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
《2024年新主旋律电影叙事形式与风格探究——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范文
《新主旋律电影叙事形式与风格探究——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篇一一、引言新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展现国家形象为主要目标的电影类型,近年来在华语电影界备受瞩目。
这类电影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还通过独特的叙事形式和风格,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探究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形式与风格,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
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叙事形式1. 多线索叙事结构《我和我的家乡》采用多线索叙事结构,通过五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在时代变迁中的心路历程。
这种叙事结构使得电影内容丰富多样,同时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2. 人物形象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既有普通人的朴实善良,也有英雄人物的崇高伟大。
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心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3. 情节安排与节奏把握电影在情节安排上巧妙地把握了节奏,既有时代的沧桑巨变,也有个人的悲欢离合。
在叙事过程中,通过紧凑的情节和适度的悬念,使观众保持高度的关注度。
三、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风格特点1. 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灵成长。
这种风格使得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让观众产生共鸣。
2. 幽默元素融入虽然是一部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电影,但《我和我的家乡》中也融入了幽默元素。
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和情节,使电影更加轻松愉快,也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生和价值。
3. 视觉表现力电影在视觉表现力方面也颇具特色,通过精美的画面、生动的音效和动人的配乐,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同时,电影还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特效等,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四、结语新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的电影类型,其叙事形式和风格对于传递正能量、展现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我和我的家乡》作为一部典型的新主旋律电影,其多线索叙事结构、现实主义风格、幽默元素融入以及视觉表现力等特点,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网络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网络语境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作者:余梦阳王娜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0期【摘要】在网络语境下,叙事载体发生了变革式的演化。
主旋律电视剧也应随着叙事载体、媒介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叙事策略。
文章从青春叙事、个体叙事、关注细节以及日常化叙事四个维度分析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网络语境;主旋律电视剧;叙事人类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就受到同时代传播技术的深刻影响。
如今,在网络背景下,传播的信息样式和语法结构也必然随之改变。
这也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主旋律电视剧是如何通过叙事满足观众的期待,从而传播了主流价值。
一、凸显时代英雄的青春力量以往军旅题材电视剧大多以战争年代为背景,塑造了感人至深的战斗英雄形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受众群日益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剧作将视角投射到成长起来的90后的军人身上,受到众多非议的90后,如今已经初出茅庐,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薪露头角。
在中国的尖兵部队中,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战斗技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书写不仅为90后正名,更为中国的未来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以《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为例,主人公何晨光,王艳兵,李二牛朝气蓬勃,闪耀着浓郁的青春色彩,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与拔尖的军事技能,在特种部队中大放异彩。
当观众为他们的坚韧不拔、顽强奋斗、坚定信念所感染时,为他们真挚深厚的友情,忠诚纯洁的爱情所触动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审视、反思、规范自我行为。
通过演绎90后新兵的传奇故事,塑造时代英雄,使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热烈的青春旋律和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
这对于价值观正在逐步丧失的中国青年一代也具有极大的振奋作用,让受众产生强大的心理认同,从而外化到行动之中。
二、关注个体的成长与蜕变以成长为母题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将镜头对准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讲述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从青春少年到新时代的英雄,凝聚着社会的共同价值理想,重塑着国家民族的光荣梦想。
电影叙事研究之“新主旋律”叙事策略
电影叙事研究之“新主旋律”叙事策略作者:米高峰安然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9期[摘要] 国内主旋律电影在其选材、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形式上长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规律与叙事范式。
然而,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在创作观念、运作机制等方面呈现出向商业电影靠拢的趋向。
注重对主导意识形态观念坚持的同时,在艺术元素和运作模式上尽力吸收商业电影的成功经验,关注对观众视听期待的把握,一种与时俱进的“新主旋律”电影叙事转型逐渐明朗化。
