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袁崇焕的公正评价

合集下载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军事家,民族英雄。

袁宗焕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令。

袁崇焕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宦囊萧然,甚至穷到父死奔丧时竟凑不够路费。

袁崇焕身为县令,却心系边关,每遇退役兵卒,他总要打听边塞战事,久而久之,辽东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便了然于胸,知之甚详了。

他盼望有朝一日能到辽东前线一展抱负。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御史侯恂慧眼识才,得知他熟悉边事,谈吐不凡,便奏请天子,破格提拔他为兵部职方主事。

这个职务虽然也是兵部的低级官吏,无权参与决策,但他毕竟从山水迢迢的福建来到了人文荟萃的京师,更重要的是,他在兵部任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分析辽东战况,这使他感到快慰。

户部尚书侯恂建议重用袁崇焕,于是他迅速被任命为兵部佥事,监军关外,朝廷拨款二十万两,让他招募士卒,守御山海关。

38岁的袁崇焕正式开始了他保卫边塞的戎马生涯。

袁崇焕在镇守宁远时,努尔哈赤恐吓袁崇焕说:“我以兵三十万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不为所动,针锋相对地回答:“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三十万,予亦岂少之哉!”实际上后金之兵是十三万,袁崇焕部下才二万人!风云突变,鼓鼙声声。

崇焕以寡敌众,却是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他与总兵满桂、辅将左辅与朱梅、参将祖大寿等聚集将士,刺血为盟,誓与城池共存亡。

士兵们被他们的一片至诚所感动,纷纷表示效命疆场,万死不辞。

崇焕知人心可用,命祖大寿等分守四门,烧毁城外民房,将百姓撤入城内坚壁清野,同时组织人力运送食物,盘查奸细,临阵逃脱者立斩不赦,上下士气大振。

次日,后金军便蜂拥而至,用裹铁车牌、勾梯等攻城,崇焕命家丁罗立施放红夷大炮,訇然一声,巨响震天,后金军伤亡无数。

努尔哈赤又命士兵在铁皮车的掩护下挖掘城墙,由于距离太近,红夷大炮无法发挥威力,施放弓箭,也无济于事,眼看几处城墙已被挖破,崇焕急中生智,让士兵扔下棉油火把,烧毁敌人战具,又组织敢死队缒城而下,主动出击。

如何评价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

如何评价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

如何评价明末著名军事家袁崇焕?个人看来,评价袁崇焕其人,虽然说的确应当给他定一个性质,但是去其个人也确实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

首先袁崇焕此人,绝对是一等一的将才。

否则以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也不至于最后遗憾而死,死得推翻明朝,进入中原的志向,一直到清顺治帝时期才最终实现。

努尔哈赤作为后金的开国皇帝,清朝的太祖皇帝,其个人能力无需多说。

以十三副铠甲骑兵,最终使得建州女真发扬光大,统一草原,建立后金,成为明朝北方最大之患。

在明朝末年,国力衰微,国家大权由奸臣奸宦掌控之际,最终却未能成功入主中原,其中少不了袁崇焕的功劳。

我们看现在的许多电视剧中,努尔哈赤将袁崇焕视为自己最大的祸患,认为正是有此人在,所以使后金骑兵不能踏入中原。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这儿的时候同样如此,皇太极首先想到的仍然是将袁崇焕给除掉。

说袁崇焕一人,阻挡了女真铁骑入关,确实有些夸大,但是不能否认,袁崇焕的确颇受努尔哈赤重视,并且将其视为人生大敌。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

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袁崇焕,确实当得起努尔哈赤的赞叹。

袁崇焕是一个生性倔强的人,这一个性特点有时是优点,有时则成为致命的缺点。

孙承宗作为袁崇焕的老师和伯乐,曾经对于袁崇焕此个性颇有告诫。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哪里是那么容易改正的。

