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真题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盈.(yín)篡.改(cuàn)教诲.(huǐ)杳.无消息(yǎo)
B.不辍.(chuò)燥.热(zào)悄.然(qiǎo)惨绝人寰.(huán)
C.遗嘱.(zhǔ)骤.雨(zòu)粗糙.(cào)锐不可当.(dāng)D.翘.首(qiào)屏.息(bǐng)镌.刻(juàn)深恶.痛疾(w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年近三十,头发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
B.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
C.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引人入胜。
D.十年浩劫中遗失的大量书籍,从此杳无消息
....。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咿呀学语,到走入学校,再到进入社会,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B.语文课程对于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C.《写字》教材进入海南中小学课堂,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
D.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5、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A.①对比②互文③拟人④夸张
B.①对比②对偶③拟人④拟人
C.①对偶②对偶③拟人④夸张
D.①对偶②互文③拟人④拟人
6、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②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③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④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A.④①②③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D.③④②①
7、背诵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2)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山山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_____。
(《流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5)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
(6)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望》)
(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8)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9)子在齐闻《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出入之迂.也(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
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
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饱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曲折,绕远更替草木
2. (1)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2)你的头脑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3. C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
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
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
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
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
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爸爸问我懂不懂这句诗,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
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
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
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
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
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
”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
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③段画线部分的理解。
3.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2、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
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
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
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
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
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
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
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
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
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
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
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
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
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
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四、写作题(40分)
无声的眼泪却有着最丰富的生命色彩。
也许是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之泪,也许是阅读一本书时的感动之泪,也许是分别时的不舍之泪,也许是做错事时的懊悔之泪……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吧!
请以“那一刻,我流泪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作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
.....
参考答案:
一
B
C
A
A
D
晴空一鹤排云上幽径独行迷山下兰芽短浸溪潇潇暮雨子规啼
僵卧孤村不自哀如闻泣幽咽家书抵万金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三月不知肉味
二
三
1.(1)_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①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②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③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3.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5.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1. (示例)(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2)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4)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2.“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
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
“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父
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
和幸福感。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
遮风挡雨。
(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