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履带式底盘行驶理论
履带底盘的组成介绍及各参数的计算讲解学习
![履带底盘的组成介绍及各参数的计算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31014f6c551810a6f5248690.png)
中南大学 杨忠炯
特点:
3、履带销子、销套等运动副使用 中要磨损,要有张紧装置调节履带 张紧度,它兼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4、履带式行走系重量大,运动惯性大,缓冲减振作用小, 结构中最好有某些弹性元件;
与履带架有关的元件受力情况复杂,如半刚性悬架的履带架受以下力和力 矩作用:
1、机架经弹性元件作用到履带架上的重量G1,每一侧为0.5G1; 中南大学 杨忠炯
2、机架经铰接轴刚性作用到悬架上的重力G2,每一侧为 0.5G2,显然机架以上的重量为G=G1+G2;
3、地面的重力反力,它在各轮上的分配,随地面情况而 变;
刚性悬架:机架上的重量全部不经弹性元件传递到履带的 悬架。如单斗挖掘机其底架与履带架之间的悬架。
刚性悬架结构简单、适合于行走速度低,不经常行
走的工程机械。
中南大学 杨忠炯
履带架的传统形式:八字架式,如下图8-2所示。
半刚性悬架较刚性悬架能更好地适应地面的高低不平, 在松软不平地面接地压力较均匀,附着性能好。
中南大学 杨忠炯
半刚性悬架中的弹性元件能部分地缓和行驶时的冲击, 但其非弹性支承部分重量很大,高速行驶时冲击大,故其 行驶速度一般不超过15km/h。
设计履带架时,要妥善确定履带架摆动轴线、驱动轮 轴线、导向轮轴线间的距离。
图8-3为TY150推土机行走系布置图。其履带架铰接中 心线与驱动轮轴线重合。
2、履带式机械倒档越过沟渠,其全部重量支承在引导轮 和驱动轮上;
中南大学 杨忠炯
3、履带式机械倒档越过一突起的障碍物,其全部重量支承 在两边各一个支重轮上,此支重轮是重心附近的支重轮。
履带底盘的组成介绍及各参数的计算
![履带底盘的组成介绍及各参数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824a7c0548d7c1c708a14597.png)
式中 B – 轨链节高度; D – 销子套外径; - 轨链节最小厚度。
轨链节的主要破坏形式仍为踏面磨损。
履带板宽度b由设计规定的机械平均单位接地压力Pp确定
b Gt 2 LP p
应处理好参数b和履带接地长度L的关系。窄而长的履带, 滚动阻力小(因土壤变形阻力较小),牵引附着性能较好, 但转向阻力较大。b/L之值一般为:
设计履带架时,要妥善确定履带架摆动轴线、驱动轮 轴线、导向轮轴线间的距离。
图8-3为TY150推土机行走系布置图。其履带架铰接中 心线与驱动轮轴线重合。
右图8-4为D10推土 机行走系布置图,其履 带架铰接中心线与驱动 轮轴线不重合。
现代结 构的半刚性 悬架履带拖 拉机中,广 泛采用平衡 梁,如右图 8-5所示。
图8-6之结构对履带防尘未考虑,这是其不足之处。在 D80A推土机轨链节的凹槽中各放置了一个防尘圈,这样 以来对于防止灰尘砂砾的进入很有效,使履带销和销子 套间的磨损大为减小,如下图8-7所示。
另一种密封式履带其结 构见右图8-8所示。
由于履带密封技术在实 践中卓有成效,国内外又研 制成功另一种密封润滑履带, 其结构见右图8-9所示。
二、车架 型式:全梁式、半梁式两种。
全梁架式车架是一完整的框架,如东方红75拖拉机, Caterpillar后置发动机式装载机等采用这种全梁式车架。
半梁架式车架一部分是梁架,而另一部分则利用传动 系的壳体。这种车架广泛用于工程机械履带拖拉机中。
如图7-1为两根箱形纵梁和后桥桥体焊成一体,其前 部用横梁相连。
1、节销式啮合:驱动轮轮齿与履带板的节销进行啮合。
这种啮合方式履带销所在的圆周近似地等于驱动轮 的节圆,驱动轮轮齿作用在节销上的压力通过履带销的 中心,如图8-6和8-7所示。
《履带式底盘设计》课件
![《履带式底盘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f91b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2.png)
支撑轮用于支撑履带,减少行走过程中的 振动和冲击。支撑轮的位置和数量根据底 盘结构和行走需求而定。
履带式底盘的设计原则
稳定性
底盘设计应确保在各种 地形和工况下的稳定性
,防止倾翻和滑移。
效率与可靠性
设计应注重提高行走效 率和可靠性,降低故障 率,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
机动性
底盘应具备良好的机动 性,能够快速响应操作 指令,适应不同地形和
