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瘿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瘿病

【概述】

一、定义

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级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二、沿革

1、关于瘿病的记载,我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庄子》和《吕氏春秋》均有所记载。

2、《诸病源候论》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和水土因素。

3、《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做脏器疗法已有相当的认识,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

4、《圣济总录》从病因角度对瘿病进行了分类。

5、《外科正宗》指出瘿病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取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并载有治瘿重要方剂:海藻玉壶汤。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根据瘿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均属本病范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内伤

2、饮食及水土失宜

3、体质因素

二、病机

1、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2、病机转化:初起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

日久可引起血脉瘀阻;

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3、病位:肝脾,与心有关。

4、病性: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3、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在气与在血;

2、辨火旺与阴伤。

二、治疗原则

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三、证治分类

1、气郁痰阻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疏郁丸

常用药: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郁金、青木香、青陈皮、桔梗。

2、痰结血瘀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

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当归、赤芍、川芎、丹参。

3、肝火旺盛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常用药:柴胡、栀子、丹皮、当归、白芍、牛蒡子、生牡蛎、浙贝母、玄参。

4、心肝阴虚证

症状: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当归、枸杞子、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川楝子、桔梗。

【方歌速记】

瘿病气郁四海舒,肝火栀清消瘰除,

痰瘀海藻玉壶里,心肝补心一贯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