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_私小说_与中国_私人化写作_以志贺直哉与林白_陈染为中心_陈秀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岛崎藤村的《破戒》问世; 翌年,田山花袋
的《棉被》出版,“花袋此后的《生》、藤村的
《家》、岩野泡鸣的“五部曲”,德田秋声的
1 94当代作家评论 2014 年第 2 期
① 出自《易经·说卦传》: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霉》等,都是《棉被》延长线上诞生的‘私小
说’”。
①
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私小说,带有
似概念有“心境小说”、“身边小说”、“身边杂
记小说”、“第一人称小说”、“告白小说”、
“随笔小说”等。按照平野谦界定的另一种
私小说,就是“调和型私小说”,即“心境小
说”。“这种心境小说以高举理想主义和人道
主义大旗的白桦派文学为源头,作家深掘自
我内涵,在作品中使自己的生活由冲突走向
调和。”
醒。林多米对自我了解和把握是从对女性自
身的认识开始的。幼年的多米置身于一大堆
生殖器的模型当中,形成了一幅多么“奇怪
的风景”,而以后的带着惊鄂、恐慌、兴奋的
心情一次次的窥视生孩子的过程,正是对生
命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自我启蒙。毋庸讳言,
林多米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是从对性的认识
开始,通过这种性的自我启蒙确立起了作为
陈染的小说则是作家自身“知识女性”
的自我想象: 一个强大的、高尚的、不同俗流
的、有别于芸芸众生的自我。传统社会结构
有着它的稳固性,即使“知识女性”的力量在
兴起,然而基础力量薄弱,没有能力达到占据
主流文化中心的程度,在向社会寻求独特生
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时候,还摆脱不了作为
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标志,仍然是男权话
识———极强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特点;
二是尊重个体生命经验。
林白的作品以个体生命意识为出发点,
充分表现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体验,以实现
其创作的宗旨———由内到外充分展示个体的
生命意识。她的《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主
人公林多米由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女性
的历程,展现了其成长过程中性别意识的觉
封建幕府政权———江户幕府后,日本改年号
为“明治”
①
。以“明治维新”这场政治变革
为发端,日本开始强化中央集权,逐步走上资
本主义道路。日本的近代文学正是源于“明
治维新”这场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自上
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随着封闭的国门
的逐渐被撬开,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神
髓的西方文明,宛如排山巨浪,猛烈碰撞着日
②
代表作家为日本白桦派的志贺直
哉,他创作的以简洁洗炼、观察深致、感觉敏
锐、思理朗然见长的心境小说名篇,对于日本
精于内心世界致密描写的所谓“心境小说”,
具有开辟先河的文学史地位。同时,他的一
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家如周作人、
郭沫若、郁达夫等产生过积极影响。
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市场经
1990。正末年至昭和初年文坛心境小说的典型。因
此说,志贺也是“调和型私小说”谱系的代表
作家。
志贺为代表的日本“私小说”的核心精
神是自我意识,林白、陈染等作家的“私人化
写作”张扬的也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书
写标志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觉醒,不再被主流
意识所裹挟。
林白、陈染小说的主人公基本是以知识
了,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以林白、
陈染为代表的世纪末“私人化写作”,又一次
形成高潮,虽然没有评论者来言说其间有继
承性,但那种隔代相承的亲缘关系及其相近
的思想意识却是无可辩驳的。
一、日本“私小说”与中国“私人化
写作”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八六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日本的历史
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推翻最后一个
2014 年第 2 期 当代作家评论195
