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详解

合集下载

文言文重要句式

文言文重要句式

文言文重要句式
1. 判断句:以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例句:皆白马之子也。

译句:都是白马的人。

2. 省略句: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

例句:承籍于武城。

译句:继承了武城的户口。

3. 倒装句:谓语、宾语、定语等成分的位置颠倒的句子。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译句:你太不聪明了!
4.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例句:受制于人。

译句:被人控制。

5. 固定句式:某些固定结构的句子。

例句:孰若孤?译句:谁像我?
6. 递进句: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

例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者?译句: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比这还严重呢!
7. 选择句: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

例句: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译句: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对有罪的人有所宽恕。

8. 因果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

例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译句: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克敌制胜,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挫败敌人,再次就是出动军队。

9. 条件句: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

例句:天下有常胜之道,非信久而不能成其事。

译句:天下有一种常胜之道,并不是因为有信用才能长久地实现其成功的。

10. 让步句: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

例句:吾虽以吾国财用不足故来,至于衣食,知止不苟可以生,知足不苟可以给。

译句:我虽然因为我国财政不足而来,至于衣食方面,知道满足就可以够用,知道自足就可以够供给。

以上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式,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特点是句子结构简练明确,使用的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一、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也是其他句式的基础。

主谓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可以表达简单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 吾爱汝。

- 子欲何为?二、主谓宾句式主谓宾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宾语,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 吾赐汝金币。

- 吾见子犹如见真龙。

三、主谓补句式主谓补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属性、状态或结果。

例如:- 吾为人帝。

- 彼宜君子。

四、主系表句式主系表句式是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构成,用来表达主语的属性、状态或身份。

例如:- 吾乃石破天。

- 吾今病矣。

五、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用来强调某一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 犹如骏马奔腾,君子忠义无边。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先。

六、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通过某种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并列在一起,用来表示并列关系或对等关系。

例如:- 吾欲与子相约,共谋国事。

- 若非亲朋,谁肯帮助?七、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是由一个从句充当状语,在主句中用来修饰动作的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如:- 怀念往事,恨不能倒流时光。

- 知止而后行,可以保身修德。

以上是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形式。

穷函天之灵秀,无法尽数其妙。

> 注意:以上文言句式仅供学习参考,实际应用中请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写作目的恰当使用,并结合现代语言风格进行调整和适应。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者,……”。

天下者,高祖天下。

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

梁,吾仇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山下皆石穴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判断词“是”出现较晚)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二、被动句①用“于”表示:“……于……”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②用“为”表示:“为……”“为……所……” “为所……”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④用“被”表示被动:“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三、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举贤以自佐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记》) 翻译: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 点改变。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书面语言,其语法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对于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句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在文言文中,主语常常放在谓语之前,即主谓结构的句式为“主语+谓语”。

例如,《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中,“君子”是主语,“曰”是谓语,“学不可以已”是谓语的扩展部分,表示学习的动作。

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读者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二、动宾结构动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主语+动词+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的宾语补语等。

例如,我们熟悉的《红楼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黛玉初到贾府,遗魂亦未甘。

”这句话中,“黛玉”是主语,“初到”是动词,“贾府”是宾语。

三、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

该句式的结构为“并列词语1+并列连词+并列词语2”。

并列结构常用来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史记》中有一句名言:“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句话中,“天若有情”和“天亦老”是并列结构。

四、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

倒装结构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与谓语的位置颠倒。

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谓语动词与宾语的倒装等。

例如,朱熹的《原道》中有一句名言:“无其天下国民,其如 diseño 之何?”这句话中,“无其天下国民”和“其如 diseño 之何”都是倒装结构。

五、犬牙交错结构犬牙交错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是由并列的两个分句交错组成的复合句。

犬牙交错结构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意义或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论语》中的一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犬牙交错结构。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用法,对于我们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2、“……,……也”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3、“……者,……”式“者”表停顿,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没有标志性的词语,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乃”“则”“即”“皆”“诚”“本”等副词表示判断“乃”表肯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则”表肯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表肯定判断,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皆”表肯定判断,如:“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诚”表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本”表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字式用“为”字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4、“见”字式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特点是书写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句式特点与现代汉语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下面将为你总结并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1. 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文言文中,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被广泛使用。

主语通常位于句子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吾以身犯险”,其中的“吾”为主语,“以身犯险”为谓语动词,宾语则未明确说明。

2. 并列句并列句是一种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

通过使用逗号或者“而”、“乃”等连词来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意义相关的句子。

例如:“斧钺之利,斤斫之厉”,其中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使用逗号连接。

3. 现象反问现象反问在古代文言文中经常被用作修辞手法,用于表达反讽或者强调的语气。

可以通过让一个事实与相反的情况对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外有暴风雨,而内能能安如山川乎?”4. 修辞问句修辞问句在古代文言文中也常见,用于增加修辞效果。

一般是通过提问来表达陈述句的意义,进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天地之气,见乎贞白;日月之处,见乎其光;人道之行,见乎相亲;于此可否乎?”5. 状语倒装状语倒装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特点。

通过将状语移动到句首,以突出某种感情或情绪。

例如:“如斯人者何!”中的“如斯”作为状语被放到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

6. 排比句排比句是一种句式特点,通过多个相同或类似结构的短句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凛冽寒风,淅淅沥沥冰雨,严寒刺骨,冰天雪地”。

