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cb13d9419e8b8f67c1cb9b2.png)
讨论
其他原核微生物
2
讲授/讨论
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致病性
掌握、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结构特点和形态特征
讨论
真菌学
2
讲授/讨论
细菌、真菌、霉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掌握霉菌和酵母的结构和功能、菌落特征
批阅作业
病毒学(形态、结构)
2
讲授/讨论
(Prerequisite)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钱秀萍(Xiuping Qian)
吴明媛(Mingyuan Wu)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无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药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开课时间为第4学期。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两部分。微生物学部分主要介绍细菌、放线菌、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和病毒的结构、功能和致病性、细菌的营养生长和代谢、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免疫学部分主要介绍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课程教学采用讲授、阅读、分析、讨论、展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熟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应用,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乐于思考、团队合作的素养。
课堂测试、
PPT讲述
补体系统
2
讲授/讨论
临床病例分析某种疾病与补体之间的关系
掌握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和生物学作用
讨论
细胞因子(分类、作用)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0749f1d5bbfd0a795673f1.png)
《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及复习思考题免疫学部分第一章免疫学概说课时:共1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系统的组成。
熟悉:免疫学研究的范畴。
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医学免疫学概述;二、免疫学发展简史;三、免疫的现象、功能与概念;四、免疫应答的类型和特点;五、免疫系统的组成。
思考题:1.免疫的现代概念?2.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的表现分别是什么?3.试比较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第二章抗原课时:共2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基本属性,表位的概念,抗原的种类。
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抗原的种类。
了解:交叉反应的概念及形成基础;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一、抗原的概念;二、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结构基础;三、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四、抗原的分类。
思考题:1.抗原、表位以及交叉反应的概念?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3.交叉反应是否否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为什么?第三章免疫效应分子课时:共4课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节免疫球蛋白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断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了解: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一、抗体的发现及理化性质;二、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三、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六、单克隆抗体。
思考题: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区别?2.抗体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哪些?3.简述免疫球蛋白单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节补体系统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经典激活途径,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
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补体系统的旁路激活途径及MBL激活途径。
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
一、补体的发现及其概念;二、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三、补体系统的激活;四、补体系统的调节;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b6dbe74f46527d3240ce086.png)
病原生物学(88学时)一、课程简介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基础免疫学绪论 1 1抗原 2 2MHC 1 1免疫系统 2 2 4免疫球蛋白 2 2补体系统 1 2 3细胞因子 1 1免疫应答 2 2抗感染免疫 1 4 5超敏反应 3 3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原理免疫学防治医学微生物绪论细菌总论细菌各论其他微生物病毒学人体寄生虫学总论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医学节肢动物机动合计221782102443216464211112422113122122554318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础免疫学第1章免疫学绪论【目标】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1、免疫的基本概念2、免疫学发展简史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第2章抗原【目标】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
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第1节抗原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1、异物性2、一定的理化性状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特异性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目标】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144f60f02020740be1e9b70.png)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人:*** 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护理学院适用专业:护理课程名称: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Z092011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8 实验(上机)学时: 10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本教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二篇为病原微生物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与自学能力,教材适当进行了新旧理论、技术的更替,循序渐进,适当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突出了变态反应机制、合并雷同的防治原则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学时: 1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现代免疫学的概念。
难点: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一篇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难点: 交叉反应的概念及意义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二章免疫系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难点:淋巴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9371e995fbfc77da369b13d.png)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为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发生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防治。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领域中一门基础性、前沿性、桥梁性课程,它具有理论体系完整、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学科与临床知识,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授课,学生应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技能,并能将之应用于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同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同时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等,明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免疫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dee1d5f0242a8956aece46f.png)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21440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学时:72学时学分:3.5学分适用专业:药学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部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沈关心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陆德源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陈蔚峰主编,《医学免疫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限选课。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有两门课程和并而成。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原则的科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免疫应答及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科学。
