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共101页

合集下载

北京203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

北京203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

北京2035|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日期:2019-12-13 19:30•来源:•内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各区功能分布东城区西城区:政府机构海淀区:学校、教育、文化机构朝阳区:艺术、娱乐产业基地(朝阳群众)https:///v?vid=14197843709215351335导读: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

同时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新的城市发展格局究竟对未来北京有何影响,本期内容,规划国土小编就来跟大家唠一唠。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突出把握首都发展、减量集约、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的要求,大力调整空间结构,明确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任务,从而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做到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为实现首都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城市边缘区街道空间修补改造设计探讨——以呼和浩特市北郊某街道为例

城市边缘区街道空间修补改造设计探讨——以呼和浩特市北郊某街道为例
缺少静态停车空间.整条街道缺 少 统 一 规 范 的 停 车 空 间,有 的 机 动 车 直 接 停 在 街 道 两 侧,占 用 街 道 的 有 效 通 行 宽 度 ,高 峰 期 时 会 加 剧 道 路 的 拥 挤 ;有 的 机 动 车 停 在 了 商 铺 门 前 ,占 用 店 铺 前 的 行 走 空 间 ,妨 碍正常的交通秩序,同时影响了街道 的 整 体 形 象.部 分 闲 置 的 空 地 成 为 临 时 停 车 场,由 于 没 有 清 晰 的 划 分 出 停 车 位 ,车 辆 随 意 停 放 ,停 车 效 率 较 低 .(图 8)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 首 府 城 市,在 城 市 发 展 和 建 设 过 程 中,城 市 边 界 不 断 向 外 扩 展,城 市周边形成大量边缘区域.(图1、图2)这些区域暂时没有纳入 城市规划 的范 围,或处 于待 开发 与建 设阶 段.该区域内人口密集,路网结构不合理,导致交通拥 挤[2];街 道 两 侧 整 体 布 局 功 能 混 乱、建 筑 轮 廓 线 单 一;基础设施不完备,缺少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绿化景观 节点设 置.以 上 这 些 负 面 问 题 严 重 的 影 响 了 呼 和 浩 特 市 的 总 体 风 貌 和 城 市 边 缘 区 居 民 的 生 活 质 量 ,亟 待 去 解 决 .
图 3 调 研 区 位 图 Fig.3 Surveylocation map
图 4 街 道 区 位 图 Fig.4 St过现场实地调研,结合本 论 文 研 究 的 主 题,将 问 题 聚 焦 在 交 通 组 织 混 乱、剩 余 空 间 零 散 且 未 被 合 理 利 用 、缺 少 必 要 的 绿 化 景 观 等 方 面 ,具 体 梳 理 如 下 :
234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2.17•【字号】•【施行日期】2022.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序言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周密部署,组织制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7年—2020年)》并全面推动实施。

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既定目标,首都规划建设管理取得显著成就,首都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刻转型,实现了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的良好开局。

2021年至2025年是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努力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要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担当作为,科学决策。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以下简称近期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持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总体规划,推动一张蓝图干到底。

近期规划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突出政治中心和突出人民群众,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首都新发展格局。

城市边缘区

城市边缘区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2008-01-21 10:39:00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1.1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1.1.1 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

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

1.1.2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

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①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②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③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_1982_2000_冯健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_1982_2000_冯健

收稿日期:2003201208;修订日期:2003203224 作者简介:冯健(19752),男,江苏沛县人,博士、讲师。

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近年偏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E 2mail :fengjian @pku 1edu 1cn ;fengjian @water 1pku 1edu 1cn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冯健,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摘要:利用2000年的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和1982年的第3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研究了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对比1982年的情况,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社会区类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均发生了较多的变化。

1982年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相对简单,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同质性特点;2000年的社会空间结构则趋于复杂,诸社会区之间主要以同心圆的方式组合,也伴有多核心和扇形结构,异质性的特征十分突出。

论文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提出了一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交叉式网络机制,认为它有效地推动了计划经济特色明显的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向市场转型条件下的社会空间结构转化。