毛文龙作为袁崇焕手下大将,为袁崇焕助益良多,可以说袁崇焕获得宁锦大捷,少不了毛文龙在其中出力。

但是后来袁崇焕说杀就将人给杀了,并且还丝毫不听周围人的劝告。

就连他的恩师孙承恩也是时候得知,此前毫不知情。

也就说袁崇焕是狠了心要将毛文龙处死,以至丝毫消息都未泄露。

可是也正是因为毛文龙的事,成为他日后通敌卖国罪名的另一巨大佐证。

也正是有毛文龙之死在前,崇祯皇帝才对袁崇焕背主之事生信不疑。

王在晋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

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世人对于毛文龙之死,同样存在争议。

《袁崇焕》读后感

《袁崇焕》读后感

《袁崇焕》读后感《袁崇焕》是一部关于明末清初名将袁崇焕生平的传记,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实的史料,将袁崇焕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袁崇焕这位历史人物的坎坷命运和卓越才能,同时也对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袁崇焕是明末清初一位备受争议的将领,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考验。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靠着勤奋和才华逐渐跻身于官场,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如意,袁崇焕在历史上被贬斥为“投降派”,遭受着无尽的误解和指责。

但通过这本书的阐述,我发现袁崇焕并非简单的“投降派”,他在面对强敌的时候,曾经拼尽全力保家卫国,可谓是忠诚而又无私。

在书中,作者对袁崇焕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

袁崇焕在面对清军的入侵时,不畏强敌,坚守阵地,保卫家园,展现出了一位真正的将军风范。

他的这种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他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

袁崇焕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除了对袁崇焕个人形象的深入剖析,这本书还通过对明末清初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动荡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袁崇焕作为一个将领,身处其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时代的走向。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对明末清初这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总的来说,读完《袁崇焕》,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袁崇焕虽然饱受争议,但他的忠诚和爱国情怀却让人感动,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这本书不仅是对袁崇焕这位历史人物的还原和呈现,更是对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命运的真实描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袁崇焕纪念馆观后感1000字

袁崇焕纪念馆观后感1000字

袁崇焕纪念馆观后感1000字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和缅怀之情参观了著名爱国将领——袁崇焕纪念馆。

袁崇焕是一位以毕生心血捍卫国家民族利益的爱国将领。

他的事迹,让人感动;他的精神,值得称颂。

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浩然正气,忠君报国、心系社稷的民族大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

袁崇焕纪念馆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分前厅、展室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袁崇焕从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到官拜总兵的成长经历。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有用毛笔写的奏章;有进呈给皇帝的朱批文件;还有袁崇焕亲自撰写的碑文。

通过这些丰富翔实的资料,仿佛置身于袁崇焕任职的朝廷。

当时的朝政腐败黑暗,但是袁崇焕不畏权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勤奋工作,很快使他由基层提升到省级高官。

后因受到宦官集团的诬陷,被流放至边疆。

袁崇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仍心系国家民族命运,最后绝食而亡。

走完一生的光辉历程,却永远没有回到故土。

他一生都未能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直到死也魂归故里。

这种对祖国深沉炽热的眷恋之情和矢志不渝的赤子之心,让人久久难忘!袁崇焕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说明等手段再现了一代名将袁崇焕为国家的安危而视死如归、坚守阵地、抵抗外侮的英雄事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袁崇焕的怀念之情。

其中图片与实物相结合,展示了袁崇焕战斗的场景。

走进袁崇焕纪念馆,就好像走进了那硝烟弥漫、烽火连绵的战争岁月。

它告诉我们:袁崇焕虽然离开了,但是人民群众永远会记住他。

古往今来,我们华夏儿女“宁为玉碎”,留下了千百首赞扬袁崇焕的诗词歌赋。

他们的灵魂随着英雄的足迹而飘向世界各地。

在袁崇焕纪念馆门口,赫然矗立着一座袁崇焕雕塑。

巨型铜像背衬苍松翠柏,面对滔滔江水,气宇轩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碧血丹心照汗青”八个金色大字镶嵌在花岗岩基座上,熠熠闪烁。

