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护理

合集下载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19目录目录 (1)感冒定义、病因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病证,多由于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风寒感冒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2.风热感冒恶风发热、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肿、声音嘶哑、咳嗽痰黄;3.暑湿感冒见于夏秋季节,周身酸困乏力、身热、无汗或少汗、头晕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 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5.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咽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病情观察要点1.外感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周身不适等;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3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的鉴别要点;2.汗出l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证;2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证;3.咳嗽、咳痰咳嗽的程度、时间与规律;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4.胃肠道反应有无纳呆、恶心呕吐、腹泻;5.用药后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为虚脱,立即通知医生;症状护理要点1.病室环境风寒、气虚者室温可偏高;风热阴虚者室温宜偏凉爽;暑湿感冒者室内避免潮湿;2.咳嗽咽痒应远离厨房、公路、工地等烟尘较多的场所,病室内禁止吸烟;饮食护理要点饮食以清淡稀软易于消化为主,多饮水,少食多餐;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食物;1.风寒感冒宜食发汗解表之品,如葱、姜、蒜等调味的食物,或予生姜红糖水热饮;食疗方:姜葱粥、紫苏粥;2.风热感冒宜食清淡凉润助清热之品,如秋梨、枇杷、藕、甘蔗等,可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等;食疗方:黄豆香桑汤、银翘粥金银花、连翘、芦根水煎去渣取汁与粳米同煮等;3.暑温感冒宜食清热解表、祛暑利湿之品,如冬瓜、萝卜、鲜藿香或佩兰代茶饮等;食疗方:荷叶粥、绿豆粥等;4. 气虚感冒宜食红枣、牛奶等温补、易消化之品;食疗方:山药粥、黄芪粥;5.阴虚感冒宜食甲鱼、银耳、海参等滋阴之品;食疗方:百合粥、银耳粥等;中药使用护理要点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1中药汤剂:汤药不宜久煎、风寒感冒宜热服,服药后盖被安卧;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宜凉服;2感冒清热冲剂: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清热解毒口服液:风寒感冒者不适用;4感冒软胶囊:服药期间如出现胸闷、心悸等严重症状,立停药;5藿香正气水软胶囊:过敏体质者慎用,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食物;健康宣教1.用药服药期间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用发汗药后,注意观察出汗量,防止大汗虚脱,避免汗出当风;2.饮食多饮温开水,饮食有节,忌烟酒及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3.运动感冒期间宜避免过劳,痊愈后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4.生活起居慎起居,避风寒,天暑地热之时,切忌坐卧湿地;坚持每日凉水洗脸,冷敷鼻部,增强耐寒能力;流行季节-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外出戴好口罩;5.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多与人聊天,选择性听音乐:头痛者可听贝多芬的A大调抒情小乐曲;消除疲劳者可听矫健的步伐水上音乐;增进食欲可听餐桌音乐等;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时复诊,若出现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或服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及时就医;咳嗽定义、病因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于肺,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可参照本病护理;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痰清稀色白,气急咽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全身酸软;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咳痰不爽,痰黄黏稠,鼻塞流黄涕,头痛身热,恶风汗出;3风燥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或痰中带有血丝,咳引胸痛,恶风发热,鼻干咽燥;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咳嗽痰多,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白而黏,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纳差、腹胀;2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质稠色黄,咳吐不爽,甚或痰中带血,胸闽,口干,口苦,咽痛;3肝火犯肺: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量少质黏或如絮条;4肺阴亏耗: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午后潮热,盗汗,日渐消瘦,口干咽燥;病情观察要点1.