关 键 词:社会空间结构;社会区;因子分析;市场转型时期;北京都市区中图分类号:K92815;C91218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3)0420465219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述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便产生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3大古典模式,即Burgess 的同心圆模式(1925)、Hoyt 的扇形模式(1939)以及Harris 和Ullman 的多核心模式(1945)[1]。

其后,随着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3大古典模式不断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修正,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也不断出现,如Dikinson 的三地带城市学说(1947)、Mann 的同心圆-扇形模式(1965)和Ericksen 的折衷式结构主义模式(1954)[2];另外,Sjoberg (1960)、French 和Hamilton (1979)、K earsley (1983)、White (1987)、Lemon (1991)、Ford (1993、1996)等又先后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3,4]。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作者:张超来源:《前线》2022年第07期[摘要] 通勤圈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将极大满足环京周边地区的通勤需求,优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形态。

率先构建一体化现代交通体系,京津冀地区将在“双枢纽”交通网络格局下,引导人口、产业等要素有序流动,推进首都都市圈跨区域协作。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环京周边地区; 通勤圈; 首都都市圈[中图分类号] F292; F512.7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7-0068-03现代化交通网络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物理支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

”1北京是京津冀区域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进程中,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是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支撑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

通勤圈是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先行力量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加快实现,北京与周边地区交通可达性与便捷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北京市内地铁不断向郊区延伸。

目前,除延庆区外的其他区均有地铁站点,已开通四条市郊轨道交通线路,未来将连接三河、涿州等地。

同城化交通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都市圈内空间重组提供了前提条件。

目前,廊坊市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及固安等地作为北京产业腹地已承接部分健康养老、物流仓储、医药等产业,环京周边地区在吸引北京签约项目和意向投资额上均有明显增长;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三县相继落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稳步推进,奠定了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紧密连接的基本构架。

通勤圈建设是衡量都市圈发育水平的重要标志。

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大致是指北京核心区向外辐射50公里的范围,覆盖燕郊、大厂、香河、涿州、固安、武清等环京地区,是首都都市圈的核心地带。

加快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既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的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必要条件,体现了市场与政府功能的良性互动。

北京社会空间格局的发展与优化研究

北京社会空间格局的发展与优化研究

响最 为深远 , 他们 将 “ 社 会一 空 间 ” 视 为辩 证 统 一 的 整体 , 对于 城市 空 间格 局 与社 会 公 正 的关 系 给 予 了 最 多 的关注 。他 们认 为 , 优化 城 市 空 间格 局 与 改善 社会 公平是 一 体 的 , 给 予 城 市 贫 民 同等 的公 共 服 务
工 空 问。他们 强调 , 城 市 空 间并 不是 一个 纯 自然 的
冀 区域一 体化 、 环 首都 经 济 圈建 设 、 北京“ 新 南 城 战 略” 、 首都 第二 国际机 场 建设 等 , 北 京 的城 市 空 间 结 构 正在经 历 巨 变 。代 表 性 的 学 者 如 顾 朝 林 等 描 绘
间 自身 的 特 性 决 定 了 不 同 阶 层 的 居 住 模 式 。 而
发展 具有 低密 度和 随 机 性 ; 以哈勒 为代 表 人 物 的 纽 约学 派则 主 张城市 空 间 的集 中性 , 将 紧凑 集 中的 纽
约城 市发 展模 式视 为最 理想 的城市 空 间格局 。
国内关 于 社 会 空 间格 局 的研 究 同样 也 莫 衷 一
矶学 派和纽 约 学派 等 后 现代 主义 思 潮 兴起 , 他 们 以
各 自城市 为模 板 , 对 于 传 统 的 芝加 哥学 派 所 主 张 的
三种 城市 发 展 的 经 典 模 式 发 起 了 挑 战 。洛 杉 矶 学 派( 特别是 迪 尔 的 《 城 市 与 社 区》 一书) 提 出 了相 应
了在流 动人 口涌入 之 后 , 北 京 社 会 极 化 和空 间分 异 现象, 关 注到 了城 市 内部 的不 均衡 发 展 问题 。 目前
生 态空 间 , 其 实质 是 社 会 关 系 的体 现 。列 斐 伏 尔 更 是认 为 , 空 问是 社 会 的 产 物 , 社 会 空 间是 由人 类 的 劳 动实践 生 成 的 生存 区 域 , 正所 谓社会建构空 间, 空 间诠 释 社 会 。此 后 , 由于 对 经 济停 滞 、 贫 富不 均 等 城市 问题 的 内在 机 制 缺 乏解 释 , 城 市 空 间结 构 研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创新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
绿色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
区域协同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 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 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机遇。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 性,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空气质量改 善、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打造宜居环 境。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现代北京城市规划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致力于建设成为 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
02
CATALOGUE
北京城市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变化
城市面积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边界的 扩张,北京城市的面积逐渐扩大 ,从原先的市区范围扩展到包括 近郊区和远郊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进行探 索和实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土地 资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制约了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化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 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城市规划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混乱等问题 。

