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
由“被看”到“看”的突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叙事视角初探
![由“被看”到“看”的突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叙事视角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145c65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a.png)
由“被看”到“看”的突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叙事视角初探孙祥华【摘要】Male view of narration is a traditional model of Chinese narrative, and therefore, women in literature are often in a status of “being seen”. Feminist writers persevere in rewriting women’s history destiny of “being seen” with ongoing efforts. In the new era the rebellion to classical narrative views is evident in female narrative fictions.Based on the theory of narratology, the paper analyzesThe War of One Person, a female view of nar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such as female initiative to break out by means of “see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 and the lose of ego after the female escapes from men, which is aimed to rewrite female destiny of “being seen”.%男性叙事视角是中国叙事学的传统叙事模式,故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处在“被看”的地位。
女性主义作家对女性“被看”历史命运的改写,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努力,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叙事小说对经典叙事视角的反叛色彩尤为明显。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32ffb7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a.png)
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篇一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最近读了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这感觉就像是独自走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迷茫、困惑,又带着点好奇和期待。
书里的女主角多米,她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却又让人捉摸不透。
也许这就是一个人的战争吧,和自己内心的欲望、恐惧、迷茫作战。
我觉得多米就像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影子,她那种渴望被爱、被关注,却又总是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的状态,真的太真实了。
有时候我都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可能每个人都有吧,谁没有在内心深处和自己较过劲呢?书中多米的那些经历,夸张点说,就像是一场场疯狂的冒险。
她在爱情里的那种执着和盲目,让我忍不住想问:“这样真的值得吗?” 但反过来又一想,爱情这东西,哪有什么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林白的文字,细腻得让人惊叹。
她把多米的每一个心思,每一个小动作都描写得那么生动,仿佛多米就站在我面前。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多米的世界,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
这书读完,我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觉得多米的生活太不容易了,另一方面又佩服她的勇气,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战斗。
我在想,如果是我,能像她那样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总之,《一个人的战争》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挣扎和希望的内心世界。
篇二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这感受真是一言难尽啊!一开始,我被书名吸引,心想:“一个人的战争,这得多孤独、多激烈啊!”果不其然,书中的多米就像是在独自冲锋陷阵的战士。
多米这个人物,怎么说呢?她有时候坚强得让我佩服,有时候又脆弱得让我心疼。
她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时,那股子劲儿,就像是打了鸡血,谁也拦不住。
可当她面对挫折和伤害时,又哭得稀里哗啦,让我忍不住想说:“姑娘,振作点啊!”不过仔细想想,这才是真实的人啊!谁能一直坚强,没有脆弱的时候呢?也许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场属于自己的战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3516725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0.png)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一部女性心灵史——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读完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心情集聚成块垒,世间所有的温情和依靠都轰然倒塌,什么情了爱了都是生命的劫难,而这一切的劫难的发源地就是自己。
一个人一生其实都是在和自己较量,起争端,言和,再起争端,再言和,如此无数次的纠结纠葛,最终将生命耗尽。
有人在生命的沿途醒悟了,有人直到生命的终结都没有意识到没有明白过来。
生命中有了太多的唏嘘与叹息,都源自于自身的战争,既然是战争,结果都是两败俱伤,没有任何第二种结果,即使一方大获全胜,也是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所以依然是受伤者,这伤像深埋在人体中不好的病源,只要有导火索,便会引爆。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孤独的,之所以和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只不过是自找的枷锁,套着难受,卸下一样难受。
这些是命运和别人强加的,可以看作是宿命。
但是在这宿命的悲剧中,自己似乎甘心做着主角。
其实宿命也是可以去改观的,还原罪以广博以及阳光普照——如果够勇敢大气够智慧。
而一个人往往就会在安于命运的小我中浮浮沉沉颠簸一生。
一个人在战争在抵触在逃避在纠结中了却短短的一生。
读《一个人的战争》,读的是人心百态,读的是人性。
阅读书籍阅读人生阅读自己。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b84661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7.png)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90年代女性文学典范,林白女士的《一个人的战争》当有一席之地。
此书在那个年代大胆地深层次地触及了女性复杂的心灵世界,走进了一个女人的世界,观她所观,思她所思,感她所感。
《一个人的战争》被称为一曲青春之歌,但这曲青春之歌并不是很美好,主角成长道路上的斗争更多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是长期缺爱而引发的心理不健康。
