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合集下载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地球病了》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地球病了》说课稿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地球病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病了》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下第7课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地球家园。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对环境问题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仍然片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环保行为习惯尚未养成,需要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危害,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环保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形成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危害。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环保意识。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措施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我们地球评课稿

我们地球评课稿

我们地球评课稿《我们的地球》评课稿《我们的地球》评课稿在我校常规教研中,我校的方秦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

教材的编排意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一些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我们的地球》一课教学目标是: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

2、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

3、感受地球的美,地球上生命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对于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品德课,方老师注重了德性的教学,在知识性的教学中蕴含着品德教学,综合性凸显。

围绕着以上教学目标,方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1、通过地球美景(视频)的欣赏感受地球的美丽。

2、根据对地球的了解,分别设计了三次探究活动,逐一了解地球的地表、七大洲、四大洋。

3、教师总结,学生齐唱《我们住在一个星球》,升华课堂教学。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方老师能准确根据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效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

尤其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教师非常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地球的了解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了解去发现、体验。

非常好的诠释着品德课程的体验性。

其次在方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既是一堂优秀的展示课,也是一堂非常扎实的常态课,书本、板书的落实都是我们在展示课中很容易忽视的,因为多媒体的出现,在一些展示课中似乎都唱起了主角,但是方老师能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充分让学生使用了书本,对地球实行探究,黑板还实行了板画,在课堂小结中更是充分展示,将最美的课堂语言在板书中实行了落实,非常值得借鉴。

课程标准依赖于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只有把课程标准明朗于心,宏观把握教材编排体系,微观调控教材内容,落实学生本位,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达成课程标准,使孩子们充分享受品德课的“心心相印,情情交融”。

《地球的烦恼》优秀教案

《地球的烦恼》优秀教案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地球的“烦恼”》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是人类美丽家园,人类美好生活的建设基于地球丰富的自然资源。

2、知道地球这一美好家园正遭受着因为人类不合理生产,生活方式引起的许多“烦恼”。

3、对地球的“烦恼”已经产生原因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烦恼”产生的原因,增强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教学难点:认识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教学过程:一先导活动我们常听说:“地球,是我们的母亲。

”为什么这么说呢?(母亲为我们衷心服务,为我们慷慨解囊。

)是啊。

人类有史以来,利用自己的智慧开创了美好生活,然而这美好生活根本上是依托于地球母亲的丰厚资源基础。

比如,我们读书,那书的原料是什么?从哪里来?你还知道我们哪些日常生活用品都来至地球的什么资源吗?自由交流举例说明:{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集体讨论交流汇报。

二中心活动地球母亲,提供人类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可是你你感觉到了吗?我们的地球母亲生病了!那么我们的地球母亲生什么病了呢?下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并准备多种形式的汇报:地球母亲生什么病了:沙尘暴,全球气候变暖,现在的天气反常,天空不再清澈湛蓝……(人口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问题,大气污染,生物资源问题,森林资源问题),三深化活动小组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球母亲的烦恼?人类的过度开发地球。

水资源问题,城市污水排放人类用大笔的钱财建立了许多工厂,污水没地方排,就干脆排进河流、大海,河水被油、污笼罩,失去了清澈的面孔;大海那湛蓝的衣裙也变得污脏不堪了……被污染的水能喝吗?当然不能。

从而导致2021人口难以获得健康饮用水。

据推断,2021年2/3的人口也将面临供水困难。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穿越山林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农村耕地占用,森林资源问题:人类为了能使自己生活富足,居然去破坏沙尘暴的克星——树木。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地球病了》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的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制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 了解大气污染造成的臭氧层倍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语: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她无私的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可我们人类正在损害她的健康,摧残她的生命。

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她正在痛苦的呻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地球病了。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了这么重的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张让人胆战心惊的“病历卡”。

二、忧心忡忡,地球病了1、出示课件:臭氧层的图片师:这张什么图片?生:地球师:看地球外面这层薄薄的衣服是什么?生:臭氧层师: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臭氧层的视频。

2、播放臭氧层介绍视频师:观看了这段视频,你对臭氧层有什么了解?生:……全班交流观看到的臭氧层的资料。

师:经过科学家对臭氧层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臭氧空洞,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臭氧层的损耗南极科学考察表明从1977年开始,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出现程度不同的臭氧损耗现象;我国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

