造减少能耗,助力绿色新时代,增进安全感。
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在能源领域已然成为共识,但在建筑领域仍是新观念。
普遍学习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术的今天,我们对建筑能耗问题和节能材料的考虑相对较少。
发达国家经历了世界能源危机后,便开始致力于研究与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尚未意识到建筑耗能问题。
不断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力度,发布相应管理办法,对建设建筑耗能进一步规范,对符合规定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提供资金奖励,降低建筑建设耗能,让绿色理念深入建筑行业,让建筑给人民以安全感,让人民更幸福。
建筑建造贴近群众,助力宜居新时代,增进归属感。
脏乱差已然成了我们对老旧社区的刻板印象。
改造后的老社区却在真切的改变着我们的认知。
保留当地文化特色的过程中少不了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智慧。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还应根据人民需求完善相关服务。
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壮有所用,鳏寡孤独皆能有养,让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而是给予归属感的安乐窝。
建筑建造融合文化,助力特色新时代,增进幸福感。
四合院、吊脚楼、窑洞、徽派民居……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不仅是承载起当地人民日复一日的烟火生活,更承载着穿越千年历史而历久弥新的特色文化。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幸福的建筑》一书通过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着建筑: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建筑与文化背景和谐一致,彰显属于它们自己的地域与时代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特色。
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让我们在有秩序的环境中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安置,让人民通过建筑收获更好幸福感。
《幸福的建筑》读后感00732054邓涵
《幸福的建筑》读后感真正思考重大的人生课题时总免不了和建筑不期而遇,因为我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相信什么,感觉如何。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我们时常思考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幸与不幸,但却常常忽略了建筑的因素。
威尼斯和底特律的居住感觉是显然不同的,两座城市的性格也是不同的,而两座城市的居住者们也拥有着各自的特征,因此他们对于幸福的选择和体会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我们应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我们怎样才能感到幸福。
现代设计的四四方方的水泥的匣子,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刻板、阳刚、丝毫不加以修饰。
柯布西耶36岁时在佩萨克与莱日为弗鲁叶修建的工人住宅,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样板,每栋房屋都是没有任何修饰的水泥匣子,长方形窗,平顶,光秃秃的墙壁。
“整组建筑都没有当地和乡村的暗示”1。
传统与奢华,文雅与精致,地域风格与旧建筑繁复的雕刻令建筑家们倒了胃口,只有这种粗犷的格调才令他们感到幸福。
而里面的房客却对幸福有着显然不同的理解。
工人们背井离乡,进入工厂,每天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穿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服,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时刻表,单调的生产场景已经让工人们厌倦,他们无暇去欣赏现代的工业与建筑的阳刚,他们渴望回到乡村,找到家的感觉,因此,这些水泥匣子陆陆续续被工人们变成了各不相同的私人空间。
设计者和使用者们在这座建筑典范的不同阶段宣示了各自所认为的幸福。
现代以来所面临的尴尬和不能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美的。
罗蒂所代表的后哲学或者说小哲学流派,就是现代人思维的反映。
哲学已经放下了身段,走下了神坛,不再宏大叙事,而是关注于如何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当他们认识到想要消除分歧只会让分歧更加尖锐以后,他们采取了另外的道路,即通过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分开。
在公共领域有着人所共遵的社会正义,而在口味、信仰上则采取放任的态度,一群新教徒和无神论者不会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在公共事务中相互抵触,在私人领域中,他们仍是各自的信仰守护者。
寒假作业一年级
寒假作业:课外钢笔画训练(一)作业目的:通过对各种线条组合、材料质感、建筑小品、人车树配景等徒手钢笔画的大量临摹练习,学习并初步掌握徒手钢笔画这种快速而简便的表现技法,为今后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形象资料搜集、建筑方案构思、建筑设计表现创造条件。
(二)作业要求:1.准确地勾画出对象的体形轮廓;2.掌握各种线条的组合规律,以及表现出物体各面的组合关系,材料质感;3.掌握构成建筑环境的各种要素〔绿化、建筑小品、铺地等〕的表现手法;4.掌握画面的构图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处理画面的黑白灰明暗关系、近中远层次关系、主体配景主次关系等。
(三)作业量:(必交,作为第二学期的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要求利用寒假完成20幅徒手钢笔画。
(见规定,不任意选画)。