详细描述:优化履带式底盘设计,降低其能耗,例如优化 传动系统和动力系统,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减少燃油消耗 和排放。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减少排放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循环利用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优化履带式底盘设计,使其易于拆卸和回收利 用,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负担。
基于成本优化的履带式底盘设计
总结词
降低制造成本
01
02
详细描述
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履带式底盘的制造成本 ,例如采用低成本材料、简化制造工艺、优 化零部件结构等。
总结词
提高生产效率
03
总结词
降低维护成本
05
06
04
详细描述
优化履带式底盘设计,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采用标准化的零部件和模块化 的结构,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 本。
性能。
履带结构优化
根据底盘结构和行走需求,对履带 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如履带宽度、 节距、履带块数目等,以提高履带 适应性和行走稳定性。
履带连接方式
选择合适的履带连接方式,如螺栓 连接、卡扣连接等,以确保履带的 可靠性和装配方便性。
驱动轮设计
驱动轮材料
01
选择具有高强度、耐磨和耐冲击性能的驱动轮材料,如铸钢、
小型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底盘履带、支重轮、拖链轮的设计附带CAD图纸
![小型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底盘履带、支重轮、拖链轮的设计附带CAD图纸](https://img.taocdn.com/s3/m/f6cc3aada8956bec0875e320.png)
目摘要⋯⋯⋯⋯⋯⋯⋯⋯⋯⋯⋯⋯⋯⋯⋯⋯⋯⋯⋯⋯⋯⋯⋯⋯⋯⋯⋯3 Abstract⋯⋯⋯⋯⋯⋯⋯⋯⋯⋯⋯⋯⋯⋯⋯⋯⋯⋯⋯⋯⋯⋯⋯⋯⋯ (4)第一章引言 (5)1.1 挖掘机简介 (5)1.2 小型液压挖掘机的现状与开展趋势 (7)第二章构参数算 (9)2.1 履带链轨节节距t 与履带板宽度 (9)2.2 驱动轮节圆直径D q (9)2.3 导向轮工作面直径D d (9)2.4 拖链轮踏面直径D t (9)2.5 支重轮踏面直径D z (10)2.6 链轨节数 n、拖链轮数量 (10)第三章性能参数算 (11)3.1 行驶速度 V (11)3.2 爬坡能力α (11)3.3 接地比压p (12)3.4 最大牵引力T (13)第四章履 (14)4.1 履带介绍 (14)4.2 履带结构和作用 (15)4.3 履带装配设计 (21)第五章支重 (23)5.1 支重轮简介 (23)5.2 支重轮数量计算 (23)5.3 两个支重轮间距离 (24)5.4 支重轮设计 (24)5.5 装配完成设计 (28)第六章拖 (30)6.1 拖链轮的工作原理 (30)6.2 拖链轮的结构 (30)6.3 拖链轮技术要求 (30)6.4 拖链轮的组成零件设计 (31)第七章设计小结与体会 (37)参考文献 (38)附录一:英文文献翻译 (39)附录二 :英文文献原文 (43)小型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底盘履带、支重轮、拖链轮的设计摘要:挖掘机,又称挖掘机械,是用铲斗挖掘高于或低于承机面的物料,并装入运输车辆或卸至堆料场的土方机械。
本文介绍了小型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履带、支重轮、拖链轮的结构形式及组成,并对其做了结构尺寸设计及履带行走装置性能参数的计算,给出了履带、支重轮、拖链轮装配图和各主要零件的零件图。