(2)、南极臭氧空洞英国南极探险队从1977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都在9-11月发现臭氧空洞,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3)、用示意图解释臭氧空洞(4)、介绍臭氧空洞的危害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具体介绍对人的危害(5)、你还了解到臭氧空洞的哪些危害?生:……全班交流搜集到的臭氧空洞危害的资料。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评课稿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品德与社会课《地球地烦恼》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尊敬地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地《地球地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地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地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地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地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地话题:“作为人类地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地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地能力,掌握必备地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本节课地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地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地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我将整节课地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特点一:简洁“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地了解,接着紧扣地球地自然美景配以深情地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地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地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地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地欲望.这样地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地心弦,为后面地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地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地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地情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特点二:巧妙“图片妙用,了解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地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地生活经验.”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地烦恼,但是周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搜集地图片,合理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在学生对教材已有认知地基础上,进行感官地拓展,化静为动,此可谓第一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地烦恼后,周老师适时出示了一封“地球爷爷地信”,当学生们聆听了地球地心声后,巧妙地引入下一个“巧嘴你来辩”地情境,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意,变枯燥地接受学习为学生自发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兴趣,此为第二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音乐渲染,妙托情感.”整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在教学时多次使用了音乐渲染,导课时舒缓柔美,感知烦恼时悲伤凄凉,小组合作时轻松自然,升华情感时却是那么地悲壮震撼!细细想来,周老师地这一设计颇为用心,让原本沉重地话题——“地球地烦恼”变得不再那么地枯燥,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变换着心情,随着教学地深入,情感也随着音乐地更换而层层深入,真可谓妙不可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特点三:灵动传统地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地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地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地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地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地培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中,周老师遵循了这样地教学理念:“倡导开展丰富多彩地自主学习活动,也没有绝对排斥教师地传授与讲解,学生地自主学习可以与教师地积极引导相结合.”构建了一节开放性地自主学习地灵动课堂.主要体现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导学自然,构思新颖.”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周老师出示了地球爷爷地这封信,并提供了“全球变暖”地这一地球烦恼,顺势抛出了“到底地球变暖好不好?”这一问题,紧接着让学生们通过辩论地形式得出正确地结论,表面是在分析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学生地主动参与为后面地小组合作提供指导.这样地指导区别于以往地教师在课堂上地灌输,使教学环节更加灵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导向明确,尊重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时下地课堂中随处可见,大部分都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周老师地这节课同样也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但是却有它地独到之处:当周老师提出合作要求后,又及时补充了小组合作学习地具体资料,而且尊重了各个小组地学生代表地意愿,听,周老师是这样说:“选择你们感兴趣地内容进行小组交流.”看,每个小组成员地手中都拿着他们所关心地地球烦恼,认真地讨论着,学习着.汇报交流时,那一个个精彩地述说、表演,不正是合作学习有效性地体现吗?正是周老师精心地预设,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地明确导向,尊重了学生独特地情感地体验,才收获了这样精彩地生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非常感谢周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地品德与社会课,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思考一: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地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地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地互动,当学生地情感接受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进行具有个性地评价,让情感地体念更深入内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思考二:我们都希望看到,一节精彩地课能配上一个较为精美地板书设计,我想如果能以地球简笔画为背景,将烦恼板书在其中,当周老师请学生说出可以为地球做些什么时,再出现双手衬托在地球外围,既让学生懂得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又可以为板书添上点睛之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是我对周老师执教地《地球地烦恼》地一点体会,愿与在座地老师们共勉,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的烦恼 教案设计2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的烦恼 教案设计2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的烦恼教案设计2
第二课时
活动三:为地球的健康把脉
1、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

各组从“人口状况”“资源状况”“环境状况”三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设计表格,汇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

3、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设计和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

活动四:专科门诊——人口科
1、让学生观察P24的漫画,思考:
⑴漫画中有些什么?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幅漫画时,你有什么感受?
⑵漫画的主题是什么?漫画中表现的问题是什么?请为漫画取一个名字。

⑶凭借你的想象,给漫画中的“地球”和“人”各配上一句台词,并加以解释。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地球病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地球病了》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的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制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 了解大气污染造成的臭氧层倍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形成的原因及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语:地球,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她无私的慷慨地向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可我们人类正在损害她的健康,摧残她的生命。

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她正在痛苦的呻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地球病了。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了这么重的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张让人胆战心惊的“病历卡”。

