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1998_2005年_刘玲利

合集下载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测度方法,科学测度我国各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对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平衡地区之间的科技发展差异,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相关理论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然后以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研究对象,选取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测算30个省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深入分析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最终通过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收敛性进行研究。

旨在提高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伴随着我国对于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加深,对于科技资源的投入呈现跃升的态势,但同时发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率较低,三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较为显著。

(2)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间差异明显下降,西部区域内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均衡现象相较于东中部而言较为显著,东部区域不均衡态势在三者中最小。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间差异东-西部之间最为突出、中-西部区域间差异次之,东-中部区域间差异最小,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为相近。

(3)Kernel 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篇一一、引言科技资源配置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技进步的速度。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并对其效率进行评价,以期为未来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1. 科技资源总量与结构我国科技资源总量庞大,涵盖了人才、资金、设备、信息等多个方面。

从结构上看,我国科技资源在地域、行业、领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东部地区科技资源相对丰富,而在西部地区则相对匮乏;在行业和领域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资源相对集中。

2. 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种方式实现。

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投入科研资金、建设科研机构等方式,引导科技资源的配置;市场则通过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等方式调节科技资源的配置。

此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也是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主体。

3. 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案例以某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例,该地区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科技资源聚集。

同时,该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

通过这一实证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在实践中的成效。

三、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1. 评价指标与方法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主要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进行。

投入方面主要包括科研人员数量、科研资金投入、设备投入等;产出方面主要包括科技成果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主要运用数据模型进行测算,定性分析则主要依据专家评估、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

2. 评价结果与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作者:时钰,扬舟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6年第27期时钰1杨舟2科技资源就是用于支撑科技活动的所有资源的总称。

在当前国家科技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探索建立一种科技资源统筹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科技资源投入的重复浪费,缓解科研机构之间的不良竞争,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成为事关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文因此针对国内外关于剥技资源配置研究做—个综述,以找出进—步研究的方向。

一、国内研究动态我国学者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突破。

目前,他们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资源配置概念与内涵国内学者对科技资源配置概念和内涵的研究颇多,理解的视角也各不相同。

周寄中(1999)把科技资源配置定义为“科技资源在不同时空上的分配和使用”,包括配置规模、配置结构和配置方式三部分。

师萍、李垣等(2000)首次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考察了制度和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影响。

研究认为,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可划分为科学技术核心、专业技能系统、制度界面、技术市场四个组成部分,而制度和市场则是系统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索。

丁厚德(2001)认为科技资源配置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创新为目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战略性。

孙宝凤(2001)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科技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刘玲利(2007)运用系统演化理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科技资源配置理论分析框架;此外,她还从效率的概念出发,对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运行机制以及配置环境进行了分析。

2.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主要是从定陛和定量两方面展开。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篇一一、引言科技资源配置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本文将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资源分布、利用效率和影响效果等多角度进行考察,评价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科技资源配置的概述与意义科技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的过程。

科技资源的配置对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一)资源分布情况我国科技资源分布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科技资源丰富,科研机构和高校众多,科研实力较强。

而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相对匮乏,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投入,逐步缩小了地区间的科技资源差距。

(二)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措施,我国在科技资源的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仍存在部分领域资源浪费、低效利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一)投入产出比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研投入产出比上仍有提升空间。

(二)资源配置结构从资源配置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

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等手段,推动各类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仍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衔接,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

五、提高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一)加大科研投入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同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是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技潜力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先进省市2003年~2005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针对我国某些先进省市科技资源配置缺乏有效性的现实,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标签:发达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效率数据包络分析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 科学技术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运用合理的方法对区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对于提高区域科技实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决策部门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1.DEA方法的C2R模型C2R模型是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 提出的第一个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的模型,用于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简称为DEA有效。

主要应用于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和决策评价。

C2R模型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同时进行评价。

所谓规模有效,是指投入产出比最佳,在经济上也就是单位产品成本最低的规模;所谓技术有效,是指在一定的规模下,各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获得了最佳产出。

因此C2R模型中的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既是规模适当,又是技术管理有效。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资源配置则是科技创新实现的关键。

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决定了创新的速度和质量。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的定义、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效率等多个角度出发,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分析。

一、科技创新对资源的需求科技创新是指针对现有技术或产品进行创新发明,并开发新的技术或产品。

从发展历程来看,科技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带来诸如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好处。