伟岸的袁崇焕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维护国家尊严。

此刻,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袁崇焕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学习的楷模!希望袁崇焕纪念馆更加美丽壮观,并且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这里来参观学习。

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

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

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袁崇焕,明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评价备受争议。

有人称他为“忠臣”,有人则认为他是“汉奸”。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

首先,袁崇焕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他的军事才能来评价。

袁崇焕在明朝末年的抗倭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他以巧妙的战术和灵活的战略,成功地击败了倭寇,并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全。

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当时朝廷的高度认可,被任命为浙江、福建两地的防守总指挥。

他在战争中的表现,使得明朝政府得以保住了一片疆土,这无疑是他作为将领的一大功绩。

然而,袁崇焕的形象也有一些阴暗的一面。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贪婪的官员,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在抗倭战争中,他曾经向倭寇勾结,以此获取巨额财富。

这一行为被一些人视为他的背叛,使得他的形象受到了质疑。

此外,袁崇焕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也表现出了残暴的一面,他采取了严酷的手段,大规模屠杀百姓,以震慑叛乱。

这一行为使得他在民间的声誉大幅下降,被人们称为“屠夫”。

袁崇焕的形象与历史评价还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

在明朝末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明朝内外交困。

袁崇焕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效忠明朝政府,维护国家统一。

他坚守忠诚,不为外族所动,这使得他被一些人视为“忠臣”。

然而,也有人认为他效忠的是明朝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朝廷,他的忠诚并非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这一立场使得他被一些人视为“汉奸”。

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还与历史背景有关。

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期,袁崇焕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

他的一些决策和行为可能是出于无奈之举,而非他本人的真实意愿。

因此,在评价袁崇焕的人物形象时,需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对他的影响。

综上所述,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是复杂而多样的。

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于明朝政府的选择使得他被一些人尊重和称赞。

然而,他的贪婪和残暴的一面也使得他备受质疑和指责。

袁崇焕,一个令人生疑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一个令人生疑的民族英雄
研究袁崇焕问题的时候,我时常能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这种自相矛盾有时候说起来既可笑又可疑,令人迷惑。袁崇焕即使是民族英雄,也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民族英雄。
历史在于细节里,如果从官方的长篇大论里去寻找历史的真实,往往会跟真相背道而驰。而对于细节的研究,则会让我们更容易接近真相。
袁崇焕相貌问题里的玄机,是许多研究者不注意的。按照明朝人的记述,袁崇焕的长相是很丑的。钱龙锡在崇祯三年(1630年)的折子中说:“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在《崇祯长编》里是有记载的。而另一位明朝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则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暴躁。”直接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当然,因为明朝人认定袁崇焕是汉奸叛臣,所以有丑化的可能,有趣的是,到了清朝,袁崇焕竟然就成了一位轩昂男子。现在大多数人见到的袁崇焕画像是乾隆皇帝命人画的,这幅画中的袁崇焕脸长、肤白,具有满族人的体貌特征,因此被普遍怀疑是乾隆皇帝参照自己的相貌所为,这正是袁崇焕故事特别诡谲荒谬的地方。
如果按照清人所说,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可是,袁崇焕是遭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这就杜绝了崇祯皇帝一时失察激愤误杀的可能。因此,崇祯皇帝中反间计凌迟处死袁崇焕的理由就显得生硬可疑,里面有了造假的成分。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的真实原因,就不能不显得扑朔迷离。
其实,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袁崇焕并非没有可杀的理由,并非没有可疑之处。比如他诛杀毛文龙当然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个人恩怨在其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不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结局是,就在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三个多月之后,少了牵制的清军长驱直入,直捣京都,袁崇焕的自毁长城作用已经是百口莫辩。这也为他自己的被杀埋下了最致命的祸根。

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袁崇焕(公元1602年-公元1630年)是明代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在他短暂的生命中,袁崇焕以其坚毅的性格、智勇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给中国历史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然而,袁崇焕也因其与世较难获得的经历和遗憾的结局而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袁崇焕的早年生活、政治事业和遗产等方面,全面评述他的传奇一生。

