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卑劣(liè)蛮横(hēng)浩劫(jié)挑拨离间(jiàn)
B.瞭望(liáo)抉择(jué)膏药(gāo)强词夺理(qiǎng)
C.拙劣(zhuō)襁褓(bǎo)萦绕(yíng)行将就木(xíng)
D.棱角(léng)推搡(sāng)驰骋(chěng)纷至沓来(t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B.壶口瀑布以“中国第一瀑”而闻名遐迩,引来无数宾客登高览胜。
C.听到那种无耻的卖国言论,同学们义愤填膺,怒不可遏。
D.一滴水,洁白的云,美丽的丽江古城,眼前的一切惟妙惟肖。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B.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C.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听了都悲愤痛恨。
D.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4.对下面这段文字的排序,最恰当、合理的是()
①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
②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
③背后是雕龙屏。
④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
⑤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A.②⑤①③④B.④①③②⑤C.①③⑤④②D.④③①②⑤5.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临江仙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6.下面对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景物特点。
B.下片一反上片的欢聚融洽,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
C.“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7.这首词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相统一,请简要分析。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③暴:通“曝”,晒干。
④参:通“叁”,多次。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旨( ) (2)已( )(3)省(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0.【甲】【乙】两文的论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
四、句子默写
11.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鱼的动景,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写出范仲淹“先苦后甜”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沉迷记
安宁
①很多年以后,我依然记得自己站在一摞高高的红砖面前,努力地踮起脚尖,一只眼紧张地注视着正午村庄的大道上有无行人经过,一只眼热烈地看着砖摞上一本闪闪发亮的书,那是白话版的《聊斋志异》。
我把那本书悄悄地拿下来,做贼一样心虚地翻着,但是最终,我又将它放回了原地。
那一年,我八岁,很少走出过村庄,除了语文教科书,父母再也无钱给我买多余的课外读物。
②我一直热爱学习,尤其痴迷语文,跟我童年时书籍的匮乏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翻阅一切有字的纸张,挂面的包装纸,包油条的报纸,人家撕掉的书里的一页,甚至父亲借来的饲养家禽的书,我也读得兴趣盎然。
而等到父母为养殖蘑菇,收购来一麻袋用来包装蘑菇菌的废纸的时候,我好像忽然拥有了一座流光溢彩的图书馆。
于是当父母在偏房里一边忙碌一边畅想着蘑菇收成的时候,我则一头扎进废纸堆里,从里面挑拣着那些稍微有文学气息的书。
父亲有时还会停下手中的活计,随手拿起一本书来,考我认字。
我是丝毫不怕这些的,父亲不知道,刚刚十岁的我,已经能依靠一本新华字典,将那些有朦胧爱恋的小说,读出一抹羞涩了。
③几乎每个学期的课本一发下来,我都会第一时间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
先用报纸包上书皮,而后窝进太师椅里,一直看到天光昏暗,母亲大骂我没有将鸡赶进鸡窝,我才恍惚地抬起发酸的脖颈,看一眼院子里踩着黄昏的光,困倦地踱来踱去的鸡们,并有被天神一拳打回人间的失落与惆怅。
④于是,在老师开始讲授之前,我早已将一本语文书,来来回回翻了多遍。
我深深地沉浸在那些故事里,觉得语文书真是世界上最好的读物,能无限满足我对于外面世界的想象。
我可以借助于文字,穿越至几千年前,那里野兽出没,大地苍茫。
我也能通过想象,抵达无限遥远的地方,那是比村庄更为遥远的村庄,比麦田更为辽阔的麦田,比群山更为连绵不尽的群山。
⑤而更多的时间,我都处于无书可读的饥渴状态。
七岁以前不识一字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用文字永不停息地表达我在这个世间的孤独,和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那时我只想走出小小的村庄,永远不要回来。
我想过很多种离开村庄后的可能,唯独没有想到成为一名作家。
更没想到,二十岁那年,当我开始拿起笔,在热闹的人群里写下自己的忧伤,我再也没有停下用文字记录生活的脚步。
而这一切,或许都源于我踮起脚尖,鼓足所有的勇气,想要偷走一本《聊斋志异》的童年。
后来读的书,就多了起来。
初中时有一位教授物理课的班主任,姓张,年轻,长了一张郭富城似的好看的脸。
他是一位文学青年,喜欢读童话,也读《小说月报》。
知道我痴迷写作,他常常将一摞书借我,
还在班里念我写的那些类似于自言自语的小说。
我记得当时在《小说月报》上读到过一篇题为《水土不服》的中篇小说,作者忘了,但其中那种荒凉、野蛮、魔幻的气息,
却深深地震动着十四岁的我。
好像忽然间进入一个神秘的山洞,那里有我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它们闪烁着异域的光芒,吸引着来自偏僻乡村的我。
文学的天空原来这样大放异彩,美奂绝伦,我仰头注视着这一片高远辽阔的天空,知道自己将会走得更远。
⑥大学因为读外语系的缘故,读书大多集中在外国经典名著,比如《傲慢与偏见》《雾都孤儿》《简·爱》《呼啸山庄》《百年孤独》等等。
每年寒假,我都会从学校图书
馆借好多书回家,在呵气成冰的冬天,站在窗前,拢着手,沉浸在文学的奇妙世界。
我的双脚常常冻得发麻,失去知觉,但我却浑然不知,偶尔跺一跺脚,抱一抱已经凉掉的水杯,便重新陷入书里去。
一帘之隔的堂屋里,大人们正在热烈地聊着家长里短,或
一年的收成,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犹如冬日的风,掠过厚厚的积雪,紧贴着窗户,蛇一样冷飕飕地钻进卧室,试图侵袭我早已麻木的身体。
可是在那个冬日的黄昏,我只剩了一颗心,还是温暖的,跳动的,它与一本书,融化在一起。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与一本书的亲密。
有一年夏日的傍晚,我无意中翻阅《聊斋志异》,被《绿衣女》
这样一则只有六百多字的短篇小说深深地吸引。
我犹记自己陷在沙发里,耳畔久久地萦绕着绿衣女“宛转滑烈,动耳摇心”的歌声。
我知道此后我会长久地迷恋古典文学的世界,
那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我就是从《聊斋志异》开始,逆流而上,开始系统地阅读古人的诗意内心。
我一路在这样古典的天地中沉迷,并愿永远地沉迷下去。
⑦写作让我沉溺在奇幻的梦境之中,而读书,则让我趋向于单纯,孩子一样单纯、洁净,忘记这个尘世所有的喧哗与躁动,只剩一颗心,洗去尘埃,吐露芳华。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12.文章回忆了作者不同时期阅读不同文学著作的经历,以及阅读对作者的影响。
请简要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13.有人说安宁的文章如同其人,富有韵味,蕴含文化底蕴,试简要分析。