缺爱的童年使人变得坚强且冷漠。
书中主角林多米是一个外人看来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是却无人可知她内心的恐惧与特孤单,早逝的父亲,忙碌的母亲,温馨美满家庭生活的确实使得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独自面对漫长的黑夜,无聊的生活,面对那些恐惧,她不哭不闹,因为并没有人会哄她,只是一个人面对。
因为没有被爱,所以不懂怎么去爱,也觉得没必要去爱别人。
在缺爱环境下长大的女孩,不会撒娇,不会叫苦,她们懂事且冷漠,她们总会一个人包揽一切,因为她们潜意识认为,没有人会帮助她们。
缺爱的女孩,活的很独立,也活的很累,但从来不会说出来。
《一个人的战争》中,林多米是不快乐的,作者对多米的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进入了一个缺爱少女的内心世界,感受多米的思维方式,使读者体会缺爱对人的影响。
缺爱的人生导致人不能很好理解人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呢?主角多米一生中只有一场恋爱,是在做编辑时与导演N的一段地下恋情。
在这段恋情中多米陷入了自我感动的陷阱,她盼望着N会娶她,她为N而处处迁就,担惊受怕,意外怀孕后,N强迫她打胎,多米担心被抛弃就妥协,之后N仍让多米为他写片子歌词,署名却不想写多米名字,多米也妥协了,以后才发现,在多米打胎的时候,N就已经勾搭上了其他女人并且要结婚。
其实在这段恋情中,多米不知道N并不爱她么?她是知道的,她是聪明的,她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创作水平也曾被领导高度赞扬。
但她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不是因为她有多爱N,而是因为她爱的是她自己在这段感情的中的付出,她爱的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而男主角是谁,其实不是很重要。
女性主体的确立--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女性主体的确立--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的一种拉康式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955fd0a069dc5022aaea00b0.png)
进 入幼儿 园 的林多米 ,虽然 已经 在后天 社会 教养 中下意识 认 同 自己女性 的身份 ,但是 作为 儿童其 心理 结构还 没有发 生 相关变 化 , “ 女 孩 ”这个 名 称和 姓 名一 样 只是社 会给 予 的一 个代 号 ,直 到看到 性器 官差异 之前 ,性别 差异也 只是 一个空 泛 的概念 。林 多米在 阁楼上 看 到的是 男女 的性 器官模 型 ,最 先发现 的两性 的对 立应该 是有 无标志 主体地 位 的菲勒斯 的 存在 。男性 的生 殖器 由于 外 露而得 以象征 化 ,而 女性却 是
置 ,这个 矛盾在 “ 生 孩子 ”中找 到 了暂时缓解 , 因为孩子
性好 奇 ,而 具有一 种更深 层 的象征性 力量 。对于 这个我 们 很难从 外部环 境 中找到答 案 ,文本 的叙述是 重个 人体验 而 淡化 环境 的,所有 这些 行为并 不是受 到外 界环境 和人物 的 影 响被 动发 生 的,是林 多米 的一种主 动探 索, 即使是 阁楼 里 的模型 与 图画,也仅 仅是充 当一把 钥匙 而 已。林多 米通
才
女性主体的确立
对林 白 《 一个人 的战争》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张晓静 华 中师范大学
摘 要 :林 白是 9 o 年代 以来 中国 女性 文 学的代 表 性作 家 ,其作 品 以极 端个 人 化的 姿 态书 写女 性欲 望 和感 性体 验 , 常 常被视 为 “ 欲 望写作 或 “ 身 体 写作 的代表 文本 。她的代 表作 《 一个 人的 战争》 书写 了林 多米从儿 童到 成年 的心理 和 生活历 程 ,其 中的 同性恋倾 向和 自恋等 问题 一直是评 论家 关注 的焦 点。本 文 以拉康 的相 关理论 为视 点 ,分 析林 多米在 文本 中的女 性主体构 建过程 ,探讨林 多米在 心理层 面上 的女性 构建和认 同 ,从 而对林 白文本 中的女 性做 出另一番解 读。 关键词 :性别差异 ; 自恋;菲勒斯 ;女 性主体
《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
![《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a154519866fb84ae45c8d6a.png)
《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摘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回顾林多米从5、6岁到32岁的经历,以元小说的框架,自传式的视角进行女性自我独白。
小说通过多变的叙述视角及对叙述时间的巧妙处理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的形态。
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这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一个人的战争》;女性独白;叙述视角;叙述时间1994年林白的长篇《一个人的战争》在《花城》首次发表,以私人化的女性姿态给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带来一股新潮。
她以迥异于以往男性文学话语和主流文学话语的私人化叙事,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1自传式的女性独白大多数女性主义作家都倾向于以自传的形式进行创作,她们用自传式的写作来剖析作为女性的独特生命个体。
她们在自传式的文字里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甚至是私密的情绪也写进去,向读者们特别是读惯了男性话语形态作品的读者们展示了女性的生活体验以及女性的真实(隐秘)内心。
“自传是有关个人成长或自我如何演变的故事”[1]82,《一个人的战争》以第一人称叙事来展示女主人公林多米从童年到30岁左右的成长过程。
由于儿童时期父亲的缺席和母亲的无暇顾及,多米成为孤单的孩子。
她习惯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也会拉上同龄女孩玩性游戏。
长大后的多米还经历了诗歌抄袭、外出旅游遭诱奸、与女学生发生暧昧关系、与一个错误的男人恋爱受伤后逃离爱情,最终来到北京工作与一个老人结合等事情。
由于叙事是以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进行,就形成一种明显的自传式倾向,特别是叙事中有许多关于剖析女性内心的情节,细致而隐秘,引起读者以一种窥探叙述者隐私的心态去阅读。
《一个人的战争》中某些情节确实能够在林白的自述性小说中找到相似点,比如她在《前世黄金—我的人生笔记》中写到:“我出生在一个边远省份的小镇上,3岁丧父,母亲长年不在家。
我经历了饥饿和失学,7岁开始独自生活,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2],这和多米的童年生活极其相似。
可以说林白把自己的童年移植到了林多米身上,使自己的经历在林多米身上重新演绎,使作品看上去是真实的。
论林白写作中的女性意识
![论林白写作中的女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44fccf303968011ca30091d5.png)
论林白写作中的女性意识摘要:作为8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林白,他接过上一代女性作家萧红等人的旗帜,自己开启了另一扇通向女性意识觉醒的大门,她凭借自身的个人经验和对女性意识的独特见解,建立了独立的女性空间。
通过对男权文化的那种批判使得女性的权益在她的文字下得以超脱和升华。
关键词:解读、创造、林白、女性意识我们要了解和认识女性意识在林白写作中的的发展和超脱。
首先,我们要了解林白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她的个人经历。
其次,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女性意识。
林白,原名林白薇。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有多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万物花开》等。
她的作品常用“回忆”的方式叙述,女性意识强烈,对女性的个人体验也进行极端的描述。
所谓的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作为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
