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制取氧气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和乐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然而,在制取氧气的教学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制取氧气的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更加合理。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是老师直接演示制取氧气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制取氧气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制取氧气实验的设备和条件需要改进。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是玻璃瓶和酒精灯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这样的设备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不能真正体现现代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因此,应该引入更加先进的实验设备,如电解水制氧设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再次,制取氧气教学的安全问题需要重视。
制取氧气实验涉及到高温和高压等危险因素,如果不注意安全防护,可能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详细介绍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最后,制取氧气教学需要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掌握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技巧,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设备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我们应该改进教学设计,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引入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制取氧气》的课后教学设计反思
制取氧气的课后教学设计反思前言此次制取氧气的教学实验是在化学课上进行的,同时也是一次跨科目的合作教学。
这次实验非常有趣,让学生们真正体验了化学实验的乐趣,也深刻理解了氧气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不过,这次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对教学实验过程进行反思,并提出几点改进和完善的意见。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氧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二、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方法;三、掌握氧气的制取过程和实验操作方法;四、掌握实验操作规程,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实验前准备老师将一份名为“制取氧气实验报告”的文档分发给同学们。
该文档主要介绍氧气的基本知识、制取原理和实验过程中需要的实验器材。
同时,老师对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和讲解,告诉同学们如何正确使用各个器材,以及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分成小组,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文档指引进行实验操作。
不过,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实验器材不够用,造成实验过程的延迟;•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器材的毁坏;•个别同学不遵守实验室安全法规,容易造成危险事故。
3.实验总结在实验操作完成后,老师会让同学们进行反思和总结,并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
在总结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实验心得和经验,以及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总结完毕后,同学们将实验报告交给老师,老师对同学们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同时也为下次实验做出评估和指导。
教学效果评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同学们在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做了特别的讲解和强调,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此外,在实验操作结束后,老师还进行了一系列评估和指导:1.评估同学们的实验成果老师通过听同学们的口述和观察同学们的实验记录来实时掌握同学们的制氧效果和实验操作情况,以及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2.指导同学们进行总结和反思老师及时给同学们提供指导和建议,在总结和反思环节中逐一指导同学们如何进行总结和反思,以及如何为下次实验做准备。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范文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范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气体的制法,所以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教学。
课的容量很大,涉及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合理选择和诸多注意点。
所以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这一节教学中自始至终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的机会,把教学定位在一种交往、对话关系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虽然在探究实验室制氧气,但在探究中学习制气体的一般思路,为今后学习其它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做铺垫。
第2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范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体会: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沉时介,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第3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反思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气体的制法,所以基本上是从零开始教学。
课的容量很大,涉及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合理选择和诸多注意点。
所以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这一节教学中自始至终主要以学生未完,继续阅读 >第4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一、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原理以及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本节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要环节,为后续的化学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步骤,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收集、检验氧气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氧气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氧气生成的化学反应原理,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基本性质,对氧气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实验操作技能上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
同时,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制取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展示实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3. 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实验技能。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氧气的性质:提问学生氧气的主要性质,如助燃性、支持呼吸等,引导学生理解氧气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主题。
(二)、新知讲解1. 理论讲解:介绍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制氧。
展示反应式2H2O2 → 2H2O + O2↑,解释原理。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展示实验器材(如锥形瓶、长颈漏斗、二氧化锰等)和步骤,强调安全操作规范。
(三)、学生实践1.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一、制取氧气教学策略与反思的概述现阶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也就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只好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与学习,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效果相对较差,最后的成绩与教师、学生的付出并不成正比。
想要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善,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障碍,树立自信心。
二、制取氧气教学策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教材的内容以及其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掌握,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对初中科学科教版教材进行分析,例如,在对第二单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部分,首先就是氧气的制作方法、催化剂的应用以及分解反应;其次就是对氧气制取装置进行选择以及对高锰酸钾的使用,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应该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小学对高锰酸钾制氧进行了简单的学习,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对过氧化氢制氧加以重视,这就是学习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在课题二中也简单地对氧气化学性质进行描述,由O2与C、S等元素的学习可以明确化合反应的概念,但只是简单地描述,所以学生对化合反应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进行详细的理解;如果对化合反应理解不透彻的话,那么与它相"对立"的有关制取氧气的分解反应的概念也就不好理解了。
而催化剂的概念,很多学生都是刚刚接触,在理解上存在难点属于正常,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其加以重视,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设计,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中学阶段进行化学学习,很多知识都是基础层面的,但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1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实验室制取氧气共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在常温下分解。
其中重点介绍的是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见有关于这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习题,同时也是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
制取氧气这节课题我将它分成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节讲解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备原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第二节就是用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
第三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第二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课后作为新教师的我要及时的进行反思。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高锰酸钾法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为开篇检测,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点,设计5道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达到复习原有知识点的目的,习题难度较为基础,均与学习过的气体有关,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顺利的完成。
