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胸肌: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 • 位于胸廓前上部浅层的胸大肌和深层的胸小肌 使上臂内收,内旋,协助深吸气。位于肋骨之间 的肋间肌是呼吸肌;肋间外肌的作用是提肋(吸 气)。肋间内肌的作用是降肋(呼气)。 • 3.膈肌:为向上膨隆的圆顶形阔肌,位于胸腔、 腹腔之间。膈肌收缩时膨隆的圆顶下降,扩大胸 腔,助吸气;松弛时圆顶复位,胸腔缩小,助呼 气。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 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 为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等器官通过。
• (二)躯干骨 •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肋骨共51块,借骨连 接组成脊柱和胸廓。 • 1.脊柱:脊柱是躯干背部中央的长形骨柱。它由 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 块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和1块尾骨(由4 个尾椎融合而成)所组成。 • 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架,上承头颅,下部与左 右髋骨相连,构成骨盆,将人体重力传给下肢, 故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增大。 • 脊柱从侧面观,可见脊柱呈颈、胸、腰、骶4 个弯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 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少运动时对脑的振荡。
源自文库
• (一)骨的形态 • 骨的形态不一,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 及不规则骨四类。 • 1.长骨:长骨呈长管状,中部细长称骨干,两端 膨大称骺。主要分布在四肢,如肱骨、股骨等。 在肢体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 2.短骨:短骨呈立方形,位于连结牢固、 • 运动较复杂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手和足,如腕骨 和跗等。 • 3.扁骨:扁骨较宽呈板状,它主要构成容纳重要 器官的腔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如 头颅的顶骨和骨盆的髋骨等。 • 4.不规则骨: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脊柱上的 椎骨等。
• • • • • •
二、全身骨骼肌的分布概况 全身约有600多块 肌肉,约占体重的 40﹪,可分为 头颈肌、躯干肌、 四肢肌。
• (一)头颈肌:分头肌和颈肌。 •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二部。面 肌分佈于头面部皮下,位于眼裂、口裂和鼻周围。 面肌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孔裂开闭或形成皱 纹及小窝等,从而呈现喜、怒、哀、乐等各种表 情,并参与语言和咀嚼等作用。如额肌、眼轮匝 肌、口轮匝肌等。咀嚼肌是作用于下颌关节的肌 肉,实现咀嚼和协助说话,如颞肌和咬肌。 • 颈肌位于颈部两侧皮下,单侧收缩,可使头向 同侧倾斜,两侧同时收缩时使头后仰。如胸锁乳 头肌。
• 2.胸廓 • 胸廓由胸椎,12对肋骨、一个胸骨和韧带共同 围成的。其中肋骨后端与胸椎相连,前端除第11、 12肋骨外,通过肋软骨与胸骨相连。人类的胸廓 与其直立姿势是相适应的,前后直径略短,左右 直径略长,形似圆锥形的笼子。其功能是容纳并 保护心、肺、肝和脾等重要器官,并参与呼吸运 动。
• (三)四肢骨(126块) •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下肢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直 立和劳动,促使上、下肢在运动功能上有了明确分工。上 肢成为劳动器官,其结构精巧,关节松弛,附属结构少, 运动灵活;下肢成为行走和支撑体重的重要器官,其结构 坚实粗壮,关节结构稳定性强,连接紧密。 • 1.上肢骨(32×2=64块) •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上肢游离骨。上肢游离骨借助上 肢带骨与躯干骨相连。 • (1)上肢带骨(2×2):由肩胛骨和锁骨组成。 • (2)上肢游离骨(30×2):由肱骨(上臂)、桡骨(前 臂) 、尺骨(前臂)、手骨(腕骨 8块,掌骨5块,指骨 14块)组成。 • 2.下肢骨(31×2=62块) • 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下肢游离骨。 • (1)下肢带骨(1×2):由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 各一块愈合而成)组成。 • (2)下肢游离骨(30×2):由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 (小腿)、足骨(跗骨 7块、跖骨5块、趾骨14块)组成。
