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 位置: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 客观存
❖
在的东西的总和。
❖ –赤道和本初子午线
(БapaHckun )
–自然地理因素(山、海)
—数—理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
–具有经济意义的内容
经济地理位置
–国际关系方面内容
政治地理位置
❖ 概念: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 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必然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 从不同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城市对较大范围内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 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介于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类型。
太仓
上海
天津
天津市
❖ 根据城市和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区分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 与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较近
• 二十世纪后,城市发展进入现代阶段,工业在 城市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开始有所减弱。
❖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城市发展
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
– 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 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全部实现 工业现代化的路还很长
– 即使在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工 业仍然是创造城市财富的根本手段,城市成 长的有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扩展
v 区域地理条件是结合在一起综合对城 市产生作用的。试分析:
•江苏南部长三角地区与北部徐淮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和分 布格局有明显差异
•四川城市分布有盆地内与盆地外的显著差异,而云南的 城市分布基本均匀,无集中区域
•我国城市化水平是东北地区最高,而西南地区最低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 —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 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 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 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 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 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 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等)
生产力 发展
城:防御
市:交易
市的 形成
生活需求 多样化
城市产生
商业与手 工业从农 业中分离
巴比伦城平面图
提姆加得城平面图
观点二:“城市是新石器文化和旧石器文 化结合的产物……在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 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主 要的参变因素是王权制度”(芒福德)。
1、概念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
系的总和。 2、地理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间关系
— 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
市的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
3、类型 — 大、中、小位置 — 中心、重心位置 —邻接、门户位置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4、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方法(单要素)? 路径(单路径?) 目标(大城市?)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2、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3、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1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定居和永久性聚落;专业生产提高生产率;出 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积存。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财富占有不均衡,私有 财产形成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分离。 商人阶层产生;出现了不求可耕种只求交通便 利的用地选择;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 存方式的居民点,即以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
16
2.2城市化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2.2城市化的动力 2.2.3城市化的类型
17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
狭义上:
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 于城市区的居民数之比重增加的过程。
广义上: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本教材对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采用广义的解释。
13.7 30.1 31.4 35.0 38.3 41.1 44.5 45.7
[资料来源: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71页,有些计算是新加的。]
27
世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趋势图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 17 22 13.3 7.8 26 21.5 31 24.6 10.8 53.4 44 37 27.7 15.1 29.1 19.5 60.1 66.3 71.3 75.7 79.5
6
市与城市
(1)城市:city与country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口稠密、 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理区域,无 法定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属于社会、经济、地 理概念。 (2)市:municipality,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 的政治法律概念,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 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 的管理范围. (3)城市:从管理的角度界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它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是 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围绕着关键,顺延着轴线,派生出方格网,官衙、 庙社、宅第、市坊等依序各安其位,城市旳形态格 局油然而生。
(3)分区与坊里制度
• 根据《周礼.考工记》实施旳井田式方格网系统旳 城市规划分区模式。
• 自战国时产生,汉开始推广,曹魏邺城开始得到 完善。隋唐长安城到达顶峰,将城中除了宫城皇 城之外旳区域,划分为108坊和东西两市,每坊 都有坊名。
–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彻夜酒客行”——汴 河东、西水门和沿河桥头都是热闹旳市易之所 。
(2)从坊内店肆到临街店肆——
– 后周末和北宋初,迫于商业发展需要,允许沿 街住户当街开门和临街开店起楼, “街巷”格 局出现。
3. 北宋开封旳城市革命:街巷制确实立
(1)开封旳发展
– “天下漕运中心”——开封凭借其优越旳经济 地理条件成为北宋旳都城。
第三章 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旳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旳区域基础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旳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城市旳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旳发展-----村庄旳 出现
向阳、接近河湖水面
水
功能分区: 生/死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旳出现