(四)参考书目:《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建筑绘画——绘图类型与方法图解》程大锦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建筑绘画及表现图》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五)工具材料:钢笔、针管笔、炭素墨水、复印纸或16开缩写本。
(六)作业附图:徒手钢笔画范图参见《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钟训正著从12,33,43,44,46,47,53,55,62,75,143,147,153,157,167,175,181,192,194,199页共20页。
寒假作业:专业启蒙阅读(一)作业目的:通过阅读提高对建筑学专业的兴趣,入门书籍解决建筑认识增加感性知识,专业基础书籍帮助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参考期刊可以扩展视野。
(二)阅读书目:1、入门书籍:《幸福的建筑》[英] 阿兰·德波顿著《建筑美学笔记》王振复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埃著《透视建筑》汉宝德著百花文艺出版社《透视建筑教育》荆其敏张丽安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其他相关的基础书籍或入门书籍《建筑构图概论》苏联建筑科学院编著顾孟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托伯特·哈姆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色彩艺术》(瑞)约翰内斯·伊顿著赵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色彩技法》(日)深泽孝哉著白鸽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建筑空间论》(意)赛尔维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形态构成学》辛华泉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设计基础》(日)辛华泉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1981;《美术设计的基础》(日)王秀雄译(台湾)大陆书店1984;《构成艺术》赵殿泽编译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平面构成》南舜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立体构成》辛华泉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3、参考期刊杂志:1.《建筑学报》2.《世界建筑》3.《建筑师》4.《新建筑》5.《建筑知识》6.《世界建筑导报》7.《实用美术》8.《装饰图案》9.《PROCESS》10.《ARCHITECTURE DESIGN》11.《ARCHITECTURAL RECORD》12.《E+P》(三)阅读作业:(必交,作为第二学期的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任选一本书做读书报告约三千字,说明作者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悟。
幸福的建筑翻译
幸福的建筑【英】阿兰、德波顿著目录一:建筑的意义------------------------------------------------9 二:我们应建造何种风格的建筑?--------------------------------27 三:会讲话的建筑----------------------------------------------73 四:理想的家--------------------------------------------------101 五:建筑的美德------------------------------------------------169 六:土地的承诺------------------------------------------------255一.建筑的意义1.一条林荫道上的一幢联排式房屋。
今天早些时候,这幢房子跟孩子哭大人叫的声音一起鸣响,不过自打最后住户几小时前(背着书包)离开后,就剩它独自细品晨间况味了。
阳光已经越过对面建筑的山墙,落地窗眼下正沐浴其中,屋内的墙壁涂上了一层浅黄,粗糙的红色砖墙里面也给晒的暖洋洋的。
一粒粒尘埃在光线的照射下似乎正应和着一曲无声的华尔兹的节奏起舞。
门厅里可以听见几个街区之外繁忙市声的低语。
偶尔,信箱会砰的打开,接纳一份可怜的活页广告。
这幢房子像是颇为享受这份空寂。
一夜过后,它正在重新调整自己,清空它的管道,活动一下自己的关节。
这个威严老迈的造物--------钢筋铁骨,木头的腿脚安居在泥土的床上-------它已经历久风霜:无数个球撞击过它的花园的侧翼,各道门都经历过盛怒下的摔打,走廊沿线都是练习倒立的支撑,还要承受电气设备的重量和悲叹,忍受初出茅庐管子工在它内脏里胡钻乱探。
一户四口之家荫蔽于其间,外加地基周围的一群蚂蚁,每逢春天,烟囱里还有鸡窝刚孵化出来的知更鸟。
它还借一个肩膀给爱着花园墙生长的脆弱(也许是懒惰)的香豌豆做依靠,后者则只顾跟一群来来去去的蜜蜂调情。
源自心灵的建筑解读
源自心灵的建筑解读-—读《幸福的建筑》有感指导老师:田朝阳专业:城规08一班学号:0802114007姓名:王陪陪乍看书名《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似乎又是一本无关痛痒的建筑鉴赏手册或游记。
全书充满着的对生活中建筑的细致观察,充满着的对生活和美的真挚热爱的感悟,深深触动了我的同时,作者德波顿特有的哲学家的思考和批判,又给予我们建筑师以启迪。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西方建筑外观和风格的分析,提炼出对西方建筑的本质的理解。
作者讲建筑的演变,但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作者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我们看似熟悉.简单,其实颇为陌生、不甚明了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不断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足以引发我们对所谓“专业”的建筑理解的审视,也会促进我们对人生和幸福既有态度与追求。
1.英伦才子及其写作特色《幸福的建筑》是作者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2006年出版的新书。
阿兰·德波顿出生于l 969年。
毕业于剑桥大学,主修历史和哲学,现住伦敦。