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基于上面的认识,本文准备通过对林白的作品和作品中的意识进行解读,从而使读者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从男权社会的束缚中挣脱当历史进入80年代以后,女性的觉醒不再是那种自怨自艾,而是要求和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要颠覆男权文化,林白就是带着这种色彩进入文坛的女性作家。
林白在写作中对男性的称呼要么用“他”要么就用“男人”指代他们,她知道颠覆男权,重塑自我是一场只能一个人打响的独立无缘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1】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敢于打破千年来束缚女性的枷锁。
敞开了女性世界的大门。
林白自己曾说:“我的写作是从一个女性生命的感觉、心灵出发,写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寻找与世界的对话。
【2】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以女性身躯的觉醒与成长为主题,小说描写了多米长大成人的过程。
在《子弹穿过苹果》中也写了摄人心魄的女性身体的美,女性的爱情往往是纯洁的、真挚的、偏执专一的,不含一丝杂念,但是女人的爱情换来的是什么呢?结果正如林白的《子弹穿过苹果》的标题所暗示的那样:子弹象征男性,苹果代表女性,苹果一样艳丽、甜美的女性被强硬、蛮野的男性子弹穿透、破裂和粉碎。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80a23bf36bec0975f565e242.png)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巨大的阴影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生存处境始终处于男性权威世界里的巨大阴影之中,林白也不能例外,在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主人公多米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不只一次的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暗示,书中的这位女孩,多米正是一个生活在巨大的男权世界的阴影之中的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是林白的成长历程。
在这一成长的历程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几本单位中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甚至于对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多米来说,这一父亲的形象似乎是缺失的。
同时,这一父亲的形象的缺失似乎为女性的成长和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契机,但毫无疑问,伴随着她的成长中和成人之后的种种的来自社会的阻碍和拒绝,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来自于男权社会,即那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父”的阴影。
1.父权的缺失虽然林白一再提醒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但我们还是愿意把文学的创作看作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个人的自传。
就文本而言,毫无疑问,主人公多米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父权“缺失”的家庭之中。
也因此,对于一位儿童而言,在她的童年经验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一方面可以较早的摆脱来自于“家”的“父权”的深刻影响和巨大阴影,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得女性意识得以较早的清醒和确立。
可以说,这一来自于童年的家庭条件是形成多米以后独立的女性意识和一个人的战争的前提。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这本作品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那就是林白自己本人,作为一位女作家,之所以可以有这样清醒地女性主义倾向,也许一方面是来自于她曾经受过的教育阅读过的相关的女性主义的书籍,也许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林白而言,她比别的作家甚至是女作家更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而这一优势,似乎正是来自于她那独特的家——家的父权的缺失和独特的童年体验——孤独。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读后感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6f241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2.png)
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篇一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读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我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情绪当中。
这书,真的是太特别了!书里的主人公,就像是在独自面对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也许在别人看来,她的生活普普通通,可我觉得,她内心的挣扎和纠结,那才是真正的战场。
我觉得吧,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迷茫。
谁没有过那种觉得全世界都不懂自己,只能一个人硬扛的时候呢?主人公的那些纠结,那些自我怀疑,我能懂,真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也太矫情了,生活哪有这么多内心戏?可我想说,咋就没有了?我们每个人不都有自己内心的小九九吗?书里的描写特别细腻,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钻进了主人公的心里,把每一丝情绪都给挖了出来。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那个世界,和主人公一起经历着喜怒哀乐。
这感觉,哎呀妈呀,太奇妙了!我就在想,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战斗吗?可能是为了梦想,可能是为了爱情,也可能只是为了能让自己心里舒坦点。
这一路上,有泪水,有欢笑,有迷茫,有坚定。
这难道不就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吗?不过话说回来,这场战争到底有没有输赢呢?我觉得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也许只要我们还在坚持,还在战斗,就已经算是赢了吧。
你们说呢?篇二一个人的战争林白读后感《一个人的战争》,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啊!林白这书,简直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扒得赤裸裸的给你看。
主人公那孤独的抗争,让我忍不住问自己,我是不是也在经历着这样的战争?我觉得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成为那个独自作战的人。
比如说,追求梦想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不理解,都觉得你在瞎折腾,这时候不就是你一个人在坚持吗?再比如说,面对爱情的时候,心里纠结得要死,不知道该前进还是后退,这难道不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吗?书里的主人公,她的那种敏感和脆弱,我有时候觉得挺心疼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人也太脆弱了吧,一点都不坚强。