影片《铁人》便是这一转型下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新主旋律铁人人物塑造叙事策略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07“主旋律影片是指那些反映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这是一种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它同西方电影类型的划分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黄英侠在《主旋律影片的突破》一文中如是说。
近几年,在整个电影产业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主旋律电影在以弘扬主导意识形态观念的基础上,在创作、发行等方面明显融合了商业电影的要素,有着较高思想性的主旋律电影又兼有了某些通俗与娱乐的特质。
这种“新主旋律”变化可视为一种主旋律电影的与时俱进,不仅是对市场需求做出的被动性适应,更是电影创作者自身主动在艺术创作中对主旋律题材进行多视角审视与挖掘的努力。
《铁人》便是这一转型下的成功案例。
一、英雄平民化——对铁人形象的重新建构电影通过人物言语、行为、周围环境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塑造,透过影像画面将人物形象传达给观众。
主旋律电影的英雄形象大多呈现“脸谱化”倾向,英雄被塑造成为了民族大义完全放弃小我的“全能”人物。
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很浓厚的宣传教育意识,与今天现代人的电影审美心理和观赏习惯产生了某些背离。
因此,英雄“平民化”成为现今主旋律题材创作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不仅是创作者对于题材和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更是一种“泛情化”策略,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走进普通百姓内心的相对有效途径。
主旋律电影的多元化叙事策略——以《红海行动》为例
———以 《红海行动》 为例
杨桃莲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电影 《红海行动》 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与经济效益,叫好声甚至超过了前期同类电影 《战狼 2》。其 成功在于该影片采用了多元化的叙事策略:突出悲情的微观叙事、“反迷思”化的中观叙事和弘扬国家形象的宏大 叙事。这三种叙事策略融合统一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形形色色、不同层次的观众。其叙事的成功之处值得 主旋律电影借鉴。
综上所 述,微 观 叙 事 以 影 片 中 人 物 的 悲 苦 遭 遇来说明反恐的必然性,而不是大叫空洞的爱国 口号。如此发自内心的反恐虽说开头并不显得怎 么高尚,但在反恐胜利的结果上却都又体现了爱 国,如此才能打动观众。
二、中观叙事:运用“反迷思”创新,吸 引最广大的观众
“迷思”是一种“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种概 念化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3]。文化中总是包含 主宰迷思和反迷思。如英国警察就有下列几种传 统迷 思: 友 善、安 全、 坚 固、不 具 攻 击 性, 不 带 配枪等。《红海行动》 最亮眼的地方在于,它运用 “反迷思”来消解“迷思”,从而在观众心目中留下 深刻的印象,从而能吸引那些看似不被吸引的潜 在观众。其运 用 “反 迷 思 ”的 创 新 主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两个方面。
(一) 弱化性别,突出职业属性
照中国 传 统 迷 思 来 看,女 性 往 往 应 该 是 照 顾 父母、相 夫 教 子 的, 是 应 该 远 离 战 场 的, 即 使 是 在战场 上, 也 应 该 是 受 保 护 的 对 象。 因 而, 一 般 的影视作品也顺应了这种迷思,影片中的女性往 往被建构 成 弱 者, 被 保 护 的 对 象, 是 “英 雄 ”的 陪 衬。而在 《红海行动》 中,导演运用了“反迷思”, 让两名女性角色不再是男人的陪衬,不再是花瓶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主旋律电影作为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
它不仅具有社会意义,更在叙事结构上有着独特之处。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首先,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往往以“正面人物”的形象为主线。
这些“正面人物”通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在主旋律电影中,这些“正面人物”的形象往往被塑造得非常完美,以此来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通常注重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主题展开,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冲突和转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人物会经历各种考验和挑战,通过不断战胜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吸引力,也能够让观众在情节的起伏中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此外,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启发性。
通过展现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追求,主旋律电影试图向观众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种叙事结构的引导下,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正能量的激励和启发,从而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总的来说,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在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
通过塑造“正面人物”的形象、注重情节的发展和转折,以及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的特点,主旋律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国电影创作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包括视听语言,国际化故事讲述中国化
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包括视听语言,国际化故事讲述中国化
新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是多样化的,其中包括视听语言、国际化以及中国化三个方面。
首先,视听语言是新主旋律电影的重要叙事策略之一。
这些电影通常采用了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如高清晰度摄影、多角度镜头等,来呈现更加生动逼真的画面效果。
此外,它们也注重声音的表现,通过音效设计和音乐配乐来增强情感共鸣。
这种视听语言的运用,使得新主旋律电影更加具备流行娱乐性,更容易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其次,国际化是另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
新主旋律电影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将目光放到了国际舞台上,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有着跨文化价值的作品。