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 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Ⅸ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
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作者虽然年轻,但已经有多部有份量的作品问世,被誉为英伦才子.英国古老的文化。
熏陶了他的贵族气质,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在文学、哲学、历史的领域里自由穿梭。
他不断找寻_二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就是把抽象的哲学思想世俗化,让普罗大众也能分享到智慧的结晶。
阿兰·德波顿最著名的作品大概要数《拥抱逝水年华势》和《哲学的慰藉》。
2018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含答案
2018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给定材料材料1建筑能耗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逐年增长。
在我国,已建房屋中有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能耗建筑,节能建筑不到总建筑面积的3%;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能耗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将形成极大的能源损耗。
在北京,建筑能耗问题也较为严重。
2014年底,全市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达到77059万平方米,总能耗达到311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5.6%。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力度。
自2013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节能75%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居住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由原来的14.65瓦/平方米降至10.5瓦/平方米。
自2015年11月1日起,又实施了新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空调设备和照明设备能效的标准,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减少约20%~23%。
北京市大力建设节能建筑,占比由2009年的55.18%提高至2015年的74.4%。
同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近几年来,北京市共完成6257万平方米既有民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其中,居住建筑改造5657万平方米,惠及200多万居民;公共建筑改造600万平方米。
这些改造,不仅提高了室内舒适度,而且节省了能源。
北京市还大力实施了农村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农民住宅新建翻建、抗震节能综合改造和节能单项改造共计53.57万户,改造后的农宅冬季不但室内温度提高了4℃~6℃,而且节约燃煤30%以上;夏季室内明显感觉凉爽,不但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5℃~6℃,而且减少了耗电量。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1-3章 2组读书笔记
《在建筑中发现梦想》1-3章读书笔记总结第二组B1 谢筠婷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书每章以地域传统建筑入手,而他的建筑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建筑所带有的传统性与地域性,一些曾在生活里所瞥见过的日常,以前看安藤的作品,觉得是高高在上的清水混凝土雕塑。
但读过这些文字过后,我看到的是带有温度的家的模样,或者是梦想里舒适亲切的家的模样,场所的模样。
而这些也与安藤所说的原点理念相吻合,原点是建筑师的一种情愫,最能唤起参观者、实用者的共鸣。
B2 郭伟建对于广场的感触不多,就谈谈住宅。
国内现代公寓仍然高度收到经济效益的影响,城市住宅主要以小区的形式构建,而小区之间通常有着不同的建造风格,这种风格事实上并不具有当地的风土特色,而城市也渐渐失去了其独特性。
例如,乌鲁木齐具有其地域特点的建筑群应该是大巴扎及其周围建筑,当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被钢筋水泥组成的高架桥环绕后,看到的并不是民族与现代世界的交融,而是产生沟壑的尴尬。
正如书中在住吉的长屋中强调的生活质感需要露天的中廊来突出,大巴扎周围高架桥的建造彻彻底底的舍弃了居民的生活质感,便利与舒适,什么才是现代生活所需要的?B3张禹B4 姜瑞雯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第一章——第三章住宅关乎安藤“建筑为何”的命题,旅行是安藤回归各类建筑原点的一种方式,而批判是他面向现代主义未来的姿态。
在前三章中,安藤的建筑思考始终包含着经验传统与现代主义,个性独居与多元聚集,有限空间与丰富诠释几对关系。
在旅行当中,安藤深深地为具有不同生活背景和经验实践的人们在建筑中所表达的“定居”的意愿所打动,而这些曾经的充盈在建筑中的渴望和梦想,在现代世界的变动当中,面临着丧失和冷却的危险。
从具有风土特色的住宅到单一的居住环境,人们顺从工业社会的生活模式,在赋予一切合理秩序的时候,将住宅变为一种居住的机械。
从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项要点到CSH的建筑实践,现代主义建筑在成熟的过程中,用新型的结构材料创造简洁明亮的普遍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单一均质的矛盾和不满。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经典句子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经典句子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经典句子1.也许只有当我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烙上了无法抹去的印记,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一直到中年都壮志未酬或痛失爱人之后,建筑才会开始给予我们某些货真价实的影响,因为当我们说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的这一品质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
