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幻灯片资料336页PPT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精品PPT课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精品PPT课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 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
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
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 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 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 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纳克斯则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பைடு நூலகம்方面,论证同一
个问题。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 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 成低收入。 • 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 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 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1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 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 如何打破这种存在于落后地区的低水平循环?发展经济学家 提出了均衡增长的理论:
•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而外来资 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归根到底,是造就这 种需求。
• 罗森斯坦·罗丹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 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 分性.
• 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1 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
展新格局 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第三节 主要内容
2、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 对城乡 统筹发展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城乡发展观 。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 城乡分离以及 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 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对于消灭城乡差距 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 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也认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 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1. 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2. 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1. 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 2.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 3. 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 4. 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 5.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6. 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
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 7. 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 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 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分 工越来越细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 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 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 升的前提条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2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
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 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 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 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 观限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 展差异的合理性?
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较稀缺-相对价格高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引入资本,对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作 了深刻、科学的研究,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 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 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 年 , 经 济 学 家 缪 尔 达 尔 ( Myrdal ) 提 出 了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 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 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 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2020/1/9
4
(三)区域专业化与产业地域分工的演进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分工类型 部门间分工 部门内分工
产业链分工
专业化形式 部门专业化 产业专业化
功能专业化
专业化特点
不同部门在空 间上的分离
同一部门不同 产品地空间上
的分离 同一产品价值 链的不同环节 在空间上的分

2020/1/9
2020/1/9
9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模式
◘ 3.网络化发展模式 ◘ 在经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与周
边的其他地区通过完善的通讯和交通网络紧密相连,形 成区域经济网络。 ◘ 4.产业梯度开发模式 ◘ 产业梯度开发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中,先举 全国之力优先开发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开发成本比较低 的区域。待这些区域发展良好之后,再带动和促进其他 区域经济的发展。
2020/1/9
13
(三)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评价
◘ (4)分散度及其变化
◘ a.含义:分散度从相反的角度描述了经济布局的集中度。它是指 在全国或全区经济总量中居前3位或前5位的地区的比重之和减 去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的差,与其余各地区比重平均值之比。
◘ 根据现有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区域经济的纵向专业化。区域经济纵向专业化,就是
在各种产业或生产组织的产业链条上,相同或相近的某 种中间产品转移到同一区域进行生产的过程。 ◘ 2.区域经济的横向专业化。区域经济横向专业化,就是 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别在不同区域集聚进行生产的过程 。 ◘ 3.区域经济的柔性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线的设计不仅 能够生产专业化产品,而且在市场对产品需求产生变化 时,能够及时灵活地变更其专业化产品生产。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经济学教程(第2版)孙久文

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经济学教程(第2版)孙久文

12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 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 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3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 •2 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23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 的城市社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 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 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趋 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 已经成为现实。
24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 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16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降的情况 下,城市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 • 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化发展 的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 中高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对社 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成为 最富活力的产业。 •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 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 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 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20
第三节 城市化规律
二、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 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城镇 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 低,增长缓慢。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起 步阶段。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也存在一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一)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
• 该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在专业化的基础部门(主要是专业化 地区的主导部门) 就业的劳动力(Lb),第二个是在服务行业(非基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 LT是总就业量 • Lb是一个外生变量,由生产满足区外需求量所需劳动力数量决定 • a是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三)动态模型
• 动态模型是为解决原有经济增长模型中服务行业就业数量与总就业数 量之比长期不变问题而建立的。
• 在上述的霍伊特模型中去分析(收入替代了霍伊特模型中的就业):
YT
Yb Ya Yb Y
Ya a0 a1YT
(3 9)
• 其中,Yb、Ys分别表示基础产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收入水平;正如霍 伊特模型中的情况,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基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三)区域经济生产要素
• 影响因素 ≠ 生产要素:一切与区域经济相关联的条件和环境可能都 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
• 为便于定量分析,都假定其他影响因素固定不变。
区域经济 生产要素 是区域经 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土地(资源) 资本 劳动力 技术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
•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种情况:
• 如果我们考虑一些其他变量,则该模型演绎出更多的经济学含义。 • 但上述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这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不考虑
供给问题。其次,该理论没有考虑区际趋同或趋异问题,因而也就没 有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率的差距问题。最后,该理论无法确定经济 增长的决定因素,因为该理论把出口增长或基础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 看成是经济事实而不是理论给出的结论。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1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1章-导论
41
2. 现代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市场区 位论的转化。
42
1)市场区位论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随着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在考虑生产成本与 运费的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结构的合 理安排。
21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22
1. 古典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35
如何布局?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MI<1,消费地(市场)指向,(啤酒、酱油) MI=1,可灵活布局,(石油精制、医疗器械)
3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பைடு நூலகம்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幻灯片资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料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