①
②
③
刘立善: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 90 - 91 页,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陈秀敏: 《日本的“小说之神”———志贺直哉文学世界论》,
第 398 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张庆熊、孔雪梅、黄伟: 《合法性的危机和对“大叙事”的质
范某是个魔术师,在表演中,甩出的飞刀割断
了他妻子的颈动脉,妻子当场死亡。范某被
捕后,法官了解到范某的妻子曾与她姑舅哥
哥,也就是范某的好朋友发生过不伦之事,且
生下了孩子。尽管孩子生下就被妻子弄死
了,以作为自己的赎罪,但范某在内心上还是
非常苦闷烦恼,他过分看重心境的真实,追求
表里如一,厌嫌说谎欺骗。所以,他在理智上
浓烈的消极性,其目的是表现特定时间与地
点的个人真实生活。这类私小说被明治大学
教授、评论家平野谦界定为“破灭型私小
说”。
日本“私小说”的原义,是指作者以自己
为作品主人公,内容来源于自己真实的体验
与日常生活,从中汲取艺术情趣,将自己的日
常生活升华为文学艺术作品。私小说为了艺
术,甚至不惜牺牲家庭的平和。私小说的类
男性话语,表现出强烈的私人化特征。
二、“私小说”、“私人化写作”阐扬
的思想意识
无论是志贺直哉的“私小说”,还是林
白、陈染的“私人化写作”,他们们表达的是
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将活生生的人的思
想展现在读者面前,祛除了“群体化”的“大
我”表面性的内容,自然地在小我的基础上
扩大提升了原来包含在“大我”里面的深广
女性的自我存在的意识,表现出了主体意识
的觉醒。
自我意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个体生命
经验的重视。《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纯粹
为个体生命而书写的作品,通过最隐秘的私
人经验,最具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将个体内心
世界作最大程度上的展现,应该说在《一个
人的战争》中统治全篇的是伴随性别意识而
来的个体经验和“自我”意识。
女性为主,往往以第一人称出现,男人是在 场的缺席。而且按照作者所言,这些女主人
公都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陈染就说过“我
的小说最具有真实性的东西,就是我在每一
篇小说中都渗透着我在某一阶段的人生态
度、心理状态。”
①
林白、陈染的人生态度和心
理状态集中体现在她们小说所表现的自我意
识上,共有两个层面: 一是强烈的性别意
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将一体化的社会组织结
构打破,传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八十年代初、中期,西方思潮大
量涌入,打破了长久以来“大一统”的思想、
文化格局,文学价值多元化被多数人接受,随
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如王朔现象、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新市
民文学、后现代写作,等等,解构了一直以来
唯一选择。
志贺直哉的处世哲学也把自我中心意识
尊崇为自己内心生活领地里的最高统帅,志
贺在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三日的日记中,这样
写道:
我非常需要自由。我要用自由来尽
量发掘深层的自己。为获得自己的自
由,我不顾及他人。为获得自己的自由,
我也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尊重他人的自
由,自己的自由则会遭到妨碍。当二者
发生矛盾时,我要压倒对方的自由。②
本多秋五指出: 志贺直哉的私小说是
“亲情”小说。若反过来说,志贺直哉的私小
说也是“自我探究小说”,由外而内地探究
“私”( 我) 究竟是什么”
③
。
志贺的小说也是心境小说,他的《在城
崎》、《和解》、《篝火》、《护城河畔的住宅》等
许多名作,都表达了清澄的命运观与生死观
日本“私小说”与中国“私人化写作”
以志贺直哉与林白、陈染为中心
陈秀敏
日本的“私小说”又叫“自我小说”,是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以作家的私人经历和生活体验为题材,袒露
个人情绪和心境。这种文学样式和文学主张
对上世纪初期的中国作家,尤其是留日作家
的影响颇深,并且形成了私小说创作的高潮。
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认识到了文学的本质
特点及其作用,不再虚妄,不再自高自大,首
先将自己还原———作家就是从事写作的人,
文学实在不算什么; 文学的价值在于文本的
真实性,在于文本表现的生活的真实性,因
此,“私人化写作”小说家们主张写真实的人
生和人性。
李锐说: “文学应该剥开外在于人而又
高于人的、看似神圣的遮蔽,还给人们一个真
的人性内容与文化内涵。
1. 自我意识的张扬
志贺直哉的文学活动中,除了《菜花与
小姑娘》、《混浊的头脑》、《赤西蛎太》、《学
徒的神仙》等一小部分明显带有大量虚构的