二、忧心忡忡,地球病了1、出示课件:臭氧层的图片师:这张什么图片?生:地球师:看地球外面这层薄薄的衣服是什么?生:臭氧层师:我们来看一段关于臭氧层的视频。

2、播放臭氧层介绍视频师:观看了这段视频,你对臭氧层有什么了解?生:……全班交流观看到的臭氧层的资料。

师:经过科学家对臭氧层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臭氧空洞,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臭氧层的损耗南极科学考察表明从1977年开始,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出现程度不同的臭氧损耗现象;我国青藏高原存在一个臭氧低值中心。

(2)、南极臭氧空洞英国南极探险队从1977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都在9-11月发现臭氧空洞,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

臭氧空洞的发现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3)、用示意图解释臭氧空洞(4)、介绍臭氧空洞的危害南极臭氧空洞的出现,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

具体介绍对人的危害(5)、你还了解到臭氧空洞的哪些危害?生:……全班交流搜集到的臭氧空洞危害的资料。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 《地球病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道德与法治_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七课 《地球病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地球病了—可怕的温室效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树立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知道人类为保护大气环境指定的一些措施,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3、了解大气污染所造成的臭氧层被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现象产生的危害,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恶化,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全球环境恶化,引导学生树立环保观念、全球观念,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掌握简单的环保方法。

教学难点:以及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控措施,增强环保常识。

教学准备:搜集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防控措施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50亿吨“巨型”冰山脱离南极,收集有关温室效应现象及世界各国为保护大气环境所做的努力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臭氧层被破坏,直接威胁着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人类的安全。

根据对臭氧层的研究,人们发现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是地球上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可以造成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硫可形成酸雨。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温室效应的有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1、播放课件:50亿吨“巨型冰山脱离南极”。

2、讨论交流: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些什么?屏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会这样?师:是呀,太不可思议了,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冰山怎么会漂移呢?生讨论交流。

(生答)师总结:现在几乎生活在全球的各个角度的人们都感受到了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所以南极冰川正在不断消融,这也是我们21世纪最大的挑战。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屏显小资料:1982年冬天,美国纽约出现22度高温,创百年记录;1987年夏天,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度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14年冬天中国出现了有史以来的暖冬现象。

【提问】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出现温室效应。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病了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病了评课稿

听杨庄小学尹玲老师的品社课《地球病了》评课稿河口小学赵西明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尹玲老师执教的《地球病了》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的始作俑者!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尹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我将整节课的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

特点一:简洁“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开课伊始,尹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的了解,接着紧扣地球的自然美景配以深情的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地球南极的臭氧空洞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本节课,尹老师紧扣“臭氧”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的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特点二:巧妙“图片妙用,了解臭氧的危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的烦恼,但是尹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搜集的图片,合理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在学生对教材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感官的拓展,化静为动,此可谓第一妙!“音乐渲染,妙托情感。

”整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尹老师在教学时多次使用了音乐渲染,导课时舒缓柔美,感知烦恼时悲伤凄凉,小组合作时轻松自然,升华情感时却是那么地悲壮震撼!细细想来,尹老师的这一设计颇为用心,让原本沉重的话题——“地球的烦恼”变得不再那么地枯燥,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变换着心情,随着教学的深入,情感也随着音乐的更换而层层深入,真可谓妙不可言!特点三:灵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

品德课点评

品德课点评

品德与社会《做一名地球卫士》点评点评一:大家好!现在我就李老师的品德与社会课《做一名地球卫士》进行点评。

《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并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本堂课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活动将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地融合起来,以学生的直接参与为前提,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在老师的指引下有序开展,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下面归纳这次活动的几个特点:一、情境渲染、活动主导。

课前,李老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浏览、课后考察等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地球现状及环境污染的资料。

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活动。

如,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地球怎么了?为什么需要保卫?然后通过观看一组“配乐图片”,了解地球现状及污染情况,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已经造成地球的环境恶化,保护地球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接着开展“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调查了解家中每月水、电、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情况,同时观看“资源消耗现状视频”,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冲击、感染,产生共鸣,从心底萌发保护地球的意识。

这种“情境渲染、活动主导”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观得到初步的培养。

2、挖掘现实生活素材,有效激发参与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生活化,我们的教学资源也应基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基于这种精神,本堂课较多挖掘了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

如:调查妈妈每天买菜用的塑料袋数量,并计算出每个月的使用量;调查家人使用餐巾纸、买早点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分析自己哪些方面仍然存在违背环保精神的做法。

在生生互动中,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提高了同学们对环保的认知,又让学生认识到环保就在身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重视培养学生自觉节能减排、奉献社会的责任感。

