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精)

合集下载

大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ppt.ppt

大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ppt.ppt

2.2 保肝利胆作用 研究认为大黄素对胆汁淤积型肝炎有保 护作用。大黄多糖与番泻苷使大黄作为钙通 道阻滞剂的有效成分,二者均可显著抑制细 胞外钙内流,降低肝细胞中钙离子浓度,有 利于减轻高钙对肝细胞的损伤。
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黄的成分有抗血小板聚集 和黏附的作用,而血小板与动脉血栓的改变有 关,大黄对明显延长电刺激破坏动脉壁内皮所 引起的血栓形成的潜伏期,降低血小板黏附和 聚集而形成的血栓重量,减少结扎下腔静脉时 瘀滞血流形成的血栓干重.为此,大黄有防止动 脉,静脉血栓的形成,调节两者的比值平衡的 作用,在冠心病的防治中有重要的意义。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 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性寒、味 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 利胆退黄等功效。 成分主要为:蒽醌类化合物和大黄鞣质 苷类。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 物,其中包括游离蒽醌类如:大黄酚、大黄 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醇、芦荟大 黄素等;以及结合蒽醌类衍生物如:双蒽酮 苷和单糖苷。另外,大黄中还含有大量的卵 磷脂,β —谷甾醇和多糖。大黄传统用于泻 下,抗菌。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1 抗血栓形成 大黄、大黄素和大黄糖甙能分别抑制二磷 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胶原和胶原 受体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胶原受体 激动剂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三磷酸腺苷(ATP) 释放和血栓素B2的形成,并具有浓依赖性。 研究发现,大黄苷,大黄多糖使血小板细胞 外钙离子内流,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 减少血栓的形成。
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2.1 泻下作用 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为蒽酮类和二蒽酮 类以及它们的苷类,而主要泻下成分为二蒽 酮类化合物--番泻苷。大黄可用于治疗大便燥 结、热结便秘,一般在用药后6~19h可排便, 经口服后,结合状态的蒽苷大部分未经吸收 直接到达大肠,在肠内细菌酶的作用下,还 原成蒽酮刺激肠粘膜,抑制肠粘膜对葡萄糖, Na+和水的吸收,增加肠内容积,间接刺激肠 蠕动而致泻。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在体内 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 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1. 引言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inn.)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中草药,其根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对大黄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药物。

2. 温经通便作用大黄具有温经通便的药理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蒽醌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起到通便的作用。

由于其能促进肠道的蠕动速度,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和排毒。

3.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大黄还具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胆汁分泌和消化液的分泌量,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有效阻止肠道中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4. 抗炎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酶的活性,进一步发挥其抗炎作用。

5. 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大黄还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自噬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大黄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

6. 抗氧化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其富含的大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大黄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一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7. 抗菌作用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耐药菌种。

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8. 免疫调节作用大黄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力和免疫应答能力。

9. 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血液中脂质代谢和减少氧化应激来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概述:肝病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常见的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在防治肝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黄的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其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

1. 大黄的成分: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功效。

2. 大黄的药理作用:2.1 抗炎作用:大黄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有助于保护肝细胞。

2.2 利胆排毒作用: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肝火、清利胆汁、排毒养肝的功效,有利于消除体内毒素。

2.3 抗病毒作用: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对一些病毒引起的肝炎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2.4 抗氧化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

3. 大黄在防治肝病中的应用:3.1 防治肝炎:大黄可以通过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有助于防治病毒性肝炎。

3.2 缓解肝硬化症状:大黄的利胆排毒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硬化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3.3 预防肝癌:大黄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4 促进肝细胞再生:大黄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肝细胞再生,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肝脏组织。

4. 大黄的使用注意事项:4.1 剂量控制:大黄属于强行泻药,使用时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度使用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4.2 长期使用慎重:大黄具有一定的泻下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对肠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慎重使用。

4.3 儿童和孕妇慎用:由于大黄具有刺激性泻药的性质,儿童和孕妇应该慎用,避免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大黄内含有一些药物成分,使用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结论:大黄作为传统中药,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在防治肝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1.2 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大黄药材质量控制的主要化学成分

大黄药材质量控制的主要化学成分

大黄药材质量控制的主要化学成分大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在对大黄药材质量控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全面评估后,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黄的特性和功效,从而更好地利用这一药材。