作品外,其余皆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事件。
短篇小说《范某的犯罪》发表于一九一
三年十月号《白桦》上,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
了志贺的自我中心主义偏执的一面。主人公
宽恕了妻子,但感情上却无法原谅。进退两
难的范某觉得,自己不爱这样的妻子,分明无
爱却硬装有爱,那才是自己无法忍受的莫大
的虚伪。在经历内心千般痛苦的挣扎后,为
了得到心境解脱,为了能够过上真正自我的
生活,为了把自我的自由贯彻到底,范某在飞
刀表演中杀死了妻子。小说贯彻着绝对自我
中心主义,凸显了志贺忠于内心纯粹自然的
疑———评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浙江社会科学》2001 年
第 3 期。实的处境。”
①
当文学作品关注的题材内容,
由以往社会历史政治的“宏大”视野,转向个
人日常生活和我欲望的写作,“新写实主义”
应运而生,而作为“新写实主义”后续的“私
人化写作”,实质上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
叛,它要求文学贴近自己而不是攀附政治和
语下的主流意识的附庸。如《凡墙都是门》、
《另一只耳的敲击声》中的“我”是“知识女
性”,一个对自身、爱情等一系列问题有独立
思考、感受的主体,但是,现代都市声色迷离
的环境,人们都寻求物质上的享乐,没有人理
解“我”。惟其如此,“我”只好离群索居,在
自己的屋子,一个幽闭的孤岛里,孤芳自赏着
自身的躯体,在躯体的放松和自由里实现对
本传统的价值观,岛国文学开始受到空前强
烈的震撼与影响。
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日本自然主义诞
生,那种极度追求真实的文学主张,导致文学
主流开始脱离写实主义精神,朝平面描写
“个人的真实生活”方向发展,汇成了日本式
自然主义。尤其是日俄战争后,大批作家以
冷峻的人性观察或逼真的写实手法描写个
人,暴露隐私,展示人的自然状态。一九○六
济初步兴起,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工作重
心是发展经济,并确立前进的总目标———实
现小康,且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从
社会到个人就不能不密切关注衣食住行等日
常生活要求,关注个人对物质利益的占有。
也就是说,人们的世俗欲望与要求同整个社
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
观。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政治
意识形态,贴近形而下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形
而上的国家、民族、时代等。
“私人化写作”是女性作家为解构传统
文学中的“宏大叙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极
端化的性别写作方式,林白、陈染是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之一,她们的
作品自我意识强烈,将某种自传性质的笔触
伸向女性世界内部,用女性话语彻底颠覆了
塔认为,社会和人性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普遍
性。现代思想家的最大失误是抹杀差别性、
异质性,而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是生动活泼的
“微小叙事”,没有它的自由发展,就不会有
科学文化的繁荣。
③
“私人化写作”就在“宏大叙事”被怀疑,
“共名”时代结束之际产生了。
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初步兴起,社会
观念的变化,推动了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们
的宏大叙事结构,陈思和以“无名”命名了这
种多样主题并存的文化现象,而每一种现象
都从自己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题的某
一方面。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所言的“微小叙
事”就是这个意思。利奥塔认为在“宏大叙
事”旁边还有许多“微小叙事”,这些“微小叙
事”彼此分离。当“宏大叙事”不再受到公众
推崇的时候,“微小叙事”便破土而出。利奥
的主题。《山科的记忆》系列作品,被誉为大
1 96当代作家评论 2014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李锐: 《〈厚土〉自语》,《上海文学》1988 年第 10 期。
载于〔日〕《志贺直哉全集 10 卷》,第 559 页,东京,岩波书
店,1984。
〔日〕本多秋五: 《志贺直哉》上,第 40 页,东京,岩波书店,
其中,郁达夫以亲身体验到的非我性、孤独性
和性苦闷为内容进行创作,已达到当时状态
下的应有的高度; 鲁迅则比较重视志贺直哉
为代表的白桦派的反封建独裁、尊重个性、自
我探索人生道路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借鉴了