• 第二节 骨骼肌 • 一、骨骼肌的一般形态与作用 • 分布于人体内各块肌肉的部位和功能不同,肌 肉的大小,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上分为长 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长肌多分布在四 肢,收缩时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分布在 躯干深部,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只能产生 小幅度的运动。阔肌扁而薄,多分布在胸壁、腹 壁。除运动外,对内脏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眼裂,口 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根据其作用肌 可分为屈肌、伸肌、内收肌、外展肌、旋內肌和 旋外肌等。
• 4.腹肌 • 腹肌位于上胸廓下缘与骨盆上缘之间,构成腹壁。 腹前壁正中线两侧有一对纵行的腹直肌,其两侧 是三层阔肌,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其作用是可使躯干前屈侧屈或左右回旋。腹肌围 成腹腔,收缩时增加复压维持腹部脏器的位置, 并协助呼吸、排便、呕吐、分娩、咳嗽等。
• (三)四肢肌 • 四肢肌分为上肢肌和下肢肌。 • 1.上肢肌:上肢肌可分为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四部。 • (1)肩带肌:包围和运动肩关节的肌肉总称。如三角肌, 从前、后、外三面包围肩关节,构成圆隆的肩部,使上臂 外展。 • (2)上臂肌:是运动肘关节的肌群。前面的肱二头肌、 肱肌,收缩时屈肘。后面的肱三头肌,收缩时伸肘。 • (3)前臂肌:是围绕尺骨、桡骨的肌群。前内侧的为屈 肌,收缩时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外后侧的为伸肌, 收缩时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 • (4)手肌 :位于手掌的一些。可使手指作各种运动。
• 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 人体共有206块骨,按其部位不同,可 • 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 (一)颅骨 • 颅骨共有29 块,包括3 对听小骨。颅可分为脑颅 和面颅两部分。脑颅位于颅的后上方,由8块颅骨 构成,它们围成颅腔,容纳脑。面颅位于颅的前下 方,由15块颅骨构成,形成面部的轮廓。 • 1.脑颅(8块) • 脑颅由额骨(1)、枕骨(1) 、蝶骨(1) 、 筛骨(1) 、顶骨(2) 、颞骨(2)等共同围成 颅腔。脑颅可分为颅顶和颅底两部分。 • (1)颅顶骨均为扁骨,各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 称之为缝。新生婴儿颅骨尚未完全骨化,留有结缔 组织膜,称颅囟。如额骨与顶骨之间呈菱形的额囟 (前囟), 1~2岁时愈合;顶骨与枕骨之间呈三 角形的枕囟(后囟),出生后2~3个月愈合。
•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主要是骨胶 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 机物主要是磷酸钙,使骨具有脆性并坚硬。骨的 化学成分可应年龄、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变 化。在成年人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幼儿 骨的有机物含量相对多些,韧性较大,不易骨折, 但易弯曲或变形;老年人骨的无机物含量较多, 骨的脆性较大,易骨折。此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 生变化时,骨的形态、结构也可引起一定改变, 例如:经常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能使骨变得粗 壮;长期卧床和瘫痪的病人,骨质变得疏松;不 正确的坐立姿势,都可引起脊柱和胸廓的畸形。
• 二、骨连接 •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连 接的结构称骨连结,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接两大 类。 • 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膜(如 颅顶骨之间的缝)或软骨(如椎骨之间的椎间盘) 直接连结,其间无间隙,特点是活动幅度小或不 能活动。 • 间接连结又称关节。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 织构成的囊相连。相对的骨面(关节面)之间有 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特点是活动幅度较大。 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在运动中,关节 如同枢纽,作成杠杆装置的支点,骨骼以关节为 轴心,在肌肉牵动下产生运动。
