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聚居的环境
考试重点-人居环境概论汇总
![考试重点-人居环境概论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c5c45f6b84ae45c3b358ce0.png)
考试重点-人居环境概论汇总一:名词解析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3.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4.规划定义: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8.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怎样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d6fdef2c8d376eeaeaa316c.png)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
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
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
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
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
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
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
![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0c27c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6.png)
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是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从最早的洞穴居住,逐渐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居住环境,从农民的简陋茅屋到现代豪华公寓,不断地迭代更新,为人们提供了更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
史前时期,人类的居住环境是最原始的,他们栖居在山洞、岩穴中,简单的火堆提供了温暖和烹饪食物的功能。
然而,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定居在可耕地附近,建造起简单的农舍和茅屋,成为农村居民的代表。
农舍通常由木材和泥土搭建,帮助农民在恶劣的天候下居住和劳作。
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建筑物也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住在砖石或石头建筑的低矮房屋中,这些房屋通常拥挤、肮脏,卫生条件差。
然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城市规划的改善和住房条件的提高,人们开始居住在更加优雅、宽敞的公寓和别墅中。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的公寓楼崛起于城市的天际线,成为城市居民的首选。
这些公寓楼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电梯、中央空调、网络等。
公寓楼中还配备了休闲设施,如健身房、游泳池等,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享受。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人们开始关注环保和节能的居住方式。
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兴起,尝试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系统、自然通风设计等成为现代建筑的标配,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居住环境中。
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居住的感觉,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
总的来说,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是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的。
从最原始的洞穴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升级,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舒适度。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居住环境将会继续改变,为人们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841aa47c25c52cc58bd6be79.png)
人居环境学人居环境释义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可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其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结合,研究对象是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最基本前提:——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
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建筑),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人居环境的构成(一)人居环境系统构成内容借鉴道氏“人类聚居学”i,用系统观念,从分解开始,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分别是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人居环境学系统构成人居环境学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在五大系统中,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地解决矛盾,即必须可持续发展。
(二)人居环境系统级别在道氏的人类聚居学中,层次的观念很突出。
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成15个单元,从最小单元——单位人体开始,到整个人类聚居系统以至普世城结束。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5b2c7d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6.png)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要点一:聚落与环境(重点)1.聚落(1)定义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都是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的。
①乡村聚落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②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沿海等)。
(2)聚落的分布特点(3)聚落的形态团块状聚落:在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条带状聚落: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来源:学科网](4)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当地的气候:东南亚的高架屋、云南傣族竹楼——炎热多雨,楼上住人避免潮湿,而且风大凉爽;西亚厚墙小窗——热带沙漠气候,防晒又凉快;北极冰屋——终年寒冷,冰屋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②当地的资源:如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直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36b08d4569eae009581becbb.png)
(二)环境1.环境是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环境质量与问题4.环境的功能:空间、营养、调节的功能5.环境的特征: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现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三)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活动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1、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生态时代人与自然发展的三个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生态社会阶段。
2、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3、世界“经济生态化”发展趋势的出现。
(四)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人居环境在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1、自然系统2、人类系统3、社会系统4、居住系统5、支撑系统(一)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1、自然系统2、人类系统3、社会系统4、居住系统5、支撑系统(二)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在借鉴Doxiadis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范围简化为:1、全球2、国家与区域3、城市4、社区(村镇)5、建筑1、全球: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别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的重大问题上,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国家与区域荷兰国家规划政策:综合性;重视自然方面;充分考虑相关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强烈的生态感;团体和个体的倾向性;保护绿地和划分城市土地;3、城市: 城市这一层次涉及的问题很多,也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1)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2)支撑系统(3)各类建筑群的组织(4)环境保护(5)城市环境艺术4、社区(邻里)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层:——就城市结构系统而言,可称分区、片区——就社会组织而言,可称社区、邻里——就城乡关系而言,可指小城镇、村镇。
人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