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哭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是例外。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2.我们感觉一幢建筑不吸引人,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我们通过过它的外表模糊辨别出来的某种生物或者人所具有的那种气质——正如认为另一幢大楼很美只不过感受到了一种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会喜欢的性格。
归根结底,我们在一间建筑作品中找寻的跟我们在一个朋友身上找寻的东西并无太大不同。
我们认为美的事物正式我们所爱之人的翻版。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3.拥有一件美丽的事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想吸收的那些它所暗含的美德,不过我们不该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占有了它,那些美德就会自动或不费吹灰之力的在我们身上产生奇迹。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4.当我们说到被一幢建筑“感动”时,也正是暗示一种由化身为建筑结构的高贵品质与我们明知存在这一品质的更悲哀、更广阔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产生的一种苦乐参半的感情。
我们因看到美而哽咽欲泣,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它使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幸福实在只是例外。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5.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移动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
它具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性情”:假如它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人的话,正是个我们喜欢的人。
——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6.“美”的感受是个标志,它意味着我们邂逅了一种能够体现我们理想中的优质生活的物质表现。
源自心灵的建筑解读——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源自心灵的建筑解读——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陈跃涛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
【年(卷),期】2008(000)013
【摘要】本文是对英国青年才俊德波顿的近作<幸福的建筑>的理解.德波顿非常特别地从人们情感需求的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发展, 这正是我国建筑理论界一直比较缺乏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幸福的建筑>一书作者的介绍,全书内容的梳理以及作者观点的分析提炼出理解建筑发展的独特视角--人们心灵对幸福的向往.本文还指出当前我们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不仅应重视上述视角,更需要克服自身的物欲,培育自身"高贵的品质和幸福的心灵".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陈跃涛
【作者单位】汕头市建筑设计院,广东汕头,515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4
【相关文献】
1.源自心灵的教学——读《教学勇气》有感 [J], 周小辰
2.应对教学的复杂性:需要源自心灵——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有感 [J], 钱阳辉
3.应对教学的复杂性:需要源自心灵——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有感 [J], 钱阳辉
4.追问建筑——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J],
5.追问建筑——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建筑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
学建筑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即便一个简单的建筑,也是一种创造,建筑学的学习既吸引人又常令人迷惘,要学习的知识很多,看书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是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学建筑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学建筑必读的经典书籍推荐学建筑必读的书籍:《幸福的建筑》该书主要讲述了假如我们对建筑的外观根本无所谓的话倒真是省了心,可很不幸,我们事实上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们情绪的变化。
当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我们喜欢这把椅子或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
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
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塝之间的关系。
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家态度与追求。