但我想说,坚强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难道一定要咬紧牙关硬撑着才叫坚强吗?我觉得能够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也是一种勇敢。
林白小说中的个人记忆与女性时间 ——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
![林白小说中的个人记忆与女性时间 ——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e9cce20d10a6f524ccbf8539.png)
林白小说中的个人记忆与女性时间——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摘要:“记忆”在林白“个人化”的女性写作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她把“回望”作为写作的“基本态势”,认同记忆的“个人性”特征。
背离集体记忆中的时间经验和叙事传统,用边缘性的书写重构时间与历史,这些展现在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
该作品展示了个人记忆之颠覆与虚构的能量,表达了对时间形式与意义的个性感悟。
关键词: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个人记忆永恒时间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重要代表,曾与陈染等女性作家一起开“个人化写作”之先河。
林白作品的“个人性”与“记忆”一词紧密相连。
“记忆”,在林白的写作理念中,是一个时常被关注的、分量极重的词语,它包容了素材的选择、灵感的来源、观察世界的角度、内心世界的呈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涵。
作为写作中的女人,林白几乎是天然地背离了集体记忆中的时间经验和叙事传统,用一种边缘性的书写,重构着时间与历史。
这种艺术特质集中地展示于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以下简称《战争》)。
《战争》引领读者进入的是一种女性个人的内心世界,其女性书写不仅惊世骇俗而且魅力独特,是90年代中国文坛“个人化写作”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中对个人记忆的发掘,个人记忆之颠覆与虚构的能量,对时间形式与意义的性别感悟,采用“女性时间”结构小说的“现代性”和创造性,这是艺术成就和思想意涵的重要元素。
一、个人记忆:颠覆中的真实与虚构《战争》文本中“个人记忆”在最直观的层面上,表现为对极端私己化的事件的选择。
小说开始于5岁的多米对自己身体的“凝视与抚摸”,在抚摸中了解个人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方式,并且本能地知道这件事情纯粹的私人性质,躲在蚊帐中将自己与别人隔开。
对性的探索与自慰的冲动,成为小说中最基础的事件和推动动作发展的最隐蔽的动因。
“题记”中转引作者自己另一作品中的一句话,直截了当地解释了“一个人的战争”的命名:“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
林白小说中的女性孤独——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
![林白小说中的女性孤独——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9461ecf7ec4afe04a1dff4.png)
摘 要:女性写作在 20世纪 9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终于摆脱 了男性中心主义的压迫,女作家们纷纷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和眼光观察世界,完全抵达了一种被遮蔽千年的女性真 实。作为一场女人困兽式的突围,林白在 90年代出场,她固执地书写着属于女性自我的“一个人的战争”,激烈也 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女性的孤独处境。林白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通过对房间、镜子等意象的描 写,揭示了女性在男性阴影下自闭、自恋进而转向寻求同性之爱的心理过程,展现了女性孤独的生存体验。
2019年 8月 第 38卷第 8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8.037
Aug.2019 Vol.38No.8
林白小说中的女性孤独
———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
杨璐佳
收稿日期:20190305 作者简介:杨璐佳(1995—),女,山东聊城人,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109—
镇最难看的男人”[2]10,这何尝不是自己的死亡。 多米无法与人分享自己的内心快乐,无法忍受与熟识的
人一起看电影,她一个人出去旅游,一个人经历社会。多米 日渐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种种亲密关系。在船上多米被一 个假装船员的男人诱拐,她的自尊与自信让她放松了对男人 的警惕。当男人的身体把还是处女的多米吞没,“天完全黑 了下来,没 有 开 灯,房 间 就 像 真 正 的 洞 穴 或 深 渊 一 样 黑 暗。”[2]160恐惧孤独的多米就是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在陌生阴 暗的房间,和一个陌生的男人度过了自己的初夜。在与电影 导演 N恋爱时,为了防止更多人发现,多米永远只能在幽闭 的房间里才能有从容的思维和行动,她给他写了无数封信等 待他的回信,哪怕 N夹在书中写着字的纸条都让多米一往情 深。多米本是才 华 横 溢、散 发 着 独 特 魅 力 的 与 众 不 同 的 女 性,然而在 N来偷偷找她的那些中午,多米总是睡在床上,披 头散发。她害怕强光,害怕明亮,哪怕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 多米也要躲进电线杆细长的阴影里面。黑暗是多米孤独、冷 漠、自闭、凄凉的生命体验。如此,只有自己才能永恒且孤独 地陪伴自己。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的自我认知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的自我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f2e0d7f20975f46527d3e191.png)
第31卷第3期2018年5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31 No.3May.2018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女性的自我认知彭伊玲(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被看做是林白最具“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小说将对往事的回忆融入到写作中,在虚构与写实的交织中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展开了深入剖析,突出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痛苦和真实感受。
在女性自我形象认知中,女性主人公不是一个绝对自信的女性,她时而自卑时而自恋;在女性情感认知中,女性主人公也不是一个成功占据男性的胜利者,而是一个因饱受欺凌与背叛而伤痕累累的女性;在女性地位认知中,女性主人公始终在进行冷静的自我审视与反思。
关键词: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女性;自我认知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林白,是20世纪90年代一批女性写作作家之 一,也是南方女性写作的代表作家,其创作融合了 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和南方作家的灵动。
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创造了当代真正意义上 的中国女性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女作家除了林白,还有张洁、陈染等人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女性个人的 立场。
她们不迎合男性的审美体验,确立了女性自己 的,造就了 20世纪90年代当代文坛发声的不同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也吸引了大量读者的眼 光。
林白做为南方女性作家,其创作较其他女性作家 更了一种南的,其作 南 、阴暗的感觉,也加深了她的女性 。
