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染小说《私人生活》的叙事策略
从陈染小说谈个人化写作的特点
2012-06百花园地摘要:后新时期,文学逐渐边缘化,呈现多元状态,陈染的“个人化写作”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陈染的个人化写作是在女性个人化的历史中心进行叙事,通过女性的视角写作女性的历史。
关键词:陈染小说;个人化写作;边缘化陈染由于长篇小说《私人生活》而赢得了私人化写作的桂冠,尽管陈染拒绝接受,但评论界对“个人化写作”的争论却火爆起来。
评论界之所以如此关注“个人化写作”,是因为它的确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的特点。
一、在女性个人化的历史中心叙事有人认为,陈染“个人化写作”是写琐碎、写细节;而男作家的小说是具有“史”的性质的,远不说西方的《荷马史诗》、中国的《史记》《左传》,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在大量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写出了一个封建家庭由盛到衰的历史。
再近一些看,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具有“史诗”风格。
不可否认,男作家的小说叙事的确是一种完整性的宏伟叙事,男性作家都在努力反映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在陈染的小说中,几乎看不见历史的痕迹,作者只是诉说她的人生态度、心理态度。
陈染曾说:“我的小说最具真实性质的东西,就是我在每一篇小说中渗透着我在某一阶段的人生态度、心理态度。
”因此,有人说陈染是在历史的边缘处叙事。
其实,也并非如此,关键在于你对历史持什么样的理解。
男性传统的思维认为:历史叙事应该是宏大的、完整的、事件性的,但陈染的《私人生活》则讲述了一个女性从女孩到女人成长的故事,女人的一生就是女人的历史。
所以,陈染其实正处于女性的个人化历史的叙事中心,男人的故事是以事讲史,女人的故事则以史入心,一以“事史”取胜,一以“心史”见长。
《私人生活》讲述了倪拗拗这个女孩成长的故事,倪拗拗与T 先生的“恋爱”是开端,T 先生通过言语行为的引诱,引起倪拗拗无法抑制的欲望膨胀,最终占有了她,而在倪拗拗与尹楠的“恋爱”中,倪拗拗逐渐从女孩成为一个女人了。
二、“个人化”并非个人有人认为:“个人化写作”在题材的选择方面远离了社会、政治等传统小说所选择的重大题材,不再直接呈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是把眼光集中在某个都市女性的身上。
陈染 女性小说 分析
探析陈染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审视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 (1)2、对灵肉合一的渴求 (2)二、生存之痛的体验与审视 (3)1、家园之痛 (3)2、失语之痛 (4)三、回归与退守 (4)1、同性情谊:女性的自我回归和情感补偿 (5)2、女性存在的定位 (5)参考文献 (6)摘要: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
但是陈染逃脱了“怪圈”的束缚,凭着对女性存在的执着关注,对女性体验的精微体察,执拗而坦诚、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深层心理空间和内在生命率动。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陈染女性生存困境思考审视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向读者讲述着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由满怀憧憬地尝试到被无情地伤害,由向世界敞开自我到退回自己的“阿尔小屋”的过程,以及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女性并不仅仅是退回到自己的屋子,进行无谓的自我怜悯和自我欣赏,而是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进行审视。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在陈染的小说里不象在池莉、铁凝等女作家那里那样占有很大的分量,并成为她们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视角。
陈染显然是不热衷于描写婚姻的,她的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单身、离异或者守寡,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是一道遥不可及而又飘忽不定的风景线,女主人公在对它的真诚期待和努力寻求中,获得的只是伤害和绝望。
陈染《私人生活》的“怪异”理论解读
陈染《私人生活》的“怪异”理论解读作者:王敏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1期摘要:从“怪异”理论出发,解读陈染《私人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契合点—都致力于:打破既定的性别等级秩序,打破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规定,消解和颠覆传统男性权威,主张一种更高境界的超越性别的角色认同。