其次,以动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气这一物质的制取,学生容易接受,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并熟悉的说出这三种方法的文字表达式。
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根据课件上展示的仪器,学生快速齐声的说出其名称。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认真的观察教师的每一步实验操作,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相关问题出现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并寻出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即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以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部分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
通过对过氧化氢实验(取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取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实验没有气泡冒出时,再向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的对比观察、探讨和分析,学生的疑惑轻松得以解决。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教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这三组对比实验来讲解催化剂的概念比较好,用时短,现象明显。
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部分很多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部分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还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的特点这在学生的理解中是难点在讲解过程中主要强掉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验的操作方法中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确定而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性质来确定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不太陌生只是突然听到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有些不知所措以后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发生装置、什么是收集装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
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八年级全一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八年级全一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材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全一册的内容。
主要旨在介绍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通过对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并介绍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详细阐述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及检验和验满方法,引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尚需加强,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1.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2.实验装置的选择和组装。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氧气的制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讲授法: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注重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和反馈。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 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方程式:(1)加热高锰酸钾:(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分解过氧化氢溶液2. 讲解每个反应的原理,强调催化剂的作用。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一、对【实验2-5】、【实验2-6】过氧化氢分解和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改进
1.加热分解的实验,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
但是,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切忌加入二氧化锰,否则会因剧烈反应,导致液体从试管中飞溅出来。
2.由于购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了硫酸作为稳定剂,以减少过氧化氢的分解。
因此,在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时,一定要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溶液中的硫酸。
当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稍稍振荡可见试管内液体中有许多细小的气泡出现。
“微微加热”是指在操作上切不可连续加热,甚至于达到沸腾。
这样试管中的水蒸气过多,会造成带火星的小木条无法复燃。
正确的操作,应采用间断的加热方法,过一会儿,试管内会出现大量的氧气逸出的.现象,此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现象十分明显。
3.为了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还应增加直接加热二氧化锰,并无氧气产生的实验;以及将滤出的二氧化锰再次进入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实验。
二、证明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氧的实验探究
由于课本中提及的催化剂都是含氧的化合物,且催化剂都参与了
反应,因此从证明角度也就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个实验可以转换分析思考的角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氧化性,选择具有还原性的无氧酸盐氯化亚铁与之反应,可以迅速产生大量氧气。
这样一来,证明的推理较为严密,但是反应原理却较为复杂了。
另外,过氧化氢溶液与氯化亚铁固体反应较为剧烈,因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要较稀,用量也要较少,加入的氯化亚铁固体颗粒同样要较小为宜。
制取氧气教学心得
制取氧气教学心得篇一: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自己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导学案的设计恰到好处,适合多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学习。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发现,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能力、实验评价能力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很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体现了学生良好的领悟能力,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准确理解和问题处理的准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仔细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储备、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自己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很多学生很诧异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
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必要。
因为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
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的学习精神不就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二、不足之处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顾了我上课的情景,我发现了如下几点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实验准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
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预设不足,造成问题出现时自己很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太充分。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通用11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氧气的制法》教学反思 1一、课前设计1、课时分配:(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概念、分解反应。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氧气发生装置、收集的选择、实验步骤等。
2.媒体及教学用品的使用:(1)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视频。
(2)氧气用途的四个生活情景的图片(3)药品及仪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酒精灯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火柴等。
3.设计思路:一个重要的理念,体现化学课的特点,“从生活走进化学,在从化学走向社会”,体现学科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关键是催化剂概念的建立,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建立催化剂的概念,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4.教学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大屏幕投影潜水作业、航空特技飞行等四幅与氧气有关的图片,目的在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引出氧气的制法。
环节二、播放视频归纳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环节三、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什么要加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2)猜想与假设: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3)环节四、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环节五、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用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法应原理。
环节四、演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制氧气,归纳总结用高锰酸钾和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及分解反应的概念。
环节五、课堂练习、总结提升。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学反思「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
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
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制取氧气》教学案例与反思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二、重点难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制取氧气。
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学生回答并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讲出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以及反应条件。