在其长篇说《一个人的 '中,林白展开了自 和自我的,她 写 的,不是 的自写 。
她 大的 ,自一些经历加上想象,进行女性个人化创作,突出了一个 女性在 中的 和真 。
林 在女性自我形象认知过程中,不是以一 自信的女性来书写的,她时而自时而自恋,这种交织的复杂情 ,也 了林白女性写作的特点;在女性情感中,作者也不是 一 男性的 者 ,是在 中,一 的女性写;在女性 中,林白始终是冷静审视与反思自,并对自己的行为 分析,她时文章编号:1672-9161 (2018)03-0088-03而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时而以第三人称“多米”来叙述,这样时而近时而远的视角,也有助于作者对 自己行为的审视。
总评范例:关于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总评范例:关于林白《一个人的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a3edd1ffcf84b9d529ea7aac.png)
总评范例:关于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正是从女性的躯体描写入手,从对性感及其性感区域的精确描摹出发,来阐述一个女人成长中的自我意识。
正统的男权独断的文学史中,不会让女人如此袒露自身隐秘的欲望。
《一个人的战争》之中女性躯体与欲望的写作引起爆炸性的轰动和极具震撼力的效果。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直接写出了女性感官的爱,刻画出女性对肉体的感受与迷恋,营造出了至为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界。
与此相应的叙事方式也呈现为非中心化的零散、片断式形态,并由于情绪与感受的层叠聚合,虽然无序但却令人处处感到深情灵动的轻盈美感,或者也可以说是创造了女性写作独特的审美精神。
陈晓明:《一个人的战争》显然是林白最精彩的作品,它如此彻底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内心生活,那种渴望和欲求,那些绝望和祈祷……在当今的女作家中,林白也许是最直接插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
她把女性的经验推到极端,从来没有人(至少是很少有人)把女性的隐密世界揭示德如此彻底,如此复杂微妙,如此不可思议。
徐坤:中国大陆的女性书写史中,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无疑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女性文本,不光是由于它的奇特的文本生成方式,它的关于女人成长史、关于女性隐秘心理及其性感体验的大胆书写,还由于它所引起的巨大的争议……所有这一切,都使它成为了一项“运动”,而不在是单纯的一本书的出版……。
《一个人的战争》中多米形象的双面性
![《一个人的战争》中多米形象的双面性](https://img.taocdn.com/s3/m/ab2a182583c4bb4cf7ecd19e.png)
邱雪内容摘要:多米是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主人公,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自恋与自虐、女性崇拜与恐同心理、逃避与渴望三种不同的矛盾面。
通过分析这三个方面,我们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多米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认识到在男权中心社会中,女性自我肯定与妥协退让的矛盾心理和她们所处的艰难生存环境。
关键词:多米双面性女性主义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女性个人化写作的范本,小说全面而详细地展现了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塑造了林多米这个另类女性形象。
但如果用女性主义批评眼光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战争》,我们就会发现小说在鲜明女性意识的表达下,还隐藏着对男权中心社会反抗的失败和对男权文化的妥协和服从,这场战争实际上包含着女性反抗和妥协的双重性、矛盾性,也由此造成小说主人公多米自身形象的双面性。
接下来本文将从自恋与自虐、女性崇拜与恐同心理、逃避与渴望三个角度分析多米的双面性。
一.自恋与自虐
邱雪内容摘要:多米是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主人公,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自恋与自虐、女性崇拜与恐同心理、逃避与渴望三种不同的矛盾面。
论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对女性深层心理空间的开掘
![论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对女性深层心理空间的开掘](https://img.taocdn.com/s3/m/638fde31b14e852459fb5746.png)
论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对女性深层心理空间的开掘作者:王岩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摘要: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通过私人化的叙事方式构建了女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史。
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主要展示了人物隐秘的心理状态,并深入挖掘出女性深层心理空间所呈现的自恋性、自虐性和封闭性特征。
关键词: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女性形象心理空间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林白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通过虚化男性的存在、异性无爱以及杀死父权来构建女性的话语空间。
《一个人的战争》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林多米的视角,讲述其三十岁之前极具特色的心灵成长史。
故事内容凡俗琐碎,主要由林多米与同性朋友的交往经历、作品抄袭事件、独身冒险游历西南、失败的爱情四个故事组成。
作品中,作家的目光聚焦于女性的心理和心灵世界,深入挖掘和剖析人物内心深层隐秘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自我暴露、自我反省、自我沉溺、自我诉说。
本文试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例,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通过寻觅主人公林多米的心理状态与童年生活的内在联系,解析原生态家庭对儿童心理性格形成的影响,并结合主人公林多米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史,深入剖析其隐秘的精神状态,从而挖掘女性深层心理空间所呈现出的自恋性、自虐性和封闭性特征。
一、自恋性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自恋就是一个人的(力比多)从客体身上撤回并转而投注于自己。
”自恋现象可分为两种:初级自恋和次级自恋。
初级自恋,即婴儿的自恋状态。
它是由于婴儿不具有与外界发生联系的能力,在他们的意识中主观世界即是全部世界,从而无法建立对象性的情欲客体,因此力比多便滞留在体内。
次级自恋则是指精神病态的自恋。
在这一阶段由于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情感关系受挫,从而导致性欲退化,力比多则撤回到自身。
一个人的自恋情结的产生与其早期童年家庭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如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的长短等。
一个人的战争 2
![一个人的战争 2](https://img.taocdn.com/s3/m/fafb646da26925c52cc5bf50.png)
《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多米为例《一个人的战争》带有明显的自传性。
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一种自我幻像的特征,小说叙述的空间有一种梦幻化。
这一小说是多米(我)“对镜独坐”。