关键词:“怪异”理论;陈染小说;超性别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12-01在当代文坛中,陈染的作品打破了两性的界限,书写了同性情结,深化了女性情谊的表达,开拓超性别意义上探索的新篇章。
陈染在《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一文中说:“我努力在作品中贯穿超性别意识。
”超性别意识是以性别意识为前提的,它是性别意识的一种提升,一种升华,并不以抛弃性别意识为代价。
这与西方的“怪异”理论的观点十分契合。
“怪异”理论(Queer Theory)(一译““酷儿””理论)是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理论思潮。
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克鲁斯(Santa Cruz)分校的教授、著名女权主义者罗丽蒂斯(Teresa de Lauretis)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这是西方学界在“多元文化论”的影响下聚焦于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等边缘群体的亚文化研究逐渐合流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理论体系。
这些现象相对于传统的社会主流的标准化性爱关系—异性恋而言,它们显得离经叛道,无法让国家和社会接受。
后来被激进的性别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取其“反叛传统,标新立异”之意,其中不无反讽之意。
“怪异”理论质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尤其质疑社会性别身份与性倾向之间的关系。
它希望建构一种全新的性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要颠覆传统关于同性恋的正统观念。
“怪异”理论追求民主和个性,相信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分类将最终归于消亡,性别和性倾向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
陈染的《私人生活》讲叙了女孩倪拗拗孤独的精神成长之旅。
女性心理世界的隐痛_解读陈染_私人生活_
2008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27
文 学 评 论
护。 扭扭的自说自话正是在这种境遇下缓解内心孤独的一种 方式。 她全部的成长经历都向她显示着外部世界的强大和自 我的弱小, 没有同伴的她只能在自己身上寻找交流的对象, 所 以她称自己的胳膊为 “不小姐” 腿为 , “是小姐” 并经常和它们 , 交谈。 特别是在母亲去世后, 她更加陷入精神的荒原中, 举目 四望一片苍茫, 宇宙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放这颗千疮百孔的 心灵。 与外界交流的 “失语” 使她只能沉浸在个人的语境中。 当旁人以怪异的眼光打量着她与母亲衣服交谈的失常行为 时, 扭扭却正沉浸在象征世界里体会着一点温暖和快乐。 其次是在主观时空中的思绪畅游。对于扭扭而言, 时间 不再是一种客观的、 科学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尺, 而是由 “我的思绪流动而成” 。她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把自己从 现实生活空间抽离出来, 陷入扭曲的时间纬度而不愿自拔。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缘于人在潜意识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痛苦 的逃避, 拒绝接受客观事实, 在头脑中建立完全个人化的秩序 有离去只是变成了隐形人和世人开了一个玩笑, 这种无奈的 自欺让人怜惜, 也揭示了女性的一个普遍弱点: 通过逃避来获 得心理上的平静和安全感, 固守自己的狭小空间以回避现实 的残缺, 建造起自己灵肉栖息的 “浴缸” 以极端的姿态抗拒外 部世界, 退回单纯的童真以自怜自恋来获得精神上的自我肯 定。正像陈晓明先生说的那样, 没有什么真实的存在可以抗 拒她的主观感觉, 主观感觉才是她真实的存在。在完全自我 的思维逻辑中, 扭扭修补着现实生活中的残缺与创痛, 一任思 绪在广阔的空间中曼舞。生命的独异性决定了时间的私人 性, 每个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独异的时间。陈染在这里再次 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相对性: 对于一个个体的精神 空间而言, 真与假、 现实与想象并无绝对界限, 因而也就再次将一个女性个体性的体验升华为人类的整 体经验。 三、 情感之痛——两性关系中的主体意识 扭扭以两性关系中的主体身份出现, 敢于以女性性别角 色去体验、 认识世界, 探索两性关系中灵与肉的存在, 传达出 女性的自我醒悟。 