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

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
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

宁远之战:一个人的战争

摄影、撰文/立山

北京南城广渠门内,一方小小的墓园隐身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显得冷清而又怪异。这里埋葬的是一个名叫袁崇焕的人,他出生于1584年,死于1630年。袁崇焕短暂一生所贯穿的四十七个年头,正值中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明朝的末季。那是一个大厦将倾、呼唤英雄的时代,他从遥远的福建来到帝国的首都,登上了一生事业的巅峰。但这个时代送给他的不仅有权势、荣誉和施展抱负的大舞台,还有不可预测的种种危险。最后,他死在了这里。明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如此描述袁崇焕之死:“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袁崇焕死于“磔”刑,一种将肢体分裂的残酷刑罚。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之所以对袁崇焕施以如此酷刑,理由列了一大堆,但核心罪名只有一个:通敌。敌即后金,明帝国晚期最危险的敌人。在朱由检看来,正是袁崇焕的阴谋,导致后金军队长驱直入,直抵北京城下,差点把自己提前变成亡国之君。袁崇焕果真通敌卖国么?几百年来,此一

问题争议不断,围绕着对袁崇焕的评价,形成截然相反的两个集团。一方认为他死得冤枉,另一方则说其万死不赦。直至今日,各色人等依然为此争吵不已,甚至不惜大骂出口。纷纷扰攘之下,要想解开其中疑惑,须从山海关外的一座小城宁远说起。(宁远之晨)进京与出关袁崇焕能和宁远联系

在一起,多少要拜莫测命运的安排。因为他原本在福建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任知县,芝麻大的官,而且离京师万里之遥,似乎根本没有机会和辽东抗后金前线的宁远发生关系。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622年,即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登基的第二年,袁崇焕到北京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他的成绩不错,而且大概还对当时紧张万分的辽东战局提出了不少建议,因此受到御史侯恂的青睐,遂奏请皇帝破格擢升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侯恂即明代著名才子侯方域之父,东林党人。1622年前后,明朝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第

一件事:宦官魏忠贤得势。1620年10月底,朱由校即位仅仅一个月,就把魏忠贤从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提拔至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系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其职权原本不过是掌管宫廷礼仪,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至17世纪初,它的

权力已经得到巨大提升,堪比宰相。魏忠贤这一番凌空跳跃,使他在此后近八年的岁月中权势熏天,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形势。袁崇焕当然也无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影响的冲击。第二件事:明朝军队在辽东遭遇到了后金军队的第三次重创。

第一次重创是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以少胜多,斩杀明军将卒四万多人,并攻陷了开原和铁岭,明朝举国震惊;第二次是在1621年,后金军队在是年5月先后攻陷了明朝的战略城市沈阳和辽阳,将辽河以东的土地从明军手中尽数夺走;第三次则是在1622年春天,辽东巡抚王化贞不顾辽东经略熊廷弼的竭力劝阻,贸然出击迎战后金,结果惨败于广宁(今辽宁北镇)。广宁失陷,王化贞仓惶南奔,熊廷弼手无兵权,只好以剩下的军队护送关外难民撤入山海关。作为天启朝(1621~1627年)最优秀的军事统帅,熊廷弼早在1619年就被任命为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辽东经略。他是在“萨尔浒之战”后临危受命的,上任之后,他立即整顿军纪、修城筑堡、安定民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熊廷弼采取的基本战略方针是以守为主,绝不轻易出兵,避免与擅长野战的后金军队发生大规模战斗。应该说,在明军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最明智的策略,所以将近一年时间,后金军队都不敢轻易进犯。(祖氏牌坊)但是一向直率的熊廷弼也因为这一战略方针遭到朝中反对者的诋毁,他们向皇帝进言,说熊廷弼胆小怯懦,不敢进兵。熊廷弼无奈,只好自动请辞,取代他的是一个名叫袁应泰的文官。袁应泰是个不错的官员,但在军事经验上却严重缺乏,这导致他在1621年的5月接连丢掉了沈阳和辽阳,最后自缢身亡。沈阳和辽阳的沦陷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事件,北京宣布戒严,朝

廷几乎陷入崩溃的状态。7月,熊廷弼在呼唤和反对的激烈声浪中再次被任命为辽东经略,赶赴山海关上任。这一次,他打算继续执行自己以守为主的战略方针,但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身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手中却只有区区数千兵力,而辽东巡抚王化贞却手握重兵六万,跃跃欲试,扬言主动出击,一举荡平后金。熊廷弼坚决反对王化贞的策略,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朝廷被失败的耻辱淹没已久,他们迫切想要得到前方胜利的消息。结果却正如前面所说,王化贞的六万大军在1622年的春天被后金一击而溃,明朝的防线再次向

南退缩。熊廷弼成为第三次溃败的牺牲品,他被捕入狱,并在三年后的1625年被杀,“传首九边”。而王化贞虽然也被关进了监狱,却神奇地一直活到了1632年,原因是许多高官

接受了他的贿赂,纷纷为他说话,其中应该有魏忠贤。熊廷弼和魏忠贤,作为天启朝两股势力的代表,将在此后的岁月中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袁崇焕的命运。但在1622年之初,

袁崇焕无从预料这一切。那时,他三十八岁,正值人生壮年,恰巧又被破格提升,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满怀着对皇帝的感恩之情,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献出生命。就在广宁失陷的消息传来不久,袁崇焕忽然神秘地消失了,这让他的同事和家人惊讶不已。数日之后,当他风尘仆仆回到京城,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单人匹马赶赴山海关,去察看关内外形势去了。这次单独行动,遭到袁崇焕日后的同僚王在晋的奚落:“其去不

奉旨,不辞朝,鲁莽如此,可用当关否?”王在晋之所以如此批评袁崇焕,不仅因为袁崇焕的行为不合体统,更因为他一还朝就口出狂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这一句话,将袁崇焕性格中张扬和自负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必须承认,一个刚从偏僻外省调来的位卑言轻的小官,要想在公卿满街走的京师受到关注,张扬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他随即再获提拔,被擢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从此以后,袁崇焕的命运开始与抗击后金的战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出发前往山海关之前,袁崇焕曾经拜谒过熊廷弼,那时熊廷弼尚未入狱,处于罢职听勘的状态。熊廷弼问袁崇焕:“操何策以往?”袁崇焕答曰:“主守而后战。”熊廷弼感到十分欣慰。这次会面,二人相谈甚欢,袁崇焕倍感鼓舞,在一首题为《边中送别》的诗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满腔豪情: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如果他能穿越时空,看到三年后熊廷弼的凄惨下场,以及自己八年后几乎完全相同的结局,是否还会留下“何用安危问去留”的豪言?1622年的春天,山海关外,袁崇焕的脚步逐渐接近了一片蛮荒的宁远。(晨光里遛狗的老人)宁远何以必守?熊廷弼被革职以后,辽东经略换成了王在晋。尽管很多年以后,王在晋在自己所写的《三朝辽事实录》中对袁崇焕多有恶评,但在1622年,他却对这

个雄心勃勃的下属十分看重,不久就提请擢升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出乎王在晋意料的是,袁崇焕似乎并不买他的帐,在一些问题上常常与自己作对。其中双方矛盾最大的一件事,就是主守何处。王在晋认为明军在关外已不能有所作为,因此力主据守山海关。而且为了增加山海关的可靠性,他又奏请在关外八里之处加筑一座重城。按照王在晋的计划,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花费白银一百万两。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整个天启朝的大多时候,明帝国的经济状况都不如人意。从外部环境来说,美洲大陆白银出口急速下降,已经严重阻滞了明朝的经济发展;而国内更是一团糟,各地频发的战乱以及官僚机构日益严重的腐败,早已把经济和社会拖入了混乱的泥沼。在这种情况下,王在晋的筑城计划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广泛质疑。但袁崇焕之所以反对这个计划,另有其他考虑。当时,宁远之北有十三山(今辽宁锦县东)难民约十余万被后金围困,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袁崇焕认为,“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即山海关)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在袁崇焕看来,驻守宁远,至少有三个好处:救援十三山难民,伺机进占锦州,当然最重要的是避免山海关直接面对后金的冲击。宁远,即今辽宁省兴城市,辽宁南部一个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兴城依山傍海,是连接东北与华北地区的交通要塞。后金大军要想从沈阳直扑北京,兴城乃必