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第14课地球累了》说课稿1

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第14课地球累了》说课稿1

上海科教版品社六下《第14课地球累了》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4课地球累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地球环境的恶化,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累,从而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教材通过讲述地球的疲惫,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痛苦,从而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地球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后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环境的恶化,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环境的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地球的疲惫。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环保意识。

4.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环境恶化的原因和后果,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地球有多大评课稿

地球有多大评课稿

《地球有多大》评课稿《地球有多大》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教者紧紧扣住以上几个教学目标,将德育教育与地理知识的教学有五机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了充分地展示。

具体表现如下:1、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节有关地理知识的教学题材,可以说这样的课不好上,一不小心就会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

刘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1)课前交流时,老师问学生:“你们去哪些地方旅游,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引出我们共同的家——地球!随后质疑:“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又是怎样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的奥秘!”这样的导入方法既放松了学生的紧张感,又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球的欲望。

(2)在玩中学。

在本课教学中有这样几个活动:为了准确记住大洲大洋的位置、名称,设计了“给大洲大洋找家”、“我拼大洲”活动;为了明确大洲大洋的大小顺序,设计了“给大洲排队”的活动,这些趣味性的活动中,在几个小组间的竞争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要点。

(3)巧用教具,降低学习难度。

课上,为了让学生了解赤道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等相关知识时,老师就借助地球仪、世界地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寻找答案,这样就优化了教学效果。

2、巧妙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这样地理知识的教学题材课,落脚点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教师落实这一教学目标的时候,特别重视让儿童自己从生活地理、社会地理常识中去体验和感悟。

像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的道理,他这样设计:“球上水资源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只占29%,那么多的水资源,我们为什么还天天说要节约用水呢?”引出“海水多,而海水不能直接食用。

辽海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地球的烦恼

辽海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地球的烦恼

地球的烦恼【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口问题【教学目标】1.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对地球资源需求增加,对地理环境产生过重压力的状况,这是造成地球母亲烦恼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学会阅读人口增长图表,能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3.关注身边的人口问题,认识中国人口政策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对地球资源需求增加,对地理环境产生过重压力的状况,这是造成地球母亲烦恼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难点:关注身边的人口问题,认识中国人口政策的积极意义。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人口问题材料。

【教学过程】(一)教授新课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漫画,地球不堪人口重负,以及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卡通人所说的问题,人口一直这样增长的话地球能养活这么多人吗?在读图时,关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及其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两方面的基本信息,结合单元引言讨论以下内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地球资源,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过快增长会造成地球环境的过重压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通过具体的数据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状况,讨论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的大致趋势。

3.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人口问题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景观图片——拥挤的住房、水体污染、饥饿的非洲儿童等,说说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为什么和人口有关?并阅读教材文字,说说这些环境问题与人口数量过多之间的关系,了解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

4.在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之间关系讨论的基础上,讨论说说:我们可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说说自己知道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5.假设并计算:自己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而自己的父母等都有许多的兄弟姐妹的情况;假如自己和父母两代人平均每代养两个儿女,自己所在班级的同学父母和他们的子孙们,三十年后可能会有多少人?如果自己和父母一代都只生一个,30年后的人数可能是多少?通过数字的比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数量控制的作用。

6.阅读教材人口政策文字内容,分析中国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世界人口增长控制方面的巨大贡献。

垃圾的烦恼优秀评课稿

垃圾的烦恼优秀评课稿

垃圾的烦恼优秀评课稿
垃圾的烦恼优秀评课稿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1.教师总结了垃圾的分类方法后,没有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小组的分类没有得到及时反馈。

如果加上此环节,及时让知识得到巩固,效果会更好。

2. 点面结合不够好,后进生照顾不周。

虽然付老师已经有意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但被教师关注到的学生还是偏少,教师如果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会更切合学生的发展,更切合小班化教育的理念。

3、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与学习、交流时间过短,存在应付现象,让人产生为教学而教学的感觉。

4、学生讲述的过程体现不够具体,教师为了完成预先设置的任务,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只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没有照顾大多数学生。

付老师这节课准备比较充分,课件精美,实用性强。

针对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教学设计以学生调查汇报、交流为主,通过汇报交流,学生知道了生活垃圾的四种处理方法,并且在绘本故事考中得到反馈。

在给垃圾分类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初步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这两项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心灵受到了震撼。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了有些垃圾可重复利用,垃圾要分类投放,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课堂上,付老师精心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发展,情感得到释放,教学效果很好。