其任务是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操作技术,有助于今后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教学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住并能灵活运用。
;2、熟悉内容:要求理解并记住基本概念和特点;3、了解内容:要求理解,一般不强调记住。
掌握和熟悉内容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教师应重点讲授或辅导,学生应重点学习。
了解内容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况简介或由学生自学。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1第1章抗原 3第2章免疫系统 3第3章免疫球蛋白 4第4章补体系统 2第5章细胞因子 2第6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第7章免疫应答 2第8章超敏反应 2第9章抗感染免疫 2第10章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1第11章细菌学概论8第12章消毒与灭菌 4第13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6第14章常见的病原性细菌自学第15章真菌学 2第16章病毒学 6第17章抗生素 1第18章微生物在其他药物生产中的应用自学第19章微生物与药物变质自学第20章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2第21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 1复习总结与答疑辅导 4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注重启发式教学,讲授内容应“少、精、宽、新”,授课教师可对内容精选、重组、整合,有些章节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65904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2.png)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921105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 26学时学分: 1.5适用专业: 护理学本科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保持思路清晰。
2.在实验过程中, 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3.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 则需要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以便分析。
4、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每次的实验结果, 应以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填入实验报告, 力求简明准确, 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 应分析原因, 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 溶菌酶的溶菌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制备含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
(2)打孔凝固后, 用打孔器打孔, 孔间距1.5-2cm。
(3)加样周围四孔分别加入5.25.100、500μg溶菌酶标准品。
(4)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 测量溶菌环直径。
实验项目二1.实验项目名称: 白细胞吞噬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吸取肝素加于凹玻片内。
(2)取耳垂血0.04ml, 放在有肝素的凹玻片内, 摇匀。
(3)取葡萄球菌培养液0.02ml加于有抗凝血的凹玻片内, 摇匀。
(4)将凹玻片直于湿盒中, 37℃30分钟, 每10分钟摇匀一次。
(5)取一滴全血菌液混合液, 置载玻片上, 推片, 待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a7202d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7.png)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8d25681a0116c175f0e4810.png)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52601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48/16 总学分/实验学分:2.5/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形态实验室(微免)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已渗透到现代医学各学科领域,在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相关药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地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在药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定地位,是学好其他药学相关课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药学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初步掌握细菌的染色法、细菌的培养接种法、药敏试验;掌握常用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了解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厌氧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形态。
了解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和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等。
免疫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诊断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课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药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药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每班实验分2个小班进行,分别由2位教师带教,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学生每2~4人为1组,实验以学生操作为主,个别实验由带教师示教进行。
2、学生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养、细菌的常用染色法、划线培养、接种斜面、药敏实验、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病毒血凝及抑制试验等。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86e0dc8fad6195f302ba668.png)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根据高等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设置为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为两篇。
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主要讲授基础免疫学的内容;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它微生物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为两部分;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生理功能及调节,引起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及防治原则,了解免疫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90,电视教学时数18,实验课学时数27。
本课程为5学分。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概述(1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3学时)[教学内容]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二、周围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掌握T、B淋巴细胞在周围免疫器官的分布。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f870c45de80d4d8d05a4f1b.png)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考升学学生二、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课,开设在第二学期。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正常人体结构》、《医用化学》后续课程有《基础护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外科护理学》等。
四、设计思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设计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强调打牢医学知识基础,科学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五、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悉常见病原生物的种类和主要生物学性状;(2)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和特异性防治原则;(3)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和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基础知识在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基本应用;(4)掌握病原微生物实验中的无菌操作基本要求,建立无菌观念,为掌握护理操作技术打下基础;(5)能初步辨认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6)能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7)能了解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相关概念;(2)会做简单的病理分析。
