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整理(修改)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操作中,其中一项的操作目的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该项操作是A.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擦干B.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C.加热高锰酸钾时先均匀预热,后固定药品部位加热D.实验结束待试管冷却后再用冷水洗涤答案:BA、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擦干,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B、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防止收集的氧气不纯;C、加热高锰酸钾时先均匀预热,后固定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D、实验结束待试管冷却后再用冷水洗涤,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由以上分析可知,目的不同的是B选项。
故选B。
2、空气中含很多成分,其中含量较少,常用作保护气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答案:D空气中含很多成分,常用作保护气是氮气和稀有气体,且含量较少的是稀有气体;D。
3、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液态空气属于混合物B.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保质期C.稀有气体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D.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好答案:DA、液态空气是由液氮、液氧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填充于食品包装中,用于延长食品保质期,不符合题意;C、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不符合题意;D、空气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差,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答案:D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原理【选用红磷作为反应物是因为红磷与氧气反应不会生成气体。
不能用硫和木炭代替,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气体;也不能用铁丝代替,因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实验装置集气瓶中要放上少量水【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3)实验步骤a.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气密性不好会使结果偏小】b.点燃燃烧匙里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红磷要过量,否则结果偏小】c.红磷熄灭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
【没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会使结果偏小】(4)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b.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体积约占瓶内原有空气总体积的1/5(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2、空气的成分空气由78%氮气、21%氧气、0.94%稀有气体、0.03%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组成。
氧气:用于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氮气:用于制硝酸和化肥;也可作为保护气;医疗上用液氮进行麻醉。
稀有气体:可以制作光源,也可用作保护气。
3、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判断时不要被清新、洁净、混合等字眼迷惑,例如清新的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4、空气污染与防治(1)空气中主要污染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其他工业废气等。
(2)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a.减少使用化石燃料b.使用清洁能源c.积极植树造林d.加强大气监测二、氧气1、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气态氧气无色无味、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2、检验氧气的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化学方程式4、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多合一】例如: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化学不要孤立地去记忆新学的学问, 而应将新旧学问有机地联系起来记忆。
如学习氧化复原反响, 要联系前面所学化合价的学问来记忆, 这样既稳固了旧学问, 又加深了对新学问的理解。
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化学学问点, 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协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其次单元化学学问点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1、水由固态变为液态, 在有液态变为气态, 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没有改变, 改变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2、水提升温度时水分子获得能量, 运动加快, 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的温度降低, 水分子失去能量, 运动减慢, 分子之间到的间隔减小, 水由气态变为液态。
3、分子的根本性质:⑴分子很小, 看不见, 摸不着。
⑵分子不断运动, 获得能量运动加快。
⑶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态改变分子之间间隔发生改变。
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哪种微粒就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水的自然循环:水的自然循环通过三态改变实现, 太阳为水的循环供应里能量, 植物的蒸腾作用, 土壤的渗透作用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水的自然循环, 即实现了水的净化, 有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布。
6、水的人工净化:水的人工净化主要包括: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灭菌等方法(沉降过程中参加明矾, 明矾是一种净水剂, 溶于水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7、混合物纯洁物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洁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8、物质的提纯方法:①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②蒸发:把溶于液体的固体和固体分开③蒸馏:分别沸点不同的液体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条件:通直流电, 在水中加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可增加导电性。
2、现象:两踊跃有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阴阳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3、验证两极产生的气体:①用燃着的木条接触阴极产生的气体, 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 说明是氢气;②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阳极产生的气体,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说明是氧气。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盘点的有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3、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有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三、氧气的制备
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备氧气。
2、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4、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5、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四、氧化反应
1、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在九年级上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以及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
1. 原子结构在原子结构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了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我们可以理解原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原理。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系统地按照元素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周期性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对于化学实验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合物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化学键类型决定了化合物的性质。
我们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以及它们的形成和特点。
通过学习化学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和反应机制。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其性质和用途各不相同。
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化合物,比如水、氧化物和盐等,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特点。
通过学习化合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的化学研究打下基础。
5.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重要方式,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清晰地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学习了如何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学方程式对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的应用。