小说叙述的一些情节(如:多米十九岁时因剿窃而曾遭社会的拒绝)与作者的自传散文《流水林白》中的相吻合,两文都是记述多米(我)由小而大,由南方而北方,由无名而奋斗成名的个人成长过程。
以“我”的叙述声音横贯全局,不时加入第三人称观点,旁观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子的遭遇。
“我”与多米实际上代表了作者林白的不同身分——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内里与外在,血肉与鬼魅,恋爱与被恋爱的身份。
一部具有相当浓厚的自传性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作者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造经历,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一个人的战争》不仅仅是描写一位女性作家艰难的成长经历,同时也突出了在男权主义、父权制极端压迫的社会,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女权主义思想。
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父亲的角色在女性作家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作者笔下的多米,这篇自传性小说的主人公,三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是病死的。
文中第一次提到父亲是在跟外婆不带任何感情的讨论父亲的死;之后在往冥府送礼物的时候也只是想到在自己三岁时死去的父亲,并没有多余的感情成分在里面;在提到自己的邻居雷红时,作者第一次也是仅仅这一次表现出了对于父亲的渴望。
文中被提及的多米的家人有她的母亲、外婆和姐姐,继父和哥哥是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
在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中,没有男性。
父亲的死,可以说是作者自己运用的一个隐喻的手法,以小见大,以父亲暗指整个父权社会,用多米的成长隐喻那些成长在缺少男性的家庭中的女性,以以后的多米的身份、背景,表现对父亲的存在与否的漠不关心,同时也表现出对父权社会的反抗态度。
多米在生命历程中遇上了各种各样的男人,在与这些男人周旋的过程中,也是多米走向社会走向中心的过程,但是相对于对同性的欣赏,多米坦言:“男性的美是什么?我至今还是没发现,在我看来,男人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是美的。
读《一个人的战争》
![读《一个人的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8b965f5c25c52cc58ad6be24.png)
读《一个人的战争》摘要《一个人的战争》是我读过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
她作品中具有独特气息,以及一些很激进的思想。
她的作品在女性主义的身体书写中具有独特的感悟性、不同寻常的贞洁观,使这部作品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女性主义;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是我读过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
她作品中具有独特气息,以及一些很激进的思想。
她的作品在女性主义的身体书写中具有独特的感悟性、不同寻常的贞洁观,使这部作品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很强,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得到体现,在小说里面自始自终都是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战斗着。
《一个人的战争》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多米的成长的历程。
她自小由母亲抚养长大,而母亲再用心,也难免不让幼小的多米觉得孤独,甚至可以说是孤僻。
但也让她学会了独立,当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一个人舔舐伤口,当别的孩子还在因为疼痛而哭哭啼啼的时候,多米早就流干了眼泪。
所以从小到大都很独立,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没有别人,甚至连母亲都没有。
除开几个有些关心她的人外,她没有长辈的引导,她的路都是自己走的的,也正因此她做过很多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事。
不过换做我们,如果没有父母、老师的引导我们说不定会做得比她还傻。
在无亲无故无友的状态下,她就这样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磕磕碰碰的前行,摔倒了爬起,摔倒了再爬起。
第二个比较让人感兴趣的是它的贞洁观。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在我看来是十分有趣的,这部小说应该算是悲剧吧,因为多米经历的事情真的没有几件算的上是好事,然而多米对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总是后知后觉,总是靠感觉行事,比如她因为很可笑的船上的骗局而失贞的事情。
她的朋友还有老师都紧张得不得了,而当她知道真相后反而很镇静,像个没事人一样,她把她当做了一种人生体验,甚至是旅途上的一段小插曲一段颇为艳丽的风景。
我最开始是感到奇怪的,因为这太不符合一般常理了,哪一个失贞的女人会是这般镇定的,哪一个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
论《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特征
![论《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46e9d5ff242336c1eb95e76.png)
论《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特征作者:虞知乐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6期(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女性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
该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因其独特大胆的表达和内核受到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联系女性主义理论对该作品的特色进行解释和剖析。
关键词: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女性主义;自我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019-01《一个人的战争》展开的是女主人公林多米对其三十岁前生活经历的回顾描叙。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勾勒了空寞跌宕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以及与几个男女的交往离合,表现了深邃的内心成长和自我探索。
该小说有其深层的女性主义色彩。
一、《一个人的战争》的私人化特色私人化写作是该时期中国文化语境下女性文学的一大特征,在《一个人的战争》中有突出体现。
“私人化”,广义上指以充分的自主自由进行的写作方式,狭义上特指表现女性的身体和生活私密部分的女性身体写作。
《一个人的战争》中,对性别和性的认知和探索贯穿着林多米的这段人生历程。
自我抚摸、窥视生孩子的过程、被强奸等突破传统写作范畴的着笔,以及林多米与同性、异性接触中情爱过程和心理在描写上的锐度和深度,都可见作者直击性与欲望、极力推进私人化的写作意图。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谈道:“理想的女人总是最确切地体现了`别人的人’,一旦剥掉由诗意、美和爱情编织的面纱,女性受压抑的性质就暴露出来了。
“①《一个人的战争》私人化的写作方式,使得女性的身体欲望和性感经验冲入文学、冲入社会文化。
它冲击的即是男权中心下书写的女性形象,换以女性主体来审视女性,来重新阐释女性。
“身体写作就是要夺回女性对自己身体的解释权,按照女性自己的愿望述说自己的身体形象。
”②作者倾目光和笔力于最基础最原始的女性本身,可以看作是男性话语下对女性主义的初步的、有力的彰显。
女性文学专题
![女性文学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45e59635482fb4daa58d4bd0.png)