咳嗽的性质1干咳或刺激性咳嗽:急性或慢性咽喉炎、喉癌、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病变等;2咳嗽伴咳痰: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1突发性咳嗽:吸人刺激性气体、淋巴结或肿瘤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分叉;2发作性咳嗽:支气管内膜结核;3慢性咳嗽:咳嗽变异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4夜间咳嗽:左心衰竭和肺结核患者;3.咳嗽的声音1声音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压迫喉返神经;2金属音:纵隔肿瘤、主动脉瘤或癌肿直接压迫气管所致;3声音低微或无力:严重肺气肿、声带麻痹或极度衰弱者;4.痰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1黏液性痰: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2浆液性痰:肺水肿;3脓性痰: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5.伴随症状是否伴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6.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晕、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表现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痖状护理要点1.剧烈咳嗽时,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告知患者有效咳嗽及咳痰的方法及注意事项;2.频繁咳嗽引起胸痛时,可以手按住胸部痛处,减轻胸廓活动度,减轻胸痛;3.痰液黏稠难咳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雾化吸入,雾化后用空心掌自下向上轻叩患者背部协助排痰; 4.咳痰多、呼吸有浊气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a饮食护理要点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饮水;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刺激性食物;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宜食葱白、生姜、蒜等辛温、清淡、宣肺止咳之品;食疗方:姜汁冲白蜜;2风热犯肺:宜食梨、枇杷、萝卜、海蜇、荸荠等清凉润肺之品,如咳嗽不止,用金银花、枇杷叶泡水代茶饮;食疗方:丝瓜汤、冰糖炖川贝母;3风燥伤肺:宜食梨、荸荠等清凉澜肺之品,也可用川贝母、桑叶、冰糖研末开水冲服;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白蜜炖梨;食疗方:冰糖梨粥、玉竹粥、藕粥;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宜食山药、赤小豆等健脾化痰之品;食疗方:苡米粥、橘红粥;2痰热郁肺:宜食梨、白萝卜、柚子、马蹄、冬瓜、丝瓜、苦瓜、川贝母等清热化痰之品;食疗方:枇杷粥;3肝火犯肺:宜食菊花茶、梨、柑橘、萝卜、海蜇、芹菜等清凉疏利之品;食疗方:麦冬芍药粥;4肺阴亏耗:宜食桑椹、黑芝麻、甲鱼、海蛤、银耳、罗汉果、蜂蜜等滋补肺阴、富有营养之品;如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可用梨炖白蜜;食疗方:沙参山药粥、糯米阿胶粥等;中药使用护理要点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1中药汤剂:风寒袭肺宜热服,服药后加盖衣被;风热犯肺宜轻煎温服;风燥伤肺宜轻煎,少量频服;痰湿蕴肺宜饭后服用;痰热郁肺宜饭后稍凉服用;肺阴亏虚宜饭前稍凉服用;2急支糖浆: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3复方鲜竹沥液:风寒咳嗽者不适用;服药期间,若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及时就医;4复方甘草片:不宜长时间服用,胃炎及胃溃疡患者慎用;健康宣教1.用药祛痰、止咳药饭后服,服药后勿立即进食水;2.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鼓励多饮水,忌辛辣刺激、过成、过甜、油腻食物; 3.运动缓解期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卫外功能;4.生活起居保持空气新鲜,戒烟,消除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慎起居、避风寒,防止外感时邪;5.情志指导患者选择聊天、听音乐、散步等方法自我调理;特别是久病体虚的患者要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6.定期复诊遵医嘱复诊,对于持续时间长于2周的咳嗽,干咳无痰、痰中带血的患者,宜尽早就诊,明确诊断;胃痛定义、病因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胃痛的发生常由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所致;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胃气壅滞胃脘胀痛,食后加重,暖气.纳呆,暖腐;2.肝胃气滞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撵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3.