![人居环境的内涵和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611c4f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f.png)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域旳开发、城乡发展及其诸多 问题进行研究旳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旳形 成与发展有关,是多学科旳结合,它旳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 境。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涉及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旳 全部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旳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 旳相互关系, 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种整体, 从政治、社 会、文化、技术各个方面, 全方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 研究, 而不像城市规划学, 地理学, 社会学那样, 只是涉及 人类聚居旳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正像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讲:“城市提供众多机遇旳同步,也是人们 遭受痛苦旳地方,伴随贫民地域与广大舒适安全旳富裕地域共同存在,我 们经常看到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旳巨大差距,世界领导人在同意签订千年 发展目旳时做出承诺,致力于2023年前至少改善1亿贫民窟人口旳生活, 实现这个目旳将意味着应世界上严峻旳社会、经济与环境旳挑战。”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旳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旳高下,在空间上,人居环境 又能够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人居环境不但指一栋住宅、一座城市或一种乡村旳形体,还指人类活动过 程,涉及工作、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而进行旳建 设工程。人居环境作为人类及其社会生活旳容器是以自然为依托旳,以自然界 旳材料来建造,以自然界旳能源维持运作,其形态随自然界不同影响原因旳变 化而变化,人居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建设旳产物,人类希望经过它来满 足自己旳需求,实现本身旳理想。
2)国家和区域。中国版图广阔,各地旳详细条件都不同,所以人居环境 发展也有着明显旳不平衡性,人居环境研究中旳区域视野就更显主要。
3)城市。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城市这一层涉及旳问题诸多,也最 为集中,我们必须抓住整体性,主要应注意下列几种方面:土地利用 与生态环境旳保护;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各类建筑群旳组 织,尤其要把住房放在首位,要营造一种舒适、宜人旳环境。
七年级地理聚落——人类的聚集地
![七年级地理聚落——人类的聚集地](https://img.taocdn.com/s3/m/15e3a1cc31126edb6e1a10ec.png)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聚落 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大;山地、丘陵地区的聚落主要位于山谷地带, 呈条带状。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例如,黄土高原地区 气候比较干燥,有堆积很厚和直立性较强的黄土,当地居民因地 制宜,建造了具有“绿色建筑”之称的窑洞。
第五章 世界的人种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一、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与城市
乡村与城市在外观上有很大差异。例如,范围的大小、建筑物 的高矮、道路的疏密,以及人口数量的多少、汽车流量的大小等。与 乡村相比,城市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民区、 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和休闲娱乐区等。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为保护这些人类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8年开始 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确认和命名。截至2011年6月,各个国家和 地区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命名的共有749项。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聚落,处理好发展 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议一议,你家乡的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各地的聚落千差万别, 风格独特。它们既印有人类利 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痕迹,也记 录并传递着不同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信息,是人类的 宝贵财富。它们不但有科学研 究的价值,也有文化审美的价 值。于是,有的聚落就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 遗产。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人居环境的五种主要基本要素
![人居环境的五种主要基本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4e11233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46.png)
人居环境的五种主要基本要素
现代人类聚居学的创始人道萨迪亚斯认为,人居环境应该有五种主要的基本要素构成。
自然:即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它包括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形、资源等,它是构成人居环境的基础。
通过对自然要素的研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便实现人、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人类:这里主要指人类个体本身。
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的需求等,人居环境应尽量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社会: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研究的目的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建筑:它主要包括住宅和其他各类人工设施。
支持网络:指所有的人工或自然联系系统,它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供水、排水、发电输电设施、通讯设备以及社会服务体系。
自然和人类是人居环境基础,建筑和支撑系统是人类创造与建设的结果,五种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
在
构成人居环境的各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人,人的不同需求是影响人居环境构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注重人的不同需求。
自然要素发展变化较慢,而社会要素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在相同的自然要素下不同的社会要素构成了不同的人居环境。
知识链接
(1)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的要素组成;
(3)人类活动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c68b39f7ec4afe04a1df7d.png)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为此,我们这样定义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 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连贯一切 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其 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结合,他的研究对象 是人居环境。
“五个统筹”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储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的 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 导原则。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 的中介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
——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 生影响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1 可持续发展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为 主题的会议。
道氏还将15个单元化分为三大层次: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
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2024版新教材)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2024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55a840a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a.png)
A.甲 B.人
C.丙 D.丁
9.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C)
A.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 的聚落建筑。
B.在聚落的发展中,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保存下来作为历史 人化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人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人临的问题。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人人的事情,与 其他国家人关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人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图, 完成第1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C )
①城市 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人产
④从事人农业人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右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 河南开封)的繁华人貌。读图,完成2~3题。
乡村 低 矮 少 少
有
城市
人
人 多多
人
人然景观改 变人人
人
人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人劳动 人产和社会人活的场所。
耕作乡 村景观
乡村聚落
耕作→农村
放牧→牧村
捕人→渔村
人产人式不同
伐人→林场
乡村聚落的类型不同
城市聚落
人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劳动呢?