张京祥: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重新认识大都市边缘地区│实践探索

张京祥: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重新认识大都市边缘地区│实践探索

张京祥: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重新认识大都市边缘地区│实践探索 2016年11月2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2016年度学术会议在杭州市富阳区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委会、杭州市规划局和杭州市富阳区政府联合主办。

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重新认识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学术报告,现根据演讲视频做一整理,经由区域规划和城市经济学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陈明副所长递予作者审核,感谢张京祥教授审阅并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提供资源支持!一第一阶段:从边缘混杂区到郊区化场所(1980S-1990S)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国内学界开始对城市边缘区予以关注,开展了研究。

按照传统的地租理论,城市中心的土地价值最高,向外呈同心圆状逐步递减,城市边缘区处于城市和乡村的交界地区,土地廉价,于是成为低端产业、低收入人口的聚集区。

城市边缘区的经济功能和社会特征(顾朝林等,1993)部分城市边缘区工业包围城市示意图(崔功豪等,1990)在1980、1990年代初的研究中,城市边缘区总体上是“混乱”、“低端”的代名词。

城市边缘区用地呈现“三大、三低”:占地大、污染大、生产用料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经济效益低(顾朝林等.1993)。

城市边缘区居住、服务设施水平较低,是我国与西方城市边缘区最显著的差别(崔功豪等.1990)。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沿海的大城市开始了明显的郊区化进程,但不同于西方郊区化的机理,中国的郊区化是主动郊区化与被动郊区化并存的过程。

在西方,居民外迁是为了逃离社会和环境问题丛生的中心区,是自发的;而在中国,人口外迁主要是工业外迁和旧城改造的结果,大部分人实际上不愿意离开设施齐全和服务方便的中心区,是为“被动郊区化”(周一星&孟延春.1998)。

在主动郊区化与被动郊区化的共同作用下,城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端住区,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端住区,还有一些外迁的企业、大学、工业园区等,总的来说郊区呈现一种拼贴的结构、混乱的活力。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重组与再开发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 重组与再开发
美国的郊区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区居
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
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 重组与再开发
l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 加,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城市开始快速 扩 张 , 并 侵 占 了 大 量 农 业 用 地 [9] 。 城 市 “摊大饼式”扩张趋势引起了社会各阶 层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摊大饼式” 的增长是一种以分散、无计划、低密度 和相邻土地间在功能上互不相干为特征 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 方面投入高、效率低[10]。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 重组与再开贵的耕地,大面积污染了 生态环境,极大地激化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展与 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1984~1992年间,北京 核心区面积年均扩展7.5km2,1990年代后,城 市扩展尤为迅速,年均扩展达19.9km2[6]。近几 年,北京房价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商品房空 置率很高,新房地产项目不断涌现。“房地产 泡沫”造成了巨大的土地浪费、资金沉淀以及 繁多的社会、生态问题。
downtown
新时期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优化 重组与再开发
美国的城市形态
在市域范围内有多个城市职能中心,多中心 有机疏散的特征比较明显。美国的城市在郊 区化、网络化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城市中 心区(downtown)衰退,城市的许多功能组 织迁到郊区或更远的地区,形成若干独立而 又有机联系的功能区。在城市的边缘沿主要 交通线形成许许多多卫星城市。这些新兴的 卫星城市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融合联系 在一起,从城市景观上看不出明显的边界。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6.16•【字号】京政发〔2022〕26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京政发〔2022〕2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16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序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

