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
古汉语:古书注解(一)
古书注解(一)
一 古注的产生和发展
二 古注的类型 1 传注类:主要注释文献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包括传、
注、笺。 传: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曾作《尚书传》。
何超的《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的为一批 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 等。
4 义疏类:义疏又称作“疏”“注疏”“义注”等,是一种既解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义疏不仅解释词义,也串讲句意, 甚至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包括《 诗》、《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3 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郑 玄注:“‘吉’当为‘告’。‘告’,古 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传当作傅’。”
经学: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 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 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 “记”、“笺”、“解诂”、“义疏”等。有 些注解经书的著作后来自己也上升为经,如 《春秋》三传后来都被列入了“十三经”。
注:解释字词以使其意义明白,高诱的《战国策注》。
笺:“笺”本义是标识、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他尊奉毛亨《毛诗故训传》,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 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在旁,使人可以识别。
2 章句类:逐句逐章串讲古文的大意,汉代赵歧《孟子
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 音义类:又称作“音训”“音注”,有的为某部书注音释义,
古书的注释1(简单)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四)古注的高峰——唐代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敕对前人的观 点加以删定,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产生(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代表) 4、唐代义疏的特点:(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 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2)唐疏遵守 “疏不破注”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 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 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二、古注的价值
第二,古注常涉及字词的意义和古代社会文化知识。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依靠古注 如《礼记· 曲礼》:烛不见跋。 郑玄注:“跋,本也。烛尽则去之。” 孔颖达疏:“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 为烛也。火炬照夜易尽,尽则藏所然残本。所以尔者, 若积聚残本,客见之,则知夜深,虑主人厌倦,或欲 辞退也,故不见残本,恒如然未尽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 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三、古注的发展概况
(二)古注的兴起——汉代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经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注家注本 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注》, 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4、注释体式:章句、传注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元古文训释—古书注解(古代汉语课件)
所谓“脱文”,就是指出古书中脱落文
字的现象。
《诗·周南·桃夭》孔疏:“此云 家人,家犹夫也, 犹妇也。” 阮元《校勘记》:“‘犹妇’上 当脱‘人’字。”
三 、阅读古书注释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古人作注的目的 古人作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典,因而对作 品的思想的解释难免有错误之处。
2.注意古人作注的习惯
5.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解称笺,是对毛 传有所阐发和补充。 后来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 注”也就是注释
一、古书注解的类型
(二)义疏类 疏 又称“义疏”或“正义”,即疏通其义。 是一种既解释正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是针对“注”而言的。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三)章句类
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 主要是串讲文章大意。 赵岐《孟子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
(四)集解类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 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 集解》。
(五)补注类
补注,即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 包括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 《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 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8.如字 表示按照某字常见的读音来读,相对于变读和改字而是 原文用的是通假字,现在要改成本字读。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释文》:“好,毛如字,郑呼报反。”
“×,×也”。 多数情况下,“×,×也”是 在解释词义,有时并不是在解释词义。
《诗·召南·行露》郑笺:“谓媒灼之言 不和,六礼之来强委之。”《释文》: “媒,谋也。”
古书的注解2013
相鼠有体。 体,支体也。 [ 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 云有皮有齿,己指体言之, 明此言体非遍体也,故为 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 礼,胡不遄死 。 遄,速也。 ○遄。市专反。《相鼠》 三章,章四句 。