关键词:挖掘机履带支重轮拖链轮The design of the small caterpillar hydraulic excavatorcrawler ,supporting wheel and drag sprocketAbstract: Excavator ,also calls excavating machinery, is an earthwork machinery to use the bucket mining the materials above or below the bearing machine surface , and to load to the transport vehicles or to discharge to the heap of yar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rawler ,the supporting wheel and the drag sprocket ’structure form and composition of the small caterpillar hydraulic excavator,and the structure size is done in the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caterpillar walk device is calculated,and the assembly drawings ,the main assembly parts graph of the crawler,supporting wheel ,drag sprocket are given.Keyword:excavator crawler supporting wheel drag sprocket第一章引言本次设计的内容是小型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底盘履带、支重轮、拖链轮的设计。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PDF]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PDF]](https://img.taocdn.com/s3/m/0a8cf61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7.png)
第1章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1.1 履带车辆行驶原理履带车辆的行驶原理可以通过履带行走机构来进行分析。
履带行走机构主要是指履带车辆两侧的台车,台车由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托链轮、履带(简称四轮一带)和台车架等组成,如图1-1所示。
履带直接和地面接触,并通过支重轮支撑着履带车辆的重量。
在驱动轮的驱动下,履带相对台车架做卷绕运动。
由于台车架和机体相连,所以,台车架的运动就代表履带车辆的运动。
1.1.1 驱动转矩与传动系效率发动机通过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上的转矩M K 称为驱动转矩。
发动机的功率经过传动系传往驱动轮时,有一定的损失.。
对于机械传动的履带车辆,这一功率损失主要由齿轮啮合的摩擦阻力、轴承的摩擦阻力、油封和转轴之间的摩擦阻力以及齿轮搅油阻力等原因所造成。
一般用传动系效率ηm 来考虑上述功率损失。
传动系效率可用车辆等速直线行驶时,传到驱动轮上的功率P K 与经传动系输出的发动机有效功率P ec 之比来表示,即:e ce K K e ce K K ec K m n M n M M M P P ===ωωη (1-1)式中:M ec ——发动机经传动系输出的有效转矩;ωK 、n K ——驱动轮的角速度和转速;ωe 、n e ——发动机曲轴的角速度和转速。
假定离合器不打滑,则上式可表示为:m ec K m i M M =η (1-2)式中:i m ——传动系的总传动比,它是变速箱、中央传动和最终传动各部分传动比的乘积,即:i m = ωe /ωK = n e /n K = i g ⋅ i 0⋅ i s (1-3)式中:i g ——变速箱某挡的传动比;i 0——主减速器的传动比;i s ——轮边减速器的传动比。
由式(1-2)可知,当车辆在水平地面上作等速直线行驶时,其驱动转矩M K 可由下式求得:M K = ηm i m M ec (1-4)对于液力机械传动的履带车辆,将上述公式中的P ec 和M ec 换成涡轮轴上的功率P T 和转矩M T 即可。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ppt
![履带车辆行驶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1ca03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2.png)
滑转速度
履带在地面上的向后运动速度称为滑转速度vj则 可用单位时间内的滑转距离来表示:
vj=lj÷t 或vj=lj÷t=(lT-l) ÷t 式中:l—在时间t内,车辆的实际行驶距离; lj—在时间t内,履带相对地面向后运动的距离; lT—在同一时间t内,车辆的理论行驶距离,它可