学建筑必读的书籍:《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这本书不企图说服专业人员,而是说服大众,要他们相信一个建筑时期来临了。
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等才是最重要的.。
学建筑必读的书籍:《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2006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伯特·文丘里。
该书是有关现代建筑理论背景的一系列应时论文的手册。
本书是文丘里很有影响的一部建筑理论著作。
作者认为,建筑具有不足性。
出色的建筑作品必然是矛盾和的复杂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纯净的或简单的。
《幸福的建筑》读书笔记
《幸福的建筑》读书笔记欢迎借阅!《幸福的建筑》本书的作者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是一名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
著有小说《爱情笔记》及作品《哲学的慰藉》以及新作《幸福的建筑》等。
他1969年生于瑞士的阿兰·德波顿,他最早学的是法语,现在写作以英语为主,同时通晓法、德、西班牙语。
阿兰·德波顿作品总体的风格就是贯通。
他的成名作《爱情笔记》就是对爱情这个领域的探讨,不过是以小说的形式而已。
他的方法就是哲学、美学、心理学,用这些来关照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无论怎么分,最终都是跟人的关系,跟人的幸福的关系。
本书《幸福的建筑》书中德波顿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些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并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细腻的描写中引起读者的思考。
本书主要有七个部分,首先是作者自写的中文版序言,开篇就对抛出了“美”的问题。
正如作者所说,“ 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我们情绪的变化,但是我们称赞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时,我们其实是喜欢这把椅子或者这幢房子向我们暗示出来的那种生活方式。
随后作者根据自己来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提到了中国的现代主义与地域性问题。
作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历史的国家,地域性与历史性是不可回避的。
无法回避就应该仔细思考,地域风格应该是什么样?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曾专有过或始终锁定于一种风格。
作者提出一个国家的建筑特性就像这个国家整体的民族特性一样,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动地由其国土决定的。
建筑的作用好比天气,单是阳光明媚的一个好天气不足以改变我们的精神状态。
只有在弄清楚了中古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她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后,才有可能来讨论中国的建行应该是什么样子。
另一种色彩
另一种色彩作者: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14年第04期读《幸福的建筑》,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很久没有感觉到汉语如此舒服,让人如在现实和梦中穿行。
建筑的美的评判,经历了从神到科学的下落过程。
不过,科学的节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古典的建筑,在现在看来,无论怎么看,都是那么的伟大。
在经历了过渡的人性的张扬后,那些怪异而难以费解的现代主义建筑,或许能成为超前的行为艺术,让人敬而远之或一见倾心。
科技进步带来的材料改变,改变了什么呢,哪些又根本没有改变呢?为什么新的东西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的不多?什么样的建筑才称得上是建筑?不同地方的人,为什么需要不同的建筑呢?是建筑塑造了人,还是人改变了自己?在我看来,它说的不仅仅是建筑。
这些问题,存在每一个人造物的设计和建造中。
在五彩斑斓的世界,心为物役,我们看见了太多的色彩,却忘记了人自己应该获得的另一种色彩。
在这本行云流水般的书中,作者似乎一直在暗示我们:人造物中应该注意的一种色彩,它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幸福。
1. 一心想买下某样我们认为美丽的东西,事实上也许恰恰是应付它在我们心里激起的向往的最不适宜的办法。
我们寻求的,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讲,是在内心去模仿那些通过它们的美打动了我们的物品和处所,而非在物质上占有它们。
2. 底层的石板诉说着安详和岁月的雍容,而厨房的碗橱则提供了沉着淡定的秩序与纪律的样板。
餐桌,蒙着印有大棵毛茛图案的光滑桌布,则像是一阵顽皮心态的爆发,不过近旁板着脸的水泥墙面又将其中和了一下。
沿着楼梯,那些小小的静物鸡蛋和柠檬又将你的注意力引向日常事物的复杂和优美。
窗下的臂架上,一个插着矢车菊的玻璃花瓶能帮你有效地抵制沮丧的压力。
楼上的一个狭窄的空房给你留出孵化新希望的空间,透过天窗你可以望见流云迅速越过起重机和烟囱帽。
幸福的建筑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冰冷的建筑,融化了世间冷暖,淡忘了岁月沧桑。 只要建筑师能巧妙地调停任何种类的极端,包括旧与新,自然与人工,奢华与素朴以及阳刚与阴柔,就极有 可能创造出美来。 书本里面字句都比较长,平时习惯读国内著作,外国文学相对起来读起来费劲一点,加之“建筑”方面知识 不属于自己专长,里面很多东西自己没有很通透,本着是提高自己文字功底去读的,所以硬是啃下来了,虽然大 部分看完后懵逼的状态,好在最后一个章节里优雅的建筑特性,收获了许多。 看后记提到原作者是英国才子,译者翻译起来一定很费劲,有些句子修饰词语很多,需要读几遍才能明白作 者表达的意思,但是依旧是一本好书,估计英文版更好理解一些。 我找了原著读了一段,才发现这个译本译得太精彩了。 作者让非建筑专业之人也能领略到建筑的实用及艺术上的意义。 并不如我读身份的焦虑时候的惊艳了,但还是看出在建筑领域做了很多功课,也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最喜 欢关于elegant的描述。 一本相对零碎的书。
目录分析
1
中文版序言
2
一、建筑的意 义
3 二、我们应建
造何种风格的 建筑?