承[chénɡ ]接受;承 受。 【先君】前代君主。 化[huà ]改变人心风 俗;教化;教育。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止 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 则虽居尊无礼节也人 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 也
相鼠有齿,人而无 止。 止,所止息也。笺 云:止,容止。《孝经 》曰:‘容止可观’。 无止,则虽居尊无礼节 也。人而无止,不死何 俟?俟,待也 。
相鼠有体 体支体也 [疏]传 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 皮有齿己指体言之明此 言体非遍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 遄死 遄速也○遄市专反 相鼠三章章四句
一古注的类别 二古注的体例 三古注的内容 四古注的术语
一 古注的类别 1注:对古书的注解,汉代以后 解释古书意义的通称(包括传、 笺、疏、章句等)。 2传:“传”是同“经”对举的, 旧称儒家的重要典籍为经,解 释经文的叫传。 3笺:对传的补充和订正。
4疏:对古书的正文和前人的注 文再作注解(包括正义、义疏 等) 5集解:采集汇总各家注解,也 参以己见。 6章句:对古书分章析句,说明 每章大意。
【如字】一字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读音,依本音读叫“如字”。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毛诗音 义· 周南关雎》:“好, 毛 如 字, 鄭 呼報反。”按,“好” 有上、去二音, 毛亨 传读上 声,为字之本音,故称如字。 郑玄 读去声。
当为,当作:这两个 术语是用来改正古 书中的误字的。 P415注11 P573注8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 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 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 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 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 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 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 革身无大罪不可废之故也
文言文注释形式
文言文注释形式
文言文注释是用于解释古文中难以理解的词汇、短语或句子的工具。
注释的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夹注:在正文中,将难懂的词语或短句用括号或其他符号括起来,并在其后进行解释。
这是最常见的形式。
脚注:在文章底部提供注释,对应的正文中的注释符号通常是数字或特殊的符号,例如①、[1]等,读者需要在阅读时向下查看页脚处的注释内容。
双行夹注:在正文中,对每一段话或者每个难点都以两行的方式呈现,上行为原文,下行为现代汉语的翻译或者解释。
旁注:在文字的旁边,采用小字体或不同颜色的文字进行注释。
尾注:类似于脚注,但注释放在文章末尾,而不是每一页的底部。
章注:针对整个章节或者段落的注释,可能包含对整体主题的理解,背景信息或者相关引述。
书眉注:在页面顶部(也称“天头”)添加注释,这种注释一般不打断正文的阅读流程。
图表注:对于复杂的概念或者事件,可能会使用图表来辅助解释。
索引式注释:通过专门的索引部分,将所有的注释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在正文中通过编号或者其他方式与对应的内容关联起来。
这些注释形式根据出版物类型、编辑风格和读者需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常常会看到夹注和脚注这两种形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什么要读古注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3、中文专业的学生是专门学习研究我国各代语言文学的,应当具备利用古注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是一项基本的训练和要求。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如(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都是解释的意思,传:传过、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尚书》孔安国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其他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名称 5
刘师培《国学发微》:“故传二体,
乃疏通经文之字句者;章句之
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太炎《国故论衡》:“古之为传 异 于章句,章句不离经而空发,
传则有异。”
古注的名称 6 7、集解(集注、集释)
1)经传集解: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2)诸解集合: 何晏《论语集解》
古注的名称 7
8、笔记
注解的术语 2
——“属”又叫“醜” 《尔雅》:“醜,类。” 《尔雅· 释草》:“蘩之醜秋为 蒿。” 郭璞注:“醜,类也。春时各 有 种名,至秋老成,皆
注解的术语 3
• 浑言、统言、通言、散言、散文 ——笼统地说 析言、析言、析言、对言、对文 ——分析地说 《说文》:“鸟,长尾禽总称也。” 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 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中疑难
问题提出看法。
9、选注
——是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
(通过选本)
注解的内容 1 • 分析句读
• 阐述语法 • 校勘文字
• 说明修辞手段
注解的内容 2 • 解释典故
• 考证古音古义 • 增补史料
• 阐明哲学思想
……
注解的术语1
• 属、别——表示事物的种类。 强调事物之间的共性, 就说某是某之属 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 就说某是某之别 《说文· 禾部》:“秔,稻属。” “稗,禾别也。”
通论(十七)(十八)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名称(种类)
二、注解的内容 三、注解的术语
四、训诂专著简介
古注的名称 1
1、注(故、训、传、说、记、诠、 释、微、学、解……) ——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古书注解的定义和重要性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训诂体例2.校勘体例3.评论体例4.解题体例三、训诂体例详解1.释义2.引申3.举例四、校勘体例详解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五、评论体例详解1.评述作者2.评述内容3.评述影响六、解题体例详解1.题目来源2.题目意义3.题目作用七、结论:总结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对现代的意义正文一、引言古书注解,顾名思义,是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和说明。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书注解一直扮演着传承文化、解读经典的重要角色。