经之途。当然,他们也可以绕道西行,横穿辽宁西北,进入内蒙境内,再从内蒙折向西南,进逼北京,只不过这是一条过于遥远而曲折的道路。因此,袁崇焕力主守宁远,可谓颇具战略眼光。但眼光归眼光,在处事的方法上,袁崇焕并非没有问题。他见自己反对无效,遂直接将意见报告给了当朝首辅叶向高。此事一经传出,袁崇焕与王在晋的矛盾遂致不可收拾。此后,大学士孙承宗自请出边考察,否决了王在晋的计划,并奏请皇帝,免去王在晋辽东经略的职务。孙承宗综合各方意见,加之亲历考察,决定采纳袁崇焕等人的建议,力守宁远。(兴城中心的鼓楼)今日到兴城旅行的人,一定会登上宁远古城,俯瞰城中风景。从规模而言,这座城并不大,即便绕城一周,需时也不过四五十分钟,但它却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几座古城之一,四面城墙、瓮城以及城中心的鼓楼都基本完好;城墙上,经年风雨侵蚀后留下的痕迹和偶尔随风摇摆的荒草提示游人,在茫茫渤海之滨,古城已经度过久远的岁月。但袁崇焕初抵此地,所见到的宁远却是一番凄凉景象。据兴城县志记载,“兴城”之名虽然早在辽代就已出现,但“宁远”的命名却已迟至1428年(明宣德三年),当时总兵巫凯和都御史包怀德上书请求在此地设“卫”,皇帝赐名曰“宁远”。这个宁远卫城呈正方形,有四门,周长七里八步,不过一个方寸之地。17世纪20年代初,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后金军队的不断南侵,宁远卫城坍塌荒败,实

际上已徒有虚名。1623年秋天,当孙承宗获得皇帝的赞许,以辽东经略的身份开始积极经营宁远防线时,袁崇焕随即得到了重用。孙承宗很喜欢袁崇焕,一则是袁崇焕在安抚军民、整饬边备方面功绩显著,再则是袁崇焕表现出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当时大多数朝廷官员都视关外为死地,费尽心机逃避出关,袁崇焕却抱着必死之心,强烈要求到宁远服役。修筑宁远的计划提上了日程。起初,孙承宗将筑城的任务交给了祖大寿。祖大寿是宁远本地人,系明晚期一员名将。但他不相信朝廷真的会坚守宁远,所以执行不力,不过对付而已。及至袁崇焕抵宁远,宁远才仅仅修筑了不到十分之一,而且疏薄不合规范。袁崇焕立即制定了新的筑城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在袁崇焕严格的要求和监督之下,越明年,宁远筑成,遂成关外重镇。应该说,无论孙承宗还是袁崇焕,在此时都算是幸运的,因为后金在击破王化贞之后,将近四年的时光,一直没有大规模南下。宁远的威慑自然是其中一个原因,而更大的原因是后金食物短缺、后方时有内乱,以及明将毛文龙从东边朝鲜边境偶尔发起的袭扰。孙承宗和他的部下充分利用这几年难得的好时光,广召辽人返回故土,垦荒屯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同时鼓励工商,充实民力,储积军备,硬生生将宁远打造成了关外蛮荒的一方乐土。当宁远巩固之后,明军的防线再次向北推进二百余里,至1625年夏天,锦州、

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全部收回到明军管辖之内,各城也渐次修复完善。至此,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基本形成。正当一切蒸蒸日上之时,变故再次发生。1625秋天,由于魏忠贤的诋毁,孙承宗去职。这是一个酝酿已久的阴谋——魏忠贤在1624年2月被任命为东厂提督之后,即开始疯狂打击他在朝中的敌人,其核心目标即是“东林党人”。1625年,大批正直朝臣被残酷迫害至死,坚定的东林党支持者孙承宗自然也在打击之列,他没有丢掉性命已算幸运之至。大恐怖之下,东北前线顿时陷入混乱。1625年底,受魏忠贤支持的兵部尚书高第成为辽东经略,此人一上任,即搬出与此前王在晋一样的观点,认为关外必不可守,下令尽撤锦州、右屯诸城守具,将士全部退回关内。这个愚蠢的决策令袁崇焕目瞪口呆,他数次力争不要退兵,不料反倒惹恼了高第,他下令将宁远驻军一并撤回。袁崇焕慨然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大撤退无可挽回地实施了。《明史》记载,撤兵之日,明军“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尽撤一空,只有宁远一城孤零零矗立在前线。孙承宗和袁崇焕苦心经营四年的宁锦防线,没有被敌军摧毁,却被自家人一朝破坏。宁远,从一方乐土荒诞地化为一座孤城。袁崇焕孤注一掷的坚持,使得即将到来的宁远保卫战,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他一个人的战争。(城头的大炮)那

两日的惨烈虽然袁崇焕违令不撤,但朝廷并没有怪罪于他。而且此后他几次上书请求去职还乡,都未获允许。1625年底,袁崇焕升任按察使,仍主事宁前。这一年的最后两个月,袁崇焕感到前所未有的苦闷。9月的时候,他素来敬重的前辈熊廷弼被杀,令他顿生兔死狐悲之感。在一首题为《哭熊经略》的诗中,袁崇焕写道: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他从熊廷弼因功获罪的荒诞遭际中,隐约感受到无常命运的捉弄,而一句“功到雄奇即罪名”可谓道尽官场凄凉。事实上,他咏

诗抒怀,似乎早已从熊廷弼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袁崇焕立雄奇之功的机会很快到来了。1626年春,后金可汗努尔

哈赤见明军主动撤退,知道新任辽东经略不足为虑,遂在天寒地冻之时,率大军西越辽河,于阴历正月二十三日兵抵宁远。此番南下,努尔哈赤几乎动用了全部精锐部队,号称三十万。他以为,仅仅报上这个数字,就足以把袁崇焕吓得投降。努尔哈赤这么想并不为过,因为此前他曾经以三万之众击溃明朝的十余万大军,而那还是在七八年之前。如今八旗军久经沙场之后,纪律性、作战经验和战斗力比之当初都有巨大提升,因此他料定取宁远必如探囊,不费吹灰之力。然而袁崇焕不这么认为,他对自己苦心经营的宁远信心十足。因此,当后金的劝降书送至眼前,袁崇焕不无轻蔑地回道:

“你号称大军三十万,实际不过十三万吧。我修治宁远,决意坚守,岂有投降之说?”城外的后金军到底有多少,说法不一,但至少也有五六万人,而宁远城中的明军不过万余人,而且没有援军——本来应该有的,但辽东经略高第坐拥山海关,拒不发兵往救。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还要坚意死守,所倚仗的只有两项:将士的勇气、信心以及城墙上的十一门红衣大炮。(俯瞰城中)火炮在明朝早已广泛使用,但多为从国

外引进的弗朗机炮——明代称西班牙、葡萄牙人为弗朗机人,他们制造的大炮也因此得了个奇怪的名字。红衣大炮从技术和威力上比弗朗机炮厉害得多,也是当时明朝所能拥有的最先进的火炮。这种炮最大的优势就是射程远,据说轻松就可打到六七里之外;而且红衣大炮比较容易调节射角,火力覆盖面很宽,基本不会留下死角。当年袁崇焕重定规制修筑宁远城时,就已经考虑到红衣大炮的使用,因此城墙的四个角各设一个巨大的方形敌台,凸出于城外,以方便随时调节大炮的发射角度。宁远城中,袁崇焕最看重的部下有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以及守备何可纲等人。大战之前,袁崇焕召集全体将士,刺血为书,激以忠义,并为之下拜,于是将士一心,咸请效死。军心既定,袁崇焕下令尽焚城外居舍,所有居民入城;又令查察城内可疑之人,清除奸细;通判金启倧按城四隅,负责编派民夫,供给饮食;又派人把守城内各巷口,有人违令乱行动即斩之;而城上之人私