女性存在的极致追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略论摘要:林白的代表作《一个人的战争》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或女性文学)的一个开创性的代表作,在文坛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私语化”的写作方式成就了他们那一个时代的女作家。
小说以一种崭新的、大胆的方式给人们展示了一种女性特有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以及女性在90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和对于个人存在探寻的无限挣扎。
本文欲从私语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对话、女性的叙事角度和男性权利的无形笼罩等方面来探讨林白在小说中所探索的女性的艰难的存在方式和形态。
关键词: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私人话语,公共空间,男权引言:女性文学的发展从“五四”时代开始,就开创了属于女性自己的探索方式和领域,尽管路途艰难。
从庐隐、冯沅君的“五四的女儿”到萧红,再到张爱玲、苏青等“海派”女作家对于女性自身命运的探索,女性文学一直“在路上”。
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林白、陈染、海男等一大批的女作家,在承继“五四”以来的女性文学的探索结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的背景和女性自身的认知的发展,开创出了新的写作方式——私人化写作/私语化写作。
私语化的写作,也成为私人化写作方式,是指女性文学的写作指向了女性比较隐秘的个人生活的内容和体验,多以“身体写作”来指涉,在她们看来,女性的“身体”是区别于男性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女性身体自身隐秘的体验与感受,通过这些特点可以窥见女性自己的领域和感受,如此一来,身体也就成为了90年代女性写作的对象。
在这个写作时期,有一个一直以来都笼罩的倾向:男性不在场。
自“五四”以来,“父亲”作为男性的象征一直以来都是处于“不在场”的状态。
在林白等人的作品中,这种男性的“不在场”是一种自然的状况还是一种特异的排斥成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文本深处可以窥见的是:虽然在文本中男性是“配角”,是时隐时现的存在状况,但是,在整个文本看来,整个的行文都笼罩在一种对于“男性”的渴望之中,主人公的神经质的敏感和呓语很多是由于“父亲”的一开始的缺失造成的,对于“父亲”的渴求一直就处在一种符号化的幻想之中。
《一个人战争》:直观女性视角
![《一个人战争》:直观女性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0f050fb3c77da26925c5b0ca.png)
《一个人的战争》:直观的女性视角摘要:《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全书始自主角林多米五六岁抚摸自己,初识身体的欲望,一路描写少年学习经历,初燃的创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恋爱,被迫堕胎的悲伤等情节。
这部小说直接写出了女性感官的爱,刻画出女性对包括肉体在内世界的感觉与迷恋,营造出了至为热烈而坦荡的个人经验世界。
关键词:直观;女性;自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3-01二十世纪法国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的。
”在臃肿庞大的男权社会,女性的心理及生理是被隐藏的。
女性的心理及生理从来都是被告知的,这个社会告诉你,要成为一个标准的女人,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些是既定的,女人并不是天生的,是被形成的。
那么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则是女性自觉意识的一部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小说。
文中的林多米,幼年对身体的好奇,少年对城市的憧憬,以及受挫的写作之路,奇幻的漂泊,各种曲折的恋情让她的彻悟及重生。
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人与自己的相处。
毛泽东时代,女人被承认为人,到70~80年代女人逐渐被区分,与男人不同的人,到90年代,每个女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思想。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类似一种心路历程。
“活着的孩子在漫长的夜晚独自一人睡觉,肉体悬浮在黑暗中,没有亲人抚摸的皮肤是孤独而寂寞的皮肤,它们空虚地搁浅在床上,无所事事。
”幼年的林多米首先感到的是肌肤的孤独,独自一人睡在空荡荡的房子里,没有与他人的交流就只能自己与自己交流。
那么对于一个幼童,首先的感知便是身体的感知,也是最彻底最直接的感知。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有价值感的,道德感与罪恶感都是人存活于世上被附加的。
那么对于一个孤独而单薄的幼童来说,与自己的肢体交流,没有价值感可言,只是一种个体感知。
我的身体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有权对它进行深一步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
意识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巨大的阴影
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生存处境始终处于男性权威世界里的巨大阴影之中,林白也不能例外,在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主人公多米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不只一次的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暗示,书中的这位女孩,多米正是一个生活在巨大的男权世界的阴影之中的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是林白的成长历程。
在这一成长的历程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几本单位中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甚至于对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多米来说,这一父亲的形象似乎是缺失的。
同时,这一父亲的形象的缺失似乎为女性的成长和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契机,但毫无疑问,伴随着她的成长中和成人之后的种种的来自社会的阻碍和拒绝,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来自于男权社会,即那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父”的阴影。
1.父权的缺失
虽然林白一再提醒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但我们还是愿意把文学的创作看作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个人的自传。
就文本而言,毫无疑问,主人公多米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父权“缺失”的家庭之中。
也因此,对于一位儿童而言,在她的童年经验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一方面可以较早的摆脱来自于“家”的“父权”的深刻影响和巨大阴影,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得女性意识得以较早的清醒和确立。