(3) 能初步辨认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4) 能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5) 能了解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理论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2)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所学其它科目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知识点及其作用的良好习惯;(3)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应用具体的操作中去;(4)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用于钻研、善于合作、交流的协作意识;(5)培养爱岗敬业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25ef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7.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教授学生有关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和参考书目,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2. 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特性和病原机制;3. 学习微生物感染与抗感染的免疫学机制;4. 掌握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常见微生物致病原理;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学概述1.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1.3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2. 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2.1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2.2 微生物的感染机制2.3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 免疫学与微生物3.1 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3.2 免疫系统对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机制3.3 免疫学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中的应用4. 微生物检测和致病原理4.1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4.2 微生物致病原理及相关疾病的防治措施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相关概念;2. 实验教学:开展微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 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组织学科竞赛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五、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能力。
六、参考书目1. 《医学微生物学》李华主编2. 《微生物学导论》刘伟主编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张明等编著最后,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推动医学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施意见及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实施意见及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3a63d4f90f76c660371a13.png)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用)大纲说明一、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感染与免疫的机理), 特异性诊断和预防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范围广、发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又涉及它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内容丰富,机理复杂,它不仅为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等基础课打基础,也与临床各学科紧密联系。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引起常见病、多发病的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及其他基础知识与微生物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特点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理论讲授,应用声像图表,能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习时能正确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编写教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大纲使用说明:本大纲主要根据第五版医学微生物学本科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而进行编写。
今就其中若干主要问题说明如下:1、本大纲所列内容,多指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也是讲课的依据。
为使学生便于掌握重点,分三级提出要求:即掌握、熟悉和了解。
2、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各自特点、专长及对象的不同适当机动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作某些修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段落按二000年全国统编医学微生物学教材第五版,其大体次序是: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
在实际教学时,各章节的顺序也可以按照实际需要适当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一门医学基础课,其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及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免疫学的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和超敏反应等免疫学基础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和防治。
免疫学基础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相互关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方法及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桥梁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
因此,本课程着重基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其他医学相关知识奠定病原学和免疫学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专科和本科、口腔医学专科、医学检验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专科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发生规律。
3.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4.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微生物学检查的特点。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1.按照掌握、熟悉二个层次,记忆、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成绩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和平时成绩占20%。
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布,微生物与人类及医学的关系课程内容一、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别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如病毒。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有原始核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如真菌。
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尤以土壤中最多。
三、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四、医学微生物学考核知识点一、微生物的种类二、三个大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及所包含的微生物种类考核要求一、识记微生物种类,每个大类微生物所包含的微生物。
二、领会各大类微生物的结构特点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1.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组成、功能,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区别及其意义。
细菌特殊结构的概念和医学意义。
2.细菌的重要合成代谢产物及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二、熟悉:1.细菌基本形态;质粒的概念,各种特殊结构的化学组成及荚膜、芽孢的形成条件,革兰染色的步骤及意义。
2.细菌的营养类型、生长繁殖的条件及方式、细菌生化反应的应用。
3.微生物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三、了解:1.细菌大小、排列方式,细菌基本结构与功能。
L型细菌概念。
细菌形态学检查的一般方法和常用的染色法。
2.细菌理化性状特点、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基种类和用途、细菌代谢的特点。
3.细菌的变异现象及机理课程内容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个体微小,以微米计2.基本形态可分:球菌、杆菌、螺形菌二、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胞浆和核质(1)细胞壁的概念、性质、功能、及其与致病性、免疫性、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关系。