再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1、查示范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提问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提问为什么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讲出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并在练习本上动手连接仪器(导管的连接,胶塞的连接)动手检查装置气密性小结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并读一次。
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有的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气密性好,却看不到气泡的原因讨论小结:便于排出管内的空气,和导出氧气。
掌握如何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2、装示范装高锰酸钾药品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横放先装药品,并加以指正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在实验桌上找出高锰酸钾药品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用药匙和纸槽装5克高锰酸钾药品入试管在试管口放团棉花先思考(加热高锰酸钾时记得注意团棉花)巩固如何取用固体药品的方法3、定示范固定仪器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铁夹夹试管的位置,试管的方向提问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巡视学生实验情况一学生回答装仪器的顺序,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试管口稍为向下倾固定好装置小组互评固定好的装置的优缺点并指正错误分小组讨论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的制备》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的制备》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备》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氧气制备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备方法奠定基础。
再从氧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用途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氧气的制备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2.掌握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3.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2.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教学难点】:1.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2.实验装置的选择和组装。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对氧气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氧气的制备方法还比较陌生。
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思维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氧气制备的相关知识和原理。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氧气的制备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教材,了解氧气制备的基本知识。
2.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
3.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制取氧气教学心得
制取氧气教学心得篇一:制取氧气教学反思《制取氧气》教后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进步的阶梯,是老师进步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步地提高老师自我的教学监控才能,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综合水平等。
以下是我对本人上完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后反思: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首先,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导学案的恰到好处,适宜多数学生在原有根底上的学习。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检测觉察,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升华、动手才能、实验评价才能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其次,学生的表现方面,这堂课的课堂气氛较好,在本次课堂实验的过程中觉察学生观察实验比拟细致入微,学生的思维比拟灵敏,特别多细节方面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在实验环节中还凸显了一部分学生的动手才能和组织才能,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辨析上,表达了学生良好的领悟才能,能够明辨对错,坚持真理;在习题训练中还表达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的精确理解和征询题处理的精确性,说明多数学生都认真听课,细心理解,学习态度积极;在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们也能够有本人的见解,推选出本组从动手才能、组织才能、知识储藏、习题解答等不同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对本人和同学都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本节课中还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上台演示的阎佳君同学在装完高锰酸钾药品后,用重新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而课本上和学案上都没有提及到,这让特别多学生特别惊奇觉得没必要或者做错了。
而事实上证明他的这一做法确实在实际操作中特别有必要。
由于在重新装完药品后确实有可能造成装置气密性不够好,发生漏气的现象。
学生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确实学习精神不确实是我们所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吗?二、缺乏之处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我再次回忆了我上课的情景,我觉察了如下几点缺乏之处:首先,由于实验预备的仓促,没来得细查,导致实验时“缺东少西”。
还有对学生操作时出现的如此或那样的征询题预设缺乏,造成征询题出现时本人特别被动,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理解不是太充分。
《制取氧气》化学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化学教学反思《制取氧气》化学教学反思11、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答:假设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到试验结果,如收集不到氧气或收集的氧气不纯。
2、装有药品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答:防止药品外表吸附的湿气在试管口分散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3、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答: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4、在对药品加热时,为什么有的时候试管内消逝火星并发生爆炸?答:可能药品中混有可燃性的炭粉、纸屑等。
5、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为什么不宜过长,只需稍稍露出胶塞即可?答:伸入过长,不利于气体的排出。
6、试验过程中试管为什么会炸裂,缘由可能有哪些?答: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缘由有:①对药品加热前未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口向上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就加热;④试管质量较差;⑤铁夹夹试管过紧;(以上五个缘由也是用试管给其他固体加热时造成试管炸裂的主要缘由);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试验完毕时,先撤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导致水槽中的冷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⑦试验完毕洗涤试管时,试管炸裂,其缘由可能有:试验刚完毕,未等试管冷却就用冷水洗涤;洗涤时用力过猛。
7、停顿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再熄灭酒精灯?答:假设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里的水就会被倒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8、为什么可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答:对于气体的收集应承受什么方法,与它的物理性质(即溶解性和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有关。
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承受排水集气法;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可承受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9、承受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为什么不宜马上收集?答:由于导管口刚有气泡放出时,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使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洁,当导管口有连续且均匀气泡放出时方可收集。
10、收集完氧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为什么要正放在试验台上?答: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正放可以削减气体的逸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制取》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重点介绍的氧气的制取,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书中重点介绍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我们平时也很习惯用这种方法。
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没有作为重点介绍,只是用了三个实验告诉学生,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气,并由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分解生成氧吗?”“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吗?”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课本中的实验是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当前的实验教学,也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我利用了演示实验讲授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由听教师说转为亲眼看到,由无形到有形,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引发动机、自主探究、讨论引导、实践验证、创新发展。
在讲授新课之初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不仅把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课堂上,而且随着老师的提问,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并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
进而学生在动手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猜想,交流。
在此环节中主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在同学们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共识,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整节课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衔接起来,让学生的好奇心在萌发和解决的推演中得到满足和愉快。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实验探究等,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气氛活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化学课程标准给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对课程标准强调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等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