本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正确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的关系,提升土地资源高质量保护利用水平,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与功能格局优化提供资源支撑和保障。

本规划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具体目标、主要任务等,是指导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要求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基本建立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绿色生态空间本底规模质量,深化耕地保护空间与政策保障,减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三五”确定的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任务目标基本完成,土地资源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保障和支撑了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变革。

城市边缘区构成_功能及特征探讨_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_姚月

城市边缘区构成_功能及特征探讨_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_姚月
无序建设 无序建设主要是就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序特 征而言,指的是地区发展过程中组成要素所呈现 出的不匹配关系,主要表现为居住功能与城市其
106 北京规划建设
RESEARCH 研究
他功能规模与空间关系的不匹配性。 海淀城市边缘区无序建设的一个突出表现是
高档别墅区、中低档商品房和城中村、现存工业 厂房、部分小公建等处于无序并置关系。这些项 目在功能上和空间上没有必然关系,却在不同或 相同时间开工建设、同时存在。另一表现则是公 共服务与居住增长不匹配。由于公共设施增长缓 慢等原因,城市边缘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缓 慢,还处于“小服务”和低层次服务的状态。由 于大规模社区的功能单一化以及公共功能、公共 空间缺失,使边缘区的城市活力受到影响,居民 普遍反映生活不便、配套服务不完善。
科研教育用地 由于高校规模以及功能等区别于其它用地要 求,一般都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区。位于海淀 区内的各高等院校的选址大多都在当时城市的边 缘地区,而后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其中的 一部分被纳入到中心地区范围内。如以清华和北 大为核心,学院路两侧八大院校所组成的西北郊 高等校园群体中,除了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农业 大学、国防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位于如今的 城市边缘地区外,其他院校都已纳入中心城的中 心地区范围内。此外,北京科研用地分布也较多 集中在中关村地区以及学院路地区,这些地区大 多位于原来的海淀城市边缘区内,如今随着城市 的扩张,已成为城市核心区的一部分。 科技园 科技园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类型,其土地类 型较为复杂,多数为工业用地性质,也有部分区 域是混合用地性质。由于科技园独特的功能和要 求,其往往规划布置在城市边缘区。自中关村科 技园建设以来,科技园在海淀区逐渐发展壮大起 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展,一些科技园已 经被纳入到了城市核心区范围内,如由“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发展起来的海淀科技园,以及清华 科技园、上地信息产业园现已属于城市核心区范 围内。其后发展起来的永丰产业园、环保科技 园、东升科技园北领地等现仍位于海淀城市边缘 区内。 绿地 海淀城市边缘区范围内绿地主要由绿环和楔 形绿地组成,是维护北京“分散集团式”的城市 布局以及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可 持续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 工业用地 随着北京“优二兴三”、“退三进四”等一 系列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城市核心区内污染扰民 的工业企业搬迁和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工 业用地逐渐由中心城向外围地区疏散,现主要集

