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 胆 胰 脾 CT 解 剖

合集下载

(5.1.1)--肝胆胰的影像解剖

(5.1.1)--肝胆胰的影像解剖

脾脏MRI表现
• 形态均类似CT(CT各向同性使得MRI不再有多方位
优势) 信号强度:长T1长T2(较肝脏) 脾血管流空 GD-DTPA增强,类似CT增强 脾脏的数目变化较大(3----0)
三、应用
• 影像解剖为临床提供了极大便利 • 不同影像技术呈现的多种表现对解剖结构的识
别各有优势,因此在不同疾病诊断应用上形成 优势互补,对占位病变或血管性病变及管状结 构病变应采用相应成像手段 • 分段描述有助病变定位、定量及合理制定临床 方案:如癌灶的处理 • 新技术的应用:微创医学、肝移植等
• 第一肝门:门静脉平扫低密度,增强显示 高密度,形态大小分支属支
• 胆囊窝层面* 肾门层面*
二(1)上腹部CT断层解剖
• (1)CT平扫: 均匀密度,55-75(40-65)HU,高于脾胰肾,轮 廓光滑,形态规则 肝门结构包括血管(动脉,门脉,肝静脉、胆管)
• (2)增强扫描: 实质和血管均有强化,分别以①动脉期②门脉期 ③肝实质期
右门静脉发出上、下分支分别进入每 段的中心。
表面观
肝脏的形态正常变异: 1獭尾肝(左叶),2利德尔叶 (肝右 叶),3舌形尾叶突(尾状叶)
二 断层解剖大体分层
• 上腹腔毗邻器官多,结构复杂,代表性层 面有4个层面:(“一窝三门”,CT为例)
• 第二肝门:显示肝静脉3支汇入下腔静脉: 平扫呈低密度;中重度脂肪肝、 增强动脉 期(逆流)或静脉期呈高密度
管显示水样信号;
二(5)胰腺
• 位置---形态---变异:胰腺分裂,环形 胰腺**
• 主胰管(Wirsung管):正常管径13mm
• 胰腺表面--稀疏膜层结构
• 胰腺实质CT值:35-55HU,随年龄变 化-萎缩或脂肪变性呈“毛边”---羽 毛状或锯齿状。胰尾对比不佳与肠管 混淆。

消化系ct影像解剖

消化系ct影像解剖

图5-3-2 肝叶段的划分示意图
肝脏的8段划分 (Couinaud & Bismuth据肝内血管特点 )
纵向:右、中、左肝静脉 横向:右、左肝门蒂(门脉、动脉、胆管) • 左叶外上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上段、右叶后上段 • 左叶外下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下段、右叶后下段、尾叶
2.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 Mayers划分法
• 肾前间隙 (anterior pararenal space)
• 肾周间隙 (perirenal space)
• 肾后间隙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
肾前间隙
• 位置:腹膜后壁和肾前筋膜之间
3. 胰腺的CT解剖
• 位置:腹膜后肾前间隙内
• 形态:宽带状或弓形
• 大小:胰头最大3.0cm,体部2.5cm, 尾部2.0cm • 密度:40~50HU,均匀
• 胰管:2~4mm,主胰管可达5mm
CT图像上辨认胰腺的重要解剖标志
• 肠系膜上动脉:呈苹果柄状,其前方为 胰体部 • 脾静脉:位于胰体尾部背侧,脾动脉下 方,是胰体尾的重要解剖标志 • 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右行进入下腔 静脉,此恰为胰头部水平 • 钩突:呈楔形,左前为肠系膜上动静脉 右后方为下腔静脉
• 空 肠:左上腹 • 回 肠:右下腹
大肠 (large intestine)
• 升 结 肠:右肾旁间隙内 • 降 结 肠:左肾旁间隙内
• 横 结 肠:腹膜内前中腹
• 乙状结肠:腹膜内
• 直
肠:骶尾骨前,膀胱后
三 腹部MRI解剖
思考题
• 腹膜后间隙的CT解剖 • 试述肝脏的CT解剖

