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评论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
是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
3.报道策划:指新闻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方法,达到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4.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全面地了解情况,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或深入到报道对象的生活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是记者了解社会,反映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隐性采访: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也就是说,隐性采访是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6.媒介权力: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法律赋予职责,本能地行使报道新闻事实、评价新闻事实的权力.7.抗辩事由: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公正评论;权威的消息来源;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受害人同意.8.新闻控制: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集团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9.新闻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10.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冷静、客观、富有思辨地阐释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11.背景材料: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
12.解释性报道: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它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实质、意义。
13.连续性报道:连续报道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受众关注的问题的深度报道形式。
14.新闻特写:特写也可称为新闻性特写,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用文学艺术等手法生动地再现出来的一种新闻体裁。
名词解释公正的含义
名词解释公正的含义公正是一个赋予人们可操作性的价值观。
它既涵盖着道德的维度,也具有法律和社会等多重层面的意义。
公正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公正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本文将详细探讨公正的含义,以期进一步了解这个关键的价值观。
首先,公正可以理解为对待每个人公平、公平和无偏见。
无论个人的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或其他身份特征如何,他们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机会。
公正是一种对每个人都公平对待的理念,以消除不公平和歧视,并打破社会上的阶级和族群隔阂。
公正是社会正义的基石,只有一个公正的社会才能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公正还可以解释为一种根据行为和决策长远考虑、确保公共利益的原则。
在这个层面上,公正要求个人和组织在做出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还要考虑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公正的原则强调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责任和义务,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诚实、透明和负责任的方式行事,以确保资源和机会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公正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在法律领域内保障公民权益的原则。
法律公正是一个基于法律平等和公正审判的原则。
在这个层面上,公正要求法律体系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人,并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有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公正的法律体系不仅保护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还确保了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然而,公正的含义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
公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和具体应用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公正的定义和实践方式可能存在着差异。
对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来说,公正的实现需要充分尊重和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避免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的复习资料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1、《宪法》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的基本依据.2、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内涵: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2)坚持党的领导和“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3、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问题)为什么?1)不是一种人为规定,是新传法历史客观演变进而确定的一个主题。
2)从新闻传播实践上看,任何一次新传法规定的制度与修改,其根本问题都是新闻出版和言论自由是否能实现、怎么实现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3)寻找真理的手段,保障社会成员参加国家决策的方法,维持社会稳定与变化的手段.4、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新闻媒体主管机关、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受众5、新闻泄密的含义:指在新闻媒介中公开国家秘密,以致使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遭到破坏的行为。
6、新闻保密制度包括:①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②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③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制度④新闻发布制度8、传媒监督司法的必要性:①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②监督公共权力的需要③传媒的职责所在④司法实践的需要17、我国新闻工作者应遵循的五条原则: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③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④维护新闻真实性⑤保持清政廉洁的作风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1)禁止发表煽动言论 2)禁止泄露国家秘密 3)禁止破坏民族团结新闻传播与社会秩序1)禁止散布谣言【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的制作、下载、复制、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2)禁止宣传邪教 