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蛇》导读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蛇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蛇
本单元的四首诗歌都以爱情为主题,分别选取“蛇”“神”“窗”“神女峰”等意象,将诗人特定的心境弥散到事物上,使“物”皆着“我”之色彩,抒发了诗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沉、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

本单元赏析重点是新诗的意象和意象组合。

学习本单
元要善于透过意象(意象组合)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进而了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借鉴和创新,以及中西诗艺融合的特点,培养借助意象解读诗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诗海拾贝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令人惆怅。

蛇 导学案

蛇  导学案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1.字音辨识悚.惧()绯.红()衔.来()眺.望()杳.鹤()煽.动()2、辨析字形并组词竦()绯( ) 啡( ) 诽( )悚()扉( ) 腓( ) 蜚( )怂()斐( ) 霏( ) 痱(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冯至在写于1987年的《外来的养分》一文中回忆了此诗的缘起,他说当年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就写了这首短诗。

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

译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的作品。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

《蛇》教案(精选14篇)《蛇》篇1课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课型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课后记事《蛇》教案篇2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2、引导幼儿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3、在猜测、操作中,学说故事中的短句。

活动准备:故事ppt、黑板、双面胶、小蛇、水果图片若干、小蛇教具若干活动重点:通过猜读的方法阅读画面,理解故事的画面内容。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人教版)冯至《蛇》教案(高二下)

冯至《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1课蛇教案(系列三)

蛇蛇的寓言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

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寓意点评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识作者]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

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探背景]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

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巧识文]沉钟社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3单元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参考资料(含诗歌选集、文学评论等)。
2.软件资源:教学PPT、诗歌朗诵音频、文学分析软件。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化图书馆资源。
4.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诗歌鉴赏数据库、互动学习平台。
5.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创意写作、多媒体展示。
示例答案:
“它是黑暗中的光明,它是冷血中的热情。”
这句话中,蛇被赋予了光明与热情的象征意义,与人们对蛇的传统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这种反差,表达了对于复杂人性的深刻思考。
3.比较练习:对比《蛇》与古典诗歌中描写同一动物的作品,分析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示例答案:
古典诗歌《捕蛇者说》中的蛇形象多与邪恶、狡猾联系在一起,而现代诗歌《蛇》中的蛇则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古典诗歌注重格律和韵脚,而现代诗歌更加自由灵活,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6.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自由,但仍然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
-《蛇》中的节奏变化与情感波动相互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7.诗歌的审美价值:
-诗歌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蛇》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8.诗歌的文化背景:
-了解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蛇》相关的现代诗歌和文学评论,供学生深入阅读。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拓宽知识面。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曹晓玲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曹晓玲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蛇,相信大家都见过,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或感觉呢?大家一起来说说?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冯至也对蛇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冯至对蛇的感受是否与你们一样?二、读一读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基调。

要求:1.学生自由诵读。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读。

三、想一想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哪个是主要意象?明确:意象:蛇、草原、乌丝、月影、花朵(板书)主要意象:蛇2.作者借“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寂寞(板书)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过:“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二者有哪些相似性?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咬噬心灵……3.作者因何而“寂寞”?明确:童年阴影:幼年丧母、家道中落(作者介绍)青年时期的苦闷:工作不顺、朋友甚少、对异性的渴望时代印记:环境恶劣、社会混乱(板书):青年时期的苦闷4.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明确:第一节:用“万一”一词,表明作者希望抒情对象会“梦到”“蛇”,同时,也希望抒情对象梦到“蛇”不会“悚惧”,借此表达抒情对象的关心。

第二节: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思念草原,再用比喻的手法把“草原”喻成姑娘的“乌丝”(分析此处“只写姑娘的乌丝而不是其他部位的好处”),以此表达“我”对心爱的人的思念的感情。

这一节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借助古诗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感知谐音双关手法的妙处)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蛇(冯至)

蛇(冯至)

蛇冯至教学目的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

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学内容赏析《蛇》。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

教学方法朗读、分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新课,导入新课。

率先致力于新诗探索的胡适在他的一首《蝴蝶》小诗中写道:“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小诗用简洁朴素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了一种孤寂落寞之感。

当我们还在古诗词的含蓄意蕴中徘徊时,初读这首小诗会有一种轻松的愉悦感,这就是现代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别样体验。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蛇》一诗,走进这不再受诸多格律平仄纠缠,情感肆意释放的现代新诗的领域。

二、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1905年9月生於河北涿州。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3年转本科德文系。

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曾参加浅草社。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创作了大量诗文。