全身CT断层解剖详细实用图解

全身CT断层解剖详细实用图解
29
左右房室层面-胸部CT断层影像-纵隔 窗(八) - 解剖图片
30
心室层面-胸部CT断层影像-纵隔窗(九) - 解剖图片
31
腹部CT横断面影像〔一〕 - 解剖图片
32
腹部CT横断面影像〔二〕 - 解剖图片
33
腹部CT横断面影像〔三〕 - 解剖图片
34
腹部CT横断面影像〔四〕 - 解剖图片
室 ❖ 7、枕内嵴
❖ 8、颞肌
075第15断层
75
076第16断层
❖ 1、鼻中隔
❖ 2、上颌窦
❖ 3、蝶窦
❖ 4、三叉N节
❖ 5、枕骨
❖ 6、颞骨岩部
❖ 7、小脑中脚
❖ 8、第四脑室
❖ 9、脑桥小脑 角池
❖ 10、第7、8 对脑N
❖ 11、颞下回
❖ 12、颞肌
❖ 13、颧骨
76
093
❖ 1、第1胸肋 结合
274 第2断层
❖ 1、右髂总
V
❖ 2、右髂总
A
❖ 3、左髂总
V
❖ 4、左髂总
A
❖ 5、S1椎体
❖ 6、髂肌
❖ 7、臀中肌
❖ 8、骶后正
106
❖ 1、右髂 总A、V
❖ 2、左髂 总A、V
❖ 3、骶管
275 第3断层
107
❖ 1、右髂总 A、V
❖ 2、左髂总 A、V
❖ 3、骶前孔
❖ 4、臀中肌
❖ 5、臀大肌
❖ 5、左肾A、 V
❖ 6、左肾V
❖ 7、十二指 肠大乳头
❖ 8、胰头
❖ 9、升结肠
102
186 第16断层,经左、右肾V
❖ 1、胰头
❖ 2、胰钩突

肝胆胰脾PPT课件

肝胆胰脾PPT课件

肝胆胰脾CT诊断
肝CT
2. 肝硬化:临床 发病过程缓慢 病理: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再生结节、胶 原 纤维增生(大结节、小结节、混合分三型) 病因:肝炎 酗酒 胆源性等 CT表现: 肝形改变:大小、边缘、肝左右叶比例、 尾状叶、肝裂、胆囊窝 密度改变:↓ ↑ 门脉扩张:继发 侧支循环 继发 脾增 大 继发 腹水 继发 肝内胆管小结石 血吸虫性肝硬化
影像本科 肝胆胰脾CT诊断
影像科 刘炳坤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影像中心
肝胆胰脾CT诊断
Contents
1. 消化管CT 2. 肝CT
3. 胆囊 胆道
4. 胰腺
5. 脾脏
6. 腹膜腔 7. 腹膜后间隙
2
肝胆胰脾CT诊断
消化管CT
( 一)食管CT:壁厚3mm
X线钡餐摄片:明确部位或可疑部位 食管癌 中晚期(髓质型 蕈伞型 溃疡型 硬化型 腔内型) 早期(平坦 隆起 凹陷) 查前口服稀释造影剂一口 定位后再口服稀释造影剂一口 拟诊部位密扫:3—5mm层厚和间距,16排CT重 建层厚0.75mm. CT显示肿块大小 管壁浸润 周围毗邻包绕 淋巴转移 以利肿瘤分期
消化管CT
(三)小肠CT:壁厚3—5mm 检查日上午8点、8点半、9点每次口服 第一天晚饭后禁食, 稀释造影剂200~300ml 早晨8点碘试验
2 2
10点肌注654-2一支,20mg
1
3 3
小肠CT步骤
5
10点半扫描,直接增强, 层厚10mm,间距10mm
4
CT示肠壁增厚或肿块再作分析
8
肝胆胰脾CT诊断
11
肝胆胰脾CT诊断
肝CT
4.窗位窗宽: 二