对古书进行注解,不仅能使后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还能为现代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学术依据。
因此,研究古书注解的体例,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训诂体例、校勘体例、评论体例和解题体例。
1.训诂体例:主要对古书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包括释义、引申和举例等。
2.校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文字进行校对和勘误,包括对校法、本校法和他校法等。
3.评论体例:主要对古书的作者、内容和影响进行评述,包括评述作者、评述内容和评述影响等。
4.解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题目进行解析,包括题目来源、题目意义和题目作用等。
三、训诂体例详解训诂体例是对古书中词语的解释,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释义:对词语的本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
2.引申:对词语的引申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了解词语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变化。
3.举例:列举古书中词语的具体用法,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校勘体例详解校勘体例是对古书中文字的校对和勘误,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对校法:将古书中的文字与同一著作的其他版本进行对照,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2.本校法:通过对古书中的文字本身进行分析,如字形、字义等,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3.他校法:借助其他著作、史料等对古书中的文字进行校对,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古书注解1
谓(616)
“謂”用来说明被解释的词语属于某一特定概念, 相当于“指的是、說的是”等。
《诗经· 小雅· 甫田之什》:“间关车之辖( xiá)兮, 思娈季女逝兮。”毛传:“季女,谓有齐季女也。” 《荀子· 劝学》:“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杨倞注: “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 也。”
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
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笺云:挚之言至也,谓王雎
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 。
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 而称“注”。 与“传”名异而实同。
疏:
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不仅对古书原文解释、同 时对前人的释语也进行解释的注称“疏”。 正义 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 异实同。
2、注音的术语
读若、读如(618) • 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给被释词注音。例如: • 《吕氏春秋·大乐》:“浑浑沌沌。”高诱注:“ 浑,读如衮冕之衮。”
• 《说文》:“亼,三合也。读若集。”
• 如字(622) • 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注释的字要按它本来的读 音去读。 •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隐公元年)杜 预集解:“段不弟,故不言弟。” • 陆德明《释文》:“弟,音悌,又如字。” • 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 陆德明释文:“且,如字,旧子余反。”
4、校勘
衍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字。
《左传·僖公四年》:“汉水以为池。”阮元 《校勘记》:“《释文》无‘水’字。云:或作 ‘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脱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丢失的字。又称阙 文。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朱熹集注: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 四家的注解: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的《毛诗笺》; 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经典释文》); 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本来这些注解是各自独立成书的,后人为了阅读 的方便而把它们印在同一本书里,所以我们尤需掌 握其体例。
古书注解的类型
古书注解是对古代文献或经典著作的解释和注释,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背景。
根据注解的内容和形式,古书注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词义注解:这种类型的注解主要解释文中的生僻词汇、古代用法和特定的
词义。
它提供了读者对古代文献中语言和词汇的准确理解,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内涵。
2.文化背景注解:文化背景注解提供了与古代文献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背景信息。
它解释了古代文献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背景和意义。
3.引文注解:引文注解涉及到古代文献中引用的其他文献或经典的解释和注
释。
它提供了其他古代著作的相关引文,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评述,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中的引用来源和相关内容。
4.笔记和注释:这种类型的注解通常是编辑者或注释者对文献的个人评论、
见解或解释的记录。
它可能包括对特定段落、句子或词语的解读、文学分析或文本的研究观点,以丰富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5.时代演变注解:时代演变注解关注古代文献或经典著作在历史演进中的变
迁和影响。
它可能包括对文献在不同时期的传播、影响和解读的分析,以及相关研究和学术观点的介绍。
这些注解类型可以根据具体的古书注解文献和注释者的目的和方法进行细分和组合。
注解的类型和内容取决于注释者的研究领域、读者需求和注释的古书本身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注解共同构成了对古代文献的全面解释和理解。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另一种解释: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
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