接下来,我们将从化学成分、质量控制以及个人观点与理解这三个方面对大黄药材展开探讨。

一、化学成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大黄素和大黄酚类物质。

其中,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可促进肠蠕动,加速排泄。

大黄中还含有大量的蒽醌类物质,具有抗炎、抗菌等功效。

这些化学成分共同作用,赋予了大黄药材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二、质量控制针对大黄药材的质量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首先是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的判断;其次是含量测定,即对大黄素和其他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以保证其质量稳定;最后是控制不良成分的含量,如大黄中的有毒物质草酸等。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大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其主要化学成分,并加强质量控制,才能更好地保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对于大黄药材的质量评估和控制,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医疗环境。

总结回顾通过对大黄药材质量控制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大黄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了解其化学成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这一药材,并在质量控制方面做到更加严谨和科学。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大黄药材在当前的中药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对其质量控制要格外重视,以保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在本文中,我们从化学成分、质量控制以及个人观点与理解这三个方面对大黄药材进行了深入探讨。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启发,也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和重视大黄药材的质量控制工作。

大黄是一种历史悠久、功效明显的中药材,其在中医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其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外,我们还可以从传统应用、现代研究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来详细探讨大黄药材。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包含大黄素等成分。

它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肠壁运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祛湿解毒:大黄含有大量的蒽醌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能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湿气。

此外,大黄还可以减少湿热和湿毒对身体的侵害。

3.活血祛瘀: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对于一些因气滞血瘀导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

4.抗菌消炎: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一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功能主治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主治:1.导泻通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

它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的湿度,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此外,大黄还可以调整肠道的水分吸收能力,减少水分的吸收,进一步增加粪便的湿度,促进排便。

2.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的作用,能够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热来降低体温和消炎。

它常被用于治疗热病、湿疹等热毒病症。

3.改善便秘引起的皮肤问题: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痤疮、黯沉等。

大黄具有解毒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皮肤问题。

4.缓解瘀血引起的痛症:大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从而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痛经、血栓等疾病。

–痛经:大黄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排除,减轻痛经。

–血栓:大黄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引起浮肿、腹胀以及其他不适症状。

大黄的祛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祛湿解毒、活血祛瘀和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

基于这些作用,大黄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病症、皮肤问题、瘀血引起的痛症以及湿气引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黄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且抗菌谱广、作用强, 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 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 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 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 增加细胞保护机制, 抗凝抗栓。

改善微循环, 有抗厌氧菌作用, 特别是对常见的脆弱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大黄还具有清除自由基, 促进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 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使用。

临床上根据大黄的这些药理作用, 可治疗多种疾病。

大黄具有促进肠黏膜新陈代谢,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灌注, 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 及炎性介质释放, 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大黄为通腑之要药, 通过临床观察, 大黄具有缓解腹痛快,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 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 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 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 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可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 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 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的蒽醌类衍生物能促使血小板生成, 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 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 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 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在试管中均有抗菌作用, 抗菌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蒽醌类衍生物, 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

它们的作用均为抑菌而非杀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杆菌以及对伤寒(仅对大黄酸敏感)、副伤寒和痢疾杆菌均有良效。

在抗菌作用方面, 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结晶较为稳定, 其溶液也能耐热, 但对光很敏感, 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易遭破坏。

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试管中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波叶大黄在体外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滴虫有杀灭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大黄(Rheum palmatum)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的药用植物,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蒽醌类化合物等。

本文将对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大黄的主要成分大黄的根部是其主要药用部位,主要含有大黄素和蒽醌类化合物。

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极强的泻药作用。

蒽醌类化合物则是大黄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大黄素具有强烈的泻药作用,能刺激结肠运动及分泌,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此外,大黄素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多种癌症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二、大黄的临床药理研究进展1. 消炎作用:大黄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能够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2. 抗菌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作用,对某些耐药菌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大黄素通过影响细菌的细胞膜透性和DNA复制等机制,发挥其抗菌作用。

3. 润肠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能够增加肠道分泌液,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此外,大黄还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4. 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对多种癌症细胞线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多药耐药的肿瘤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5. 抗病毒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活性,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研究发现,大黄素通过抑制病毒的侵入、复制和传播等多个环节,发挥其抗病毒作用。