正常肝脏CT解剖图

正常肝脏CT解剖图
供肝评估
通过CT检查评估供肝的大小、形态、血管 和胆道情况,确保供肝的质量和可用性。
受体评估
了解受体的肝脏病变情况,预测受体对移植 手术的耐受性和预后。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解毒、代谢、合成和分泌等 。
CT解剖图是了解肝脏形态和结构的重要手段,通过CT图像可以清晰地观察肝脏的轮 廓、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肝静脉
肝静脉是肝脏的输出血管,负责将肝脏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在CT图像上,肝静脉 表现为低密度影。
肝动脉和门静脉
肝动脉
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负责将富 含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至肝脏。 在CT图像上,肝动脉表现为高密度影 。
门静脉
门静脉是肝脏的主要输入血管,负责 将消化道的血液输送至肝脏。在CT图 像上,门静脉表现为中等密度影。
VS
详细描述
肝癌在CT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密度肿块 ,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密度较低。在增强扫 描时,这些肿块通常强化不均匀,即部分 区域增强明显,部分区域增强不明显。这 种不均匀强化是肝癌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他病变
要点一
总结词
其他病变包括血色素沉着症、肝血管瘤等,每种病变都有 其独特的CT表现。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鉴别诊断
通过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和增强表现,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如肝细胞癌、胆 管细胞癌、血管瘤等。
肝脏手术前的评估
手术可行性评估
通过CT检查评估肝脏的质地、病灶位置和 范围,以确定手术切除的可行性。
预测手术效果
根据肝脏的功能和储备情况,预测手术后肝 功能代偿能力和恢复情况。
肝脏移植的评估
正常肝脏CT解剖图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肝胆胰脾影像诊断
1.胆囊壁不规则增厚 2.单发或多发结节突向腔内 3.肿块可充满整个胆囊,并侵犯邻近肝组织,肝
内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4.胆道梗阻 5.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鉴别:良性病变多在1cm以内,胆囊癌大多超过 1cm,病变形态特征、对胆囊壁有无浸润 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胰腺疾病
一、胰腺癌 相对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男女1.7:1,早期 无症状,随病程发展可有腹痛、黄疸、体重明 显下降三大特征,尚有厌食、恶心、呕吐及腹 泻等 胰腺癌90%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约10% 为腺泡细胞癌,80%癌肿发生在胰头部,其余 在体尾部,少数呈弥漫性生长或多灶分布
2.肝内胆管结石:肝内管状、点状、 不规则状高密度影,沿胆管走行分布
(二)胆管癌
乳头状腺癌和粘液性腺癌最多 见,常引起黄疸,好发于肝门区左 右肝管汇合部,约50%
胆管癌CT表现
胆总管癌:1.近端胆管扩张,于梗阻部位扩张的 胆总管突然中断 2.部分病例可见腔内软组织肿 块 3.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
急性胰腺炎CT表现
平扫: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多为弥漫性, 亦可局限性,胰腺密度减低,形态 不规则,边缘模糊,与周围脏器分 界不清,肾周筋膜增厚
增强:胰腺均匀强化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胰腺增大更明显,还可见 坏死的更低密度区,亦可见高密度出血灶,同时 炎性渗出更明显,可见胰周积液和腹水,增强水 肿区有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肝脏疾病
肝血管瘤
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占良性的 84%左右,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极少数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 病变可单、多发 女性多见
肝血管瘤
病理 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与周 围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 的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 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 皮细胞,肿瘤可发生纤维化、 钙化及血栓形成

正常腹部CT图谱

正常腹部CT图谱
注:肝门三结构中,门脉最为粗大,位于后方。 肝动脉位于左前方,密度较高。肝总管位于右 方,较低。三者形如熊猫头状,肝动脉位置形 态变化较大,有时自门脉后方进入肝内。
第一肝门区轴位切面CT图
粗箭:门静脉 细箭:肝总管 箭头:肝动脉
注: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扩张
第一肝门区轴位切面CT图
1. 2.
3.
4. 5.
6.
7. 8.
9.
脾动脉 肝动脉 胰 门静脉 下腔静脉 肝总管 肝圆韧带裂 肝左叶 肝尾叶
注:门静脉与肝动脉呈水平走行。
第一肝门区轴位切面CT图
主动脉 2. 腹腔动脉 3. 脾动脉 4. 肝动脉 5. 门静脉 6. 下腔静脉 箭:肝总管
1.
注:本例肝总管扩张
第一肝门区轴位切面CT图
粗箭:门静脉 细箭:肝总管 箭头:肝动脉
男性盆腔.精囊水平轴位切面CT图
1. 2. 3.
膀胱 精囊 直肠
注:直肠内充盈 液体和气体
腰椎轴位切面CT图 (经椎弓根下部层面)
1.椎体 2.椎弓根 3.椎板 4.棘突 5.横突 6.椎管 7.椎体基底静脉
肝内门脉轴位切面人体标本图
RPV:门脉右支 LPV:门脉左支
门脉及其分支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图
1. 胃冠状静脉(胃左静脉) 2. 脾静脉 3. 门脉主干 4. 门脉左支 5. 门脉左支脐部 6. 门脉右支 7. 门脉右前上支 8. 门脉右后上支 9. 门脉右后下支 注:本例门脉高压,故门 脉及其分支、胃冠状静 脉与脾静脉均呈不同程 度的扩张状态。
以肝静脉为解剖标志的肝叶段划分:
第二肝门超声图
3.肝左叶前外侧段 4.肝左叶内侧段(方叶) 7.肝右叶后上段 8.肝右叶前上段
注:1.肝左叶内外侧段以肝左静脉为界。2.肝右叶前上段与后上段以 肝右静脉为界。3.肝左右叶以肝中静脉为界。4.肝左叶前外侧段又叫 外侧下段,后外侧段又叫外侧上段。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在后 上方,一个在前下方。