这些电影不仅仅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也致力于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后,中国化是新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特点。
这些电影基于中国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中国特色的视角讲述故事,强调中国传统价值观、文化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在这些电影中,通常会融入中国元素,如中国音乐、服装、建筑等,来表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新主旋律电影运用了多种叙事策略,包括视听语言、国际化和中国化三个方面,旨在打造有着时代感和文化内涵的电影作品。
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叙事创新与价值表达——以《觉醒年代》和《长津湖》为例
2023/12上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叙事创新与价值表达———以《觉醒年代》和《长津湖》为例阴崔娜摘要:一直偏向严肃庄重的呈现与传播令大部分主旋律影视作品无法吸引更多年轻受众,而《觉醒年代》与《长津湖》作为新时代主旋律作品的标杆,一改以往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故事讲述等方面都做出了创新,打破了观众对于此类影视作品的刻板印象。
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内容结构、视听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其创新叙事与情感浸润中总结出了其独特的价值表达。
两部作品以历史逻辑为基础进行艺术再现与表现,以音乐、镜头等视听语言塑造了个性鲜明而又饱满的人物群像,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受众的诉求,强化了家国一体的信念感,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最终实现了主旋律影视作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输出。
关键词:主旋律影视作品《觉醒年代》《长津湖》创新主流价值观近几年,主旋律影片迎来爆发式发展,它们不再是印象中刻板的说教,而是挖掘深刻精髓,充分结合时代语境和观众观影需求,并在电影表现手法上寻求突破,创造了以“主旋律+商业化”的新模式。
如开创了群星参演大事件的模式,以“群像”形式关照到每一个细节和历史人物,代表作有《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伟业》;如开创和巩固了主旋律影片的拼盘叙事模式,尤其是以普通人物视角来看历史大事件,代表作有《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如以几个不同视角来讲述同一件大事件,代表作有《金刚川》。
2021年适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展播呈现出百花齐放、竞相争鸣之姿,其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第27届白玉兰电视节上一举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原创)和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
新一代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长津湖》更是超越《战狼2》,登顶我国影视票房榜第一。
这两部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青少年受众中大受欢迎,获得了强烈的反响。
我国当下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主创团队对故事细节的用心打磨,在以往严肃庄重的氛围中求变,以创新的叙事手法为人民抒写,在一个个故事情节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令亿万受众产生爱国奋发的情感共鸣。
叙事学视域下主旋律报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0传媒实务一、主旋律的内涵及叙事特征(一)主旋律的内涵长期以来,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一直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
整体而言,主旋律报道体现社会的进步发展、弘扬时代精神,同时也能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主旋律”的概念,是从音乐艺术中借鉴而来的,意为一个声部当中的主要曲调,它被用在文艺创作中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主旋律电影”是当时电影创作的一个类别,在随后文艺创作发展过程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逐渐成为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及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方针,旨在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如今,由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社会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思潮与言论,如何帮助民众在网络环境中辨别真伪,汲取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中的力量,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需要“主旋律”进行舆论引导的。
(二)主旋律叙事的特征首先是时代性。
主旋律叙事能够紧跟时代最新动向,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性首先体现在舆论引导上。
新闻媒体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发出时代的主流声音,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弘扬正能量。
另外,在报道内容方面,正面积极是其主要特征,主旋律报道通过展现时代成就、弘扬时代精神,为经济社会各项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其次是报道的权威性。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是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一直以来所承担的使命和职责。
而这种使命决定了主旋律叙事必须具有权威性。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主流媒体必须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出发,以其权威的报道对舆论进行积极引导。
不仅如此,主流媒体还应该深入解读党的政策,科学地解释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
用权威声音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的叙事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的叙事策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材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小说的叙事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本文将从故事性、情感性、真实性和独特性四个方面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的叙事策略。