自下城者,也即格杀勿论。各城门守将早已分派妥当:满桂提督全城,同时负责把守东南角;左辅守西,祖大寿守南,朱梅守北。后金军抵达宁远后第二天,劝降无效的努尔哈赤发起了大规模进攻,首攻方向是防守相对较弱的西南角。后金军长于野战,但数年磨练之后,已然熟练掌握了攻城术,其关键是利用楯车。这是一种大型木车,车前挡以数寸厚的木板,木板上裹多层牛皮,坚硬结实,一般的炮火根本奈何不了它,更休提弓箭之类的冷兵器。当这种怪物一般的巨型楯车顶住首轮炮击之后,即迅速推进到城下;跟在楯车之后的壮汉以楯车为掩护,挥动巨斧凿城;城若凿破,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风驰电掣的后金骑兵将蜂拥而上。努尔哈赤凭借这种攻城术,已拿下明朝数座坚城,他料想一个小小宁远定然不在话下。他没有料到,宁远城中多了十一门红衣大炮。努尔哈赤按照既定的策略准备攻城时,袁崇焕正在军中与几个幕僚闲谈,若无其事。座中恰好有一位朝鲜翻译官韩瑗,详细记录下了当日情形——闲话间,有人来报信,说贼兵出动了,于是袁崇焕乘轿来到敌楼,并将韩瑗一并带至;四周一片寂静,韩瑗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总指挥非但面无忧色,而且颇有雅致地与自己谈论起了诗文;这时,城外传来了一声炮响,韩瑗觉得声动天地,自己惊得连头都抬不起来,袁崇焕却轻描淡写地笑道:“贼至矣。”红衣大炮开始猛烈发射,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当炮弹击中楯车时,楯

车立时破碎。没有被击中的,艰难抵达城下,斧手开始凿城。巨石从天而降,砸在楯车上,楯车坚固无恙。但随后落下的,却是浸了油的枯草、棉花,火苗汹涌,包围了楯车。再往后,褥子和被单落了下来,里面裹着成堆的火药。这是通判金启倧发明的临时武器,火药点火即爆,火焰飞腾,所及之处,无不糜烂。金启倧不知道自己的新发明具有如此威力,做实验时不小心,结果丢了性命。楯车一个接一个被火焰吞没,但城墙还是被凿出了几个大窟窿,幸而天寒地冻,没有坍塌。袁崇焕把城中所剩一万多两白银全部搬到城墙上,勇者即赏。所有大炮同时开火,城外土石飞扬。火光中,后金士卒马匹腾空而起,旋即跌落。攻城从上午持续到午夜,城外尸体成堆。努尔哈赤无奈,下令撤退。第二天,几乎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唯一不同的是,明军的大炮击伤了敌军的一个大头目,后金士兵以红布裹之,大哭,抬走。韩瑗说,被抬走的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已然生出苔藓的城墙砖)八年未

有之胜利那个人到底是不是努尔哈赤,至今仍有争议,但从后金士兵的反应来看,是他的可能性极高。六个月之后,努尔哈赤在沈阳离世,年六十八岁。他很可能死于宁远之伤。韩瑗说,努尔哈赤本已重伤,又收到袁崇焕的信,恨怒在心,懑恚而毙。袁崇焕的信中是这样写的:“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他显然是在刻意刺激努尔哈赤,不仅送去了信,还备了礼物。宁远惨战两日,后金伤亡很严

重。明朝方面的资料说,敌人死了一万七千人;《清太祖实录》中,这个数字被锐减为五百人。《清太祖实录》还说,“上(即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不怿而归”。努尔哈赤很生气。当他无奈地将部队撤出明军火炮的打击圈,愤怒地诘问自己的部下:你们不是说这座城很容易攻下吗?盛怒之下的努尔哈赤把目光投向了宁远城南的觉华岛。觉华岛距宁远古城约十五里,现名菊花岛,是一个旅游区。从海滨乘游船至岛上,大约需要几十分钟。夏天的时候,我曾站在游人如织的兴城海滨,远远眺望那孤零零如一片叶子的小岛。菊花岛实际上并不是特别小,其面积约十三点五平方公里,属渤海湾第二大岛屿。据历史记载,觉华岛早在唐代即已开发,成为北方的一个港口。但在明代,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上。当年孙承宗亲历关外考察地形,就已经与袁崇焕等人达成一致意见,在修筑宁远城的同时,积极经营觉华岛,使之与宁远城互为犄角。岛上既囤积粮草,也驻扎舟师,以防后金沿海路南下。当努尔哈赤打算拿觉华岛泄愤之时,岛上约有明军水师七千人、商民七千余人、粮料八万石、船两千余艘。岛上守军事先已经料到后金可能来袭,因此在宁远炮火隆隆之时,已经沿岛开凿了一道长达十五里的冰壕,希望以此阻挡后金铁骑。然而此时北方盛寒,冰壕凿开不久,即再次冻合。岛上将士“日夜穿冰,兵皆堕指”。阴历正月二十六日清晨,努

尔哈赤将大军分成两部分,大部分骑兵直扑觉华岛,少量兵力继续攻打宁远城,以牵制城中守军,阻其呼应岛上。城中连续激战两日,将卒早已疲惫不堪,而破损城墙又亟待修补,根本无法派兵支援觉华岛,袁崇焕只能眼睁睁看着后金铁骑向觉华岛而去。后金骑兵从觉华岛北面打开了突破口。岛上明军多系水手,又经几日凿冰之苦,寡不敌众,全军尽没,平民七千余人也几无幸免。屠杀之后,后金纵火焚烧粮仓,浓烟蔽岛,火光冲天,明军在关外的重要后勤基地顿成废墟。后金撤军,临走时,留下话来:“待四月草青之时,再去攻城。”(清实录书影)宁远保卫战的胜利,为袁崇焕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因为此前朝中所有官员都一致认定他守不住宁远。他守住了,为自己争得了主动权。皇帝给他升了职,辽东巡抚。经略高第等人,按兵山海关,拒不救援,获罪。铺天盖地的赞誉向袁崇焕涌来。山西道御史高弘图在奏疏中说:“宁远被围,举国汹汹,一重门限,岂是金汤?自袁崇焕有死地求生,必死无生之气,则莫不翕然壮之……然后知从前无不可守之城池,而但无肯守之人与夫必守之心。今崇焕称必守矣,况且出奇挫锐,建前此所未有,则又莫不翕然贤之。”也有人提出,觉华岛之屠几乎抵消了宁远之捷,所以此役虽胜实败。但正如蓟辽总督王之臣所说,倘若宁远不保,后金必将长驱直抵山海关,觉化孤岛焉能幸存?况且,岛上诸将卒皆力战而死,比之此前望风而逃之辈,又长了一段志气。胜利是毋

庸置疑的。而胜利所带来的影响比胜利本身要大得多。对此持论最为贴切者,当属兵部尚书王永光:“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士气和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然而袁崇焕的信心时时经受着考验和冲击。1626年,魏忠贤领导

的阉党再兴大狱,前御史黄尊素、吏部员外郎周顺昌、苏松巡抚周启元、左都御史高攀龙、左谕德缪昌期、御史周宗建、御史李应昇等,被魏忠贤诬以贪赃受贿之罪,全部下狱拷死。“东林党人”再遭毁灭性打击。也是在这一年,苏杭织造太监

