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人教版高三必修)
必修一文言复习
识记方法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 故又引申为“回复”(说回来)、“报复” (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就是回到 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周而复始 无以复加
疾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疾
楷书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 的正面,下边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人被箭 射中。表示伤病。
识记方法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 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 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成语助记
慷慨就义 将计就计 一蹴而就 功成名就 删繁就简 一挥而就 避实就虚 半推半就 按部就班 另谋高就
金就砺则利。(《劝学》) (广)愠怒而就部。(《李将军列传》) 荆轲就车而去。(《刺客列传》)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魏公子列传》)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报任安书》)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bēi
pī
pí
pō
pò
bō
bǒ
bǐ
bèi
台:胎 合:盒
hé
苔
gē
怠
dá
治
gěi
冶 给
怡
shí
始
qià
鸽
答
拾
恰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文言文阅读复习
必修一《劝学》 《师说》
文 言 名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 文 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数词的活用 阅 读 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装 考 宾语前置 内容概括分析 查 定语后置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题一、基础练习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夜.缒而出(在夜里)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3.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4.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7.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敢以.烦执事又欲肆其西封.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8.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9.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⑤10.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高三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目的:1、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升。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水平。
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教学目标:1、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教学过程:一、阅读以下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能够知道了。
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协助吧。
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
(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二、考点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因为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有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水平。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言文综合复习——劝学 (答案)
文言文综合复习——《劝学》一、挖空练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然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古今异义词,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合乎)规(圆规)。
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成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句式:……者,……也判断句)。
故(所以)木受绳(经受墨线比量)则直,金(金属制的刀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并且,而且,表递进)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对)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表递进)行无过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见得远)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大,)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利用)舆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借助,利用)舟楫者,非能(善于)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人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备焉(语气词)。
故不积跬(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格外注意“跬”的偏旁是“足”,与走路有关)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停止)。
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定语后置,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名词作状语,往下)饮黄泉,用(因为)心一(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也。
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上学期复习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目录专题一、必修1—5册文言文复习 (002)专题二、新闻阅读与实践 (019)专题三、经典阅读 (028)专题四、现代文阅读 (037)专题五、古诗鉴赏——边塞征战诗 (043)专题六、语言运用之简明、连贯、得体 (050)专题七、作文教学 (079)学期教学总结 (089)专题一:必修1—5册文言文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温习文本,积累文言文的常见词语、句式,提高学生用课本知识学习课外文言文本、解决课外文言知识的能力。
2、归纳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着眼于名篇名句[教学设想]1、讲练结合,配合一定的习题,特别是高考习题。
2、原则上一册一周(包括习题处理),有的文本从简。
估计15课时。
3、提要式指导,避免吵冷饭。
[教学内容与步骤]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兰》《赤》《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一、利用“对文”知识1、《兰》是骈体文,可利用其“对文”特点。
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等)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2、《赤》是赋文,也可利用其“对文”特点,课后有这方面习题,要掌握其方法。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 、一般文言文中也有“对文”现象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二、触类旁通,理解记忆。
1、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暂:形旁“日”,时间短暂,片刻,一时。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册教材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理解课文的主旨、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并能够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学生能够正确书写汉字,掌握基本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实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训练,提升书面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包括词汇、句式、修辞等。
名著篇目的阅读理解与赏析,包括人物形象、主旨思想、艺术特色等。
写作技巧的训练,包括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论证方法等。
教学难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对古汉语的感知与理解。
名著篇目的深度解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对个人观点和体验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背景介绍或相关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学生相关话题,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2. 知识讲授清晰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等知识点,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
分析名著篇目的文本特点,包括语言风格、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
介绍写作技巧和方法,通过例文展示,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如何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就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比、主题提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实践操作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方法完成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相关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和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鸿门宴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一《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二、古今异义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很,十分4.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5.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6.沛公居山东时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7.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急击勿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5.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必修一文言文部分复习基础梳理