ηm=PK÷Pe=( MK×ωK )÷( Me×ωe )=(MK÷Me) ×im 式中:ωK——驱动的角速度;
ωe——发动机曲轴的角速度; Me——发动机的有效力矩。 im——传动系总传动比,它是变速箱、中央传动和最终传动 各部分传动比的乘积。 当车辆在水平地段上作等速直线行驶时,其驱动力矩MK可由下式求得: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切线牵引力产生
为了便于说明行驶原理,参看图1-1所示 图1-1履带式拖拉机行驶原理图
车辆行驶时,在驱动力矩MK作用下,驱动段内产生拉 力Ft即: Ft=MK÷rK。
对车辆来说,拉力Ft是内力,它力图把接地段从支重 轮下拉出,致使土壤对接地段产生水平反作用力。这 些反作用力的合力FK叫做履带式车辆的驱动力,其方 向与行驶方向相同。
第一章履带车辆行驶理论
§1-1履带车辆行驶原理 §1-2履带行走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1-3履带接地比压和履带接地平面和心域 §1-4履带车轮的行驶阻力 §1-5履带车辆的附着性能
§1-1履带车辆行驶原理
一、驱动力距与传动系效率 二、履带车辆的行驶原理
一、驱动力距与传动系效率
驱动力矩MK:发动机通过传动系传到驱动轮上的力矩称。 传动系效率ηm :
参看(图1-6)
根据履带等速运转的平衡条件,在驱动力 矩M K与切线牵引力之
1-1轮式底盘行驶理论
![1-1轮式底盘行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430d9492e3f5727a5e96209.png)
v < vT
v = OO3 ⋅ ω
4
充气轮胎的几个半径: 充气轮胎的几个半径:
滚动半径: 滚动半径:轮胎回转中心到速度瞬心之间 的距离;描述车轮运动状态的参数。 的距离;描述车轮运动状态的参数。实际 测量计算时可用下式: 测量计算时可用下式:
S rr = 2πnK
自由半径:轮胎充气后,不受任何载荷时的半径; 自由半径:轮胎充气后,不受任何载荷时的半径; 静力半径:轮胎充气后,仅受垂直载荷时轮胎回转中心至车 静力半径:轮胎充气后, 轮与地面接触点( 之间的距离; 轮与地面接触点(面)之间的距离;
由于 T = T + T τ µ
21
滑转率曲线
ZFS
2012-329
22
规定: 规定: ①附着力——由地面附着条件决定的最大牵引力 附着力 由地面附着条件决定的最大牵引力
Tmax = Pk max − Pkf
Pϕ
驱动轮上垂直地面的载荷。 ②附着重量——驱动轮上垂直地面的载荷。Qk ③附着重量利用系数
实际速度
v = ω ⋅ OO1
车轮的三种运动状态分析 纯滚动时: ① 纯滚动时:
v = vT
v = OO2 ⋅ ω
r = OO1
r < OO
r > OO1"
' 1
②滑移时:(从动轮制动时) 滑移时:(从动轮制动时) :(从动轮制动时
v > vT
ZFS
2012-329
③滑转时: (驱动轮加速时) 滑转时: 驱动轮加速时)
T = Tτ + Tµ
与土壤受剪面积有关, 其中 Tτ 与土壤受剪面积有关,可表示为
Tτ = τ cp ⋅ Fτ
τ cp
履带底盘的组成介绍及各参数的计算
![履带底盘的组成介绍及各参数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5e74a220a8956bec0975e3f5.png)
每条履带都由几十块履带板 组成,如右图8-6所示。
履带板由具有履齿的支承板和两 根导轨组成。
履带销与前一块履带板的后 铰链孔采用压配合,压入力均为 500~750kN。
销和销套之间具有间隙,可使两块履带板自由相对转动。销套同时也是驱动轮驱动 履带运转的节销。
工程机械用的履带一律采用轧制,以利于节省材料,提高质量和批量生产。
半刚性悬架中的履带架(图8-2)是行走系中一个很重要的骨架,支重轮、张紧装置等都 要安装在这个骨架上,它本身的刚度对履带行走系的使用可靠性和寿命有很大影响。
刚度不足,作业时容易变形,引 起四轮(驱动轮、支重轮、导向轮、 托链轮)中心点不在同一垂直面内或 各轴线不能保证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要 求等,最终导致跑偏、啃轨或脱轨等 多种使用故障。
在倒档行驶时,履带作用于引导轮的拉力最大,这时,一侧履带引导轮上作用的P力 为倒档时最大牵引力的一半。
5、转向时,地面对于履带机械作用有转向阻力矩Mz,一侧履带的转向阻力矩M为
式中L – 履带接地长度。
M 1 GL
2 4
(二)、履带架的计算
要求:履带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不易损坏或因变形发生啃轨和脱轨。
表8-1为美国公司装在DH-7G拖拉机上的各种 不同用途的履带板主要参数。