可以说,这一来自于童年的家庭条件是形成多米以后独立的女性意识和一个人的战争的前提。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这本作品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那就是林白自己本人,作为一位女作家,之所以可以有这样清醒地女性主义倾向,也许一方面是来自于她曾经受过的教育阅读过的相关的女性主义的书籍,也许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林白而言,她比别的作家甚至是女作家更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而这一优势,似乎正是来自于她那独特的家——家的父权的缺失和独特的童年体验——孤独。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一个性别,在男性的眼中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她们只是男性的对象化的存在,是男性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一个对象,
女性永远是一个“他者”,是男性的“第二性”,“是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之人,骗子。
她是男人手中猎物,又是毁灭他的祸根。
她意味着他不曾有但又特别渴望的一切,他的否定,他存在的理由。
”因此,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妻子除了是妻子之外,也是男性的对象化,某种意义上说,当一个家中“父”的形象已然缺失的情况下,传统的女性母亲已经不再是一个性别意义上的母亲了,她是男性的化身,是“父”的威严的化身,她在“家”对于儿女们所行使的权利已然已经是父亲的权利,她代替的是父亲的角色。
在“家”的外部——即那个广阔的父的社会之中,她也同样是为父亲们代言的,她已然不再是一位性别意义上的“她”,而是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的化身,她的语言、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她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已然是父亲的那一套。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多米的成长,虽已摆脱了那个家的父亲的巨大的影响,但同样有面对来自于她身旁的那位母亲的父权威胁的可能性。
我们说多米的童年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正好为她提供了来自自身内部的性别意识的觉醒,是因为,虽然在那个家庭之中已然排出了来自于父亲的威胁,但至少多米的母亲,也没有给予多米以多大的影响——不管是出于女性本
身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母爱或者是作为“父”的代言人的那种巨大的父权的阴影的影响,因为,作者林白早已向我们说明,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很是疏远:多米的母亲由于忙于工作而很少顾及多米的生活和个人情感。
对多米而言,她与自己的母亲并不“亲”,甚至还有点疏远,母亲于她而言,只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与别的山、石、树、水的存在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
总之,在多米的童年之中,父亲的权威是缺失的,而同样作为父亲的权威的化身的来自于母亲的那种“父权”也是缺失的。
这种双重的父权的缺失带给她的是孤独、自立和要强。
同样,这种孤独有助于她的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5岁的小女孩,她甚至已经开始在那个孤独的封闭的小床上抚摸自己的身体;同样,这种自立和要强的性格也使得她在今后的成长中,在成人社会的拼搏挣扎中,面对强大的男权威严,敢于与之对抗,以至于对抗失败之后,只能走入“一个人的战争”,这是女性的一个人的清醒的“对抗”和“战争”。
2.男权的阴影
诚然,不论多米在她的童年时期如何“幸免于难”地躲过来自于“家”的双重的父权的压迫,但是,最终,等待她的,或者是她将要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强大的外
在世界的“父权的威严”,这是她得宿命,她是无法逃掉的。
只要她活着,这要她还得为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去奋斗去追求,她就得面对这样一中现实——来自男性权利话语和秩序的挑战。
而最终的结果是她被男权世界拒绝、排斥、中伤:她满怀着豪情走向社会,企图干一番大事业,但终究落得个下场是被欺骗、被强暴、被利用与被背叛,可以说,在她得种种人生经历中,在她与强大的男权世界的接触中,我们几乎处处可见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拒绝和损害。
正所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多米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来自父权的威胁。
3.沉沦
可一这样说,在多米被男性社会拒绝和损害的过程中,我么看到的是也是一部妇女在男权社会的沉沦史。
这种沉沦可以是激烈的也可以是舒缓的。
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她们的历史是沉沦着的,是深潜在历史地表之下的。
因为,这些深潜在历史地表之下的女性是无意识的,是没有女性自我意识的,因此,这种沉沦是舒缓的,甚至仿佛是女性的与生俱来的历史(如果说,在远古的男权社会之前的女权社会之中,女性是有自己的历史的话,那至少这种远古的女性历史是从来没有被保存下来
的)。
这样的女性的沉默的历史,一直到五四时期才开始被打破,一大批女性尤其是女作家们,冰心、卢隐、凌叔华等等才开始“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书写女性自己的历史。
但是,不行的是随着左翼文学和文学大众化的兴起和意识形态管控的加强,女性对自己书写的历史却不得不中断,甚至一直延续至当代,女性的独立的性别言说的历史已然没有传承下来。
这也是一种女性的沉沦史,但这种沉沦是激烈的,就像多米的沉沦一样,这种沉沦来自于男权对女性的反扑——是对自觉拥有女性意识的一种女性的反扑。
仿佛是一个怪圈,一种轮回,男性从来就不想让女性与他们“并驾齐驱”。
多米正是被迫的沉沦于这种激烈的男权的反扑之中的牺牲品。
二、个人的独语
我们之所以说,多米的这种沉沦是被迫的,而不像是千年以前的那群沉默的女性的沉沦是不自觉的不意识的,是因为,在面对自己的性别的时候,多米是清醒的。
她不是男权社会的代言人,不是男性化了的女性。
因此,她也不是几千年以来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1.清醒地性别意识
多米以一位拥有着清醒地性别意识的女性。
很小
的时候,当她躲在自己的小床上抚摸自己的身体的时候,她就清醒地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
她是一种不同于男性的存在,她也是一种性别,是另一种不同的性别。
她的身体、她的感觉、她得欲望和快感,都是在她抚摸自己的时候开始产生并变得让她熟悉起来的。
很明显,如果说童年的对自己的认识只是一个萌芽,一个模糊的概念,那么,当她逐渐长大直到成人过程中,一次次来自外部男性世界拒绝和损害早已使她深深明白了自己的性别处境。
这种对自己性别处境的认识,多半是与男权世界的两相比较而来的。
如果说,童年对自己的认识只是局限于自身,对外界的男性世界还认识不清的话,那么当她成年以后,当她承受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决绝、排斥、欺骗,经历了怀孕和男人的背叛之后,她早已深深意识到:作为女性,她不是生来“就是女性的,她是被变成的”,她只是男人欲望和工具,是男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作为一种“存在”,她不是构成男权世界的异己的“地狱”7,她还以一种“物”。
这就是多米作为一位女性的性别处境,她自己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不利的处境的。
2.欲望的满足
然而,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不管男权社会对女性构成的威胁是多么巨大,但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
个有着清醒性别意识的女人,多米还是深切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欲望是什么的。
作为一个人,她有着几本的生存需求,为此她不得不拥有自己的事业;作为一位女人,她拥有追求美好爱情的渴望,这不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对她都是一种满足,最为惊世骇俗的是作者林白也好不避讳的描述了多米的性的体验,毫无疑问这也是多米的欲望,是一位女性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多米的欲望。
除此之外,多米还有很多的欲望,比如说:对成长、对成功、对获得社会的认可、对最终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