无论是镜前的自我凝视、 抚摸和欣赏, 还是 对性欲需求的自白, 都是作为性别主体、 作为女性生命本体而 呈现的, 是女性对自我真实、 自然、 正常的生命体验的主动释 放。她不再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存在, 不再是男性笔下恶意 的、 歪曲的、 不实的描写, 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 而是女性对 自我同时也是对他人对世界的一次主动探询、 发现和认知。 然而这种清醒的主体意识也带给她更多灵肉关系中的困惑与 创伤。 小说一方面彰显了 “菲勒斯中心” 下女性对于异性身体的 欲望, 勇敢地喊出了生命最本质的渴望。伴随着一个柔弱女 子欲罢不能的羞辱感和快感、 内心的焦灼和煎熬,性” “ 作为一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陈染的《私人生活》张晶晶华南师范大学[摘要] 陈染是活跃在八九十年代的一位极具女性气质的作家,其代表作《私人生活》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浅析《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
[关键词] 女性主义私人生活所谓女性视角,我认为就是强调以某类性别经验入手的视角,女性以自己独特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视角为关照,抒写自我独特的经验和体验。
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代表,陈染的作品对表现女性主义视角很具典型性。
下面将对陈染的《私人生活》这一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
一、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私人生活》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陈染以这样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女孩儿从幼年到成年的独特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
因此,注重“我”的感受便成为作者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男性作家往往擅长营造一个或虚幻或现实的世界,但自身却处于世界之外,他所注重的是展示这个世界,而陈染等一些女性作家则似乎更愿意走进自己所设计的世界之中,很直白的写出实实在在的“我”,尤其是“我”的感受。
三毛曾经说过:“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我又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
”这是女性作家写作意图的真实写照。
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即使是最特别的见解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既定话语的烙印,而女性的视角则可以触及到男性无法触及的深处。
《私人生活》通篇都非常注重“我”的感受的描写,这是本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我”很孤独,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是“一个残缺时代里的残缺的人”,还会为身体各部位起名字,觉得一个人是很多人;“我”冷漠,对大人的事我毫不关心,甚至支持父母离婚;“我”需要爱,因此,禾与尹楠的出现使我感到了从来未曾感受过的幸福;“我”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说“不”,就算这个世界没有人与我同盟;“我”不愿承认现实,在禾与母亲永远离开之后,“我”固执地认为她们没有离开,只是安静地睡着了……主流作品中女性处于被忽略的角色,因此其内心世界也就无法被触及。
陈染的私人生活
陈染的私人生活身体的呐喊,个性的抒发——论陈染《私人生活》摘要: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
在其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通过对主人公倪拗拗的成长的描绘,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走出父权社会话语权女性,看到了与男人对视的女人。
关键词:女性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多元复合的文化语境中,个人化写作无疑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破开主流话语和公共秩序的坚冰,柔韧地支撑起女性写作的新空间。
在她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都自觉地逃避稠密的人群,成为一个站在人群之外的“孤独的个体”。
陈染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嘴唇里的阳光》、《与往事干杯》、《无处告白》、《在禁中守望》)以及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一再讲述女性创伤性的个人成长记忆,书写了女性个体生命体验。