14.文章以“沉迷记”为题,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1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主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那飘着泥土香味的“宝贝”(节选)
①“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就是讲求饮食文化的国度。
饮食文化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饮食用器作为饮食文化的标识,是显示饮餐者身份和修养的标志之一,清代乾隆时期学者袁枚写了一本叫《随园食单》的饮食专著,其中就对饮食用器作过这样的评述:“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锅,煨煮宜砂罐。
”这里的“砂罐”即指砂器。
②从科学的角度看,砂器具有良好的热导性和耐高温性,在高温使用过程中热膨胀系数小,对急热、急冷具有一定抗应变性能。
对酸、碱性溶液的抗腐蚀性较强,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
把剩饭和成品饭食放在砂器里,在一定时间内,饭食依然可以保鲜保质。
③其实,所谓“炖肉不变味”,应该指的是“炖肉无异味”。
在实践中已经发现用铁锅煮肉,会有一种“铁腥味”出来;用铝制品煮肉,虽没有铁味,但煮熟的肉也失去了鲜浓的色泽;而如果用砂锅煮肉,不但没有异味,而且能够保持肉质鲜浓。
因此,人们炖肉常常选择砂锅,因为具有保鲜保质的效果,凡生产砂器的地方,炖肉都用砂锅。
④现在的厨房里,铁器已经被铝器淘汰,砂器其实也不多见了。
但唯独没有变化的,就是用砂器煎制中药,这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共识。
科学证明,在高温下,铁、铝器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容易发生药性的改变。
因此,自古以来,砂器作为熬药锅从未改变。
傅青主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医学家,在他的《傅青主女科》里,许多处方都有用砂锅煎药的要求。
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就是讲求饮食文化的国度,中华饮食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广。
B.因为砂器具有良好的热导性和耐高温性,所以剩饭以及其他饭食可以长时间保存在砂器中而不变质。
C.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在,熬制中药总是要使用砂锅而不选择其他种类的锅。
D.凡生产砂器的地方,炖肉都用砂锅。
17.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小题。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节选)
①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
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②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许多人引经据典做了各种解释,其实都离题万里了)。
她耐看,兴业,能群,解怨。
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
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③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
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
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
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
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
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④“不知诗,无以言。
”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
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的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总书记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⑤“我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在北京
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总书记如是说。
⑥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
“李杜文章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
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
对诗词的热爱,侧证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存的向往。
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
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
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⑦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
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
夜深人静,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
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
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⑧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1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要是任何其他文学体系所不具备的。
B.文章第四自然段用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诗词的例子,证明了“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的观点。
C.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
D.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19.结合你平时阅读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六、选择题
20.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艾青诗选》中“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B.《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的故事。
C.《昆虫记》是一部十卷本科普巨著,体现了作者敬畏生命的情怀,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D.《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情节曲折,其中真假美猴王,车迟国斗法,拳打镇关西,女儿国遇难等故事极其精彩。
七、名著阅读
21.八(1)班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22.简要阐述《傅雷家书》与诸葛亮的《诫子书》体现的教子之道的相似之处。
150字左右。
八、作文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写作。