– 伴随社会生产力旳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旳副 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 逐渐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旳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 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4)街市效应与城市进步
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二)城市的特征
1、较高的人口密度、较拥挤的空间 2、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容纳这样 的高密度 3、更多专业化的土地用途 4、城市经济具有更加多样性和专业化的功能 5、都市区域和城市具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 观和行为模式。 6、城市具有多功能的管理机构及官员 7、通常包括一个中心城市和周边密集的居住 区域。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定居生活的确立、劳动分工的出现、社会基层的
分化、社会财富的集中”
城市的出现是与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农业
的发展,也就没有城市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剩
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的形成、人群的分化和
阶级的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城市的出现,以发
达的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同时又与军事、政治、宗
第二节 城市的传播与发展
一、城市的传播与发展过程
(一)西方城市的传播与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演进
历史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经6
000
余年。 经济结构:农业社会产业结构。 技术进步: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商业、手工 业发展缓慢。 发展特征: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城市 结构简单,规模小;城市职能简单,更多的是 政治军事职能;城市化水平低。
(6)城市分布范围不广、数量不多
(7)城市规模较小,职能比较单一
(8)城市之间联系不多,城址迁移频繁
2.半殖民地时期
3.计划经济时期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二、 城市发展特征
(一)世界城市发展特征
1、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进入了高潮期 (高速城市发展时期) (1)城镇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国家不断增多 2、两类国家城市化水平有明显差异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首先,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下来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民开始集中劳力大规模地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如繁衍后代、手工艺品制作、贸易等。
这些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另外,城市还成为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中心。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的产生。
其次,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最早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代蛮族社会,如古巴比伦、古埃及等。
这些城市具有中央集权的社会和农业经济的特点。
到了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城市国家的形态,如雅典、斯巴达等。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是由城镇贵族和市民组成的,他们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权力。
到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开始发生巨大的变革。
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成为了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
现代城市则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最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上,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市场和贸易,促进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城市是知识、艺术和文化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政治上,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城市的产生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制衡和分散,促进了公共事务的发展和管理。
同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还对人类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组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三章__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区 位因素
海拔较低的濒 海、濒湖或沿 河的平原地带
交 通
沿海、沿 江、沿铁 路干线、 沿高速公 路
河 流
地形
城市地理区位的类型(P35-38)
1、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 施
着什么。根据《旧约》的记载,两河流域被称作阿 拉姆-纳哈莱姆,意思是“两河间的叙利亚”,叙利 亚在希伯莱文里的意思是土地,和希腊文的“美索 不达米亚”是一个意思。圣经里说:上帝把愤怒降 临到这里的城市上,因为这些城市的居民不信仰上 帝。1843年,法国人博塔第一次从这些土丘下面挖 出了古代城市的遗迹,从而揭开了近东地区人类早 期文明的面纱。
城市起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
地理位置优越(沿 河海、平原、低山 丘陵的河谷、山间 盆地和谷地等)
水陆交通
气候温润
安第斯山中部
尼日利亚西南部
叙利亚6000年古城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麦肯吉尔 -吉伯森在近东考古国际会议上宣布:一支由美
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和叙利亚官方组成的联合考 古队在叙利亚东北部的泰-哈穆卡发现了一座古城遗 址,考古人员推断,这座古城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 使人类城居历史上溯到6000年前。 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布满了小小的类似 山丘的高坡,这些土丘都是平顶,四坡陡峭,许多 已经剥蚀。多少年来,贝都因人傍山休息,骆驼嚼 着山下稀疏的野草,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土丘里的秘 密,而西方考古学家却一直怀疑这些土丘下面埋藏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2011
2019/4/7
18
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所有城市原则上都要求依托一定的对外交通设施。 • 沿河城市(六种类型)
• 沿海城市(四种类型)
• 铁路枢纽城市
• 多种交通交汇城市
2019/4/7
19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吃 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 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广州-黄埔-南沙
2019/4/7
15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这是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的 (1)中心位置: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 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如太原(运城)、贵阳、 郑州(河南)、成都、广州。 (2)重心位置:人口重心。如南昌、杭州、乌鲁木齐 和西安等。
2019/4/7
我国分布在地形的第一、二、三级阶梯上城市的比例大致 是1%、32%和67%(1983年)。占全国面积25%的青藏高 原上,只拥有全国0.75%的城市数。
2019/4/7 7
我国城市分布
2019/4/7
8
我国台湾地区的城市分布
2019/4/7
9
1.滨海城市:青岛 2.三角洲平原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山前洪积、冲积扇平原城市: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连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 缘的城市 5.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湘、赣 6. 平原中腹的城市:许昌、徐州 7. 高平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包头、呼和浩特 8.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 市 9. 中山谷地城市:十堰、攀枝花、南平 10. 高山谷地城市:拉萨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2019/4/7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