不堪重负的地球评课稿

不堪重负的地球评课稿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伤心的地球母亲》第一课《不堪重负的地球》教学评课稿今天听了杨老师上的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伤心的地球母亲》第一课《不堪重负的地球》这节课时。

让我深受感动,这节课让学生了解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遭到污染已经造成对地球的威胁。

教材选取了人口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同时从全球的角度,了解其他人口众多给地球带来的威胁。

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我看过一些教学录像,也听过优质课,课的形式大多是以活动为载体,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上得到感受,从而受到品德与社会的熏陶。

杨老师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观看地球,你好吗?歌曲视频中,让学生感觉到地球正面临着危险;从地球母亲给同学们的一封信中让学生知道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环境遭到污染已经造成对地球的威胁。

其次,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强调了从学生的主体感受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了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课堂教学采用的是观察人口增长坐标图的形式来体验和感悟地球不堪重负。

另外在教学中,还着重了品德与语文的课程整合。

本课时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活动中如果能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会更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如能在本课时结束时有时间让学生畅谈一下了解家乡近几年来人口发生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这一课堂教学将会更完美。

最后,感谢杨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在本校学习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旋律
——评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地球的烦恼》
评课人:上饶市逸夫小学於德芳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聆听了周凤英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烦恼》一课,好似在我们每一个地球人心中都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而我们人类却是间接的始作俑者!周老师为六(1)班孩子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品德与社会课,也为我们在座的品德老师呈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帮助地球消除这些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周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我将整节课的教学特点概括为“简洁、巧妙、灵动”三点。

特点一:简洁
“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开课伊始,周老师从地球切入,请学生说说对地球的了解,接着紧扣地球的自然美景配以深情的介绍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最后话锋一转,呈现受伤的地球图片导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却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本节课,周老师紧扣“烦恼”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球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对地球做出的伤害,升华学生保护地球的情感。

特点二:巧妙
“图片妙用,了解烦恼。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地球的烦恼,
但是周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局限于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搜集的图片,合理地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在学生对教材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感官的拓展,化静为动,此可谓第一妙!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烦恼后,周老师适时出示了一封“地球爷爷的信”,当学生们聆听了地球的心声后,巧妙地引入下一个“巧嘴你来辩”的情境,看似简单,实则别有用意,变枯燥的接受学习为学生自发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为第二妙!
“音乐渲染,妙托情感。

”整节课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周老师在教学时多次使用了音乐渲染,导课时舒缓柔美,感知烦恼时悲伤凄凉,小组合作时轻松自然,升华情感时却是那么地悲壮震撼!细细想来,周老师的这一设计颇为用心,让原本沉重的话题——“地球的烦恼”变得不再那么地枯燥,让学生跟随着音乐变换着心情,随着教学的深入,情感也随着音乐的更换而层层深入,真可谓妙不可言!
特点三:灵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周老师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活动,也没有绝对排斥教师的传授与讲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相结合。

”构建了一节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的灵动课堂。

主要体现在:“导学自然,构思新颖。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周老师出示了地球爷爷的这封信,并提供了“全球变暖”的这一地球烦恼,顺势抛出了“到底地球变暖好不好?”这一问题,紧接着让学生们通过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论,表面是在分析问题,实际上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后面的小组合作提供指导。

这样的指导区别于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使教学环节更加灵活。

“导向明确,尊重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时下的课堂中随处可见,大部分都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最后汇报交流。

周老师的这节课同样也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但是却有它的独到之处:当周老师提出合作要求后,
又及时补充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资料,而且尊重了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的意愿,听,周老师是这样说:“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交流。

”看,每个小组成员的手中都拿着他们所关心的地球烦恼,认真地讨论着,学习着。

汇报交流时,那一个个精彩的述说、表演,不正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体现吗?正是周老师精心地预设,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明确导向,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情感的体验,才收获了这样精彩的生成!
非常感谢周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回味之余,我也在认真地思考,如何让课堂教学更趋于完美?
思考一:
品德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舞台,在这节课上体现得的淋漓尽致,但是每一次的互动,当学生的情感接受碰撞时,教师和学生可否进行具有个性的评价,让情感的体念更深入内心?
思考二:
我们都希望看到,一节精彩的课能配上一个较为精美的板书设计,我想如果能以地球简笔画为背景,将烦恼板书在其中,当周老师请学生说出可以为地球做些什么时,再出现双手衬托在地球外围,既让学生懂得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又可以为板书添上点睛之笔。

以上是我对周老师执教的《地球的烦恼》的一点体会,愿与在座的老师们共勉,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