腹部肝胆胰脾肾CT诊断

腹部肝胆胰脾肾CT诊断

肝血 管瘤
腹主 动脉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六、肝囊肿
胰腺和胰管可出现钙化 – 慢性胰 腺炎
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假囊肿
脾脏
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 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
脾脏大
1、 CT表现 (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 (2)大于5个肋单元。 (3) 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
肾癌CT表现
平扫:①肿瘤位于肾实质内,表现可 为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肿块,与 正常组织分界不清。②肿瘤密度低于或 等于正常肾脏密度,而且密度不均匀, 肿瘤内可见密度不均的出血、坏死、囊 变、钙化。
肾癌CT表现
增强扫描,①肿瘤实质部分轻度或中度 强化,囊变及坏死部分不强化,正常肾 组织明显强化,两者呈鲜明对比。②可 见肾盂、肾盏受到侵犯或被肿瘤压迫变 形移位、闭塞消失。③当肾静脉或下腔 静脉内有癌栓形成时,受累血管明显增 粗,内有低密度充盈缺损
常见疾病
肾癌 肾错构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单纯性肾囊肿 多囊肾 肾结石 肾结核
肾癌
病理 肾癌起源于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 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呈圆 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瘤内可有坏死、 囊变、出血和钙化
临床表现 肾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主 要表现为血尿、腰痛和包块。
胆囊
一、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叶六段分法
左右半肝以肝中裂为界
右叶间裂(肝右静脉位于此裂)划分肝
右前与右后叶
左纵沟(门静脉左支位于此裂)划分左
内外叶
横行段间裂划分左外叶及右后叶上下段
纵行段间裂划分尾状叶的左右段
解剖学基础
肝中裂(interlobar
fissure):IVC-胆囊窝-肝中 静脉, 即坎特利氏线 (Cantlie)。
胰 腺
位于胃的后方,腹膜后,呈棱柱状,横跨腰1-2之间,一般长约1518mm。 分为头、颈、体、尾四部 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其后方为下腔静脉 胰头钩突部向下突起并向后包绕肠系膜上动静脉 胰颈部狭窄,深面是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的交界处 胰体部后方为腹主动脉、左肾及左肾上腺 胰尾部是胰腺左端的狭细部分 外分泌功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胰液,其中有水、电解质、蛋白 分解酶及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等,参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内分泌功能---由胰腺腺泡之间的胰岛细胞群组成,主要分泌胰岛 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等激素
肝 胆 胰 脾 CT 解 剖
总体框架
大体解剖概要 CT 解 剖 需要注意知识点
解剖概要
肝 脏 (liver)
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实质脏器,由肝小叶和一系列管道(门静脉, 肝静脉,肝动脉和胆管)所构成。
肝脏有腹膜包绕,但有3个区域无腹膜:下腔静脉窝、胆囊窝、 膈面裸区。
肝脏血供是双重性的,肝动脉20-25%;门静脉75-80%。
脾脏增厚:男大于4cm,女大于3.5cm (脾门至对侧缘的垂直线即脾脏的厚度)
体积测量
正常CT解剖
需要注意知识点
由于肝内糖原含量 较高,所以平扫时 肝实质密度稍高于 胰腺、肾和脾,肝 平均比脾高7-8Hu
需要注意知识点
脂肪肝的诊断需要在CT平扫图 像上诊断,增强图像不能诊断
在观察实质性脏器的同时, 一定要观察血管的情况
See See See See
more fine accurate easy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惊喜……
左叶间裂(段间裂,
intersegmental fissure)
静脉韧带裂(fissure for
the lig. Vensum):
尾状叶、峡部(尾状突)、
乳状突
Couinaud八段法