科技创新需要资源作为支撑,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等。

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资源,因为科技创新涉及到复杂的科技过程和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知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科研人员团队作为支撑。

另外,资金资源和物质资源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支持,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材料,科技创新难以开展。

技术资源指的是现有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方案,科技创新需要依赖并借助其它领域的科技成果。

二、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是指在不同的科技创新项目之间,如何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更高的科技创新效益。

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市场配置方式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市场可以通过隐藏信息、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般情况下,市场配置方式主要通过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转让市场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政府配置方式政府也是重要的资源配置者,政府的主引导作用可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通过科研经费的支持、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人才引进计划和化繁为简的管理方式来实现。

3、公众配置方式公众也是资源的重要配置者,公众可以通过对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尊重,实现投入和知识的分享。

三、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资源配置效率是指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环境下,可以取得的最大效益。

资源配置的效率包括多个方面,如时间利用率、资金利用率、技术利用率等。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篇一一、引言科技资源配置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石。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其效率,对于促进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以及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讨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并对其效率进行评价。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1. 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状况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改善。

国家在科研投入、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使得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总体呈现出数量多、质量高、领域广的特点。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 科技资源配置的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资源配置相对较为丰富。

而中西部地区,尽管国家政策有所倾斜,但仍需在科研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力度。

3. 科技资源配置的机构与领域在科技资源配置的机构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是主要的科研力量。

在领域分布上,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等多个领域,为各行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1. 投入产出比分析通过投入产出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在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表明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投入产出比呈上升趋势。

2. 科技成果转化率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

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科技成果已经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仍需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上进一步提高。

3. 科研人员生产率分析科研人员生产率是衡量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增加,科研人员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

这表明我国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探析

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探析

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探析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优化的方面。

它关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和政府行为三个方面探析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它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

首先,市场机制能够促使资源在不同领域间的自由流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当某一行业或领域存在资源过剩或供应不足时,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价格的变动调节资源的流动,使其流向需求更大的领域。

其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创新和效率提升的动力,从而对资源进行更高效的配置。

竞争使得企业不断追求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然而,市场机制也存在一些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

首先,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信息不对称意味着买方和卖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程度不同,这可能使得一些高效资源无法流向真正需要它们的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其次,市场垄断地位的形成也会对资源配置效率造成负面影响。

垄断企业往往能够通过控制市场价格和产量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技术创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技术创新能够提高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工艺,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资源的产出。

其次,技术创新还能够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匹配资源供求关系。

然而,技术创新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影响因素。

首先,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和资金,对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需求较高,如果这方面的条件不足,则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其次,技术创新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技术而言,由于市场接受程度和产业链建设的限制,其资源配置效率的发挥可能会有一定的滞后。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科技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效能的发挥和资源的利用效益。

本文将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其效率进行评价。

一、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科研机构的布局、企业的研发投入等。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科技资源的总体配置水平在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研发人员的数量也在增加。

然而,科技资源的配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技资源在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科技资源配置中,东部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

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科技经费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

而中西部地区及边远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相对较少,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其次,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够优化。

一方面,政府在科研项目的资助上存在着偏向性,对某些领域和学科的资助力度更大,而对其他领域和学科的支持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仍然不够紧密,有些科研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但科技创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某些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效果不明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度不高。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为了评价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常用的方法有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almquist指数等。

DEA是一种非参数化的效率评价方法,可以分析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并找到效率相对较低的单位进行优化。

而Malmquist指数则是一种多期比较方法,可以评估科技资源配置的变动与效率变化。

通过DEA和Malmquist指数等方法的应用,可以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全面评估。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资源配置成为了各国提升综合国力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优化的地方。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评价其效率,并探讨优化策略。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一)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情况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从国家到地方,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科研机构到企业,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网络。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设施、高水平科研团队等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科技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尽管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等发展相对滞后,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此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也存在差异。

(三)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在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效率问题。

一方面,部分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和领域对科技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三、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一)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个维度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投入维度主要评价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和充分性;过程维度主要评价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产出维度主要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效果维度主要评价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了评价。

总体上,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

但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

此外,部分科研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四、优化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策略建议(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科技创新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科技资源的均衡发展。

资源配置与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配置与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配置与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与效率提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高效地配置资源,并提高效率成为了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常见难题。