私小说的创作方式和方法,进行独特的鲁迅
式的创作。但是,随着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
争的兴起,新中国的建立,私小说创作中断
的《棉被》出版,“花袋此后的《生》、藤村的
《家》、岩野泡鸣的“五部曲”,德田秋声的
1 94当代作家评论 2014 年第 2 期
① 出自《易经·说卦传》: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明而治。”《霉》等,都是《棉被》延长线上诞生的‘私小
说’”。
①
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私小说,带有
似概念有“心境小说”、“身边小说”、“身边杂
记小说”、“第一人称小说”、“告白小说”、
“随笔小说”等。按照平野谦界定的另一种
私小说,就是“调和型私小说”,即“心境小
说”。“这种心境小说以高举理想主义和人道
主义大旗的白桦派文学为源头,作家深掘自
我内涵,在作品中使自己的生活由冲突走向
调和。”
醒。林多米对自我了解和把握是从对女性自
身的认识开始的。幼年的多米置身于一大堆
生殖器的模型当中,形成了一幅多么“奇怪
的风景”,而以后的带着惊鄂、恐慌、兴奋的
心情一次次的窥视生孩子的过程,正是对生
命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自我启蒙。毋庸讳言,
林多米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是从对性的认识
开始,通过这种性的自我启蒙确立起了作为
陈染的小说则是作家自身“知识女性”
的自我想象: 一个强大的、高尚的、不同俗流
的、有别于芸芸众生的自我。传统社会结构
有着它的稳固性,即使“知识女性”的力量在
兴起,然而基础力量薄弱,没有能力达到占据
主流文化中心的程度,在向社会寻求独特生
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时候,还摆脱不了作为
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标志,仍然是男权话
识———极强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特点;
二是尊重个体生命经验。
林白的作品以个体生命意识为出发点,
充分表现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体验,以实现
其创作的宗旨———由内到外充分展示个体的
生命意识。她的《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主
人公林多米由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女性
的历程,展现了其成长过程中性别意识的觉
封建幕府政权———江户幕府后,日本改年号
为“明治”
①
。以“明治维新”这场政治变革
为发端,日本开始强化中央集权,逐步走上资
本主义道路。日本的近代文学正是源于“明
治维新”这场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自上
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随着封闭的国门
的逐渐被撬开,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神
髓的西方文明,宛如排山巨浪,猛烈碰撞着日
②
代表作家为日本白桦派的志贺直
哉,他创作的以简洁洗炼、观察深致、感觉敏
锐、思理朗然见长的心境小说名篇,对于日本
精于内心世界致密描写的所谓“心境小说”,
具有开辟先河的文学史地位。同时,他的一
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家如周作人、
郭沫若、郁达夫等产生过积极影响。
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市场经
1990。正末年至昭和初年文坛心境小说的典型。因
此说,志贺也是“调和型私小说”谱系的代表
作家。
志贺为代表的日本“私小说”的核心精
神是自我意识,林白、陈染等作家的“私人化
写作”张扬的也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书
写标志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觉醒,不再被主流
意识所裹挟。
林白、陈染小说的主人公基本是以知识
了,到了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以林白、
陈染为代表的世纪末“私人化写作”,又一次
形成高潮,虽然没有评论者来言说其间有继
承性,但那种隔代相承的亲缘关系及其相近
的思想意识却是无可辩驳的。
一、日本“私小说”与中国“私人化
写作”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八六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日本的历史
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在推翻最后一个
2014 年第 2 期 当代作家评论195
①
②
③