《私人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倪拗拗与贯穿陈染数篇小说的女主人公“黛二”一脉相承。
童年时代家庭的破裂、父亲的缺席使她无法顺利完成成长过程。
她孤僻、自闭、长久地徘徊于“弑父”与“恋父”相纠缠的心理痼疾,在对男性巨大身影的反抗与迷恋的互相撕裂中饱含痛楚地成长。
这也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悖论性的生存困境。
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看,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社会压抑女性,男性奴役女性的历史。
女性的生存状态,包括她的身体和心理意识及其成长过程,都一直处于社会文化的控制之下。
因为整个人类书写的历史都浸透了男性中心主义,故而法国女性书写理论倡导者坚持开创一种全新的女性书写,即让写作回归女性身体,从描写女性身体的独特经验开始,让女性重建对世界的认知,让世界正视女性的存在。
陈染曾经说过:“我热爱父亲般拥有足够的思想和能力覆盖我的男人,这几乎是到目前为止我生命中的一个最为致命的残缺。
”而从陈染记事起,父母亲的关系就是相当紧张和冷漠的。
但是在70年代的中国,离婚普遍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一直到1979年,陈染的父母才结束了那种没有爱情只有痛苦的婚姻关系。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作者:殷艳敏来源:《牡丹》2019年第20期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政治意识坚冰逐渐消融,使这一时期身心皆被束缚的女性得以喘息,女性意识获得觉醒和解放,新时期女性文学踏上了新的征程。
九十年代女性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等都极具代表性,她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和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女性写作起了一种先锋引领作用,在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
陈染在创作中有很多新的开拓,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以同时期男作家创作为参照,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一、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在女性写作方面,古往今来,被记录下来的女性作者可能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女性开始尝试写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女性的才华和机敏都被剥夺和压制,整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用说把女性的优秀作品保留下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尽管依然深受男权文化影响和束缚,但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上发声,在文坛上也开始大放异彩。
20世纪90年代,陈染等女性作家逐渐挣脱学习男性写作的常规和禁锢,开始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诸公众。
这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也是一次震颤男权社会的呐喊。
王蒙在评论陈染的作品时这样说:“她们明确地承认自己是女人,宣告自己是女人,有自己的特殊问题和感受。
她们有许多话要说。
她们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她们传达了微妙灵动的女性心理,她们激荡着热烈执着的女性爱怨情仇。
”在九十年代女性作家中,颠覆男权文化写作特点的充分自由的感性表达成了她们旗帜鲜明的叙事特点,这种个人型的叙述声音使她们为当代文坛涂抹了崭新的色彩。
九十年代女性作家更加关注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一方面,陈染等女性作家在此时期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正相反,她们比以往更加积极地主动去体验现实世界,并以丰富细腻的情感态度去体会社会与人生。