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
故特称为笺。
”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注释,顾名思义,当然是解答疏导正文中不甚清楚的问题。
古书的注释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
先说随文释义的注疏。
随文释义的注疏向来有很多名称,最初叫做“传”,叫做“说”,“解”,也称为“诂”“训”,后来又有“笺”、“注”“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等别名。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互相结合,成为新的名称,如“训诂”“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其用途各不相同。
现试举主要者一二:传,即传授讲解的意思,《春秋》有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古代汉语古书注解整理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
(三)注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注,流注、著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
古书的注解(二)
释义术语:
1、〔曰、为、谓之〕
被释词在后,用来直陈词义 、分别同义词之间细微差别。
2、〔谓〕
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主要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名释总体名等3、〔言〕
一般用于串讲句意,如果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意。
古书的注解(一)
注解名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解诂》《论语释》《经典释文》《论语义疏》《毛诗笺》《毛诗正义》《说文解字注》《毛诗音义》《楚辞章句》
(一)传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六)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七)集解、集注、集释
此三条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列举古书的注解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疏]北風至只且O正義曰言天既為北風其寒涼矣又加
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 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 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為君之 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為 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既盡也只且語助也
又如: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
學。術,當為“遂”,聲之誤也。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
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 遂。黨屬於鄉,遂在遠郊之外。比年入學,學者,每歲來入也。
中年考校。中,猶間也。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 《周禮》:“三歲大比。”乃考焉。一年視離經辨志,三 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 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强立而 不反,謂之大成。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
5、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 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汉魏 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 到了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 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 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 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 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4、犹 “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 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 同”、“等于说”。例如: 《孟了· 梁惠王上》:“直不百步 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 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声音相同或相近 的词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 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就是所谓 “声训”。例如: 《论语·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 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重要性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传:对经书的注解2.笺:对古书的补充与解释3.释:对古书词语的解释4.注:对古书内容的详细解释5.疏:对古书内容的系统性解释三、古书注解的体例特点1.尊重原文2.详尽阐述3.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四、古书注解的体例作用1.帮助读者理解古书内容2.传承古代文化3.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五、结论:总结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意义正文一、引言古书注解是一种对古代经典著作进行解释、补充与阐述的文献形式。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古书注解的体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内容,而且对传承古代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传:对经书的注解传主要针对经书,如《左传》、《公羊传》等,是对经文内容的补充与解释,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书的内涵。
2.笺:对古书的补充与解释笺主要是对古书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如《诗经》的《毛诗笺》等。
笺的注解内容更加详尽,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古书的意义。
3.释:对古书词语的解释释主要针对古书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如《尔雅》等。