城市边缘与区域规划_以北京地区为例_吴良镛

城市边缘与区域规划_以北京地区为例_吴良镛
建筑学报
6
Hale Waihona Puke 京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 “世界城市” 建设 引起的城市 职能扩展, 首都经济发展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 创建宜居城市引发 的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更高质量追求等, 也迫切要求对北京的城市功 能与其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整合, 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新的历史时期, 北京城市发展要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总体趋 势, 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就必须走出单中心聚焦发 展的恶性循环, 通过区域规划, 在北京地区乃至更加广阔的大北京 地区, 构筑多中心的区域城市格局, 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疏 解市中心区过于密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人口, 一方面加强和加快郊 区的城市发展,逐步缩小中心与边缘之间在空间发展上的地域差 异, 走向区域整体的均衡发展。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 我们就积极倡导从城市观念走向区域 观念, 尝试通过区域规划解决北京的城市发展问题 , 并且将其不 断深化,包括 90 年代初提出的北京整体发展思想 ,以及 2000 年 进行的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研究(图4)等。 三、 从相对独立的新城到相互联系的区域城市 1.新城应成为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孤立发展 20 世纪,新城建设一直被认为是应对大城市快速增长,尤其 是大城市蔓延增长的主要途径;它因为解决大城市的发展问题而诞 生, 也因为与大城市的密切联系而发展。 从19 世纪末霍华德的 “田 园城市” ,到 20 世纪初西方大城市的“卫星城” ,再到 20 世纪中影 响全球的 “新城运动” ,国际经验证明, 新城建设经历了类型由少 到多、 规模由小到大、 功能由单一到综合、 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 化, 新城建设的目的也从最初疏散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演变为调整 区域城市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例如早在 1965 年,巴黎地区 为了避免城市发展向巴黎老城过度集聚, 就在区域规划中提出了通 过两条相互平行的发展轴线联系若干郊区新城的空间构想, 并且将 其延续至今, 形成了多中心的区域城市空间格局(图5)。 从世界各国新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 虽然新城的选址大多位于 城市的边缘地区, 但是任何新城的建设发展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 它所在区域的其它城市, 特别是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密切相关,

西城区街区更新规划创新之策--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

西城区街区更新规划创新之策--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

I走向更新的城市更新•制度探讨西城区街区更新规划创新之策—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副科长郭冰Creative Strategy for Xicheng District Renovation采访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疏解减量谋发展、老城整体保护、“大城市病”治理与强调精治、共治、法治的基础上,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WU Chunhua山区等纷纷展幵了街区更新工作。

西城区率先以一系列措施与城市设计导则自上而下地幵始了街区 《建筑技艺》杂志(A T)整理工作,随着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出台,还创立了由西城责任规划师团队组成的“西师联盟”。

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北京市规自委西城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副科长郭冰,聊聊这些创新背后的故事,一探创新的效果到底如何。

1西城街区治理更新组合拳A T:北京市责任规糾师制度M行以來,东两城率先做出了示范。

西城K在2017年底就打出了《两城K街K粮理实施//案> < 内城K街丨>(粮邱城市设计导M>〈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的组合拳,西城区是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街K粮押办法?郭冰:西城区是老城区、文保区、建成区,更是首都功能核心区。

自2017年初以来,为深化城 市精细化治理、做好新总规的落实工作,西城区 开始探索启动了街区整理工作。

由背街小巷整理 工作开始,我们把居民和政府同时放在治理者的 角度,对照街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项问题,治理“大城市病"。

例如,城市环境景观同质化 严重,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底蕴彰显不 足,一些历史文物景观缺乏区域性整体保护;老城 规划建设缺乏整体统筹,缺乏整体设计,受行政区 域划分限制,各街道局限统筹自己辖区的提升工 作,导致街道间提升水平和效果差异明显•,在精细 化管理上,城市的“面子”保持得很好,城市的 “里子”却差强人意。