首先,小说具有故事性,这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小说通过叙事方式将一系列事件和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性不仅让读者产生了解故事的兴趣,也使作者能够通过情节的反复推敲和文字的铺陈达到表达自己的意图。
例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广泛使用的《红楼梦》就以故事性为基础,通过宏大的情节框架将众多人物的命运和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小说具有情感性。
小说往往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也能让读者深入思考和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她们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命运的追问,都能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第三,小说具有真实性。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好的小说往往能够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真实描写来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种真实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故事,并进一步体验和思考其中的人生哲理。
例如,在《活着》这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中,余华通过对主人公的命运和生活的描写,使读者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更加深入和真实。
最后,小说具有独特性。
每个小说都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手法,这使得每本小说都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
独特性既是小说的优势,也是其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荷花淀》中,作者通过简洁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和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通过故事性、情感性、真实性和独特性等叙事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以下几种:线性叙事结构。
以时间为主线,事件为发展,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整部电影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种叙事结构简单明了,容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是主旋律电影中最为常见的叙事结构。
非线性叙事结构。
以非线性时间为主线,将现实与回忆、倒叙与闪回等手法相互穿插,形成一种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结构能够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让观众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和悬念,是主旋律电影中比较新颖的叙事结构。
板块式叙事结构。
将整部电影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各自的主题和情节,但都围绕着主旋律展开。
这种叙事结构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突出主旋律的主题和意义,是主旋律电影中比较有特色的叙事结构。
电影的八大叙事手法如下: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讲述事情的发展顺序。
大部分电影都是这种形式。
多线性叙事:影片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
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
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影片中各个段落不分首尾,互补结构,开头和结尾相连。
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
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
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
套层性叙事:电影的叙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一种套层结构。
主旋律电影《守岛人》的叙事策略与表达创新
主旋律电影《守岛人》的叙事策略与表达创新主旋律电影《守岛人》的叙事策略与表达创新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商业电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旋律电影也开始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
作为一种传递正能量和传承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电影形式,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本文将以主旋律电影《守岛人》为例,探讨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表达手法。
首先,主旋律电影《守岛人》创新性地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
传统上,主旋律电影往往以单一主线叙事为主,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主要人物的成长和奋斗历程。
而在《守岛人》中,导演巧妙地设计了多个平行叙事线,通过交替展示不同岛上守岛人的生活,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这种多线叙事的方式使得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主旋律电影所传递的深刻含义,同时也使得电影更加丰富和生动。
其次,本片采用了真实的纪实手法来展现守岛人的生活。
《守岛人》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通过纪实的叙事方式还原了守岛人的艰辛工作和奉献精神。
影片中不仅展现了守岛人每天面对的巨浪和恶劣天气,更通过真实的镜头展示了他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真实的纪实手法使得观众可以更加贴近守岛人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和坚持。
另外,《守岛人》在表达方式上创新突破,通过细节和象征的手法深入挖掘主题。
影片中的细节之处充满了温情和感人之处,比如朴实的对话、勤劳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
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守岛人的真实形象,更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传递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深情。
同时,影片还通过象征手法来加强主题的表达。
比如,岛上一棵孤零零的树象征着守岛人的坚韧不拔和孤独无助;日历上的红圈圈表示着他们每天的坚持和奉献精神等等。
这些象征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观众更容易从影片中汲取主题所要传递的正能量。
不仅如此,《守岛人》还在音乐选择和配乐上进行了创新。
影片中的配乐以简单而动人的琴声为主,富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的每一个场景。