如此一来,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体验,把日常生活呈现给读者,在某种层面上,与男性作家共同完成了书写社会的使命。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内容摘要:作为中国新时期女作家的代表人物,陈染及其作品对当代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其长篇《私人生活》为蓝本,从女性主义视阈出发,关照自我真实与自我认同,并试图唤醒在文化符号系统中被压迫的女性话语权,最终找到自由穿梭于男权言说体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私人生活》双重维度女性话语权戴锦华曾撰文这样评价陈染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陈染的作品从一开始,便呈现了某种直视自我,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极度的自我关注与写作行为的个人化,陈染的写作在其起始处便具有一种极为明确的性别意识。
”在红色的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陈染,摒弃了与传统作家一致的,对于社会意义、国家使命、革命叙述的书写,而将个体写作定位为向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自我认同发出的追问,这不仅源于一种在迷惘困惑中自我确认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在重复讲述和追寻自己的过程中,记叙着自己不归而迷茫的心路。
陈染的个人主义与女性主义体验是根植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双重可能性之上的,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具有了某种固定的范式――长期幽禁在一个自说自话的“私人空间”,以其独特的姿态反抗着公共话语、公共领域,构建属于女性自身的私人世界。
我们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或感情考虑为“内在于”我们的私人领域之中,而把这些精神状态所关联的世界上的客体当成“外在的”公共领域。
对我们来说,无意识是内在的,我们把妨碍我们对生活进行控制的秘而不宣的思想、不可言说的强烈的原始情感、欲望或意图和共鸣以及恐惧,视为内在的,它与那些我们的言行所表达的东西相对照。
当我忍不住说我对你的看法时,思想就仍然是内在的,但当我脱口而出时,它就出在公共领域之中――这种外部的、陌生的、多元的令人惴惴不安的世界。
在《私人生活》中,对“浴缸”――代表内敛的保守的私人领域的意象是这样进行描摹的:“自从母亲以及我亲爱的朋友都离开了之后,我觉得现在只剩下我和这个浴缸了。
从《私人生活》看女性写作的意义
从《私人生活》中探索私人写作的意义摘要:20 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蔚然成风,众多女作家纷纷登场,在文学舞台上各展风采。
多数女作家以自身经历为题材,再现女人的生存状态,张扬女性的自我意识,这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也引起了评论界的研究热潮。
我们必须看到,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文学文本,有着与众不同的新鲜特质,给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阅读感受和文本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陈染的小说,作为私人写作也叫个人化写作的一个典型个案,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叙事话语上看,都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私人写作女性主义性别立场内心体验私人写作也称个人化写作,在九十年代中期前后开始兴盛。
私人写作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从文本内容来看,作为现代派的女作家们,她们一反传统文学对国家、民族、集体等宏大叙事的关注。
她们的创作带有自传体色彩,具有内倾性特点。
以陈染的作品为例,她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地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极少与外界沟通,他们喜欢在心灵的冥想中品味生活。
私人写作对公共话语或群体意识不感兴趣,与社会制度与历史变迁也保持一定距离。
书的开头一章标题是: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
在第一段作者说:“时间和记忆的碎片日积月累地飘落,厚厚地压迫在我的身体上和一切活跃的神经中。
它是多么残酷的一只硕鼠啊,每时每刻,它都在身边凋谢、流逝,但我无法阻挡它。
”作者对时间有着异常的敏感,她对时间的感悟是悲伤的、束手无策甚至恐惧的,如果生命是一条长河,时间就是它走过的旅程,这条河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是有终点的,因此它每时每刻哗啦向前的流逝都是在将我们引向去终点的路上……随着我们自己年岁的增加会更清晰地意识到,时间每时都在无情地流过我们的生命,就像我们的身体会不受我们自己控制地不断生长、老去直至死亡,除了接受它,我们无法抗拒。
而我依然在这里,可是这个我,相比以前的我,还是同一个我吗?时间这把无情的刀已然在我们的脸上留下它风化的痕迹,并在我们的心灵上落满沧桑。