袁崇焕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优秀师长的精心教导。

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袁崇焕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尤其擅长军事战略和历史知识。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使自己的才华在崭露头角时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袁崇焕成年后,开始涉足政治舞台。

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内部动荡、外部侵略的局势下,袁崇焕看到国家的危局后,决定投身军队,并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

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包括对抗倭寇的战斗和抵御党项人的进攻。

袁崇焕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出的无畏和果断,使他赢得了军队和民众的信任。

袁崇焕在军事上的杰出表现使他得到了相应的晋升,并获得了明朝政府的重用。

他被委任为河南、山东两省的巡抚,并积极推行各种改革措施。

袁崇焕在任职期间,通过改革财政、加强军备、减轻赋税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和国家的实力。

袁崇焕不仅在军事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

然而,袁崇焕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处理军事和政治事务时经常遭到官员和军队内部的阻碍和诋毁。

这些阻力不仅来自一些明显的对手,也有些是袁崇焕自身管理不善所造成的。

特别是在抵抗倭寇的战役中,袁崇焕被指责管理混乱,导致战局失利。

这一事件使得他在社会舆论中受到了负面评价,并使袁崇焕很难摆脱此次失败的阴影。

然而,袁崇焕在短暂的生命中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进取心。

他在经历苦难和谩骂之后,仍然坚定地为国家和民众服务,努力修复自己的声誉。

袁崇焕在其辞世前不久被任命为都御史,并负责整编京营军队。

尽管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自己的使命,但这一临终的奉命指示,再次展示了袁崇焕的政治才能和忠诚。

为什么很多人说袁崇焕是汉奸?

为什么很多人说袁崇焕是汉奸?

为什么很多人说袁崇焕是汉奸?南明为袁崇焕平反是现代广东人伪造的,他们还伪造张家玉的诗,说崇祯为袁崇焕平过反。

袁崇焕的功都是后世满族学者编造出来的,现在满人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非常巨大。

关于后金要求袁崇焕杀毛文龙的记载除了清修《明史》之外可谓比比皆是,但是现在有关部门不允许宣传,谁说就属于犯错误。

根据明朝史书的记载,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二是毛文龙破坏议和。

“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

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

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国椎·卷九十》译文:满清因为毛文龙扼住其要害,非常害怕他,所以与袁崇焕暗中议和,请求杀害毛文龙。

袁崇焕中了满人的计策还自己不觉得。

真是可惜啊。

这个是说杀毛文龙是满清方面的议和条件的。

==============================================“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

会罢归,未就。

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

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崇祯实录·卷二》译文:袁崇焕到了宁远,一心议和,宁远获胜以后,就派喇嘛去清军中吊丧,想和清军议和。

因为被撤职,没有成功。

复出以后,对皇上夸口五年还辽,后来又害怕皇上责问,想重新议和,害怕毛文龙破坏议和,所以决定杀了他。

这个是说毛文龙破坏议和的。

==================================================“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

大清主从之。

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

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明季北略·卷四》译文:降将李永芳鲜计策给努尔哈赤:“大兵入侵中原,肯怕毛文龙要抄后路,所以要通书袁崇焕,让他把毛文龙杀掉,假装答应归还辽东作为条件。

”努尔哈赤采用这个计策,袁崇焕回书答应了,后来因为免职回家,阴谋没有得逞。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1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评价一“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评价二“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

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

袁崇焕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评价袁崇焕(1584-1630年),明朝末年官员,曾任湖广总督。

他的人物形象备受争议,历史评价也存在分歧。

本文将从袁崇焕的背景、执政经历以及历史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他的人物形象。

一、袁崇焕的背景袁崇焕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明朝著名的文人袁宏道。

他自小聪明好学,文笔出众,因此备受家人的期望。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于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袁崇焕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他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曲折。