这类注解对于阅读古书时遇到生僻词汇的读者具有很大的帮助。
4.注:对古书内容的详细解释注是对古书内容进行详细解释的一种注解方式,如《三国志》的《裴松之注》等。
注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原文的解释、补充、考证等,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古书内容。
5.疏:对古书内容的系统性解释疏是一种对古书内容进行系统性解释的注解方式,如《资治通鉴》的《胡三省疏》等。
疏的特点是对古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解释,方便读者系统地学习与研究。
三、古书注解的体例特点1.尊重原文古书注解在解释古书内容时,充分尊重原文的表述,避免对原文的曲解与篡改。
2.详尽阐述古书注解力求对古书内容进行详尽的阐述,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古书的意义。
3.注重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古书注解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古书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使得注解内容更加符合古书的原意。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的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003古书的注解
(三)校订勘误 • 当作、当为(常和“字之误”、“声之 误”配合使用) 《礼记·檀弓》:“自败于臺鲐始也。”郑 玄注:“臺当作壶,字之误也。” 《礼记·曲礼》:“拾级聚足。”郑玄注: “拾当为涉,声之误也。” • 衍文,脱文(见教材P624-625)
(四)说解词义 • 曰、为、谓之(主要用来辨析同义词,见教材P615) • 谓(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以一般释特殊。见 教材P616) 补充“以分名释总名”例: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晋·赵歧注:“五谷, 谓稻、黍、稷、麦、菽也。”
• 皃(貌)、之皃(见教材P616) • 犹(见教材P617) • 之言、之为言(见教材P617) • 辞(用来说明助词) 《诗·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毛传:“忌,辞也。”
十礼记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孟子
一、古书注解的体式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有种种名目: •传:直接注解正文,就正文所未言者引申 发挥。如《春秋左氏传》。 •诂训传:依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解释。如 《毛诗诂训传》。 •微:又称“发微”、“解微”、“述微” 等等。解释阐发微旨大义。如清·康有为 《孟子微》。 •索 隐 : 说 解 前 人 隐 而 未 发 的 音 义 。 如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 疏证:始于清代。广采古籍阐释或考证、 订补某一著作。如清·阎若鐻《尚书古文 疏证》。
二、注解的术语
(一)说明通假: • 读为、读曰(见教材P617-6) • 古字××同、古声××同 《论语·公冶长》:“子曰:‘由也好勇过 我,无所取材。’”郑玄注:“古字材、 哉同耳。” 《诗·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郑玄注:“古声栗、裂同也。”
• 今人注解,通假字用“×通×”表示, 异体字用“×同×”表示,古今字用 “×,后来写作×”表示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一、古书的注解古书注解可分为古人注和今人注两类: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对古书注解工作,一般又称做为“训诂”。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二、古注对阅读古书的作用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三、古书注解的发展概况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单独著述,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出现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一书,是我国第一部成系统的训诂专书。
是秦汉间人对先秦及西汉训诂加以总结汇编而成的训诂专书。
今传十九篇。
2、注释的兴盛——两汉(1)两汉注释的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2)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史部方面:“《史记》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解》。
颜师古《汉书集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子部:魏·王弼《老子注》西晋·郭象《庄子注》唐·杨倞《荀子注》唐·尹知章《管子注》集部:晋·郭璞《楚辞注》唐·李善《文选注》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
古文注解的类型及详解
学习指导本章分为三节,需用,4教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初步了解古注的类型、体例、内容和主要术语,能读懂简单的古注。
具体要求如下:一、古注的类型及编排体例,需用1教时。
重点讲授的内容:1.古书注解的类型(包括:传注、章句、义疏、集解、其他);2.《十三经注疏》及其体例。
二、古注的内容,需用1教时。
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书注解的内容:1.解释字词含义;2.串讲句子大意;3.申述篇章旨意;4.分析古书句读;5.阐释语法现象;6.注明难字读音;7.说明修辞特点;8.注明史实典故;9.校勘文字错讹;10.其他:如考订人名地名、提示隐含哲理等。
三、常见的古注术语,需用2教时。
必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衍、脱、讹;选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2.言、斥、属、别、丑、浑言、析言、词(辞)、一曰、一声之转、如字。
第一节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除了使用工具书和掌握古代的语言规律外,还需要借助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就是古人对古代典籍的注解,又称古注或旧注。
一、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导本章分为三节,需用,4教时。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初步了解古注的类型、体例、内容和主要术语,能读懂简单的古注。
具体要求如下:一、古注的类型及编排体例,需用1教时。
重点讲授的内容:1.古书注解的类型(包括:传注、章句、义疏、集解、其他);2.《十三经注疏》及其体例。
二、古注的内容,需用1教时。
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书注解的内容:1.解释字词含义;2.串讲句子大意;3.申述篇章旨意;4.分析古书句读;5.阐释语法现象;6.注明难字读音;7.说明修辞特点;8.注明史实典故;9.校勘文字错讹;10.其他:如考订人名地名、提示隐含哲理等。
三、常见的古注术语,需用2教时。