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企业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升效率,企业需要具备有效的管理模式。

优秀的管理模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员工,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反之,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影响效率的提升。

二、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技术革新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提高资源的配置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不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可以使企业提高对资源的配置和效率的管理,根据企业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技术和设备。

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竞争市场。

三、绩效和考核机制绩效和考核机制是企业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好有效的绩效和考核机制,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通过绩效和考核机制的建立,企业能够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做出适当的奖惩措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四、培训和人才储备培训和人才储备是提高企业资源配置和效率的重要路径。

企业应通过不断培训员工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培养,使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企业效益。

同时,企业应该注意人才储备,及时引入高素质的人才,组建具有专业化和专业性的团队,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五、协同合作协同合作是企业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

企业应在团队中建立好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合作与创新能力,达成协同合作的共识和行动,以实现优秀的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

综上所述,管理模式、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绩效和考核机制、培训和人才储备、协同合作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极为复杂,需要全面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情况,以建立更好的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的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占据更好的市场地位。

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涉及广泛,包括市场机制、政府干预、科技创新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市场机制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

市场机制的运行依靠供需关系的平衡,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的流动。

当市场竞争充分时,资源会流向效益最大的领域,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市场机制可以激发创新、激发企业竞争,进而提高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

然而,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

在一些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失灵现象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情况,例如存在垄断企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的手段。

政府干预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政府通过行业监管、税收政策、财政支出等手段,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干预和调节。

政府可以通过限制垄断、打击不正当竞争、提供公共设施等方式,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和高效。

然而,政府干预也可能存在弊端,如政府官员的腐败、政策制定的不科学等问题,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科技创新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同时,科技创新还可以引领新兴产业的崛起,带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要素之一。

除了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科技创新,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因素也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会对资源的供给和利用造成一定的限制。

此外,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效率,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也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综上所述,资源配置效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资源配置效率不仅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一、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主体在保持资源总量不变,最大化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能力。

资源配置效率既包括资源的投入,也包括资源的产出,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效。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制度、技术、人力、投资及市场等几个方面。

其中,制度因素是最重要的。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政府应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政策,对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和调配。

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和高效。

除此之外,技术的发展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当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时,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评价资源配置效率通常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目的是衡量生产者的效率水平,即在固定投入下,最大化产出。

其中,投入指的是资源或资本,而产出是指产品或服务。

数据包络分析法主要目的是确定相对有效性和无效性的生产者,以便能够利用经验和技术来提高任何项目的效率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然而,在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分别探讨这些问题及其对策。

1.资源浪费资源浪费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以合理分配资源。

同时,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避免浪费。

2.技术不成熟技术不成熟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效率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效率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效率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随着科学研究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资源的管理与协调将更加困难。

因此,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确定科学的投入产出规模,通过控制“规模递减”的规模,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最佳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关键词:科技资源研发;效率监测;影响因素前言:科研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是我国的科研总体实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进行科研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科研发明,但是对于科研项目的总体管理存在着很多困难。

这就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项目监测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进而实现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破解科研项目管理的难题,提高管理的质量和科研效率,促进科技进步。

1 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1.1科研项目阶段的非线性关系由于科研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主要分为需求立项、执行、结束和评价四个阶段,科研项目具有阶段的线性,是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来完成的,但是各个阶段是非线性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决策的自主权利。

1.2管理者与项目成员之间的正向不对称关系科研项目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都不一样,可以说是各司其职,而责任人不一定了解所有人的工作内容,这就表明研究人员本身具有更多的决策权和发言权,责任人的管理虽然是针对整个项目,但是管理起来要尊重个人的想法。

知识的反向不对称给管理者树立管理权威、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困难。

1.3科研管理项目具有创新的特点科研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及推广应用等均属于项目的创新成果。

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时,加强创新管理,灵活运用反应机制,对于智力系统的应用具有较好促进效果。

1.4科研项目在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科研项目的风险性比较大,由于科研本身就是一项探索性的工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不能够对未来的事物进行界定,同时对于客观事物也很不确定。

所以,科研的后果很难预料,存在着失败的风险。

科技进步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科技进步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科技进步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科技进步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资源的利用和配置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技进步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技术改进、创新、信息共享以及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

一、技术改进与资源配置科技进步带来了技术的快速更新,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并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