3)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4)禁止渲染凶杀、暴力内容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1、传媒侵害名誉权(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财产关联性)的方式:侮辱和诽谤2、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②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③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④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3、名誉权的抗辩事由:①内容真实②公正评论③特许权(特定人同意)4)消息来源权威4、隐私权(是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私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主要包括四部分:①个人信息②私人领域③个人私事④私人活动5、侵害隐私权的方式:1)公布、宣传他人的隐私2)窃取个人资讯3)侵入私生活领域4)侵入互联网的私生活区域6、新闻侵权的特点:涉及隐私信息报道越真实,新闻侵权越严重.7、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1)侵权行为存在A、侵权作品已出版B、侵权作品的内容有特定指向侵权人C、侵权作品侵害了他人合法利益2)损害结果的存在A、精神损害与财产损失3)侵权行为与侵权结果有因果关系A、精神损害是可由行为退定而来B、对受害人因隐私侵犯而导致的财产损失。
新闻法规名词、简答整理
新闻法规与伦理一、名词解释:1.公正评论(Fair comment)P213公正评论是新闻侵权诉讼中的抗辩事由,能减少新闻记者工作风险以及保障舆论监督的功能。
公正评论又称“诚实评论”。
其前提是承认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人物”,对于一切进入公共领域的事物,包括文化艺术作品、科学成果以及形形色色的消费品等应有自由评论的权利。
公正评论抗辩事由的三个构成要件:①所评论之内容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②评论必须是公正的③评论者主观上出于公心公正评论又称诚实评论,是新闻媒介抗辩诽谤诉讼的重要理由。
通常是指媒体基于可靠的事实来源,发表的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取向的、立场公正、没有恶意的观点。
公正评论并不考虑观点的正确与否。
2.公众人物(public person)P226公众人物(public person)是美国诽谤法中的概念。
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出于对《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和出版自由的优先保护,联邦最高法院以判例形式把针对公务人员的普通诽谤上升到宪法高度,其基本原则是凡公众人物起诉媒体诽谤案,不仅要证明普通法要求的有关内容已经发表,还要证明新闻媒体有实际恶意,方可胜诉。
这个原则成为了新闻媒体的宪法特许权。
1971年,美国最高法院确立公众人物概念为适用于任何有关公共利益的对个人报道的范围。
1974年,美国最高法院将公众人物分为完全公众人物和有限公众人物。
孙旭培将公众人物划分为政府官员、社会知名人士以及企业法人三种,这三种类型的公众人物在名誉权保护上有所弱化。
3.媒介审判P314+笔记补充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又称“新闻审判”原意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意指新闻报道超越法律规定,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
新闻审判是指媒体在报道一个尚未进入司法程序或正在审判未决程序中的按键时,已经利用报道、分析、评论的方式,令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形成未审先判。
这是一种违法法律的行为。
【公平?gōngpíng?公评】
【公平gōngpíng公评】
〔释义〕
公平: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公评:①公正的评论。
②大众的评论。
〔辨析〕
①这两个词词性不同,“公平”是形容词,“公评”是名词。
两者虽有一相同语素“公”,但表示意思不一样。
②二者具体含义不同。
公:公正。
平: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
“公平”形容办事公正,处理事情合情合理,对各方一视同仁;公:公正;大众。
评:议论,评论。
“公评”是指公正的评论或大众的评论。
③二者适用范围不同。
“公平”多用于形容办事、处理问题的原则、方法、态度等;“公评”多用于众人对人或事的是非优劣发表的评论和意见。
〔示例〕
公平:裁判执法~ |~竞争|买卖~。
公评:有待于~|把问题摆在桌面儿上,付之~吧!。
培养学生的公正评价观
培养学生的公正评价观培养学生的公正评价观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公正评价是指根据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品德、能力等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公正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教育的质量。
首先,培养学生公正评价观应从教师入手。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对学生的评价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师要坚守公正原则,摒弃主观偏见和成见,以公正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应当遵守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不以个人喜好或厌恶为依据,不偏袒某些学生而对其他学生进行歧视或忽视。
其次,校内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培养学生公正评价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依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不同维度的评价内容,既注重学生成绩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等方面的评价。
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明确、规范,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此外,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机制也是培养公正评价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设置学生互评的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同学之间的优点和不足,增强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公正评价能力。
学生互评的过程应该是相互尊重、真实客观的,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合适的指导和监督,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此外,家庭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正评价观。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以身作则,用公正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点和不足,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
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公正价值观,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以公正的眼光看待和评价他人。
总之,培养学生的公正评价观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教师、学校、学生互评和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公正评价的能力。
只有通过公正的评价,才能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全面推进公正评价观的培养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平等待人公正评价
平等待人公正评价平等待人,公正评价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和公正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平等待人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论他们的背景、身份或地位如何。
公正评价则要求我们对他人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避免偏见和歧视的因素。