1)肽聚糖组成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3)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特点4)L型细菌(2)细胞膜1)基本结构2)功能(3)细胞浆1)核蛋白体2)胞浆颗粒3)质粒概念、医学上重要的质粒(4)核质2.细菌的特殊结构特殊结构有:荚膜、芽孢、鞭毛、和菌毛(1)膜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医学意义(2)芽孢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医学意义(3)鞭毛的概念、种类及医学意义(4)菌毛的概念、化学组成、种类(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及医学意义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一、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合适的酸碱度、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空气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方式、速度和生长曲线二、细菌与医学相关的代谢产物1.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检查及其意义(1)细菌对糖的分解(2)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2.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检查及其意义(1)产物:热原质、毒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色素(2)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三、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种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2.细菌的分类与命名原则(自学)第三节噬菌体一、主要生物学性状1.噬菌体形态结构微小,多数是蝌蚪形2. 学组成核酸和蛋白质3.抵抗力二、噬菌体与宿主菌的关系1.噬菌体的溶菌过程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2.溶原状态(1)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2)溶原性细菌3.噬菌体的应用(1)细菌的鉴定和分型(2)检测未知细菌(3)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4)其他第四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细菌变异现象1.形态结构变异2.菌落变异3.毒力变异4.耐药性变异二、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1.细菌染色体2.质粒(1)质粒的概念(2)F质粒、R质粒和Col质粒三、细菌变异的机制1.细菌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形2.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溶原性转化和接合的概念四、菌遗传与变异研究的实际意义1.疾病预防2.疾病诊断3.疾病治疗4.基因工程方面制备和表达基因工程的产物考核知识点一、细菌大小及基本形态。
二、细胞壁的结构。
三、质粒的概念及种类。
四、细菌的特殊结构。
五、常用细菌的染色法(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六、细菌的营养类型及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
七、细菌的人工培养法:培养基必需具备的蔫本条件、常用培养基种类、生长曲线。
八、细菌的生化反应。
九、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十、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十一、变异的简要机理和实际应用。
考核要求一、识记1.细菌的测量单位和基本形态;细胞壁的主要化学组成;质粒的概念。
2.荚膜、芽胞、鞭毛、菌毛的概念;革兰染色法的步鼻和结果。
3.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菌、异养苗),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条件。
4.细菌的变异现象。
二、领会1.革兰阳性苗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及其实际童义。
质粒的医学意义。
2.芽胞的形成条件。
革兰染色法的实际意义。
3.菌落的概念,细苗生长表现,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
4.转化、转导、接合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三、简单应用1.荚膜、芽胞、鞭毛、菌毛的医学意义。
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细菌的感染与检查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细菌的致病性、毒力、侵袭力的概念,构成毒力、侵袭力的因素,内、外毒素的特点,构成宿主天然抵抗力的因素及其作用特点。
二、熟悉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三、了解感染发生的条件及类型。
细菌形态学和血清学检查的方法课程内容第一节细菌的感染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1.正常菌群及生理意义。
2.条件致病菌。
3.菌群失调症。
二、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1)侵袭力1)粘附素2)荚膜和类荚膜物质:抗吞噬作用。
3)侵袭性物质:协助细菌在体内扩散。
(2)毒素1)外毒素来源、性质、毒性作用和抗原性2)内毒素来源、性质、毒性作用和抗原性2.细菌侵入的数量3.细菌侵入的门户及定居部位三、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感染的方式与类型(1)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2)内源性感染(2)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1)呼吸道感染;2)消化道感染;3)接触感染;4)创伤感染;5)虫媒感染。
(3)感染的类型1)不感染2)隐性感染3)潜伏感染4)显性感染:①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②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包括毒血症、内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5)带菌状态四、医院内感染(自学)第二节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一、细菌学诊断1.标本采集原则2.病原菌的常用检查方法(1)直接镜检1)不染色标本检查法2)染色标本检查法①单染色法观察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
②复染色法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
(2)分离培养(3)生化试验(4)血清学鉴定(5)动物试验(6)药物敏感试验(7)快速诊断二、血清学诊断(自学)考核知识点一、细菌的致病性及致病条件。
二、感染的类型及结局。
三、细菌的毒力及其构成因素。
四、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菌群失调的概念五、细菌检查常用的方法考核要求一、识记感染发生的条件及类剩。
二、领会1.细菌的致病性及细菌的毒力及构成因素2.毒血症、苗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三、简单应用1.内、外毒素特点2.内、外毒素的区别及对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二、熟悉物理因素对细苗的影响。
三、了解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课程内容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2.湿热消毒灭菌法二、紫外线杀菌法三、滤过除菌法第二节化学消毒灭菌法一、消毒剂的种类和用途与防腐剂。
二、消毒剂的杀菌机制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2.干扰、破坏细菌酶系统3.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三、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3.温度、酸碱度和有机物考核知识点一、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
二、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影响因素。
考核要求一、识记消毒剂、防腐剂的概念,影响消毒、防腐剂作用的因素。
二、领会消毒、灭菌、防腐、无菌与无菌操作的概念三、简单应用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
第四章呼吸道传播细菌学习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结核心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用途、结核病的特异性防治。
二、熟悉1.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变异性及免疫性。
2.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原则c3.肺炎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三、了解1.结核杆菌的主要特点、其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2.脑膜炎奈氏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3.白喉棒状态杆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
4.其他呼吸道传播细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课程内容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一、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抗酸性、培养特性、抵抗力、变异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与致病有关的菌体成分2.所致疾病多途径感染,多脏器结核病3.免疫性(1)免疫力、变态反应同时存在。
(2)结枝菌素试验:原理、结果解释,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二节脑膜炎奈氏菌一、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主要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和菌毛2.所致疾病呼吸道炎症、脑膜炎3.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三节白喉棒状杆菌一、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2.所致疾病白喉3.免疫性牢固免疫力三、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涂片镜检典型形态2.培养与鉴定3.毒力鉴定四、特异性防治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第四节流杆嗜血杆菌一、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主要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菌毛和某些酶类2.所致疾病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3.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五节肺炎支原体一、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