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4.胃阴不足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恩饮,咽干唇燥,大便于结;5.脾胃虚寒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病情观察要点1.疼痛:观察疼痛诱发与缓解因素、疼痛性质、发作时间等;1疼痛诱发与缓解因素:遇寒则痛,饥饿时发作,喜温喜按者多为虚寒,或寒邪客胃;饭后疼痛,遇热加重,恶热拒按者多为实热证;情志不畅,肝火内盛者爹为实证,或本虚标实;2疼痛性质:钝痛主要为感受寒邪,或饮食不节;胀痛多为肝气郁结,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灼痛多为湿热中阻,脾郁胃热;剧痛难忍,一般方法难以缓解,应考虑外科急腹症;2.伴随症状1伴随反复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疼痛缓解,多为饮食失调;2伴随大便溏泄,口淡纳呆,多为脾虚;3伴随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多为肝气郁滞,肝胆湿热;4伴随呕吐咖啡样物、解黑便甚至血便者,多为消化道出血,应加强护理;5如疼痛突然加剧,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时出,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要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紧急处理;症状护理要点1. 食滞胃痛可禁食6~12h,缓解后渐给全流食或半流食;必要时用探吐法催吐;2.脾胃虚寒性胃痛可热敷胃脘部.3.气滞胃痛者可用热水袋进行热敷;4.大便溏泄,次数增加,应加强肛周皮肤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5.伴有呕吐者,吐后予淡盐水或黄花漱口液漱口;神志不清伴呕吐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排出物,保持气道通畅;饮食护理要点饮食应遵照“定时、定量、定性”的原则,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暴饮暴食、饥饱失常、寒热不调;忌食烟酒、辛辣油炸甜滑、大甘大酸、霉烂变质、生冷坚硬之品;1.胃气壅滞宜食行气化滞消食之品,如萝卜、山楂、燕麦等,可饮大麦茶,焦三仙煎水代茶饮;食疗方:小米粥、山楂粥等;2.肝胃戈滞宜食行气解郁之品,如萝卜、柑橘等;悲伤郁怒时暂不进食;食疗方:玫瑰薏仁粥;3.肝胃都热宜食清肝泄热之品,如菊花晶、绿豆汤、荷叶粥等;注意食后不可即怒,怒后不可即食;食疗方:包菜汁鲜包心菜、白糖、豆胆粉新鲜猪苦胆、黄豆;4.胃阴亏虚宜食益胃生津之品,如西瓜、梨、甘蔗、莲藕等;多饮水或果汁,可用石斛,麦冬煎汤代茶饮;胃酸缺乏,可饭后吃山楂、话梅、乌梅汤等酸甘助阴;大便干结者,可食蜂蜜、白木耳以养胃润肠通便;食疗方:四汁蜂蜜饮芜青叶、胡萝卜、芹菜、苹果、蜂蜜;5.脾胃虚寒宜食温中健脾之品,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去皮等;食疗方:吴茱萸粥吴茱萸、粳米适量、生姜、葱白少许;中药使用护理要点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1脾胃虚寒者中药宜热服l肝胃郁热者中药宜凉服;开胃健脾和制酸的中药宜饭前服;消食导泻和有刺激的中药宜餐后服用或同时迸食少许;呕吐的患者可少量分次服用,或服用前用生姜涂舌面以减少呕吐;2附子理中丸:药后如有血压增高、头痛、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情志护理要点1.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是诱发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容易产生悲观、焦躁的情绪,因此注意观察患者,指导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保持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常用的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华超脱法、暗示法、开导法、节制法、疏泄法等;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3.加强护理宜教、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健康宣教1.用药严格遵医嘱服药;服药期间,注意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及油腻食物,并保持心情舒畅;慎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皮质激素等,以免诱发胃脘痛及出血;2.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软烂为宜,胃酸多者,不宜食酸性食品;切勿饥饱不一,冷热不均,暴饮暴食;忌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3.运动加强锻炼,可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4.生活起居起居有节,保证充足睡眠,根据气候变化,适量增减衣被;注意胃脘部保暖,防止受凉而诱发胃脘痛;可采用指压止痛的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5.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克制情绪波动;6.定期复诊遵医嘱定期复查,如出现疼痛、呕吐、反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中医内科针对一系列常见病,采取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的严格执行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高血压病护理安静休息适当休息可以降低身体负担,避免突发状况。