以工业生产为例,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人工操作逐渐转向自动化和数字化。

这种转变带来了生产能力的巨大提升,大大节约了资源的使用。

例如,新能源科技的兴起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资源浪费。

通过技术改进,资源配置过程变得更加高效、节约成本,并且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二、创新与资源配置科技进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进,还推动了创新的发展。

创新使得资源配置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不同的需求。

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

通过农业机械的运用和农业科学的突破,使得农田利用率大幅提高,种植周期缩短,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减少了土地、水资源的浪费。

在医疗领域,创新带来了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新药的研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的运用使得疾病的治愈率大幅提升,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

三、信息共享与资源配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成为可能,也对资源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了解资源分布情况,以及资源利用的最佳方法。

同时,信息共享也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和透明。

以共享经济为例,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共享物品、交通工具等资源,减少浪费和重复购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信息共享还可以促进资源间的协同利用,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四、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资源供应,而科技的进步则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供给能力。

浅谈科研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浅谈科研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31“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

如今,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要素,还包括法律、政策、精神等无形要素。

政策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资源”的配置与流动。

作为政策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政策对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一个国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科研资源配置效率作为政策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政策一般指现代国家中可为利益相关者开发和利用的、并能给其带来影响的科技政策制度的总称。

科技政策对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一个国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包括在不同行业、区域和利益群体之间的配置。

就配置形式上来说,科研资源的配置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式,区别表现在具有资源配置权利的主体对分配行为是不是具有权威性。

不同的配置形式与配置结构将产生不同的配置效率,合理的科研资源配置不仅利于科技自身的良性发展,更利于资源的有序流动,进而从整体上提升配置效率。

2 科研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2.1 科研资源配置的主体科研资源配置的主体有两类:政府和市场。

通常情况下,政府配置主体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即大多数的科研资源的配置权掌握在组织的最高层部门,且权利随着部门层级递减。

而市场配置主体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即大多数的科研资源配置权下放给中下层,地方与下级拥有更多自主决策权利,当下级部门之间发生矛盾时,由他们自己协调解决。

相比之下,“自上而下”的配置方法能够加快配置的速度,并且会形成规模效应,但是其对高层的眼光和判断力要求极其高,因为一旦高层决定失误,将会造成严重后果;“自下而上”的配置方法则具有典型的博弈特征,能够增强科研资源配置的成功率和科学性,但是成本过高,速度较慢。

所以,单一地运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科研资源进行配置并不能保证提升效率,必须将两种方法结合。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2024年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范文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技资源配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探讨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效率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提升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参考。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1. 投入现状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包括科研经费、人才引进、科研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 配置现状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

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投入科研经费、建设科研设施等方式,引导和推动科技资源的配置。

同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实证分析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

在数据处理方面,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及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2. 实证分析结果(1)投入分析从投入角度看,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持续增长,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投入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的投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二线城市。

在领域分布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多。

(2)产出分析在产出方面,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

然而,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的产出差异也较大。

此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商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3)效率评价从效率评价的角度看,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和低效现象。

例如,部分地区的科研经费使用不够规范,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部分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率较低,无法形成有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与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引导资金、人才等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地区倾斜。

资源配置与效率优化分析

资源配置与效率优化分析

资源配置与效率优化分析资源是人类生产力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资源配置能够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本文从不同层面探讨资源配置与效率优化的相关问题,旨在分析其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一、资源分配的重要性资源分配决定着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的发展能力。

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确保各个部门或行业的发展平衡,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集中,增强整体经济效益。

同时,有效的资源分配能够提高社会公平性,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资源分配是现代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求的大小、结构和动态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资源的配置和供应。

当某种资源需求旺盛时,应合理调配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效率。

反之,当某些资源需求减少时,需及时调整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

2.科技进步:科技进步能够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

新技术的应用能够用更少的资源完成相同或更高水平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使用,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3.政策导向: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调控措施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可以引导资源向重要产业或战略领域集中,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政策的合理设计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增加资源的投入效益。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资源配置和效率优化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的采集、利用和回收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等问题,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合理的资源配置应当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效率优化的途径1.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可以形成资源的互补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例如,将科技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提高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5年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5年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5

刘玲利
【期刊名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年(卷),期】2008(29)7
【摘要】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1998-2005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总效率,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

该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中国科技资源配置中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决策提供尽可能接近现实的数据库和政策依据。