李实步浙江巡抚潘汝帧的后尘,给魏忠贤造了一座生祠。祠堂本是祭祀已逝祖先或先贤的宗庙,而魏忠贤尚且活得好好的,就有人为其建祠堂,可见其势力之一斑。明熹宗朱由校不仅不反对(也可能是不敢反对),还为其题额曰“普德”。国内立即掀起了给魏忠贤立生祠、歌功颂德的高潮,成为明晚期一道恶劣风景。远在边关的袁崇焕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和蓟辽总督阎鸣泰一起上书皇帝,请求在宁前为魏忠贤立祠。皇帝赐名曰“懋德”。袁崇焕此举当然是违心的,但他没有办法。事实上,宁远之战结束后一个月,袁崇焕就曾向皇帝上书,直言反对太监出镇军中。袁崇焕认为,军中战守之总兵已经够多了,如今又来了六个太监,而太监又有随行,军法不能约束,有害无利。皇帝说,内臣出镇清查,实属万不得

已,况且这几个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秋毫无扰,所以不必多虑。朱由校反复叮嘱袁崇焕,魏忠贤赤心为国,守法奉公,他的手下一定也是如此。袁崇焕无奈,忍气吞声,为痛恨之人立生祠,希望以此避免阉党掣肘。他必须抓紧时间筹备边防,以防后金来犯。草青之时,后金没来。草又黄时,努尔哈赤死了,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袁崇焕派了使者前往沈阳吊唁,以探努尔哈赤之死是否属实。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袁崇焕开始与皇太极议和。按照《明史》的记载,议和之话题是后金提出的,他们意欲攻打朝鲜,故而求和,以阻止袁崇焕趁机出兵。袁崇焕似乎也想利用这个时机,整修边防,恢复失地。他在给皇帝上书时说,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亟待修复,可以和为计,趁后金忙于东事,抓紧修城;等到后金知道真相时,三城已经完工;即便他们再起战火,也不过烧至关外四百里的锦州,宁远无忧,山海关无虑。梁启超先生认为,以和为守,以守为战,正是袁崇焕对付后金的核心策略。三城尚未全部竣工,袁崇焕收到了皇太极的书信:你明说议和,却暗修城堡,是何道理?这是皇太极的一个借口。1627年5月,后金解决了朝鲜问题,再次进攻宁远。(远处隐现的小岛即是觉华岛)上将由来无善死像他的父亲一样,皇太极抱着必胜之心前来,却带着失败离开。后金先围锦州,不下;后攻宁远,又不下。袁崇焕坐镇宁远全盘指挥,满桂与赵率教奋勇护城,遂保两城不溃,时称“宁锦大捷”。这次

胜利没有给袁崇焕带来好运。像宁远大捷一样,宁锦大捷的功劳又多数算到了太监的头上。在给督饷御史刘徽奏章的批复中,皇帝说,宁锦之捷系魏忠贤殚心筹划、委任得人之效。但魏忠贤并不满意,在其授意下,一堆人开始大肆攻击袁崇焕,指责他不救锦州。事实上,袁崇焕并非没有援救锦州,他只是认为宁远之兵不可妄动。但此时他的辩解已不起任何作用。7月,袁崇焕免官,回乡。在家乡,袁崇焕过了一段寄情山水的生活,会友,吟诗,募修庙宇。在他人生的的最后几年,这样的轻松闲适并不多。1627年9月,年仅二十一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了,他十七岁的弟弟朱由检接替了皇位,年号定为崇祯。本该举国悲痛的时刻,朝中的许多大臣却长出了一口气,他们觉得新皇帝登基也许会带来新气象,改变目前乱作一团的朝政。朱由检没让他们失望。上任两个月,他就削去了魏忠贤的职位,并命令他离开京师。12月中旬,这个臭名昭著的太监自杀身亡,他的亲属和党羽遭到了残酷的清洗。(袁崇焕墓)第二年夏天,在多数廷臣的强烈要求之下,袁崇焕重新回到北京,恢复了他在东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的职位,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而且被赐以尚方宝剑。这是袁崇焕一生事业的顶点,再往后,他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向下走,一直走到不可能再向下之处。这个下降的过程不长,总共不过两年时间。两年中,在袁崇焕身上发生了三件值得反思的事,

它们全都争议巨大。第一件,是他向新皇帝许诺“五年复辽”。袁崇焕似乎被浩荡皇恩感动得过头了,未假思索,便脱口给出了一个让皇帝十分高兴的期限。事后,他的同僚问及五年平辽的策略,他说,皇上圣心焦劳,所以安慰他一下。从1622年到1628年,六个年头过去了,他性格中自负和情绪化的

一面还是没有改过来。第二件,是他杀了皮岛(今朝鲜椴岛)总兵毛文龙。毛文龙率领一支两万余人的军队,长期孤悬辽东海外,基本没打过什么胜仗,而且私通后金,虚领军饷(谎称有兵十余万),杀降人谎报战功,几年来游离于明朝管辖

之外,确有死罪。但袁崇焕杀掉毛文龙,还是有些冒失,即便他有尚方宝剑。因为许多大臣认为毛文龙可以起到牵制后金的作用——这些大臣中,有一部分被指为阉党遗孽,据说他们曾收受毛文龙的巨额贿赂。《明史》记载说,朱由检得

到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消息,大惊,但念及毛文龙已死,自己还要倚赖袁崇焕,所以下旨表扬袁崇焕,以安其心。但毛文龙的支持者却在京师散布消息,说袁崇焕之所以要杀毛文龙,是为了与后金讲和,以化解自己“五年复辽”的承诺危机,而

后金开出的条件就是杀掉毛文龙。1629年夏天时,北京城

中的舆论已经对袁崇焕十分不利。第三件事,是由后金可汗皇太极发起的。1629年10月,皇太极避开宁锦防线的袁崇焕,率大军绕道内蒙古,费尽周折,从喜峰口越过长城,陷遵化,又陷通州,直逼北京城下。事实上,袁崇焕此前早已

数次提醒朝廷注意防范这条路线,但始终没有得到重视。而且后金所破隘口,系蓟辽总督刘策所辖,所以,当袁崇焕得到京师告急的消息,率五千骑兵从间道风驰电掣驰援北京之时,他觉得自己最起码是无罪的。他不知道,死亡的阴影已向自己袭来。(明亡清兴,不过是紫禁城里换了主人)在广渠门外,袁崇焕打了一生中最后一次胜仗,他击败了皇太极。但这一场胜利不能挽回他的命运——北京城中早已流言遍布,市井小民说后金突至,乃袁崇焕纵敌;朝臣则说袁崇焕是引敌长驱,逼迫皇帝接受和局。恰在此时,两个被后金抓获的太监逃归,带回了更确凿的证据——他们亲耳听到了后金士兵的对话: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约。实际上,这是皇太极设下的反间计。这一年,阴历十二月一日,袁崇焕下狱。“上将由来无善死”,就像袁崇焕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他最终走上了和熊廷弼一样的命运终局。八个月之后,1630年秋天,袁崇焕以通敌卖国之罪,被磔于市。《明史》上说:“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如今的宁远城头,依然处处飘扬着写有“袁”字的旗帜。宁远岁月是袁崇焕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他在这里先后击败了后金两位传奇人物,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父子二人,都止步宁远,饮恨而归。事实上,直到1644年朱由检自缢身亡,后金也没能突破宁远,进兵山海关。这弹丸小城由此成了一个传奇,它的象征就是袁崇焕。走在遍布岁月痕迹的

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试题

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化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Na -23 C- 12 O- 16 Al -27 Mg -24 Cl-35.5 S-32 一、选择题(单选,每空3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与氧气反应时,产物是由O2的用量决定的 B.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会发生剧烈燃烧 C.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 D.钠长期置于空气中,表面不能形成致密氧化膜 2、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做实验剩余的金属钠放回原试剂瓶中 B. 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C. 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D. 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用橡胶塞 3、关于Na2CO3与NaHCO3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 常温下溶解度:Na2CO3 < NaHCO3 B. 热稳定性:Na2CO3 < NaHCO3 C. 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Na2CO3 > NaHCO3 D.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4、现有MgCl2、AlCl3、CuCl2、FeCl3四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能把它们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 A.氨水B.AgNO3溶液C.NaOH溶液D.NaCl溶液 5、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稀硫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3②Al2O3③Al(OH)3④Al⑤Na2CO3 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⑤ 6、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B.常温常压下,1.06 g 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 N A C.通常状况下,N A 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 N A 7、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在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溶液中有Cl-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在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溶液中含CO32-8、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实验操作 A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 稀硫酸准确量取浓硫酸,将浓硫酸溶于水后,立刻转移到容量瓶中。 B 制取氢氧化亚铁沉淀 C 量取盐酸溶液用50 mL量筒量取4. 0 mol/L的盐酸5.62 mL D 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 层液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9、只给出表中甲和乙对应的量,不能用来求物质的量的是() 甲乙 ①物质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 ②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 ③固体体积固体密度 ④溶液质量分数溶液体积 ⑤非标准状况下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