平面式履带板:对于主要不是提供牵引力而是携带负荷运 行的机器,又怕抓土齿将地面破坏时,采用平面式履带板。
特点:这种履带板有时在拖拉机、装载机上采用,但不 能提供足够的牵引力,侧滑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橡胶衬垫式履带板:在建筑物内或铺好的路面上作业履带拖拉机上采用,它在路面上的 牵引力比平面式履带板好,对路面的破坏最小。
Pmax 0.75Gt F 2(B D)
第二章履带式底盘行驶理论
![第二章履带式底盘行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9881ec780eb6294dd886cab.png)
传动效率的计算
履带车辆的传 动系效率ηm 驱动轮上的功率PK
PK M K K m Pe M e e
发动机有效功率Pe
• K ——驱动轮的角速度; • ——发动机曲轴的角速度; e • MK——驱动力矩; • Me——发动机的有效力矩。
整理以上各式,可以得到:
可以看出,如果将换算的摩擦力矩Mr2设想为某一作用在车辆 上的等效外部阻力,将扣除了换算的摩擦力矩Mr1的后的驱动 力矩看成为一等效的 驱动力矩,而地面对履带则作用一等效 的切线牵引力,那么就可以认为履带行走机构中并不存在任 何内部摩擦阻力。
等效切线牵引力: 等效外部阻力:
M r2 FK rK M r2 F rK
将等效切线牵引力仍旧用Fk表示,而等效外部阻 力仍用Σ F表示,这样,整体平衡关系可表示为:
F FK
车辆的外部滚动阻力
• 所谓外部滚动阻力,主要指地面土壤由于受到 履带挤压而产生的变形阻力。
假设履带式车辆前进距离为L,履带板宽度为b,履带支承 面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为p,轨辙深度为z0,则一条履 带因压实土壤而消耗的功为: 内聚模量 z0 Kc n 变形指数 p K z W bL pdz b 0
• 假定离合器不打滑
MK m M e im
e im K
im——传动系总传动比,它是变速器、中央传动和最终传动 各部分传动比的乘积。 驱动力矩MK 可以表示为:
M K m M e im
2. 履带式行驶原理
图2-1 履带式拖拉机行驶原理图
履带式行驶原理:
驱动力矩MK 驱动段内拉力Ft
G Pa 2bL
工程机械底盘理论课件--轮式车辆的行驶理论
![工程机械底盘理论课件--轮式车辆的行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2b374b1360cba1aa911da23.png)
第三节 轮式车辆的滚动阻力及附着性能
6 轮胎花纹 越野轮胎的花纹多为人字形,在砂壤土上进行的模型试验 表明:花纹长度相同时,适当增加花纹布置角,可以提高车辆 的附着性能。 花纹的形状和布置会影响轮胎的压力分布,因而也将影响
花纹的布置与轮胎的自洁性能有关,而轮胎的自洁能力又 会影响附着力的发挥。
7 轮胎结构 轮胎的刚度、帘布层数、帘布排列方法等对附着力和滚动 阻力的大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F ft Qf t
式中:ft—轮胎变形引起的滚动阻力系数。 经验还表明,系数ft随轮胎气压pi而变化。 ft——pi变化规律可通过试验求得。
试验方法见P44
第三节 轮式车辆的滚动阻力及附着性能
(二)滚动阻力系数 对于单个车轮而言,滚动阻力可用下式表示:
Ff Ff 1 Fft
对轮式机械来说,滚动阻力是驱动轮和从动轮滚动阻力之和,即:
轮上附着力皆得到充分利用时,其附着力Fφ可达到 :
F (N1 N 2 )
第五节 双桥驱动车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2) 在前后轮距相同的 四轮驱动车辆上,后轮沿前 轮轮辙滚动,减少了后轮的 滚动阻力,并改善了后轮的 附着性能。
第五节 双桥驱动车辆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2 较好的操纵性和纵向稳定性 四轮驱动车辆在前桥上有较大的重量分配。因此上坡时纵向
Ft Ffk FfC G f K GC fC
当 f f K fC 时,且 Gs G GC
则: F f Gs f
式中:f—综合的滚动阻力系数,可由试验测得,作为机械设 计或性能预测时使用;GΨ、GC—驱动轮和从动轮载荷。
第三节 轮式车辆的滚动阻力及附着性能
例如,一般轮胎,气压在0.1-0.5MPa时,滚动阻力系数与 地面状况的关系见表2-2。表中Ψ为附着系数。
工程机械底盘理论 作业与复习
![工程机械底盘理论 作业与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bcf5a2b6edb6f1afe001f33.png)