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
总结回顾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点。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化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年级的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是相当紧迫的,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学好化学并不容易,你还记得第二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法国的拉瓦锡最早通过实验证实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混合物:(宏观)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成分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微观):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4、纯净物:(宏观)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微观):由同种分子构成。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成分,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
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6、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7、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
8、三大大气污染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
9、空气污染的危害:(1)严重损坏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3)破坏生态平衡。
10、保护空气的措施:(1)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2)使用清洁的能源。
(3)积极的植树、造林、种草。
11、空气的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
课题2 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它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4、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表示法:A+B=AB)5、缓慢氧化: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学内容涉及了多个知识点,包括元素、化合物、溶液、离子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等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元素可以根据其性质分类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元素。
2. 定义了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国际化学通用符号系统,其中符号与元素名称有对应关系。
- 元素符号:同一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例如,氢的符号为H,氧的符号为O。
-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的质量为12为标准,其他元素原子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成比例。
例如,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3.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够简洁地表示元素的种类和相对原子数量。
二、溶液与离子反应1. 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在溶液中,溶质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存在。
- 电离:某些物质在溶液中具有电离的能力,即分解成带电荷的粒子,称为离子。
例如,盐在水中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 非电离:某些物质在溶液中不电离,保持分子状态。
2. 离子反应是指溶液中离子发生的反应。
离子反应的特征是溶液中离子的生成、消失或交换。
- 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包括沉淀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 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的方程式需要平衡离子的数量,且在方程式中标注溶液中的物质的状态(溶液中的离子标注为(aq))。
三、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韧性等特点。
金属元素常用于制造工具、构建建筑物和导线等。
2. 非金属常见于自然界中的氧、氮、碳、硫等元素。
它们通常不具备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3.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时,通常由金属元素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
- 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两者之间的电荷吸引力称为离子键。
九上化学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整理
九上化学第二单元必考知识点整理01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实验原理】4P+5O2点燃2P2O5(因为红磷燃烧后,消耗了氧气,使内部气压减小,小于外部大气压,使水被外部大气压压入集气瓶内。
)2、【实验装置】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3、【实验步骤】① 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①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①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②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水面上升大于1/5的原因:①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溢出。
②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溢出。
⑤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⑥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或说不能产生压强差),水面不会有变化。
(若想用碳或硫代替红磷,则实验前应在广口瓶内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产生的气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预习必备!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基本概念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 CO2、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 N2: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往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制取氧气2.某同学将少量高锰酸钾加入氯酸钾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c代表氯化钾B.t1时刻,高锰酸钾开始分解C.a代表氯酸钾D.高锰酸钾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3.如图,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磷用量不足会造成结果偏小B.点燃红磷后应缓慢把燃烧匙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C.实验中可用铁代替红磷D.红磷燃烧时,要打开止水夹,以免造成橡皮塞从瓶口喷出4.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A.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B.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实验中水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D.密闭装置内燃烧一定质量的镁条,装置内固体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5.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进行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氧气具有可燃性C.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氧气具有氧化性6.某兴趣小组对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用如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编号氯酸钾质量/g催化剂催化剂质量/g收集50mL O2所需时间/s实验1 5.0﹣﹣171实验2 5.0MnO20.549实验3 5.0Fe2O30.578实验4 5.0CuO0.564A.实验1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对比实验B.以上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C.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相同时间所产生氧气的体积(相同条件下)来实现D.该实验目的还可以通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来实现7.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则变量y 可表示的是A.生成氧气的质量B.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8.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区别它们的最佳方法是A.测定气体的密度B.闻气味C.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D.伸入燃着的木条9.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A.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10.如图表示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反应过程中某物质的质量与时间关系,其中对应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与时间关系B.表示溶液中水的质量与时间关系C.表示过氧化氢的质量与时间关系D.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与时间关系二、填空题11.“爆竹声中一岁除”或将成为一种记忆,山西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一变,两不变”,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不变的效率和化学性质不变.2.“针对性”,即催化剂指由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该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3.“多样性”,即某个可能将化学反应的还原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其,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氯化钠溶液催化剂等都可作催化剂.