在高血压患者发生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应供应足够的休息时间。

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措施。

饮食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饮食原则包括低盐饮食,减少总热量和脂肪摄入。

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严格遵守医嘱,药物的剂量、频次等诊疗合理。

监测血压监测血压可以及时反映治疗效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对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后应在监护范围内,血压监测应持续。

糖尿病护理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糖类的摄入。

饮食应以低脂、含纤维、蛋白质适度的饮食为主,尽可能避免精制食品和高糖、高脂的食物。

合理营养保证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营养摄入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

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细化饮食计划,按时吃饭,坚持餐前测血糖,控制食物摄入量,确保合理的饮食协调。

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减轻体重、改善机体机能。

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选取适合的运动方式、时间和强度,如步行、慢跑、健身操等。

用药指导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依赖药物进行治疗。

在用药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慢性胃炎护理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合理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护士需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倾向等因素,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保持心理平衡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适时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作者:
———————————————————————————————— 日期: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药干预老年常见病护理措施

中医药干预老年常见病护理措施

中医药干预老年常见病护理措施
中医药可以在老年常见病的护理中发挥一定的干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药干预护理措施:
1. 高血压: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改善体质、调整心境等方式控制血压。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食疗等。

2. 糖尿病: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改善胰岛功能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饮食控制等。

3.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调理气血、改善循环等方式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按摩等。

4.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可以通过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方式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运动疗法等。

5. 慢性疼痛: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调节经络等方式缓解慢性疼痛。

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按摩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干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并且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与西医
药并用,根据具体疾病情况综合应用中医药和西医药,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施护。
4
感冒
一、病因病机 1、外感风邪疫毒 外感六淫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
入,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发病。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素体正气虚弱,人体
御邪能力不足,外邪入侵而发病。
5
感冒的症候分型
1
风寒束表
2
风热犯表
3
暑湿伤表
4
气虚感冒
5
阴虚感冒
6
感冒的辩证施护1
一、风寒感冒 证候: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 汗,肢体酸痛,鼻塞,声 重,时流清涕,咳嗽喉痒, 痰稀薄色白,口不渴,舌苔 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四、寒凝心脉
证候:胸痛如绞,猝然发作,痛彻肩背,胸闷气短,喘息 不宁,骤感风寒则诱发或加重,伴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合当归四逆汤。
49
胸痹的辩证施护4
四、寒凝心脉--调护方法
汤药趁热口服。饮食温热,忌生冷,以生姜、葱白煎水 热饮,有辛温散寒。病室温暖向阳,增加衣被以保暖御 寒。
28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四、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痰多,痰出咳止,痰白而粘,伴胸脘满闷、呕
恶、食少、困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嗽。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9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调护方法
汤剂温服。可常食用莱菔、柑橘、梨、枇杷、百合等 有健脾燥湿、降气化痰作用的食品,忌烟酒、辛辣、 肥腻等助湿生痰之物。劳逸结合,不宜思虑过度,以 免伤脾生痰。
30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5
五、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气息喘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稠色黄,
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吐血痰,胸胁涨满,咳时 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 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中医常见病护理病案范文

中医常见病护理病案范文

中医常见病护理病案范文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办公室职员主诉:患者主诉鼻塞、流涕、咳嗽已有一周,体温偏高,精神欠佳,食欲减退。

现病史: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症状,期间未及时就诊,症状逐渐加重。

患者表示有轻度乏力和全身不适感,未吸烟,无过敏史。

既往史:患者无其他重要既往史。

个人史:患者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无特殊饮食偏好。

家族史:患者无家族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诊断:中医诊断:风寒袭表,气滞化热西医诊断:感冒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与体质特点,采用辛温解表、疏风通窍、化痰止咳的中药治疗方案,包括麻黄汤、桂枝汤等。

每天三次,每次10克,水煎服。

2.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喝温开水,避免辛辣食物和生冷食物。

3. 休息调理:患者需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西医治疗方案:1. 对症治疗:采用解热镇痛药物,例如布洛芬等,缓解症状。

2. 补充营养:建议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

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喝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

病情观察:患者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鼻塞、流涕、咳嗽减轻,体温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改善。

护理措施:1. 温度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适宜温度,避免受凉。

2. 饮食照料: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休息调理: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

4.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记录体温、呼吸、心率等指标。

5. 病房卫生:保持病房环境清洁整洁,定期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总结:该病案属于中医诊断的风寒袭表、气滞化热,西医诊断的感冒。

患者经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症状逐渐好转,需要继续观察病情并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提供适宜的饮食照料和休息调理,确保患者的康复和舒适。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目录1.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 ......01 2.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03 3.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06)4.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105. 肺癌中医护理方案……………………………………………………………………………………………13 6.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 ...............17 7.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21 8.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25 9.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27 10.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31)11.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34 12.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 38 13.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 40 1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44 15.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 46 16.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49)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 52 17.胃18.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 55 19.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 56 20.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 58 21.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 61 22.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 64 23.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 66 24.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 68 25.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71 26.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74 27.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77 28.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80 29.蛇窜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2 30.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84 31.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86)32.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 88 33.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90 34.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92 35.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96 36.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 …………………………………98 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100 中医护理方案附录2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01 中医护理方案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 (109)1中医护理方案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史及预防接种史。