【总页数】7页(P13-19)
【关键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影响因素;Malmquist指数;随机效应模型【作者】刘玲利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F25
【相关文献】
1.中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J], 薛晔;蔺琦珠;高晓艳
2.财政分权背景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
TOBIT两步法 [J], 杨海文;程丽雯;徐晔;齐亚伟
3.中国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影响因素关系研究 [J], 李俊霞;温小霓
4.中国科技金融效率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非期望产出视角的分析 [J], 赵鸿程;林炳华;陈一琳
5.中国科技创新效率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宁朝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主要采用面板数据对 1998- 2005 年中国区域科 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实证研究, 试图从以下两方面对现 有文献进行拓展: ( 1) 采用 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具有多 投入多产出行为特征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增长进行测 算, 并将其细分为技术效率、技 术 进 步 和 总 效 率 ; ( 2) 采 用随机效应模型, 从科技资源配置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区 域制度因素等几方面, 考察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 的因素。上述两方面的拓展能够对科技资源配置行为的 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展开更为细 致、深入的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Malmquist 指数
产技术没有变化; 当该指标小于 1 时, 则表示生产前沿面
向后推移, 生产技术有衰退之趋势。
1.2 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
由于面板数据具有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无法比拟的
优势, 我们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对影响科技资
源配置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其基本模型可以表示
为[2]:
yit =α+xit β+ui +εit , i=1,2,Λ,N9t=1,2,Λ,T
Malmquist 指 数 最 早 由 瑞 典 经 济 学 家 和 统 计 学 家 Malmquist 提出。Fare 等人通过对 DEA 方法的改进, 建立 了用来考察两个时期生产率变化的 Malmquist 指数, 其构 造的基础是距离函数( Distance Function) 。Fare 等将距离 函数定义为 Farrell 技术效率的倒数, 这种基于投入的距 离函数可以看作是决策单元由某一生产点向理想最小投 入点压缩的比例。从而在时期 t、技术参考集处于固定规 模报酬 C 和投入要素可处置强度 S 条件下, 其投入的距 离函数可表示为:
ttt
tt
当 Di ( x , y ) 时, 生产点( x , y ) 在生产前沿面上, 从而
ttt
该决策单元在生产上是技术有效的; 当 Di ( x , y ) >1 时 ,
tt
生产点(x , y ) 在生产前沿面的外部, 从而该决策单元在
生产上是技术无效的。
基于投入 的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指 数 可 以 用 Malmquist 指
式( 5) 表明,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由技术效率变动值
TEC 和决策单元从 t 期至 t+1 期生产技术变动 值 的 几 何
① 这里均采用超效率模型进行 Malmquist 指数的计算。
14 2008.07
平均数 TC 两部分构成。若该指数大于 1, 表示生产率呈
上升趋势; 若该指数等于 1, 则表明生产率不变; 若该指数
本文分析的对象为 1998- 2005 年我国 30 个省、直辖 市、自治区( 后面简称省域) 面板数据, 其数据主要来源于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99- 2006) 、中国科技统计数据库、 《新中国五十 五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1949- 2004》( 2005) 、《中 国统计年鉴》( 2006) 及某些年份某些省份的统计年鉴。
收稿日期: 2008- 01- 19 基金项目: 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2006jyb104265) 第一作者简介: 刘玲利( 1981- ) , 女, 吉林省吉林市人, 博士, 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2008.07 13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ttt
小于 1, 则表示生产率呈衰退趋势。
技 术 效 率 变 动 ( TEC) 指 数 描 述 的 是 由 t 期 至 t+1 期
的每个决策单元到生产前沿面的追赶程度。当该指数值
大于 1 时表明其与最优决策单元组成的生产前沿面的差
距在缩小; 该指数等于 1 时, 表明其相邻两期的技术效率
并未发生改变; 当该指数小于 1 时, 则表明其与最优决策
0引言 自 2000 年 起 , 我 国 科 技 投 入 有 大 幅 增 长 , 2006 年
R&D /GDP 比 例 达 到 1.41%, 进 一 步 接 近 国 际 上 公 认 的 1.5%的转折点。一般而言, 增加科技投入的最直接目的在 于促进科技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然而我国在科技投入 不断增加的同时, 科技资源配置中还存在大量的“跑冒滴 漏”现象和误配置现象。从而这种建立在科技资源低效配 置基础上的科技投入的增加只能带来科技资源的粗放式 投入, 其科技能力的提升则是不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的。因此, 基于效率视角对科技资源配置行为进行研究具 有重要意义。
面入手。本文共选取两个层面 4 类 9 项指标进行科技资 源配置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指标详见表 1。