而催化作用是指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情况.【知识点的认识】液体该探究是为了测定氧气里氧气含量,并且是测定其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最早是二百多年前在,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意大利待测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氦气组成,其中氧气即约占其体积的1/5的结论.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直观测定空气里氧气大约占到其体积的21%.【解题方法点拨】在解答这类题时,一般是不考虑空气中才氧气主要考虑和氮气之外的其它成分.即利用红磷挥发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加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高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从前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柱体的体积来暗示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解答每个考点的方法点拨如下:1.仪器和药物的选用要注意选用两点:(1)仪器选用要恰当,填写其名称时不可有错别字;特别是燃烧匙中的匙经常写错被拼错.(2)药品选用时,要所选的药品能够帮助在空气中燃烧,并且还不会有气体生成.(1)操作要规范、准确;例如,引燃红磷后一定要迅速地把塞子碳酸铯塞紧;否则,燃烧匙进入装置过程中装置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引起实验误差;还有可能会使白烟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等等.(2)顺序要正确;例如,实验前在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然后将余下部分再划分为五等索性分,否则会使临床实验结果偏大,引起实验误差;再如,实验减震时一定先检查控制器的气密性,否则引起实验误差或者造成实验失败;又如,实验之时还要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否则,红磷燃烧时有部分氧气从导管口逸出,引起实验误差偏大或者造成实验失败;还有,要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否则,可能使氮气仍然处于膨胀状态,导致光谱分析结果偏小;等等.(3)实验以后引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瓶中,以防生成的白烟过多地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4)红磷和烧杯中的水一定要足量,否则会使实验结果偏小,引起实验误差.3.实验现象及其实证,需要抓住两点:(1)红磷燃烧的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烟裂解,放出热量;这说明红磷能在空气凝结中会燃烧,其实生成的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液面上升飙升至原来瓶口气体体积的1/5.这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4.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要弄清两点:(1)瓶内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液体也就说明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2)误差偏小的其原因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没待装置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并实施读数判定了(因为此时剩余液态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让,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④弹簧夹右边的导管中存有的空气进入集气瓶内;⑤红磷熄灭时,集气瓶中消毒液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氧气的浓度达不到红磷燃烧的要求而已;⑥烧杯中的水可能不足以注满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当然,装置漏气令还有可能会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时溢出,从而引起误差偏非常大;还有,集气瓶装水前,就将其划分为了五等分与;这样实验前装的水会增加用来暗示氧气体积的水柱体的体积,从而引起误差偏非常大.5.反推剩余气体(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由空气的成分可知,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多半是氮气.惰性气体通过该实验可以推断归纳出氮气的性质有:氮气化学性质更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四氯化碳氮气是暗红色无色气体等等.进而推断出氮气的用途有:氮气常用作保护气,食品包装时充氮可以防腐等等.6.空气的污染,由于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棕色固体,扩散到空气中,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汽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从而造成水污染.7.实验者后瓶内液体的酸碱性,由于红磷熄灭后不长时间,白烟也就逐渐消失,溶解于瓶内水中,生成了磷酸,导致瓶内液体显酸性;如果纯水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状态的改变、体积的变化、形状的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表现为发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形式。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2)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3)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块状固体要用镊子;取用粉末药品要用药匙或纸槽;有些块状固体如大理石等可直接用镊子夹取。
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较多液体时用倾倒法;取用较少液体时用滴管。
固体试剂的称量:先调“0”定“量”,即先调节天平平衡,再固定游码,最后读数。
称量时左物右码,药品的质量=砝码+游码。
如称量5.0g药品时,先调“0”定“量”,再放上5g砝码,然后把游码移到0.0处再读数。
注意:若称取的是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如:氢氧化钠。
液体试剂的量取: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或仰视都会使读数不准确。
若要量取15ml液体,应选用20ml 量筒。
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熄灭酒精灯:使用酒清灯时,要注意“灯帽”的使用—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
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连接仪器时,先将导管一端湿润(起润滑作用),旋转插入;连接玻璃导管和橡皮塞时,先把玻璃导管用水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定律,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物质的转化与化学反应的平衡等内容。
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过程,产生新的物质。
反应的标志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化学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2.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在反应式的左侧,生成物在右侧,通过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3.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转化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之比保持不变。
4.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来表示。
5.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一定时间内,反应物质量的增加量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
6.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7.活化能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中所需的最小能量,也称为反应过程的能垒。
只有当反应物具备活化能以上的能量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8.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平衡常数是反映平衡位置的指标,可以通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来计算。
9.勒夏特列原理勒夏特列原理是用来预测化学反应平衡位置变化的规律。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当反应条件发生变化时,平衡位置会向着消耗主要反应物或生成主要生成物的方向移动。
10.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会随之增加。
11.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化学反应的速率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压力和表面积等。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为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将学习到物质的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常见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等重要知识点。
二、知识点详细内容1. 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伴随能量变化。
-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2.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符号表示。
3.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分。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其关系。
- 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4. 常见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 常见物质的化学反应实例。
5. 酸碱与盐- 酸和碱的定义及其性质。
-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 常见酸碱反应及中和反应。
- 盐的定义、性质及常见盐的举例。
6.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识别。
-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7. 实验操作- 常见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 实验室安全规则。
- 典型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部分1. 物质的鉴定- 利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物质鉴定的方法。