必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曰、为、谓之、谓、貌、犹、之言、之为言、读曰、读为、读若(读如)、衍、脱、讹;选讲的重要古书注解的术语有:2.言、斥、属、别、丑、浑言、析言、词(辞)、一曰、一声之转、如字。
第一节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除了使用工具书和掌握古代的语言规律外,还需要借助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就是古人对古代典籍的注解,又称古注或旧注。
一、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注,《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
2.章句体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载《易经》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书》有《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一般人“羞为章句”,因此自汉以后,章句日渐亡佚。
今仅存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赵岐章句释词串讲句意较简明准确,在原文每章末尾还用韵语概括“章指”即每章大意,在《孟子》注释中有“开辟荒芜”之功。
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3.义疏体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疏,《说文》:“疏,通也。
”“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
文字深奥,经过解释才能明了,犹如水道堵塞,经过灌注才能通畅,故称解释经文的为“注”;如已灌注,仍不明畅,就要再加以疏通,故对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
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
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义疏体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这是其长处;但有时不免繁琐冗长,使人目眩。
宋代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
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
所以义疏体注本都包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现在最通行的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就是将传、笺、疏三者合编在一起。
《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疏。
4.集解体集解体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种注释。
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
集解体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这是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
所以读集解体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哪几家之说。
集解体注释也有体例问题,如王先谦《荀子集解》,在原文下都是先列唐杨倞注,然后列清人注或“先谦按”。
清人注如果同时引了几家之说,这几家就按时代先后排列。
对集解体注释的体例,我们应该了解。
需要指出的是,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与上面所说的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5.其他以上列出的四种古注类型比较常见,这里再介绍一下补注体、音义体,它们虽不十分常见,但对它们也应有所了解。
①补注体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就是这类著作。
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
②音义体六朝以后,一些学者特别重视对古书的注音,而且将注音与释义联系起来,这种注释叫做音义。
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
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值得注意的。
二、古注的体例要利用古人的注解来阅读古书,就要掌握它的基本体例。
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各类注解的体例都加以介绍,只着重介绍一下《诗经》注疏的基本体例,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本来这些注解是各自独立成书的,后人为了阅读的方便而把它们印在同一本书里,所以我们尤需掌握其体例。
下面我们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来说明。
见下面《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上的原文:其中单行大字是《相鼠》这首诗的正文,单行正文之后的双行小字便是注释。
紧接于诗的正文之下,而前面又没有“笺云”字样的注就是毛亨的传(简称毛传)。
如诗的正文“人而无仪”之下的“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正文“人而无止”之下的“止,所止息也”;正文“不死何俟”之下的“俟,待也”;正文“相鼠有体”之下的“体,支体也”;正文“胡不遄死”之下的“遄,速也”,这五处便都是毛传。
毛传之后,有“笺云”二字作标志的注便是郑玄笺(简称郑笺)。
如第一处毛传之后的“笺云:仪,威仪也。
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第二处毛传之后的“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
’‘无止’,《韩诗》:‘止,节。
’无礼节也。
”这两处便是郑笺。
有时,诗的正文之后没有传,笺就紧接诗的正文之后,开头仍然标明有“笺云”二字,以区别于毛传。
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两句诗,毛传无注,所以郑笺便紧接在诗的正文下面。
也有注文中只有传而没有笺的,如诗句“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后只有毛传“俟,待也”,郑玄没有不同意见,或没有更多的话要说,所以没有笺。
诗句“相鼠有体”和“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两处之下,也都是有传而无笺。
夹在注文中的大圆圈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间隔号,它有两种用法:一是区分传、笺和音义的界限,一是标志疏文的小段落。
第一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前,表明圆圈之后的文字即是陆德明的“音义”,包括对正文和注文的反切注音。
如“行,下孟反”,这是给毛传“犹为暗昧之行”的“行”字注音;“之处,昌虑反”,这是给郑笺“虽处高显之处”中的第二个“处”字注音;“遄,市专反”,这是给诗的正文“胡不遄死”的“遄”字注音。
第二种用法的间隔号使用在疏文之中。
注解中用方括号括起来的大“疏”字,表明其后的文字都是孔颖达的疏,即“正义”。
它的体例是先标出诗的正文或毛传、郑笺的起讫之处,用间隔号圆圈隔开,圆圈后的“正义曰”三字以下才是“疏”的正式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