首先,平等待人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性别、种族等。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环境中,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人平等的待遇,不以身份的高低来区分对待。
平等待人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尊严和价值,能够促进和谐与互信的关系。
其次,公正评价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
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需要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公正评价不受个人偏见、喜好或歧视的影响,而是以事实和客观标准为依据。
我们应该避免对他人的评价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做到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对其给予合理的评价。
公正评价不仅适用于个人关系,也适用于组织和社会层面。
在组织内部,公正评价能够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工作的公平和效率。
在社会层面,公正评价能够避免对某些群体的歧视和偏见,保障每个人都能够公平竞争与发展。
为了实现平等待人和公正评价,我们需要培养相应的品质和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的偏见和歧视倾向,努力摒弃主观偏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
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客观评价的标准,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避免主观感受对评价的影响。
此外,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实现平等待人和公正评价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总而言之,平等待人和公正评价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原则。
通过平等待人,我们能够给予他人尊重和关爱,构建和谐与互信的关系;通过公正评价,我们能够客观评判他人的行为和表现,避免歧视和偏见的影响。
只有在平等和公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评说的名词解释
评说的名词解释评说,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论、评价或评断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进行评说的情况,例如评说一本书的好坏、评说一部电影的优缺点、评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等。
评说的目的在于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事物进行公正的判断和评论。
评说不同于主观的赞美或批评,它需要有足够的事实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进行评说时,人们需要综合各种信息和自身的观察与体验,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评说需要客观公正。
客观公正是评说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我们在评说事物时要摆脱个人的偏见和情感,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真实面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公正评价,使评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其次,评说需要有据可依。
评说并不是随意发表意见,它需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或具体的事实依据。
例如,在评说一部电影时,我们需要引用具体的场景、剧情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评说一本书时,我们需要引用书中的具体论述、案例等来支持自己的评价。
只有通过举例、引证等手段,我们的评说才能更加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此外,评说需要全面客观。
全面客观是评说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评说时对待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只看到其中的某一方面。
例如,在评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时,我们不仅要看到他的优点,还需看到他的缺点;在评说一本书的好坏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内容,还需要考虑其文笔、结构等方面。
只有全面客观的评说才能让人们对事物有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评说还需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是指评说需要具体的描写和实例。
在评说时,我们不能只用空洞的言辞和概念性的描述,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事实、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如果我们评说一部电影的剧情紧凑,就需要具体地描述其中的情节和发展;如果我们评说一本小说的情感真挚,就需要引用具体的描写和对话来支持自己的评价。
只有言之有物的评说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最后,评说需要规范语言。
规范语言是评说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我们在评说时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浙江传媒学院《传播伦理与法规》期末资料
《传媒伦理与法规》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新闻侵害名誉权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的形式向公众传播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和法人都享有名誉权。
同时新闻应该是自由的,但它应该实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
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 ,是有界限有制约的。
要对公民的名誉权进行优先保护。
例子:“秦火火”、“立二拆四”人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人。
如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诬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
2.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表达意见,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以影响公共决策。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
例子:2012年12月6日,罗昌平微博实名举报现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伪造学历、与商人结成官商同盟等问题。
2013年5月12日,中央纪委宣布,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调查。
两天后被宣布免职。
3.有偿新闻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
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新闻。
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不正当手段包括收取新闻的刊播费用、出卖版面、转让报号。
例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开业典礼;在采访报道中收“交通费”、“误餐费”;某些地方、部门、企业采取奖励办法,吸引记者进行报道。
例子: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受人指使,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间,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多次收取他人提供的“酬劳”,致使中联重科声誉严重受损,导致广大股民损失惨重。
公正的名词解释