4
三、会讲话的 建筑
5
四、理想的家
五、建筑的美德 六、土地的承诺
致谢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他通晓 英、法、德、西班牙数种语言,深得欧洲人文传统之精髓他喜欢普鲁斯特、蒙田、苏格拉底,同样喜欢旅游、购 物和谈情说爱。德波顿是从1993年开始写作的,他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很多,23岁开始出版第一部作品, 是小说体裁,以后两部也是小说。著有小说《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及散文作品《拥抱逝 水年华》、《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身份的焦虑》、《无聊的魅力》、《幸福的建筑》、《工作颂 歌》、《机场里的小旅行》、《写给无神论者》等。
幸福的建筑
幸福的建筑
黄彦娜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幸福的建筑——这是英国作家A1aindeBotton为自己一本介绍建筑的书所起的名字,并且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的建筑会让人产生幸福之感?答案也许千变万化.有些幸福源自于外在的给予.而另一些可能源自于内心的感动。
对于我而言.幸福的建筑并不在于它的独特创新.对自然的尊重与理解.是日本建筑所带给我的感动。
【总页数】6页(P44-49)
【作者】黄彦娜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96
【相关文献】
1.幸福的房子--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元超 [J], 王春
2.“充满幸福感的建筑”第19届亚洲建筑师协会论坛综述 [J], 支文军;费甲辰
3.试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的“建筑术”--兼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德性论“建筑术”比较 [J], 陈晓曦
4.让幸福生活在西安\"靠岸\"\r——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西安幸福林带建
设项目\"班组 [J], 姜丹;李杰;周静
5.幸福就在山水之间记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董明 [J], 高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问建筑——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追问建筑——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佚名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19世纪,德国建筑师辛克尔曾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古典建筑的实质。
他指出,古典建筑是完全脱离生活的审美,是为死人而造。
但现当主义建筑强调技术、理性,它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克制、冰冷,似乎与人类的情感绝缘,但现代主义并非对建筑唤起情感的重要性视而不见,
【总页数】1页(P11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筑就是建筑,如斯而已——读《思考建筑》有感 [J], 王子琪
2.源自心灵的建筑解读——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J], 陈跃涛
3.追问建筑——读《幸福的建筑》有感 [J],
4.还建筑空间之本正建筑美学之色——读桂学文总建筑师《本色建筑》有感 [J], 郝晓宇
5.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智慧——读《中国式建筑》有感 [J], 陈华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的建筑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
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作者简介: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