三、总结大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黄素和蒽醌类化合物。

大黄的临床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中药大黄的药理作用

中药大黄的药理作用

中药大黄的药理作用1. 泻下作用大黄有泻下作用, 蒽醌甙是其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双蒽酮番泻甙的作用最强, 游离型蒽醌类只有微弱的泻下作用.实验证明大黄煎剂的泻下作用明显,但受煎煮时间、加热温度和酸碱性的影响, 长时间的加热会使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的泻下效力降低.大黄口服给药后需6~8小时才发挥作用;而直肠给药, 泻下作用出现的时间较口服要快得多;注射其有效成分,则作用迅速且泻下效力最强.研究表明: 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 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 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 经肝脏转化为甙元, 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 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 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 使肠运动亢进, 引起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 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 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 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 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 后期呈运动抑制, 低浓度促进, 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 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 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2.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试管内, 大黄对革兰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均有抗菌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其抑菌效力之比为4:2:1;抑菌的有效浓度为 1.5~25μg/ml.大黄的抗菌成分除了蒽醌类外, 可能还有其他水溶性成分, 因为生大黄煎剂去掉鞣质或游离蒽醌或二者均去掉后, 仍有抗菌活性, 且这些成分的抗菌活性有耐热耐压的性质.大黄抗菌的作用机制是对细菌细胞核酸、蛋白质合成及糖代谢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覃状杆菌、淋病双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尤其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大黄水煎剂、水浸剂、醇浸剂、醚浸剂在试管内对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如许兰黄癣菌、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黄浸出物可抑制和杀灭溶组织变形原虫, 也可杀灭人毛滴虫, 但对人肠滴虫及万氏唇形鞭虫的抑制作用较弱.大黄对阴道滴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 对胃肠道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 给予生大黄能治疗和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的出血, 表现为出血程度明显减轻, 出血灶及出血灶面积明显减少, 其作用与甲氰咪胍相似.大黄治疗和预防溃疡的机制是其有抑制胃酸分泌, 降低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对灌服纯酒精造成胃黏膜损伤的大鼠预先灌胃给予大黄煎剂的实验表明: 大黄对胃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临床研究证明: 生大黄和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相同剂量下生大黄的作用更明显, 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 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与西药组疗效一致, 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 患者康复快.大黄含苦味质, 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 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4. 解痉作用大黄素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小鼠肠痉挛, 其解痉作用较罂粟碱强 4 倍多, 但对豚鼠气管的解痉作用较弱.5. 对肝脏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生大黄能使中毒性肝炎的实验家兔死亡数及肝脏显著坏死的动物数减少.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 大黄煎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大黄的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大黄的活性成分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

药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甚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结论:中药大黄是一种极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关键词:大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

[1]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

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

[2-4]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

[5]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活性成分1.1蒽醌类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类成分。

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A~D(药用大黄不含大黄酸苷类等成分),[6]大黄还含有大黄蒽类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成的苷类和蒽酮类如蕃泻苷(Senno side)A,B,C,D,E,F等。

[7]1.2 蒽酮类蒽酮类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主要有大黄二蒽酮(rheidin)A,B掌叶二蒽酮(palmidin)A,B,C,和番泻苷(sennoside)A~F等,Babu等新发现了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的蒽酮酯类成分及蒽酮醚类成分。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

大黄具有抗菌作用大黄具有抗菌作用,且抗菌谱广、作用强,有效成份主要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其中以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其抗菌机理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作用,还能抑制二十碳稀酸类异常代谢,增加细胞保护机制,抗凝抗栓。

改善微循环,有抗厌氧菌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的脆弱杆菌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大黄还具有清除自由基,促进肠黏膜杯状细胞增生,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的使用。

临床上根据大黄的这些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

大黄能促进肠粘膜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瘀、改善血液灌注,增加肠蠕动、抑制肠道病菌生长,及炎性介质释放,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及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的作用,大黄是疏通脏腑的重要药物。

通过临床观察,大黄能迅速缓解腹痛,退热、解毒、通腑效果好等特点,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对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有关的5种胰酶(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和胰脂肪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能改善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总补体水平,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及对抗内毒素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的蒽醌衍生物可以促进血小板生长成,显著增加纤维蛋白质、缩短凝血时间,其含有的鞣质又具有局部收敛,止血作用。

生大黄粉剂能均匀覆盖胃黏膜表面较长时间,更有利于其止血和保护胃黏膜起屏障作用药用大黄和大黄对试管中的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

有效的抗菌成分主要是蒽醌衍生物,其中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和大黄酸的效果最好。