1927年毕业于北大德文系。

1927年毕业后曾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及北京孔德学校任教,曾与冯文炳合编文学刊物《骆驼草》。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从1930年到1935年,在德国深造,专修德国文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五年后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曾任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93年2月病逝於北京。

冯至的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诗选》等,小说《侄子胥》、散文随笔集《山水》、《文坛边缘随笔》、《立斜阳集》等,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论歌德》等,译著有歌德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夫人姚可 合译)、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与范大灿合译)、海湟的《哈尔次山游记》等。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

《蛇》教学设计(通用5篇)《蛇》篇1【活动目标】1、熟悉故事的内容,喜欢扮演角色表演,初步运用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的角色。

2、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角色的感受,掌握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3、在表演中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1、蛇、鸡、鸭、鹅、乌龟的图片及头饰、服饰,窝及蛋,场景等。

2、表演录像‘蛇偷吃了我的蛋’.【活动过程】一、回忆故事内容。

1、出示蛇、鸡、鸭等动物的图片,激发幼儿说出故事的名称并回忆主要内容,加深故事情节的印象。

提问:(1)这是谁?我们在哪个故事里见过它们?故事里还有谁?(2)故事里说了一件什么事?2、提问:(1)最后,蛇偷吃了谁的蛋?(2)鸡妈妈是一位什么样的妈妈?3、引导幼儿在回忆故事内容时,自主扮演角色,练习动物间的对话。

二、欣赏故事表演‘蛇偷吃了我的蛋’。

1、请大班幼儿表演故事,幼儿欣赏。

“这个有趣的故事还有一个好看的表演呢,我们一边欣赏哥哥姐姐的表演,一边跟随他们小声讲述故事!”2、引导幼儿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和表情。

好看吗?他们表演时的动作和表情你们能来学一学吗?三、幼儿表演故事。

1、邀请个别幼儿扮演角色表演故事,其余幼儿欣赏并练习对话和表情。

2、由个别幼儿带领,幼儿分组表演故事。

四、出示大书封底,幼儿观察猜测,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讨论:“蛇又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一次它又吃了谁的蛋?”【活动反思】绘本故事《蛇偷吃了我的蛋》以“我的蛋被蛇偷吃了”为核心,阐述了大大咧咧又咋咋呼呼的鸡妈妈帮助鸭妈妈、鹅妈妈、乌龟妈妈找蛋,最终却发现是自己的蛋被蛇偷吃掉的过程。

故事情节简单,内容却紧张而生动有趣。

故事中反复的使用了重复句型,让“报说丢蛋—数蛋—发现没丢—找另外一位妈妈报信”的相似情节一再重复上演,可以让孩子们熟悉和练习对话语句,方便他们进行表演活动。

在活动一开始,我运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梳理整个故事情节,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理解得较好。

接下来,我采用了集体、分组、个别等形式来请幼儿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并模仿角色的外形特点进行尝试表演。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体悟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别通过诵读和引导学生对比联想来感知和探究“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从而体悟诗歌中的情感。

(2)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本首诗歌中“蛇”这一意象的奇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现代诗歌的兴趣。

(2)正确引导学生的爱情观。

学情分析: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特别是现代诗歌教学一向处于边缘地位,这直接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上的不足,对现代诗歌缺乏兴趣。

重点难点:(1)理解“蛇”这一意象的特点。

(2)体悟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蛇》教案一、导入:(一)作者的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感知“蛇”的特点以及给人的传统印象:明确:特点:修长、悄无声息、冰冷、咬人、缠绕传统印象:恐惧、害怕、厌恶、痛恨三、诗歌鉴赏:(一)初步感知。

(生诵读并指导)1、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歌主要意象是蛇。

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寂寞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从“蛇”的角度概括)。

明确:第一节:写蛇的游走。

第二节:写蛇的“乡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

(三)诗歌赏析。

1、赏析第一节。

(1)本节诗歌中“寂寞”和“蛇”之间有什么共通点?明确:蛇:悄无声息、咬人、形体修长、冰冷寂寞:沉默无言、折磨人、悠长、冷清2、赏析第二节(1)“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中的“你”是谁?这个“你”和“我的寂寞”有着怎样的关系?怎么理解你万一梦到“我的寂寞”时,千万不要悚惧?明确:“你”是一个有着浓郁乌丝的姑娘。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蛇》教案

