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届高考历史备考: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试题分析(说题)-学术金刚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
单一型材料选择题——语意和语境
例: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 化情况,这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4.2018年全国1卷引入学术界新观点统计
题号 28
30
34 41
内容
相关研究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 《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舆论
策略
宣传战》秦海侠 徐初波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国家与中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对
共外交接触
美外交政策的演变》等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研究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史观。如全国I卷24题通 过呈现《墨子》一书中的成就,考查的落脚点在中 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人民是 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历史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指在一定时间、空间中理解和解释重大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几乎所有的试题解 答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才能够准确地 解答它。
复合型材料选择题——语意转折
例: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 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 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 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 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 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2.从试题提问词分析:有提问词和无提 问词
说题: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题 说高考真题课件说高考真题课件【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
具体步骤如下: (一)首先提取观点(如下任意一观点) 1、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 2、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必附随一种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3、国民对本国历史存有敬意,会减少偏激的虚无主义和自大心态 4、国民史学素养的提高,是国家再发展的希望 (二)其次表态度(评观点) (三)再次论证(析观点) (四)最后结论(如下) 1、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2、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3、正确的民族、国家历史观,能增强国民意识 4、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 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本题以“钱穆《国史大纲》中的读书信念”作为考查内容。
2、热点体现:本题重点考查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 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形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坚定学生理 想信念,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力和爱国热情。
2、试题答案拓展(答题模式) 得分关键:观点+评(表明态度)+析(论证)+结论(理论升华)
观点(依据材料,提取观点):××××××××××××。 评(表明态度):此观点正确与否。 析(持论有据):
×××××××,×××××××××,××××××××××, ×××××××××,×××××××××,××××××××。(运用中国古代、 近现代史实论证,同时结合1940年中国抗战的国情,谈家国情怀) 结论:家国情怀,理论升华。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 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洋 利 用 指 出 二 人 学 认 识 的 共 通 张 , 并 加 代法国民族主 地方自治的
的 主 要 科 技 成 果 之处。
以 简 要 评 义内涵的相同 历史背景。
变 化 及 命 运 不 同 (3)我们应当 价。
之处,并说明 (3)说明
启示。 的原因。 以 什 么 样 的 态
不同之处及其 村民自治的
【答案】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分)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 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 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 统称为中华民族。
2019-2020届高考历史备考: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试题分析(说题)-中高考前沿
1、试题答案拓展 方法与技巧
第一:审题。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比较 完整准确。
评价全面合理 。
————
2分
只符合三项要 求的二个。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不够 准确。 评价较全面合 理。 历史现象的概 述与评价的逻 辑关系一致。
1分
只符合三项要 求的一个。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缺少 ,表述不准确 。 评价不够全面 合理。 历史现象的概 述与评价的逻 辑关系部分一 致。
。。。。。。。。。。。。。
42.(12分) 评分标准:
分值评分要素
(1)提取的情节 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2)对历史现象 的概述
(3)对历史现象 的评价 (4)历史现象的 概述与评价的逻辑 关系
4分
————
时间、过程、代表 性事件等基本要素
完整准确。 ————
————
3分 情节提取于小 说,与历史现 象具有关联性 ,历史现象属 于该时代。
说题: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试题
说题内容: 一、试题考点分析 二、试题学情分析 三、试题拓展分析 四、试题预测分析
42.(2018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 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Ⅱ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 有效信息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论证历史问题
2019年全国Ⅰ卷42题分解
结论:
总之,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才能增强国民意识,才有可能实 现民族伟大复兴。
3、试题改编拓展(相似命题)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梁启超"新史学"论纲的一个突出的部分就是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梁启超认 为中国古代史学是"发达"的,但他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
2019年全国卷42题分解
2020春天武汉的樱花应该更加绚丽多姿
2020/2/14
说题内容:
一、试题考点分析 二、试题学情分析 三、试题拓展分析 四、试题预测分析
42、(2019年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
以阐述。
世界史:(文字) 鲁宾逊 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 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 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 史现象。。
2018 二卷
中国史:(文字)
2019
钱穆《国史大纲》
二卷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
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19届高三备考建议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及2019届高三备考建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总纲高考评价体系(一体)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四翼),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
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一、双基教学(1978——1988)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二、三项目标(1988——2000)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三维目标(2001——2017)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学科核心素养(2014——2017……)3 个指标,文化修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参与社会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3 个内容,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家国情怀、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全国高考 I 卷历史试题及参照答案24.《墨子》中有对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 , 对杠杆原理、声音流传、小孔成像等也有阐述 , 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录。
这反应出 , 《墨子》A.聚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B.形成了完好的科学系统25.据学者研究 , 唐代“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状况如表 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代藩镇基本状况表藩镇种类数目(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委任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境型17朝廷委任少上供驻重兵守边境东南型9朝廷委任上供驻兵少防响马由此可知,这一期间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相互之间攻伐不已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纳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应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获得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27.图 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奇兽。