服
务
人
业
业
人结:
同
为
1
2
乡
村
3.特人人居与人然环境的关系。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人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墙厚 窗人
厚墙:减少传人的太阳热量 窗人:减少吹进的热人
炎热、 人燥
人亚的人居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东南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a75c9c804d2b160a4ec056.png)
寒带地区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 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 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南方的江南民居
三、走进现实,探究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密高 集度 度
交通 人 道路 口 车辆 密 多少 度
空 生产方式 气 质 量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 村
小矮少
耕作、放牧、 小 好 捕鱼
小
城 市
大高 多
大 差 工业、服务 业
大
二、走进自然,寻觅理想家园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 人定居下来。你将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林场
乡村聚落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1
城市聚落2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竹楼
树屋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 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 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温带草原地区
蒙古包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 拆卸。
黄土高原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 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 十分坚固牢靠,极难渗水。直立 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 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 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 冬暖夏凉。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势坦
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 落呈团块状。
人居环境考点
![人居环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b14011c281e53a5802ffe8.png)
1.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3.人居环境包括五大层次: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4.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5.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
(2)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3)开放的人居环境体系第三章:1.范式:某种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2.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
第四章: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技术、经济、社会、生态。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
(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
(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
(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
(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4.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1)不同空间层次(区域的、城市的、社区的)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设计者要“外得造化,中得心源”;(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结合、巧为因借、相得益彰;(3)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法得道,变化万千”。
聚落与环境
![聚落与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b2793a46b307e87101f69659.png)
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
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
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我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除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城市化村和集镇等聚落类型。
乡村聚落形成条件“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这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金其铭《聚落与地理》南京师大)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成形式无不深深打上了当代地理环境的烙印。
同时,聚落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观。
其建筑用材,所占位置,发生发展的原因,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综合关系。
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https://img.taocdn.com/s3/m/1374700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2.png)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村庄、村落、渔村、山寨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矿业、交通重镇,文化、商贸之城,政治之都(大城市往往具备多种职能)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主要差异是:生产方式的不同2、乡村聚落数量多于城市聚落,但居住人数大致各占世界总人口数一半二、聚落与自然环境1、分布: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资源、政策等2、形态:受地形、河流等因素影响,呈条带状或团块状补充乡土地理:1、我们家乡黄土高原的代表性民居是什么?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窑洞。
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建筑用材稀缺。
而黄土直立性强,就地取材气候冬冷夏热,房屋建筑墙厚、窗小,保暖性好,冬暖夏凉气候干燥多风沙天气,窑洞一般背风坡,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2、太原聚落发展的条件:自然:地形: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热同期,气候适宜,水源:黄河支流汾河穿过,水源充足土壤:适宜的气候与汾河滋养土地,土地肥沃社会经济:资源: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资源丰富农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工业: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还有太钢交通:拥有火车、高铁、地铁、飞机等多种形式,交通便利政策:国家中部计划、一带一路计划的扶持文化历史:晋祠、永祚寺(双塔寺)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一、聚落的发展1、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2、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3、城市发展的影响:利: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弊: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噪声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4、城市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818a285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c.png)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聚落的形成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1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影响原因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山区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河流河运起点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河流汇合处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河口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河流曲线处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河心岛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自然资源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交通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政治军事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宗教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其他因素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3、城市化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
聚落环境.
![聚落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d7ffa0c3e009581b6bd9ebe7.png)
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聚落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环境,它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人类为了把自己的活动范围从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扩展到条件较恶劣的地方,逐渐学会了修建房舍和其他保护设施,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随着聚落环境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方便、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但与此同时,由于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也会造成局部环境的污染。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
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
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
村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聚居场所环境。
城市是随着私有制及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它拥有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讯、文化娱乐设施和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便利、舒适的条件。
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工厂排污、交通噪声以及因人口密集而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能针对你今天学习的知识来办一个环保的小报吗?
学生自由交谈
教师出示相关的信息
板书
设计
人类聚居的环境
学生资料图片
课后
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人类聚居的环境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兴趣较高,调查的资料很丰富。
课时教学笔记
总课时:8授课时间: 07年10月31日
课题
人类聚居的环境内容源自P4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聚居的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2、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
了解人类聚居的环境
难点
了解存在的环境问题
关键
学生调查的资料
教学准备
学生及老师调查的资料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一、谈话导入
我们常常用“天大地大”来形容天与地的无边无际,但它并非你想象的那样宽广无垠。根据科学家推算,地球表面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仅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那么地球上的人类主要生活聚居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整理资料
课前同学们调查了很多有关的资料,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查找的资料。(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1、小组整理
2、全班回报
3、交流补充
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世界人口的分布在什么地方?
2、人类为什么愿意聚居在地势低平、沿海和暖湿气候的地区?
3、中国人口的密度是什么情况?
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中的居民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