公正的名词解释公正,这是一个广为人知却又常常被误解的名词。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公正的理解,但是究竟什么是公正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公正进行详细的解释。
公正是一个伦理和道德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合理、公平、公道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公正是指在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下,对待所有人都平等和公平,没有特殊偏好或偏见。
公正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着社会的公共政策、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的运作。
首先,公正是对待人们的平等和公平。
它要求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不偏袒个别人或集体,不因个人的权威、地位、财富或其他因素而对人们进行区别对待。
公正要求以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并在相同的情况下给予相同的对待。
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人因为自身的特殊地位而受到特殊待遇,也没有人因为自身的弱势地位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其次,公正是建立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之上的。
法律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它通过明确的条文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道德规范则是对人们行为准则的约束,它要求人们具备道德良知和胸怀,积极做到心存公正,关爱他人,遵守社会公德。
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指导下,人们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公正和公平。
此外,公正还体现在社会公共政策、法律制度和组织机构的运作中。
一个公正的社会要求政府制定和实施公正合理的政策,保护和促进人民的权益,并且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公正也要求法律制度的公正运行,例如独立公正的司法机构能够依法审判案件,并处以公正的判决。
在组织机构中,公正要求管理者对待员工公平公正,遵循公正的招聘、晋升和奖惩制度,保障各个员工的权益不受侵犯。
然而,公正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人们对于公正的理解和认知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的案例中,人们对于公正的判断和评价可能存在争议。
其次,公正的实践也常常受到个人的偏见和私利的干扰。
人们常常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忽视了公正的原则,导致不公正的决策和行为。
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学人文学院 2011级新闻1班靳茜一、名词解释1 “侵扰悲痛”:是“指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主要指亲友丧亡者)。
”以致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心理、人格、尊严等多方面的伤害。
,2 “知情同意”原则:在受众媒介素养相对有限的中国,“知情同意”原则在报道介入之前,提示受访者一旦接受采访可能的后果与风险,对受访者权利给予了深入阐明与深度保护。
, 3“平衡报道”原则:“要求从微观上保证每一篇新闻的真实,从宏观上保证新闻整体布局能符合实际,能如实地描绘社会上某一群体图景。
”4“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语言特征: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
它有时会采取‘炒作’的方式,即由诸多媒体连手对案件作单向度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意见。
5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与误导广告。
5“新闻偏见”:在新闻大背景下,偏见是指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者误导性的歪曲。
“典型的新闻偏见”概括为新闻过分呈现高层官方的声音,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政治或社会精英上,少数群体明显被边缘化乃至污名化等等。
8 隐私权:一般指公民享有私事保守秘密的权利,个人的私生话可以拒绝记者采访、拍照和公开播放,以保护个人生活的安宁。
9 新闻侵犯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是他人隐私受到伤害的行为。
从方式来看主要有:1)未经当事人允许,公开采访对象在个别交谈中谈到的个人私事。
2)在非公共场合,未经当事人允许或向当事人表明身份进行拍照、电视摄像、录音。
3)私拆个人信件和窃听电话以获取新闻等等。
10 公众兴趣:是指公众对国家高级公务员或社会知名人士心理上的关注及由此产生的了解、知情的愿望。
11 诽谤:是指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来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司法应如何把握“公正评论”
司法应如何把握“公正评论”近年来,因评论而引发的网络名誉权诉讼时有发生,不少名人因为网络评论不当而被推上被告席,也有的原告意图通过诉讼堵住他人的嘴、拒绝正当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
法院在解决因评论引发的侵犯名誉权案件时,需在个案中厘清公民的人格权与社会的舆论监督权两种权利的边界,而“公正评论”是帮助法官根据个案实际情况解决相关利益冲突的分析工具、原则框架。
于是,法院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越来越注意为正当舆论监督、善意批评留下必要的宽容空间,“公正评论”这一抗辩事由越来越多地被法院采纳。
从一些典型案件的判决结果中,我们似可发现一些端倪,公众人物对公众的善意评论应予容忍,评论者只要不是借机侮辱、诽谤,而是在事实基本真实或者确信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善意提出自己诚实的看法和良善的规劝、建议,法院就应慎重认定侵权,从宽把握言论尺度。
那么,什么是“公正评论”?如何正确把握“公正评论”这一侵权抗辩事由?“公正评论”是英美诽谤法中的一个抗辩事由,也是目前我国媒体侵权案件中,被告经常采用的抗辩事由。
按照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言论可分为对事实的陈述和对意见的评论。
与事实有真伪之分不同,对意见的评论是作者对已发生事件的性质、意义、价值等的主观评价,不存在真实与否问题。
评论、意见是个人对事物、人物的主观看法,受到人的视野、立场、认知水平、信息来源等因素影响,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缺乏排他性的评价标准,难以确定谁对谁错。
法律具有局限性,不能判断意见的是是非非,而必须通过自由讨论、“意见市场”的竞争来发现真理。
基于在舆论监督与公民人格权保护之间,应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评论予以优先保护,以促进不同意见通过竞争来实现真理胜出的考虑,避免因将不正确的意见等同于侵权而产生正确意见也受到压制的可能性和“寒蝉效应”,英美诽谤法认为,公正评论可以作为侵犯名誉权的有效抗辩事由之一。
公正评论的构成要件包括:一、评论具有事实上的根据,不能是凭空捏造的、明显不真实的事实;二、评论须出于社会和公共利益目的,涉及的是有关公共利益或者公众广泛关注的事项;三、评论必须是公正的,并非出于恶意,不存在借评论之机故意贬抑他人人格尊严的情况。
新闻伦理与法规历年试题