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惭愧得很,网上查得阿兰.德.波顿的新书:工作的喜乐哀愁(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下个月上市,我却连他次新的书,比如身份堪虞(Status Anxiety)和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都没有碰过。
阿兰并非多产的散文作家,比照一下,是我太蜗牛了。
近来对后一种书尤其感兴趣的原因是,在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里,阿兰提到他去阿姆斯特丹的美好经验,站定于城西某座红门公寓前不肯走,自那里散漫着整齐、匀净、轩亮(order,cleanliness and light)的舒爽味道令他甚至动了就此终老的念头。
我随之想,阿兰对建筑的敏感,恐怕由来已久,落成文句,必定很好看。
我于是找来阿兰在多伦多为幸福的建筑做的一次演讲,权充作望梅止渴的视频书。
不出意料,“整齐”(order)一词再次出现,并且配以指向巴黎著名的旺多姆广场(Place V endôme)的卡斯迪格里恩街(Rue de Castiglione)的图片示范给大家看,长街左右的建筑物严谨对称,华灯初染时,望之即安抚心神。
可见,阿兰作品之间确乎沿绵着某种牵连,看似即景偶拾,其实透露着他的良久观察与考量,又或者,新鲜的写作材质。
阿兰提到他之所以想用“幸福的建筑”这个主题,是基于司汤达的一句话:倘若看到了什么以为美的东西,便也认定它是幸福的承诺(To see something and think it beautiful is to judge it to be a promise of happiness)。
阿兰将之浓缩为,美即是幸福的承诺,立意要为人们视象中的客体环境和人的心情感受搭一座桥梁,探索建筑之于我们的积极影响力。
听阿兰演讲,我却万料不到,他讲话会那么有趣。
其实他颇有些带入感很强的文字,偶尔也闪烁着淘气小男生的影子,只不过轻巧而节约的秀整笔法,往往把读者引向英文的韵律美,来不及会意那一点而逝的狡黠。
与他面对面了,他躲不开,索性剑桥款的滔滔,拌着着意遣词时的停顿,欲笑不笑,音声语气,倒先像足休.格兰特。
比如一上来讲“美”,阿兰说那些对美学因素过度关心的审美家(aesthete),好比奥斯卡.王尔德,他有一句名言,说一副贴错的墙纸给他造成的杀伤力甚至超过亲人离世的噩耗(The wrong kind of a wall paper could upset him far worse than the death in the family);当年Punch杂志讽刺王氏,便编派王氏拥趸大约该手捧香花上街,以免敏感的灵魂被浊世浑人污染。
再说至建筑之美的标准,由十八、十九世纪前的“古典即为美”,变迁为当时的“非古典未必不美”,一下子弄到款式流派过多,大家难于抉择。
笑场特别强的一个例子,是1767年北爱尔兰兴建的一座豪宅,阿兰尤其八卦道,那家男主人五十出头,女主人却才年方十九,两人相识于巴斯,婚后打造新房,不料男方偏好古典,女方却是潮流派,天天争嘴,最后仲议,房子的正面随古典,背面却用彼时最流行的哥特式。
阿兰展示正反面照片,听众已乐不可支。
更好玩的例子是巴黎西郊的萨瓦别墅(Villa Savoie),它的设计师勒. 克赫布谢耳(Le Corbusier)崇尚机械万能,建筑应当形式服从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因而这幢别墅外貌毫不起眼,倒像工厂装配间。
可是,阿兰认为,这些自封简素的现代派们,其实并非完全忽略建筑必要的美感,甚至在功能与美貌必取其一时,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look right,所以他们依然只是建筑美学的代表之一。
而这座别墅的内瓤,其实相当颐神养眼,不过可惜它并没有达到设计师所谓的功能第一,屋顶挂漏,导致主人的儿子染上肺病,不得不转去他处疗养,而屋主萨瓦夫人,还不得不将就雨点打湿的信纸(阿兰特意加了这么一句),向设计师哭诉灾情。
像这样的趣闻贯彻演讲始终,既穿梭着西方建筑史的美学嬗迁,又实证了阿兰对建筑照映人心的精锐观察,比如,建筑(包括饰品家装)都有一定的发自其外貌而被人们所假定的性格;又如,我们爱上建筑(或流派),就像我们爱上具体的人一样,反映了我们的某种好恶、喜忧,甚至恐惧,于是,观察与探究建筑之于人的心理暗示,大约也可以了解主体自身。
和他温煦的文笔有一点相似,我觉得阿兰在口头上也十分谦和,言及他不认同的观点,好比比较急进的现代派,他只是给出实例,点到辄止;再如,说到一些附会在无妨各种解读方式的抽象作品上的专业评论,他给了几个冗长的例子,指出过于繁复而费解的文句,似以欺惑性的语言(pretentious language)来误导大众,却并无激越的深究。
他对读者的态度,或者说,他对自己作品的态度,则是全然开放。
他觉得持不同视角观点不合实属正常,他的书,没有主控欲,只想擦边提建议。
我觉得演讲唯一让我不满意的地方--以至于我有点担心书中是否一样的安置--是结语部分。
大意说,当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修造建筑时,我们应切切顾及,建筑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价值、幸福应当超越我们的付出。