首先,资源的集中和利用是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和水源等资源,而这些资源在一些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更为丰富,于是人们倾向于将生产活动集中在这些地方,逐渐形成了一些农业聚集点。
随着人口和生产力的增加,部分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另外,交通的发展也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交通的便利可以加速资源的流通和交换,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此外,技术的进步也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工商业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城市中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因此城市得以迅速扩大。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和流动密切相关。
人口的聚集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促进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形成了繁华的市区。
人口的流动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城市的人口聚集还带来了城市的社会化和分工,人们以不同的职业和专业在城市中分工合作,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组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村落或聚集点逐渐演变为城市。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改变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企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
政治和行政的变化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城市作为政治和行政的中心,政治体制和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繁荣程度。
文化的变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和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1章_城市概说(2015-3-10 18.41.46)
4、经济学:强调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认
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 中的结果。
5、政治学:城市不仅是市场中心的所在地
和有法律规范的地域,更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 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
本书对“城市”的界定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二)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是具有高经济效率、高管理水平、高 质量环境的城市。 特点:第一、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职能 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了大批的科学城、大 学城、旅游城。 第二、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第三、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二、城市化的形态和决定因素 三、城市化的基本规律 四、中国的城镇化
四、中国的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后,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的恢复和城市化启动时间(1949-1957) 2、城市化的剧烈波动发展时期(1958-1965) 3、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1966-1978) 4、城市化稳步发展时期(1979-2000) 5、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原则
第一、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 第二、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平衡 第三、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协调发展 第五、实现城市各类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六、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 能
二、城市功能 1.城市功能的定义 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 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在一定区 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 具有别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具有整体性、结 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1)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城市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城市形成的直接动力。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2.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间关系
— 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
市的空间关系 3、地理区位的影响和作用
— 影响城市联系区域的范围大小 — 确定城市的专业化市场和优势产业部门
三、自然资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谢谢大家!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 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4、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品质改善我们需要全员参与。20.12.3020.12.30Wednesday, December 30, 2020 作业之中忌嬉闹,集中精力莫大意。21:06:3721:06:3721:0612/30/2020 9:06:37 PM 客户满意,人脉延伸,良性循环,回 报一生 。20.12.3021:06:3721:06Dec- 2030-D ec-20 安全作业有备无患,胡干蛮干必生灾 难。21:06:3721:06:3721:06Wednesday, December 30, 2020 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20.12.3020.12.3021:06:3721:06:37December 30, 2020 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在提高产 品质量 上下功 夫。2020年12月30日 下午9时 6分20.12.3020.12.30 火灾不难防,重在守规章。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下午9时 6分37秒21:06:3720.12.30 顾客至上,改革求实,以人为本,团 结进取 。2020年12月 下午9时 6分20.12.3021:06Dec ember 30, 2020 发挥ISO9000科学效应,促进企业走 上新台 阶。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9时6分37秒21:06:3730 December 2020 规程领先操作,安全领跑生产。下午9时6分37秒下 午9时6分21:06:3720.12.30 患者用流血换取教训、智者用教训避 免流血 。20.12.3020.12.3021:0621:06:3721:06:37Dec-20 作业标准合理化,品质保证国际化。2020年12月30日星期 三9时6分37秒 Wednes day, December 30, 2020 用户满意是企业永恒的追求。20.12.302020年 12月30日星期 三9时6分37秒 20.12.30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2、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3、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二、地理区位
1、概念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3、城市起源地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 平原,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区域条件对城市产生与发展有何影响? 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
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密集性 经济性 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