同时,电影还融入了原创歌曲《归去来兮》,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观众展现了守岛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现代小说中的叙事策略分析
现代小说中的叙事策略分析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样的叙事策略吸引着读者。
在现代小说中,作家们不断创新和探索,运用各种独特的叙事手段来展现故事、塑造人物、传达主题,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一、多视角叙事多视角叙事是现代小说中常见的一种策略。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视角的限制,通过多个角色的眼睛来观察和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分别以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仆的视角展开叙述。
每个视角都带有各自的偏见和局限性,然而当这些视角相互交织、补充时,一个完整而复杂的家族悲剧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多视角的叙事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读者在对比和拼凑中积极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
多视角叙事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罗生门”般的效果,使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的叙述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发读者对真相和客观性的思考。
同时,它也有助于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不同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的碰撞。
二、非线性叙事与传统小说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展开情节不同,现代小说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的策略。
这种叙事方式打乱了时间的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或者通过回忆、倒叙、插叙等手法来讲述故事。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非线性叙事的经典之作。
小说开篇就以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将未来、过去和现在巧妙地连接起来。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也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循环和命运的无常。
非线性叙事可以打破读者的阅读惯性,制造悬念和惊喜,使读者在不断的时间跳跃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同时,它也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经历和成长。
三、意识流叙事意识流是现代小说中一种极具创新性的叙事策略,它试图直接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内心活动。
大众文化视野中的“主旋律”小说
大众文化视野中的“主旋律”小说唐欣近年来,与一些“主旋律”小说在主流意识形态中频频获奖而相映成趣的是,市声之畔的扰攘喧嚣中也不乏它们激越高亢的音调。
“主旋律”小说不仅在大众层面成为关注的热点,带动了一轮又一轮图书销售的热潮,而且与小说同步或稍晚出现的相关影视剧也在各大媒体热播。
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这些“主旋律”小说与文化工业成功联姻,经由大众化的叙事模式、现代新闻体的叙事手法而在市场面赢得了青睐。
其中,不仅有权力高端的运筹帷幄,还辅以底层百姓的生存图景,更不乏巴尔扎克时代酷烈而赤裸的欲望场景,它们经以一种“大众化”的形式包装而闪亮登场,并与影视等文化传媒形成良性互动。
一、“主旋律”小说与文化工业的联姻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产生于二十世纪的城市工业社会与消费社会,它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而“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则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基本上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但之所以改称为“文化工业”,意在强调其批判性,强调这种“文化”根本就与“大众”无关,大众不是作为被关注的表现对象,而只是作为“消费者”而存在的,从而大众文化的生产仅仅取决于资本逻辑、消费逻辑、技术逻辑等。
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主旋律”小说与文化工业的联姻颇值得关注与反思。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主旋律”小说畅销与同名影视剧之热播的同步状态,甚至有许多作家在写作之前就已经在酝酿着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比如张平的《抉择》、周梅森的《中国制造》、陆天明的《省委书记》等,因此其“小说本身就是一个电视剧的蓝本”[1]。
再例如周梅森的小说《绝对权力》出版时,出版者就直接在该书封底宣传道:“该小说出版之际,同名电视连续剧25集正在摄制当中,一千万元巨资的倾力打造,唐国强、斯琴高娃、高明等影坛巨星领衔主演,必将引发强烈的轰动效应,震撼中国文坛。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研究——以《湄公河行动》为例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研究——以《湄公河行动》为例谢海南;汪怡慧;覃芳兵【摘要】主旋律电影的突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旋律电影形成"类型化"叙事模式,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电影《湄公河行动》堪称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典范,并且在叙事策略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旋律电影承担着文化传播主体作用.【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7(000)017【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湄公河行动【作者】谢海南;汪怡慧;覃芳兵【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22;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22【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化的发展,主旋律电影异军崛起,发展势头迅猛。
主旋律电影的突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旋律电影形成“类型化”叙事模式,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成功。
时至今日,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界限逐步模糊,二者相互交融。
2016年国庆期间,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上映后,票房突破10亿大关,而且取得不错的口碑,可谓名利双收。