这个口气,很像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那种虚晃而没有实际份量的讨价还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又一次看,不,听到阿兰引述约翰.鲁斯金箴言,那似乎也正是幸福的建筑的意义所在:好的居所必须有两样特质,其一,为人避风遮雨,其二,它会日复一日向人们诉说那些他们重视而需要被不断提醒的东西(Every good building must do two things, firstly, a building must shield us, secondly a building must also speak to us of all the things we think of most important and we need to be reminded of, on a daily basis)。
说起来十分佩服阿兰·德波顿,我们生活中的任何话题——无论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还是要身体力行的旅游跋涉,他提起笔来便是洋洋洒洒一本书,比如《哲学的慰藉》,比如《旅行的艺术》。
究其原因,除了天才之外,大约是他受了偶像普鲁斯特太多影响,普鲁斯特单写主人公入睡的情节就能一口气写上三十页,这样的功力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却令德波顿欲罢不能。
德波顿的新书《幸福的建筑》将视角落在了我们身处其中的房屋上,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什么样的建筑才能令人幸福?是美的建筑吗?那么怎样的建筑才算是美的?是实用的建筑吗?建筑能不能既实用又照顾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性格呢?在信笔抒写了西方建筑发展史中的几种主要风格之后,德波顿开始审视全球化趋势下的城市建筑。
他来到日本,在长崎附近的乡间发现了一个占地一百五十二英亩、叫做豪斯登堡荷兰村的主题公园,这里模仿二十世纪之前的荷兰旧貌,日本人精益求精的性格令他们在工作中力求传神,不但参考了荷兰原始的建筑规划,甚至不惜从世界另一端进口木材和砖石。
但德波顿却说:“这种精确还原历史的做法结果只是使这个地方显得加倍诡异和令人手足无措。
”的确,建筑不但要考虑自身的美感,还要与之所处的背景和谐一致,如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还得负责向我们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地域与时代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特色。
换句话说,体现一个民族性格特色的不正是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小习惯、小细节吗?自然,东京也让他失望。
这里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没有任何区别,高耸入云的钢精水泥森林、四通八达的地铁,还有两千万赶着去上班的人群。
终于,他在距东京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找到了一家传统日式旅馆,接待员穿着日本和服,房间里装着日式拉门,朝向一条河和林木茂盛的山坡。
于是他在山泉声中享受了一顿地道的日本料理。
在回东京的路上,他开始对日本的传统美学生气,甚至有些怒其不争:怎么你就没办法融进现代的现实中去呢?后来,德波顿意识到这正体现了东西方文化性格的差异。
他举了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于1900年旅居英伦的经历为例:“我曾因为邀某人赏雪受到嘲笑。
另一回我描述了一番日本人的情感受月亮的影响有多深,而听者只感觉莫名其妙……我受邀去苏格兰,住在一幢宏丽的宅邸中。
有一天,主人和我到花园里散步,我注意到林木之间的那些小径都厚厚地生了层青苔。
我有意恭维一下,就说这些小径看来多么沧桑华美。
而我的主人却回说他正打算找个园丁把这些青苔全都铲干净。
”日本人喜爱无常胜于永恒,简单胜于华丽,喜爱稍纵即逝的樱花,喜爱独自一人在山中小屋聆听雨声,这些都与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南辕北辙,难怪传统的日本建筑无法在西化的摩登大都会中生存。
看看身边,同样的问题也一样存在,北京的胡同在消失,杭州的西湖晚上亮着绿油油的光,上海浦东的甲级写字楼一幢高过一幢……然而一座理想的现代中国建筑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表达中国人的品质?又怎样与周围的环境呼应?当然,聪明如德波顿绝不会越俎代庖替我们回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