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一)规划基本理念

城市绿色廊道理念: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廊道简单地说,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廊道可以是隔离的条状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联结,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廊道在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

湿地理念: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河带密集,水系发达,存在大量湖泊、池塘,土地潮湿,又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湿地环境特征,尤以万江区地带特征为最。湿地退化和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自然景观的丧失。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只要克服或消除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压力,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湿地环境是可以恢复的,恢复湿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系统建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目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使其纳入更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城市绿色环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各类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建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最高目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原理为基础,以绿廊和河岸湿地为理念,以城市设计方法为手法进行绿色空间形态布局,提出“一网、二环、二轴”的绿色空间结构模式的布局。

一网: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网络。运用绿色廊道理念,在东莞市东江两岸沿线、市区内部规划开辟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结合城市主导风向,把城市外围的生态信息,如空气、绿化等引入城市中心区域,绿色廊道与道路绿化结合形成绿化空间网络系统,从而保证城市在绿色网络中良性运行,每段绿廊、每段道路绿化和每个绿化节点,都尽可能体现出自然生态的氛围。

城市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不仅保持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同时还展示了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大量的文化信息、城市人文景观都被组织在绿色廊道系统内,演绎城市文脉的传承,同时为市民提供了广阔的公众交流空间,人们在此间休闲、娱乐、运动,充分享受自然的魅力。

二环:建构城市外围的生态林地绿环,建构环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绿地绿环。依照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原则,形成内外两个环状生态联系环。城市外围的生态林地共生环,以城市建成区外围的风景林地、农林生态用地、万江地区河岸湿地等形成的,链式的有机的组织在一起,既保持系统的完整性,又可环绕城区保护中心区的生态绿化环境,用绿色限制城市的扩张,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的野生生态环境共生。城市中心区的公园绿地关系环,是以城内道路绿化为基本骨架,把城市内部的公园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引导郊外的新鲜空气、多样性生物进入城市中心区,使城内绿地不再是孤立的块状园林,而是一个有机高效的绿色系统,为市民创造绿色环境。

两轴:山水轴、江河轴。

山水轴:规划的山水轴由东莞市的西北走向东南,西北方向以万江片区的水网湿地环境为依托,通过滨水绿化、城市公园绿地引入城市中心;东南则以同沙水库、水濂山水库、同沙林场为依托,通过虎英公园、旗峰公园为楔子,将郊野的城市风景林地中的绿景引入城市中心,重在恢复植物种群的多样性,西北、东南走向的山水绿轴在城市中心区则以绿色廊道联接,真正形成宽窄不一的灵活的绿色廊道,逐步恢复城市生态链和生物通道,恢复生物多样性,使城市发展为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

江河轴:江河轴是以东江水系、东江两岸的河岸湿地以及岸上的滨水绿化带构成的,以东江在珠江三角洲密集水网水系为形态特征,所形成水系环境和湿地环境。在生态演替的作用下,只要克服和消除人为的干扰破坏,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在东莞特有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环境中,湿地是可以恢复的。湿地的恢复将表示水环境保护提高到了新的境界,不再是单纯的消灭城市排放污水污染,而是在此基础上,恢复生物圈独特的多样性和共生性。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全面建构滨水生态游憩环境,通过各种手段,提供系列的开放型亲水空间,加强体现河道水系与近郊鱼塘、农场的天然联系,把城市近郊的环境气氛引入城市中心区,让城市居民充分享受水的活力、亲和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