13)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表承接)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表转折)
(2)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命宦官率宫女三十人,手持香花,到法门寺将“佛骨” 迎入大内,供奉了三天。于是,长安为之震惊,全国为之轰动,在皇帝愚昧嗜佛、百 姓盲目拜佛的佛教思想泛滥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上至君、下泽民”的佞佛热潮。 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于是在忠君爱国思想的驱使 下,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 之物”,大骂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 情”,痛斥“释老之道,过于杨墨”,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
1)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2)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匏(páo)尊 嫠(lí)妇 舳舻(zhú lú) 攒蹙(cuán cù)累积
酾(shī)酒
无尽藏(zànɡ) 愀(qiǎo)然 衽(rèn)席 斫榛(zhuó zhēn)莽
箕踞(jī jù)而遨
僇(lù)人 垤(dié)
颢(hào)气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è城楼城阙。
③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④quē通“缺”5、微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 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使……疲敝【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高考第一轮必修一文言文梳理
二、穷: •1、走投无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极,尽: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图穷而匕首见。
三 、引: •1、打开弓:引而不发 •2、拉:左右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3、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同上) •4、调转车头:相如引车避匿(同上) •5、身子向上起:秦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刺秦 王》) •6、提起、举起: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 •招供 虞常果引张胜。 •“序”(一种文体) 恭疏短引。
高考文言文复习 教材梳理(必修一)
复习准备
一、心态准备:忌轻视,补漏洞,得新知
二、书本准备:“必修一——必修五教材”、《全品》
复习建议
1、课内复习(看书):重读课文,注意知识的归纳整 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文常)、记忆复习。 (课上复习,课下整理) 2、课外复习(做题):注意实战演练量的积累,大量 的阅读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讲,能逐字翻译20—— 30篇段陌生文段,基本能读懂文言文(翻译、断 句)。
• 1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 康长寿。 •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婚姻:一是男 娶女嫁结为夫妻这件事情;二是指结婚男女双方的父母。 • 【引申】婚姻六礼 • ——六礼,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 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1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
• • • •
8.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9.为变徵之声。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古代音乐 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 10.乃朝服,设九宾。 • ——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 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 施礼,并延引上殿。
高三语文必修一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必修一第一轮复习计划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语文必修一第一轮复习计划》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一轮复习的时间安排和整体思路一轮复习的时间:9月——11月。
9月份开学起,新授课已基本讲完,其实一轮复习可以说从开学就开始了,剩下一些需要解决处理的选修科目,如果高考触及到了就在考点中进行。
一轮复习的整体思路是:面向全部学生,抓考点,低起点,重视知识点。
建构一个复习体系,也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考点体系,也是一个认知体系。
完成一个过渡,从零打碎敲到知识体系,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提升,从知识的接收者到知识的使用者。
打造一个成功的备考考生的形象。
尽量使学生能在一轮复习中得到全面具体的高考考点的训练。
二、对备考师生提出的要求在连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坚持背诵默写;掌控方式方法;强化知识点,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节;坚持系统化复习;做好材料的积存。
教师要讲到位:讲到学生的疑难点上,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讲到试卷的失分点上,讲到考纲的赋分点上;要改到位:凡是学生练过的东西都要评改,不要留下知识漏洞;要落实到位:盯住学生,盯准学生,因材施教,梯度在练习中体现;要抓好浏览,开阔学生视野。
三、具体的复习内容和思路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内容依照高考考点主要有以下六个模块:科技短文、文言文、古诗文鉴赏和名句的背诵默写、现代文浏览、语用题、作文。
我们的一轮复习就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体现复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体现复习的可控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
时间大约是从9月——11月,如有需要,可以再延后十天半个月。
先说贯穿全部复习阶段的背诵和基本的语用题(成语、病句、排序)这两大块的安排。
高中部分的背诵在高二下学期已经连续开始,至一轮复习时基本上第一遍已终止,一轮复习时可以开始第二遍,在第二遍背诵中重点强化考纲领求的初中50篇和高中14篇。
安排固定的背诵时间——语文晨读(一、三、五)20分钟和课前5——10分钟。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引导语:《兰亭集序》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的优秀教案吧。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三、作者及作品简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2、《兰亭集序》的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4、期(jī )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二)倒装句:⑴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五、文本研读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乐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信可乐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过渡】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3、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4、【讨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明确】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5、【关键句】“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明确】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过渡】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明确】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过渡】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齐读课文第四段7、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8、【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在作者看来,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9、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10、【讨论】“悲”=消极?【明确】作者在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总结: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士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地打动了我们11、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明确】作者读古人文章时“临文嗟悼”,希望后世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时,亦有感于生死这件事后人应明白“死生亦大矣”,不要崇尚虚无空谈的“一死生”、“齐彭殇”,而要有所作为【小结】本文首先,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次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最后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五、拓展探究1、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明确】本文三个特点:①立意高远,蕴藉深长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②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A写景第1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短短几句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B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C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③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3、【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小结】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知识拓展]兰亭集序 / 兰亭序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5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5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精选篇1)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味作者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感。