私人生活--欲说还休的女性故事--论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的迷失导致了身体的迷失; 及至多米开始和她顶 礼膜拜的导演 $ 演绎 “傻 瓜爱情” 时, 她再次在 脆弱多变的爱情中遭受又一次打击……可以说, 多米的成长是在自我的不停分裂中完成的。 人, 渴望获得一种完整性存在, 这是人的本 能。当内在自我日益强大, 人际自我与社会自我 日益萎缩, 两方面走向了日益决裂的两端时, 一 个人的完整性便受到了破坏, 自我走向分裂。分 裂的后果便是幻想与现实的冲突及人在冲突之 下的彷徨惘然, 最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生存困 境。然而, 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 女性的内在自 我的发展强大正是女性追求真实自我的可能路 径。因为人际自我、 社会自我是具社会性的、 被 动性的, 是与 “人际经验” 与 “社会经验” 相伴相生 的。社会所给予的 “人际经验” 和 “社会经验” 只 可能是 “男性经验” , 由男性在社会中支配。这些 “经验法则” 实行的是男权中心原则, 女性在这样 的 “人际经验” 和 “社会经验” 中产生的不可能是 真正代表女性自身的 “人际自我” 和 “社会自我” , 只有完全由内心真实体验, 是真正在女性经验中 成长的 “内在自我” 才真正地代表了女性。这就 是说只有当社会经验、 人际经验赋予公平自由平 等的原则, 自我才能得到和谐统一, 女性才能真 正与人类成长一起同步, 这种由于自我的分裂导 致的孤独感才可能削弱甚至消失。 (") 自闭 维吉尼亚 伍尔芙有句名言: “ 一个女人如果 要想写小说, 一定要有钱, 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 子。 ” 仅从字面上看, 这是在说明女人要具一定的 经济地位、 社会地位和特定环境才能做成事情。 仔细推敲, 便能发现, 在伍尔芙的呼吁当中, 屋子 不仅仅是指向物质实体, 它还象征着女性的一座 精神城堡。事实上, 我们在陈染、 林白等的作品 中已经能够总结出更为迫切与激进的内心呼吁: 女人, 要有一间自己的关闭的心灵之屋。 “我必须紧闭门扇, 轻手轻脚地将窗帘的缝 角拉严。 ” (陈染语) 这间关闭的房子对女性如此 重要, 它不仅仅可以使喧哗的男性话语、 强悍的 男权意识尽可能排除在女性世界外, 还可以使女 性在这个封闭的自我空间里, 潜思默想, 清理和 打捞自己的细微、 瞬变、 独特的女性经验, “ 寻找 那种业已稀疏的已经被社会理性层面掩盖和遗 忘的东西” 。 自闭, 指的是对现实社会的自动远隔和心灵 &%
浅谈陈染私人化写作的文学思想
浅谈陈染私人化写作的文学思想作者:王东旭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她通过小说,打乱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秩序,破坏了我们内心中所遵循的法则。
陈染的女主人公都是深刻了解和体会孤独之痛和孤独之美的人,她们多为知识女性,置身于冷漠而空旷的世界中,却执拗地要追寻“灵魂世界”,她们是一群遗世独立的精神贵族,是心灵荒原上永不回头的舞者。
关键词:女性意识;孤独感伤;女性情谊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14-0290年代前期女性写作改变了以往女性写作中仰望男人的精神传统,确立了与男性平等对视的新的精神姿态。
其中作家陈染呈现出一种更为勇敢,坦然的姿态,被冠之以“私人写作”的称谓。
郭春林先生说“我所理解的‘私人写作’,是摆脱了宏大叙事的个体关怀,是私人拥有的远离了政治和社会中心的生存空间,是对个体的生存体验的沉静反观和谛听,是独自站在镜子前,将自我视为他者的审视,是自己的身体和欲望的‘喃喃叙述’,是心灵在无人观赏时的独舞和独白。
”其精神实质就是女性对自我的性别确认和性别体验。
她着力于叙写女性的“私人生活”和内心的“战争”,直面女性自身,从几千年来女人有历史而无生命的幽幽古井中打捞出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女性欲望,并以此实现对男权中心的颠覆,对女性存在的体验与指认。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执着与追求这种女性意识是一种着重于表现女性自身特征,聚焦于写作者的个人世界,尤其是作为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是以独特的个人话语来描绘女性的个体生存状态(包括相对私人性的生存经验,也包括女性的躯体感受、性欲望等感性内容)。
陈染的小说,最无畏最新颖也最迷人的地方,是她对生命的探视与表达。
陈染写生命,一扫生命学说的畏缩与暗淡,让生命散发着独特的亮丽与辉煌。
在她笔下,生命不只是“身体里跌来荡去的隐秘”而且是“黄绿交加的光芒”。
在她的作品中,性不再是男人的特权,它为男人、女人共同拥有和共同创造;甚至,它更多需要通过女人的主动引领才能愈发显出其美好和重要。
《私人生活》中的身体写作美学
《私人生活》中的身体写作美学
《私人生活》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部小说,该小说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描述了主人公
拉法耶尔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和身体感受。
在小说中,莫泊桑采用了独特的身体
写作美学来表达主人公对身体的感受。
首先,莫泊桑在小说中用具体的细节描写来描绘身体的感受,这种描写方式非常生动。