2006年新闻伦理法规与教程一、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4分)1.以下表述那几句是正确的:新闻道德()A、是一种行为规范B、是内化与新闻传播主体品格、习性与意向之中的C、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调节作用的规范D、是可以通过行为主体言行表现出来的E、是职业道德的一种2、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包括A、利害社会的行为 B、利害敌人的行为C、利害他人的行为D、利害自己的行为E、利害朋友的行为3、“记者品性最为重要”,近代许多新闻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是A、王韬B、邵飘萍C、郑观应D、洪仁玕E、梁启超4、党的新闻政策并不等于就是法,这主要表现在A、制定的组织不同B、执行发的主体不同C、实施的方式不同D、表现形式不同E、管理的对象不同5、关于自由,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确定了以下几种A、采访自由B、信息交换自由C、传递自由D、发表自由E、阅读及收听自由6、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时“腹诽心谤”罪是一种不作为的犯罪B、在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前,清政府处理有关出版物案件都援用《大清律例》C、《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出版印刷物的法规D、沈荩案援用的是《大清报律》E、“清末报律”主要是指1906年至1911年清政府先后颁布的五项法律7、构成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有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E、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8、有些特殊商品与人民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如广告宣传不当,会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这些特殊商品包括A、药品B、食品C、酒类D、化妆品E、化学品9、证券信息和新闻的披露耦合传播除了要遵循“三公”原则外,还要遵循以下制度A、禁止不实、虚假信息制度B、重大信息和文件限时公布制度C、临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报告制度D、重要文件审查验证制度E、内幕信息不得提前泄露10、我国申请创办报刊及设立出版的条件是A、主编负责制B、指导思想的条件C、组织条件D记者证核发制E、物质条件,包括资金、办公场所和印刷手段等11、在我国新闻出版署对我国出版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A、对报刊方向总值的管理B、对单位规模的管理C、对依照法定程序出版的管理D、对报刊质量的管理E、对人员机构的管理12、开设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A、有优秀的节目主持人B、具备“延时装置”、“储存电话”的技术保障措施C、具备较高政策水平、熟练掌握有关操作技能的行啊对固定的编辑的编播人员D、电台、电视台的导演、导播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电话编辑、节目监制等编播人员必须有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E、有比较完善的节目操作程序和管理规定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3、新闻道德评价14、隐私权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5、先秦诸子在宣传活动中提倡怎样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16、简要分析记者将危害社会的人和事予以曝光的行为中蕴涵的道德原则。
期末考试题目 新闻 政策与法规 道德
一、名词解释1、公正评论:公正评论是指人们有权对那些为公众所关注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根据自己的信念、学识等进行不含恶意的评论和批评。
公正评论的实质是要把评论侵权与评论不当甚至错误区别开来,法律只解决言论违法侵权问题,而不过问观点的是非、感情的好恶等问题。
2、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3、追惩制:追惩制是事后限制,即所有的言论与出版不受事前的审查,都事先被假定为可以行使,只有在表达言论后构成违法的才依法定程予以制裁的制度。
英国、美国等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制度。
4、有偿不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是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有偿不闻的实质是新闻敲诈。
5、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者过失报道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它社会组织的不当内容或者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破坏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的违法行为。
6、新闻法律关系:闻法律关系,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新闻法律关系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也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7、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
8、名誉权: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人格权的一种。
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
公正评价公平对待
公正评价公平对待公正评价和公平对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在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公正评价和公平对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公正评价和公平对待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促进其实现的建议。
1. 公正评价的重要性公正评价是通过客观、公正的标准对个体或团体进行评判,确保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公正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正评价能够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在各个领域,公平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
只有通过公正评价,每个人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公平的机会,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公正评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客观评价,能够准确地识别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专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公正评价也能够鼓励积极进取,促进个人和团队的成长。
最后,公正评价对于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至关重要。
公正评价能够打破任人唯亲、利益输送等不正之风,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只有在公正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2. 公平对待的重要性公平对待是以平等、公正的原则对待每个人,不偏袒、不歧视。
公平对待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平对待能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存在着普遍不公平的现象,会引发社会不满和冲突。
只有通过公平对待,才能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和谐稳定。
其次,公平对待能够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始终遭受不公平对待,不仅会降低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引发负面情绪和不满情绪。
而公平对待能够满足每个人的公正期待,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最后,公平对待能够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只有在公平的环境中,每个人才有积极性去努力奋斗,使自己得到公正的待遇。
公平对待能够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促进公正评价和公平对待的建议要实现公正评价和公平对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公正评价公正对待学生
公正评价公正对待学生公正评价是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将公正评价视为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并以此为基础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术表现,更应该公正地对待他们的个性和潜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公正评价的第一个方面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公正评价。