电影《湄公河行动》堪称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典范,并且在叙事策略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当前中国主旋律影视剧处于“娱乐至死”的观念包围中,处于“票房决定一切”的喧器中,商业性、多样性成为主旋律影视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面对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的强势输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核心价值观成为迫切任务。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建国后,我国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主旋律电影。
纵观学界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史论分析、商业营销模式分析、文化分析、叙事策略分析。
其中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为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旋律电影承担着文化传播主体作用。
早期主旋律电影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推动。
《2024年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范文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探析》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学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本文旨在探析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征,从电影的叙事手法、视觉效果、音乐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手法主旋律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时代背景,以及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叙事手法往往采用传统的故事线索,将主线与副线有机结合,使故事情节紧凑、完整。
同时,通过细腻的情节刻画和人物塑造,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
在叙事结构上,主旋律电影善于运用悬念、对比、隐喻等手法,使故事更具张力。
例如,在《战狼》系列中,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与敌人的斗争,展现了新时代军人的形象和价值观。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通过多个小故事串联起大时代背景下的国家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视觉效果的美学风格主旋律电影在视觉效果上注重真实感和艺术性的统一。
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摄影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美学素养。
画面构图上,主旋律电影善于运用对称、平衡、对比等手法,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色彩运用上,主旋律电影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如红色代表革命、绿色代表希望等。
此外,特效技术的运用也为主旋律电影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流浪地球》中,通过逼真的特效场景和震撼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感受到了科幻世界的魅力。
四、音乐运用的美学特点音乐在主旋律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电影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的重要手段。
主旋律电影的音乐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能够很好地贴合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音乐与画面的紧密结合,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音乐运用上,主旋律电影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有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借鉴和创新。
例如,在《芳华》中,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青春的美好和时代的变迁。
浅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新思路——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浅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新思路——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徐慧【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主旋律电彩的创作开始有了新的叙事选材、表现角度和情感表达。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在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表达基础上,有了新的叙事思路,在题材内容上展示了普通百姓与祖国发展息息相关的故事,在主题情感表达上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体现了主流价值观和弘•扬了民族自豪感。
在7个独立故事的讲述中,所采用的叙事思路既相互统一又各具特色。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主流价值观叙事思路主旋律电彫在创作中往往会依据历史事件、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典型人物等诸多元素,在叙事事件上精准地表达主题,以达到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目的。
传统主旋律电影在题材选择和内容表达上,大多数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典型的英雄人物为叙事起点。
承担了对于民族历史记忆的影像记录,往往有着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完美的角色塑造,虽然唤起了观众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但的节目,其中使用的素材是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和与比赛相关的各种资料。
在这档节目中,艺术编导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向观众解读职业篮球比赛,全面、准确地分析场内和场外发生的各种情况,需要将各种信息按照一定规律串联在一起。
而将这些内容串联在一起就需要编导对篮球比赛、篮球运动、体育和体育精神有深刻的理解,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编导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篮球知识基础、体育专业文化素养,才能制作出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的篮球类栏目。