2)咳嗽性质, 伴随症状, 神志及意识等。

3)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患儿心理状况。

5)辩证: 初咳期, 痉咳期, 恢复期(脾气亏虚证, 肺阴亏虚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执行呼吸道隔离3)避免接触异味, 煎炒, 辛辣, 烟熏等刺激物, 以免加重咳嗽。

4)避免直接吹风。

5)对幼小患儿在阵咳时要轻轻抱起, 轻拍背部。

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咳嗽的时间, 性质及痰的色, 质, 量以及呼吸, 神志, 面色等情况。

2)出现高热不退, 气急鼻煽, 紫绀, 烦躁不安, 喉间痰鸣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出现痰中带血, 目睛及鼻腔出血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4)咳时两眼凝视, 屏气或抽搐不停者,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或成药均在饭前服, 药丸或药片药碾成粉末, 温开水调服。

4 饮食护理1)饮食易消化, 富于营养,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2)忌油腻, 海腥发物或过甜过咸之品。

5 情志护理1)组织轻症儿童游戏娱乐, 以分散注意力, 保持心情愉快, 减少发作。

2)做好烦躁哭闹患儿的情绪调护, 可采用患儿喜欢的方式, 如讲故事, 听儿歌等。

6 临证(症)施护1)初轻咳时, 可将患儿坐起或站立, 或侧卧位, 必要时吸痰。

2)服药, 哺乳, 以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3)出现剧烈咳嗽, 呼吸困难时, 及时给氧。

3 健康指导1)合理计划免疫接种, 预防传染病。

2)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 将患儿及时隔离。

3)掌握缓解咳嗽的简单方法。

4)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5)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 应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十九瘾疹多由禀性不耐或对某些物质敏感所致。

以皮肤瘙痒, 搔之出现红斑隆起, 形如豆瓣, 堆累成汁, 发无定处, 忽隐忽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皮肤。

荨麻疹可参照本病。

1 护理评估1)感受外邪史。

骨科常见病中医护理课件

骨科常见病中医护理课件
骨科常见三种疾病 中医护理常规
.
1
一、痹病的辩证施护 二、项痹病的辩证施护 三、骨蚀的辩证施护
.
2
痹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
3
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及下肢坐 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腰腿 痛疾患。西医的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 出症、脊椎和脊髓疾病等均可出现腰痛。 主要因椎间盘变性,在外力的作用下纤 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
45
二、护理措施
4. 情志护理: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 者常心情抑郁。要多关心患者给予心理 安慰,减轻患者的痛苦,嘱患者家属给 其家庭温暖和生活照顾,使其无后顾之 忧心情舒畅,能积极配合的治疗护理。
.
46
三、健康指导: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
饮食结构,以清淡饮食为主,尽量不饮
酒,少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
渴咽干,面色潮红 。肌肤麻木,形
体肥胖。
舌质暗或有瘀点, 舌质红,苔燥黄
苔黄,脉弦或沉 或黄腻,脉细数。 舌质灰,苔腻,
涩。
脉滑或濡缓。
.
4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 病室宜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 流通、光线充足、避免对流风。 2 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 床休息,病情稳定后适当下床活动。
常规进行。
3.给药护理:寒湿腰痛者中药宜 热
服或温服;湿热腰痛者中药宜温服
或凉服。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或针刺止痛;燥结便秘时遵医嘱给
予益气润肠中. 药口服。
12
4. 饮食护理:饮食营养丰富,忌生
冷,辛辣,滋腻之品。寒湿腰痛者宜
食温性利湿之品;湿热腰痛者宜食清
热疏利之品;肾虚腰痛者宜食补肾活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内科常见病护理