学术评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估,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提高的动力。
在进行学术评价时,我们应该遵循科学的评价标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评价他们的学术表现,而不应简单地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公正评价的第二个方面是对学生个性的公正对待。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特长。
我们应该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以开明的心态对待他们的长处和不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可能表现出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而对于一些困难或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我们更应给予他们额外的关注和帮助,确保他们平等地获得教育资源,并能够取得与其他学生同样的机会和成就。
在实现公正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些方法上的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确保评价的过程公开透明,避免任何形式的潜规则或偏见的出现。
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应该清楚了解评价的标准和过程,以便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及时和具体的反馈。
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而具体的反馈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改进方向。
最后,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这种互助与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综上所述,公正评价和公正对待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
通过公正评价,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并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公正评价不偏袒
公正评价不偏袒在当今社会中,公正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在学校教育领域、工作考核中,还是社会公众对待他人行为的看法,都需要保持公正评价的原则。
公正评价的意义在于不偏袒,不受个人偏见或利益影响,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判断。
本文将探讨公正评价的意义、原则以及如何实现公正评价。
一、公正评价的意义公正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公正评价能够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如果评价存在偏袒或不公正的情况,将会破坏社会正义,使人们对评价体系产生怀疑,甚至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其次,公正评价能够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工作动力。
只有公正的评价才能激励人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促进个人和组织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公正评价有助于保护个体的权益。
不偏袒的评价能够确保个体在工作、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公正对待,避免个人的利益受到侵害。
二、公正评价的原则公正评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客观性原则,即评价应该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避免主观情感和个人偏见的干扰。
其次是公平性原则,即评价应该公平对待每个个体,不因背景、关系等因素而产生偏袒。
再次是准确性原则,评价应该准确反映个体的工作能力、学业水平或其他衡量标准,不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误判。
最后是公开透明原则,评价的标准和过程应该对被评价者有所公示,并且允许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三、实现公正评价的方法实现公正评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评价标准需要科学合理,能够客观、全面地衡量个体的能力和表现。
这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并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
其次,评价过程需要严格规范,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评价者应当独立、公正地进行评价,并有行为规范的指引。
再次,评价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被评价者,让其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最后,评价过程应该允许被评价者提出异议和申诉,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公正评价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客观公正的点评
客观公正的点评
客观公正的点评是基于客观事实和准则,没有个人偏见或主观情感的评价。
这种点评基于对观察对象进行全面、均衡、客观的考察,尽可能避免主观性的批判或偏见。
客观公正的点评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真实信息:客观公正的点评依赖于客观真实的信息和可验证的事实,而非猜测、传闻或个人观点。
这种点评依赖于可靠的来源和权威数据。
2. 多角度考虑: 客观公正的点评需要考虑多个角度和因素,以全面和公正地评估观察对象的优点和缺点。
这种评价会将多种观点和观点纳入考虑,尽可能避免批判性的倾向。
3. 事实和分析:客观公正的点评基于客观的分析和事实来支持其评价。
这可以通过提供可靠的证据和理性分析来实现,而非任意的主观观点。
4. 避免歧视和偏见:客观公正的点评必须避免对特定群体或立场的偏见和歧视,以独立、中立和公正的方式进行评价。
总之,客观公正的点评应该是基于事实和分析,避免主观偏见和偏向,全面考量多个因素,并确保对所评价对象的公正和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正评论名词解释
公正评论是指在评论一件事情、一个人或一个观点时,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估和表达观点的过程。
在公正评论中,评论者应当遵循事实真实、客观公正、理性分析的原则,并尽可能不受个人偏见、情感或利益影响。
公正评论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和论证,而不仅仅依靠主观判断或片面的观点。
评论者应当秉持中立立场,不偏袒一方,不武断下结论。
他们应当对不同观点进行平等对待,并根据事实和逻辑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公正评论应当注重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实。
评论者应当努力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来源,尽量避免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
他们应当注意确保所表达的观点基于可信的证据和合理推理。
此外,公正评论还应当具备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的能力。
评论者应当对所评论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并用理性的方式进行评估和表达观点。
公正评论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公众意见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
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认识事实,并形成独立的判断。
公正评论也有助于提供不同观点的选择,促进对话和辩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总之,公正评论是一种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分析,对事物、人
物或观点进行评估和表达观点的过程。
它要求评论者具备中立公正、实事求是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对社会舆论和公共决策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