它们的功能是抑菌而不是杀菌。

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杆菌、伤寒(仅对大黄敏感)、副伤寒和志贺氏菌有效。

就抗菌效果而言,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结晶相对稳定,其溶液也可以耐热,但它们对光非常敏感,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容易损坏。

大黄汤和水、醇、醚提取物也能抑制试管中常见的致病真菌。

大黄在体外能杀灭溶组织阿米巴和滴虫。

它对流感病毒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蒽醌类是大黄中研究最多的活性成分,在不同来源药材及不同饮片中含量有所不同[5-6],含量为3%~5%,分为游离型与结合型。

促进胃肠蠕动的神奇中药大黄

促进胃肠蠕动的神奇中药大黄

促进胃肠蠕动的神奇中药大黄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被称为"促进胃肠蠕动的神奇中药",因其具有卓越的胃肠促动作用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大黄的起源、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大黄的起源大黄,学名为Rheum palmatum L.,属于蓼科植物。

它主要生长在中国中部、东北和西南地区,十分常见。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大黄就被广泛提及,其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由于其卓越的药用价值,大黄一直被当作一种重要的中药材。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富含大黄素、大黄酸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使大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其中,促进胃肠蠕动是大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胃肠道的平滑肌收缩,增加胃肠的蠕动频率和力度,从而促进食物在胃肠道的排出。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泻火、消肿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胃痛等胃肠道疾病。

三、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1. 治疗便秘: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问题,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大黄作为促进胃肠蠕动的神奇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

它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频率,使患者排便顺畅,缓解便秘症状。

2. 缓解胃痛:胃痛是胃肠道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常与胃肠蠕动功能紊乱有关。

大黄具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缓解胃肠道的紧张状态,减轻胃痛的程度。

因此,在临床上,大黄常被用于治疗胃痛。

3. 改善消化问题:消化问题也是很多人面临的困扰,比如消化不良、胃胀等。

大黄可以通过促进胃肠蠕动来改善这些问题,帮助胃液和消化酶更好地分泌和消化食物,从而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4. 预防肠道疾病:大黄的促进胃肠蠕动作用有助于减少肠道内废物的滞留时间,减少毒素的吸收。

这对于预防肠道疾病,如结肠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大黄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以其促进胃肠蠕动的神奇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可以治疗便秘、缓解胃痛、改善消化问题,并有助于预防肠道疾病。

但是,使用大黄也需遵循中医药专业人士的指导,因为滥用大黄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如腹泻和脱水。

大黄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大黄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大黄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大黄,又称为黄连、黄鼠簇,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在中医药中,大黄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妇科疾病。

大黄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化学成分,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大黄主要含有黄酮类、蒽醌类、大黄素等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大黄药物一系列的药理作用。

大黄具有清热、泻下、活血化瘀、杀菌等功效。

清热作用:大黄可清热解毒,对妇科感染引起的发热等症状具有显著疗效。

泻下作用:大黄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蠕动频率,从而有效改善便秘等问题。

在妇科疾病中,大黄的泻下作用可帮助排除子宫腔内积聚的垃圾和有毒物质。

活血化瘀作用: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子宫内腔血液循环,解决痛经等问题,促进有害物质的排出。

杀菌作用:大黄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杀菌效果,可以用于治疗妇科感染相关的病症。

二、1. 帮助调理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问题之一,可以表现为月经提前、延迟、不规律等情况。

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调理月经不调引起的痛经、经量过多等问题。

同时,大黄还能促进子宫内膜的脱落,帮助子宫内膜的正常再生。

2. 缓解痛经大黄对于缓解痛经有显著的作用。

痛经常是由于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导致的,而大黄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剥脱的情况,从而减轻痛经的症状。

3. 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常常伴随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大黄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子宫内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肌瘤的萎缩。

此外,大黄还可以帮助子宫内膜排出垃圾和有害物质,提高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

4. 辅助治疗盆腔炎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感染性疾病,常常伴随发热、下腹疼痛等症状。

大黄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菌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盆腔炎引起的炎症症状,并降低感染的风险。

5. 改善妇科感染症状大黄对妇科感染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杀菌作用可以清除感染源,减少炎症反应;泻下作用可以促进毒素的排出,减轻感染引起的不适。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大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大黄,又称为中国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中医药中。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大黄的中药名为"大黄",其学名为Rheum palmatum L.,属于蓼科植物。

