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专)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二)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三)课程代码:(四)课程属性及模块:专业必修课(五)授课学院:理学院(六)开课学院:理学院(七)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上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万洪文,詹正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沈文霞等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化学热力学基础》,李大珍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物理化学》,朱文涛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物理化学教程》(修订版),姚允斌,朱志昂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八)课程定位及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

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先行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适规律的理论归纳和定量探讨,是后续专业知识深造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连接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桥梁。

(九)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一些先行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对化学运动作理论和定量探讨。

(2)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3)使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变化速率规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食品、材料、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任务
教学内容由热力学和动力学为主体,涉及:热力学基本概念、定律、原理、方法,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的热力学,唯象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理论,催化作用,电化学基础,表面现象(界面现象)及胶体化学。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有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要求: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际,着眼于前沿所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上。

(二)各章节学习目标
三、教学大纲
五、考核要点。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连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等应用学科的桥梁。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2、使学生掌握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相律分析相平衡问题,掌握单组分和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3、使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平衡组成,了解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使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了解电解、电镀、原电池等电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使学生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能够熟练运用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计算反应速率,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和反应机理的推测方法。

6、使学生掌握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吸附、乳化、胶体的稳定性等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现象的本质和应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1、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如热力学函数、相律、化学平衡常数、电极电势、反应速率常数等。

2、理解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推导过程和物理意义,能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8学时)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基本面向:生物工程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人手,来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物理化学研究化学变化、相变化及其它有关的物理变化的基本原理,是材料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进一步训练,增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的训练应贯彻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要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2、理解热力学状态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3、理解溶液和相平衡原理及应用。

4、应用热力学定律,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应用。

5、理解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6、理解表面现象的性质及特点。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属理论课、基础课性质,它的目的是为后继课程打好基础,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生物化学》、《生化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将应用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及知识。

四、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绪论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

第一章气体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条件及其应用。

了解真实气体pVT行为对理想气体行为的偏差。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环境和系统,状态函数,途径和过程,热和功,平衡状态。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明确热力学能、焓、标准生成焓、标准燃烧焓、标准反应焓、热容的定义并会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大纲合肥工业大学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物理化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主要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已修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课程有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统计热力学三在部分,细分11章,介绍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

通过课堂多媒体讲授、自学、演算习题和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本内容绪论(1学时)§0.1 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0.4 近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0.5 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物理量的表示、对数中的物理量、量值计算第一章气体的PV关系(2学时)§1.1 引言§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状态方程,微观模型§1.3 理想气体混合物混合物的组成、道尔顿定律、阿马加定律§1.4 实际流体的pV图及临界参数液体饱和蒸气压、临界参数、实际流体的pV图§1.5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几种典型状态方程、压缩因子及波义尔温度、维里方程。

§1.6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压缩因子、对应状态原理、普遍化压缩因子图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8学时)§2.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系统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状态与状态函数,状态变化过程及途径。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功,热,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

§2.3 恒容热、恒压热、焓恒容热、恒压热、焓、§2.4 物质变温过程的热热容, 标准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2.5 焦耳实验,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焦耳实验及其推论,理想气体变化过程的ΔU和ΔH。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中职)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中职)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和分析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数学、物理、无机、有机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物理化学主要学习内容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物理化学属理科和工科的交叉学科,它是解决化工过程应用问题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注重抽象概念的具体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过程的平衡和速度方面的知识,并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所必需的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化工技术工程以及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模块(一)气体1、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有关计算。

2、了解分压和分体积概念和分体积定律,掌握分压定律的应用。

3、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产生偏差的原因,了解有关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式(范德华方程)的应用。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了解体系、环境、封闭体系、隔离体系、状态以及热力学平衡过程的概念。

2、从状态函数和过程变量的区别,理解热、功、内能、焓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意义。

3、理解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

4、了解恒压热容和恒容热容的概念及应用。

5、理解功和过程的关系,了解可逆过程的概念和特点。

6、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恒容过程、恒温过程、恒压过程的应用。

7、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可逆相变过程的应用。

8、了解化学反应恒容热效应、恒压热效应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9、理解生成热和燃烧热的定义,掌握利用生成热以及燃烧热计算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方法(直接利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10、了解热效应与温度的关系及计算。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1、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