第八讲城市可持续再生的城市设计(课件20121118

第八讲城市可持续再生的城市设计(课件20121118

基本协调 强 房地产开发 商、政府部 门及其官员
协调 强 房地产开发 商、政府部 门及其官员
原住民搬迁
搬迁所有原 居民
除保留部分 保护建筑外 全部拆掉建 高层建筑
搬迁所有原 居民
除保留一栋 保护建筑外 全部拆掉重 建具有传统 风貌的新建 筑
搬迁所有原 居民
保存文物建 筑、保留并 修缮老建筑 的外表、室 内现代装修
街面民俗生活体验等旅游休闲项目。形成具有鲜
明地域特色文化氛围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 和“城市怀旧旅游游憩中心”。
案例分析
• 优点:
• 1)保护策略强调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和 可持续性。 • 2)保留了老城区的社会文化特征,非物质文 化遗产得到传承。 • 3)采用市场化操作,资金盈利回收用于物质 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少量居民经 内部协商后 搬迁
对大部分建 筑采用保存、 保护、整治、 修缮的方式
部分居民经 内部协商后 搬迁
保留修缮了 少量较好的 四合院。而 大部分被作 为危旧房拆 掉重建
部分居民经 内部协商后 搬迁
保护整治或 开发方式
对大部分建 筑采用保存、 保护、整治、 修缮的方式
南池子:历叱文化保护区修缮和改建试点
• 缺点:
• 对于业态发展中的演变考虑不足,部分外来高 档商业取代民俗生活体验商业,传统文化有成 为表面装饰的趋势。
案例分析
• 模式分析



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综合了以上几种模式的优点 灵活性:资金筹措、建筑更新,拆迁安置 在改造过程中有利于保持街区的传统肌理,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
南池子:改造思路
Nanchizi: Ideas of Reconstruction • 为回迁需求,区内规划11片共49个院落空间的两层建筑。传统一 院一户的模式变成了多户连排。以围墙划分院落,每院5~7户。 • 建立区内路网系统,道路系统满足机动车交通和消防要求,消灭 现状中的尽端式街巷。区内干道宽6m,满足机动车双向行驶。 • 建筑风貌突出普渡寺这一主题,普渡寺位于该地区的中心,规划 保留了原大庙高台,搬迁所有违章建筑,修缮仅存的山门和正殿 • 区内保留整治四合院共31个,四合院建筑的修缮整治采取了两种 手法,一种是落架大修,引入现代厨卫功能。另一种是保留传统 四合院格局和外观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辟地下室,增 加汽车库、现代厨卫设施。 • 住宅区下面实现160车位的地下车库。 • 引入现代化市政管线,6m路面下埋设上水、下水、煤气、电力、 通讯管线。户内采暖采用分户壁挂燃气炉提供热源。

街区更新推动老城保护复兴

街区更新推动老城保护复兴

街区更新推动老城保护复兴作者:刁琳琳来源:《前线》2021年第12期[摘要] 从街区尺度出发探索因地制宜的活力塑造策略,是北京老城保护复兴的关键抓手。

在全面落实功能疏解和减量型城市更新的新阶段,老城保护更新亟须探索创新街区模式,促动“留”与“流”中的智慧复兴;探索共生街区模式,实现场景红利赋能美好生活营造;探索共治街区模式,以多主体协同构筑老城更新的治理新优势。

[关键词] 街区更新; 创新街区; 场景赋能; 老城复兴[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12-0074-04街区是城市更新精细化实施的基本单元,老城复兴的关键在街区更新。

首都功能核心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城垣苑囿、胡同院落、街坊里巷构筑了老城街区独特的空间肌理,是城市中最具活力、历史感和魅力的场所。

2021年5月发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制度建设巩固已有经验成果,提出以街区为单元成片统筹实施城市更新的引导思路,为完善核心区城市治理体系、实现老城重组找准突破口,成为落实核心区“控规”的重要创新模式。

老城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首都定位、“双控四降”、功能疏解等更为严格的更新条件与规划管控要求,针对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存在空档期、支持空间功能变更、容量调整的政策机制不健全、精细化导控不足、运维的长效机制缺位等诸多矛盾问题,既要审慎推进、研究源头治理之策,又需大胆改革、建立容错与灵活市场机制导向的创新性制度体系,深度探索符合核心区发展阶段特征的街区更新模式。

创新街区模式:科技助推老城智慧复兴老城保护复兴既要留住老街坊、恢复老记忆、延续老传统,也要流动新要素、引入新居民、注入新动能。

以科技植入唤醒老城创新基因,激发街区活力,实现城市历史与城市未来的有序协调、空间保护与空间开发的有机融合。

牢牢把握“科技回归都市”的时代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动能,成为驱动内城复兴的重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新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