《蛇》教案

《蛇》教案
题蛇№2教学目标德育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智育蛇这一意象的特点,代表什么美育品味诗歌的感情表达,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教学难点意象的探究教学关键情感价值型教学方法朗读
分析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总结练习作业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学生朗读三、蛇的意象的探讨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四、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四、分析结构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导入疏导归纳引导布置了解识记理解巩固完成板书设计蛇将“寂寞”比喻为“蛇”,就是“爱”的同义语后记事。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蛇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蛇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蛇【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学习比喻意象的运用及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1、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

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

抗战之后执教西南联大,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已出版《冯至诗选》。

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

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

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课堂学习】自主预习1.字音识记悚.惧( ) 绯.红( )⎩⎪⎨⎪⎧毒蛇. 虚与委蛇. 2.辨形组词⎩⎪⎨⎪⎧ 衔 街 ⎩⎪⎨⎪⎧ 悚 竦 ⎩⎪⎨⎪⎧ 绯 诽3. 近义辨析(1)浅显·浅薄浅显:浅近明了,容易懂。

浅薄:肤浅,多指人的学识、修养等。

例句:①给学生们上课,我一般都使用儿童的语言,尽可能地________。

②我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不知道怎样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未经涉世的内心。

(2)原形·原型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例句:①四川攀枝花网友发现了“周老虎”的________,就在他家墙上的年画里!②在对秦可卿真实身份层层解读中,这一人物的________已经浮出了水面。

蛇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蛇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蛇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

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

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

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

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A.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问题:从什么地方看出写的是单相思?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三、分析解读。

1、理解诗歌情感。

《蛇》教案设计

《蛇》教案设计

《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蛇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分类。

学生能够学会描述蛇的外形和运动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阅读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消除学生对蛇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客观、科学地看待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蛇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蛇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蛇的运动方式和捕食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蛇,避免过度恐惧或伤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蛇的基本知识。

2、直观演示法展示蛇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蛇。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与蛇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蛇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蛇有什么印象?2、知识讲解(15 分钟)展示蛇的图片,介绍蛇的身体结构,包括头部、身体、尾巴等。

讲解蛇的分类,如有毒蛇和无毒蛇,并举例说明。

讲述蛇的生活习性,如栖息地、食物来源、活动时间等。

3、小组讨论(10 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蛇是如何运动的?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4、视频演示(5 分钟)播放一段蛇捕食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蛇的捕食技巧。

5、总结归纳(5 分钟)总结蛇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强调保护蛇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6、拓展延伸(7 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与蛇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特定种类的蛇,写一篇简短的介绍。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室2、蛇的图片、视频资料3、相关书籍和科普文章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和小组合作表现。

2、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蛇》导读教案教学设计蛇整体感知《蛇》是冯至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

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

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却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

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

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何其芳《诗歌欣赏》)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

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

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

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

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时“我”而感到寂寞的写照。

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

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

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

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

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问题探究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

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

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

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

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

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

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情感。

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

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

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语言品味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

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作者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

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

使用“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作者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是作者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

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

作者希望“蛇”能衔来姑娘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

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

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23年参加浅草社。

1925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任教。

1930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1936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

1939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

抗战之后执教西南联大,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已出版《冯至诗选》。

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

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

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

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冯至的诗歌风格(朱自清)冯至是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

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来,诗才专向抒情方面发展。

那里面“理想的爱情”的主题,在中国诗实在是个新的创造,可是对于一般读者不免生疏些。

一般读者容易了解经验的爱情,理想的爱情要沉思,不耐沉思的人不免隔一层。

后来诗又在感觉方面发展,以敏锐的感觉为抒情的骨子,一般读者只在常识里兜圈子,更不免有隔雾看花之感。

抗战以后的诗又回到议论和具体的譬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当然,这时代诗里的议论比较精切,譬喻也比较浑融,比较二十年前进步了,不过趋势还是大体相同的。

另一方面,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妙的哲理的诗人。

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

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

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

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

这是冯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诗,全用十四行体,就是商籁体写成。

十四行是外国诗体,从前总觉得这诗体太严密,恐怕不适于中国语言。

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

(选自《朱自清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三、《蛇》的意识流幻示(骆寒超)“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

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

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

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

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

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

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象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

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

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选自《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四、行走的花朵——冯至《蛇》的读解(丹予)写作《蛇》时作者显然还不具备驾驭“经验”,抒情性在这里还占据着主调;还不具备写作《十四行集》时吟唱的复沓,技巧性欠缺了些,一个冲动——寂寞,也就是单相思,附丽于一个意象——蛇,在两种情境——幻想与现实之间抒发一回,全诗就告结束。

时为北京大学本科生、年仅21岁的冯至应该还没接触到里尔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