二、袁崇焕的执政经历袁崇焕在官场上有过多次重要的执政经历。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在抗击张献忠军队方面的贡献。

当时,张献忠军队横扫西南,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袁崇焕奉命镇守襄阳,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包括修筑土城墙、组织民兵等,成功地守住了襄阳。

这一举措被誉为明朝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也为袁崇焕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然而,袁崇焕的执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他曾一度被明思宗重用,但在后来的几次官职任命中,却频频遭遇贬斥和降职。

这主要是因为他在执政中的错误判断和不当行为。

例如,在镇守襄阳期间,他过度征收军费,给地方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引起了民怨。

此外,他还被指控贪污腐败,导致他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玷污。

三、袁崇焕的历史评价袁崇焕的历史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明朝末年一位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他的镇守襄阳的壮举为明朝的存亡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时,他的修筑土城墙和组织民兵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安全保障。

这些贡献使得他在一些历史文献和民间故事中被赞许为民族英雄,英勇忠诚的代表。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袁崇焕的评价持负面态度。

他的贪婪和腐败行为不仅侵害了地方百姓的权益,也败坏了明朝政府的形象。

他被指控大肆征收军费,以及与贪官勾结,榨取财富。

这些指责使得他在历史上被冠以贪官的称号,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对于袁崇焕的历史评价,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

他的确有过一些卓越的执政成就,但也不能忽视他的错误和不当行为。

写袁崇焕观后感

写袁崇焕观后感

写袁崇焕观后感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将领,他以其忠诚、勇敢和智慧被历史铭记。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袁崇焕的陵墓和纪念馆,深深地被他的丰功伟绩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所感动。

一到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袁崇焕塑像,他威严的形象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将领的风采。

我看着那铜像,仿佛能看到他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身姿,那种以一敌百的勇敢和对国家热爱的精神令人钦佩。

进一步参观袁崇焕的生平陈列,我了解到他在明朝末年的战乱中,面对外敌入侵和内乱频发,始终坚守岗位,保家卫国。

袁崇焕在明朝末年被授予两广总兵的职位,他经过多番努力,成功地平定了两广地区的叛乱和洪灾,保护了百姓的生命财产。

他凭借其一身本事和智慧,精心组织了水师,击退了侵略者,并成功支持明朝抵抗了消解明朝统治的一系列外来势力。

看着陈列馆中的文物和图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袁崇焕的努力和牺牲。

而袁崇焕的履历也深深触动了我。

他在军事领域屡建功勋,却因其忠诚和果敢的性格而受到朝廷的排挤和不公平的待遇。

袁崇焕不屈不挠,他始终坚持忠诚于明朝朝廷,为国家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和人生。

他的忠诚和情义令我敬佩不已,他的聪明才智使我瞩目。

参观完袁崇焕的陵墓和纪念馆,我对袁崇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他产生了更加崇敬的感情。

作为一位将领,他在困境中始终坚守忠诚和正义,为保卫国家,保护百姓,不遗余力。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忠诚和勇敢是成为一名优秀将领的重要品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更是至关重要。

袁崇焕的事迹及其精神在现如今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务必要时刻铭记,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像袁崇焕一样,对国家忠诚,为国家献身。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忠诚是最基本的美德,无论面对何种艰难与险境,忠诚的精神都将是我们坚守信仰,追求理想的力量之源。

此次参观袁崇焕的陵墓和纪念馆,我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

袁崇焕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诚和勇敢的意义,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也是一位伟大的人。

我会将其精神积淀于我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永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对袁崇焕的看法300字

对袁崇焕的看法300字

对袁崇焕的看法300字
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他的名字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享年三十一岁,但他留给后人的贡献却是无可比拟的。

袁崇焕最突出的变革是中国从清朝统治到抗日战争期间的过渡
时期。

他把一切都归功于清朝的弱点和抗日战争的强烈要求,他指出中国需要一个新政权,以正视认国内外的新发展,他提出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宪法原则,力求在国际交往中立足于中国的需要。