5次作业:1. 试论述履带式车辆行驶阻力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请说明影响履带沉陷深度的结构参数。
2.双桥驱动车辆寄生功率产生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3. 画简图说明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并说明其影响因素是什么?4. 请说明影响试验牵引特性结果的因素,并试着分析原因。
5.简述偏转车轮车辆转向时的驱动力变化,并给出提高转向能力的措施。
《工程机械底盘理论及性能》复习绪论1、自行式工程机械按性能分类及代表机器:牵引型机械(推土机);运输型机械(装载机);驱动型机械(稳定土拌和机)。
这三类机械在牵引性能、作业性能等方面的区别,牵引型机械:一般具有被动式工作部件,工作装置在车辆带动下工作。
工作中工作装置与牵引车辆间无相对运动或有少量的次要的相对运动,车辆工作过程就是将发动机功率变为牵引力来克服工作装置阻力的过程;运输型机械:依靠运输来进行作业,将发动机功率变为行走速度;驱动型机械:具有主动式工作部件,工作装置与车辆间有相对运动,工作装置的运动主要由发动机功率分流直接驱动,牵引车的带动作用将为极次要位置。
2、自行式工程机械一般由发动机、底盘和工作装置三大部分组成。
3、工程车辆的性能指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性能,称为使用性能。
这些性能可分为两类。
(1)一般机械均应具备的技术性能,工作安全性、保养维修和方便性、可靠性,耐久性、操纵轻便性、舒适性等。
(2)直接与车辆工作能力、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有关的使用性能。
包括:1)牵引性能:体现在挂钩功率、牵引效率及牵引力范围等,反映了车辆在不同工作速度下所能发挥最大牵引力的能力。
2)动力性能:表现为车辆的最大行驶速度,所能克服道路的最大坡度以及加速能力,反映了车辆行驶中所具有加速能力。
3)燃料经济性:体现在小时油耗,比油耗方面,车辆的工作成本中燃料费占的比例,反映了车辆的经济性。
4)稳定性:指抗倾翻和抗滑坡的能力,表征车辆的安全性。
5)通过性:指车辆通过各种作业区和障碍物的能力,有时亦称为越野性。
1-2履带式底盘行驶理论
![1-2履带式底盘行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bc616d6b14e852458fb5713.png)
2011-4-9
µTr0 ( β + 2α ) Z k 2π µTr0 ( β + 2α ) η µk = 1 − ⋅ = 1− 2π TZ k t0 t0
如果机械反向行驶时 驱动轮在前, 如果机械反向行驶时,驱动轮在前,此时履带驱动区效率 反向行驶 为
ZFS
η µk = 1 −
'
µr0 ( β + 2α1 + 2 β1 )
16
相同的履带支承面积, ② 相同的履带支承面积 , 采用狭窄而长的履带比宽而短的 的结论一致。 履带附着性能要好, 履带附着性能要好,这与影响 Pf2 的结论一致。
2011-4-9
ZFS
17
2011-4-9
轮式和履带式行走机构滑转曲线的比较: 的增大而增升较快, ①轮式较履带式 δ 随 PK 的增大而增升较快, 较大。 即在同一 PK下,δ 较大。 最大值大。 ②履带式的 Pk Gϕ 最大值大。
12
考虑支重轮在履带支重区段上的摩擦滚动及支重轮轴 承中的摩擦, 因此, 在履带支承长度一定时, 承中的摩擦 , 因此 , 在履带支承长度一定时 , 增大支重 轮半径, 轮半径 , 而减少其数目会减小 Pfa , 但数目太少又会造 成接地比压不均匀,一般为5 成接地比压不均匀,一般为5~7个。
2011-4-9
13
Pf = Pf 1 + Pf 2
Pf = Gf
G —整机使用重量 整机使用重量
2011-4-9
滚动阻力系数, f —滚动阻力系数,查表可得
四、履带行走机构的附着性能
c) 履带支承段下土壤的剪切变形
ZFS
a) 土壤的抗剪曲线
b) 履带行走机构的滑转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45~98.07
196.13~392.27 392.27~588.40 784.40~686.47
中等湿度的实粘土、湿泥灰土、湿黄土
干实粘土、干泥灰土、干黄土
6 864.66~9 806.65
10 787.32~12 748.65
784.53~980.67
1 078.73~1 471.00
第四节 履带车辆的附着性能
Ft MK rK
土壤对接地段的履带板产生水平反作用力 FK 在FK(驱动力、切线牵引力)作用下车辆行驶 。
im M e FK r Ft r m rK
履带驱动段效率
思考:
作用在履带上的切 线牵引力是如何作 用到车架上的?