在中医药理论中,大黄具有通便泄热、祛湿燥湿等功效,并被用于治疗便秘、湿热病症等。

大黄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是大黄素。

大黄素是一种黄色晶体,呈现弱酸性,容易溶于醇和酮类溶剂。

此外,大黄还含有大黄酸、蓼皮甙、大黄酚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共同作用,赋予大黄药物其特殊的药理作用。

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促进肠道蠕动和增加排泄。

大黄素能够刺激肠道的平滑肌收缩,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排出。

同时,大黄素还能够抑制肠道内过多水分的吸收,增加水分的排泄。

这些作用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和湿热病症。

另外,大黄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有助于改善炎症和感染等症状。

除了上述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利胆作用。

大黄酸是大黄中的一种成分,具有刺激胆汁分泌的作用。

此外,大黄还能抑制肠道内的细菌和寄生虫的生长,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病症的治疗:1. 便秘:大黄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出,对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2. 湿热病症:大黄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泄泻等。

3. 炎症和感染:大黄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对于改善炎症和感染等症状有一定帮助。

4. 胆道疾病:大黄能刺激胆汁分泌,对于一些胆道疾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虽然大黄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宜过量使用。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引起肠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便秘。

此外,大黄在孕妇、哺乳妇女、小儿和体弱者中慎用,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的来说,大黄作为一种中草药,在中医药中被广泛使用。

其化学成分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大黄素和大黄酸等,具有通便泄热、祛湿燥湿等药理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

中药大黄功效与作用大黄,又称黄连木,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

它具有独特的功效与作用,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大肠湿热、心火旺盛等疾病。

本文将从大黄的性味与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性味与归经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归经属于肝经、大肠经。

苦性寒凉的性味使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二、化学成分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即芽皮甙),其化学名称是3,8-二羟基-1-甲基蒽醌-2-糖苷。

此外,大黄还含有蒽醌类、大黄素甙、芳香族蒽醌和黄酮类等多种成分。

其中,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

三、药理作用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对于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大黄可以通过刺激肠道黏膜,促进排便,将体内积郁的湿热排出体外,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

2. 凉血活血:大黄可以活血化瘀,对于瘀血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刺激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帮助瘀血排出体外,凉血活血,达到治疗目的。

3. 润肠通便: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对于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大黄素可以增加大肠蠕动,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润滑大肠,达到通便目的。

4. 抗菌抗炎: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素可以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与繁殖,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抗菌抗炎的作用。

四、临床应用1. 大黄泻下,用于治疗热毒壅盛、内热外感等疾病。

如痈肿疮疡、急性肠炎、急性胃炎等。

2. 大黄活血,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疾病。

如痛经、瘀血性疼痛等。

3. 大黄通便,用于治疗便秘、大肠干燥等症状。

4. 大黄清热,用于治疗湿热病、疮疡溃烂等疾病。

总结而言,大黄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活血、润肠通便、抗菌抗炎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通过刺激肠道、扩张血管、增加大肠蠕动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性状及药理作用

大黄性状及药理作用

大黄性状及药理作用一、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二、鉴别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

韧皮部明显;薄壁组织发达。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黄棕色。

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

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三、药理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一)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泻下作用: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

泻下有效成分: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

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2)利胆、保肝(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止血作用: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大黄的活性成分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

药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甚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结论:中药大黄是一种极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关键词:大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

[1]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

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

[2-4]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

[5]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活性成分
1.1蒽醌类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类成分。

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A~D(药用大黄不含大黄酸苷类等成分,[6]大黄还含有大黄蒽类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成的苷类和蒽酮类如蕃泻苷(Senno sideA,B,C,D,E,F等。

[7]
1.2 蒽酮类
蒽酮类为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主要有大黄二蒽酮(rheidinA,B掌叶二蒽酮(palmidinA,B,C,和番泻苷(sennosideA~F等,Babu等新发现了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的蒽酮酯类成分及蒽酮醚类成分。

[8]
1.3 鞣质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黄泻下以外新功效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大黄鞣质降低血清尿素氮活性的发现,使得大黄鞣质的化学成分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从唐古特大黄和掌叶大黄分离得到40余个化合物。