明朝臣以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示当时A.对外沟通促进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种类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排除促进了对外文化沟通D.外来物件的传入推进了传统看法更新28.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拟订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安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很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声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专制中获得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碌碌无为。
这反应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度B.日本力争更改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代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煽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能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辩,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以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添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纳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I卷的历史试题,继续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在形式上,试卷的结构、试题的形式、各题的分值等与去年一致,在内容上,依然是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贴近现实,注意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
总之,2018年高考I卷的历史试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试卷结构2018年1卷历史分值分布表(必做部分)由上表可知,全国I卷的通史,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继续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与前几年高考是一致的;而模块史比例严重失衡,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文化模块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一政治模块的比例激增。
二、试题形式1.继续史学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如第34题,材料列举了目前学术界有关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几种新观点。
既拓宽了考生的学术视野,也考查了史学过程方法。
2.试题形式依然把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査的主要载体。
如第24题以科学知识与墨家思想相结合、第25题考查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第26题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第28题的甲午战争、第31题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32题的梭伦改革、第33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第34题工业革命、第35题第三世界的兴起等。
3.试题形式上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第41题材料从宋代的乡规民约、清末新政下的地方自治、新时期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对比和发展,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分析、评价等学科方法和能力。
4.首次将文学素材引入高考试题,这是今年高考试题的最大变化和亮点。
如第42题以《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考查小说所反映历史现象。
三、试题难度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
从整体上看,试题贴近考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体现了高考的选拨功能和对教学的引导作用。
具体体现如下:1.选择题所考查的都是考生熟知的基础知识,基本杜绝了往年拓展性的知识。
说题:2018年全国Ⅲ卷历史第42试题
说题内容:
一、试题考点分析 二、试题学情分析 三、试题拓展分析
四、试题预测分析
42.(2018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 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中中( 仁人) 孟子 屈原 荀子 中下( 智人) 子贡 范蠡 廉颇 下下( 愚人) 商纣
Ⅱ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 有效信息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论证历史问题
Ⅲ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 解读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独立提出观点
2、学情滞后: 高中学生对人物评判标准模糊,弄不清时代、立场、角度、史观会影响对历史事物 的评判,不能把握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学生审题不全面、答题模式不懂。
• 看法2:儒家思想影响了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 • 说明: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 子看作圣人、把孟子屈原荀子看作仁人。汉代儒学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 学说糅合到儒家,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因此班固把老子、商鞅、 韩非等人看作中等人。而宋襄公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破坏礼乐制度,夏桀、商 纣实行暴政,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因此把他们看作下 等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
中上 老子 商鞅 韩非
中中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中下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下上
下中
宋襄公
夏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年高考全国Ⅰ文综(历史)卷[有官方标准答案,附42题思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课件:解析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课件(共41张PPT)
•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 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 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 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 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 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 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距离四)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强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
• 解析:联合国成员国中,亚洲、非洲国家的数量和比例明显上升,A正确。 • BCD看不出(跨时空考查,与2012年35题类似,六年后再次出现)
• ②45题,传统文化
• ③41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
• ④29、33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中国古代史命题新趋势
• 趋势:正面解读,传承中国古代优秀 文明,避免考查消极方面
• 目的: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 主义精神
• 主题:命题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例一: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2题
• 14—15世纪 •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 废除丞相制度。 •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 16世纪 •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 17世纪 •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2019年高考历史42题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
42. 观点评析类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
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 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 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 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下 面以两道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从 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年份中国美国Fra bibliotek苏联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2019全国卷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
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
1.[答案] 示例一: 观点:钱穆先生认为国民应该了解本国的历史,我认为此观点正确。 论证:国民读史可知:中国为人类物质文明作出的贡献,如中国最早培植 了粟、水稻,创造了丝绸、瓷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国为人 类制度文明作出贡献,如创立了先进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了人 才的流动,创立了监察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国为人类精神文明作出 贡献,如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唐代形成儒家文化圈的格局,四大发明推动 了世界的进步,文学艺术的繁荣丰富了国人精神世界,影响了周边国家 文化的发展。 结论:总之,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
2019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题
1、读史可使国民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力 2、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3、正确的民族、国家历史观,能增强国民意识 4、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2、试题答案拓展(答题模式) 得分关键:观点+评(表明态度)+析(论证)+结论(理论升华)
2018 三卷
世界史:(时间轴) 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 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 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 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2019 三卷