• 驱动牵引原理
履带驱动段张力:
Mk T rk
驱动轮分力: T ' T cos T T sin 支重轮分力:
外部阻力为:
n 1 Kc z0 K 将压力p计算公式代人并积分得: Ff 1 2b b n 1
z0 2W Ff 1 2b pdz 0 L
内摩擦模量
假设车辆垂直载荷在两条履带上均匀分布,则土壤单位面积 上承受压力为: 车辆使用重量 Gs Kc n p p K z 2bL0 b 履带接地长度
车辆相对于 接地履带相 对速度
第二节 履带行走机构运动学
图2-3 履带相对于台架的卷绕运动
驱动链轮节圆半径
1位置履带速度最大 2位置履带速度最小
v1 r0 K
v 2 r0 k cos
驱动链轮角速度
2
v1 cos
2
驱动链轮分度角
• 车辆的行驶速度带有周期变化的性质
履带卷绕运动的平均速度可通过驱动轮每转一 圈所卷绕(转过)的链轨节的总长来计算 . 设驱动链轮齿数为Zk,履带节距为lt,一周所卷绕的 链轨长度为 Zk* lt ,如果驱动轮转速为nk,则链 轨卷绕运动平均速度为:
• 假定离合器不打滑
MK m M e im
e im K
im——传动系总传动比,它是变速器、中央传动和最终传动 各部分传动比的乘积。 驱动力矩MK 可以表示为:
M K m M e im
2. 履带式行驶原理
图2-1 履带式拖拉机行驶原理图
履带式行驶原理:
驱动力矩MK 驱动段内拉力Ft
lT l l 1 lT lT
滑转的存在,带来驱动功率损失,其损失大小用滑转效率 表示:
Fk v v 1 Fk vT vt
第三节 履带车辆的滚动阻力
• Fk=Ff+FT
Fk——驱动力;Ff——滚动阻力;FT——作业阻力。
• •
滚动阻力是车辆前进运动时所必须克服的阻力,也就 是说,车辆驱动力必须大于或等于滚动阻力时,车辆 才能向前行驶。 履带式车辆的滚动阻力,一般包括内部滚动阻力和外 部滚动阻力两部分
在驱动轮与支重轮之间,竖向力平衡,对机械,地面不附加任 何力;
牵引力 T 克服滚动阻力 Ff 和作业阻力FT ;
T 也可以表示为 Fk 有效牵引力 Fkp
: ;即
Fk=Ff+FT
Fkp=Fk-Ff
第二节 履带行走机构运动学
图2-3 履带相对于台架的卷绕运动
v v j vr
车辆速度 接地履带 速度
滚动阻力系数
车辆外部滚动阻力计算复杂,且不准确,实际采用试验 方法进行测定。
试验表明,滚动阻力近似与车辆使用重量成正比,其 比例常数称为滚动阻力系数。
Ff fGs
履带式机器滚动阻力系数
路面条件
铺砌道路
滚动阻力系数 f
0.05
附着系数φ
0.6~0.8
干土道路
柔软砂路 深泥土地
0.07
0.10 0.10~0.15
各种常见土壤的抗陷系数(单位沉陷量接地比压)和最大容许比压 表2-2
土壤种类
沼泽
P0 kpa/m
490.33~980.67
pmax kpa
29.23~56.84
沼泽土
湿粘土、松砂、耕过的土地 大粒砂、湿的中等粘土 中等粘土和湿实粘土
1 176.80~1 471.00
1 961.33~2 942.00 2 942.00~4 412.99 4 903.33~5 883.99
第二章 履带式底盘行驶理论
第一节 履带车辆行驶原理 第二节 履带车辆行走机构运动学 第三节 履带车辆的滚动阻力 第四节 履带车辆的附着性能
T220 履带 推土 机传 动系 统图
1-柴油机 2-主离合器 3-联轴节 4-变速箱 5-主传动器
6-制动器 7-转向离合器 8-最终传动 9-驱动轮
T220履带推土机传动系统的辅助说明
车辆的内部滚动阻力
• 组成:
– 驱动轮、引导轮、支重轮和托链轮转动时轴承内部产生的摩擦 力; – 上述各轮与履带轨链接触和卷绕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 卷绕履带时轨链销轴和销套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等。
• 上述各摩擦力换算成行走机构摩擦力矩Mr又可分为两组:
– 由不变的法向压(如履带预张紧力、车辆使用重量)力产生的 摩擦力矩Mr2 ,这部分阻力矩与驱动力大小无关,相当于拖动行 驶时行走机构内部摩擦阻力矩; – 由履带的附加张紧力Ft产生的摩擦力矩Mr1 ,该摩擦阻力矩近似 与驱动力矩成正比,可以方便地用一个效率系数表示。 – Mr = Mr1 + Mr2