[9~10]鞣酸等是良好的自由基活性氧的清除剂,但大黄清除活
性氧的作用与这些组分中哪些成分相关尚须进一步研究; 国外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表明,经各种层析柱从大黄水提物中得到一淡褐色粉末,相对分子质量约2800的缩合型鞣质,其结构为部分酰化的8 聚体,命名为RG--鞣质.[11]
1.4 多糖
多糖类是大黄的另外一类重要组分。

张思巨等从大黄根及根茎中得到DMP-1 和DMP-2两种酸性多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000和25000。

TLC和GC分析表明2 种多糖的糖组成完全相同,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来苏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组成。

以往的研究显示,[12]大黄多糖中单糖组成的种类和比例随大黄的种属,产地及采集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药理作用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 药理作用
2.1泻下作用
大黄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番泻甙类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

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黏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
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
泻下。

亦有研究证明: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等使肠运动亢进,引起泻下。

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

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

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

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13,14]。

2.2抗菌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的抗菌成分为:3-羧基大黄酸、羟基芦荟大黄素、羟基大黄素,它们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目前已知的抗菌机理为: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15]。

钱氏[16]用大黄醇提片治疗急性肠炎54例、急性细菌性痢疾110例,总有效率95%。

2.3治疗慢性肾衰
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①减少肠道中的氨基氮的重吸收,阻断尿素的合成原料;②抑制肝、肾组织中尿素的合成;③提高血中游离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后者可促进机体利用体内尿素氮合成体蛋白;④抑制体蛋白分解,使尿素氮和肌酐值降低;⑤尿中尿素和肌酐排泄量有增加倾向;⑥明显降低胍类毒素的蓄积。

研究还发现:大黄改善氮质血症;影响残余肾组织代偿性肥大;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纠正脂代谢紊乱;减少蛋白尿,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值[17]。

2.4大黄的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治疗炎症的机制主要有[18]:①大黄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能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有利于炎症机体抗炎抗毒的应激反应。

②大黄有减轻血中内毒
素作用,能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细胞聚集反应,并能抑制环氧化酶途径产生的血栓素A2和17-三烯酸生成,使脂氧化酶通路活跃,羟基花生四烯酸生成增加,有阻止重症感染患者病程向多发性脏器功能衰竭演变的重要作用。

2.5 大黄的趋精神作用
国外从化学、行为药理学及神经化学方面探讨了大黄的趋精神作用[19]。

认为大黄趋精神作用的主要成分是RG-鞣质;大黄的趋精神作用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作用一致,并且不伴有行为毒性。

3结语
大黄一直是常用大宗中药材,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的查阅可见,其成分研究已从传统的蒽醌类,蒽酮类扩大到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及多糖类等,但少有新化合物被发现!大黄的药理作用主要集中在调节胃肠功能,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以及比较新的调节雌激素水平等方面!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大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大黄或以其为原料药的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系统指导!大黄及其提取物肾毒性的研究目前尚未深入,为确保大黄及其制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大黄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侧重点之一!
傅兴圣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S].2010年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南海江,许旭东,陈士林等.大黄属研究植物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9.
[3] 谢燕,李国文,马越鸣等. 大黄多糖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48(32 : 25-27
[4] 郭志伟,刘琳娜等.大黄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状况[J]. 中国药房,2006.
[5] 张村,李立,肖永庆等. HPLC法同时测定大黄不同来源药材中2个蒽醌苷类成分的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
[6 ] 李敏,李丽霞,刘渝等. 大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
化,2006.
[7] 何正显,信玉琼,陈明等. 大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急症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急症,2007.
[8]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 2011,25(38
[9] 肖培根主编. 新编中药志"第一卷[b]A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332: 56 I5GA
[10] 李丽,张村,肖永庆,等.大黄药材中苯丁酮及二苯乙烯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88( 43 :53-57
[11] 李秀才. 大黄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3,88( 43 : 76-77
[3] 谢燕,李国文,马越鸣等. 大黄多糖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48(32 : 25-27
[13] 林永成.大黄治热结便秘的机理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1996,35(2:75-76.
[14] 张子梅.影响大黄泻下作用的因素浅析[J].陕西中医,2003(5:90.
[15] 温枫.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00,6(3:53-54.
[16] 钱尚统.单味大黄醇提片治疗急性肠炎、菌痢的疗效观察[J].中成
药,1989,11(9:23-24.
[17] 黄翠玲,李才,邓义斌.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8:506.
[18] 蔡胜秀.大黄治病疗效及原理概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3:23.
[19] 贺玉琢编译.大黄的趋精神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