刘立善: 《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第 90 - 91 页,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陈秀敏: 《日本的“小说之神”———志贺直哉文学世界论》,
第 398 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张庆熊、孔雪梅、黄伟: 《合法性的危机和对“大叙事”的质
范某是个魔术师,在表演中,甩出的飞刀割断
了他妻子的颈动脉,妻子当场死亡。范某被
捕后,法官了解到范某的妻子曾与她姑舅哥
哥,也就是范某的好朋友发生过不伦之事,且
生下了孩子。尽管孩子生下就被妻子弄死
了,以作为自己的赎罪,但范某在内心上还是
非常苦闷烦恼,他过分看重心境的真实,追求
表里如一,厌嫌说谎欺骗。所以,他在理智上
浓烈的消极性,其目的是表现特定时间与地
点的个人真实生活。这类私小说被明治大学
教授、评论家平野谦界定为“破灭型私小
说”。
日本“私小说”的原义,是指作者以自己
为作品主人公,内容来源于自己真实的体验
与日常生活,从中汲取艺术情趣,将自己的日
常生活升华为文学艺术作品。私小说为了艺
术,甚至不惜牺牲家庭的平和。私小说的类
男性话语,表现出强烈的私人化特征。
二、“私小说”、“私人化写作”阐扬
的思想意识
无论是志贺直哉的“私小说”,还是林
白、陈染的“私人化写作”,他们们表达的是
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将活生生的人的思
想展现在读者面前,祛除了“群体化”的“大
我”表面性的内容,自然地在小我的基础上
扩大提升了原来包含在“大我”里面的深广
女性的自我存在的意识,表现出了主体意识
的觉醒。
自我意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个体生命
经验的重视。《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纯粹
为个体生命而书写的作品,通过最隐秘的私
人经验,最具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将个体内心
世界作最大程度上的展现,应该说在《一个
人的战争》中统治全篇的是伴随性别意识而
来的个体经验和“自我”意识。
女性为主,往往以第一人称出现,男人是在 场的缺席。而且按照作者所言,这些女主人
公都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陈染就说过“我
的小说最具有真实性的东西,就是我在每一
篇小说中都渗透着我在某一阶段的人生态
度、心理状态。”
①
林白、陈染的人生态度和心
理状态集中体现在她们小说所表现的自我意
识上,共有两个层面: 一是强烈的性别意
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将一体化的社会组织结
构打破,传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发生了
较大的变化。八十年代初、中期,西方思潮大
量涌入,打破了长久以来“大一统”的思想、
文化格局,文学价值多元化被多数人接受,随
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如王朔现象、新写实主义、新历史主义、新市
民文学、后现代写作,等等,解构了一直以来
唯一选择。
志贺直哉的处世哲学也把自我中心意识
尊崇为自己内心生活领地里的最高统帅,志
贺在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三日的日记中,这样
写道:
我非常需要自由。我要用自由来尽
量发掘深层的自己。为获得自己的自
由,我不顾及他人。为获得自己的自由,
我也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尊重他人的自
由,自己的自由则会遭到妨碍。当二者
发生矛盾时,我要压倒对方的自由。②
本多秋五指出: 志贺直哉的私小说是
“亲情”小说。若反过来说,志贺直哉的私小
说也是“自我探究小说”,由外而内地探究
“私”( 我) 究竟是什么”
③
。
志贺的小说也是心境小说,他的《在城
崎》、《和解》、《篝火》、《护城河畔的住宅》等
许多名作,都表达了清澄的命运观与生死观
日本“私小说”与中国“私人化写作”
以志贺直哉与林白、陈染为中心
陈秀敏
日本的“私小说”又叫“自我小说”,是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以作家的私人经历和生活体验为题材,袒露
个人情绪和心境。这种文学样式和文学主张
对上世纪初期的中国作家,尤其是留日作家
的影响颇深,并且形成了私小说创作的高潮。
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认识到了文学的本质
特点及其作用,不再虚妄,不再自高自大,首
先将自己还原———作家就是从事写作的人,
文学实在不算什么; 文学的价值在于文本的
真实性,在于文本表现的生活的真实性,因
此,“私人化写作”小说家们主张写真实的人
生和人性。
李锐说: “文学应该剥开外在于人而又
高于人的、看似神圣的遮蔽,还给人们一个真
的人性内容与文化内涵。
1. 自我意识的张扬
志贺直哉的文学活动中,除了《菜花与
小姑娘》、《混浊的头脑》、《赤西蛎太》、《学
徒的神仙》等一小部分明显带有大量虚构的
作品外,其余皆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事件。