【知识链接】1.关于词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曲词”“乐府”“乐章”“歌词”等。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
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
依据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
词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的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
“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2.知人论世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他们被人称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诗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他开豪放词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四家”。
高三复习一轮课本必修一
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
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与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左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孔子的《春秋》所作的注解,又名《左氏
春秋》,《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 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乃】 1、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乃今得闻教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六、特殊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秦王 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7、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才。20世纪中国的
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 运动的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 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1918年在《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 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6.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 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7.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8.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人教版必修一课文知识复习
文艺评论家。夏衍一生著作译作丰富, 电影、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 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报告文学: 《包身工》。创作剧本《法西斯细菌》 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 《春蚕》、《祝福》、《林家铺子》 等。
在必修一中,有许多弱小者,让我们同情,
如小狗包弟,保姆大堰河,还有包身工“芦 柴棒”,请你根据他们的经历,给他们发一 则安慰短信。要求:情感真挚,至少用一种 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30字。
珍是怎么样的人? 1、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2、毅然预定了全年的 《莽原》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4、常常微笑 着,态度很温和。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 泣下。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7、中弹 牺牲。 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 新女性。热爱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 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 难,不惜殒命。
《纪念刘和珍君》 文学常识:鲁迅,
原名周树人,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 《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 新编》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而已集》《二心集》
高考链接:
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大堰
河——我的保姆》分别刻画了林冲 和大堰河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 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 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 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 (1)林冲是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形象。(2) 大堰河是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是哪两个意象,请你选择这两个意 象其中一个,展开联想,将这种美 描绘出来。 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 阴沉而湿润,两边,寂寞的几户人 家,在那里悠闲而自在的生活,梅 雨笼罩的小巷里,间或有几个人匆
高中语文人教版古诗文必修一(实用)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 ..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箱子等。
4.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 古义: ____________; 今义: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生活困难,经济不 宽裕。 6.复为慷慨 羽声 ..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 昂或不吝惜。 7.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 古义: ____________; 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篇目通览
复习导航
2009 年有半数试题考查了文言人物 传记, 2008 年有三分之二的试题考 《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查了文言人物传记。就知识点而言, 以 2009 年高考为例,福建卷、湖南 》 《荆轲刺秦王》 卷考查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文 《鸿门宴》 言基础知识,北京卷、山东卷、江 西卷、浙江卷考查了《鸿门宴》中 的文言基础知识。
①又欲肆其西封 . ②既东封郑 . ,未授使者,始皇崩 7.封③书已封 . 书 . ④自寄一封 也 ⑤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 .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①举 .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 ③戍卒叫,函谷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8.举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 . ⑤故方其盛也,举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 ⑥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 臣秀才 ⑦后刺史臣荣举 .
【自我校对】 1.已 矣 了 2.共 供 供给 3.说 悦 高兴 4.知 智 明智 5. 反 返 返回 6.振 震 震颤,惧怕 7.还 环 绕 8.卒 猝 突然 9.距 拒 把守; 内 纳 接纳 10.要 邀 邀请 11.倍 背 违反,忘记 12.蚤 早 尽早 13.郤 隙 隔阂,嫌怨 14.庭 廷 朝堂 15.不 否 否则 16.坐 座 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人教版高三必
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I、导入:
考纲阐释: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文言实词数量多,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
所以对课本内文言文的回顾很必要。
II、课本内知识点梳理:
、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 资质。
)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
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
4、顺流而东。
(东进)
5、卧而梦。
(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
7、外与天际。
(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5、日与其徒上咼山。
(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
(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
2、穷回溪。
(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
6、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7、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8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
四、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学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文的著作)(三)穷
1穷回溪。
(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
(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
(横渡)
2、不绝如缕。
(断)
(五)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那么)
(六)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1始指异之。
(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五、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咼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