湖南永州市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英语试卷

永州市2016年下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测试卷 英语 命题人:王成旺(宁远一中)周文(永州三中)罗腾芳(永州四中) 审题人:王成旺(宁远一中) 本试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黑色水芯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 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黑色水芯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答案写在指定区域外的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M: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much the shirt is? W: Yes. It’s £9.15. How much is the shirt? A. £ 19.15. B. £9.18. C. £9.15. 答案是C。 1. How does the man feel? A. Lonely. B. Sorry. C. Pity. 2. What does the man’s daughter want to be ? A. A boss. B. An actress. C. A scientist. 3.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A. To the shop. B. To the library. C. To the canteen. 4. How much does a pair of shoes cost? A. $ 60. B. $ 80. C. $ 100. 5. What would the man like to drink? A. Milk. B. Tea. C. Coffe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

读《一个人的战争》的感想

读《一个人的战争》 《一个人的战争》是我读过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虽然只读过她这一部作品,但仍能感觉到她作品中的独特气息,以及一些很激进的思想,这可能与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有关,她生在广西的广西的一个小县城里,远离了中国中心地带的正统文学,使她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南国风情。 小说的第一感觉是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很强,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得到体现,在小说里面自始自终都是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战斗着。《一个人的战争》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多米的成长的历程。她自小由母亲抚养长大,而母亲再用心,也难免不让幼小的多米觉得孤独,甚至可以说是孤僻。但也让她学会了独立,当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一个人舔舐伤口,当别的孩子还在因为疼痛而哭哭啼啼的时候,多米早就流干了眼泪。所以从小到大都很独立,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没有别人,甚至连母亲都没有。除开几个有些关心她的人外,她没有长辈的引导,她的路都是自己走的的,也正因此她做过很多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事。不过换做我们,如果没有父母、老师的引导我们说不定会做得比她还傻。在无亲无故无友的状态下,她就这样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磕磕碰碰的前行,摔倒了爬起,摔倒了再爬起。 第二个比较让人感兴趣的是它的贞洁观。文章中有一个细节在我看来是十分有趣的,这部小说应该算是悲剧吧,因为多米经历的事情真的没有几件算的上是好事,然而多米对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总是后知后觉,总是靠感觉行事,比如她因为很可笑的船上的骗局而失贞的事情。她的朋友还有老师都紧张得不得了,而当她知道真相后反而很镇静,像个没事人一样,她把她当做了一种人生体验,甚至是旅途上的一段小插曲一段颇为艳丽的风景。我最开始是感到奇怪的,因为这太不符合一般常理了,哪一个失贞的女人会是这般镇定的,哪一个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后来想想这或许是对封建观念的一种强烈冲击吧。从中国古人一直到今天的现代人,对贞洁看得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中国的男人们,他们或许天生就有一种洁癖,东西不想用二手的,不管爱不爱的深,一旦妻子的身体被别人掠夺了,第一件事不是去找那个罪魁祸首,而是先把笔纸墨砚摆上来写一首漂亮的休书了事,这样不就是对那个罪犯的默许吗,动了你的女人之后还让其逍遥法外,我真想说真的是绿帽子戴上瘾了。我个人觉得中国古代那些因失去贞操而自杀或

论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论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840年,鸦片战争打响了,中国军队的大刀长矛在英国军队的枪炮下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中国并没有像印度一样完全被西方列强所控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民不断的反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进行了反侵略战争的探索与努力,但无不以失败告终,这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更对于我们大学生,铭记过去,发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避免历史重演。下面,我将从各个阶级的反侵略斗争入手,逐一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并回答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失败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2,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

宁远一中国防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宁远一中国防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 宁远一中国防教育实施方案是根据“中小学国防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的,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向青少年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阴谋和武装侵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中小学国防教育读本》,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初步基础。 三、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党校德育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四、教育内容和要求 国防知识 1、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史,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历史上一些少年英雄的事迹;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功绩,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了解祖国的疆域及周边国家。 军事技能 1、进行队列训练,培养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作风; 2、了解常用兵器、弹药常识,结合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学习救护知识; 3、初步体验站岗、集合、执勤等军事生活。 国防观念 1、了解历史上一些国家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史,增强保家卫家的责任感; 2、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定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3、理解集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的道理;培养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学习革命先烈、少年英雄有英勇斗争事迹,培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五、组织实施 1、学校要加强对国防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有计划地培训各学科教师,组织他们学习国防教育理论,增强国防观念,提高搞好国防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要确定专人分管此项工作,检查指导实施。 2、要有一位校领导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并组织少先队、各年级组、各中队共同承担贯彻本纲要的具体任务,并要争取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形成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 3、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和要求,把握教育要点,教学中做到国防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1000字:战争是需要敌人的

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1000字:战争是需要 敌人的 一个人的和平这一本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二战时期,讲诉了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一个敌人,就是自己。在一个特殊的战争时期,他们被迫成长,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一个人的和平读后感1000字:战争是需要敌人的。 “因为我还没穿上军装,我的战争就已经结束了;我在学校里始终在服现役:我在那儿杀死了我的敌人。只有菲尼亚斯从不害怕,只有菲尼亚斯从不仇恨任何人。”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美国。 吉恩和菲尼是在一所男校一一德文学校里认识的好朋友。吉恩成绩优异,体育却不太行;菲尼体育很好,人缘更好,他是学校里的明星人物。不仅如此,菲尼心思纯真,他喜欢体育,但并非竞技,他打破了学校里的记录,却不让吉恩告诉其他人,因为他只享受体育过程中的欢愉。他不嫉妒任何人,也不抵抗任何人。 吉恩不该产生嫉妒的,但他就是嫉妒了如此优秀的朋友。他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黑暗,同时被菲尼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十分矛盾,他在心里把菲尼当成了他的敌人,尽管菲尼并未想过与他竞争。

在一个夜晚,菲尼和吉恩去爬树,吉恩故意晃动树枝,导 致菲尼坠落,终生残疾。菲尼也许怀疑过自己受伤的原因,但他回避了,他仍维持着这段友谊。后来他重回学校,已经无法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了,可他还是乐观地训练吉恩参加体育活动。吉恩承受着内心巨大的煎熬,对这段友谊,他感情复杂:他承认他是很喜欢菲尼的,但他无法抑制对菲尼的嫉妒;他想要成为菲尼那样的人,却害怕与菲尼再靠近……吉恩与菲尼可以说是性格极其相反的两个人。吉恩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菲尼乐观开朗,善良纯真。但也正是菲尼这种纯真深深吸引了吉恩,也加重了吉恩的妒忌心。直到后来菲尼再次发生意外,最终死去,过了几十年,吉恩才醒悟,他是打败不了菲尼的。 每个人都会在内心有一个敌人,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与之对抗,要竞争。菲尼没有,他向来只有和平。 本该是一群青春正好的少年人在学校里享受自由快乐的时光,但因为发生在二战时期,战争不允许他们慢吞吞地长大。菲尼在残疾之前,学校里的夏天永远是这群少年最快乐的玩耍时光,放佛战争离他们还很远。菲尼受伤之后,战争就像风一样不知不觉已经吹进了这所学校,他们因为战争也要提前变成大人了。这种前后文的叙述,就好比菲尼,或者说是菲尼这种干净纯洁的精神和魅力,在与战争所代表的的残酷冷血,进行 着对峙。 菲尼那种纯净的心灵带领他的朋友们度过了美好的夏 天。菲尼死去,战争终于不再缩手,笼罩了整座德文学校。因