同学们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的时期,都希望受人尊重,也学着尊重别人。
尊重很容易做到,同时尊重也容易被人忽视。
但是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受人尊重是一种幸福。
请围绕“尊重”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蛮横(hēng)——hèng;
B.瞭望(liáo)——liào;
D.推搡(sāng)——sǎng;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相互辅助,相互促成,缺一不可。
符合语境;
B.闻名遐迩:声名远播,远近皆知。
符合语境;
C.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
符合语境
D.惟妙惟肖: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或是雕刻得十分逼真。
运用对象错误,不符合语境。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B.选项“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持着……头脑”搭配不当,应将“支持”改“支配”;
C.选项“听了都悲愤痛恨”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在“听了前”加“大家”;
D.选项“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句式杂糅,应该删掉“因为”或“的缘故”;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有关“帝王宫殿”的阐述介绍。
阅读各选项可知,文段按照空间顺序来写,先正中再上面,由此可判断④是首句,引出文段写作内容——方台上的宝座;①句“上面”即指方台的上面,紧跟上句,省略主语;接着介绍背面,故接下来③句;②句介绍方台两旁金柱,⑤句具体描绘金柱上的龙。
因此正确排序是④①③②⑤;
故选B。
5.D
【详解】A.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句子的意思没有变化;
B.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
C.“把字句”和“被动句”之间的转换,意思保持不变;
D.“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强调的是后者;“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两个中选一个,因而句子的意思发生了改变:原句的意思是“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改句的意思是“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故选D。
6.D 7.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
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
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
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赏析。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借物抒情;《赤壁》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和以小见大的方法。
两者的表现手法没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解有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
根据诗歌可知,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
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
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
“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
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
”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
在红绿掩映之间。
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
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
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
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
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
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
“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
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
“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
“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
而仅以此举还不够。
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
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
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
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
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
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8.味美停止反省9.《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
10.【甲】文的论点是教学相长。
【乙】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联系实际,围绕学习要持之以恒、注重积累,学习能使自己聪明智慧,少犯错误等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
旨:甘美,味美。
②句意:学习不可以停止。
已:停止。
③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省:反省。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的词有:曰:说;学:第一个为“教”,第二个为“学习”;其:大概,表示推测。
②句中重点的词有:为:变成,凝成;于:比。
10.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及感悟启示。
根据【甲】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从此句可知,作者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从而说明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细读【乙】文可知,文章开门见
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乙】文作者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这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不过,要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