他最重要的政治成就是在1937年宣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积极推进对民主的探索,竭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他提出了“共同识用政治要素”的观点,设法把众多政党限制在政治格局之外。

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推动国防工业的发展,并成功地提出了“全国一致抗日”的口号,使中国的抗日斗争变得有计划有步骤。

袁崇焕的军事成就也值得称道,他曾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成功击败敌军,曾取得著名的滇池战役胜利,这不仅强化了他的国际形象,而且也使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袁崇焕毕生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政治环境,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为改善中国的政治状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无法估量,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总之,袁崇焕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新中国建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精神将永远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存。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材料二《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评价一“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评价二“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综合评价历史上明朝24臣,有功臣也有奸臣(全面)

综合评价历史上明朝24臣,有功臣也有奸臣(全面)

综合评价历史上明朝24臣,有功臣也有奸臣(全面)1.徐达——功高盖世、食鹅疾终的开国功臣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

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

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

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

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2.刘基——孔明再世、运筹帷幄的开国谋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3.胡惟庸——奸党魁首、叛逆之臣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

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4.方孝儒——舍生取义、惨遭十族之诛的明朝大臣方孝孺(1357年—1402年),宁海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

中国人为何要特别敬重明朝大将袁崇焕

中国人为何要特别敬重明朝大将袁崇焕

中国人为何要特别敬重明朝大将袁崇焕?李奉先文“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这是维新领袖康有为在袁崇焕墓前写下的挽联。

尽管康氏晚年走上了立宪保皇之路,但笔者认为这一挽联却也道出康有为的心声:一则是对袁大将军因忠于朝廷而惨烈冤死的深深同情,一则表达他对光绪的赤胆忠诚和无限的思念。

有明的佘家义士更是忠心耿耿,甘愿冒诛灭九族的风险,而“激昂大义,蹈死不悔”地背走他统帅支离破碎的尸骸!从而佘家以世代守墓这种方式报英雄知遇之恩,以一家之力替全民族向英雄致敬,这是何等的忠义!这是何等的无私和何等的高尚!……笔者认为:华夏族外祸内乱、历尽苦难和痛苦凡四千余年,却未象其他的文明古国那样轻易地“樯橹灰飞烟灭”,而生生不息,至今不绝,乃是一种民族的气节。

但愿我们的中华民族每一位同胞都能像佘家义士那样去忠义我们的爱国将领!笔者深以为中国人要特别敬重明末大将袁崇焕。

原因:一.“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

袁将军沉冤昭雪历经周折,我们怎能不为之探求历史的公道?当是时,满清入主中原后,清廷为安抚人心,大肆表彰史可法等抗清受节南明忠臣,但袁崇焕不属此类。

一则袁与清室有杀祖之仇,宁远之战,袁崇焕以兵五千却敌十万,击伤清太祖努尔哈赤,不久努尔哈赤在气恨中不治身亡。

二则袁崇焕被害的导火线,乃是皇太极从《三国演义》学来的下三烂的反间计,全国人民都还给蒙在鼓里,误以为袁是卖国求荣的大内奸,如果为他平反,只会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

直到乾隆帝晚年,颇有点仰慕汉家衣冠的意思,又想起了袁崇焕,给袁崇焕和佘义士修了坟,这才算是平反了。

但这时距袁之死已有150年。

150年的蒙冤史,显示出我们的英雄多么可悲?显示我们人为的历史多么残酷!历史需要求实,历史需要凝练,历史促进我们民族的成长和进步,历史不需要我们漠视那段辛酸的记忆……二.切实地客观地肯定袁将军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是中国人的道义和良知使然。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4.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西夏。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1)A.辽;B.北宋 ;C.西夏.
(2)契丹;党项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制瓷业
造船业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答案】(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完成于何时?
材料三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 “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袁崇焕明朝抗倭名将与民族英雄