湖南省宁远一中高三对口班月考语文试卷

湖南省宁远一中高三对口班月考 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角.色露.骨力能扛.鼎量.体裁衣拾.级而上 A、juélòu káng liàng shí B、jiāo lù káng liáng shè C、jiǎo lòu gāng liáng shí D、jué lù gāng liàng sh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后,这一地区箭拔弩张的局势才得以缓和,冲突双方终于坐到 了谈判桌前。 B、没有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就贸然作判断下结论,那么,这种判断和结论是很难站 得住脚的。 C、在竞选过程中,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拢络人心从而赢得选标的做法,是非常可耻的。 D、事故发生后,他迅速赶赴现场坐阵指挥,直到被困井下的矿工全都脱离危险才离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楼里没有鼠患,_______不养猫,老鼠也不会上门。 ②_______教练指导正确,因此大家的成绩提高得相当快。 ③近日连续降雨,造成了李家沟山洪___________。 ④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不要_______孩子的自尊。 A、即使由于暴发伤害 B、即使因为爆发损害 C、如果由于暴发损害 D、如果因为爆发伤害 4、下列语句中熟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不是笼统地反对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只是反对不分青红皂白 ......地在文学作品中滥用方言。 B、昨天早晨,我和多年失去联系的小刘在街上不期而遇,开始都觉得面熟,却不敢相 识。“这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啊 ..................!”当彼此叫出名字时,他笑着说。 C、老王和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 件偶然的事,消除了他们多年的隔阂,两人和好如初,白头如新 ....,大家也为之高兴。 D、他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坚 苦卓绝地奋斗着,并乐此不疲 ....。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雪漠:一个人的“战争”

雪漠:一个人的“战争” 雪漠:一个人的“战争” 有时候,真心和妄心也会纠斗不休。真妄相攻的时候,你仿佛变成了两个人,人格开始分裂,自己就和另一个自己纠斗不休。 修到一定时候,还会出现各种幻觉,会听到各种声音。这便是人的欲望的反应,也是妄心的产物。我们所说的“降魔”应该降的那个“魔”就是妄心。某地有个居士就是这样,她总能听到有个人老跟她讲话,命令她干这个,命令她干那个。她执幻为实,认假成真,就着魔了,变成了精神病。 能够见到真心,并且能够认知这个真心,这就是开悟。“明心”的意思就是明白认知了哪个是真心,虽然他这时候还有妄心,但他还是能够透过妄心认知到这个真心。这就是明心。当然,这时候,妄心还是存在的。就像大海上出现了一个波浪了,不再水平如镜了。大海的“真心”平如镜面,但外界影响它的时候,比如刮风之类的,那么大海就起了波浪,这时,妄心就出现了。 当我们用智慧拒绝了外界诱惑的时候,或是用戒的力量把外界的诱惑拒于心外的时候,心的大海就慢慢平息下来了。无波无纹的那种状态就是真心,当然,关于它还有许多表述,前面我们都谈到过。 心波动便成妄心,妄心平伏便显出真心。 后来,当你修成了幻身时,要明白,幻身也是由你自性的细微气构成的。幻身幻身,就是也没有自性。它仍然是因缘聚合之物。这时,你会发现世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无论是粗幻身还是净幻身,你都不要执著它。要明白,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如果把这个幻身当成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的话,那么又错了,就不符合《金刚经》的教义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

经》的教义就是让你明白一种究竟的东西,见到那个真心,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真心。即心即佛。这个如来,就是无来亦无去,如如不动者,故名如来。如来,便是那个如如不动但又了了常明的真心或本元心。见到这个真心的时候,即见如来。 明心之后,你只要守住这个真心,便是最好的修。这时候,要远离分别心,别叫那些概念弄乱了你的心。 当你明白什么是本元心或是真心,什么是妄心的时候,当你能找到真心并能认知忆持的时候,你就用你的真心去指导你的修行。这时候,才是所谓的“即心即佛”。 为了找到那颗真心,老祖宗们用了许多方便法门。比如,诵经敲木鱼就是为了定心,用一种节奏和韵律来消解妄念。所以说诵经是有利于开悟的。天台宗智者大师就是诵经开悟的。当诵经诵到能所俱空,就可能明心见性。当然,这时候还不是究竟成就,这时候才开始正式修行,然后就躲到一个地方,开始闭关,叫常养圣胎,或养吾浩然之气。直到有一天,你守护的那个觉悟的火种,便会慢慢地燎原开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燎原之后就是大成就,星星之火就是明心。 修行的含义就是用“真心”——就是你证悟的那种智慧,叫它燎原成智慧之火,把你的贪、嗔、痴、慢、妒全部烧掉,最后只剩下一片光明。这时候,你才算究竟成就。 真正的闭关,必须在真心的指导下去进行。 明心之前,你的观想和持咒是为了认知真心;明心之后,你的观想和持咒是为了保任真心。所以,明心之后,你才算开始了真正的修行。这时候,当你看《楞严经》们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明明了了。当你看到经中讲的那些圆通法门的时候,你就知道是为了什么,所有了义的经典都是指导你觉悟的。

中国为何不打冷战

中国为何不打冷战? ——美国为何乐见中国内斗? 以美国政党轮替作参照,否证苏联解体是"去斯大林化"的后果,我深以为然,但有些表述不严谨。比如这句:“只不过一个坚信社会主义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一个认为社会主义只不过昙花一现,资本主义才是人间正道。”美国的立国宗旨哪里是资本主义?美国不排斥资本主义,也不排斥社会主义,甚至不排斥没有威胁的共产党。日本共产党是苏联支持下创建的,但是创始人片山潜是留学美国期间皈依的,日共美共帮助中共培养了大批骨干,而且中共是二战后在美国或 明或暗的支持下,才夺得政权。 在现实语境中,读者当然知道老杨所指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可是牺牲词语的纯净,换取表达空间,我认为不值得。 不能把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划等号,那是欧洲社会党的理念,也不能把苏联模式与马克思主义划等号,马克思明确反对书报检查。苏联是政教合一体制,书报检 查是政教合一的要素。美国是典型的宪政主义国家,恪守政教分离原则。以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对冷战两大阵营作二分,再来理解美苏两国的外交战略,会透彻很多。