其中:
nk z k lt vT (m / s) 60
z k lt rk 2
-驱动轮(滚动)动力半径
• 当β角减小,亦即驱动轮有效啮合齿数Zk增加时, 则履带卷绕运动速度的波动就减小。对于β→0, Zk→∞这一极限情况,则有:
v1 v2 vm
这表明当驱动轮啮合齿数增加时,履带卷绕运动的速 度趋近于其平均速度,履带就具有下 图所示的形状。
P
I max
I Pmin
I Pmax 2
I Pmin
I Pmax
2G 2C (1 ) B L 3b e 2
I min
p
0
履带接地平面核心域:是履带装置两条履带接地区段几何中 心周围的一个区域。只要机器重心作用在这个区域以内,履 带接地区段沿长度都能承受一定的载荷;但当机器重心越出 这个区域时,则履带接地区段沿长度方向只有一部分接地面 积承受载荷。在此情况下,最大接地比压必然大幅度增加。 履带接地平面核心域是由两条履 带接地区段的纵向中心线,以及 位于履带装置横向中心线y轴左 右各L/6的两条平行线所组成的 一个矩形,其边长为L/3和B。 显然,接地比压和车辆结构参 数(L、b、B、C、e、G)有关, C、e和G增大,滚动阻力增大, L、b和B增大,滚动阻力减小。 但这6个参数又是相互制约的。
• • • • 齿轮啮合摩擦阻力; 轴承间摩擦阻力; 油封和轴间摩擦阻力; 齿轮搅油阻力。
传动效率的计算
履带车辆的传 动系效率ηm 驱动轮上的功率PK
PK M K K m Pe M e e
发动机有效功率Pe
• K ——驱动轮的角速度; • ——发动机曲轴的角速度; e • MK——驱动力矩; • Me——发动机的有效力矩。
K
n c bK 1
2
Gs 2L 0
n1 n
1 n 1
影响履带式车辆滚动阻力的主要因素
1、土壤性质和表面状态:土壤越松软,滚动阻力越大, Kc 、KΦ 、n增大,滚动阻力减小。 2、接地比压大小及其分布。 接地比压:履带单位接地面积所承受的垂直载荷。 平均接地比压:当工作重量与垂直外载荷所构成的合力在 水平地面上的投影同履带接地区段的几何中心相重合时, 履带接地比压便呈均匀分布状态,称为平均接地比压,其 表达式为:
履带与台车相对运动的简化示意图
• 车辆的理论行驶速度 :
T rK K
实际工作时履带与地面间往往存在滑转,此时实 际行驶速度为:
v vT v j
vT v v 1 vT vT
vj——履带在地面上的滑转速度。
通常用滑转率δ来表示履带对地面的滑转程度,它表明了由 于滑转而引起的车辆行程或速度的损失,由下式计算:
G Pa 2bL
Pa1
G 2C 1 2bL B G 2C II Pa 1 2bL B G 2C 6e 1 1 2bL B L G 2C 6e 1 1 2bL B L G 2C 1 1 2 Pa 2bL B
0.8~0.9
0.6~0.7 0.5~0.6
细砂土地
开垦的田地 冻结的道路
0.10
0.10~0.12 0.03~0.04
0.45~0.55
0.6~0.7 0.2
土壤最大允许比压:指履带挤压土壤沉陷深度不大于0.15m 时的接地比压。 只有当最大接地比压不超过土壤最大容许比压时,车辆在该 地面上才能正常行驶很稳定工作。
T T T cos
T T sin
• 水平及竖直方向合力
T T T cos T T cos T T T 0
水平方向合力T,为推动机械前进的牵引力,该力 与驱动段倾角大小无关; T 大小与地面条件有关;最大值受地面限制;
M k M r1 r Mk
• 车辆作为整体考虑时,各种外部阻力的总和应与切线牵 引力平衡,即:
F F
K
M r M K M r1 M r 2 F Ft rk rK rK
M r2 M r2 F FK rK rK r M K M r2 FK rK rK
•
主传动器、转向离合器都装在同一壳 体上,称为驱动桥。另外,在柴油机与 主离合器之间通过一组传动齿轮驱动工 作装置油泵P1、主离合器油泵P2以及转 向泵P3。在变速箱输入轴后段也可输出 动力,用来驱动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