• (二)躯干肌 •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肌、腹肌。 • 1. 背肌:背肌位于躯干后面分浅、深两层。 • 浅层主要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斜方肌可上提、下 降肩部,使两肩胛骨向脊柱靠拢。背阔肌位于背 的下半部,作用可使上肢内收、后伸和旋内。 • 深层主要有位于脊柱两侧纵长分布的骶棘肌(竖 脊肌),它是强有力的躯干伸肌。它们的作用可 使脊柱屈向同侧,后伸并可仰头。维持人体直立 姿势。
第二章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和骨连结 构成人体的支架,称为骨骼。骨骼肌跨过关节,附 着在关节两端的骨面上,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 肉收缩,牵动骨骼产生各种运动。运动系统具有维 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 运动等功能。 第一节 骨骼 成人骨共有206块,约占体重的20﹪,每一块骨 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血管、神经分布,每一 块骨都是一个器官。 一、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质
• 2.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 (1)髋肌:髋肌是运动髋关节的肌群,位于骨盆内的腰 大肌的作用是屈大腿。位于髋关节后外面的臀大肌、臀中 肌的作用是后伸大腿或外旋,维持身体重心和直立。 • (2)大腿肌:分前、后、内三肌群。前肌群主要是股四 头肌,作用是伸膝关节。内侧肌群如大收肌,能内收大腿。 后肌群如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等能屈膝关节。 • (3)小腿肌:位于胫,腓骨的周围,亦分三肌群。前肌 群如胫骨前肌,作用是足背屈及内翻。后肌群主要有小腿 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收缩时提起足跟并能屈小 腿。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作用是使足外翻。 • (4)足肌:主要位于足底,作用是运动足趾和维持足弓。
• (2)颅底内面凹凸不平,有三个呈阶梯状 的窝,由前向后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 后窝,承托脑。颅底内、外面有很多孔、管 裂,有脑神经、血管出入,如颅后窝的枕骨 大孔,脊髓通过此孔与脑相连。
• 2.面颅(15块) • 面颅由下颌骨(1)、犁骨(1) 、舌骨(1)、上颌骨 (2)、颧骨(2) 、颚骨(2) 、鼻骨(2) 、泪骨 (2) 、下鼻甲骨(2)等共同围成眶腔、鼻腔和口腔的骨 性支架。 • 眼眶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如泪腺等,眶腔呈锥体形, 前宽,后尖,有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 • 骨性鼻腔位于面部中央,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鼻 腔周围的颅骨(额骨、上颌骨、筛骨和蝶骨)内,有大小 不同的含气腔称鼻旁窦,它们分别开口于鼻腔外侧壁上, 鼻旁窦有调节进入鼻腔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功能。 • 骨性口腔由上颌骨、下颌骨和颚骨围成。牙槽突及牙齿, 与鼻腔以硬腭相隔,下颌骨的关节突与颞骨的下颌窝构成 颞下颌关节,能作开口、闭口动作,还能使下颌骨作前进, 后退,左右移动。它不仅具有咀嚼功能,并参与发言和语 言等活动。
• (二)骨的结构 •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有丰富的和神经。 • 1.骨膜:骨的内、外表面分别有骨内膜和骨外膜,主要由 纤维性结缔组织构成。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 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新生及损伤后的修复 等有重要作用。 • 2.骨质: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坚硬,抗 压,抗扭曲力强,构成长骨骨干和其它类型骨及骺的外层。 骨松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蜂窝状。骨 松质布于骨骺或短骨内部,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力的 方向是一致的,也具有抗压、抗扭曲作用。扁骨的内、外 两面由骨密质构成骨板,两板之间充填以骨松质。 • 3.骨髓:骨干内部的空腔称为骨髓腔。骨髓充填于骨髓腔 和骨松质网眼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在胎儿和 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随着年龄增大。在成 人的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所代替,成为黄骨髓。 然而在骨骺内,则终生都保持着造血功能的红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