苏印两国长期友好,学界多半看成是地缘政治,有失肤浅。我概括苏联的外交原则是最亲共产,次亲共和,敌视君主,因为君主制不符合“社会造人”的基本教义。哪怕君主国家的王族是亲苏的,例如阿富汗亲王达乌德,也难逃厄运。 美国的外交原则是最亲宪政,次亲专制,敌视极权。美国会善待世袭君主国,也 会扶植军事强人,只要他们能打压极权势力。美国绝不会亲近有选举,却政教合一的国家,例如伊朗。民主、人权、平等……诸如此类,法国才拿来当成国家意识形态,美国政客只是说说而已。麦克阿瑟改造日本,最重的一刀是将神道与政治切割,确保日本政教分离,此外没有把更多的美国特色强加在日本身上。日本经济崛起所依仗的质量管理系统,是日本企业家从美国学回来的,比美国企业做得还好。 清楚上述两条原则,就不会认为冷战期间的美苏两国不讲原则。进而可以帮助理解中国与美苏的关系,以及苏联解体之后的中美关系。 中国作为苏联体制的继承者,美国从未把中国当成苏联一样的威胁,主要是苏联的政教合一被中国特色冲淡了。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的衣钵,沙俄又是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政教合一体制,沙俄没有经历过宗教改革,只是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比中世纪开化,但是不如新教国家开化。中国从古至今,从未有过政教合一的经历,中世纪的唐宋不但不黑暗,反而大放光明。 苏联体制的继承者愚弄子侄和国民还行,输出教义那一套则不擅长。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几百年不会输出价值观,似乎指中国思想落后,其实指中国不会威胁世界,为英美亲华找理由。 英美两国都是基督教国家,但是都不注重传教,美国占领下的菲律宾人继续信仰西班牙人留下的天主教,英国占领下的香港继续保持宗教多元。自由、人权、民主、平等,这些所谓的现代的价值观源自法国,英美推广得很消极。仅就输出价值观这点来说,英美不如撮尔小国葡萄牙,更别说西班牙、法国和苏联。煽动美国威胁论,是以欧陆之心度美国之腹。 冷战的主力不是枪杆子,而是笔杆子。苏联是进攻方,美国是防御方。美国非常被动,因为美国政教分离,没有国家价值观,国内左右互搏,斗争激烈。而苏联的主义是西方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去掉了基督教与科学冲突之处,保留了基督教伦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国家颇有市场,包括美国。美国不仅有鼎力支持苏联的红色资本家哈默,还有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红色智库,二战前操纵美国亲苏反日,二战后马丁路德金之类的民权领袖,跟苏联继续眉来眼去。以至于美军不得不在战场优势局面下,灰溜溜地从越南撤军。 美国在冷战中取得胜利,是苏联阵营自乱阵脚。打乱苏联阵脚的不是别人,就是中国。中国的经济改革让苏联体制的弊病无处遁形。经济改革继承了苏联政体,但是否定了苏联教义,引起苏联高层信仰危机。中国高层本来就不虔诚,否定教

永州市2015年下期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永州市2015年下期期末测试卷及详细答案 高一语文 命题人:陈琦(永州一中)李凯勇(宁远一中)审题人:杨振华(永州市教科院)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选自孙秀玲、徐加新《涛涛江海一扁舟》 1、扁舟,即小船。下列诗句中的“舟”或“扁舟”,没有文中所论及的扁舟意蕴的一句是 A、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张九龄《初发江陵有感》) B、请君看取拜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李泌《长歌行》)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一) 初读《一个人的战争》是在朱成碧的QQ空间,我为她另类的创作思路在午夜时分笑出声来。再读此文,不由心生怜爱。这是怎样的一种母女之深情?没有一个赞美之词,唯有咬牙切齿的痛恨。或许是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宠爱,在反复读着这样一篇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的散文,我竟然找不出一句话来表达读文的感受。对于“母亲”这个词多年来我始终保持沉默。 我是家里的三女,父亲特别宠爱我。母亲虽然没读过几年书,思想却非常开明。小时候我长得特别可爱,父亲的朋友虎叔家三个男孩,每天叨叨着让我给他家做女儿或者直接做媳妇,妈妈都笑着征求我的意见。那时年纪小不懂事不愿意离开家,虎叔很失望。后来也没能当成他媳妇,到现在虎叔还拿我调侃着。其实虎叔家的男孩个个帅气,而且家底很厚实,但要想成一家人还是需要缘分的。 《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我”并不是因为母亲要拿她去换儿子而生气,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而伤了自尊心。从此埋下了“恨”。母亲的形象在作者笔下“丑”到无与伦比,倔强的性格随着成长而根深蒂固。其实,在母亲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她的宝贝,即使换到了别人家,我相信母亲会多了更多的惦念和牵挂。 我是家里唯一自由恋爱的女孩而且属于早恋,也许是我爱上的男

孩特别斯文特别优秀,父母像疼爱我一样疼他,直到我们结了婚生活在一起,依然照顾着我们。我们一直在母亲身边生活,可以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即使买了房子也没离开父母。直到我36岁离开家,母亲的惦念更深,到现在还少不了给我们送这送那的。弟弟心疼母亲,跟我开玩笑说:“姐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每次听到这话,心底总会有不可名状的滋味涌起。 这点恰恰与《一个人的战争》中所描述的截然相反,而我却能感受文中“我”在逆反心理下的叛逆行为。读着一句句“憎恨”,我的眼角终于滴下了泪水。我没想过要恨,只是那些世俗的眼光与做法让我浪费了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硬生生让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演变成“忧虑”青年。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挣扎。 因我早恋,生活的不稳定让外界多了许多的谗言,致使我们的恋爱婚姻走了长长的八年时间才有了结果。青春有多少个八年?也正是外界的压力迫使我产生“逆反”心理,非要证明自己不是生活的弱者,从娇生惯养到自尊自强自食其力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多么的艰难,以至于回首往事依然会泪流满面。就为了争这一口气,我一意孤行,不顾父母的理解、叹息与安慰,姐姐们的规劝、阻拦,最终让羡慕的眼光围绕着我。而我失去的永远都不可能再要回来,青春、容颜、无忧无虑…… 母亲退休后帮我养孩子,我不需要操一份心。母亲爱干净,会织漂亮的毛衣。在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连门卫都认识我女儿,一个星期六天没有重复的穿着,让可爱的女儿更加漂亮惹人喜爱。邻居都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 实验报告 宁远一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研究小组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由于当前正处于受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受唯学习成绩论的影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优待。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被打入另类,在某些方面还有可能受到岐视。从功利的角度看,为了提高教育效率,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学校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把同年级的学生分成快慢班,由于快班的学生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兴衰荣辱,因此受到格外的重视。而慢班的学生在各种升学考试中由于无关乎大局,学校不予以重视。这种情况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相沿成习,大家见怪不怪。在这种循环中学生心理发生逆变甚至病变。优等生的消极障碍心理主要有虚荣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自居心理等,这种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有畏缩行为、固执行为、逆反行为、攻击行为、倒退行为。后进学生的心理障碍有自卑性心理障碍、戒备性心理障碍、逆反性心理障碍、厌学等。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虽然有可能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部分学生也可能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但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反之,如果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就能够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胜不骄,败不馁,不仅能够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在事业上也能不断地获得成功。因此,深入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仅是事关学生能否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关键,也是能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迫切需要。 二、理论依据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基本观点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心理研究的方法,探究学生各种心理的成因,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轨迹,讨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 根据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哪 些影响,分析造成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扬长用短,趋利避害,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变化的良性与恶性的特征,深 入研究如何引导良性心理继续往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恶性的心理发展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纠偏。 3、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研究心理素质是 如何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变化的。 4、研究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方法。 四、实验方法 以湖南省宁远县第一中学高188班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把同年级文科重点班189班和普通班186、187