短篇小说《范某的犯罪》发表于一九一
三年十月号《白桦》上,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
了志贺的自我中心主义偏执的一面。主人公
宽恕了妻子,但感情上却无法原谅。进退两
难的范某觉得,自己不爱这样的妻子,分明无
爱却硬装有爱,那才是自己无法忍受的莫大
的虚伪。在经历内心千般痛苦的挣扎后,为
了得到心境解脱,为了能够过上真正自我的
生活,为了把自我的自由贯彻到底,范某在飞
刀表演中杀死了妻子。小说贯彻着绝对自我
中心主义,凸显了志贺忠于内心纯粹自然的
疑———评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浙江社会科学》2001 年
第 3 期。实的处境。”
①
当文学作品关注的题材内容,
由以往社会历史政治的“宏大”视野,转向个
人日常生活和我欲望的写作,“新写实主义”
应运而生,而作为“新写实主义”后续的“私
人化写作”,实质上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
叛,它要求文学贴近自己而不是攀附政治和
语下的主流意识的附庸。如《凡墙都是门》、
《另一只耳的敲击声》中的“我”是“知识女
性”,一个对自身、爱情等一系列问题有独立
思考、感受的主体,但是,现代都市声色迷离
的环境,人们都寻求物质上的享乐,没有人理
解“我”。惟其如此,“我”只好离群索居,在
自己的屋子,一个幽闭的孤岛里,孤芳自赏着
自身的躯体,在躯体的放松和自由里实现对
本传统的价值观,岛国文学开始受到空前强
烈的震撼与影响。
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日本自然主义诞
生,那种极度追求真实的文学主张,导致文学
主流开始脱离写实主义精神,朝平面描写
“个人的真实生活”方向发展,汇成了日本式
自然主义。尤其是日俄战争后,大批作家以
冷峻的人性观察或逼真的写实手法描写个
人,暴露隐私,展示人的自然状态。一九○六
济初步兴起,社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工作重
心是发展经济,并确立前进的总目标———实
现小康,且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从
社会到个人就不能不密切关注衣食住行等日
常生活要求,关注个人对物质利益的占有。
也就是说,人们的世俗欲望与要求同整个社
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
观。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政治
意识形态,贴近形而下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形
而上的国家、民族、时代等。
“私人化写作”是女性作家为解构传统
文学中的“宏大叙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极
端化的性别写作方式,林白、陈染是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之一,她们的
作品自我意识强烈,将某种自传性质的笔触
伸向女性世界内部,用女性话语彻底颠覆了
塔认为,社会和人性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普遍
性。现代思想家的最大失误是抹杀差别性、
异质性,而真正具有创造力的是生动活泼的
“微小叙事”,没有它的自由发展,就不会有
科学文化的繁荣。
③
“私人化写作”就在“宏大叙事”被怀疑,
“共名”时代结束之际产生了。
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初步兴起,社会
观念的变化,推动了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们
的宏大叙事结构,陈思和以“无名”命名了这
种多样主题并存的文化现象,而每一种现象
都从自己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题的某
一方面。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所言的“微小叙
事”就是这个意思。利奥塔认为在“宏大叙
事”旁边还有许多“微小叙事”,这些“微小叙
事”彼此分离。当“宏大叙事”不再受到公众
推崇的时候,“微小叙事”便破土而出。利奥
的主题。《山科的记忆》系列作品,被誉为大
1 96当代作家评论 2014 年第 2 期
①
②
③
李锐: 《〈厚土〉自语》,《上海文学》1988 年第 10 期。
载于〔日〕《志贺直哉全集 10 卷》,第 559 页,东京,岩波书
店,1984。
〔日〕本多秋五: 《志贺直哉》上,第 40 页,东京,岩波书店,
其中,郁达夫以亲身体验到的非我性、孤独性
和性苦闷为内容进行创作,已达到当时状态
下的应有的高度; 鲁迅则比较重视志贺直哉
为代表的白桦派的反封建独裁、尊重个性、自
我探索人生道路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借鉴了
私小说的创作方式和方法,进行独特的鲁迅
式的创作。但是,随着抗日战争、民族解放战
争的兴起,新中国的建立,私小说创作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