- 实验操作示例:金属的鉴定、酸碱的鉴定等。
2. 化学反应的观察- 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的过程。
- 实验操作示例:中和反应的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观察等。
3. 实验室制备- 制备简单化合物的实验方法。
- 实验操作示例:制备氧气、氢气等。
四、习题与应用1. 习题-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设计题等。
- 习题解答与分析。
2. 应用-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案例分析:食品中的酸碱性、家庭清洁剂的选择等。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以及熟练进行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含答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倒流入容器内,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___。
4.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误差分析(1)测定结果小于1/5:红磷量不足;装置气密性不好;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等。
(2)测定结果大于1/5: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太慢,未及时塞紧瓶塞;点燃红磷前未夹紧弹簧夹等。
6.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定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定结果会偏小。
(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4)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定结果会偏大。
(5)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防止集气瓶炸裂。
(6)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木炭和硫燃烧虽然消耗气体,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气体,测定结果会不准确。
(7)不能用镁代替红磷的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定结果偏大。
二、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______________占78%、______________占21%、稀有气体占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_______。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是由________物质组成的。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纯净物质、混合物、物质分类、分离技术、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等。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说明。
一、纯净物质纯净物质是指由同一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把纯净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二、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根据混合物的性质,可以将混合物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两大类。
均匀混合物又称为溶液,溶质与溶剂形成溶液;非均匀混合物又称为悬浊液或乳浊液,由固体颗粒或液滴悬浮在液体中。
三、物质分类物质可以按照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
四、分离技术分离技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的方法。
常见的分离技术有过滤、蒸发、结晶、沉淀、分液、扩散、萃取等。
过滤是利用过滤纸的孔隙把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蒸发是把液体转化成气体,并留下溶质的方法;结晶是将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重新结晶出来;沉淀是利用沉淀剂的作用使固体颗粒沉淀下来;分液是根据两种液体不同的相对溶解度将两种液体分离;扩散是将气体或溶液中的分子按照其浓度差异进行分离;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将溶质从混合物中分离。
五、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特征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
反应物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得到的新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关系。
六、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将化学反应写成化学符号的表达方式。
它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化学方程式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种类及数量都要与实际反应一致;方程式两边的质量守恒,即质量在守恒;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要正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要通过状态符号表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
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如下:
1. 元素的周期表: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的电子结构:了解元素的电子层次和电子填充顺序。
3. 元素的原子结构:学习原子的组成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电子云。
4. 元素的周期性:了解元素周期表上的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
能的变化规律。
5. 元素的分组特征:掌握元素分组的规律,如金属、非金属和过渡元素等。
6. 化合价和化合物:了解化合价和化合物的概念,学习如何给化合物命名和写化学式。
7. 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熟悉不同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如金属的活泼性、非金属的
酸性和碱性等。
8. 化学式的计算:学习如何通过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和摩尔比例。
9. 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学习如何平衡化学方程式。
10. 反应的能量变化: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这些知识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中的重点内容。
注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同时还要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红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蜡烛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硫磺、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按体积分数):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 2)78%,第二位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多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另外纯净物组成固定,有确定的化学符号,混合物则没有。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考点五)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 氧气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碳 + 氧气二氧化碳点燃点燃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注意:五氧化二磷(P 2O 5)是白色固体,不是气体4.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5.与蜡烛的反应实验现象: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
文字表达式: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水6.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
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说明物质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考点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考点四、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 +B +…… → E (简称“多变一”)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A +B +……。
(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考点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 、药品:过氧化氢(H 2O 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 2)B 实验原理:表达式: 过氧化氢 水+ 氧气注: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点燃点燃点燃点燃二氧化锰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随时添加液体,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表达式: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②加热高锰酸钾:表达式: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连接装置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⑤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⑥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导管放在集气瓶口,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⑧再停止加热E、易错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塞导管。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G、检验、验满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向上排空法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考点三、催化剂: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减慢),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一变(反应速率)、二不变(质量、化学性质)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
(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