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内科常见病护理
《中医护理学》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
抛砖引玉
学习目标
2
引入新课
3
4
5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综合测试
1
学习目标
知识
能力
情感
掌握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证的一般护理方法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临床特点
认识中医内科病证的临床特点
会进行各病证的护理
本节课程目标
引入新课
胃痛、呕吐、泄泻
心悸、中风、失眠
咳嗽、哮喘
常见的内科病症有哪些?
新课讲授
1、哮 喘
定义: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证。
辨证施护
1、寒哮2、热哮
1、肺气虚2、肾气虚
新课讲授
发作期
缓解期
新课讲授
定义
又称胃痛,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施护 1.寒湿泄泻 2.湿热泄泻 3.伤食泄泻 4.脾虚泄泻 5.肾虚泄泻6.肝郁泄泻
3、泄 泻
新课讲授
附: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2.根据病情安排病室,做好入院介绍、健康宣教3.新入院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4.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护理病程记录5.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6.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验7.及时完成危重病护理记录,做好床头交接班8.按规定及时巡视病房9.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10.按医嘱给予饮食11.按医嘱准确给药1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13.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
中医内科护理
病证特点
中医内科病证特点
病证举要
泄泻
课堂小结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证候施护要点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证候施护要点
风火上扰
风阳上扰
1.保持居室安静,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音、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
2.入睡困难者,辗转反侧烦躁不安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0次
3.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黄瓜、梨等,忌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气虚血瘀
气血瘀阻
1.体弱多汗者,居住环境宜温暖避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被服
脱证
1.头稍垫高,枕头15°-30°为宜,以免气血上逆,加重神昏
2.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
3.注意观察瞳孔、面色、呼吸、汗出、脉象之变化
4.保持大便通畅
风痰瘀阻
1.病室环境应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2.注意休息及患肢保暖,减少探视
3.予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2.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
3.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4.注意观察瞳孔、面色、呼吸、汗出、脉象之变化
阴闭
1.头稍垫高,枕头15°-30°为宜,以免气血上逆,加重神昏
2.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
3.宜食温化痰浊的食物,如南瓜、石花菜等,忌食生冷以防助湿化痰
4.注意观察瞳孔、面色、呼吸、汗出、脉象之变化
血虚头痛
1.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
2.注意加强营养,可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如动物血、动物肝脏、瘦肉等
3.做好情志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
4.适当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肾虚头痛
1.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
2.宜食清淡宜消化之品,忌食辛辣生冷之物
3.做好情志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
4.多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2.加强食补,饮食宜选择补益气血的食品,避免过量

5.常见病中医调护

5.常见病中医调护

常见病中医调护通用模板:畅情志,调饮食,适劳逸。

注意观察…1.咳嗽1.提高肌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蔓延。

体虚易感冒者—常服玉屏风散。

2.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危害,加强劳动保护。

吸烟者戒烟。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起居有节,劳逸结合,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及寒凉之品。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性情急噪、郁怒化火伤肺。

发病后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多饮水,以利排痰。

5.内伤咳嗽,缓解期作长疗程的持续治疗,重点补益脾肾,取“缓则治其本”之义,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2.喘证1.对于喘证的预防,平时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

2.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

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

3.肺胀1. 注意保暖,防止外感2.既病之后,及时恰当的治疗3.平时常服固本中成药,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4.禁烟酒、辛辣、生冷、咸、甜之品4.心悸1.调情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2.节饮食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3.慎起居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4.长期治疗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

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5.胸痹精神调畅,避免情绪波动,因情志异常可导致病情加重,故要保持精神愉快,情怀舒畅,气血调和,对预防心痛的发生和病情发展是很重要的。

起居有常,寒暖适宜。

气候的异常变化,常可诱发胸痹心痛,因此,平素应注意防寒避暑。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1.患者观察: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面色、表情、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等。

尤其注意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体温测量:体温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

中医常用腋下温度法进行测量。

护士应戴手套,用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的腋下体温。

体温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脉搏测量:脉搏是中医辨识病情的重要指标。

护士应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脉搏,注意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等。

脉搏过快、过缓或不规则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4.舌诊:舌苔和舌质变化是中医辨识病情的重要依据。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薄厚程度、表面光滑度,以及舌质颜色、形态等。

异常的舌苔或舌质需要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5.指甲检查:中医认为指甲反映人体的阴阳调和状态。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指甲颜色、形状、硬度等。

指甲呈现异常的颜色、形态或硬度需要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6.病历记录:护士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历,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医嘱、护理措施等。

病历记录应规范、清晰,并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护士应保证自身的工作环境整洁、卫生,并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

2.在进行观察和测量时,护士应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3.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4.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和其家属解释有关护理常规的注意事项,增加其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配合。