4.夯实法律知识基础,体现浓郁人文情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都开始不断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制类节目,人们对于节目专业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因此艺术编导即使不直接参与到法制节目的制作中,也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在制作节目的时候,将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融入节目中,以保证节目具有普法意义以及人文情怀,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产生一定共鸣。
例如《交换空间》是一档贴近人们实际生活、提倡亲自动手、节俭装修的服务类型节目,在这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出保同时也难以在观众内心中找到情感切入点。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特征与表达创新——评《我和我的父辈》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特征与表达创新——评《我和我的父辈》导语: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在国内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不乏以主旋律电影为主题的作品。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表达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追求真实人物命运的艺术形式,其叙事特征与表达创新备受瞩目。
本文将以最近上映的电影作品《我和我的父辈》为例,从叙事结构、情节设计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评析,探讨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特征与表达创新。
一、叙事结构的创新《我和我的父辈》以两代父子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开叙事,通过多个时间节点的衔接,将两代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观影的乐趣,还更好地展示了历史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观众通过时间跳动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与触动。
此外,《我和我的父辈》还运用了一些隐喻手法,通过对比和比较的方式,反映出两代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通过插入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历史片段,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争气的风貌,与当下主人公的生活形成鲜亮对比。
这种对比同时也在寓言现实与抱负之间的冲突,通过与影片主题的呼应,将观众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沉思中。
二、情节设计的冲破《我和我的父辈》在情节设计方面也有浩繁冲破和创新之处。
整部电影以叙述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将传递多层次的主题。
故事的起承转合融入多个微小的细节,这种写实的手法更好地展示了主人公的个人命运和情感变化。
电影中,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他们坚持抱负,为了家庭和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观众通过对主人公的感同身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与坚守信念的力气,这也是主旋律电影所独有的情节设计与表达手法。
三、人物形象的多维塑造在《我和我的父辈》中,主人公们的形象都有着鲜亮的特点和多维的塑造。
两代父子的形象刻画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变化和追求。
他们既有着平凡人的命运,又具备着迎接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唐欣近年来,“主旋律”小说在大众层面成为关注的热点,不仅带动了新一轮图书销售的热潮,而且与小说同步或稍晚出现的相关影视剧也在各大媒体热播,一些小说作品还频频在政府设立的各种奖项中夺冠。
然而,此类小说创作在学术界却遭到了冷遇,鲜见对其进行深层剖析的评论文章。
“热”与“冷”之间,颇为令人深思。
我认为,这与“主旋律”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伦理诉求有很大关联。
这种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在小说为老百姓代言的表层话语下,其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并进而转换为一种“人民伦理”[1],从而潜在的为中心意识形态予以合法性论证,并达到与其文化领导权的意义共契。
也就是说,小说创作执行了一种对于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论证功能,而削弱了其作为小说所应有的审美品格与人性深度。
一、人民话语的意义共契“主旋律”小说作家们的写作旨归往往直接诉诸普通“老百姓”,例如《抉择》的作者张平曾宣称:“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底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2]作家陆天明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写作就是要让中国老百姓认可、喜欢,就是要参与当下时代的变迁。
”[3]何申、谈歌等作家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并在其笔下主人公的信念中进一步彰显。
因此,我们首先需对“老百姓”一词进行必要的话语指认。
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说,“老百姓”即区别于军人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一般居民。
正因“老百姓”一词颇具中性色彩,并且语义指涉面极广,例如还有许多与之相近的家族概念:“人民”、“大众”、“群众”、“平民”等等,因此,它在“主旋律”小说作家的笔下便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并进而成为其写作的一种话语策略。
这种策略性表现在:一方面,“老百姓”可以在褒义层面上与主流意识形态所积极肯定的“人民”话语相联,在主流话语中,作为人类世界历史创造者的“人民”是一个超级能指,它赋予其声称者一种道义的正当性与历史的神圣性,从而也就成为“主旋律”小说作者的一种策略性借势;而在另一方面,“老百姓”还可以与“大众”话语相联,进一步与当下的“大众文化”相接轨,此种大众策略使小说也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
因此,这种意义的多歧性使得“主旋律”小说中的“百姓话语”具有了极大的弹性,从而不仅在主流话语层面稳固地获得了其叙事的“合法性”,还在市场层面持续畅销。
在人们所心照不宣的官场“潜规则”对于社会正义与公正的侵蚀下,“主旋律”小说中以“老百姓”为话语旨归的叙事策略,正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面临合法化危机的中心价值体系的修葺愿望,而对于这种愿望的最直接表达策略莫过于基于“人民”的话语诉求,一些小说正是以巧妙运用“老百姓”的话语方式与主流话语达成意义共契。