例如,在小说中主人公描述自己的嗅觉,他说:“街上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气味,我能够
独自品味出各种芦荟、茉莉、醋栗果、鸟儿和红葡萄酒的味道。
”这种描述方式让人感受
到了主人公对气味的嗅觉之敏锐和对不同气味的深入洞察。
其次,莫泊桑在小说中用诗意化的描写方式来表达身体的感受,使读者对身体感受的
认识更加深入。
例如,在小说中主人公描述自己的视觉感受时说:“阳光经过树冠的过程
中产生了无数影子,而这些影子划过了我的脸庞和身体。
”这种写作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
阳光和树的美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主人公的身体感受。
最后,莫泊桑在小说中用反思性的描写方式来表现身体感受。
除了描写身体感受的外
在表现,莫泊桑还通过主人公的思考来反思身体的内在状态。
例如,在小说中主人公描述
自己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他说:“我的心像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孤独。
”这种反思性的写作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描绘出莫泊桑身体
写作美学的精致内涵。
总之,莫泊桑在《私人生活》中采用独特的身体写作美学来表达主人公对身体的感受,他用具体的细节、诗意化的描述和反思性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体验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精
致的身体写作美学。
女性意识的另类书写——陈染小说《私人生活》解读
个 典 型 的 “ 权 ” 形 象 。 在 班 里 , T 师 常 常 孤 立 、 羞 辱 迫 , 因此 , 自然 会 寻 求 与 同 性 的 心 灵 对 话 , 寻 找 同性 的精 父 老 在 家 里 , “ ” 与 母 亲 心 灵 相 通 , 是 共 同抵 抗 父 亲 霸 我
类书写。小说 中的 “ 我” 以女性 的 目光 审视 外部世界 ,洞悉女性 自我的本质及生命意 义,在 男权社会中 , “ 我”
不甘 干被 男性 统 治 , 大胆 地 向 男性 挑 战 ,颠 覆 父性 权 威 , 当然 ,我 们 从 中也 看 到 了女 性 所 面临 的 物 质 与 精神 的 双 重 困境 ,在 这种 困境 中,孤 独 的 “ ” 只 能 向 同 性 寻找 心灵 的安 慰 。 我
统文 化 秉 持 者 的批 评 。 “ 落 ” 、 “ 廉 鲜 耻 ” 、 堕 寡 洼欲 所 言 : 人 所 犯 最 大 的罪 , 就 是 他 出生 在 世 。抛 开 道 德 的 争
望 的 化 身 ”成 为 唐 菲 的 代 名 词 ,似 乎 所 有 的 目光 都 仅 仅 集 议 ,唐 菲形 象 的 审 美 特 质 才 真 正 被 人 洞 见 , 鲜 明地 表 现 为
男性 总是充 当强 还 将 奶 奶 与 狗 逐 出 家 门 , 因 此 , “ ”讨 厌 父 亲 , 甚 至 产 和 支配者 的形象 。在传 统 的性观念 中, “ 我
生 了想 要 报 复 父 亲 的 “ 父 ”心 理 , 当父 亲 赶 走 奶 奶 时 , 弑
者 的角色 ,女性 的欲 望 的产 生多半是 由于男性 的事业 、地
“ ”就发誓 : “ 我 等我 长大 了……我 要报仇 !”于是 ,有 位 、名誉 、道德 、经济等诸 种因素 的刺激 ,她们 只是在献 ] 我 女 时 , “ ”会 用 剪 子 把 父 亲 的裤 子 剪 坏 ;有 时 , “ ”会 身 ,在 表 达 她 们 对 男 性 的 臣服 。 ” [而 “ ”却 要 改 变 “ 我 我 2 幻 想 父 亲 开 的轿 车 变 成 了 警 车 , 他 成 了 囚 犯 ,身 穿 褐 色 囚 性 成 为 他 者 ” [这 种 困 境 。作 为 男 权 社 会 中 的 一 员 ,伊 楠
以陈染和林白为例看边缘叙事中的姐妹情谊
以陈染和林白为例看边缘叙事中的姐妹情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以深刻的自觉,以倾覆男权话语的书写策略,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和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的现实存在,迎来了她在规模和深度上的颠峰时期。
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进行着决绝而艰难的突围,否定男性秩序中既定的角色框定,把自我从男性依附、母性神话中剥离开来,把自我救赎的书写投向了一贯被男性所忽略的女性同性,同性之间的相互拯救成为女性自我救赎的一种追求和尝试,一向处在边缘状态的“姐妹情谊”得到纵深探索。
女性文本对这种姐妹场景的书写内涵十分复杂,既有女性之间真挚的眷恋之情,又充满诸多排斥与疑虑,凸显了女性寻求自我救赎的尝试与艰难,同时也表露出女性在走向个体独立道路上的个性缺失。
一、姐妹情谊的缔结和救赎意味在这方面做出大胆而深入探索的是陈染、林白,她们对“姐妹情谊”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诠释,通过对姐妹情谊的深层心理剖析,探讨了这种自我心灵需求的丰富内蕴、矛盾性及不稳定性等方面。
陈染曾经说过“我对于男人所产生的病态的恐惧心理,一直使我天性中的亲密之感倾投于女人”(《空心人的诞生》)。