总之,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中医疾病的变化至关重要。

护士应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常见病及中医适宜技术

常见病及中医适宜技术

常见病
意识障碍 半身不遂 眩晕头痛 中风(急性期) 痰多息促 高热 二便失禁 腹胀便秘 言语蹇涩 便秘 失眠
临床症状
药枕 穴位按摩、艾灸、中药熏洗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穴位贴敷 循经拍背、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艾灸、穴位按摩 艾灸、穴位按摩、腹部按摩 穴位按摩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艾灸、刮痧 耳穴压豆、中药足浴
耳穴贴压、拔火罐、足部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雾化 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艾灸 耳穴贴压、穴位贴敷 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 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埋豆、艾灸、药熨法、拔火罐 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艾灸 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 中药湿敷、穴位贴敷 中药湿敷、中药熏蒸、中药外敷、穴位贴敷 中药涂药、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蜡疗 穴位按摩、艾灸、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 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 艾灸、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 艾灸、穴位贴敷 拔火罐、艾灸、中药热熨、穴位拍打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艾灸、刮痧 艾灸、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
常见病及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常见病
胸痹心痛病
临床症状
胸闷、胸痛 心悸、气短 便秘 眩晕 头痛 心悸气短 呕吐痰涎 尿量增多 口干多饮 多食易饥 倦怠乏力 肢体麻木、疼痛、发凉 视物模糊 皮肤瘙痒 腰膝酸软 便血 疼痛 艾灸、穴位贴敷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穴位敷贴、中药离子导入 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穴位敷贴 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中药灌肠 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穴位贴敷 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 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眩晕 Nhomakorabea消渴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目录 (1)感冒 (2)咳嗽 (3)胃痛 (7)感冒【定义、病因】感冒是指感受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病证,多由于六淫之邪、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

【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1.风寒感冒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

2.风热感冒恶风发热、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肿、声音嘶哑、咳嗽痰黄。

3.暑湿感冒见于夏秋季节,周身酸困乏力、身热、无汗或少汗、头晕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

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乏力。

5.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咽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

【病情观察要点】1.外感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周身不适等。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

(3)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的鉴别要点。

2.汗出(l)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证。

(2)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证。

3.咳嗽、咳痰咳嗽的程度、时间与规律;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是否易咳出。

4.胃肠道反应有无纳呆、恶心呕吐、腹泻。

5.用药后反应若服药后出现大汗淋漓、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为虚脱,立即通知医生。

【症状护理要点】1.病室环境风寒、气虚者室温可偏高;风热阴虚者室温宜偏凉爽;暑湿感冒者室内避免潮湿。

2.咳嗽咽痒应远离厨房、公路、工地等烟尘较多的场所,病室内禁止吸烟。

【饮食护理要点】饮食以清淡稀软易于消化为主,多饮水,少食多餐。

忌辛辣、油腻厚味、荤腥食物。

1.风寒感冒宜食发汗解表之品,如葱、姜、蒜等调味的食物,或予生姜红糖水热饮。

食疗方:姜葱粥、紫苏粥。

2.风热感冒宜食清淡凉润助清热之品,如秋梨、枇杷、藕、甘蔗等,可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等。

食疗方:黄豆香桑汤、银翘粥(金银花、连翘、芦根水煎去渣取汁与粳米同煮)等。

3.暑温感冒宜食清热解表、祛暑利湿之品,如冬瓜、萝卜、鲜藿香或佩兰代茶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⑵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⑶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⑷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⑵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⑶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隋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施护⑴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水臌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所致。

以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

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腹部的形态、腹围、体重。

2.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结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疑似传染性疾病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⑶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

轻者可适当活动。

⑷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⑸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⑹每日记录出入量。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

⑵骤然大量吐血、便血或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⑶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⑷出现腹大如瓮、脉络怒张、脐心突出、下痢频繁、四肢消瘦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⑴中药汤剂浓煎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⑵服攻下逐水药前,应向患者解释服药方法、作用、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⑶食管静脉曲张者,药丸研碎后服用。

4.饮食护理⑴饮食以富于营养、易消化为宜。

⑵厌食者,饮食宜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硬固食物,限制钠盐的摄人。

⑶高血氨时禁用高蛋白饮食。

⑷气滞湿阻者,可多食理气健脾之品,如橘皮苡仁粥;脾肾阳虚者,可食健脾益肾之品,如山药干姜粥;寒湿困脾者,可食健脾利水之品,如赤小豆薏米粥。

5.情志护理加强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6.临证(症)施护⑴气滞湿阻者,遵医嘱用中药捣烂贴脐。