读《一个人的战争》

纯洁的欲望 ———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摘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躯体与欲望的写作引起爆炸性的轰动和极具震撼力的效果,她在艺术上的卓越的勇气,她奇妙的女性语言生成方式,她所表现出来的女人对性的一种不能为人所道的隐秘经验,从对性感及其性感区域的精确描写出发,来阐述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林白身体写作欲望 纵观古今中国文学作品,显然,传统的社会意识对于女性的看法是简单而明了的,它建立在好坏的二元对立之上。好女人是那些遵守“妇道”,保护自己的身体与隐密欲望,只对婚姻内的配偶开放的女人,反之,则是坏女人。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喜欢从这个角度描写女性形象。在描写自己肯定的女性形象的时候,总喜欢赋予其冰清玉洁的品格,描写否定的女性形象的时候,则倾向于给其添上淫秽的色彩。但是,身体写作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在卫慧们的笔下,女性形象不再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出现。她们作品中的女性,从外部看都是正常而且正经的女人。有体面的工作,有正常的生活,然而她们却时刻处于肉体的骚动之中,渴望着肉体的满足,愿意委身于自己喜爱的任何一个男人,而且往往没有明显的经济或其他现实的目的。传统的思维定势与评价标准在她们身上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这类人物出现之初,部分批评家不能接受,往往斥之以淫秽。实际上,这是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从传统社会意识的角度看,这类人物的确是淫秽的,但是从身体写作的角度看,这只不过是女性作家将传统女性人物的隐密欲望和行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 关于当代来这类女作家的这种作品,有近年来一种新的提法“身体写作”,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个体化身体写作的逐渐展开,身体的内涵逐渐由个人化的体验、经历,转向私密经验、性经验的呈现,转向肉体的狂欢,转向下半身,转向胸口,身体存在着被简化和分割的趋势。在批评语言和接受视野中逐渐被简化、定型化为女性写作、女性性经验和欲望写作。而这其中的代表作家,前有林白、陈染,后有卫慧九丹,而随着网络的发达,木子美和竹影青瞳为代表的美女作家更是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而这些作家们常被贴上“色情”“淫秽”的标签。 在这其中,林白可以称之为当代“身体写作”的先驱,林白生长于广西,九十年代移居北京。八十年代起她创作不断,尤其擅长描写女性身体欲望与感情憧憬,浓烈阴郁,充满南国色彩。她的中篇《致命的飞翔》,写男女肉欲的追逐,女性的妥协怨怼,还有随之而来的血腥杀戮。这个中篇使林白名噪一时,也代表大陆情色文学的又一个突破。又如《瓶中之水》碰触女性同性恋的情愫,缠绵矛盾,使男性的吸引力也要相形见绌。而《子弹穿过苹果》及《同心爱者不能分手》等一系列作品反复穿插、交叠种种爱欲关系组合、实验文字书写欲望的限度,虽然未必都是佳作,去已显现林白强烈的个人风格。 但她最为人所知的,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还是《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是本具有相当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借着这本小说,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作经验,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一个人的战争》中,开篇些多米的童年生活,突破了种种禁忌,它大胆地揭露了多米童年中的心理秘境,把多米赤裸裸地放在读者们面前,另人难以置信。多米天真的行径暗示着她的与众不同,她对性特别敏感,对女性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好感,她的童年有一种欲望在潜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先天因素占一部分,后天环境又加重了其影响。 在多米六岁的时候,她第一次玩跟性有关的游戏,是和一个叫莉莉的邻家女孩,在游戏中,多米占主动,这是她的欲望的第一次显现;她天生对女性的美丽和芬芳有着强烈的好感和由衷的崇拜,从嘉宝、费雯丽、玛丽莲?梦露到张曼玉、杨丽坤,这种崇拜以致变态的欲

日本不会和中国开战真正原因

日本不会和中国开战真正原因 北京失去耐心,中央媒体对日“宣战” 中国全社会逐渐有了钓鱼岛局势恶化到最坏的思想准备,它就是军事冲突。只要日本愿意并且往前拱,打就打了。 据日本媒体报道,包括战斗机在内的中国十余架军机昨天飞往钓鱼岛方向,日本自卫队战斗机紧急升空应对。钓鱼岛空域首次出现中日“军机对军机”的相互示威,不仅钓鱼岛局势,整个东亚都面临尖锐的不确定性。 钓鱼岛局势走到今天,是日本狂妄的对华撒野逼出来的。从石原到野田再到安倍,他们都是毁掉中日间最低谅解的罪人。 中日有可能站在彻底滑向实力对抗的转折点上。从两国的舆论看,两国社会的相互嫌厌甚至敌视都达到战后最高点,能够把两国朝着友好反拽的力量非常微弱,两国关系的前景十分令人悲观。 日本错误估计了中国面对外部反复恶性挑衅的战略态度,大大低估了中国扞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中国战斗机挺身而出加入反制的行列,是日本各派政治家倒退一年根本不屑去假设的。 日本一些人一直相信,为维护战略机遇期,中国会没有底线地自我克制。这种分析也在东亚其他一些地方一些主张对中国耍赖的人中流行。中国军机昨天应该足够让他们丢掉这种看法了。 中国军机昨天发出的是什么信号呢?我们认为,日本自卫队战斗机反复飞向钓鱼岛是什么意思,中国军机就是什么意思。未来钓鱼岛有多大危险,完全取决于日本“拦截”中国军机是做做样子,还是真的要同中国军机对抗。如果日本人选的是后一种,那么他们选的就是走向中日军事冲突。 整个中国社会都对“口头抗议”日本厌倦了,中国人强烈希望国家用实际行动扞卫我们的权利,把日本的气焰打下去。军机昨天前往钓鱼岛,这是中国政府顺应主流民意的举措。 中日在钓鱼岛“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已从昨天开始上升到全新的级别。既然中国战斗机出动了,我们就需对局势进一步恶化做全面准备。我们切不可犯日本当初的错误,幻想我方的强硬会把日本轻易吓倒。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中日有可能成为长期对手,甚至敌人,日本成为美国围堵中国的忠实前锋。中日有可能局部开战,而美国在那个时刻从后台走向前台。中国迈出了昨天的第一步,就决不能在第二步、第三步时胆怯。 中国全社会要对这场惊险博弈达成几个重要共识,使它们成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的决心。第一,坚决回击日本的任何挑衅,我们不打第一枪,但中国的军事报复要毫不犹豫。第二,坚持不主动扩大战事规模,也决不惧怕战争的升级。第三,我们的战略目标应是有限的,即迫使日本接受中国的钓鱼岛政策,而不扩大为同日本“算总账”。 中国在遭到极端挑衅时要敢于与任何对手军事对抗,但我们同时要保持冷静,不被历史复仇的激烈情绪绑架。军事对抗的终极目的是要打击对手针对中国的各种野心,保卫或重建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环境。 中国与日本有规模巨大的贸易和其他经济合作,我们定下神来对付日本,应包括同它一是一、二是二打交道的态度,即对抗归对抗,生意归生意,尽管这很难完全做到,但这应是坚定不移的原则。这样做能使中国社会的损失降到最低,既符合人民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扩大与日本对抗可持续的民众支持度。 钓鱼岛局势是对中国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团结能力的大考。中国综合力量已足以支撑我们以今天的方式反制日本,并面对由此而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但有一个条件,中国的力量必须能凝聚起来,而不是相互消耗。中国需要在这个更关键的问题上证明自己。

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论文关键词】?私人化?小说主体意识自恋意识孤独意识 [论文摘要]林白是九十年代私A.4e.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以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为例从主体意识、自恋意识、孤独意识三个层面对这一长篇小说解读分析客观而深刻地认识其私人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九十年代的私人化写作具有当代文化语境中女性创作的个性化色彩,也是九十年代个性化创作的一种。?‘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化写作’,就其广义而言,是指那种疏离了统一的思想规范和艺术规范,以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创作为特征的一种写作方式。……就其狭义而言,是特指90年代兴起的以表现女性的身体隐私和生活隐私为特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对这一创作现象的命名。这一命名缘于对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及其他女作家类似作品的讨论。?“’”?私人化?的创作加强了对个人经验的重视程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创作出极具性别意识和性别特征的作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只是对个体经验的揭示,而在于它所依附的人类永恒之主题。文学建立在?个人化?的基础上,其实质是建立在个人化基础之上的非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在张扬性别自主性的同时,也以此为外壳传达出

人性的本质特征。林白是九十年代私人化创作的代表,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为分析私人化小说的创作打开了一扇窗口。本文试以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为例浅要的分析其私人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一、主体意识。林白私人化小说作品中的主体意识的展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有强烈的性别意识的创作倾向。作家在创作中性别意识突出的表现为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色彩。二是对个体生命经验自觉的尊重意识,这种尊重意识较之其他作家的作品对个体的重视程度要更为突出,表现的也更为细腻和深人。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以一个个体心灵的成长作为叙述主题的作品,讲述了女孩林多米极具特色的成长历程。林多米就是作品所要叙述的主体,而男性的存在只是作为一个叙述的背景。作品通过对林多米由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女性的叙述展现出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及此过程中的冲突与困惑。作品由主人公对女性自身的认识为起始展开了一个对自我了解和把握的过程。幼年的多米臵身于一大堆生殖器的模型当中,形成了?一幅多么奇怪的风景?,以及以后的带着惊鄂与恐慌、兴奋的心情一次次的窥视生孩子的过程,正是对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自我启蒙。可以说林多米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正是从对性的认识开始的。并通过这种性的自我启蒙确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