表 1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测度指标体系
2.2.2 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因素指标的选取 关于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因素的指标的选
取, 主要从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及配置环境 两大方面选取以下 13 项指标, 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具 体指标详见表 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98- 2005 年
刘玲利 ( 郑州大学 商学院, 郑州 450001)
摘要: 运用 Malmquist 指数方法测度了 1998- 2005 年中国 30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科技资源配置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 步和总效率, 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该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中国科 技资源配置中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规律性, 为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决策提供尽可能接近现实的数据 库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 科技资源配置; 效率变化; 影响因素; Malmquist 指数; 随机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 G311:F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0241(2008)07- 0013- 07
本 文 选 取 的 截 面 数 据 为 中 国 大 陆 30 个 省 域 的 样 本 数据; 由于西藏的数据大量缺失, 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不 包 含 西 藏 。 区 域 的 划 分 仍 沿 袭 传 统 的 东 、中 、西 三 大 区 域 的划分方法。同时, 依现有资料笔者仅能获得关于 1998- 2005 年的区域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和研发经费支出的统计 资料, 因此本文的研究时间序列为 1998- 2005 年共 8 年 的样本组。
期 t 到 t+1 的技术效率变化的 Malmquist 指数。
根据 Fare 等对 Malmquist 指数的分解, 我们可以将
其分解为相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变化[1]。通过
对处于不同时期技术 条 件 下 的 两 个 Malmquist 指 数 取 几
何平均值, 从而实现对生产率变化的测算。
( 6)
其 中 , i 代 表 横 截 面 维 度 , t 代 表 时 间 维 度 ; α代 表 模
型的总截据; xit 是 1×k 维解释变量向量; β是 k×1 维系数 向量; ui 代表个体效应, 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
的变量的影响; εit 为随机误差项, 反映模型中忽略的随个
体成员和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这种个体影响分为固定
( 7)
当 ui 为反映个体间差异的随机向量时, 假定 vit =v+εit ,
则随机效应模型可以表示为:
yit =α+xit β+vit , i=1,2,Λ,N9t=1,2,Λ,T
( 8)
这里 vit 和 xit 不相关。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在判断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上, 实 证研究中一般通过对数据进行 Hausman 检验加以确定[3]。 这一检验用于判别非观测的个体随机效应 ui 与回归变量 xit 之间 是 否 存 在 相 关 性 , 原 假 设 为 两 者 间 不 存 在 相 关 。 Hausman 检验统计量的值越大,说明两个模型的协方差矩 阵差异越显著,ui 与 xit 之间的相关性也越明显[4], 即固定效 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反之, ui 与 xit 之间的相关性越 弱, 则随机效应模型优于固定效应模型。 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2.1 数据来源
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情形, 根据个体影响的不同形式, 可
以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
当 ui 为反映个体间差异的不同常数时, 它概括了影
响 yit 的全部观测不到的、在时间上恒定的因素。我们假定 αi =α+ui , 则固定效应模型可以表示为:
yit =αi +xit β+εit , i=1,2,Λ,N9t=1,2,Λ,T
目前关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 1) 采用数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科技资源配 置效率进行评价, 主要是采用优化分析、边际分析以及基 于内生增长理论进行绩效模型的设计等; ( 2) 采用加总的 时间序列或者截面数据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 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主要是采用 DEA 方法、主 成 分 分 析 方 法 、聚 类 分 析 方 法 、生 产 函 数 方 法 以 及 计 量 经 济学回归分析方法等; ( 3) 采用面板数据对科技资源配置 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主要是采用随机前沿 分析方法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单产出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t+1 t+1 t t
Mi =( x , y , x , y )
=;[(
ttt
Di ( x , y )
t t+1 t+1
t+1 t t
][
Di
t+1
(x ,y )
t+1 t+1

) ]< 2
Di ( x , y ) Di ( x , y )

ttt
Di ( x , y )
t+1 t+1 t+1
[(
t+1 t+1 t+1
单元组成的生产前沿面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