袁崇焕明朝抗倭名将与民族英雄

袁崇焕明朝抗倭名将与民族英雄袁崇焕:明朝抗倭名将与民族英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而袁崇焕作为明朝时期的一位名将和民族英雄,其抗倭事迹至今仍为人所称道。

本文将从袁崇焕的背景介绍、抗倭事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他的英勇行为以及他给中国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

一、袁崇焕的背景介绍袁崇焕,字文选,浙江余姚人,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明代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

在他成长的年代,东南沿海频繁受到倭寇的侵扰,而这也成为了他参与抗倭行动的动力和背景。

二、袁崇焕的抗倭事迹袁崇焕在明朝末年,积极参与了对倭寇的抗击。

他在位于浙江的地盘上组织民众进行土崩瓦解,加关注倭寇的智慧和勇气给明朝的抗倭战争增添了强大的力量。

据史料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袁崇焕围住了一支倭寇船队,在河道两侧设置伏兵,以奇袭战术彻底打败了倭寇。

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使得倭寇在浙江一带受到重大打击,还为明朝下一步的抗倭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袁崇焕的影响与贡献袁崇焕的抗倭事迹不仅为明朝当时的抗倭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勇敢行为激发和鼓舞了后来的抗倭者,为他们树立了榜样。

其次,他在组织抗倭战争的过程中,积极调动民众的力量,凝聚民族意识,为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此外,袁崇焕还在战争中收复许多被倭寇占领的土地,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袁崇焕的意义与价值袁崇焕不仅是明朝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民族英雄,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他的抗倭事迹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力量。

他的勇敢行为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总结:袁崇焕作为明朝时期的一位名将和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他的勇气、智慧与胆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奋发有为。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应铭记并传承袁崇焕的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袁崇焕的公正评价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舆论,一部分人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而另一部分人则诋毁说袁崇焕是投靠清的汉奸。

为什么对一个人会有两种天差地别言论呢!
我们先姑认为袁崇焕是汉奸。

那时候的明朝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文化大国。

满清呢?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未开化的野蛮人——建奴。

那么袁抛弃文明社会去投靠满身奴性的猪尾巴野蛮人,他的动机呢?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吗!要知道,袁崇焕不是范文程,做不出因受过强烈刺激头脑坏了似的铁杆汉奸。

这个时候,袁崇焕已经是在皇帝面前位及顶峰的大红人。

要什么东西,连皇上也得看着给。

而投靠清,则会变成一个小卒。

以袁崇焕的谋略才智,再加上他所受到的仁义忠诚教育,继续效忠明是他唯一的选择。

为什么袁崇焕会被后人画上汉奸这个名字呢?
原因有二。

其一,在于袁建功心切,轻易对崇祯许下了五年平辽的誓言。

皇帝那时候对打仗失败有深深的恐惧,袁崇焕就是崇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其实袁崇焕撂出这话就后悔了,袁虽不是四大军神,但能打出宁远之战,着实有着大手笔。

他清楚的知道五年平辽几乎不能实现,这时候金看到了这一点,开出了两个条件:杀毛文龙,开仓粜米,即可实现明金议和。

如此,虽不能真的平辽,但可保明朝安宁。

五年平辽,也就马马虎虎在皇帝面前糊弄过去了。

问题就在这里了,袁崇焕前半辈子实实在在的打仗,就这次动了个小心眼,也就毁了他辛辛苦苦换来的功名。

详见本文附《己巳之变》(1)
其二,建奴奴酋乾隆,面对汉人仇满情绪,就想办法把这种仇恨移嫁到大明身上,故意抬高袁崇焕,把人民的怨恨指向崇祯,历史变成了这样:崇祯昏庸无能,听信奸臣,杀掉了袁崇焕,是自己断送了自己的江山。

(1)己巳之变:崇祯知道袁崇焕和金签订协议后,杀掉了一大批明的袁在内的高级官员,使得明的最后一批护国将领,也消失殆尽。

此上是我的一点微末理解,希望看过帖子的你,能批评更正。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