在她长长短短的叙述中,着力刻画了女性同性间精神之爱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她的作品中回环往复、动人心魄的部分,那燃烧在女性心灵深处的相互理解、信赖与依恋的至上情境,俨然一个东方同性精神之爱的女性神话,这使她的写作不仅具有女性文学的意识,而且具有道德方面的叛逆性。
阅读陈染的作品,可以体会到她对于女性之间独特的“姐妹情谊”探讨的深度。
陈染一直强调这种情谊的精神性,也一直在实践着,从心理的角度指认姐妹情谊,对女性建立自己的话语中心做出了尝试和努力。
她认为,为了在这个充满对抗性的世界生存,女人选择一个男人作为精神上的依靠,那只是“几千年遗传来的约定俗成的带有强制性的习惯”,女人和女人之间也有亲和力,而且会更深刻和忠诚,是“我们女人之间长久以来被荒废了的一种生命潜能。
”(《破开》)陈染所表现的这种女性乌托邦的理想,蕴含了丰富的女性文化及现实社会的症候,她把寻找真正的情爱、心灵沟通的希望寄予在同性之间,她提到,“情爱来自何方?异性之间肯定会有,同性之间也可能出现”,女性渴望的温馨与信赖的情感很难在现实中的男人那里找到归宿,而同性比异性更容易构成理解和默契,顺乎天性,“女人们是比较容易相互接近并亲密起来的性别类群”,她营造了一个个温馨自足的充满女性世界意味的家――女性之邦,互相护卫着面对艰难的世界和危险的处境,相互抚慰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灵焦渴和精神枯寂。
私人生活的读后感600字
私人生活的读后感600字在读作品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叙事人称的转换问题。
下面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参考!篇一:私人生活的读后感读完作品,我感觉《私人生活》简直就是陈染的自传。
陈染与倪拗拗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封闭孤独的成长环境;父母关系不和谐;上学时和同学不合群;18岁时经历父母离异等等。
总之,这部作品带有自传色彩,其中有作者的影子。
单从作品主人公倪拗拗的名字来看,这应该是一个性格偏执,不太合群的孩子,读完小说,也真是如此。
她对自己的父亲有着一种明显的仇恨。
她的父亲是一名不得志的小公务员,经常把在外面的不顺心一股脑的撒到妻子和女儿的身上。
从倪拗拗剪破了父亲的裤子这一个细节来看,她是有些“弑父”情结的;但与此同时,她又希望自己能够寻找到一个理想的父亲,这又说明她有着些许的“恋父”情结。
从“弑父”到“恋父”的转变,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血液里父权思想仍是根深蒂固的,“弑父”是高潮,“恋父”是归宿。
所以作家潜意识中的性别意识具有不彻底性。
与对父亲的反感不同的是,倪拗拗对母亲则有着深深的依恋。
在作品中,令人震撼的女性之恋是倪拗拗成长岁月的主线。
陈染也曾说过:“同性之间的亲近是一种心灵的关系,更简洁,更单纯些……。
”女性之恋除了母女情谊外,还有同性情谊。
她与禾寡妇的情感坚不可摧,她们可以说是相互吸引;而与自己唯一亲近的同学伊秋,她们因都被同学孤立而走到了一起,但孤立的原因却是不尽相同的。
倪拗拗是自己孤立别人,她觉得“孤独是一笔财富”,她主动将自己封闭,不让他人进入;而伊秋是因自己身体上的缺陷而受到同学的嘲弄,是别人主动孤立她。
而且倪拗拗与她的友谊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她早熟的身体发育与情感(与表哥西大望)却给了倪拗拗性的启蒙。
在读作品时,我注意到了一个叙事人称的转换问题。
在作品的绝大部分章节里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而在作品的第十二章T先生向倪拗拗求爱和第十三章T先生与不谙世事的倪拗拗在阴阳洞里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
作者由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的用意何在?陈染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换来拓宽叙事距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致命的情感残缺与情感填补——浅析陈染小说《私人生活》
致命的情感残缺与情感填补——浅析陈染小说《私人生活》王俊;李应霞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9)1
【摘要】带有陈粢自传性质的小说<私人生活>主人公在缺失父爱的致命情感残缺之下长大.本文将从主人公倪拗拗与T先生的关系,与母亲之间相依为命的情感,与禾寡妇带有同性恋色彩的女性情感几方面,来分析倪拗拗在这种残缺情感模式下的情感填补.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王俊;李应霞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残缺的情感"中的神性企盼--论北村的几部爱情主题小说 [J], 张细珍
2.更生的杜鹃--浅谈陈染小说的情感取向 [J], 孙新运
3.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J], 赵丽思
4.流浪的情感——析陈染小说集《嘴唇里的阳光》 [J], 林宋瑜
5.爱·的·苦·旅——陈染小说中女性情感解读 [J], 刘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