⑵寒湿困脾者,遵医嘱腹部艾灸。

⑶肝肾阳虚者,遵医嘱艾灸,或热敷。

⑷抽放腹水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量、颜色、性质等情况,遵医嘱送检。

⑸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三、健康指导1.戒烟酒,避免过度劳累。

2.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测腹围、记录尿量、测体重等一般知识。

3.保持心情舒畅。

4.预防口腔、皮肤感染。

5.保持大便通畅。

6.用药后注意定时测量腹围及体重,准确记录出入量。

急性出血因脏络受伤,血溢脉外所致。

以血液不偱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肌肤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咳(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消化道、呼吸道、血液病等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出血部位、方式、量、颜色、性质及伴随症状。

2.有无不良生活习惯,有无机械损伤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等情况。

3.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发病经过、病程长短。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咯血、吐血、鼻衄、便血、尿血。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根据患者出血原因和出血量分别安置抢救室或观察室,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并保持适宜体位。

⑶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为及时输血、输液做好准备。

⑷定时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呼吸。

⑸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盐水或遵医嘱给予中药液口腔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观察出血部位、色、质、量及出血诱因和时间。

⑵注意患者神志、面色、唇甲、舌脉及汗出等情况。

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⑴按医嘱准确给药。

⑵中药汤剂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

⑶凡中西药同用者,间隔服用,以利观察。

4.饮食护理⑴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辛辣、烟酒、煎炸之品。

⑵呕血者暂时禁食。

⑶实热证者,可给予清热、凉血、止血的蔬菜和水果。

⑷虚证者,饮食应温热,但出血期仍不宜过热,食物取平性为好,血止后再补益。

5.情志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和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大肠癌大肠癌主要以腹部肿块,腹痛腹胀,大便脓血黏液或大便变形为主。

祖国医学文献中未有确切称谓,但有近似于大肠癌临床症状的记载,如“脏毒”、“锁肛痔”。

现代医学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三部分,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以直肠癌最多见。

多因湿热藴结、瘀毒留滞、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而致,病位在大肠,与脾脏密切相关。

一、护理评估1.排便的习惯、方式、大便的色、质、量及腹痛、腹胀的情况。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里社会状况。

4.辨证:大肠湿热型、瘀毒藴结型、脾肾气亏型、气血两亏型。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腹部胀痛较剧或便血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人工造口者需注意保持造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完整,及时更换敷料及造口袋。

重症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腹胀的程度,对进食的影响;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的因素,排便排气的情况。

(2)注意大便的色、质、量的变化,准确留取大便标本,注意有无病变转移及其他脏器的症状和体征,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3)腹痛腹胀明显,停止排便排气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患者出现便血、头晕、心慌、烦躁、脉细数等症状时,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及便血的色、质、量,同时汇报医生,配合救治。

3.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腹胀者宜少量频服。

(2)化疗给药参照化疗护理常规。

3.饮食护理(1)饮食宜质软、清淡、易消化、少渣、富营养为宜,忌燥热辛辣之品。

(2)大肠湿热型、瘀毒藴结型可清热解毒泻火生津的食物,如冬瓜、梨汁、藕汁、荸荠茶等,脾肾亏虚型、气血两亏型可予健脾胃补气血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枣等。

4.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介绍治疗成功病例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临证施护1.腹胀明显者可予三香散热熨,腹痛发作时可遵医嘱针刺止痛或按三阶梯用药。

2.便血者按血症护理常规。

3.有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按肠梗阻护理。

四、健康指导1.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的饮食习惯,禁烟酒,高粱厚味。

3.如出现疼痛,排便次数及粪便性状改变时及时就医,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康复的知识。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⑵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⑶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⑷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⑵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⑶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隋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施护⑴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肠梗阻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

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一、护理评估1.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2.呕吐发生的时间、次数以及呕吐物的量、色、气味、性状。

3.有无排气、排便以及大便的性状。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痞结型、瘀结型、疽结型。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3)遵医嘱放置胃肠减压引流管,并使其固定、通畅。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