7. 并列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之一是将两个或多个动词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生死考验,成败之判”。

8. 具体事例的描写古代文言文中,具体事例和描写被广泛运用。

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以突出文中的某个观点或意义。

这样的描写常常伴随着具体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

总结起来,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丰富多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体系,它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句式多样,其中有七种基本的句式:
•主谓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和谓语组成,表示一个完整的陈述或描述。

•主谓宾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动作和动作的承受者。

•主谓补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补语组成,补语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补充说明。

•主系表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组成,系动词连接主语和表语,表示主语的性质或状态。

•主谓双宾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两个宾语组成,表示一个人或事物对两个对象进行行动或给予两个对象的动作。

•主谓状句:句子的核心由主语、谓语和状语组成,状语对主谓进行修饰,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信息。

•主谓合句:句子的核心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主语和一个共同的谓语组成,表示两个或多个主语同时进行相同的动作。

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它们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深刻。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除了以上介绍的七种基本句式,文言文还有许多其他的句式变化和修辞手法,如倒装句、比喻、象征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赋予了文言文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七种基本句式是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学的重要一环。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使我们的文字更加精确、准确。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句式类型及例句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句式类型,每一种句式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用法。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并提供相应的例句。

一、主谓句:主谓句是最基本的句子结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例句:吾乃齐国之臣。

二、主谓宾句:主谓宾句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表示动作的行为对象。

例句:君王以仁义待臣民。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原本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常用于强调或改变语气。

例句:人心思变,世事难料也。

四、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组成,彼此之间没有主从关系。

例句:山高水远,道远情更长。

五、连接句:连接句通过一些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分句连接起来,表示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比拟句:比拟句通过使用“如”、“若”等词语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某种相似关系。

例句:君子如水,处高则安静。

七、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由一个副词或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句:虽败犹荣,为国捐躯。

八、条件句:条件句通过使用“若”、“如”等词语表示假设或条件,并引导一个后续的结果。

例句:若有人问,我愿乐道之。

九、让步句:让步句是用来提出一种与事实相反的观点或情况,并表示出其不可忽视的存在。

例句:纵使困难重重,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十、感叹句:感叹句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惊讶,常以“何/奈/焉”等词开头。

例句:何其美哉,此景之壮观!十一、比喻句:比喻句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例句:人生如梦,亦如流水。

十二、修辞句:修辞句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的句子,包括夸张、反复、排比等。

例句:岁月峥嵘,光阴荏苒,转眼已逝。

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类型和例句,文言文的句式丰富多样,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句子。

在学习和使用文言文时,了解这些句式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古人所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古典文学语言,其表达方式和句型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句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

一、主谓结构文言文的主谓结构通常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例如:夫人者,主之也。

(主语:“夫人者” 谓语:“主之也”)二、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宾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

例如:吾爱汝。

(主语:“吾” 谓语:“爱” 宾语:“汝”)三、主谓宾补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宾补结构由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 宾语 + 补语”。

例如:望后生之兄弟,视作胄如也。

(主语:“望后生之兄弟” 谓语:“视” 宾语:“作胄” 补语:“如也”)四、主谓状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状结构由主语、谓语和状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谓语 + 状语”。

例如:人皆有不足,而自行者允。

(主语:“人皆有不足” 谓语:“允” 状语:“而自行者”)五、主系表结构文言文中的主系表结构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组成,基本句型为“主语 + 系动词 + 表语”。

例如:君臣之间,礼为纽也。

(主语:“君臣之间” 系动词:“为” 表语:“纽也”)六、倒装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结构有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

主谓倒装是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前置倒装是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1:明月几时有?(倒装句式:“有几时明月?”)例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倒装句式:“鸿鹄之志燕雀安知?”)七、省略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结构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

在句子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逻辑关系,省略部分词语,使句子更为简洁。

例:出使无名,忍辱负重。

(省略结构:“(他)出使无名,(他)忍辱负重。

”)总结:以上所列举的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主谓状结构、主系表结构、倒装结构和省略结构。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4种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

文言文4种句式-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精讲(部编版)
文言文四种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主谓倒装
文言 句式
省略句
省略主语 承前省 承后省 对话省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 省略量词
被动句 见、于、见于、为、所、为所、被
判断句
Hale Waihona Puke ①“……者,……也”“……,……者”“……,……也”“……者也” ②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③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主谓倒装 常见于表示强烈感叹的句子
2.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补: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三)省略宾语
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 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 投(之)以骨——《狼》 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
(四)省略介词“于”
1.场主积薪(于,在)其中
《狼》
2.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
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资。一日出,有少年从马后。问之亦假本者翁诺之。至家,适几上有 钱数十,少年即以手叠钱,高下堆垒自如。翁谢去,意不与贷资。或诘其故,翁曰:“此人必 善博,非端人也。所熟之技,不觉形于手矣。”访人果然。
(据《聊斋志异》改写)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翁谢去,竟不与贷资
)
D
A.陈胜者,阳城人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
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句式知识详解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问句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

如:(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啊,虞姬啊,对你怎么办呢?有时可将上述句式紧缩为“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它们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2)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2.“何所……”“谁……者”,这是两个主谓倒装疑问句式。

“何所……”等于“所……(者)何”。

“所……”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

如:(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木兰你想的是什么,思念的是什么?(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宾语前置文言篇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