例如在《抉择》中,李高成曾义正辞严地对腐败分子郭中姚说道:“共产党要是能让金钱买垮的话,那还轮得上你们这些东西!你居然还会以为只要有严阵这样的人做了你的靠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连工人也不放在眼里,连共产党也不放在眼里!你怎么会把这一切看得这么简单?我告诉你,凭我现在的身分,我只须一个电话,半个小时以内,成千上万的工人就会冲到你这儿来,半分钟内就会把你撕得粉碎!……你竟还以为要是共产党不存在了,你还可以稳稳当当地当你的资本家?你记着,若真要是有了那一天,工人们头一个要惩罚的就是你,老百姓会把你这一身的肥肉沤成了一堆粪!”这里,主人公的此番表白因代表着广大老百姓而获得了其身份伦理及道义的优先性,并因这种正义感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与其说是人物的对白,毋宁说象一份政党反腐败的宣言书,因为它在小说的审美表意实践中仍然延用的是“政党意识形态化的思维方式和修辞表达”[4]方式,而“百姓”话语则更化为了意识形态的表意符号,它为受到侵蚀的主流话语提供了拯救其合法性的正当性资源。
而小说结尾处也颇意味深长,李高成与东欧某国原劳动部长就东欧剧变进行了探讨,最后他们共同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人民期待太久”!在此,百姓话语的小说叙事已暗中置换为迎合主流话语宣扬的“人民伦理”之需要。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5]因此,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文艺工作者“必须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用保护人民、教育人民的满腔热情来说话”[6]。
这种人民伦理是人民民主政权所赖以建构的正当性基础,它以国家—民族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决定个体的生命意义与行为规范。
对于公共权力机构中的成员尤其要求如此:其核心的道德准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在此已成为一个抽象性与总体性的话语指称,因此人民伦理更是具有一种关于民族国家明丽未来的宏伟设想与超然想象。
然而,在当下新的时代语境中,甚嚣尘上的个体私欲之合理观及其恶性膨胀,严重侵蚀了这一伦理准则的心理基础,特别是在公共权力的建构及其运行过程中,官场潜规则的泛滥,使得人民伦理面临严峻的考验。
因此,以重新宣扬人民伦理来修复失范的“公共生活的伦理生态”[7],是主流话语的迫切需要。
而一些“主旋律”小说在通过文学方式对之进行的“同义反复”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了一种无间的配合关系,从而成为主流话语的“话语回声”。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即使这个“人民”的话语集合内部也是驳杂的,其中既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也更可能成为纵容、滋生腐败的温床。
以《抉择》为例,中阳纺织厂面临破产,一位工人嚎啕道:“就让我们上班吧!我们什么要求也没有,我们什么报酬也不要,就是不发一分工资我们也干,只要能让我们干活就行,只要能让机器转开,只要能让车间里再有了声音就是累死苦死我们也心甘情愿呀……”这里表现出工人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他们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理所应当成为小说的精神关切对象与动力源泉。
然而,也还有老工人哭喊道:“他们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就是再腐败我们也认了,就让他们腐败去吧,没人能管了他们,我们也就不管了。
可不管咋腐败,只要能让工厂开了工就行,只要能让我们上班就行哇!”面对老工人的哭诉,我们不禁为底层民众此种善良与坚韧所感动,然而我们更深切感受到其作为“主人翁”的实际无力感,并且,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善良,往往会成为腐败分子的温床。
特别是在一些小说中,我们还常常看到老百姓面对“青天”的下跪场景,其情可叹,其景可悲!难怪在李佩甫的小说《羊的门》中,主人公呼天成也会发出这样的惊叹:“这就是书上所说的‘人民’么?”可见,人民伦理也远非想象中那般可靠。
二、大众化的叙事模式在“主旋律”小说的文本叙事中,沿用了传统小说最为常见的“正邪对立”的叙事框架,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鲜明的“清贪分野”模式,即清官与腐败分子的对立,这是民间绵亘久长的政治思维模式的直接表达。
例如,《抉择》中李高成、杨诚与严阵、郭中姚等的对立,《国家公诉》中叶子菁、陈汉杰与周秀丽、王长恭的对立等等。
不仅如此,清官还进一步衍化为“青天”,在为民除恶中赢来喝彩,这是“主旋律”小说中常套用的“青天模式”。
一些“主旋律”小说中的清官主人公都同时兼有“青天”的头衔,作者似乎也对之予以认同。
《抉择》中,主人公李高成有这样一段宣言:“老百姓常说青天何在?我们共产党人不作青天谁作青天!有广大的父老乡亲、工人农民作后盾,我们共产党人还怕什么!”这里,其实作者已经悄然进行了一种话语转换,在将“共产党人”与“青天”之间划等号中,实际上就把体制内的人员排除在了腐败之外。
而实际上,真正的腐败往往是发生在公共权力执行者身上,也就是说,尚存于体制之内,真正的普通百姓不仅没有条件腐败,反而是种种腐败现象的最终受害群体。
因此,作者的这种话语姿态并未真正为他们代言。
而且,小说在这种“青天”的“发现”与毕其功于一役中,正“遮蔽”了底层百姓的真实窘境,而后者的现实境遇则决非一次“反腐败”行动就能改善。
但同时,又因为作者们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所谓的“文化幻象”,想象性地满足了百姓素朴的期待,所以仍然会受到群众青睐。
“青天模式”的书写正迎合了大众的一种“乌托邦情结”。
在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包拯曾用锋利的铡刀斩断一颗颗罪恶的头颅,对于百姓来说,他无疑是黑暗封建王国里的光明所在,由此,老百姓对“包青天”式人物的追怀与缅想也就在所难免,并进而可能衍化为一种“乌托邦情结”。
正如保罗·蒂里希所指出的:“每一种乌托邦都在过去之中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基础,既有向前看的乌托邦,同样也有向后看的乌托邦。
换言之,被想象为未来理想的事物同时也被投射为过去的‘往昔时光’——或者被当成人们从中而来并企图复归到其中去的事物。
”[8]这种投射于往昔的乌托邦情结,因为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缺失状态,从而难免会有普遍的大众心理基础。
然而包拯的时代毕竟已过去千年之久,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学仍在迎合这种心态,对青天翘首以待、顶礼膜拜,却不能不令人悲从中来。
这其实正反映了当下改革进程中的“人治”症候。
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乌托邦的痕迹在这里当然相当明显,但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权力中心的代理人将参与那有可能削弱其地位的运动?若对此持乐观态度将是极为短视的。
”[9]试想,《新星》中的顾荣、《龙年档案》中的龙福海、《抉择》中的严阵等人,他们当年不也可能是“青天”吗?而在这样的体制下,谁又能确保李向南、罗成、李高成等人将来一定不会蜕变为贪官呢?而他们达至其目的之方式本身,又将成为后继者改革的对象,这样一种传统的循环模式还是囿于一种农民式革命的窠臼中,因为他们终归是同一体制的产物。
而这种叙事模式本身,只会再次煽动起一种宣泄情绪,并在一次性的“现实的完成”中,在狭隘的心理平衡中得以短暂性满足。
这也正是“主旋律”小说的权力叙事在市场上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诚然,正如某些评论者所指出的,“中国的民主制度和新的体制的建立不会自然而然地靠启蒙去完成”,而必须依靠一个青天式的人物去“将停留在意识层次上的制度变为一个可触摸的现实”,从而,现阶段可以有“青天”式的英雄存在而不能具有“青天意识”。
[10]这段话说得固然到位,但我们也禁不住要疑惑,这真正在现实层面又有多大操作性呢?“青天”与“青天意识”真的能象纸上谈兵式地有如此清晰的分野吗?相反,倒往往是“青天”形象的深入人心在孳生着“青天意识”的不断膨胀。
而对于文学来说,其实,启迪人们与这个世界建立某种“想象性”的丰富的关系,也许比在作品中去具体解决现实的社会难题更为重要。
与青天模式相呼应的是,“主旋律”小说往往还会再着力塑造一位“老工人”或“老农民”的正面形象。
例如《抉择》中的工人夏玉莲、《大厂》中的退休劳模章荣、《省委书记》中的下岗工人赵长林、《痛失》中的农民田细佰等。
他们都是一些克勤克俭、勤苦劳作的普通百姓,然而在工厂、乡镇最困难的时刻,则更是无怨无悔、深明大义,“主旋律”小说对于这群人物的塑造具有很强的震憾力与感染力。