2、了解熵的定义以及隔离体系的熵增大原理;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的应用、熵判据的作用和意义。

3、掌握各种物理过程熵变的计算和化学反应过程标准熵变的计算。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高职)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高职)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供高职药学、中药类专业使用)一、前言物理化学是药学、中药类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明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创新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药学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程及今后从事药学、药物制剂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化学理论基础。

物理化学内容非常丰富。

根据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基本内容。

本课程理论讲授共36学时,2学分。

物理化学实验在实验化学课程中进行。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习题课(或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及实验等教学形式,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发展趋势。

2、了解物理化学在化学与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1、概述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内容和特点及发展趋势。

2、物理化学在化学与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

3、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重点)。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形式。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可逆过程的意义及特点。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和焓的概念。

掌握状态函数的定义和特性。

3、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常用计算Q、W、U∆和H∆的方法。

4、了解节流膨胀的概念和意义。

5、掌握应用生成焓及燃烧焓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6.熟悉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热力学概论,热力学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特点。

2、热力学基本概念,体系与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网络课程建设标准一、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物理化学课程是采用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和理论的一门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等专业学科基础必修核心课程。

其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工等专业。

1、课程的任务该课程主要讲述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这些知识和原理不仅是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 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能够恰当地表达化学工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问题;(2) 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适度反映现代物理化学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理解。

对于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了解其来源、含义和适用范围;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应注意所引进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并估计其可能产生误差的根源;要求至少做200道习题。

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远程教学包括学生收看网上的IP课件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面授辅导考虑学生在职和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平时作业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学习中心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较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处理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物化-教学大纲

物化-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专业指定选修课程,36学时)执笔人:孙睿一、教学思想物理化学是研究所有物质系统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是化学以及其他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地球的演化是各种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也包括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地质学相关专业课程(例如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石油地质学等)以及今后开展地球科学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本课程的教学思想是:遵循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的原则,结合地质学的特点和需求,精选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化学热力学,兼顾表面化学,讲授做到既推理严谨、又深入浅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开课学期:0.5课内外总学时:36课内学时:36周学时:4学分:2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对象:地质学专业、地球化学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各章学时分配:三、考试方式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核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根据考勤、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等评定,期中考核采用课堂测试、口试或研究作业的方式,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方式)成绩根据卷面评定。

四、教材和参考书选用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奚正楷、张树永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书:1. 《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物理化学》第二版,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物理化学》第五版,胡英、吕瑞东、刘国杰、黑恩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完整版)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学分: 3学分(54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共包括4部分内容:第1部分,热力学。

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

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

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

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参考书目:[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二、课程内容与安排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1.2 几个基本概念1.3 能量守恒1.4 体积功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1.7 热容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11生成焓及燃烧焓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讲授,8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专)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学分数:4学分(其中理论课程3学分)
学时数:64学时(其中理论课程48学时)
要求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
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胡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 1. 教材中所列参考书
2.《物理化学教学与学习指南》黑恩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学科,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

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 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

为后继专业课程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为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获得知识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1章 物质的pVT 关系和热性质(7学时):1.理解pVT 关系和热性质是物质的两类基本的宏观平衡性质。

它们是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宏观上的反映。

2.掌握系统、环境、状态、平衡态、状态函数、强度性质、广延性质等基本概念。

3.对于pVT 关系的实验规律:要求掌握流体的pV 图的特点和压缩因子的概念,气液相变和气液临界现象的特征,以及饱和蒸气压、沸点的物理意义。

要求掌握水的相图的特点以及三相点的意义。

4.对于pVT 关系,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容定律,及范德华方程的建立、形式及各修正项的物理含义。

5.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功、热、热力学能、焓等的定义和相互关系,理解Q U V =∆、Q H p =∆的适用条件和应用,及热力学标准状态的概念和意义。

6.对于各类热性质。

掌握标准摩尔定容热容、标准摩尔定压热容、标准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和标准熵的定义和应用。

掌握利用状态函数的特征设计过程的技巧。

7.了解一些热性质的实验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2章 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8学时):1.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