根据肝静脉、门静脉对肝脏分段 右肝和左肝---中肝静脉或胆囊 左肝外叶和左肝内叶---左正中裂或左肝静脉 右肝前叶和右后叶---右肝静脉 根据门静脉分叉位置,在出现分叉以前称为上段,出 现分叉以后称为下段 尾叶可由腔静脉分为左尾叶和右尾叶
需要注意知识点
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强化
不均匀,为正常表现,必
须结合平扫、静脉期及平 衡期图像
需要注意知识点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 结与血管的鉴别
淋巴结只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层面可 见,血管在连续多个层面可见
增强CT图像血管内强化程度与腹 主动脉或下腔静脉一致,淋巴结 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需要注意知识点
平扫图像胰腺与血 管重叠后,易误认 为胰腺增大或胰管 扩张,有时需要CT 增强加以鉴别
脾 脏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和储血器官, 外形似蚕豆,位于左季肋部后方,胃左侧, 长轴自左后向右前斜行,大致与第10肋平 行
正常脾脏CT表现
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三角锥体
约15~40%的人有副脾存在
密度低于或等于肝脏
脾脏增大CT标准
大于5个肋单元 脊柱前缘与脾脏前缘平行线超过8cm 脾前缘不超过腋中线 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
Couinaud八段法
解剖学亚 段
尾状叶 左外叶上段 左外叶下段 左内叶 右前下段 右前上段 右后下段 右后上段
Couinaud
I II III IV V VIII VI VII
Bismuth I II III IV(a,b) V VIII VI VII
Goldsimth and Woodburne
内容物:胆汁
正常胆囊CT表现
大小:胆囊长径4-5cm,长径大于5cm为增大 形态:梨形 囊壁:胆囊壁厚薄均匀一致,正常厚度1-2mm(CT上不可见),超 过 过3.5mm考虑为异常,大于5mm为肯定增厚 内部:均匀一致水样密度 周围情况:正常均匀一致。由于胆囊壁的炎性水肿,充血或肝组织 继发性水肿,其壁与胆囊窝及周围肝脏界线模糊或出现低密度环
胆总管的下端与胰管汇 合之前,环行平滑肌增 厚, 形成发达的胆总管 括约肌(或称Boyden括 约肌)。胆总管与胰管 汇合穿入十二指肠壁, 局部扩大形成肝胰壶腹 (或称Vater壶腹),此 处的环行平滑肌增厚, 形成壶腹括约肌(或称 Oddi括约肌)。
肝内胆管扩张分级
轻度:仅肝门附近胆管扩张者
中度:既有肝门又有外周胆管扩张者
重度:肝门及外周均明显扩张者
依肝内胆管Ⅰ-Ⅲ级分支扩张程度分级
直径0.5cm为轻度 0.6-0.8cm为中度 0.9cm以上为重度
胆囊(Gallbladder)
胆囊分底、体、颈三部,颈部连胆囊管 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大小:胆囊大小与体重成正比 形态:梨形 囊壁:纤细光滑,壁厚<3mm
尾状叶
左外侧 段
(后上\前下亚段)
左内侧段
右前段
(前下\前上亚段)
右后段
(后下\后上亚段)
Angio-Saxon法
正常肝脏CT表现
大小:增大-形态饱满,局部突出,超过肋弓下缘
缩小: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调
形态:正常边缘光滑,比例适宜 密度:均匀,正常高于或等于脾脏
正常肝脏
肝脏增大
比例失调
比例失调
正常胰腺CT表现
一般来说,胰头大小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 体尾部不超过第2腰椎横径的2/3
胰头:小于3.0cm
胰体:小于2.5cm 胰尾:小于2.0cm 对突然超过邻近胰腺3mm以上的隆起变化应予高度重视。 正常胰管内径约2-4mm,在高分辨率的CT图像上,偶 可见胰管的1-2个区段,只有扩张的胰管才能在整个胰 腺全程显示
需要注意知识点
肝脏正常变异,獭尾肝
①肝左外缘向左后方延 长、弯曲,尖端超过腋中 线;②延长部分肝组织与 正常左外叶血管相连,平 扫及增强扫描,与其余肝 组织密度/信号相仿;③左 叶间裂位于椎体右缘右 侧(提示獭尾肝只与左外 叶有关,而不是整个左肝 叶增大);④延长部分与左
外叶连接处可相对狭窄。
需要注意知识点
膈面――镰状韧带附着
脏面―凹凸不平,有“H”形沟,(右纵沟、左纵沟形态学分段法 Couinaud八肝段法
解剖学基础
叶间裂:肝中裂、左叶间裂、右叶间裂
段间裂:左外叶段间裂、右后叶段间裂、
尾状叶段间裂
Glisson系统:门脉、肝动脉、胆管 先分为左右两支,再逐级分支 门脉分支较恒定 肝静脉系统
胆 系
一 解剖概要:
肝内胆管 (毛细胆管,叶间小胆管,左右肝管) 肝外胆管 肝总管 胆囊管 总胆管 胆囊
胆道正常标准
通常肝内胆管直径为1-3mm 肝总管直径3-5mm,一般不能显示,约 为门静脉内径的1/3左右,超过6mm时 考虑有轻度增宽的可能 胆总管直径<6mm为正常,6-10mm者为 可疑扩张,大于10mm者为扩张 门静脉横径0.7-1.6cm,平均为1.09cm, 大于1.5cm视为增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