中国史:(文字+地图) 中国自放口岸 近代自开放口岸的特点、原因
中国史:(文字) 吕思勉--中国近代侵略双重性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 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观点(依据材料,提取观点):××××××××××××。 评(表明态度):此观点正确与否。 析(持论有据):
×××××××,×××××××××,××××××××××, ×××××××××,×××××××××,××××××××。(运用中国古代、
近现代史实论证,同时结合1940年中国抗战的国情,谈家国情怀) 结论:家国情怀,理论升华。
2018年高中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ppt
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 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 明理由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 述公式进行探讨
拟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 简要阐述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 拟论题并进行阐述
提取信息类
提取信息类 观点论证类 自拟论题类 自拟论题类
本题命题目的: 1、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即史观的运用和理解。 2、考查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史论结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3、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小论文要求语言表述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
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 1、知识层面的考查 • 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世界市场,商业革命,殖民扩张 •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 商业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它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 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 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一、试题的命题立意
历史小论文是近几年历史高考全国卷第41、42题主流题型。2011年以来一直出 现在高考中,且试题形式不固定。
• 围绕材料提取有用历史信息:《鲁滨逊漂流记》1719年---近代西欧殖 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时空定位);非洲贩卖黑奴---三角贸易; 宗教信仰......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宗教改革;英国、黑奴 (欧亚非联系逐渐紧密)---地理大发现等。
• 最后联系所学,对主要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及评价。
4、在审题能力方面多下功夫
既要能对已出题型准确识别,另外也要有能力对 新的变化做到审好、审准,因为高考命题不变的 就是变,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因此审题能力的 提高是必须的。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1第42题说题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2第41题说题试题展示(2018新课标2卷第41题)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物种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5分)一、试题的命题立意第41题作为历史高考材料题中的第一题,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纵观2013-2017年全国2卷41题的考察方向来看,41题命题特点表现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总体来看,以考查历史的横向联系为重点,即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在同一领域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及影响。
同时也兼顾历史的纵向对比。
2018年全国2卷的41题正是在这样大方向下考察了一带一路视野下东西方农业文明的发展。
1、知识立意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题考点分析
1、考点体现: 此题以《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梗概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西 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重大史实,如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三 角贸易、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 2、热点体现:此题意在考查西欧早期近代化问题;意在考查历史核心素养, 设及到时空观念、唯物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3、能力体现:此题意在考查考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 “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分 2分 1分 情节提取于小 说,与历史现 (1)提取的情节 只符合三项要 只符合三项要 ———— 象具有关联性 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求的二个。 求的一个。 ,历史现象属 于该时代。 时间、过程、 时间、过程、 时间、过程、 时间、过程、代表 代表性事件等 (2)对历史现象 代表性事件等 代表性事件等 性事件等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缺少 的概述 基本要素比较 基本要素不够 完整准确。 ,表述不准确 完整准确。 准确。 。 (3)对历史现象 评价全面合理 评价较全面合 评价不够全面 ———— 的评价 。 理。 合理。 历史现象的概 (4)历史现象的 历史现象的概 述与评价的逻 概述与评价的逻辑 ———— ———— 述与评价的逻 辑关系部分一 关系 辑关系一致。 致。
4分
• 示例:
• 情节1、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 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 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 场的发展。
说题:2018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2试题
说题内容:
一、试题考点分析 二、试题学情分析 三、试题拓展分析
四、试题预测分析
42.(2018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 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 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 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 “过得很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 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 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 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小说情节:
1、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2、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 3、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 4、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很富裕” 5、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 自通的”。
பைடு நூலகம்
。。。。。。。。。。。。。
42.(12分) 评分标准:
分值评分要素
•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情节2、: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 •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 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展开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 夺,在美洲依靠武力强占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开 办种植园。 • 早期殖民扩张掠夺具有血腥性、掠夺性、野蛮性,大量财富 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 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Ⅱ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 有效信息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论证历史问题
Ⅲ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 解读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独立提出观点
2、学情滞后: 高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课本知识联系不起来,历史知识的迁移 能力差,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及论证能力差。学生审题不全面、答题模式不懂。
1、试题答案拓展 方法与技巧
第一:审题。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 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第二:论题。 提取一个小说情节及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 第三:阐述。 概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历史现象准确全面,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三、试题拓展分析 • 1、试题答案拓展 • 2、试题改编拓展
42.(2018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 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 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 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 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 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 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二、试题学情分析
1、能力要求:此题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考查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人文 主义、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教育部考纲中的4大能力12目标。
要求
目标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Ⅰ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 试要求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发现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