理解熵及熵增原理。

理解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的定义及引入的意义。

2.掌握在克劳修斯不等式基础上得出的恒温恒压和只做体积功及恒温恒容和只做体积功条件下的可逆性判
据。

3.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的基本概念。

4.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需要热力学理论所提供的普遍规律,也需要物质的特性,即pVT关系和热性质。

5.掌握理想气体pVT变化中热力学函数变化的计算方法。

6.掌握可逆相变化和不可逆相变化中热力学函数变化的计算方法。

7.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理解标准熵的含义。

了解得到标准熵的方法。

8.了解化学变化中热力学函数变化的计算方法。

9.掌握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和应用。

第3章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逸度和活度(4学时):1.了解热平衡条件、力平衡条件、相平衡条件和化学平衡条件。

2.了解相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3. 理解理想混合物和理想稀溶液的概念,掌握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及其应用。

第4章相平衡(6学时):1.对两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要求掌握恒温相图和恒压相图中点、线、面的物理意义,会使用杠杆规则计算平衡时各相的量,了解精馏的原理。

2.对两组分系统的液液气平衡相图,要求掌握恒压相图中点、线、面的物理意义,会使用相律和杠杆规则。

3.对两组分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了解用热分析法制作相图的方法,掌握固相完全不互溶系统液固相图的点、线、面的物理意义。

第5章化学平衡(4学时):1.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和特性。

了解以分压、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的形式及其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

2.理解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及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方向与限度的方法。

3.理解范特荷甫方程及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规律,掌握使用范特荷甫方程计算不同温度下标准平衡常数的方法。

4.掌握用热性质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的方法。

第6章传递现象(不要求)
第7章化学动力学(6学时):1.理解基元反应、复合反应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3.理解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和速率系数的概念和含义。

4.掌握零级、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积分形式,了解它们的应用。

5.掌握一级对峙反应、一级连串反应和一级平行反应的基本特点。

6.掌握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理解阿仑尼乌斯活化能的含义。

7. 掌握利用实验数据求动力学参数的积分法。

第8章各类反应的动力学(不要求)
第9章量子力学基础(不要求))
第10章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理论(不要求)
第11章波谱的基本原理(不要求)
第12章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不要求)
第13章相倚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不要求)
第14章速率理论(不要求)
第15章界面现象(4学时):1.理解界面张力的定义。

2.了解一些界面现象。

3.了解有界面相系统的平衡条件。

4.掌握拉普拉斯方程、开尔文方程,理解其物理含义,并能应用它们计算弯曲界面两边的压差、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4.了解铺展和润湿等界面现象的原因。

5.理解气体在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概念。

第16章电解质溶液(3学时):1.了解电解质活度、离子活度、离子平均活度、溶剂活度的概念。

2.理解离子互吸理论的要点。

3.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理解迁移数、电导率、摩尔电导率和离子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4.了解电导测定对离解平衡的应用。

.
第17章电化学(4学时):1.理解电化学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电动势、电池电势、电池反应电势、电池反应标准电势的区别;理解电极电势、电极反应电势、电极反应标准电势的区别;了解电池、电极和电极反应的书写惯例,以及电极正负极性的确定、电极和电极反应的写法。

3.掌握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掌握采用标准氢电极定义电极反应电势和标准电势的原理,掌握电池反应电势和电极反应电势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第18章胶体(不要求)
三、习题课(2学时)
四、本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在理工科的大学教学计划中,自然科学理论教学大致上有两个层次:一是通用理论层次,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含化学原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二是专业理论层次。

对于化学化工类来说,物理化学正处于两个层次之间,它在通用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述化学的理论,为后继专业课程如高等无机、高等有机、高等物化、化工原理,分离工程、反应工程、化学工艺学等,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

因此可以说,在化学化工类教学计划的各种自然科学理论课程中,物理化学课程居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首先应对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 物理化学的整个内容框架可以用“三个层次,两个部分,三种方法”来概括。

为使学生在整体框架上把握物理化学学科内涵,并具有向纵深和前沿发展的扎实基础,框架结构必须完整清晰,教学内容可适当删减或调节。

3.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理论基础,虽然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仍在不断发展。

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少而精、博而通”的教学原则,不断进行内容的更新,突出知识的应用。

六、考核方式
考核以开卷为主。

对于优秀学生,也可以采用专题小论文或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20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